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培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培训总结

教育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教育信息化 数字教育资源 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以及在国家所倡导的“互联网+”社会发展前提之下,“互联网+教育”必然成为当前社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之下,数字资源的广泛使用和各种学习媒体的大众化,必将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发展,引起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甚至不久的将来会在教育界引起一场革命。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非常时期,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建设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这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快速推进等方面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这也是继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关键期。面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发展问题,利用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解决城乡数字教育鸿沟,促进义务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新的突破口闭。因此,继续深化农村小规模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建设不容懈怠。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自从《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颁布之后,全国28个项目省份开始响应,各地积极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首先,开齐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其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安徽和湖北等地探索了同步课堂、传递课堂等针对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中心学校或县镇学校教师通过视频互动方式为教学点学生开设过去无法开设的国家规定课程;贵州印发文件指导全省教学点开展资源应用;海南组织全省教学点应用现场观摩活动;福建、宁夏等地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向教学点无偿发放优质资源;河南建立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支撑平台”提供适用本地教学需求的配套资源;甘肃、宁夏举办了送教下乡的活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投入使用进行思想指导和技术扶持;四川万源市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人停机不停,师生堂堂用”的局面。各地自创模式、普及应用,对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实施做出积极努力。

尽管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初见成效,但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技术领域内作为一项刚起步的新生事物,在建设和发展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题,但是要实现数字教育教学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健康、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当前数字教育资源在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点数字教育设施配置不理想。经费问题受到限制

首先,各个教学点配置好所需的信息化多媒体设备是进行数字化教育的基础,其核心问题在于网络是否畅通无阻,如若不是,则优质教育资源就不可能达到共享的效果。但我们发现这些处于偏远地区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五花八门、来源不齐,而且使用问题也比较大;同时宽带也没有完全开通,有些开通了宽带的地区网速也比较慢,基本无法进行教育教学。还有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因为开通宽带需要学校独自承担铺设线路和维护费用,因而也没有开通,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其次,在一些学校多媒体设备安装良好、网络畅通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使用示范课程时发现,示范课程既无法在线看也无法下载,必须进行注册,更有甚者都不知如何使用。由此可看出,优质教育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最后,就是关于经费的问题。由于各个学校多媒体使用的电费、网费都要学校自己承担,为此有些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流于形式,有名无实,这也是一些教学点无法安装宽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

2.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是决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能否充分有效利用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进行教师信息化培训过程中,由于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中缺乏经验,没能把握住教师信息化培训内容的侧重点,进而使得农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培训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和指导思想方面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进而使得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脱离了实际操作。其结果便是教师在培训之后并没有真正学会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反倒感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难度太大、对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由于教师信息化培训没有真正落实而流于形式,致使一些本来就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严重丧失了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热情,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学点教师对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缺乏兴趣。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偏远地区教学点条件艰苦,缺乏优秀教师,师资问题比较多:如老龄化问题、兴趣问题、低学历问题、配置不合理问题、信息素养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充分的利用。首先,教学点师资问题的薄弱性是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再加之许多客观原因,山区教学点极其缺乏优秀的年轻教师,主要还是由代课教师、转正教师以及大专毕业生构成。因此他们与正规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他们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能够满足与信息化教学相对应的学科基础。同时对信息化教学缺乏热情与兴趣,面对新生事物不够积极、不愿意去学习,在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讲授。其次,教学点教师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这主要是由于其教学点教师配置不合理所引起的网。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正规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都比较全面,可以给教学点带来新的理念,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二是教学点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和数学教师比较多,而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则严重缺乏。

4.教学点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专业维修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

从目前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看,其共同的不足之处是每个学校几乎都没有专业的多媒体设备维修人员。所以每当教学点遇到多媒体设备的维修问题时,学校便只能上报教育局委派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或者停用。根据案例中农村教学点多媒体的使用情况来看,各教学点的信息化教育设备都缺乏这类人才的引用,不能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充分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改进策略

以目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分析、讨论,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是当前深化和持续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必要举措。面对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我们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项目的实施要求,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有效结合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政策依据与理论依据,联系实际,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持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加强农村各教学点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思想观念

加强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是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缺乏兴趣,也不主动去尝试,甚至都不愿意去学习多媒体的使用。还有些教师只在公开课或者评优课的时候才迫不得已去使用,主动性不够。这一切教师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结为他们对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观念不够积极,总觉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耗时耗力,容易让学生分心。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落后的思想局面,力促农村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

2.选择性能良好、操作简便一致的教育信息化设备

对于数字教育资源的设备问题,建议选择其工作性能良好、操作比较简便而且统一的信息化设备。尤其对于农村小规模教学点而言,尽可能配置新的一致的多媒体设备。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设备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使用经验的交流,促进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g的掌握。操作简单的设备可以提高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操作简单的设备也有利于信息技术比较薄弱的教师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教师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落后,因此操作简便的多媒体设备也有利于这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学习和使用。

3.进行信息技术扶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建议当地教育局加强实践方面的培训,只注重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培训是明显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核心问题就是有效充分地利用比较前沿的信息资源,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就明显重要于其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对于这种操作技术比较强的培训,应该力促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实地操作演练。比如,近些年兴起的送教下乡,在一线教师队伍中帮助教师进行学习。

4.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保证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真正落实,否则光有设备而无人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也就流于形式,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也就造成浪费。鼓励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逐渐让他们感受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从而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教育信息化强度,促进农村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长期的数字资源教育工作中可以与教师相互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数字教育资源的大众化也对于农村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11-01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现代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信息交流、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等,而在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程度还不高,要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尤其是软件的建设。

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将改变农村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农村学校,教师们讲课都是“黑板+粉笔”的传统手段,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理念深入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校园网等)进入农村学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变了农村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改变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育信息化将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和环境的制约,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接受新知识与学习空间狭窄,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随着农村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的逐步建设和运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得到解决,让农村学校的师生够通过教学光盘、卫星接收、网络等方式与城里的师生一样能获取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均衡的发展。

(三)教育信息化将提高农村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随着教育信息化在农村的深入,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发生转变,现代化教学设备走进课堂,提高了农村教学水平。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农村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开始逐步实现。因此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

(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还难以满足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情况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合追随时代潮流,不适合攀比追求品牌与配置,而应注重选择经济实惠、适合实用的设备, 以避免因计算机等教育信息设备更新速度过快而造成的经济负担,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实际的量力而行,建设适合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

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信息化设施更新快,损耗大,因此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首先各级政府要保证教育的基本建设和发展所需经费,尤其要向农村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倾斜,对能带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但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比较难的。因此,应当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而且还可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要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有步骤的逐步改善一批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条件。

教育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04-02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已经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而教育信息化将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产生一场深刻变革,数字校园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数字校园的含义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它包含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数字化交流,其目的是最终实现教育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标。

二、数字校园的建设

数字校园建设应该依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特色,建设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校园。其建设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数字校园环境建设;数字校园管理建设;数字校园教学平台建设;学校特色资源库平台建设。

(一)数字校园环境建设

1.宽带入校,网络覆盖校园(有线+无线)

校园网络建设要遵循先进性、开放性、灵活性、发展性、可靠性、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的“八性”原则。网络建设要注意服务器架设、楼宇连接、布线先行、覆盖全面、便于扩容等。例如:南城一中初期采用造价低、性能价格比高的100Mbps快速以太网,以位于科技楼内的信息中心为核心,与世纪楼、行政楼、实验楼和图书馆互连形成园区主干,各建筑物内再扩展面向用户的局域网,近期为适应数字校园建设需要投入三十万将学校网络重新改造,增添服务器、核心交换机和防火墙等,由信息中心直接布光纤至各教学楼,形成园区主干,各建筑物内利用楼层交换机再扩展面向用户的局域网。教师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微机房均能上网及相互资源共享,让全校的教学、科研、管理都在网上进行,在网上共享各种软件和信息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这样组网灵活,交换机冗余端口为以后的网络升级与扩充节省资金,减少麻烦。

2.三网融合应用于数字校园网

学校依据实际情况,将学校原有的模拟校园闭路电视、校园监控和校园广播采用数字技术与数字广播技术,把视频信号与广播信号转为IP包,在局域网内广播,形成校内的广播与电视台,网内任何一台电脑终端都可接收。这样即可实现校园多元化广播(分区广播、点对点广播等),电视节目也是如此,可以做到任意多个教室收看。三网融合避免了学校到处是线的局面,其智能化的管理也减轻了学校管理的负担,缓解了学校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它强大的功能和方便的操作性,切实为学校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3.班班通系统完善

数字校园建设改革下的交互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由他们的直观感受和反馈驱动着整个课程。因此,学校最好建成班班通交互式教学系统(采用电子白板或一体机),同时,学校要将各功能教室配备齐全,均能按照班班通设备配置。例如:临川一中投资100多万元改造班班通设备,为促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多渠道派人外出参加国家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及电教馆组织的各项电子白板培训和校内集中全员电子白板培训相接合,开展优秀课例观摩、研讨、评选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班班通”设备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支撑。现在已经在大面积开展电子白板技术和常规教学的融合,实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二)数字校园管理系统建设

建设学校门户网站,构建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涵盖学校办公、教育教学等所有日常工作,例如:行政、教务、教研、总务等。网站平台数据要及时更新、及时维护。以南城一中为例,从2000年开始建立了一个由学校教师自主编写的动态网站,经过几年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网站的功能日趋完善,包含校园主站、专题学习网站、校园论坛、教师博客和家校同创等,已经成为学校的门户网站,成为学校管理、教学、科研重要信息交流的平台,也为教师、学生、家长的交流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

(三)数字校园教学平台建设

建设系统的师生网络学习平台,做到人人有学习空间。例如:教师备课授课平台、师生交流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等。现在打开学校的教师博客网,可以看到教师博客,一页页丰富的教学内容、课后反思,在这些精彩的背后,离不开教师们的智慧和汗水。教师博客不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教师们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整合资源,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资源库

以现有教材版本为主,制定学校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和具体措施。整合国家省市优质资源,鼓励师生建设校本资源,采用专人负责收集、整理资源,严格审查,选择有价值的资源上传到学校资源服务器上,逐步建成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库。资源库要做到及时更新、数据共享。

三、数字校园的管理与应用

(一)领导重视、常抓不懈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信息技术管理机构,负责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资源建设、教育科研和家校互动等方面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做好规划,提供经费和人员保障,加强师生的信息安全教育和学校信息技术装备的维护保障,确保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职责、完善制度

建立各项管理与奖惩制度,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数字化应用由被动到主动。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深入,学校配备信息化装备的教室与活动室的增加,为了加强信息中心的力量和拓展信息中心功能,应该设立享受学校中层副职的信息中心主任。再比如班班通建设完成后,在每个拥有班班通设备的班级和功能教室,均悬挂管理制度,并制作班班通设备使用和注意事项的即时贴贴在多媒体讲台上,便于教师正确操作与使用班班通设备。

(三)加强培训、定期考核

把教育信息化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明确教学、管理等不同类别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要求,加强数字化应用的校本研修和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同时,学校应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外出培训、考察,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可以借鉴的做法:集中培训(理论学习、课件制作、设备使用培训等);问题培训(论坛专题交流、QQ流等);以赛代训(学生信息学和电脑作品比赛,教师课件论文和电子白板课等比赛);外出学习和专家引领。

(四)持续投入、长效保障

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和人员保障,确保专项经费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运行维护、教学软件资源添置。

教育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4

一、健全的组织结构,科学可行的规划,构建学校信息化管理网络。

    1、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为了更快地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我校成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全面指导、督促、检查学校信息技术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制度,如《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信息化培训管理制度》《电教设备管理制度》以及各类专用教室的管理制度等。

    2、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

    我校在配备了足额数量的专职信息教育技术人员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硬件设施在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持续加大了硬件设施投入。学校现建有网络主控室1间,学生用机房3间,录播教室1间,电子书包100台,翻转实验班2个。现有教学班39个均能实现网络班班通,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完全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100M宽带通达所有普通教室和所有办公室,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校园网络系统、自动广播音响系统等设计到位,图书电脑管理系统齐全,这些设备为广大师生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以翻转课堂研究为抓手,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2015年11月,市湖石小学被批准为省首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实验学校。由此,湖石小学迈入了“微课”与“翻转课堂”时代。两年多的研究,创新了湖石小学课堂、教研新模式,开启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有效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一)组建团队,加强学习

学校首先成立了项目组。由校长担任项目组长,项目组成员中有市级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及各学科市、区及骨干教师 ,为本实验的研究提供了保障,并辅以信息技术方面的骨干教师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项目组成立至今,我们主要是采取了自学、请专家集中学习、外出学习等方式,积极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在首次的微课培训中,徐晴校长亲自挂帅,给各学科教研组长讲解她对微课的认识,播放她搜集的微课视频,燃起老师们对微课的热情。接着学校采取了多元化方式:举办各种基础讲座;邀请专家以一人一机模式介绍微课的制作;组织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参加微课培训活动。一批数学教师很快了解微课并掌握了微课制作的方法。在湖石小学数学教研组承办了“市小学数学微课的制作与研讨活动”,在当天的研讨活动,湖石小学数学教研组给全市数学教师展示了五件微课,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市微课制作大赛上,这五个微课作品有两个获得全市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

为了让研究深入化,学校带领业务骨干教师走进先进学校实地感悟并吸取其他成熟的实验学校的经验与方法;联系上海复兰科技,邀请专家多次专门到我校进行翻转课堂的培训,观摩翻转课堂录像,让老师们深入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和实质。

(二)开展研究,积累成果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成功申报省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以课题促研究。课题组进行了集中开题,谈了自己工作开展的计划也听了专家的点评与建议,得到了许多开展工作的灵感,开拓了工作思路。

1.以赛促训,提高微课制作能力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能够驾驭微课,从2015年开始学校采用培训与比赛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开展2-3次主题培训;每学期开展“微课录制”、 “微课设计”等比赛,在“市小学数学微课程制作与运用交流研讨活动”中,湖石小学数学团队再次从微课制作方法的介绍,作品的展示,微课案例运用的演示以及相关专题的讲座等四个方面展示了他们在微课上的研究成果,重点凸显微课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充分表明了他们对微课的驾驭能力。

2.梳理教材,确定试点年级,成立翻转课堂工作坊

在推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验过程中,全体项目组成员进行了集中议题,分学科讨论适合开发微课的知识点,作为制作微视频的原始参考材料。完成了这些文本材料,接下去是在小学阶段6个年级全部进行试点,还是在某个年级进行试点,项目组老师经过反复讨论、论证,基于以下因素考虑,最终决定在三、四年级中进行翻转课堂的试点:(1)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预习能力为翻转课堂能够正式开展提供了保障;(2)三、四年级教材中一部分知识点适合作为翻转课堂的微视频素材;(3)校内有家校通平台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可将翻转课堂的微视频放于此平台便于学生回家学习等 。

经过周密准备,学校于2017年初成立班级翻转课堂实验工作坊,每个工作坊由10位教师组成。在三、四年级进行实施,每个年级段抽出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班级语数英教师为工作坊实验成员,同时每个工作坊配备两名骨干教师及四——五位青年教师辅助实验班教师。目的是1: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重点,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使学生、教师的成长与学校发展同步实现,与时俱进。学校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实际,点上突破,边实验边完善,整合资源,发展创新,找到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翻转教学”模式,以及付诸实践的“翻转教学”方案。

3.制作微视频,实践教学模式与教研模式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重心进行前置或者后移学生在家通过微视频对知识点先进行自学、当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通过微视频来纠正或者对于一些有挑战难度的知识设计成微视频便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观看、学习。而课堂成为的学生探究过程或者巩固练习的落脚点。但是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如果家长监督不到位,利用微课将知识点前置或者后移学习时,效果甚微。因此我们采用以“课内翻”为主,“课外翻”为辅的方式,让学生课前先学再课中集体学的形式,让微课效能最大化。

根据前面所说的课堂模式,我们研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有何需求,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发现讨论、尝试练习,归纳总结,拓展提升”的课堂模式的实践,在课堂中将新授知识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上观看,引导他们发现并讨论,接着进行尝试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采取同桌互动探究;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探究,课堂上注重探究的过程,接着教师或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将巩固练习在课堂上完成,无须回家做或者减少回家练习的量。

有了具体课堂模式,我们就在教研组内进行实践与研讨。青年教师率先做实践,通过《自行车中的圆》这节课作为试点,教研组内教师讨论自行车行进的原理是难点,在课堂上教师难以讲解,可以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学习。接着组内分工完成脚本设计、微课录制、任务单设计,然后进行课堂展示,课后项目组和教研组内的老师就翻转课堂的落实谈各自的想法,让翻转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这一块实施走出了第一步。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将“互惠式”教研模式运用到翻转课堂研究模式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参加比赛 ,小有收获

从项目成立至今,学习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不断积累成果。在省、市、区各类信息化比赛中,我校多名老师获省、市、区各级奖项。一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教科研骨干,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学校社会声誉日益提高。

四、展望未来,继续努力

教育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学习资源;多媒体;网络资源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已经进入推广普及阶段,为高职院校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在具体的实施

中,高职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

一、高职信息化学习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

信息化学习资源开发是指利用多种媒体资源来促进教学目标有效实现的学习活动。近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型学习模式开始出现。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型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自主学习的过程,由教师对学生提出待解决的问题或待探索的主题,学生借助互联网或其他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互联网建立起的资源型学习中心并不单指某种媒体设备,而是各种媒体和资源的一种集合,因而对其他种类的媒体资源并不具有排他性,然而需要借助多种媒体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信息化学习资源环境下,学生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运用信息搜索工具寻找需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提炼,从而总结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可以利用E-mail、QQ、微博等多种交流工具与同学们展开讨论,最后把自己得出的结论到网上或交由老师指导。这种模式的学习,真正实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提高对各种媒体资源的熟练使用程度,获得识别、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教育目标更好的实现。

二、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学习资源开发的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高职信息化学习资源开发中应充分挖掘和体现出高职特色。具体开发内容和相应的开发策略如下:

1.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分类

信息化学习资源涵盖了所有以数字化形态的,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支持教与学的全部学习材料。信息化学习资源按照不同的形式分类方法也不同,一般来说,根据呈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按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可以分为课堂演示型、模拟实验型、教学游戏型、自主学习型。高等教育中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则一般按照资源类型可以分为素材型学习资源、集成型学习资源和网络课程三种。

2.素材型资源开发

素材型资源开发的对象是非常丰富和广泛的,在信息化资源开发中一切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沟通合作的都可以作为素材型资源进行开发。高职院校在素材型资源开发上根据专业不同应进行有目标的开发。具体说来,在网络图片开发上,可以利用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获取图片,也可以在和本专业相关的专题教育网站,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下载保存,也可以通过相关网站的新闻报道,利用QQ截图、画图板等工具进行获取。视频、文字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图片类似。此外,高校图书馆、高校原有教案等资源都可以通过有效整合成为素材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通过教师、学生自己创作图片、视频等使素材更为丰富和多样,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编导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将自己拍摄的视频、电影等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和教师、同学沟通交流。

3.多媒体课件资源开发

视听理论强调运用多种媒体教学,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可以成功刺激到人的视听感官,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而在数字化、信息化学习资源开发中,为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形象生动,应尽量采用多种类型的媒体形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或者由于自身信息化水平不足,或者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而经常采用文本类的数字化资源教学,从而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媒体类型较为单一。因而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力度,积极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帮助教师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发出融文字、图像、音频等于一体的多类型数字化课件,从而用多种感官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还可以适当加入部分互动操作类的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网络资源开发

在网络资源开发中,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发相关的网络课

程、建设相关专题学习网站,把企业的工作过程纳入信息化教学资源中。学校还可以和教育软件公司合作,由教师提供脚本,企业负责开发。根据面向的行业和岗位不同,可以把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结合起来,形成专业群,然而,设立针对性较强的专题网站,从而使信息化资源开发真正落实到专业群层面。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应作为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资源,该网站应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主,由教师借助网络资源实现对学生的远程指导、教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

各高职院校应树立数字化教学观念,积极促进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朱炳助.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

教育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6

提升工程的实施,《能力标准》、《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执行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应用向纵深发展,使应用融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必将引领各类培训机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帮助广大教师提升技术素养,提高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针对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从2004年开始曾实施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建设计划),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比较建设计划和提升工程两项培训工作的异同,对做好提升工程具有很好的启示。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核心内容是学科教学所需的信息化设计与实施能力

通过对《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分析比较,我们认为在培训内容上两者的区别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核心是学科教学所需的信息化设计与实施能力,内容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促进专业发展等。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能力。通过培训,教师学会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重视和加强对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注重“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重点是关注教师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理解各种教育技术技能及其应用过程,形成灵活变通的教育技术技能,开展教学实践。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升级版。更关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实际应用,重点培训教师在教学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的各个环节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转变教学方式,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课程设计考虑了教师和环境的差异性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对象包括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涵盖了整个教育系统。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同时参加培训或者不同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很大差异的教师笼统地按照同一标准、同一教材进行培训,很难激发教师对培训课程的兴趣,也使得一些教师虽然接受教育技术培训了,但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能力标准》是《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延续、细化和提升。关注的对象更加集中,主要针对一线教师。《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在研制时充分考虑了学科差异、装备差异和不同教师的水平差异。虽然中小学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很多的发展,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数字化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差别。中小学既有计算机+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投影、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示台+投影的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也有触控电视、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在一些发达地区,交互式多媒体环境+上网本、交互式多媒体环境+平板电脑的网络环境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环境也在运用。《能力标准》根据这些数字化教育环境的差异,提出教师在简易多媒体和交互多媒体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教学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的能力,即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培训课程的设计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确定培训课程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帮助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因此《能力标准》更加凸显了面向应用,关注差异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和针对性。所以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教师差异性,以满足各学科教师的需求。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采取实施主题式、案例式、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由教育部审定课程资源,全国使用统一的教材(何克抗教授编写的教材和祝智庭教授编写的教材),有具体的网络平台支持,采取培训和测试相分离的培训方式。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由教育部制定《课程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审核遴选。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培训方式采取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实现了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目的。

《课程标准》将培训课程分为技术素养类课程、综合类课程、专题类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共27个主题。技术素养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学会日常工作中常用的技术。综合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专题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标准》对27类主题课程从主题描述、内容要点、学时建议、实践任务、案例资源、考核评价建议、课程示例7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和描述。

因此,培训机构在进行教师培训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组织、设计课程资源,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课程,搭建课程运行平台,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的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能听专家的讲解,观看相关课件和微视频,还能与专家和同行们进行交流研讨;不仅能观摩别人上课,更能自己备课、讲课让别人观摩。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学习、个人备课、集体讨论、教学实践、评点反思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