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镇林草工作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镇林草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会宁县;退耕还林;农户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F 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4)05006506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指在水土流失严重或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以及生态地位重要的耕地,退出粮食生产,植树或种草。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草)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助。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 500 kg/hm2、现金300元/hm2,还生态林的至少补助8年,还经济林的补助5年,还草的补助2年。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750元/hm2。该工程是提高区域植被覆盖度的重要举措,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1-4]。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涉及到具体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户的利益产生的直接影响。农户在此工程中面临着耕地减少和收入下降的可能。同时,政府对退耕还林政策,只有通过广大农户的具体参与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农户是退耕还林(草)的主体。因此,退耕还林(草)工程,要尊重农户的利益,一方面要取得农户的支持,让广大农户积极参与退耕。农户的利益得到保障,是农户积极参与退耕的关键。退耕政策能否充分实现、退耕中是否存在政策上的失误,退耕政策尤其是补偿政策的宣传是否正确和到位等,都会影响到农户对退耕的态度。因此,对现有退耕还林( 草) 试点工作进行调查,了解退耕区农户对退耕还林( 草) 政策的认识与接受以及在退耕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对退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5-7]。
1研究区概况
会宁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5副区,地理位置N 35°24′~36°26′、E 104°29′~105°31′,总面积5 666.25 km2 ,总人口58 万,是甘肃省人口大县。会宁县南部多高大山梁,相对海拔较高,北部为低缓川塬,相对海拔较低。夏季暖湿空气北上困难,冬季干冷空气南下长驱直入,故气候温凉干燥,南北差异较大,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匀,年际变化率较大,年内四季分明、水热同季,日照时间长,蒸发强烈,无霜期较短。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340 mm,多年平均蒸发量1 800 mm,由于降水稀少,林草覆盖度仅为8.40%,加之黄土的特有属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县土壤年侵蚀模数6 156 t/km2,每年约流失表土4.20 mm,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加剧了全县的贫困程度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制约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土门岘乡位于会宁县北部,南北长21 km,东西宽15 km,总面积185 km2,耕地面积为36.16 km2。是陇西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地形大致可分为梁峁山地、河谷川地和部分残塬区3个类型,海拔为1 784~2 103 m。水源缺乏,仅有一条季节性小溪―苦水河,水质咸苦。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年降水量平均328 mm。土地资源丰富,地域较辽阔。刘寨乡位于会宁县东北部,东西长25 km,南北宽20 km;总面积约297.30 km2,刘寨乡属陇西黄土高原最北端,干旱山塬区,地形较为复杂,梁峁交错,沟壑纵横。海拔1 834~2 352 m,相对高差500 600 m。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类型为灰钙土,境内仅有乱马川河流经南部边缘地带,干旱仍然是刘寨乡的主要自然灾害。
2调查方法与内容
2.1调查目的
退耕还林政策通过立法、经济补偿、利益引导、宣传教育等方式使农民将大量土地退耕还林,如果农民的退耕不是自愿,就意味着退耕还林政策改变了原有的耕地使用权或限制了原有使用权[8]。对农民的直接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在短期内土地收益的减少;二是使用权和收益权弱化,农民的长期利益也将受到更大的损害。如果退耕还林政策不是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还会从根本上动摇退耕地区土地承包政策的稳定和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稳定,所以退耕还林政策把自愿作为一个基本原则有其充分理论依据。调查目的就在于了解农户对退耕还林的满意程度;退耕还林工程给农户带来多大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指导退耕还林工作[9-12]。
2.2调查方法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农户进行调查,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是一种快速收集农村信息资料,资源状况与优势,农民愿望和发展途径的新方法。是一个可促使当地人民不断加强对自身和社区、以及环境条件的理解,与发展工作者共同参与、提高和分析他们生活状况并一同制定计划步骤,并不断发展的方法体系。正是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才使得我们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整个调查的全过程都注重农户的参与,从而使结果更具可操作性,并易于被农户所接受。选择了刘寨乡的油房沟村、陈庄村和土门岘乡的土门村、张门村作为调查的重点区域,通过调查问卷和农户走访的形式对100名农户进行了专访,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13-18]。
2.3调查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山洪暴发的强度以及破坏性;(2)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实施态度及其感知;(3)工程实施前后,农户的经济收入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变化、水土流失的发生情况、农户对退耕政策的期望等。由于采用了参与式农户调查方法,所以调查内容可根据具体的调查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保证了调查内容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调查涉及2个乡镇4个典型行政村,对100名农户进行了专访调查。
3结果与分析
3.1调查问卷分析
3.1.1是否愿意参加退耕还林(草)工程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广大农户的紧密配合是退耕还林(草)工程顺利开展的最重要条件。约70%的农户一开始就对这一生态恢复政策持拥护态度并积极配合了政府的要求(图1),只有农户的积极参与和广泛认同才使这项宏大的生态工程得以实施。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给原本广种薄收的农户以沉重的打击,原来维持温饱的良田现如今收成大减,甚至颗粒无收。因此,农户深感保护生态、退耕还林的重要性。但还是有30%的农户未能积极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中去,通过调查,这些家庭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强壮劳动力在外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由于他们已对几亩薄田失去了仅有的希望,再加上现如今务工人员的工资大增,这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他们的选择,所以他们对这一工程的实施缺乏深刻的认识以及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甚少。
3.1.2工程实施后对庄稼的损害是否减少
对庄稼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对排洪沟附近农田以及对附近作物的破坏,通过对农户的专访了解到居民点附近的排洪沟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山洪暴发次数明显降低,对农田的破坏隐患基本消除,再加上当地兴修淤地坝等工程措施,不但防治了水土流失还为当地农户淤积了多处良田,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调查显示,约62.5%的农户认为该工程实施后对农作物的损害减少了。而约35.4%的农户不认为该工程实施后对农作物的损害减少了(图1),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农户的基本农田不受山洪的影响,受影响的全部用于退耕还林工程。
3.1.3工程实施后水土流失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工程的实施,农民感受最切身的是山变绿了,树变多了,山洪基本没有了,因此,约77%的农户认为这一措施已基本改善了区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图1),通过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会宁县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植被覆盖度的显著增加具有蓄水保土、减免侵蚀;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等作用,有效减少了水土资源的流失;通过对农户的专访调查发现,退耕还林(草)工程所选用的林木和草本植物均较适宜项目区的生长环境,苗木长势良好,经过近10年的恢复,退耕还林(草)区植被群落趋于稳定,呈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头,而且不同地貌区林木的种植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尤其是在一些沟道坡地,林木长势较其他地方好,由于林冠截留和根系的固土作用,大大减弱了降水时的水滴击溅和山洪暴发引起的山洪侵蚀。
3.1.4是否愿意再次进行该工程的建设
有92%的农户强烈拥护该工程的建设(图1),表明当前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基本达到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效益,也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拥护和支持。但就农户反映的粮食产量减少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水利建设可以克服,也可长久保持并进一步推进该工程的重要保障措施,因此,这一政策无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工程的实施不仅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农户收入,凡退耕的农户都有政府的有效补助。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农户利用较多的农闲时间外出务工或者开展其他副业,而尚未退耕还林(草)的耕地(均为上等地)主要种植经济类作物,在当地主要种植西瓜和籽瓜增加收入。
3.2专题采访分析
3.2.1水土流失对生产生活是否有负面影响
水土流失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对农户收入影响最为直接的因素,而收入是农户最为关注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退
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开展。了解农户对水土流失的认识以及切实了解退耕还林工程的作用,是制定切合政策的重要基础。约89.8%的农户认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对生产生活有着负面影响(图2),反映在:(1)特大山洪暴发常常造
成人畜伤亡事件,极有可能对生产与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正如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农户反映了2000年之前的山洪暴发频繁,常常造成人畜伤亡;(2)山洪频发还对沟道坝地的庄稼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常常导致庄稼减产或者冲坏坝地,给农户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经济收入的影响。(3)由于近年来大多数农户滥垦乱伐,无视生态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以致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庄稼生长不良,最终导致农户的收入明显下降,多数农户反映每年庄稼的收入都解决不了一家人的温饱,这就致使绝大多数农户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3.2.2工程实施以后家庭经济收入是否有所提高
通过了解到当地退耕还林工程有效补助为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 500 kg/hm2。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和现金由中央财政承担。现金补助标准为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300元/hm2,粮食和现金的补助年限,退耕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市场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按8年计算。而当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现金补助期满后,继续补助期限为:退耕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当涉及该工程实施前后家庭经济收入的变化时,约78%的农户确认自己的收入提高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户的土地面积减少了,绝大多数农户利用农闲时间来发展养殖业,主要是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源(紫花苜蓿),这不仅带动了城镇化发展,还大大的增加了农户的收入。除此之外其他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3方面:(1)政府对退耕还林(草)所占耕地面积的有效补助;(2)耕地面积减少后,利用更多的农闲时间打工或其他副业的收入大大增加;(3)尚未退耕还林(草)的耕地(均为上等地)主要种植经济类作物,特别是通过铺砂将土地改造为砂田,然后,种植西瓜和籽瓜增加了一部分收入,也就是农户对土地的经营更加集约化。
3.2.3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期望
由于会宁县气候温凉干燥,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匀,年际变化率较大,日照时间长,蒸发强烈。水资源的紧缺成为当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最为致命的因素。
98%的农户要求政府给予节水技术的支持,而86%的农户希望政府引进耐旱畜种与苗木(表1),更有利于苗木的成活,在当地只有耐旱的树种才能满足工程实施的需要;在当地最容易成活并且产量极高的优质草种紫花苜蓿,据农户介绍1年就能收割2~3茬,产量大,不但满足自家的家畜饲用,还有大量的剩余,所以有55%的农户希望政府能够开发林草市场,一方面不能让剩余的草料浪费;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户的收入。由于当地农户的文化程度有限,对种树的技术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方式,67%的农户要求有技术指导提高造林的成活率。还有87%的农户希望能够保护产权尤其是承包地或荒山产权。
4建议
4.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识
为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调动其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印发小册子等形式广泛宣传《退耕还林条例》各项政策、原则和标准。使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家喻户晓。使退耕还林各项优惠政策、技术标准深入人心。
4.2加大有效补助,切实维护好广大退耕农户的利益
应该提高政策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退耕地的补偿年限。如果是单纯的追求生态效益的退耕地可以适当的延长其补偿年限,而对一些种植了经济林草的退耕地相对的缩短其补偿年限。
4.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编报与落实工作,组织编制补植补造和后续产业规划,抓好工作。逐步完善退耕还林案件的查处制度,加大退耕还林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确保全市退耕还林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失;抓好林权证发放工作,在退耕还林后,及时发放林木权属证明,明晰产权。让退耕的群众及时拿到林权证,让群众退耕后踏实,放心,以消除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档案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及时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粮款兑现等和相关的图、表、卡、册、声像等资料分类归档,建立信息系统,做到内容准确、资料翔实、管理系统,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持续稳定健康的开展。
4.4设计中突出混交林
在现有退耕地补栽树种时,可适当更换树种进行补栽,以达到混交的目的。混交林更能充分地利用环境条件(光照、土壤肥力等)。如喜光的阳性树种和耐阴的阳性树种混交,能合理利用光照;深根性树种和浅根性树种混交,能充分利用不同土层的养分和水分;混交林改良土壤的作用较大,能将多种矿物质归还土壤,并形成分解良好的腐殖质;而针叶树纯林,往往形成粗腐殖质,酸性强,易使土壤灰化,降低林地的肥力;混交林正因为能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比纯林有较高的收获量(木材蓄积量)。混交林对外界不良环境条件抵抗力强,可增强抗风倒、抗雪压、抗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松树纯林常能大量发生松毛虫为害,使林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而混交林则不易发生。混交林,特别是针阔混交林,对火灾有隔离作用,不易迅速蔓延。因此,应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还应依据本地实际,结合退耕还林区域治理的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生态移民,将生态恶劣地区的大部分农户移民到条件较好的地方,留少部分人员管护林地林木,以保证工程的实效。
5结论
通过分析,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满意程度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广大农户普遍认为水土流失是制约经济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积极参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才能增加经济收入,从源头上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2)广大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取得的显著水土保持效益广泛认同,而且大多数农户的家庭经济收入呈现增加势头。通过工程的实施当地的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社会效益显著。
(3)通过专题专访了解到,居民点附近的排洪沟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山洪暴发次数明显降低,对农田的破坏隐患基本消除,再加上当地兴修淤地坝等工程措施,不但防治了水土流失,还为当地农户淤积了多处良田,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陆贵巧,鲁绍波,谷建才,等.农民对退耕还林工程满意程度及影响因子的调查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5,20(1):14-17.
[2]吴良铭.封山育林育草的水土保持效益探讨[J].福建水土保持,1994(4):52-55.
[3]温仲明,王飞,李锐.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农户认知调查[J].水土保持通报,2003,23(3):32-36.
[4]Bogaert J,Zhou L,Tucker C,et al.Evidence for a Persistent and Extensive Greening Trend in Eurasia InferredfromSatellite Vegetation Index Data[J].Joumal of Geophysical Researrl,2002,107:10.
[5]连纲,郭旭东,傅伯杰,等.基于参与性调查的农户对退耕政策及生态环境的认知与响应[J].生态学报,2005,25( 7):1741-1747.
[6]温仲明,杨勤科,焦峰,等.基于农户参与的退耕还林(草)动态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2):90-94.
[7]郭颖,张文雄,徐海.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计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 5):79-98.
[8]陶接来,田育新,李锡泉,等.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调查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06 ( 2) :12-16.
[9]王宝山,简成功,屈海林,等.青海湟源县山坡梯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8(4):73-76.
[10]李元华.种草先行是退耕还林的重要步骤[J].草原与草坪,2001(4):43-45.
[11]董世魁,康慕谊,熊敏,等.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 政策的持续性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2):41-44.
[12]宋乃平,刘艳华,杨阳,等.从农户调查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路径选择问题[J].水土保持通报,2006,2(1) :35-37.
[13]张健,黄勇富.重庆市云阳县天然草地改良效果分析[J].草原与草坪,2001(1):41-43.
[14]张晶晶,刘纯翰.张掖市东环路湿地景观设计与生态效果分析[J].草原与草坪,2012,32(2):35-39.
[15]杨光,丁国栋,赵廷宁,等.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6(2):21-23.
[16]杨光,丁国栋,赵廷宁,等.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6,4(2):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