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血液透析;鱼胆中毒;多脏器损害
鱼胆汁中含胆酸、组织胺、鲤醇碳酸脂钠及氰化物等多种生物毒素,食用中毒后可引起多脏器损害,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现报告血液透析抢救成功 1 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工人,食草鱼胆约 30 ml,2 h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在外院洗胃、输液,抗炎治疗 2 d无效,尿量减至 100 ml/d以下而来我院急诊。血常规 WBC 16.2×109/L,N 0.89、L 0.11;尿常规比重1.025,蛋白≥300 mg/dl,颗粒管型+;血ALT 2315 U/L,AST 1876 U/L,总胆红素 68.8 μmol/L,直接胆红素33.5 μmo1/L,间接胆红素 35.3 μmol/L,LDH 581 U/L,α- HBDH 535 U/L,Cr 717 μmol/L,BUN 21.4 mmo1/L,CO2- CP 18 mmo1/L。肾脏 B 超:双肾饱满肿大,皮质回声强,肾血管阻力指数升高。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肌损害。诊为“急性鱼胆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肝炎,心肌炎”。急行右侧颈内静脉插管,面积1.3 m2血仿膜透析器碳酸氢盐透析,时间由首次 3 h增加至每次 4.5 h,每周 3 次,共计透析 15 次,辅以氟美松、维生素C、头孢曲松钠等保肝、抗感染、营养心肌及对症治疗。3 周后进入多尿期,肝功、心肌酶恢复正常,透析 12 次后 BUN 14.8 mmo1/L,Cr 271 μmol/L,停止透析,继续补液,对症治疗,出院随访3 个月,BUN、Cr 基本正常,尿常规示比重 1.010,蛋白100 mg/dl,无管型及上皮细胞。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 河南省 金融支持 小微企业
目前,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在创造就业岗位、增加财税收入、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个世界普遍性的难题,对于这一问题,理论界的研究也较多。Stiglitz 和Weiss(1981)认为银企间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潘功胜(2013)提出要从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金融体系、完善配套政策等方面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黎智洪(2013)提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可以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融资监管等方面来进行。巴曙松(2013)认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途径有:抵押品金融创新、担保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小贷公司和互联网金融等。李伏安(2013)提出,解决河南省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加强各相关部门合作,进行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等。
一、河南省小微企业发展情况
截至2013年9月底,河南全省共有小微企业单位数大约249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比例超过98%,贡献了全省约53%的GDP、60%以上的出口、70%以上的科技创新、80%以上的新增就业。近年来,河南省小微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增加财税收入、促进市场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南省小微企业的主要特点:一是总量大,占比高。小微企业单位户数占全省企业总数比例超过98%,占绝对多数。二是行业集中度较高。全省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个行业,分别占小微企业总量的37.4%、15.3%、8.8%。三是私营控股企业居于主体地位。私营控股企业占到全部小微企业的78%。
目前,河南省小微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金融业服务需求非常旺盛。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全省小微企业经营资金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占比为80%,银行贷款占比仅为8%,其他形式来源的资金为12%,但全省有超过70%的小微企业有融资需求。
二、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省监管局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河南全省共有小微企业贷款单位数大约110.93万户,较年初增加4.58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6.46%,全省银行业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265.15亿元,较年初增加1440.46亿元,同比多增308.91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增速29.86%,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14.42%。河南省小微企业贷款在全国排名大幅提升,累计发放户数在全国排名第三位,中部六省排名第一;较年初增量在全国排名第六位,中部六省排名第一;较年初增幅全国排名第七位,中部六省排名第二。
多年来,河南省金融机构有效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信贷政策,贷款结构不断优化,信贷资金向小微企业倾斜十分明显,有力地支持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但相对大中型企业来说,金融机构支持的力度还不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不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截至2013年12月末,河南省各项贷款余额23511.41亿元,全省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含票据融资、个人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6265.15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省贷款余额的26.65%,但小微企业数量占全省企业总数比例超过98%。由此可见,目前河南省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比例仍然不高,支持力度不大,这与小微企业在全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匹配的。
2、金融市场不发达,过度依赖银行信贷
河南省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股票融资、企业债券份额较小。2012年,河南省非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债券、股票三种方式共计融资3524.8亿元,其中,直接融资占比为24.8%。截止到2012年底,河南省上市公司共有66家,居全国第13位,占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家数的2.64%,上市公司总市值4027.69亿元,仅占1.75%,证券化率为13.4%。可见,河南省上市公司家数和规模仍然偏小,在资本市场中总体影响力较弱,这与河南人口大省不相适应。
3、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偏高
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本较少、负债率高、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生产经营行为不规范、财务报表失真、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等问题,导致小微企业在通过银行信贷融资时与银行议价能力相对较弱,融资成本较高。根据河南银监局统计的数据显示,河南省小微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利率比大型企业平均高出4%~5%,融资利率普遍超过10%,如果企业贷款需要担保的,再加上担保手续费,融资实际利率在13% 以上,有的达15%左右。另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评估费、中介费等,使得小微企业融资负担进一步加重。若是民间借贷,成本会更高,融资成本甚至在20%~50% 以上。另外,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原因还表现在,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较难掌握各个小微企业的全面信息,不能有效评估它们的风险状况。
4、企业自身发展不健全,限制了信贷资金的投入
一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在这种背景影响下,再加上河南省小微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低档次产品多,且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使得河南省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淘汰率较高。二是河南省小微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规范完善的财务制度,使得会计账务、会计报表反映出的会计信息不真实,导致银行不能合理地、正确地来判断企业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因此,银行在给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时会更加谨慎。三是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或抵押。相对小微企业的数量而言,河南省的担保中介机构较少,且不规范,功能不健全,难以为小微企业在贷款担保、资产评估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服务。在现行的银行贷款审批制度下,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人的小微企业就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5、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一是政府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风险分担机制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各地政府都出台了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文件,但补偿数额较少,难以有效调动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二是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风险分担机制尚处在探索阶段,虽然河南已成立一些担保机构,但很多担保机构注册资金到位率低,运作不规范,导致过多风险集中在银行本身,影响其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三、完善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优化金融结构
一是继续加快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微型金融组织。立足当地,培育和发展特色鲜明的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同时积极发挥民间资本积极性,在严格监管、政策扶持基础上规范发展这些微型金融机构。二是促进大中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实施重点信贷支持。在监管目标体系方面,银监局应完善监测考核机制,对商业银行的考核引入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户数,并将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金融服务覆盖率和申贷获得率等指标纳入各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年度工作目标;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于小微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种,例如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商铺经营权质押贷款等;放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实施一些税收优惠。
2、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除了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之外,还要多渠道的筹措资金,尤其是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对于符合上市条件的小微企业,相关政府部门要帮助其在中小板、创业板等上市融资;继续支持传统的小微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并简化小微企业集合债券审核程序,提高审批速度,放宽募集资金投向;加快发行创新工具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降低债券的发行条件、融资成本与违约风险。同时,积极鼓励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资本对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进行投资,不断丰富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模式。
3、提高小微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很多小微企业是以家族式运作为主,他们不愿意在财务、人事方面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金融机构要帮助其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使其适应市场竞争和经济运行环境。二是小微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要淘汰产能落后,能耗高、污染多的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快和重点开发应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走科技创新路。三是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小微企业要用长远战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积极地到征信平台进行登记。
4、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创造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银行、企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民营担保公司,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同时,担保公司要简化贷款担保手续,提高效率,并要适当降低贷款担保收费标准。探讨新型互助担保模式,由政府牵头,组织信誉好、成长性强的企业形成担保联盟,共同出资成立会员制、封闭性、免费服务的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为会员企业提供低息高效、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大税费政策支持力度,如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营业税率,暂免征收小微企业的注册登记费、农机监理费、海关监管手续费等等。三是财政部门要不断增加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给予适当补偿,提高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四是政府相关部门要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五是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
(注:基金项目:2014河南省科技厅项目《河南省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No:142400410665)的阶段性成果;2013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探索发行市政债券研究》(No:2013B04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黎智洪: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出路[J].经济与管理,2013(10).
[2] 胡克难:信阳市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J].征信,2013(11).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3
市场作为连接商品生产与销售的交易纽带,是服务业发展的最早形态之一。商品交易是商品货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被马克思称为“惊险的跳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呈现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趋势,尤其是作为特定商品的专业化批发市场,成为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会聚之地,既为本地的商品生产提供了流通渠道,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产业链条延伸至加工、配套、流通等环节,形成了全链条协作,又在促进当地经济繁荣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实现城市与市场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是一项庞杂而专业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但在市场的规划建设及布局发展上,却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循。
1科学的规划是市场健康发展的指南针
市场发展规划既是对市场未来发展所做的预测性计划,又是指导市场沿着既定的方向,不偏离发展轨道的控制性约束。在市场规划的编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市场发展前景、人口规模、区位优势、地理交通等综合因素,合理布局各类市场的位置和建设规模,保证市场的发展阶段与居民及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业态的设置和消费力能容纳的市场规模既不可太过超前,带来资源的闲置,也不能滞后于市场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
市场建设规划应当包括综合性发展规划和专业市场发展规划。综合性规划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居民需求实际,对主要发展的市场类型、发展定位、空间布局等进行宏观调控,合理确定商超、农副产品、日用消费等各类市场的规模和区域布局,控制总量扩张,限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无优势市场的发展,做到定位准确,特色突出,与周边地区之间形成差别竞争力。专业发展规划是对专业市场的发展进行详细规划,对市场需求、发展规模等作出科学预测,明确预期目标和发展措施,指导各专业市场合理布局,科学发展。尤其是对大型商业网点,要根据市场容纳数量和网点辐射范围,对发展数量、规模等进行严格控制,既要符合便民利民的消费原则,又要防止因过度竞争等掠夺性开发破坏商业环境。
2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大型市场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市场的发展,如同一个规模庞大、事务繁杂的企业,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就难以驾驭市场在经济大潮中劈波斩浪。单体专业化市场仅靠其自发发展不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分散经营也缺乏引导和运营机制,在市场形势把握、市场战略实施上处于劣势。因此应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通过成立市场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市场组织的主体地位,完善各类管理制度,让市场主体在市场大潮中成长、发展,按公司化要求进行市场建设,以市场化运作赚取市场利润。
对组团发展的市场群,由于各市场(商业街)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如果彼此之间发展定位模糊,经营产品同质,容易造成行业的分散,不能形成集聚效应。而通过成立市场(行业)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各市场(商业街)的发展定位,有效引导资源的定向集中,调节市场资源的统一配置,使不同行业的同类网点各归其位。同时管理机构对经营业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倡导诚信经营,营造和谐的商业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3 因市制宜的发展模式是市场繁荣发展的发动机
再好的规划市场,如果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就只能是一座矗立的风景,失去了市场建设的意义。商业模式的选择,如同战场上的兵法一样,只有适路才能赢得胜利。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城市CBD,同业的集聚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也是以商流吸引人流对人流形成商流的反鉴。
市场发展模式,外显为行业构成,内化为市场所提供的服务价值。在模式基本固化为批发贸易的前提下,品质管理决定了市场的前景。规模大、辐射范围广的市场,对其进行技术化、信息化改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打造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技术化严控品质管理,以信息化提高交易效率,才是现代市场建设的要求。
4 高效的服务平台是市场提高交易效益的加速器
市场交易环节众多,市场信息千变万化,如何让市场参与者的交易程序化繁为简,从烦琐的市场信息中过滤出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市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来提供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集中,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价格、供求、品质等市场信息变化也能及时地反映在信息平台上,给参与者决策提供信息指导。
对木材、钢材等以大宗货物交易为主的专业化市场,涉及海关、工商、税务、商检等多个领域,审批服务环节的分散容易造成服务低效率。而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对税务、海关、金融、商检等功能进行整合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就可以缩短审批流程,实现“进得一家门,办结天下事”。
5 充裕的资金是市场发展壮大的新鲜血液
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市场的启动培育,都需要有充裕的资金支持。任何的要素投入,都将以资金作为媒介,物化为各类价值形式。在市场启动初期,仅靠当地资金是不够的,必须走出去,加大商业招商力度。市场招商,不单是引进经营业户,也是对外来经营理念的兼收并蓄,活跃当地商业氛围。坚持个体招商与群体招商相结合的方式,借鉴温州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运作模式,突出市场的整体推介启动,拓宽资金利用渠道,引进外地先进的经营理念,加快市场启动步伐。
大型市场的启动,由于受资金瓶颈、商业习惯、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积累。从各地的成功经验来看,“放水养鱼”是一种很好的启动模式,即在市场启动期,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资金扶持等降低市场经营成本,吸引商户落户经营,逐渐形成一种“蓄水池”效应,慢慢凝聚人气商气。因此,对大型市场的启动,前期需要以强力的资金注入为动力,逐步培育、形成市场。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应积极开辟融资渠道,通过引进市场运营主体、争取各级市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等弥补资金不足,为市场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军果,刘振华,张均良.当前我国市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 现代管理科学,2006(7).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道德风险 人力资源 道德缺失
人力资源中的道德问题在现代企业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从安然事件到2008金融海啸,再到三鹿奶粉事件,都是企业进一步的意识到了一个新的风险,即“道德风险”。人力资源道德风险问题包括所有自利行为,轻微的如有人会将公司汽油私用,可能会用公司电话打长途,严重的如我国发生的银广夏事件和湛江海关走私案,国外的“安然事件”和巴林银行破产案等,几乎都涉及到道德风险的问题。人力资源道德风险行为对公司利润肯定会产生消极影响,有时还会导致公司陷入困境,甚至濒临破产。由此引起了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人们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人力资源道德风险问题给企业乃至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危害性。
一、国内外对道德风险问题研究的一个简要回顾
对于道德风险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借助数学模型开展了对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的定量研究。这类研究在国外大约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其内容在国外经济学者的信息经济学、契约经济学等专著中都有相应的阐述,而且近几年来的国外经济学类学术期刊中也有一些探讨道德风险问题的论文出现。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中也出现了大量将道德风险与经济结合、或应用于具体经济环节进行研究的论题论文,其中大部分以国外经济学领域中的道德风险理论或观点作为研究的基础或启发。张维迎教授可能是我国最早提出道德风险概念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认为道德风险是信息非对称性的结果。此后,我国学者就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有意义的研究与探讨。
二、中国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的道德缺失
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管理活动必须顺乎人性,合乎人道。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冲突的环境中,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在利益追求的冲击下正趋于瓦解,新的市场体系下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尚在孕育之中,法律法规远没有西方国家的健全,经济利益最大化仍然是大多数企业追求的目标和信奉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产生人力资源管理道德缺失的问题。
1.公正缺失问题
(1) 利益分配中的不公正、不合理,在企业中,在利益分配方面如果不遵从公平合理原则,也会使员工和企业受到影响。
(2) 用人不公,在我国企业中,人事管理者在所有的雇佣、绩效考评、惩罚和解聘过程中都存在不公平问题。
2.诚信缺失问题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用经济。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必须讲求信用,才能赢得市场。但在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以利润为核心理念,而不是为了做企业,导致存在着诚信缺失的问题。
(1) 管理者的诚信缺失,在签订劳动契约时,双方必须平等自由,诚信无欺。而我国有些企业利用知识、信息优势欺骗员工,合同中只强调员工对企业的义务,却极力推托对员工承担相应的责任。
(2) 员工的诚信缺失,除了管理者以外,员工也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不诚信因素。比如,一些员工在求职时,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制造和使用假证书、假简历和假证件,抬高自己而贬损他人。在履约过程中,偷窃、泄密、蓄意破坏、损人利己、拉帮结派、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提高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道德水平的对策
1.吸收优秀人事管理道德的资源
(1)对中国古代传统用人思想精华的吸收:传统用人思想源远流长,广博深遽,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历代名家用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继承和借鉴其理论精华,对于提高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对西方发达国家人才管理精髓的借鉴: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开始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形的管理方法应运而生,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百花齐放,经过几百年理论探讨,形成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增强道德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作用的途径
(1)增强道德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构中的指导作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观念上,要确立人道理念,要具体地、历史地从现实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人性,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完善道德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建构。
(2)建立体现道德观念的规章制度,一个国家及其组织,能够有序的发展,不外乎有两种调解手段在发挥着作用,一个是刚性的制度,一个是柔性的道德。如果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道德缺陷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实行道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道德监督机制;完善工薪福利和考核评估制度,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公平与平等的道德原则;健全保障制度,以人的需求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因素,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怀。
(3)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伦理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合乎道德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道德培训,使社会道德、企业道德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得以传播,提高管理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觉悟,使管理者和员工由被动地遵守企业管理制度转变为出自于自身向善而主动遵守,这是解决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道德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四、结论
在企业中,人力资源是核心,但是,人才仅仅有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力得不到道德的规范和引导,能力可能就会偏离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对人才的理解偏向是很容易发生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人才的道德素并不是孤立的素质,更不是与其它素质如科技文化知识素质相对立的,而是与人才的其它素质相辅相成的。因此,提高人才的道德素质与提高人才的其它各种素质,也应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邹华,修桂华.人力资源管理原理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徐虹,林钟高.基于道德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J].技术经济,2007,(4).
[3]胡利琴.试论我国中小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途径们[J].企业管理,2009,(5).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物流 产业集群 政府角色 措施1 政府在物流产业集群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物流产业向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而物流园区就是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物流园区建设是政府和物流企业两方面作用的结果,物流作为一个新的产业的形成初期,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首先,由于物流园区的建设一般既有较大的建设规模,既要求在土地、税收等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也需要在投资方面保证开发建设的进度;其次,地方政府的参与不仅可以弥补市场机制不足,而且能够促进集群实现高层次、跨越式发展;另外,由于物流园区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便于生产活动,因此物流园区需要详细而周密的规划选址。
由此可见,政府在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承担基础设施的建设职能、需求引导作用和协调作用,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
2 政府在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策框架
根据经济学理论,如果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当,会造成政策失灵。如果政府在对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的管理中,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合理,也会造成政策失灵,从而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根据对经济主体的约束程度,政府政策可以分为直接干预政策(即命令式政策)与间接引导政策(即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
2.1 用地政策
物流园区的用地以仓储和交通用地为主,辅以交易、服务、办公场所。考虑到物流园区的环境和社会效应,再低价征收或收取土地使用费上,政府应给予物流企业更多的优惠和减免。
2.2 税收政策
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稳定和广泛的供应链关系,但在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的初期,企业原有的供应链关系不可避免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影响,而且物流属于微利行业,因此为了刺激物流企业入驻园区的积极性,政府应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物流园区大部分企业也都享有优惠政策。
2.3 融资和信贷优惠政策
园区内企业物流设施的建设需要较大资金投入,投资回收期长。因此,政府可在资金上给予物流企业以必要的扶持。根据《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207家物流园区中,大约有一半的物流园区享有地方政府制定的融资和信贷优惠政策。
2.4 边界通关政策
考虑海关、商检等部门进驻物流园区,开辟保税仓库和监管仓库,以在物流园区可以直接办理国际贸易业务。加大行政监管支持,包括简化办证手续或取消物流相关服务企业的行政审判限制,营造物流园区便捷快速的通关环境。
3 政府在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各阶段的扶持措施
同其他产业集群一样,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要经过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集群有着不同的特征。由于目前我国物流产业集群还处于萌芽期,本文将针对萌芽期产业集群的特点,结合政府在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策框架,着重分析地方政府在这一时期对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的扶持措施。
3.1 萌芽期的扶持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
由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利润低等特点,使得物流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很强。基础设施的公用性和经济外部性特征,使得基础设施的投资仍要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地方政府应当对集群周边的交通、通讯、网络、水电等设施进行持续投资和改造,为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硬件环境。
2.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通过各种政策,引导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合理分布、共同发展,引导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提高物流活动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促进工商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目前我国物流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是一个低利润产业,因此,为了吸引现代物流企业进入,必须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利用有利的政策来引导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3.拓展融资渠道
从我国实际看,物流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领域,资金短缺是制约物流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国内多数物流企业是中小企业,它们获取资金来源的途径较少。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动本地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
4.为物流产业集群创新提供保障
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的创新包括了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从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看,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主体包括企业、研发机构、大学、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其中企业是核心。大学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金融机构等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智力保障。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政策导向将直接影响创新体系的建立。
3.2 成长期的扶持措施
产业集群在成长阶段发展迅速,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协调成本下降等开始发挥作用。在这个时期,集群一旦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这个循环能促进它的发展。因此,政府在继续完善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提供集群发展所需的硬件支持;加强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力度,促进企业建立现代化、国际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尽力创造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氛围,规范市场秩序,建立信用体系,提高集群企业的集体行动效率和区域品牌知名度。
3.3 成熟期的扶持措施
产业集群在成熟阶段发展比较稳定。集群内企业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大规模、快速的学习,模仿、创新发展之后,运行态势平稳,集群产业链日趋完整,集群优势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应促使集群品牌向区域名牌发展,并引导产业价值链纵深延续和横向拓展,积极鼓励区域内的经济资源互动,并将公共投资转向落后的地方,以促成区域内的差距缩小,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避免产业集群快速进入衰退期,努力通过集群创新进入新的周期循坏。
3.4 衰退期的扶持措施
由于技术创新系统的衰竭,要素价格昂贵或稀缺,消费需求的转换、产品生命周期终结等原因,这一阶段集群中企业大量退出,只有少量新进入者,产业集群丧失竞争优势,导致衰落甚至灭亡。在这个时期,地方政府要继续维护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不因产业集群的衰退现象而降低基础设施的服务标准;为企业提供宽松的环境,发挥企业的应变能力;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组织创新,使集群通过创新走出衰退期。
参考文献:
[1]赵奕凌. 我国物流业集群式建构的动力机制分析与路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20-22..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 指标体系
一、基本概念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以交易个体履约能力为出发点,根据全球国际贸易信用基本特征提炼对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普适意义的指标体系,进而利用数理统计相关模型方法对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或组织进行信用评价。各国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以标准模型为基准,从而实现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在世界范围内的对接。
二、建立标准模型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各国经贸往来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活动中交易个体的信用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为跨区域交易的顺利进行制造了障碍。然而现阶段各国信用评级机构受地域、文化、政治、经济、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其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不尽相同,甚至差别较大,导致参与国际贸易企业或组织在一国的信用等级评定无法在其他所有国家得到普遍认可,建立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势在必行。
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国际贸易信用评级互认的基础是其各自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的对接。而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的对接在形式上表现为同一企业在不同评级模型下的信用评定等级相同;在实质上反映出各评级模型考查企业信用侧重点相似,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设置相互匹配。不同模型间指标体系的匹配分析是一项庞杂的工作,需要将各模型定性、定量一级指标下二、三级指标分解并按照相互可对应的方式以指标所代表的考查方面和内容进行重组和比照,权重相加列等,只有实现了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的完全对等才实现了模型的对接,即一国或地区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对参与国际贸易企业或组织的信用等级评定适用于与其模型实现对接的其他国家。在实务操作中,这一方法的困境在于:第一,不同国家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很难达到完全匹配,即使细微的差别也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大相径庭;第二,即使可以实现模型间的完全匹配,但若要实现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匹配分析,包括国家贸易行政部门的配合和匹配成功后的业务推广,其工作无论在量上还是复杂性上都不可能由一个国家单独完成。从以上两个层面上说,建立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由国际性第三方权威组织推广并应用,各国只要实现了本国的模型与标准模型的对接即间接实现了与其他与标准模型匹配的国家和地区的对接(如下图所示),对规范国际贸易信用评级甚至国际贸易秩序都大有裨益。
三、标准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般意义上企业信用评级模型指标体系侧重考查企业的债务偿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则侧重于考查企业的履约能力,因而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在在指标选取、权重设置上与传统信用评级模型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外贸类企业是企业集群的一部分,因而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也应从一般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演绎而得。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延续一般信用评级模型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分析思路,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及统计软件对初步选定的指标进行删除或添加,在保持科学性的同时满足符合世界范围内国际贸易企业的普遍需求。
(一)标准模型指标选取的原则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建设需要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世界各国国际贸易企业的共有特点,才能保持公正性。模型建立的原则除一般信用评级模型设置的所要求的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可比性的原则外,还应根据国际贸易跨国交易的特点坚持如下原则。
(1)普适性原则。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即将标准模型单纯作为国际贸易信用评级模型运用到任何一个参与国际贸易经济活动的国家和地区其对外贸类企业信用水平的评价与该国原有想国际贸易信用评级契合度较高,结论基本一致。
(2)兼顾性原则。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选取需要综合各大洲国际贸易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相同或相近指标,最大程度的摒除区域人文背景、政治背景因素对指标选取的影响。
(3)合法性原则。标准国际贸易指标选取必须与国际通行法规、行规或惯例相一致,与各国商务法律体系、规章制度、道德标准不相抵触,保证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性、客观性和中立性。
(4)稳定性原则。指标一经入选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则应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保持指标及其权重的稳定性。作为国际贸易信用交互的基准模型,保持指标体系的稳定性是保证其权威性基本条件之一。
(二)标准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际贸易企业和组织信用评级主要应从长期的角度来判断该企业的履约能力和履约质量,并重视风险的揭示,因此除了传统信用评级考虑企业的基本素质、经营状况、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因素外,还要考虑企业在不利条件下的履约能力。
首先,考虑宏观环境下世界经济变化或所在行业国际贸易痴线波动及所在国家信用水平发生变化时,企业对这种变化的可能反应,以及它们对企业竞争地位的影响;
第二,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对外贸类企业的经营水平、主营产品或劳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客观考查,讨论企业发展战略的合理性和贯彻管理决策的有效性;
第三,从企业财务状况出发,利用不同财务指标的组合衡量外贸类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
由以上分析可见,前两点隶属定性指标范畴,财务指标属于定量范畴。国际贸易企业信用评价侧重商业信用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的分析,注重宏观环境和企业自身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发展对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其指标体系构建
1.定性指标的选择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主要从宏观环境、企业基础信用、经营管理水平和履约情况四方面进行分析。
(1)宏观环境。宏观环境是国际贸易企业所处国家和周边区域的政治、经济、资信、文化、行业等的综合体,在某些条件下会对国际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宏观环境一级指标下设置区域外贸环境、国家信用等级和行业发展趋势三个二级指标。
(2)企业基础信用。与一般企业相同,企业基础信用评价也是衡量国际贸易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下设经营历史、资本构成及质量、股东情况是衡量企业基础信用的三个二级指标。
(3)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外贸类企业持久动力和信用能力的一级指标,可分为经营和管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设置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能力二级指标。
(4)履约状况。企业履约情况不仅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也反映了企业的信用意愿和道德水平。其二级子指标包括商业记录、银行记录、海关记录和纳税记录。
2.定量指标的选择
定量指标主要是根据财务数据选择评级需要的重要指标,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接轨、世界范围内会计信息的相互交流,各国对会计指标所代表的企业财务信息的认同逐渐趋同。国际信用评级业各信用评级模型所包含财务指标主要有:经营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净利润现金含量、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经过对北京国富泰企业征信有限公司8个行业各50个外贸类企业进行分析,定量指标涵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设置二级指标分别为:经营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净利润现金含量;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三)标准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
邀请理论专家、专业信用评级人员及部分国际贸易企业对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进行比较,综合各方意见得到判断矩阵进而用AHP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指标体系各指标进行比较采用1-9标度方法。
在确定了判断矩阵后,AHP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为:
(1)设U表示评价指标集, , 表示 对 的相对重要数值,则判断矩阵为U( )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