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共享的意义

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鄂尔多斯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81-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逐渐增加,图书馆作为一个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需要在信息资源共享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应积极主动的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1.信息资源共享概述

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相互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提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

信息资源共享的宗旨是尽量用最少的投入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的知识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或成员的需要,提高信息服务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通过协调信息资源在各主体间的分布,使布局更加合理,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用。[1]

2.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不足

2.1 意识淡薄。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在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许多图书馆各自为政,以自我为先,缺乏全局观念,共享意识淡薄,造成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合理的共享,而人们在评价图书馆的综合实力时,仍以馆舍规模和馆藏数量作为评价指标,导致公共图书馆对信息资源共享的意识无法提高。

2.2 资金短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时期内就必然会有很多的投入,如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联合编目、联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硬件及软件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各种类型的图书馆长期以来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缺少资金投入,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极大的影响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 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更影响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

2.3 管理制度有待优化。传统的管理体制目前严重地制约着信息资源共享的进展,许多公共图书馆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亟待优化,缺乏宏观管理,没有权威性的协调机构进行统一的规划和领导,各自为政,欠缺协作意识,从而造成文献信息资源的分散无序和重复浪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从而导致信息资源共享动力不足。

2.4 馆际合作不完善。目前各个图书馆都是多头领导,条块分割,馆际合作很不完善,各个图书馆独自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从而使图书馆群难以发挥整体功能,造成大量重复建设。

2.5 馆员素质不高。馆员素质的高低也会阻碍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进展,由于没有图书馆职业准入制度,没有法定的图书馆员任职资格,没有自主招聘馆员的权力,一切听命于组织部门安排,结果出现了由于权力等的作用而顺利进馆的工作人员,造成了许多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知识结构等问题,有些图书馆还存在"老、弱、病、残"等现象,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3.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几点思考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上除了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意识,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方面来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全市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3.1 完善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 负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筹备策划、资源的配置调度、工程的分工协同、义务的承担、权利的分配等。该机构这一机构应有一定的权威性,最好能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这是实现区域图书馆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组织保障。如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学会就是鄂尔多斯全市从事图书馆学研究、教学的科研人员以及图书馆实际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组织全市公共图书馆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举办综合或专题图书馆业务培训班,普及图书馆业务知识,提高图书馆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介绍、推广和交换区内外市内外图书馆工作经验,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注意开展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研究活动;加强横向联系,促进与兄弟盟市图书馆及学会的交流;编辑出版图书馆学会会刊,汇集图书馆学专业资料。

3.2 加强馆际合作。加强馆际合作,与同省市的图书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实际情况出发,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图书馆为主导,强化区域协调与管理;以地(市)、县(市)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为中心,建立区域内图书馆协作小组;以各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开始,避免文献资源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增强横向联系,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多联系,组织和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研讨会等;也可以开展馆际互借,由于各馆办馆条件限制,都会出现文献资源不齐全的情况,在良好的合作环境中,才能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例如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在2009年举办了全市首届公共图书馆业务知识竞赛;2012年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举办了"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学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研讨会"征文活动,各旗县图书馆积极参与,这样既加强各馆之间的联系,又增强感情,为资源共享奠定了合作基础。

3.3 积极与其他机构合作。公共图书馆不仅要加强馆际间的合作,还要加大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如目前许多图书馆提出的总分馆制,就是图书馆与社区和其他机构建立的一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途径。 如2011年,鄂尔多斯市图书馆正式启动分馆机制,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在康巴什新区的12个社区成立了社区分馆,并送去近万册图书,为全市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公平、便利的阅读环境与文化信息资源利用平台.。鄂尔多斯市的康巴什是一个正在建设的新区,农民工的数量很多,为了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于2011年在某建筑工地成立了鄂尔多斯市首家"民工流动书屋",也是图书馆与建筑工地合作建立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3.4 培养高素质馆员。新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员不仅要做好传统的图书馆借借还还等业务工作,还应学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现有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满足广大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又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才能胜任此项工作。需要一批有正确的理想观,道德观,职业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不断更新知识接受教育,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既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现代化设备的计算机操作人员。我们可通过培训班、讲座、继续教育、业务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全面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改善群体知识结构,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全面开展提供人才保障。如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在2010年举办了鄂尔多斯市首届图书馆业务知识竞赛;2011年,举办了全市图书馆《中图法》第五版培训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知识与技能竞赛鄂尔多斯分赛区选拔赛;进行手工标引、计算机标引、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信息资源建设、文献标引工作、地方文献工作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并于2011年,组织由自治区知名的成吉思汗文献研究专家、蒙古学文献研究专家、巴拉吉尼玛、张继霞、德力格尔三位老师主讲,关于《成吉思汉图书文献研究》、《世界的蒙古学研究》的系列讲座,讲述了成吉思汗的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情况及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和国家对蒙古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3.5 合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共享工程是由财政部支持,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国家级文化创新工程,旨在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各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地(市)、县(市)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公共图书馆要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合理利用这个平台,延伸图书馆服务工作,建立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村村通"。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依托共享工程鄂尔多斯市支中心,合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以"传播文化,服务基层"为宗旨,积极开展一些文化活动,通过全市、旗(区)、乡镇(苏木、嘎查)、街道(社区)基层文化单位的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市范围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如2011年,为了配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开展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夏日电影展播活动;在"建党90周年"之际,深入到鄂尔多斯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并为老人们放映了《建国大业》、《上甘岭》等红色经典影片,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2]

3.6 开发特色数据库,创新共享模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样既便于查寻,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又便于在网上互访,实现文献共享。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建立适合地方实际情况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可以分别开发特色数据库:如农产品加工数据库、光电子产业数据库、石油化工产业数据库等。如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羊煤土气"的生产加工等方面的具体数据库,即《鄂尔多斯羊绒制品生产数据库》、《鄂尔多斯煤炭加工数据库》、《鄂尔多斯稀土数据库》、《鄂尔多斯天然气分布数据库》,也可以建立专门记载蒙古族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独具特色的《蒙古文文献数据库》。[3]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势在必行的,在新的信息时代,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完善自身,提高服务能力,开拓思路,积极创新,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为地方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冯琴.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1)

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校园体育资源;社区;共享

延安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和重大挑战:一是社区服务内容丞带丰富;二是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三是社区服务人才短缺;四是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社区服务缺乏规划的统一,各自为政的问题突出,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因此,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延安市区现有的社会体育健身资源是不能保证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必须找出科学合理的渠道来高效的整合社会各领域体育资源来适应新形式。经调查表明,延安城区校园体育场馆占社会整个系统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这些场馆设施在学校教学以外都处于闲置状态。另外,大中小学还有大量的体育师资力量和体育管理等优势在教学以外也出于空闲状态。所以,怎样把校园体育资源与新型社区体育服务相结合,怎样使学校体育资源与群众共享,就是当前应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延安宝塔区三个街道办辖区内的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中学、宝塔区第五中学、育英中学、实验中学、教院附中等10所学校的体育资源和各社区体育资源进行调查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延安校园体育资源与所在社区实施共享的可行性

1、10所学校对资源共享的态度。对各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和部分教师调查得知:30%的学校管理部门理解并支持与社会的资源共同分享,有50%并不支持与社会进行共享,主要原因是由于影响校园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对实施过程中设施的维护,事故的责任认定和老年参与者的安全等方面。其它的持观望态度,认为需要社区部门在资金、人力和制度上全力配合才可试行。在对部分体育教师的访谈中80%以上的认为可以试行。因此,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的共享不是单方面的学校主观意愿的问题,而是需要双方的通力合作,细化职责分配和社会保障的介入等协调的问题。

2、场地空间、时间因素。通过调查了解:10所学校所在社区空间的活动健身区域明显不足。由于延安宝塔区地形狭窄,校园也都在旧的城区之内,可用于社区居民及老年人口的活动场所十分有限,更不用说常规的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场所,也只有这些社区周围的校园里却有十分平整宽广的活动场所及正规的器材设施,而这些资源一般在周一到周五的体育教学期间利用率较高,相反在早晨、傍晚及周末基本处于空置关闭状态,这段空置的时间也符合社区居民休闲时间的状态,因此二者具有很强互补性。此外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社区多元的文化氛围也可以相互渗透影响,既可以活跃校园体育文化,使师生了解社会,也可以使社区民感受校园的安宁,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因此二者共享的意义及价值极大,应该得到政府和社区组织的全方位的支持。

3、人力资源和学术因素。据了解延安各社区用于指导居民科学锻炼的专业人员极度缺少。一是因为社区化管理在延安刚刚起步,人员配备不完善;二是由于社区功能过于分化,有限的人力是无力去管理体育方面的工作。基于此,校园资源的优势完全可以为社区分担这方面的工作,首先10所校园中2所高校8所中学,其中延安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有近百人的体育研究和专业人员,且硕士学历的比例在70%以上,其它的中学的体育工作者也有87人,学历基本在本科以上,这能极大的弥补社区部门体育专业指导人员的不足,也能更科学的为社区居民的健身提供帮助。另外,这些学校的高学历体育专业人士常年研究体育教学方法,且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完全有能力在校园与社区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也是社区管理部门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资源共享迫在眉睫。

(二)延安校园体育资源开放状况

在调查的学校中,日常状态下完全封闭不开放的学校有5所,有偿开放的4所,半开放状态的1所。其中2所高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完全收费,2所中学的体育场馆部分对外收费开放,这表明延安宝塔区校园对社区提供的体育资源是收费开放为主,对校园外大部分的居民不提供的场地设施支持,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定数量的社会人员进入校园锻炼或者比赛,校园治安管理人员就会制止这些校外居民的健身需求。

1、场地、场馆、设施情况。十所学校中延安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育英中学、延安中学四所学校有400米标准操场,其余的都是200、300米跑道的简易操场。场馆方面有5所学校有标准的健身场馆,在常规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中,各校园都比较齐全。由于场馆建设与维护需投入的大量资金,因此这些学校实行收费的形式开放,主要是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游泳、足球、排球以及中小型的团体活动和大型的竞赛活动

可以看出,无偿开放场馆设施对学校来说有很大的压力,因此部分学校主要是对一些室外设施简易,不好管理的简易篮球场、操场、石制的乒乓球台等容许少量的社会人员进行健身锻炼,但有时也进行阻止,所以,校园体育资源社区共享的问题需要社区、教育、学校及政府部门坐下来认真研究,应从经费、制度管理、人力协调等方面从新整合,寻找出一个平衡的资源共享的状态。

2、人力师资对社区的开放情况。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对社区体育的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学校里有较完备的研究创新型体育人员,而新型的延安社区体育工作也正急需这些人力资源。被调查的10所学校极少有教师长期承担社区体育指导任务,有16%的教师偶尔参与。也有37%小部分教师也只是担任过一些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和裁判工作,15%的一些特殊专业的体育教师在单位的体育活动中参与训练和排列工作,但这些社会参与首先是数量少,其次都是一种无组织,缺乏统一管理的单位活动,且参与形式过于功利化,对全民健身及社区群众体育的贡献十分有限。因此,校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充分利用,与社区共享,如何提高社区体育工作参与程度,增加师资利用,是现实中急需安排的,也需要政府予以重视从公益事业的角度给予这些师资力量一定的经济资助。

3、校园体育资源开放对象的情况。访谈中得知:目前延安宝塔区大中小学所有体育资源主要对本校的教职工及其家属开放,其次是经协商后收费的社会团体活动,而对学校周围的社区居民却采取阻碍措施,这也反映出这些学校和社区之间基本是相互封闭的状态,缺少互动,不能把现有的各自的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是不能满足社区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和健身需求的发展要求。因此,增进互信,相互了解,发现相互需要,在互不影响各自正常工作活动的基础上协调出一条共同促进的发展途径是当务之急。

三、对延安校园体育资源社区共享的建议

(一)突破社区-校园概念,寻求社区与学校一体的密切关系。

社区的概念可以定义为有着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商住产业等居住环境密集区。现阶段,大多数城市发展社区化在初步形成,但社区化功能的定义还不综合化,需要完善。就校园和社区资源共享这一点来看,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制度来进行推动这种互动的服务关系,社区组织利用社会关系优势给学校提供服务,同时学校也提供服务给社区。那么,就必须突破以往学校的范围,深化现有社区职能的目的性,也需要政府强化对社区与学校发展关系的引导与调节,来推动学校教育的高层次社会化发展和社区服务功能的最大化,在合作中创新思路,探索新的方式来形成校园、社区的一体化,实现共享共赢。

(二)推进学校与社区人力资源的服务意识。

学校和社区各自都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如校园里有专业的体育专家,也有从事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不但具有专业的体育技能及理论储备,也具备一定的集体组织能力,因此是非常适合担任社区体育工作;而社区的人力资源较为广泛,除了组织部门以外,还有各种专业,各种技艺和才能的民间人士,这些人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才艺技能也是校园在素质教育当中极为缺乏的教育资源。所以说,促进学校人力进入社区,服务社区,同时社区人力优势定期,定量常态化的走进校园,走进教育是十分必要且可以大力推广的社区学校一体化形式。此外,社区与学校体育一体化的政府组织协调部门要制定准则,给予财力上的支持,并肯定和宣传其中的社会公益价值。

(三)设立学校与社区一体的长期稳定的组织管理机构

社会工作的开展必须有一个高效的领导机构,对于社区与校园的一体化体育资源共享这一项目来说更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加强资源共享一体后的执行力、制度监督、日常管理等工作的实施问题。并且应赋予相应的社会管理职能和权利,因此优化社区体育的管理机构,对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模式进行管理。现阶段,延安校园体育工作和社区体育工作由不同的上级领导。学校教育系统管理,社区体育归政府体育部门管辖,两者之间的管理协调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设立一个整合的管理部门是有利于工作的高效开展,也可以增强社区及学校的社会公益意识。

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山西地方文献;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措施

Abstracts: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meanings,content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local-literature-resourc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which began in Shanxi in 2002 and put forward 3 measures.That is to perfect the union type of special local literature institutions and sharing mechanism,to make overall plans and the collection focuses and highlight their characteristics,and to standardize the network operation platform and its application.

Keywords:shanxi Local literature;literature resources;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measures

引言

地方文献是指记载和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及现状的信息载体,承载着这一区域社会发展的脉络,有着“存史、资政、励志”的巨大作用。当前,探索建立有效的共建共享体系的具体措施是保护和开发山有的地方文献资源,促进该资源服务社会民众的重要手段,有着重要意义。其共建共享内容将纳入我国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并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

共建共享工程起源于2002年4月22日,文化部和财政部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山西在实施共建共享工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建立了许多特色文献数据库,但由于投资分布不均衡,联盟协作不力,组织管理松散、数字化平台刚起步等原因,在建设共享平台等诸多环节上还有许多亟待解决和努力改进的地方。

1.共建共享意义、内容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共建共享意义

地方文献是地域文化的百科全书。建设和开发地方文献一是可以有效服务于教学科研,振兴地方经济,传承地域文明;二是发挥传统的“资政、励志、存史”的功能。目前,将中国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这对打破区域限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有重大意义。

1.2 共建共享内容

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地方志、地方人物及其著述等几大方面,不论是现代的、古代的、平装的、线装的、纸本的、非纸本的、非凡的、常规的、单行的、连续的、图表的、实物的等等所有文献都在此列。

山西历史文化悠久,遗存丰富,文献浩如烟海。有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明清商人“汇通天下”等票号的相关文献与实物等,更有别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宗教习俗、特色物产、字画、照片等。进入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山西的地方文献资源更显得得天独厚、风格独具。一是阎锡山时期,一是根据地时期。这是山西建设特色资源的本钱。

1.3 共建共享遵循的基本原则

必须遵循用户利益最大化、法治、多元兼容、平等互惠等基本原则。其中用户利益最大化原则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原则;法治原则是确保读者利益最大化原则得以实现的组织保障;多元兼容是收集共建内容的物质保障;平等互惠是共建共享的目的。

2.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有效措施

2.1 完善联盟式地方文献专门工作机构和共建共享机制

2.1.1 依托我省总分馆制,以山西省图书馆和太原市图书馆为中心,建立规范、紧密的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联盟

目前,山西已经成立的专门工作机构要真正负责起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依据每个馆的地区和特色优势、资金状况、服务对象,确定其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职能与责任。联盟内各协作馆实现责、权、利相结合,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对共建共享体系内的所有用户实行“同等待遇”,科学规划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标准,对采集到的文献数据标明出处,不断寻求适合我省情况的服务模式,形成科学可行的共建共享机制。

2.1.2 依托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等山西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高校馆、科研院所和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联盟

此举是要横向开发地方文献,将散落在民间的文献最大量地收集回来,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进一步整理、研究、开发。例如,山西省图书馆目前已建立了好几个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一方面需要开辟其它有价值的专题数据库,如各类村志、家谱、拓片、碑文等。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宣传已有特色库的功用,深层次、多渠道开展文献传递、参考咨询、个性化服务等服务内容,使地方文献真正为民所用,体现建设地方文献的价值。

2.1.3 建立联系会议制,定期就资源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

此举是要建立和保障信息上下渠道通畅,通过联盟网络、交换资源信息,逐级形成专人负责的资源保障机制。

2.1.4 建立多行业协作制度,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整理和开发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多行业参与、协作。目的是要形成公共馆、高校、科研院所、地方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个人等交互联系协作的多层次结构,使共建内容更全面、类别划分更细致。可尝试地方横向协作网模式、专业系统纵向协作网模式、地区间横向协作网模式、纵横交错的网状模式等等。最后达到资源共享工程普及广泛,形成覆盖省、县、乡村服务的网点,进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监狱等服务区,从而使“文化共享工程”向布局合理,惠及全民的方向发展。

2.2 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制定收藏重点,真正突出特色

以各地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为阵地,制定相应的中远期规划,以点带面,系统整理开发特色资源。为此,要加大各地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建设的投资力度和投资比例。

搜集重点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书目式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的数字资源集群。具体讲,挖掘、收集关于“根祖文化”“迁民文化”“尧舜文化”“佛教文化”等方面的地方文献资料,抢救某些随时可能消亡的珍贵的地方文献遗产。

2.3 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网络操作与应用平台

2.3.1 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的意义

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是实现资源共建的技术基础,是进行数据信息转换、交换、兼容和不同资源共享的必备条件。随着Interlib系统的启用,山西省在共建共享技术平台建设上走出了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加强设施、设备的技术标准化、数据库技术标准化、地方文献标引与著录的标准化、人员专业技术要求达到一定标准,数据达到联合采购,联机编目,数据传输与检索无有障碍,电子设备达到普及县乡级的目的。总之,为地方文献资源共建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3.2 利用数字化手段,共享地方文献资源的具体措施

共建的目的是为了共享,为了利用。由于目前许多县级馆还没有能力建立大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各馆可立足实际,在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检索平台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免费手段和工具,建立全省的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QQ群,移动飞信网,及时在这些平台和网上信息,推送共建的特色资源。如自己的专题内容,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及时宣传有关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法规、政策以及学术机构和保护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为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共知、共享创造条件。

定期召开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会议,研讨、学习业务知识,培训相关人员;定期搞宣传、办展览、出图册,共享共同建设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金沛霖.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2]黄祖祥,愉仲英.地方文献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图书馆,2010(2):77-79.

[3]关于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OL].2010.

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医学信息;资源网络;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25-01

随着世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进行信息技术的交流已经成为了必然性发展趋势[1]。因此建立起医学信息资源共享和共建主要是将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部门按照用户需求将雪藏的医学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从而实现对医学的共同开发和使用活动。下面本文就构建起医学信息资源网络的基本趋势、共享的因素和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1医学信息资源网共建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采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对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势在必行[2]。同时加之公众对于医学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而且还急需要对医学信息资源进行全面、完整、广泛的整合。医学信息资源是一种公众性的知识,而其发展却是永无止境,那么针对医学信息资源则要进行共享,以求解决当前存在的医学科学研究局限性,不断为医学的发展提供条件。目前很多的医学信息资源被雪藏,而雪藏信息资源自会限制其发展,不能够发挥其作用,那么则显得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损失,因此加强医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异常重要。这也是近年来,解决将医学的文献资源逐渐进行共享,解决目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矛盾,从而发挥出更多医学信息资源的作用。

2 构建医学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机制影响因素

2.1 网络环境

由于当前internet网络的发展以及国内信息网站的公开,为医学信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为构建起共享医学信息资源网络提供有利的条件[3]。Internet网络通过TCP/IP协议进行数据交换,这就解决了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信息的交流。PC机器通过计算机网络协议建立起相应的通信通道,然后通过这个通道进行数据交换,形成了大规模的互联网络交换,那么就可以将医学信息资源进行网络共享,从而解决以前的网络共享难题。

2.2 管理机制

医学信息资源的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对整个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等,因为管理将决定着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其管理的效果直接会影响到医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活力,同时还会影响到整个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制度、特色等。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开拓出一套非常崭新的管理观念,并且还具有与之配套的管理机制,可以彻底的解决目前医学信息资源管理现状,所以需要构建起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同时需要对其管理机制进行革新。

2.3 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影响医学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而且它直接会制约着整个系统的发展,因此为网络环境下管理医学信息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素质。不仅需要对医院信息资源网络中的知识进行分辨,而且还要对收藏的资源进行开发,尤其是要做到去伪留真。而从事医学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大多是非医学的人员,其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有限,因此这是对整个医学信息网络资源共建和共享建设的重大考验。

3 网络环境下共建和共享医学信息资源措施

3.1 构建完善法律体系

构建起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以为医学信息共建和共享建设提供法律保护,同时还能够对其建设过程中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由于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一个协作的过程,在不同行业之间有着不同的职责和利益,需要构建起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整个行为进行规范,从而起到对双方的利益规范,解决权益受侵害的问题[4]。

3.2 健全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保障措施

建立起规范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的资源管理职能,将医学信息、医学布局、医学信息建设以及共享进行整体规划,开展全国统一管理,地区各个医学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完成对医学信息资源网络统一协调,同时构建起的制度可以实现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指导。

3.3 推进网络建设促使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

加强医学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则需要对各级医院的信息进行统一建设,建设过程中要对软件和硬件环境进行统一;然后构建起医学信息资源数据库;接着将建立起公共查询系统,方便各个医院对于医学信息资源的查询;最后则是要建立起规范的电子交换目录,将注册、登陆、查询、催缺、预定等置入系统之中,从而实现对整个医学信息资源网络系统统一协调管理。

3.4 普及新技术

为了实现对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需要在整个网络体系中构建起实体信息和虚拟信息配套处理,可以实现在不同的地方、不同时段进行数据查询和咨询。因此在构建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新型技术,实现数据存储、交流等功能,并且还要对其不断进行优化。

4 小结

医学信息资源是一种公众的资源,但是其发展需要进行不断地传输,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不断的交流和研究,根据目前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构建起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是近年来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共享网络将医学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不仅可以实现技术交流,还能实现对技术知识的总结和收藏,切实落实医学信息资源构建的的措施,不断完善构建网络制度和法律体系,为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还能够对信息资源共享提供统一管理和规范。本文就主要的影响医学信息资源网络的共建和共享因素进行研究,同时还对其前景发展进行展望,并且为医学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提供了一些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敬云. 共建共享公共卫生医学信息资源的思路和方法[J]. 新疆医学,2012,07:175-177.

[2]于亚军. 试论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 黑龙江史志,2010,03:64-65.

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云技术;多媒体;共享;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26—02

一、前言

云计算技术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 )、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 (Platform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等几个层次的服务。[1]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即“计算服务”(Computing as a Service),是将数据资源作为“服务(Service)”供使用者通过互联网来获取。通过定义,不难看出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思想就是服务,只要能够接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云计算技术的服务。它通过网络连接可将大的整体性的操作过程程序分散为N个较小的子程序,然后将这些众多的子程序交给众多部服务器所构建的庞大处理系统处理,经查找、分析、计算之后将得到的结果回传给使用者。这样,使用者就可即时得到并享用自己所需的结果或资源。

相对云计算技术来说,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相对要长一些。多媒体教学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教师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合理设计、使用现代电化教学媒体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其丰富的信息、全新的刺激方式和强大的交互功能等诸多优点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普及应用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弊端,制约了部分地区教育长足发展,而结合最新兴起的云计算技术正好可以弥补一些弊端带来的影响。

二、应用云技术的必要性

1.可降低投资成本

鉴于多媒体教学的明显优势,为普及多媒体教学,教育部门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多媒体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各层次的学校,特别是一些中小学,将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到购买能够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存储、处理的高配置的计算机和软件。但是,面对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的今天,这些投入就显得杯水车薪,而且购置的高端的硬软件设备短时间内就会落后,几年后又需重新采购。加之目前的教育资金本就不是很宽裕,此长彼消,用于其他方面的投入必然要减少,长此以往,反而不利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云技术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可以采用非常廉价的设备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2] 各学校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大量购置高配置的电脑硬件、不需要不停地升级软件,只需要配备非常简单而便宜的电脑设备,并将这些设备连接互联网,教师只要连到网上,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云中的资源。因此可以节省大量的教育资金提高教师待遇或者进行其它设施的改进和完善。

2.减少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教师来讲,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很宝贵的财富。但是目前形势下,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国内大部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有限且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状态,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制作重复的课件,一方面使得教学资源分布极其分散、种类繁多、内容重复且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减少了教师们课堂规划和设计的时间,使得多媒体教学的很多功能和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云技术的核心思想就是资源的全面共享,它可以将与网络连接的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即时、全面的无限扩展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云”。教师们可以随时进入云中查找自己所需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就使很多教师从重复、繁琐的课件制作中解脱出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可以更好地规划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3]

三、多媒体资源共享模式的建立

充分发挥云技术上述优点的关键就是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的建立。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标准化共享资源

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的难题之一就是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为整合各地各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其成为资源云统一构成的组成部分,首先必须对所有共享资源进行标准化管理。[4]教育部门可以参考一些国际标准或者国内的标准体系制定全国统一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标准。这样不但便于资源的查找,而且便于在下载后进行再编辑。

标准化共享资源的重要步骤之一就是资源元数据(Data about Data:关于数据的数据)标示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的建立。元数据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编目信息,可以描述资源的基本属性。多媒体教学资源元数据标识标准的建立便于资源的分类管理和检索,使教师不需要打开资源就可获得其基本特征信息。多媒体教学资源数据接口标准的建立可以参照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互操作框架(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来制定。只有在互操作的框架标准建立后,资源的共享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2.加强资源管理机制建设

各地应设立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机构,整合多媒体制作和管理人才,加强多媒体教学资源生成和管理的合作力度,不断增加资源总量,避免简单重复的开发,协调多媒体教学资源云的服务。建立教学资源建设的评价和鼓励体制,推动教学资源共享的进程。同时,普及利用数字签名技术、水印技术等先进的保护性手段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3.加强保障机制建设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共享需要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的支撑。在教师们进行资源共享时,肯定会受到不同病毒的攻击,云安全技术不但要能够及时截获、查杀这些病毒或提供解决措施,而且还需具备完善的安全认证授权和权限管理等保障机制,以保证资源云的健康、安全。

资源共享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生 义项 用法 功能 词缀

《五灯会元》中“生”字,不论是作为一个词,还是作为一个构词词素,其用法都灵活多样。对于“生”的某些特殊用法,虽有学者论及,但语焉不详。笔者欲从《五灯会元》中“生”字的穷尽式的研究出发,并结合相关文献,试图对其义项、用法和功能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延续原始语义系统的动词

试举《五灯会元》中动词“生”的用例,如下:

杭州盐官海昌院齐安国师,海门郡人也。姓李氏。生时神光照室。(卷三)

太子闻已,心生欢喜,即逾城而去,於檀特山中修道。

曰:“不共甚麽命?”师曰:“长生气不常。”(卷六)

若圣人降生,则此草生於净洁之地。(卷三)

园树生耳如菌,味甚美。(卷三)

师曰:“老僧近日舌上生疮。”(卷四)

於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於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卷一)

“生”在甲骨文字形为: ,像生长物出于土上;《说文解字》对“生”作出解释:“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据此,我们认定“生”基本原始意义就是表示草木生长。但是“生”很早又可以指人的生育,乃至指一切事物的产生,如“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诗经·小雅·生民》)“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诗经·大雅·南有嘉鱼》)妄加断定草木生长是“生”的本义,生育小孩谓“生”之引申义,似乎有所不妥。因为,古代普遍存在原始移情,物我不分的思维习惯。以上《五灯会元》中“生”作为动词,其意义,都可以看作是“生”的原始语义系统的延续。就其语法功能来说,这类“生”字,都可以单独或跟名词结合构成动宾结构,作谓语。作为动词的“生”在《五灯会元》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如:“由是因缘,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後生梵天。”(卷三)该句中的“生”为“升”义,与以上所举的“生”例,意义相去甚远。“生”这一用法用例极其罕见,但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如:“闻圣人说法,修行诸善,舍此身已,可得生天。”(《百喻经·见他人涂舍喻》)《汉语大词典》首例引宋·张耒《和周廉彦》:“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的例子实属较晚。

二、体现积极情感态度的名词和形容词

“生”字所记录的词语系统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正方向”,体现着肯定、积极的情感态度。

(1)名词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卷三)

师曰:“道他欠少甚麽?”曰:“为甚麽有六道四生?”(卷三)

师曰:“不要三拜,尽汝一生去。”(卷十)

以上名词“生”字例,都含有生存、活之义,与“死”相对。“一生”即人活着的一个周期。这类“生”字,体现一般名词的语法功能,可作主语、宾语。

(2)形容词

问菜头:“今日吃生菜,吃熟菜?”(卷四)

良久曰:“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卷十二)

闰月五日剃发澡身,告众讫,跏趺而逝,颜貌如生。(卷十)

问:“欲”达无生路,应须识本源。如何是本源?”(卷七)

问:“如何是平常无生句?”师曰:“白云覆青山,青山顶不露。”(卷十四)

以上几例“生”字含有“新鲜”、“鲜活”、“熟悉”之义,均体现肯定、正面的价值评判。从古至今,在人类的价值判断中,最基本的注意,莫过于人类自身的繁衍和物的增产,因此,人类很早便形成的生与死、存与亡、消与长……这些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的价值评判,并且这些价值评判,会一直传承下去。故“生”字这些记录“正方向”情感态度的义项也必将成为固定的基本义项在词义系统中生生不息。

三、义项与现代汉语同中有异的副词

在现代汉语系统中,“生”作为副词义项主要三种:一为生硬、勉强,如:“生拼硬凑”;二为活活地,如:“生吞活剥”;三为很,如:“生恐”“生怕”。“生”既可以用来表示状态又可以表示程度。作为副词的“生”,《五灯会元》中可见其义项二的用例与现代汉语中副词“生”义项二用法同,都可作状语,如:(1)师曰:“唤来。”一时生按著。(卷七)(2)有句无句,明来暗去。活捉生擒,捷书露布。(卷十四)

《五灯会元》中的单音词“生”,还可以表示“天生”义,这是现代汉语所不具备的。如:敏质生知,慧辩天纵。(卷十五)

另外,《五灯会元》中未出现单音词“生”,表示“很”义的用例,但可见其跟“甚”一起构成双音词“甚生”作为并列式副词修饰动词的用例,表示“很”义。如:(1)师曰:“绍卿甚生怕怖。”(卷七)(2)老胡开一条路,甚生径直。(卷十八)

四、未进入现代汉语系统的助词

“生”字究竟是与前面词根构成派生词的词缀,还是纯粹的单音助词,这并不好分辨。就笔者愚见,这还得看跟“生”字发生关系的是词根还是句子。与词根联系较紧密,意义与之相关凝合的就是词缀,反之,与置于“生”字之前的双音或单音形式联系不紧密,且其语义和语用需要放在整个句子或分句中考察的则是助词。“生”作为助词是十分罕见的语法现象,《五灯会元》中仅见两例:(1)师曰:“会得即无生。”曰:“未会在。”师无语。(卷三)(2)夜里暗双陆,赛彩若为生?无事珍重!(卷三)以上两句“生”加在句子的末尾,起到了对句子所表述的事态进行强调、认定的作用。其功能和意义非是构词成分,而是句法成分,相当于“了”。但,最终这种“生”的用法并没有进入汉语系统,这大概是由于当时“了”的用法已经普遍且稳定,“生”没存在的必要。

五、构词能力甚强的词缀

1.用作形容词词尾

这在《五灯会元》中,是很常见的用法,构成“形容词+生”的形式,表示某种状态。该形容词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如:(1)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卷四)(2)问:“如何是凤山境?”师曰:“好生看取。”(卷十四)

“形容词+生”的前面,经常有程度副词“太”的修饰,这种情况比没有“太”修饰的情况更多见,《五灯会元》中几乎每卷都有此结构。如:(1)弥曰:“用礼何为?”师便掌。弥曰:“太粗生!”(卷四)(2)扫地次,道吾曰:“太区区生!”(卷五)(3)曰:“太寂寞生!”(卷十三)

2.用作代词词尾

词尾“生”可放在疑问代词后面构成“怎生”、“何生”、“何似生”等词充当状语、定语、主语、谓语。如:

德山一日谓师曰:“我这里有两僧入山,住庵多时,汝去看他怎生。”(卷七)

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何生为正?”(卷二)

师曳履,且行且语曰:“将烛来,看其面目何似生?而致名喧宇宙。”(卷十七)

“怎生”、“何生”、“何似生”相当于“谁”、“怎么”、“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五灯会元》中,“作么生”是最常见的用法,如:

峰勤和尚把住云:“今日喜得个同参。”师曰:“作么生是同参底事?”(卷十九)

时有一僧随问赵州曰:“上座礼拜便出,意作么生?”(卷三)

师曰:“耳朵在甚么处?”曰:“一句分明该万象。”(卷二十)

正当酎么时,一句作么生道?(卷二十)

以上四例中“作么生”分别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生”与“作么”密不可分,接在疑问代词后面的“生”,已经虚化为音节,仅是无任何意义的词缀,与代词一起构成派生词。

3.用作动词词尾

“生”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作为描摹某事物所具备的某个动作的状态,可理解成:“……的样子”。如:

问:“如何是想生?”师曰:“兔子望月。”(卷十三)

有婆曰:“太无厌生!”师曰:“饭也未曾得,何言太无厌生?”(卷十一)

4.用作数词词尾

这种用法是《五灯会元》中最特殊的用法,《五灯会元》中仅见两例。笔者搜索其他文献,未曾见有此用法。“生”用在数词词或数词性词组之后,表示事物量的状态,即:

僧曰:“此童子见解如何?”师曰:“也只是一两生持戒僧。”(卷七)

上堂:“据道而论,语也不得……才起一念追求如微尘许,便隔十生五生。更拟管带思惟,益见纷纷丛杂。不如长时放教。”(卷十八)

5.用作名词词尾

《五灯会元》中“生”可接在名词后面,构成“太+名词+生”,整个结构带有前面所说“太+形容词+生”的功能,即表示某种状态。如:师曰:“太俗生!”其僧便合掌。师曰:“太僧生!”僧无对。(卷三)“太俗生”表示过分像凡夫俗子的这种状态。“太僧生”表示过分像僧人的这种状态。

据现见文献看,近代汉语词尾“生”产生于唐代。唐代词尾“生”多用于形容词、名词、代词、动词之后,如:

五嫂曰:“张郎太贪生,一箭射两垛。”(《唐人小说·游仙窟》)

白发应全白,生涯作么生。(贯休《怀周朴、张为》)

师向老宿曰:“这个行者,何不教伊?大无礼生!”(《祖堂集》卷四,丹霞和尚)

《五灯会元》中“生”的形容词、名词、动词词尾的动能和意义与唐代的无别。用作数词词尾的则是新现象。

明清时期,“生”作为词尾只出现在“怎生”、“好生”“偏生”等几个固定的词中,起衬音作用。如:

圣上一时要人,怎生答应?《型世言一回》

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水浒传三回》

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水浒传二十四回》

现代汉语中,除了个别方言词如“怎生”、“好生”等,以及像“医生”这样的名词后缀。“生”作为词尾已经不多见。

余论:

汉语词汇系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它既稳定又富有变化,每个时代词汇,都有其自身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五灯会元》中“生”字也不例外地融合了这两个特点。它的义项、用法和功能一方面来源于上古、中古词汇的继承,另一方面来源于北宋至南宋之交这个特殊时期的创新,有着很强的时代烙印。在历时发展中,“生”字所代表的词义从单一到多元,用法和功能也不断丰富,但其基本义项和基本用法始终稳固不变,直到现在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曹广顺.近代汉语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刘志生.论近代汉语词缀“生”的用法及来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VOL15(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