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城市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城市建设范文1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有效措施;可持续发展

1.前言

1.1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

低碳城市建设是世界各地共同的追求,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不仅顺应了国家政策的导向,而且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居住场所。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低碳城市建设也不断受到重视, 因为这种建筑顺应了国际国内的发展要求。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环节,直接决定了节能和环保的效果,所以在建设前期要格外关注城市规划的有效措施研究。目前,低碳城市建设还没有得到大量的普及,但是发展趋势良好,更多的绿色能源被应用到建筑中,相关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我国的保定市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示范城市,被授予“国际综合利用太阳能示范城市”,并且从低碳环境、低碳社区、低碳交通多个方面进行低碳管理和规划,可以作为其他低碳城市发展的参考标准。

1.2低碳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低碳城市规划的质量需要建立在合理的指导思想上,因为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需要首先确定明确的管理理念,目的是保证政策实施执行的力度和质量。就低碳城市规划而言,指导思想为科学发展观,这种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状下,响应世界性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具体来说,低碳规划需要发展低碳经济,通过能源的合理规划、提高能源的利用效果为主要措施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 完善管理体制、政策机制,建立相适应的低碳发展模式。

2.城市规划中降低能源消耗的措施

2.1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中降低能源消耗的措施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 具体来说,合理布局是建立科学、稳定、高效的空间结构,通过合理的布局措施,有利于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同时也可以间接地缓解空气污染现象,并通过技术性地方案比选避免或减轻热岛效应。可见,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虽然表面上不能降低能源消耗, 但是实际上却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因为可以大量节约治理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的费用, 同时也减少了空调用电, 也就减少了煤炭或其他发电能源的消耗。

2.2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

城市规划中降低能源消耗的第二个有效措施, 就是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交通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就是交通和建设,所以如果进行合理的绿色交通规划,效果好的话可以大大解决能源,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实现一个良好的能源利用网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绿色交通的规划改善,一是加快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及时解决堵车严重路段的交通瓶颈;二是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交车、出租车的服务质量,让更多的人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工作,从而减少私家车出行量,降低能源消耗;第三,推广新能源的研发和推广,让更多的公家车、私家车采用节能燃料。

2.3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和产业规划

城市规划中降低能源消耗的第三个有效措施, 就是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和产业规划。城市功能的定位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只有对城市有合理的定位,才能准确确定对城市能源、绿化、经济、文化、交通、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根据相应的需要进行最合理的发展规划,可以让城市在满足高标准的前提下,建设成为一个更加低碳环保的城市。同时,还需要对城市发展进行产业规划,产业规划主要是为了发展城市经济,更好地加开城市的污染治理、设备性能的研发等基本设施工程。

3.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措施

3.1做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规划

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措施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做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规划。能源结构优化指的是将更多的清洁、绿色能源应用到城市交通和建筑建设中来,而不是更多地使用有限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众所周知,常见能源的存储量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为了更好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下去,需要更好地进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最大量、最清洁的能源无疑是太阳能,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中最丰富的能源, 缓解不可再生能源的危机。只有做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规划,同时加大研发太阳能利用技术的研发,才能将太阳能更好地造福人类,进行低碳城市的建设。

3.2开展清洁能源的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第二个措施, 就是开展清洁能源规划研究。清洁能源项目规划是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思想也是减少利用煤炭、天然气、石油等有限资源,更多地将视线放在风能、沼气、水能、地热能等资源上,这些资源的特点是清洁、可再生,所以非常符合低碳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思想,只要可以将这些资源充分地利用好,就可以将该清洁能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从而打造最有力竞争的低碳城市。根据自然资源条件, 当前重点要做好清洁能源的利用技术研究,尽快将这些清洁能源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来,进一步节约有限能源的利用,为低碳城市建设效果加分。

3.3抓好绿色能源的规划论证

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第三个措施, 就是抓好绿色能源的规划论证。绿色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性质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可再生资源或无污染的能源。更确切的说,绿色能源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两部分,也就是说,清洁能源是绿色能源的一部分。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清洁能源外,绿色能源还包括氢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这些能源都是可以再生的,但不一定都是清洁的能源,对于风力发电、焚烧垃圾发电等方案要做好前期验证,特别是核电发电等项目更要进行严格控制。

4.城市规划中提高绿化的规划措施

4.1充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

城市规划中提高绿化的规划第一个措施,就是充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 只有充分确保了城市的绿化用地面积,才能将更多的地方进行绿化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活场所,具体来说,需要建设更多的健身场所、公园、室外率低、小树林、公路绿化带等,提高小区和城市的绿化地面积,增强城市总体的抗污染能力,更多地进行低碳城市理念的执行。

4.2重视立体的绿化规划

城市规划中提高绿化的规划的第二个措施, 就是重视立体的绿化规划。重视立体绿化规划的思想,可以将城市的绿化平面面积和最大限度地增大。“立体绿化”的主要实施方案包括两个,意识墙上种植植物,二是屋顶种植植物,总之要充分利用地面以外可以种植绿色植物的空间。众所周知,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措施莫过于提高绿化面积,因为绿色植物可以起到降低空气污染、防风防尘、降低噪音等作用,营造一种更好的环境。城市立体绿化是长期以来容易忽略的领域,所以在进行低碳城市建设中要格外关注,提高“空中花园”的建设数量和质量。

5.总结

综上所述, 低碳城市建设主要围绕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目的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成立一个完善的生态可持续城市发展系统。城市规划应发挥龙头作用, 把低碳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 通过各行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保证低碳城市建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洪粤.浅析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措施[J].民营科技,2011,04:305.

[2]范基平.低碳城市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478-481.

[3]辛雯娴.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福建建筑,2012,05:10-15.

[4]赵刚.低碳城市建设须规划先行[J].今日中国论坛,2010,06:41-43.

低碳城市建设范文2

关键词:长株潭 低碳城市 建设路径

低碳城市是指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具体表现为城市经济的低碳化、城市布局的紧凑化、城市生活的健康化三个特征。2007年12月14日,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了“两型社会”建设的探索之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当务之急。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两新”又集中体现在“两低”上,即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长株潭城市群在实施这一宏伟目标中,要把“两低”的要求,体现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低碳城市,正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低碳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长株潭城市群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能源短缺,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2011年长株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320亿元,比上年增加14.4%,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有强大的能源支撑。预计在规划期内长株潭地区的能源需求将大幅增加。到2020年终端能源需求总量将由2000年的1 179万吨标准煤增加到3470万吨标煤,人均消费量将由0.96吨标准煤提高到2.52吨标准煤。在主要能源品种中,煤炭由874万吨增加到3100万吨;供电量由123.7亿千瓦时增加到615亿千瓦时;石油制品由102.6万吨增加到300万吨;天然气供气量达到9.2亿立方米。长株潭地区是缺能地区,90%以上的能源要从外地调入。从这些数据看湖南的能源供需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能源对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将更加凸显。其次,新型能源比例小。从能源结构来看。长株潭地区传统能源生产、消费依然占主导地位,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才刚起步。受资源条件限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根本改变。煤炭仍然是长株潭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煤炭消费量占长株潭能源消耗总量的73%,远远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1.2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近年来,长株潭虽然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缺乏强大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和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9:45.3:45.8调整到2010年的6.3:54.8:38.9。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区域内一些支柱产业并不切合本地的资源或区位条件,对当地发展带动不强。化工、冶金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空间有限,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对引领未来的战略性产业开发不够,已有的科技优势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企业个数和重工业总产值占了全省70%以上,而优势产业仅占全省优势产业的43.9%。

1.3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大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湖南环境污染的重灾区。重化工业具有对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的特点,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是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压力大的主要因素。长株潭污染排放物主要集中在化工、黑色冶炼、有色冶炼、电力、非金属行业,几大行业的镉、砷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占三市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的97%以上,氨氮、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也占三市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的8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占三市总废水排放量的68%。这几类工业是制约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尤以黑色冶炼行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最高,化工行业的氨氮、烟尘、砷排放量最高,非金属行业的工业粉尘排放量最高。

2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选择

长株潭城市群要建设“两型社会”,应该将城市建设和发展低碳经济结合起来,把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以切实提升长株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长株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低碳城市。

2.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对于当前仍然以快速发展为主题和需要的长株潭来说,促进经济发展仍然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前提。近年来湖南经济“弯道超车”,发展异常迅速,作为湖南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长株潭地区,其经济在发展速度和总量扩张上都有历史性的突破,但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缺陷仍然十分明显。产业结构中钢铁、有色等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产业比重仍然偏高。此外,长株潭的支柱产业大多是传统产业,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且优势产品少,名牌产品匮乏,产品竞争力不强。

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长株潭的产业基础应该转向以低碳消费为主的新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这类产业能耗低、污染小,能够有效缓解对自然缓解的破坏,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长株潭目前的发展基础和技术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太阳能产业等新型产业以及保险、物流、文化、旅游、技术服务、科学研究等现代服务业。此外,还可以通过产业制度创新改善长株潭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结构,缩短能源、建材、汽车、交通、钢铁、化工等高碳产业所延伸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化,调整高碳产业结构,最终使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

低碳城市建设范文3

关键词: 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规划控制方法;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背景

1.1 相关低碳概念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提出起源于全球气候变化。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自从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能源节约基金会认为,没有“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低碳经济”。如果没有消费者的觉悟、支持和行动,政府将很难力度很大的气候变化目标。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据此提出低碳社会的基本理念,即争取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能被自然吸收的范围之内,为此需要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又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随着低碳理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等领域,城市是低碳发展的关键阵地成为普遍共识,随着对低碳城市的研究,低碳城市概念的产生水到渠成。低碳城市是指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1]。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内涵在城市中发展的延伸,因为城市作为最大的碳源和最具减排潜力的区域,所以使低碳城市成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落脚点和支撑点。

1.2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因为科技、社会的进步,城市取得重大发展,然而面对人类的无限索求,自然资源、化石能源等面临枯竭;随着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肆意大量排放,自然环境的破坏,温室效应以及极端天气等气候异常现象日益严峻,人类面临资源枯竭、气候环境异常、城市发展难以为继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使城市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成了共识,随着低碳研究不断深入,低碳理论得到很大的发展,并提出了低碳城市。如今,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共同发展目标,在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也逐渐被各地政府普遍重视,建设低碳城市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其深远影响。首先,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其次,建设低碳城市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再次,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最后,建设低碳城市是提高我国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的迫切要求。[2]低碳城市建设同时还是我国由传统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有力过渡,不仅契合了我国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2.1 城市规划对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规划定义为“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直接决定了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体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运用和交通等,而这些都会影响社会能源的消耗与排放[3]。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承担着指导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角色,对于低碳城市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低碳城市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低碳城市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4]。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龙头,由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布局、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锁定效应,所以对城市低碳发展有着长期性、结构性的影响[5]。在错综复杂的城市开发、建设中,要想充分发挥低碳理论的指导和运用作用,对于具有龙头地位的城市规划,指导低碳城市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2 低碳城市规划

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各国共同普遍关心的话题。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它在一般人看来是自然环境的局部变化,但实际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是人与自然互动关系上出现的系统性问题,城乡规划工作必须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科学理念改变。[6]城市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物流的集中地,也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集中地,据联合国统计,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7]。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形势下,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已成为基本的共识。但是,仅仅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尚不足以解决减少C02排放问题,还需要以更加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是必然的关键技术。[8]

低碳城市规划是目前城市规划新的视角和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2011年末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全国总人口的51.27%,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问题等问题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越发日益凸显,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大障碍,环境资源问题成为我国集体共识,十根据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提出了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发展目标,而这离不开生态城市的建设、生态中国的建设。生态城市既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的完善,也是近代因工业革命导致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所提出的“理想城市”与“田园城市”的升华。然而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经济等一系列原因,不可能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资源等现实基础的国力之下,通过技术、政策、经济等手段一次性把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发展城市直接转变为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其中必然有个阶段需要经历低碳城市这样的一个过程,低碳城市建设是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是传统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变的过渡城市。同理,城市规划方法也要随着社会、经济等的变化由原来的传统规划方法通过低碳城市规划的过渡,最终转变为人与自然、人与人高度和谐的生态城市规划。

3 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划控制方法

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主要可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个层面以及“减碳”和“固碳”两个角度入手,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三位一体”落实,全方位的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鉴于内容庞大等原因,本文仅就总体规划这个层面进行阐述。按照碳的终端排放统计,城市中碳排放的三大来源是来源是工业、交通和建筑[9],而它们同时也是城市规划所涉及的重要内容。

3.1发展容量

城市的发展受限于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城市绿地承载力等,找准制约城镇发展规模的瓶颈因素,科学确定发展容量,能为城市发展规模和城碳排放总量的合理确定提高有效的科学依据,对于低碳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3.2空间布局

城市碳排放与人们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联系紧密,而生活和生产需要特定的空间形态来承载,所以空间形态一旦确定,必将对城市碳排放产生长期性、结构性的影响。城市规划是对空间形态塑造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塑造合理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合理加强用地混合,促进交通减量,提高土地节约紧凑利用程度等方法,科学引导城市生活、生产活动,加强用地与交通的互动反馈,落实公交优先,实现布局减碳,促使能源高效利用、减少交通出行,降低城市碳排放。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地理风貌、自然特征,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应因地制宜,以当地自然环境为依托,考虑当地文化内涵,构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低碳生活、生产空间形态。

3.3产业发展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采取符合城市自身发展特点的产业策略和低碳策略,贯彻循环低碳经济发展思路;选择产业发展类型,制定产业准入门槛,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对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大多数城市来说,在三次产业中,工业仍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主要能源的使用者与碳排放者。努力转变企业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的传统工业经济生产方式;积极发展技术密集程度高、低污染或零污染的企业;逐步实现由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10]

3.4综合交通

1)引导城乡空间、产业空间集约发展

交通是城市的骨架,是城乡空间、产业空间的物流、信息、人紧密联系的通道,是城市发展的动脉。城市的发展具有交通指向性,通过构建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引导城乡空间、产业空间集约发展。

2)合理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促进公交优先和慢行友好

交通结构、交通方式、交通能源是交通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城市运行的不同交通结构、人们出行不同的交通方式、交通驱动的不同动力能源选择对于城市低碳交通的构建至关重要,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城市的发展要结合自己的条件,构建合理的交通结构,选择清洁、可再生、低碳能源,合理搭建绿色交通体系,促进公交优先和慢行友好。

3.5生态建设

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构建总量适宜、布局合理、固碳高效的绿色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是“固碳”过程的重要物质载体。自然环境中的绿色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下来,主要以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形式存储在十壤和植被中[11],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城市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固碳能力,构建合理的生态系统,栽种具有高固碳能力的植被,形成低碳城市中宝贵的固碳系统。同时,自然环境的建设也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间接减少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10]

3.6资源利用

明确资源利用目标,分项提出实施保障措施,重要指标应作为刚性要求予以控制。资源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碳的排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产与生活中资源的消耗所产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就成为碳产生源头控制的重要途径。合理配置资源结构,大力发展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约使用资源,重要指标作为刚性指标予以控制;积极推进废弃物、生产中间产物的使用,转变资源――产品――垃圾的传统线性生产模式,形成资源――产品――资源――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在产业链上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3.7节能减排

城市的能源利用应明确节能减排目标,合理配置能源结构,重要指标作为刚性指标予以控制;积极推进新能源、可再生、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的使用,逐步降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比例,在源头上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约使用能源,降低生活、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采用新科技技术,吸收降低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

3.8基础设施

拓展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与方法,促进集约高效利用。根据城市目前的基础设施现状,选择高效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工程设施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构建有机的、低碳的、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绿色基础设施服务系统。

通过构建合理的绿色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缩短出行距离和往复次数,减少汽车使用,降低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布置合理的绿色市政工程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设施的利用效率。

4 结论

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从诸多方面去进行规划和落实。低碳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规划可从目前规划制度框架下的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规划运作体系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从不同维度保障、落实低碳城市建设,推动传统城市向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转变。本文在总体规划层面上,从城市发展容量、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生态建设、资源利用、节能减排以及基础设施等不同角度对低碳城市建设控制进行了探讨。当然低碳城市建设还离不开城市控制线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层面上的方法控制与落实,也离不开规划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理念的转变。唯有如此,方能促进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生态文明以及美丽中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

[2]甘靖中,鞠鹏艳,师坦,李哲,湛慧.北京延庆县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

,2011(5).

[3]范晓磊,都明,王殿秋,迟洪冰.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规划师》论丛.2011,(00):58-61.

[4]易冬炬,李明生.长沙发展低碳城市评价与对策建议[J].合作经济与技术,2010,(2):6―8.

[5]孙强.临港新城低碳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1,5.

[6]汪光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城乡规划理念转变[J].城市规划,2010(1): 9-14,28.

[7]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8]顾朝林,谭纵波等.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9]秦波,邵然.低碳城市与空间结构优化:理念、实证和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1(3):73.

低碳城市建设范文4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优劣势;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及主要对策

收录日期:2016年6月8日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口膨胀、建筑密度过大、交通拥挤、资源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加上温室效应日益严峻,全球气温仍在不断升高,我国城市发展面临阻碍。为实现我国城市的良好可持续发展,并且从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就必须转变当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寻求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就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撑下应运而生,是减轻温室效应、解决当前存在的城市问题的最佳选择,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城市发展转型的最优模式。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根据所得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和措施,以期为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

仇保兴在2009年的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的结合体,通过努力发展低碳经济来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建设发展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一种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为目的,强调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协调,促进城乡复合共同协调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城市良好可持续发展目的的城市建设发展新模式。

三、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优劣势分析

(一)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

1、“生态文明”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奠定了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推广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要想真正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必须转变当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发展模式,探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低碳生态城市这一城市发展新模式,其建设发展能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社会发展更和谐、经济发展方式更低碳、生态环境更美丽,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最佳选择。

2、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发展政策奠定了政策基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持续增加,却导致了生态效益的不断下降,出现了大气、水、土壤、工业污染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城市“综合症”。为真正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综合症”和促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发展政策,如对应用可再生能源建造建筑的用户、对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对建造绿色建筑的予以补贴,对确有示范效应的生态城市予以补助和资金支持等。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都十分有利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3、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和乡镇、生态示范新城等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为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积极推行了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等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模式建设,同时从改造现有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新建生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两方面出发,在全国普遍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和乡镇的建设命名和生态示范新城的试点建设;生态示范新城的建设也已有天津中新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太湖新城、深圳坪山新区、深圳光明新区五处试点。这一系列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为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避免了多走弯路。

4、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原始生态观奠定了文化基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是在农耕文明时期形成的原始生态文化观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一直存在着遵循自然规律、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所以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并不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发展基础的,可以将理论观念通过人们的实践转化为实际存在。

(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劣势分析

1、温室效应日益严峻,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中工业园、工业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小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日益增大等,带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造成了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虽呈下降趋势,但排放量的总体基数大,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难以迅速缓解,平均气温仍在不断升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大量排放,使酸雨频繁发生,造成了土壤酸化退化、农作物减产死亡、植物被腐蚀等一系列问题;近些年空气中PM2.5含量过高引起的雾霾天气加剧恶化了大气环境质量和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大气环境质量呈日益下降趋势。

2、产业结构不合理,碳排放量降低速度过慢。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多为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类型,多使用石油、煤炭等高污染能源,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使用较少,污染物产生量大,碳排放量多;同时并未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发展链条,上一环节产业建设发展所产生的废弃物无法被下一环节的产业所利用,增大了资源能源的消耗量,也加倍向生态环境中排放了污染物,污染了生态环境。虽然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难度较大、投入较多、见效较慢,成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难题。

3、建设用地面积过大,公园、绿地面积严重不足。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为追求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建设用地在城市用地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自然的植被、树木、花草被人工建成的密集的高楼大厦、工业企业、居民住宅等所替代,生态保护用地大量被占用,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了生态环境的质量。而公园、绿地所占面积却不断减少,城市绿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逐渐丧失;公园、绿地所占面积过小,既不利于城市中景观格局的构造,也阻碍了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的发挥。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中,普遍存在着“职住分离”的情况,人们工作的地点与居住的地点相隔较远,这就导致了人们为节约上班和下班途中的时间,就会选择私有交通的出行方式,而不会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相比之下就增加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且还存在着居住用地在布局过程中较为分散,未能形成居住组团的情况,在冬天供热过程中,由于距离较远,增加了供送途中的能源消耗量,排放的污染物也相应增加,同样也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生态产业。第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使我国产业的发展由资源能源密集型向科学技术密集型、生态型转型,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量,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第二,实现资源能源的可循环利用,形成产业发展链条,产业发展可共享资源能源,做到上一生产环节的废弃物经加工转化成为下一环节的生产加工材料,能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第三,普及推广节能技术改造,现有高耗能型工业企业向节能型方向转变,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第四,实现企业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做到净化处理。

(二)优化重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用地模式紧凑混合化。首先,应制止城市空间的无限制蔓延,禁止建设用地占用包括生态保护用地在内的其他用地,将城市的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其次,在城市中规划布局空间结构时,应围绕绿色交通系统来布局城市空间,用地的布置实现紧凑化和功能混合多样化,提高土地和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再次,在城市空间中布置建筑物时应控制容积率,建筑物的布局合理适宜,功效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应注重城市中高碳汇绿地系统的配套和布局,必须占据一定比例,净化吸收城市中污染物,丰富城市景观类型。

(三)普及建造绿色建筑,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为实现建筑能耗的降低,应做到新建建筑都应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建造过程中多选用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建材,注重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运用;对于现有的高耗能建筑应利用绿色建造技术予以改造,不能改造的应予以拆除或重建。交通能耗的降低则应大力提倡多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对私家车的出行采取分时段、分日期的方式进行限制和分流;逐步降低汽车的耗油量和碳排放量,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做到汽车尾气净化处理后排放。

(四)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相关支撑体制机制。需借助城市规划、环保等方面的专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城市应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创建规划,按照评价指标标准对未达标指标制定相对应措施,努力使未达标指标予以达标。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环保机制、区域协调合作机制等相关支撑体制机制,保证实施的强制力和有效性;区域协调合作机制的建立,能避免区域行政区划影响下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利于城市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协调共建低碳生态城市。

(五)形成全民性的生态文明和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一是应加强对政府部门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在政府部门内部定期开展生态环保学习会议,在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发挥榜样作用;二是应提高各企业职工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开展生态环保理念学习培训,各企业都自觉做到为贯彻节能减排付出实际行动;三是应在各大、中、小学校普及推广生态环保知识,在学校内开设生态文化体系学习课程,使学生从小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同时,借用电视、网络、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最终由内而外形成全民参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良好局面。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加强与其他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派专业人士去国外实地考察调研,吸收借鉴他国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经验,并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加以灵活运用;引进国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和专业人士,与我国专家和学者一起探讨解决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在他国专家和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方法,指导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斌,盛硕,刘嘉.低碳生态城市空间规划途径研究综述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2.

[2]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规划,2012.12.

[3]李迅,刘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1.5.

低碳城市建设范文5

【关键词】 植物造景 低碳

低碳生态城市就是以低碳经济、以低碳产业为发展模式和方向,政府、公务管理以低碳社会为标本和蓝本的城市。低碳城市的建设,主要有这么几个着力点:第一是产业结构要调整,第二是建筑要节能低耗,第三是生活要低碳消费,环境要降温,增加碳汇。目前我们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是一对矛盾,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是作为城市当中重要的设施、元素,城市环境中的绿色植物能够大量的吸收城市二氧化碳,所以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绿色植物的种植是重要的一环。

植物是构成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规范合理的植物种植对一个城市生态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硬质铺装的减少,绿色植物的增加意味着一方面我们节约了生产预制铺装的材料,节约了能耗;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城市空间多了一份绿色,这一份绿色能为我们净化空气、造氧、吸附灰尘、吸收有害的汽车尾气、增加空气湿度、为我们隔绝噪音。大量绿色植物的应用不但能节约人工合成的建材,进而降低能耗,而且对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也是必备的。

植物景观的直接碳效应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和二氧化碳固定。我们所期望的最佳效应是园林植物生产运输以及植物景观营造和养护过程的碳排放降到最低,而碳固定效率最高。影响植物景观碳效应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种植结构

植物种植结构不同(疏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如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固碳效应不同。复合多层结构单位面积固碳效率较高,并且同时能满足空间审美与活动功能的需求。起空间分割作用的植物景观,同样能有很好的碳汇作用。疏林草地、密林草地的碳汇功能哪个更强,需要我们按照不同的植物种类和结构进行计量。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植物景观结构模式是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树丛多为复层结构,从高大乔木到中层乔木再到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这种复层结构植物景观模式的叶面积系数大,因此光合效率高,同时因为有高大乔木,所以碳固定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密林植物景观结构,其碳汇功能很强。

2 植物种植形式

不同形式和不同设计风格的植物景观,如自然式和规则式植物景观碳汇效率差别很大。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明显高于人工式。人工修剪、造型的植物景观固碳效应就低很多,其光合效率低,而且因为强养护,碳排放大。像模纹花坛这种植物景观形式是需要强烈的维护管理和人工干预的,而花带,必须经常更换,因此,从碳效应来考虑是不合理的。

3 植物类型

乔木的碳汇作用强,灌木就要低很多。乔木的寿命长,所以长期来说固碳量很大。灌木生长速度快,但碳被固定在其中的周期相对较短。我们需要的是固碳速度快、周期长的植物种类,这样固碳效应才会高。如果固碳效率高、速度快,但在很短时间内又将二氧化碳释放(因为修剪或死亡),应用这种植物类型是不可取的,至少应该加以控制。因此,要取得好的碳效应,植物景观设计和营造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类型。

4 植物特性

4.1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养护管理需求就很少,或基本不需要养护管理。这意味着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很强,同时碳排放又很少。

4.2 植物体量:植物体量也和固碳能力有关,特别是木质部越大,固碳能力就越强。

4.3 寿命和生长速度:如银杏和芭蕉,银杏的碳汇作用就比芭蕉强。芭蕉的固碳能力很强,但问题在于它固定后很快就释放二氧化碳,它不能长时间将二氧化碳锁定在植物体内。而长寿的银杏寿命可以超过3000年,胸径达4m,它固定二氧化碳在体内已经几千年,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的长期碳汇。生长速度快,同时寿命长的植物,那么其碳汇作用就很强。

4.4 植物的结构:植物的叶、枝条、树干、根系的比例关系很重要。因为最稳定的碳汇是树干和根系,小枝条不够稳定,叶片最不稳定。叶片寿命往往只有几个月到十几个月,落下后就会腐烂,又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植物的木质结构部分的比例影响到二氧化碳固定的时间和效率。

4.5 乡土与外来:乡土与外来树种的比较,主要来自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比较。除此之外,本地树木的采集、搬运成本较低,排碳量较少;外来植物运输成本高,排碳量高。

5 植物的规格和种植密度

植物的种植密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好。密度太低,碳汇作用下降;密度太高,碳汇作用也会下降。因为密度太高,植物生长不良,释放二氧化碳增加,阳光利用效率下降。移栽植物规格越大,排碳量就越大,固碳量就越低。如超大规格树木,种植后大概需要3~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恢复真正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前面的5年,它的碳排放可能会比碳吸收还要大。而小规格树木一年时间就能恢复,生长快速,能发挥良好的固碳作用。

6 植物的生长环境

不同的生长环境也会对植物的生物量以至固碳量产生很大影响。黄山松所生长的花岗岩石坡环境,其生物量就很少;而缓坡地带单位面积生物量就会大很多。因此,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土壤环境等对植物景观碳汇作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7 不同区域的植物景观

不同的地理区域,其自然景观类型不同,植物景观的碳效应也有所不同。选择适合于各区域特点的植物景观类型,对于提高碳汇,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能形成区域特色。

植物生态效益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种植规模,同样,绿色植物对空气中碳的吸收与固定的量同样需要一定规模的种植量,才能对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环境有一个显著的改善,才能起到明显的固碳作用。同样,我们在植物种植的整个环节,怎么减少碳的排放,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个环节。绿色植物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无疑是有显著贡献的,而这同样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探索。(本文系2010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编号:10C026)

参考文献

1 王忠君.福州植物园绿量与固碳释氧效益研究[J].中国园林,2010,26(12):1~4

2 韩俊永.深圳市主要园林植物生理生态特性与生态效益研究.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低碳城市建设范文6

[关键词] 大庆; 生态城市; 低碳

大庆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在资源紧张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大庆人民充分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大庆市正在努力建设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绿色环保之城。本文基于对低碳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解,分析大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以低碳理念来指导大庆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为大庆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1大庆生态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1取得的成效

(1) 经济成效。近年大庆经济在政府全力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取得很大成效。大庆一直处于全国百强城市前列,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2008大庆市年人均GDP名列全国城市第六位,位居东北之首,是哈尔滨的2.86倍。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120亿元,人均GDP达75 660.24元。2010年上半年大庆市地区生产总值1 447亿元,同比增长12%,GDP增长12%,创下近年同期最好水平,2010年大庆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有望再次提升。

(2) 环境保护成效。全面开展生态化园林城市建设以来,大庆市市政府针对油田开采区草原荒漠化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等情况,以“治水、复草、还林、净气”为工作重点,实施了林业生态、草原生态、主城区绿地建设、油田植被恢复、地面水环境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农业开发等十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日前,大庆市主城区建设绿地达1 4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1%,并建成了东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处理厂,启动了黑龙江大庆龙凤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使大庆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生态园林化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3) 社会生活成效。自从大庆市开展生态城市建设以来,大庆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庆市居民物质生活状况和城市人居环境大幅度得到改善。目前,大庆市人口初中教育普及率达100%(超过国家目标值99%),大庆的城市化水平已接近70%(超过国家目标值50%),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7%、39.8%(低于国家目标值30%~40%),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80%(略低于国家目标值85%)。可见,大庆市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加快生态城市建设,使得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家目标值,社会发展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1.2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庆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成绩、有变化、有亮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 大庆市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一是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与辽宁、吉林的一些发达市县比,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与南方发达市县比,差距更大。比如,张家港只是一个县级市,2004年GDP达到了57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亿元,并成为2005年全国十强县老大,而大庆市四县GDP最多的还不超过20亿元。二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总的看,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着一产大、二产小、三产弱的问题,三个产业之间部局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说,传统农业比重较大,工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比重较小,商贸、金融和旅游业发展较慢,还较为滞后。

(2) 大量的石油开采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大庆是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的主要特点是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随着资源的高度开发,因采油造成的油渍污染和植被破坏很难得到恢复;水资源严重匮乏,地下水年超采量近1亿吨,大庆西部已经形成5 5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水位降落漏斗。同时,石油资源的高度开发也会污染环境。20世纪80年代后,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时期,每年需要处理2亿~3亿吨的采油污水,消耗大量的各种化学试剂,对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在勘探、钻井、采油、油井和水井维修、原油运输过程当中,稍不注意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 公众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庆,生态城市建设的全民参与度尚显不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公众参与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的参与,参与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宣传教育方面;参与的过程主要侧重于事后监督,事前参与还不够;从参与的效果来看,流于口头的多,付诸行动的少。所以,大庆市急需建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

2以低碳理念指导大庆生态城市建设的策略

大庆市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从总体上实现“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行为文明”的目标。以此高度来审视大庆生态城市建设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将低碳的理念和思路融入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去,具体来说必须在以下几方面狠下功夫。

2.1经济生态建设策略

经济生态建设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调整,大庆三次产业严重失调,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一、第三产业比重过小,产业中存在明显弱项,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大庆如果按单向石油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必然有一个极限,即石油资源枯竭,经济系统将停止运转或者崩溃。因此,大庆市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增加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并达到三次产业的协调已成为推进低碳型生态城市的重要途径。三次产业调整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产业发展应立足于大庆草原资源。我们所拥有的天然绿色资源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吸收一部分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因此,第一产业的发展在建设低碳型生态城市建设中也至关重要。第一产业发展要坚持走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同时兼顾牧业,重视乳业发展,加大中草药资源利用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

第二产业是大庆生态城市建设的经济支撑和依托,为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创造外部发展环境,使大庆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可能。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要避免资源浪费,力争做到能耗少,水耗少,废物排放少,碳排少。

第三产业是大庆生态城市战略的关键。从生态城市战略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大庆的生态旅游具有发展潜力,生态旅游需求弹性大,附加值高,具有稳定和广泛的资源供给,对其他产业拉动作用大,潜在市场扩张性强。大庆的生态旅游以大草原、大湿地、大湖群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石油文化和蒙古族人豪爽、奔放民族风情的人文景观为主要特征,有望成为省内及国内的生态旅游热点。

2.2自然生态建设策略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就是要不断降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CO2的净排放量,以减缓气候变暖,全世界采取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两种战略措施来降低CO2的净排放量。目前,大庆市的生态系统正在不断被破坏,城市的空气净化能力在减弱,因此要重视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自然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降低碳排放量,还人们一个 “自然融于城市,城市归于自然”的真正的生态城市。市区内的自然生态建设包括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油田生产区生态建设、开敞自然化空间生态建设。具体如下: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大庆市区内土壤类型变化复杂,风沙土、盐碱土和黑钙土相间或交错分布,在盐碱土分布区绿化应以草本植物为主,选用适宜本地生存的羊草等耐盐碱草种,风沙土和黑钙土分布区则适合林木的生长,应进行乔灌结合植树造林。

油田生产区生态建设:油田生产区分散于城市之中,占大庆市区总面积33%,基本构成大庆城市景观的背景。油田生产区的生态建设,主要是恢复它的原生性生态环境,即恢复草甸草原植被类型和天然的湿地景观。要重视草原植被、湖泊及湿地的恢复和重建,生产过程中要地下石油开采和地表生态环境保护兼顾,遏止草原退化,土地盐碱化、沙化的发生和发展,避免地表水体污染,有条件的地方可建人工草场和渔业生产基地。

开敞自然化空间生态建设:包括城市中开阔湖泊湿地、草原和自然保护区等,它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的整治和连通工程,要避免过多的人工建筑。湖底不要硬化,干渠和湖岸要有水生植物生存,这有利于水体的自净和与地下水连通。保存市区内现有湿地,特别是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市区中的草原要恢复和治理并重,也可建造人工草场。

2.3社会生态建设策略

社会生态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人是整个社会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从根本上讲,生态城市就是建立一个以人为本,体现对人性尊重,维护社会公正平等的机制。为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安居乐业,实现社会公正,培养公正社会风气,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公共领域的管理和投入力度。同时全民参与,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改变固有的消费方式和观念;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提倡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最终养成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政府还应鼓励建立低碳经济社区、循环经济社会、生态社区,建立低碳示范区和低碳示范城市,发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减少浪费、合理消费的行动中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原会秀.武汉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1-20.

[2]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 2008年度黑龙江省环境统计年报[R].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