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创企业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创企业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鄂州市 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 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是支撑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鄂州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许多。下面具体从企业内部因素来加以分析。
一、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其内部规章制度尚不完善,企业主管理企业主要是依靠其个人能力、经验和威望,是一种集权式的管理制度,因这种管理制度高效、简洁,故在企业初创期比较合适。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创业初期那种集权式企业制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更复杂的管理需要,因此将权利分化就成为一种必然需要。
虽然随着企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许多企业主在企业内制定了一些企业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系统性,造成相互配套和协调不好,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当企业主的意见与规章制度冲突时,制度往往让位于企业主的意见,这就大大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在家族式企业中,即使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大部分情况下依然要取决于企业主个人意志来管理,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在鄂州中小企业中,许多企业主采取的都是家族式经营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不利于吸收更多的人才。同时在关键岗位上,家族外的人往往无法涉及,造成企业人力资源质量下降。此外在员工激励方面,企业并不是按照员工对于企业贡献大小来进行员工激励,家族外的员工的晋升机会较少,使得员工缺少安全感和成就感,导致员工无法踏踏实实为企业工作。
二、中小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淡薄
一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够。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许多时候企业主的个人意志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较大,相关决策随意性较大,容易造成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不系统,可操作性差。二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认识不足。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职能一般由总经理办公室或行政部门兼任,一般情况下最多设有人事部,其主要职责也只是负责员工考勤和相关管理,职能有限。三是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投入不足。由于许多企业主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管理者一般不愿意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投入过多资金和精力,而且没有将其放在正确位置上,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实际执行中困难重重,无法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导致企业缺乏持续的、完善的选人、用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经过调查,超过90%的企业并未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放在企业中的应有位置,一旦企业要开源节流,削减生产成本,首先想到的就是降低员工劳动报酬、裁减员工等控制人力成本的方法来降低成本。正是由于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认识,反而会认为在企业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反而会增加企业支出,因此对其不重视,有些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在招聘员工时,好高骛远,不与自己的需要相结合,反而片面追求高学历,在高薪引进人才后,又不加以充分利用,只是将其作为普通员工看待,甚至不管不问,造成人才浪费;或在招聘时,向应聘者承诺的待遇过高,当其进入企业工作后,企业却无法兑现当初对应聘者的承诺,这只会给员工造成不好印象,造成员工大量流失。
三、员工个人因素分析
一般情况下,员工的期望与企业的期望往往并不一致。员工希望通过企业来实现自己的
职业生涯目标或期望,而企业则希望获得最大利益,要求员工发挥个人最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其创造最大利益。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员工在员工素质、专业技能、业务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中小企业员工往往比较容易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现状,进取心并不强。此外,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往往无法找到,或是企业内部人才留不住。
企业要想取得良好发展,就必须积极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员工尽自己最大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但在中小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主却很少让员工参与其中,往往是企业主说了算,企业主只是将员工看作是生产的“工具”,忽视了员工对于自我认同感和受尊重等情感方面的需要。同时,许多中小企业主缺乏法制观念,随意解雇员工现象时有发生,员工利益得不到保障。
同时,鄂州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对员工激励制度认识不足,认为员工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单纯是以物质激励来对员工进行激励,忽视了员工精神方面的需要。其实,员工工作动力是来源于自身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人的需要是多样化的,除了物质生活需要,还有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的需要。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威廉姆斯博士的一份研究表明,员工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其能力发挥为 80 %~90 %,而在保住饭碗不被解雇的低水平激励状态下,其能力发挥为 20 %~30 %。因此,企业主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应以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内的多种激励方式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但是,在实际调查中,企业主在这方面却做得不够好。
此外,由于鄂州地处中部内陆地区,相对于其他省区而言,对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强,中小企业如果在员工激励方面继续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手段,那么,对于员工的吸引力必然会降低,从而导致员工的流失。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7)[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初创企业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制度创新
2014年,河北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1540.4亿元,同比增长13.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8.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1%,较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产业规模较大,增加值分别为571.9亿元、261.4亿元和23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49%、17%和16%;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领域增长较快,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0.9%、19.4%和18.8%。
一、战略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基本界定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之前,有必要搞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产业融合的概念。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包含了“战略”和“新兴”两个词。张倩男(2004)认为战略性产业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产业,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要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向某一战略方向发展。①郑江淮(2010)区分了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战略性产业必须具有社会效益,新兴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只有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才能能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②本文将战略新兴产业定义为包含战略和新兴两个方面的产业,即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的影响的产业。
(二)现代服务业
安士婧(2012)认为,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不但包括了传统服务业的相关技术的改造与升级,同时包含了新兴的服务业,它的本质可以说是实现了服务业现代化。它们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③根据2012年2月22日,国家科技部的第70号文件,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三)产业融合
熊勇清(2013)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④产业之间首先形成一种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称之为产业关联。产业耦合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的,随着产业耦合的发展,最终可能导致产业的融合。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制度分析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机制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产业系统演化发展方式,最早起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互相交叉。产业融合的过程一般是起始于信息产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新的科技应用于其他传统产业并且迅速扩散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新兴产业,大大提高新兴产业的效率。⑤借鉴信息产业之间的融合经验,一般产业融合是由多种要素促进的。产业融合的动因示意图见图2:
图2:产业融合的机制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制度的改善,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绩效,企业可以实现多业态多元化的生产经营,通过跨产业并购促进产业融合。从中观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劳动力和资本,从劳动力的角度来看,由于现代人才培养面向综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才在产业之间的流动,促进了产业的融合,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发展;从资本的角度来看,现代服务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点,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融资来源,资金在产业之间的流动,也促进了产业的融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规制成本往往会使政府规制行为和效果偏离资源的最优配置而造成失灵,政府对产业的各种规制形成了产业的边界,只有政府管制的放松,才能使合个产业的边界模糊化,促进产业的融合。
(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制度因素
1、高效率的企业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而言,当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有利可图时,就会自发的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效率,反过来促进两者的融合。从科技进步和知识不断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事战略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市场有极大不确定性,要求企业要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快速学习的,高效率的新型管理制度。
2、组织结构制度的扁平化
传统的企业是“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结构,而扁平化组织结构增加了管理幅度,减少了管理层次,克服了传统组织结构的弊端。德鲁克是扁平化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组织不良最常见的病症,也就是最严重的病症,便是管理层次太多,组织结构的上一项基本原则是,尽量的减少管理层次,尽量的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有反应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符合产业本身的特点。
3、内部沟通制度的网络化
企业内部沟通的网络化表现为淡化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增加了执行层。除了执行层与决策层之间的直接联系以外,横向的沟通也在增加。企业的沟通模型形成一种网络状,以小型、自主和创新的沟通单元构成。采取内部沟通网络化,可以实现信息在部门之间、部门内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管理层之间无障碍沟通,知识共享的范围扩大,便于企业内部资源共享。
(三)生产要素要与产业结构相匹配
1、融资模式制度
根据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一般产业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于战略新兴产业来说,一般目前位于产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在产业发展的初创期主要是政府的资本以及自有资本,资金的需求量较少,主要的资金用于生产研发。而到了产业的成长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到大量机器设备、原材料中,由于企业的投资风险较大,商业银行贷款往往不易获得,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风险资本,由市场来筹集。在现代服务业中,很多产业发展较早,聚集资金的能力较强,拥有良好的信贷条件和社会基础,更拓宽了资金筹集的渠道,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萌芽与发展的资本。
2、人才培养制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存在着产业交叉,人才的培养应该与产业结构想匹配。比如战略新兴产业当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通信、信息服务领域相关,战略新兴产业当中的生物科技与现代服务业中的医疗保健领域相关。所以人才可以在这两个产业之间流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早,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员,可以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教训。战略新兴产业中的高科技、高技术又可以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引进到现代服务业中。
3、强制性制度变迁主导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国家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而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受利益集团驱使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⑥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利益集团会通过对制度的创新去获取更大的利润,这就产生了制度创新的动力。在制度融合的初期是以政府强制性变迁为主导的。
政府由严格的管制,到管制和放松并重,再到管制的进一步放松,整个变迁的过程具有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政府起初制定了严格的产业政策,从而形成了各产业的政策性进入壁垒,产业之间的边界较为清晰。政府规制的放松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产业之间进行流动,打破了原有的产业间技术壁垒,使产业间的边界模糊化。垄断产业的收费水平得到降低、收费体系多样化、服务多元化、企业的效率和活力得到提高。
三、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制度创新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企业组织制度的变迁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扁平化的组织制度虽然有传统组织制度不能媲美的优点,但并不是每一个从事战略新兴产业企业都能应用的,能否有效的采用扁平化组织制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企业的成熟度。扁平化的组织制度应该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匹配,一般来说,初创期的企业不适合扁平化的组织制度,因为企业的规模并不十分庞大,指挥和反馈的链条也较短,没有产生效率低下的问题,制度的发展来源于对制度的需求,没有制度的需求,也不能够导致制度的变迁。
2、人员的素质。这里的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员工两个方面,扁平化的组织制度减少了大量的中层管理人员,这就要求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增加,需要高素质的我管理人员。同时,也需要富有经验的员工给予配合。
3、设施的完善。扁平化的组织制度要求企业的信息高度流通,需要企业具备完善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快速实现企业内部网络化。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监督系统,部门之间具有较为严格的监督机制。
具备以上条件的企业,可以逐步建立一个内部网络化的沟通体系,配合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此时具备了多业态经营了条件,通过跨产业并购促进产业融合。
(二)生产要素制度创新
1、融资制度创新
(1)政府的扶持。河北省政府,近三年累计承担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8项,获国家支持资金6.32亿元;省战略性新兴发展专项资金累计支持重点项目666个,安排专项资金24.8亿元。在未来的发展中,战略新兴产业的信贷、税收等方面,政府应该采用优惠政策,鼓励产业的发展,并有必要进行直接的财政拨款和补助等方式。
(2)引导市场资金进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允许社会闲散资金进入,比如鼓励效益好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或者有经营的投资人进入,充分利用好这些机构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扩大投资的社会基础。
(3)构建风险保障机制。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商业银行,对于战略新兴产业来说,如果没有商业银行的支持,必然缺乏足够的资金快速发展。在这方面,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构建风险保障机制,提供相应的担保,降低资金的风险。
2、人才培养制度创新
河北省位于京津冀地区,毗邻北京市和天津市,由于三地经济发展状况不一致,会产生一种虹吸现象,造成河北省人才的流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快速发展的产业,急需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急需行业领军人物。已有的人才培养制度见效慢,供应不足,无法匹配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需求很大。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与现代服务业合作。现代服务业中某些产业发展较早,已经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政府应对已有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进行严格落实,建立起有利的软、硬环境,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合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打下基础,促使产学研合作稳步发展。建立“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措施。
例如河北省重点国家级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核心企业,采取项目转让、项目合作、共建共性技术平台等合作模式,以科技为纽带,培育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一体化的产学研创新联盟,重点做强以石药集团、华药集团牵头的抗生素、维生素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微生物药物技术创新与新药创制产学研联盟,通过联盟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3、政府管制制度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离不开政府管制的放松,更离不开政府相关积极政策的支持。
(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放松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管制并不代表不干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仍需要出台一定的政策。现阶段,河北省政府对于本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比较多,在全国下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后,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同时又针对发展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又出台了各自的规划,分别为《河北省生物技术以及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政策上来对产业发展进行引导。
(2)加强监督管理。政府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避免无序的发展状态。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特征,审时度势,结合实际情况,对它们的融合进行科学的监管。使产业的融合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地区之间的重复发展与无序竞争。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也要限制垄断,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以竞争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制度创新研究――以河北省为例”成果(项目编号:15456125D)
注解:
① 张倩男.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② 郑江淮.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
③ 安士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2.06.
④ 熊永清.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耦合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⑤ 王德波.产业融合的经济绩效[D]暨南大学.2011.
⑥ 道格拉斯・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
参考文献:
[1] 张倩男.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2] 郑江淮.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
[3] 安士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2
初创企业管理制度范文3
一、企业文化成为提升企业管理的需求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一种管理需求的提出,首先是源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急剧膨胀和强大,使得欧美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西方不一样,即在欧美严格科学的管理流程、管理制上,日本的企业更为讲究发挥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在此基础上,80年代初,经由威廉.大内、迪尔、阿索斯和沃特曼等学者专家的学术推动,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证的热潮。所以,从企业文化的发展根源来看,是源于全球范围内塑造竞争力的需求所驱动。
其次,企业文化的提出,是源于企业管理手段和方式更为全面和优化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同的企业采用的管理方式存在千差万别,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本身也并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成功的管理模式,在一个企业取得成功的管理方式,换成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环境,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其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不同的管理者存在不同的沟通技巧、领导方式,那么如何解决模式比较一致的企业制度和不同的企业环境、不同的员工行为之间的矛盾,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无论流程如何细致、奖惩多么科学,都会由人去执行,不同的人由于性格、知识结构、个人秉性的差异,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况且,无论企业制度多么完备,从效率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制度必然会存在一个最优的边界,这个边界之外的东西,需要一种新的东西去补充和推进,而这个东西这是企业文化。再次,员工需求的多元化也导致现在企业制度系统之外,还需要企业文化的建设。经济学的基础就是“经济人”的假设,而大多数的管理学的理论前提则是“社会人”的假设。马斯洛的“需求的五个层次”首次提出了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当然,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员工的需求会更为复杂;如此复杂员工需求,如何激励员工、凝聚员工成为一件非常难以达到的事情,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对员工的价值观进行引导,而这种引导则是企业制度系统难以达到的事情。
当然,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依附于企业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企业文化对于现在的企业而言,更是源于企业管理复杂化之后的必然的选择,对于企业而言,无论你是提倡企业文化,还是不提倡企业文化,实际上企业文化你已经存于企业之中,影响企业员工行为和习惯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凝聚人心、激励员工一种手段,企业文化也已成为处于成熟发展中的企业一种新的管理需求。
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冲击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是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企业在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进步过程中产生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对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也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最终体现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后,整个社会上的价值观的变迁对企业管理本身所产生的巨大的冲击。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西方管理思想、文化的不断融入和引进,对我国的企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于管理制度、规范和流程的引进,同时,西方的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国的文化本身就博大精深,社会价值观也来资源不同流派、不同的思想领域。因此,我国的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我国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区域的社会价值观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都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在西方的价值观中,个人主义是其核心之一,而个人主义的核心在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我国的价值观中,实现个人价值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主流的思想意识。从本质上来看,企业员工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员工更敢于冒险,更敢于拼搏的基础,与现代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本身就具有一致性。但是,问题就在于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如何处理?当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产生冲突时,企业该提倡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从企业文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欧美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推进,其核心就在于研究日本的企业是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从这点来看,企业文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如果统一这种本身就存在的矛盾,即在兼顾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同时,让个人服从组织利益。企业文化建设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从企业经营哲学的角度思考企业的发展远景、发展目标和所需要的企业价值观。也就是从长远的角度而非短期的角度思索企业存在的意义、对社会的使命,但是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所产生的一个非常显著的作用就是企业员工对需求的迫切性和短期性。这样,也产生了企业员工的短期性需求和企业经营的长期性的矛盾。第三个问题,就是由于网络、通信和信息的高速发展,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荐,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思想意识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意义在于容许不同思想意识的前提下,打造企业员工的共同核心价值观。当然,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对统一员工思想和意识所产生的实务操作难度将是非常巨大的。
三、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由于其本身内含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个人意识,在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产生巨大的难度的同时,其本身与现代企业制度所提倡的精神本质是非常一致。从这个角度来看,更为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但是,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核心的问题是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如何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最新的管理思想相结合?如何将先进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如何将企业发展优秀文化积淀与未来的发展远景相结合?
大凡成功的企业文化,都是具有社会特征,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考察世界上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都非常具有明显的国家文化特征。举例来说,美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个人主义的国家,所以无论在ibm、惠普、沃尔玛等企业中,尊重员工、实现员工价值都成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因此,在随着中国wto的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进的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这种发展趋势中,企业文化始终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从属于民族文化并由民族文化所决定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重视仁爱,以人为本的传统;团结一致,儒家文化的重教育、启发和强化感化作用的传统;中华民族具有的自强不息的传统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的传统等等要注意继续保持和发扬,同时也要注意摒弃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利的部分,吸纳国外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以民族为底蕴和内涵,以现在管理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和长远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在特定的时间和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非常系统和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企业价值观系统的构建、企业文化的实施,都是一个非常专业和系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现代管理制度有机融合将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不难看出,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都是企业管理的手段,只是二者之间所作用的方式和机理不同。企业管理制度更侧重于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流程化的方式提高沟通、协调、计划能力和效率,是企业的一种的“硬”的管理方式,而企业文化更多是通过对员工思想的统一、凝聚力的提升、行为习惯的塑造来提高的管理效率,是企业一种“软”管理方式。但是,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企业文化而言,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存在极强的一致性,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长久所倡导的一种经营哲学,是企业制度的思想源泉,企业制度必须和企业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从某种程度来看,企业制度之中能够看出企业的价值趋向和文化特征,而企业文化则决定企业制度系统。
企业文化的最为重要的功能在于凝聚、约束、导向、激励和辐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其最终目标在长期对企业经营战略所服务。因此,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的未来目标。实现企业新的发展目标,必然要求企业从经营战略到经营策略的调整和加强,而这些都需要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创新。而根据沙因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本身存在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是企业从长久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行为和习惯,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其企业文化传统已经存在并且根深蒂固,对企业的作用也是存在两个方面,好的来说就是文化中优秀的方面促进企业发展,而不足的方面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那么,简单来说,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就会存在企业原有文化基础和未来发展目标所需要的新的企业文化之间差异和矛盾。而这个矛盾的解决,需要企业即立足自身特征,又着眼未来,以未来的发展为评判标准,以现在优秀文化积淀为基础,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初创企业管理制度范文4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从我国民营企业个体发展看,民营企业是从家庭企业起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的试验,到90年代后期公司制越来越多成为上规模民营企业选择的组织形式,并逐步取代股份合作制而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形式。从国家整体看,23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私营和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拾遗补缺”“有益补充”“鼓励支持”“共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发展过程。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问题
虽然民营企业创业者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障碍获得了初创期的发展,但多数民营企业具有一些先天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不少企业初始积累不足,起步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投资,难有后劲;有些投资者缺乏创业经验,盲目性较大,成功率较低;有些民营企业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常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有缺陷,企业制度不规范,留下不少后遗症;有些民营企业缺乏管理基础,在短时期快速膨胀和发展后就走向衰退;不少民营企业家素质有待提高等。
民营企业经营思路
首先,树立创新意识。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民营企业只有及时把新思想、方法、技术付诸实施,才能在竞争中永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创新主要包括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克服弱势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其次,积极应用新技术方法。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将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第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强调“以人为本”,在管理观念上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目的就是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释放员工的创新能力,以确保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第四,加强知识共享。民营企业应强调员工与企业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进行共享与交流,促进员工提高创新能力,不能让员工为了保护自己的职位,防范同事对自己拥有企业信息的共享,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第五,经营目标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在新时期的民营企业必须把“员工利益的最大化”纳入其目标之中。同时,对于与企业关系密切的集团如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潜在的投资者、政府、战略伙伴,考虑这些集团的利益最终为企业取得高于投入的回报。第六,提高企业主素质。不少民营企业主常常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企业的管理漏洞百出,改革开放的深入对民营企业挑战达到空前,这就要求管理者决策与管理更加快捷、高效,所以管理者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第七,建立良好诚信制度。良好诚信会不断招财进宝,民营企业走向成熟就要面对社会,以诚相待,就要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重信誉、守合同,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和效益。第八,改变传统观念。民营企业必须打破“传子不传贤”的封建观念,从家庭化经营中走出来,破除任人唯亲思想,树立任人唯贤的观念。
改善外部配套环境
初创企业管理制度范文5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系统地学习西方管理理论和方法以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管理学者的研究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对企业实践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管理学是最具实践性、受本土文化影响很大的学科。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不论在心理还是行为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在中国单纯运用西方管理科学去治理企业使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圆满解决。因而在管理实践中必须立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运用西方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企业的实际,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管理理论,否则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结合中国文化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运用西方管理科学对中国企业进行有效地管理,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以曾仕强先生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中国式管理融合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文化、中庸思想、太极思想等,应用于企业日常经营中,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扎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而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这些管理思想既在哲学层面对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又在操作层面对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什么是中国式管理
1.中国式管理的定义
中国式管理模式,最早由台湾的曾仕强先生提出。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
中国式管理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国古代典籍思想在现代商业社会的重新解读,也绝非西方管理的照搬,更不是站在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对立面。中国式管理来源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人最根本的价值观,而且它应该是动态的、兼容并包的。
2.中国式管理思想
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际演练。
中国式的管理,把企业组织行为当作“天、人、地”;把企业比作人一样的系统,把经理层或领导层比作“头”,把中层管理比作“身体”,把基层人员比作“肢体”。强调每一个企业,每个人都要合理“定位”,要认识自己所处地位,干好自己应干好的工作,发挥好自己的“专长”,就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不然就是越俎代庖,费力不讨好。
中国式管理重视树状的组织精神,根部吸收水分,源源不断供应树干;树干也毫不保留地让枝叶予取予求。这种我支持你,你放手去做的精神,符合中国人“你办事,我放心”的心理需求。
中国式管理中有许多在中国现实社会环境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微妙技巧,比如:许多场合下交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暗示;对不同身份的人用换位思考来处理沟通等等。中国式管理中的“有原则”,不是一成不变死守原则,也不是随意乱变没有原则,更重视因时、因人、因事、因地而做出合理的调整,凡事求合情合理、自然轻松愉快。
中国式管理讲究以自然的方式顺势行事,按照自然的规律流动看情势办事;中国式管理讲究中庸、变动性原则,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变动性则是可阴可阳,可刚可柔,可上可下,全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动之中,所谓“心物合一”,“知行合一”,“阴阳互变”。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人是关键,它主张有人才有事,事在人为,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合理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凡事都按制度办理。
三、民营企业及其特点
1.民营企业的概念
民营企业是指个体、私营企业,自然人和私营企业控股或由其运营的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当今社会民营企业有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他们在资金等条件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每年让超过千万的人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使中国的工业化及城镇化取得了极其伟大的进展。民营企业资本来源于非政府机构和个人,融资比较困难,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初创期,规模为中小型居多;思想观念上较国有企业更接近于市场经济。
2.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1)中国民营企业大多为家族式企业。民营企业多是一个人、一家人或几个人合伙创办发展起来的,家族式的企业结构也是他们稳定发展的基础。
(2)具有企业家创业精神。民营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企业家善于抓住机遇、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
(3)中国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多为集权式管理,权利集中度较高。创业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巨大的个人影响力,公司重大决策问题基本是个人说了算,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种集权管理模式在创业初期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必须的,但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它的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4)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民营企业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赚钱,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转移资本等资源的投向。
(5)经营灵活,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因为政策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民营企业无法像国企那样得到优惠政策的扶植,完全靠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投资、生产、销售、用人及分配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竞争性。
(6)管理体系不规范。成立初期民营企业更多地是“人治”,“人治”的管理效率也更快捷。民营企业大多没有能力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这也是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程度要求提高之后,民营企业必须做出变革的原因之一。
四、中国式管理在民营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1.中国式管理思想使民营企业员工更有凝聚力
所有伟大管理模式的共性是,让员工努力工作、敬业、爱岗,极限是干公司的活,像干自家活一样努力、敬业。而占民营企业90%的家族企业可以很容易的做到这些。中国几千年的亲情股份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用这种亲情股份制,中国千千万万个家族企业拿到了企业启动的第一笔资金,并且企业成员同心协力,为了企业为了家族为了自己的利益团结奋斗。
2.中国式管理使民营企业组织沟通更为灵活畅通
由于民营企业中员工一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化培训,所以组织性、纪律性、技术水平、基本素质和国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在民营企业这种以人为核心的组织中,企业架构以一种非常灵活、非常和谐、非常生态的形式存在。在这结构中,企业高层、中层、基层之间并非严格的按照管理层级进行沟通,而是通过横向、纵向、交叉、越级等多种渠道相互沟通、协调、配合;一个部门或员工在遇到外界变化时,能够快速反应、有效沟通、迅速决策。每个个体是相对独立运作应对的,但一旦超出本身职权范围,能迅速、灵活的通过相应的渠道反应到高层系统,沟通和决策效率很高。对于在什么情形下自己处理、什么情形下基层直接联通高层,他们都配合得非常默契,充满智慧和能动。
3.民营企业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冲突
民营企业创业之初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不激烈,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以亲属纽带运作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在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市场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如果创业者或继承者不具备胜任经营者条件,不能驾驭指挥整个企业持续发展,不仅会阻碍企业再上一个台阶,还会影响企业的稳定和亲属关系的和谐。
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是聘任职业经理人,但职业经理人对企业文化的不认同、工作氛围融合不好、能力不足,或道德和自律能力的欠缺也会是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制的阻碍,让企业对其又爱又怕,所以很多民营企业老板最终还是选择子承父业。但年轻人缺乏管理经验和历练,面对跟随父辈打拼天下的老资格团队,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有困难的,若能引入中国式管理的相关理念,对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无疑是有益的。
4.中国式管理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负面影响
中国式管理是民营企业的一大管理特色,有些也是使得企业成功的因素。但中国式的管理文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中国人讲究人情,在中国有一个观念:法理不外乎人情。在企业管理中若轻制度而重人情,轻法制而重德治,对企业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进程有很大阻碍。由于儒家比较重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情观和家庭观比较浓,导致法治得不到彻底地实行,执法不严,出现漏洞,企业内部可能出现因为人情而包庇等现象,会阻碍企业发展。传统的文化思想在企业中渗透会导致管理的专制、办公室政治、办事效率的低下等等。
四、结语
在中国式管理这个问题上,实践已经走到理论的前面。经过30年发展,有相当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已把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上,摸索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独特的管理之路。每一家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关于中国式管理或多或少的经验和实践。
中国式管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能极大地发挥个人能动性。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整合西方先进文化元素和管理科学,并传统文化中承继优秀基因,“东学为体、西学为用”,将传统与科学结合,才能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1]曾仕强,中国式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
[2]魏长霖、刘莎,中国式管理的哲学思考,企业活力,2005.11
[3]牛玉军,论我国民营企业的类型和特点,[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4]吕惠明,民营企业的特点及管理创新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4
[5]孙书琦、李毅,中国式管理在家族企业治理中的运用,[J],科技与管理,2012.5,第14卷第3期:74-77
作者简介:
赵利红,女,1971年12月24日出生,汉族,硕士,高级经济师,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发展部经理。
初创企业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难 原因 建议
一、背景简介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加快金融业市场化改革,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但6月份的“钱荒”问题,显示出金融体系中并不是缺钱。从央行公布数据显示,5月广义货币(M2)余额104.21万亿元,然而这些大量资金大部分进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以及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还有一部分资金只是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部分地方政府和国企不具有效率且风险较高的项目仍能获得贷款,而中小企业却在融资方面举步维艰。如何才能实现资金合理、高效配置,使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对中小企业甚至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每年都在制定、出台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融资难虽有一定缓解,但并未见有效改观。中小企业要想走出困境,不仅需要从自身特点出发,还需要外界多方共同参与解决。下面从两个方面分析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的原因。
二、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规模小盈利水平有限,抗风险能力差
中小企业注册资金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想要通过获取利润积累资本进行再投资比较困难,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工资福利待遇方面都不及大企业,很难吸纳优秀的管理者、技术人员,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也很容易受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寿命年限短,每年破产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9%,其平均存续年限为7.02年。
(二)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誉度低
中小企业内部人员管理松散,工作态度敷衍了事,人员杂乱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组织结构不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不透明,贷款偿还率低,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
三、中小企业的外部原因分析
(一)直接融资状况
直接融资是企业通过发行权益性证券来进行融资,主要有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起步晚,资本市场欠发达,国家政府对金融体系发展的干涉程度大,制定很多限制性条例,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设置了种种阻碍门槛较高。
1、中小企业不具备上市融资的条件
从1990我国的股票交易市场成立,大多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按《公司法》规定的股本总额、过去盈利情况、公司历史信用等上市条件,一般中小企业难以满足条件。2009年提供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创业板启动,准入条件依然没有根本变化,而且创业板刚起步,还有很多不足,只有少数中小企业进入“二板市场”融资。
2、中小企业不具备发行债券的条件
我国债券市场目前发展情况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从债券市场上看,基本上是政府发行的国债用于服务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或大型的国有企业,债券信用度高,风险小,能很快筹集到资金。相反,企业债券发行债券数量占整个债券市场比例小,能够发行债券的也是少数实力强的大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加上受各种法律条例的严格限制,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几乎不可能。
(二)间接融资状况
我国间接融资方式单一,目前中小企业主要途径是向银行贷款,可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究其原因:
首先,风险方面,国有银行认为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收益低,与国有银行拥有的大客户相比,不足以引起国有银行的重视。银行的战略目标是锁定大客户,即使出现风险,政府也会为大企业买单。向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风险大,但风险分散,即使损失也是小部分。不同于向大企业贷款,风险集中,有政府背景的企业也是少数,一旦出现风险,银行损失巨大。收益方面,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成本高,但银行议价能力强可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利率,银行也可获得较高的收益。再者中小企业获得资金后积极性增加,企业盈利水平也会上升,更利于中小企业及时还贷。相反,若是资金贷于不缺资金的大企业,容易引发道德风险,企业高管可能将资金用于其他地方滋生腐败,按期还贷很难保证。其次,大多银行都把重点放在大企业,大项目,互相争夺大客户,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银行却很少。最后,银行内没有提供适应中小企业贷款特点的信贷约束激励机制,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受传统观念影响,信贷人员不敢轻易放开对中小企业融资,同时又缺乏对从事中小企业信贷工作者业绩评价和收入激励机制,使信贷人员收集中小企业信息的积极性减少,缺乏动力去发现潜在的优质客户,同时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把贷款都发放给大企业。
(三)中小企业担保状况
银行不愿意借款给中小企业,缺少有效的担保也是原因之一。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物少,银行对抵押物品要求高,只接受土地使用权、房产等固定资产,其他变现能力差的资产,银行不愿意接受。中小企业其他的信用担保、合同担保等方式也不具备此条件,促使中小企业只有找合适的担保机构。目前有政府出资建设的担保机构规模小、资金不足,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商业性的担保公司以盈利为目的,出于对利益和安全考虑,也不愿为中小企业担保。
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建议
(一)提升中小企业各方面的素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所以说中小企业首先从自身根本上改变,不能只依靠外界条件。
第一,提高自身内部融资能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增强内部积累资本的能力。
第二,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和财务制度建设。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各有适合自己情况的企业制度。财务上,中小企业都需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真实,为银行提供客观无误的参考。
第三,探索适宜企业的融资方式。管理者应熟悉金融政策,学习金融知识,根据本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衰退期),寻找适合自己企业的融资方式,并积极拓宽其他的融资渠道。
第四,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强化企业信用意识,建设有高度责任感的企业,重塑企业社会形象。同时加强与银行的联系,提供准确有效的财务和其他方面的信息,不仅减轻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银行贷款的成本,而且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银行更好更容易的了解到企业的情况,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条件
借鉴国外成功资本市场运作,不断完善我国创业板市场,建立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适应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优化创业板准入标准。设计出符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机制,对于前景好的企业适当降低市场准入资金的要求和盈利年限,还要对刚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提供适宜它们融资的市场。发展完善企业债券市场,逐步放松发债企业规模限制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鼓励企业大胆尝试股权和债券融资,不仅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且反作用使其他企业能更便捷、容易地参与到直接融资市场中。
(三)银行业需转变经营方式,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转移
能否有效进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是未来银行业保持优势、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因此,银行业应开辟差别化的经营战略,国有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应开发出适宜中小企业信贷的管理模式。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小额、快速、灵活”,实行和大企业不同的风险管理模式。对贷款的审批权限适当下放,简化审批流程,强调制度有所松动,但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和风险退出机制。
第二,针对各个地区不同中小企业的特点,实行有差别的信贷政策。经济水平发展高,信用环境好的地区,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从融资额度、融资期限、监管力度有别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信用环境一般、发展不确定性大的企业。
第三,中小企业信贷部应加强与中小企业联系。信贷工作人员首先要具备战略的分辨能力,发现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业务往来关系,培育出一些未来优良的中小企业,并最终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更增强了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第四,以上几点都需要建立在银行从事中小企业信贷工作人员收集可靠、准确的信息基础上。一方面,银行要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信贷人员在收集中小企业信息上,不能仅按一些硬性指标作参考,更应该关注经营者个人的品格等一些软信息。这项工作工作量大,风险难把控,成本高,银行需要建立一套针对中小企业信贷部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第五、激励措施应从中小企业和从事中小企业信贷人员两方面进行。对每个中小企业建立诚信档案,对不同信用程度的客户分类,进行风险识别和管理,使银行依托企业客户征信系统,加大对授信度高的企业贷款支持,提高授信额度,优惠利率,简化手续等激励措施。对信贷工作人员应该制定有别于大企业信贷工作人员的考核标准,加大对业务操作过程的考核,信贷人员只要严格按照业务操作规程尽职尽责即可,逐步弱化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的考核,提高中小企业信贷人员工资收入。
(四)建立中小银行,且国有银行有效介入为中小企业服务
中小银行机制灵活,具有了解本地区的信息优势,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佳选择,但是更需要国有大银行的有效介入。由于增加中小银行只是对现有资金的再分配,资金来源有限,受资产规模的限制有时会出现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所以需要有资金雄厚的国有银行有效参与服务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相互补充。进一步分析,由于中小银行的规模小,为了防止挤兑现象,国家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样才能使中小银行健康发展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
(五)加强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并创新各种担保方式。
增加政府财政支持,壮大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规范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同时,政府应积极鼓励各银行创新仓单、知识产权以及林权等抵押方式,并探索信用贷款,保证贷款等无抵押贷款模式,保险公司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保证保险产品,政府也应号召有实力的大企业出面为中小企业担保,发挥积极的社会效应。
五、结束语
中小企业在我国整个企业群体里处于弱势,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更加剧资金缺乏,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大。目前国家大量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行业,近几年炒房热,打击了民营企业家的动力,没有人在意企业的发展,这显然是极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是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的问题。所以说,解决融资难题,需要靠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上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积极配合,才能使中小企业正真感受到国家政策优惠,及时获得资金走出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贺双庆.中小企业融资难:商业银行方面的原因与对策[J].商业现代化,2010,9
[2]田艳霞.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9,11
[3]商界杂志社.创办中小企业成功模式[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