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荒漠化治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荒漠化治理方案

荒漠化治理方案范文1

关键词:专科院校 水土保持 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46

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以长江流域的重庆市为例,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3.75万平方米,占全市总面积的45.5%,年均土壤侵蚀模数3548 t/平方米,年侵蚀量1.33亿吨,全市每年进入江河的泥沙总量约1亿吨[1]。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防治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2]。

面对如此严峻的水土流失形势,国家和各地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水土治理工作。而具有一定水土保持知识的专业人才,是水土流失治理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专业主要在农林类本科院校中开设,专科类院校开办该专业的时间较迟且数量也较少。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的水土保持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中都具有较大的差异。

1 本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特征

本科类院校专业名称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代码090707。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包括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多家高校。目标是培养具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土保持、农业、水利、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行政、事业、教学、科研、规划设计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管理、方案编制、概预算编制、预防、监督以及国土环境整治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科阶段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地质地貌学、普通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学、土壤学、树木学、土壤侵蚀原理、林业生态工程学、工程力学、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测量学、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小型水利工程学、农田水利学等。本科阶段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到各个企事业单位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目前国内做水保方案编制的单位和工程很多的;其他的可以去气象、国土、林业、水务等事业单位。

2 专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特征

专科类院校开始的水土保持专业名称就叫“水土保持”,专业代码570401。人才培养目标是从事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行政执法和进行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注重实践环节,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水利工程测量、应用遥感、土壤学基础、树木学、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林草、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信息与流域管理、水利工程测量实训、地质与土壤实习、树木与生态实习、土壤侵蚀实习、应用遥感实习、水文水资源实习、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林草设计、果树栽培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专科院校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与水土保持技术应用与管理相关的单位。

3 本科与专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的区别与联系

本科阶段专业名称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而专科阶段专业名称为“水土保持”。首先从专业名称的变化上可以看出,本科阶段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中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这两方面的目标;而专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针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其次本科与专科院校水土保持专业都重视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措施――林草、工程、农牧措施,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包括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内容,所谓水保方案编制就是估算各工程对当地水土流失情况的影响,相当于环境评价,力求达到影响最小。

在课程体系上,本科阶段课程设置偏重于水土保持方面的植物措施,而对工程措施的讲授不足,使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受限,许多水土保持工程方面的问题无法解决。而专科院校注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重较本科院校有显著变化,实训课比例一般约占总课时的50%。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科院校,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水土保持人才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3,4]。

4 结论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其中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5]。在十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全国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约2.2万人,远不能满足水土流失治理、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的要求,按我国每年新增5万平方米的治理速度进行治理,其中1平方米需要1人来计算,共需5万人,其中专科院校比率按30%计算,我国专科院校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要达到1.5万人,而截至2009年,全国开设水土保持专业的专科院校仅有7所,2007年招生的院校只有3所[6]。因此,专科院校水土保持专业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发挥专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水土保持人才,对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崇庆.建设水保科技示范园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J].中国水土保持,2005,(5):7-8.

[2]张军红,侯新,李前杰.重庆市水土保持研究进展与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84-285.

[3]吴伟民,林辉.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3):45-46.

[4]温爱存.浅谈高职院校水土保持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2,(9):73-74.

[5]朱永杰.生态文明与生产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54-57.

荒漠化治理方案范文2

一、理清线索,构建体系,形成思维模式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体系构架如下:

二、剖析案例,提炼方法,实现举一反三

例1 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阴影区域示意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空间分布。长期以来,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该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的人为原因。

(2)分析植树造林在该地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利弊。

解析 本题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背景,考查土地荒漠化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和治理措施。(1)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可推断土地荒漠化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2)运用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地分析在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

答案 (1)不合理的农耕活动,过度放牧,破坏植被,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利: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弊:森林植被耗水量大,本地区水资源少,适合草本植物生长;树木成活率低,并影响其他植被的生长等。

点拨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地理环境(自然、人文)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形成机制往往要从自然(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等)和人为(各种具有破坏性的不合理的人类行为)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以土地荒漠化形成机制为例:

[大风天气多][原生环境的脆弱性][降水量变少,

气候干旱][松散沉积物][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

供应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严重][人口激增,掠夺性利用

土地资源(过垦、过牧)][固定半固定沙地植

被破坏,沙丘活化][沙化加剧][沼泽化草甸植被

破坏,斑点状沙化][作用过程][反馈机制]

例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和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1: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

方案2:以植树造林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同时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1)简述黄土高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据图说明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3)请你在图示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项,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该方案的理由。

解析 本题以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治理为背景,考查考生定性、定量解读地理图像信息和探究、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1)依据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中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分析即可。(2)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分析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注意图中300mm、450mm、600mm三个重要“拐点”。(3)此题属于开放性探究问题,解答时一定要注意理由和观点的一致性。

答案 (1)特点: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由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

(2)降水量小于300mm时,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水土流失较轻;降水量在300~450mm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mm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3)甲地:选择方案Ⅱ。

理由:甲地降水量超过450mm,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或乙地:选择方案Ⅰ。

理由:乙地降水量在300~450mm之间,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较差,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地更适宜。

点拨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失衡的一种表现,会直接或间接引起相关地理要素的变化,进而危及整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以水土流失的危害为例:

[淤积危害][侵蚀危害][水文变化][泥沙淤积、洪水泛滥][地貌变化][土壤侵蚀][气候恶化][浸蚀沟谷、沟壑纵横][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植被减少、逐渐消失][植被退化][蒸发加剧、趋于干旱][生态恶化][水土流失]

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整治相结合,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1.图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5.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效益。

1~4 CADC

荒漠化治理方案范文3

关键词 国务院八七分水 水权调整 优化完善 生态补偿 省区

1. 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

1.1八七分水方案

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水量分配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以(1987)61号文通知各省(市、区)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是基于黄河地表水资源量580亿m3,可供分配水量为370亿m3,输沙水量210亿m3。

1.2分配方案的局限性

现在看来,在那个时期已经考虑到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用水,但并没有生态环境用水,仅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方案经历了较长时段的枯水期和严重断流的考验。

但是25前各省区对于水资源需求不像现在一样严峻,同时受其局限性不可能分配的十分科学和完美,比如山西省能源发展估计需求相当大,文件称“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较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当时分配43.1亿 m3,时至今日该省使用耗水15亿 m3,只占其分配指标的三分之一,当然有其山高水低,利用困难因素,导致山西省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严重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其未来即使扭转目前用水状况,其用水量也很难达到分配指标。

2.南水北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不确定性

八七分水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由于西线的不确定因素,很难说何时能够上马。西线经过了几十年的前期工作,近年国务院一度暂停了前期工作。西线主要问题在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长江及西南地区水资源遭遇枯水期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力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促使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水电能源,随着规划和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这都给西线的建设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2.2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的确定性

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我国海河和淮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短缺得到局部缓解,受水区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得到遏制,生态恢复有了可能。原来黄河受水区缺水状况将有所变化。

因为黄河流域自身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一直很突出,特别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的治理更是需要安排一定水量来保证,黄河的水资源应该首先满足本流域生产生活和西北荒漠治理的需要为前提。基于上述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不确定性和中东线引水工程的通水,要必要对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逐步趋于合理和完善。

3.各省区政府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黄河水量分配方案是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作用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是省区总量,没有划分干流、主要支流,需要细化到干支流以及地市。黄河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化体系是精细调度的基础。因此,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颁布实施,将有利于加强分级总量控制,在有效遏制引黄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长之时,有利于避免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失衡和协调省(区)内部用水矛盾;有利于水权转让;有利于流域与区域的统一管理;有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和调度管理。各省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实施,将更易显现干支流、各省区内部各市、各省区间实际用水与方案的不协调性及不合理性,将有助于“八七分水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4. 国务院批复第二次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m3以内,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7000亿m3以内;在该规划里涉及到黄河总水量由国务院八七批复的580亿m3减少到现在的535亿 m3,也就是说现状黄河来水量比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时减少了45亿m3,即处于逐步减少趋势,而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却趋于增加,这其中尚未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趋势。

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仍然是按八七分水指标进行的,以后如何协调或调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其适合流域和各支流水量的变化。

5.对八七分水中优化、完善与调整

结合国务院分水的背景与现状的黄河水量变化、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增加以及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需水,在南水北调西线生效前和东中线2015年前通水后,有必要对八七分水中370亿m3做必要的完善与调整,进一步优化。

5.1青海省增加生态保护补偿水量

“三江源”地区号称“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不但对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也是遏制西部荒漠化向东侵袭的天然屏障,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应当建立起一个长效生态补偿机制。青海省提供了黄河水量的一半以上,当年仅分配14.1 亿m3,建议给予生态环境用水2~3亿m3或更多。

5.2宁夏、内蒙古适当增加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已经考虑了黄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特别指出:山西省因能源基地发展的需要,增加用水量50%以上;宁夏、当前农业用水较多(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今后主要应在节水中求发展)增加用水量10%左右;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其它沿黄各省(区)一般增加用水量约30~40%。

宁夏、内蒙古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国家发展侧重地区,其用水量早已超指标,并大幅度地实施了水权转换措施解决工农业、城市与农村用水矛盾,而当时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治理用水量,为了持续发展和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给予两自治区区各5亿m3,重点解决荒漠治理用水。

5.3河北、天津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中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建议核减河北天津的水量,以解决黄河自身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所需要增加水量。当然,随着“引黄入邯(邯郸)”2010年11月开始引黄河水,规划中河北省将来达到15亿m3。同时,北京有可能利用黄河水。

5.4山东省的用水指标水权置换方式

山东省也已超过了国务院分水指标,虽然有东线南水北调的补给,但由于山东省经济和工农业发展迅猛,用水仍依赖黄河水。建议山东省的用水需要增加指标可通过水权置换方式获取,以解决超指标用水问题,比如给予用水指标富余的陕西省、山西省初始水权不同方式的补偿机制。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探索,如通过援建对口支援等方式,主要还是针对解决两省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是否可以探索把省区内部采用水权转换解决工农业、城乡和区域用水矛盾问题,引用到流域各省区件,以解决流域内各省区存在用水指标余缺问题,或者采用递进收取水资源费,至少要对超指标用水部分加倍收取水资源费,从经济上给予制约。

5.5甘肃省用水

甘肃省也面临荒漠化治理需要更多水资源,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除了“引硫济金”,以及通过甘肃“景电”向民勤供水,将来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如大柳树水利工程的建设“引黄济民”工程,将极大改善石羊河流域的生态。

5.6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高效利用水资源,但是节约用水毕竟是有限度的,要认识到水资源年年更新的大背景,如何减少入海出境水量,是最根本的出路。

其实,水资源是天然可再生资源,每年都在不断更新。从年内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经对汛期和冬季降水统计,扣除雪山冰川融水外,中国水资源每年更新来源于海洋季风大气降水超过90%以上。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每年超过2.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入海或出境了,而这些水量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别是西南。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0%,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特别是南方河流水能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程度低,华北地区接近100%,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约引黄河水100亿m3,而长江流域只有18%,潜力巨大。

作者通过对黄河流域预测2013年将结束自1986年以来较长时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现一个平水年较丰的时期,随着污水资源化的全面使用,结合跨流域调水以及“洪水资源化”,,2015年将是北方环境修复成为一个“拐点”。

5.7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在我国大江大河中,我们母亲河黄河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大面积环境恶化,急需治理的河流,黄河流域还是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别极大、人均占有量和耕地占有量较少的河流,同时还是水资源利用千差万别的流域,怎样合理把有限的黄河水用好,在解决好流域自身发展需要同时,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好。

黄河流域西北宁夏、内蒙一带生态环境恶化,不但影响下游,而且对我国华北地区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两自治区生态环境治理事关重大。

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改造荒漠化地区如河套地区相邻的毛乌素沙漠、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南缘。

把少量黄河水留到生态脆弱区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水量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再造“河套”和沙漠变绿洲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5):31~35

[2] 中国水资源公报[R].水利部,2008

[3] 李东.高坝大库是我国大江大河长治久安的工程性保障措施. 2010-11-20

[4] 李东.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技术分析.水信息网2009.12.28

荒漠化治理方案范文4

孔艾琳,英国人,环境学家,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项目气候变化适应顾问及项目协调员。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简称ACCC,旨在丰富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相关的国际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应方案,使适应气候变化与中国发展进程相结合,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并与其他国家分享成果。在全国及三个试点省区(宁夏、广东、内蒙古)范围内开展工作,着眼于农业、水资源、健康和降低灾害风险四个社会经济部门。项目实施期为2009年~2012年6月。自项目启动以来,孔艾琳已数次到宁夏考察研究。

孔艾琳:在宁夏开展的工作可以追溯到2年以前,但事实上中英在宁夏之前已经开展了3~4年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一些活动。那么为什么选择宁夏作为ACCC项目的省份之一,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宁夏作为西北地区的省份之一,对于气候变化属于敏感和脆弱区,这种敏感和脆弱只能体现在未来有可能升高的温度引起的更多的干旱。旱灾直接对农业、水利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我们认为宁夏的不同领域,在未来气候变化都属于比较脆弱的地区。另外原因就是作为出资方的英国国际发展部,英国的政府部门,它主要是关注贫困地区,就是怎么去帮助贫困地区减少贫困、减少气候变化对贫困地区的影响。宁夏作为中国西部最为贫困的省区之一,符合这个要求。再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从宁夏自身的配合程度来讲,尽管它是受到气候变化影响非常大的脆弱地区,但在应对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做得却非常积极。宁夏政府非常愿意把自己在气候变化试验方面的经验更多地与国际社会分享。在整个大的格局里,尽管宁夏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它在尽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情,这是宁夏政府的一个态度。尤其是这一次(注: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大会),包括生态移民,还有荒漠化治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都是因为它做出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孔艾琳:说到国际经验共享,我觉得宁夏有三点可以跟国际社会很好地来共享。因为作为ACCC项目,主要阐述之一,就是把我们在三个试点省区所取得的一些关于气候变化试验经验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来分享。具体到宁夏来说,首先是宁夏荒漠化治理做得非常好。在抗击荒漠化面积的扩大,还有治理方面宁夏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总结出许多经验。另外一方面是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宁夏人民贡献给世界的经验,它的很多措施,很好地帮助了条件恶劣地区的人民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每个国家的发展与国情都不一样,但是对他们来说,宁夏取得的这些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三点是关于水权转换这个问题,这也是非常值得分享的。宁夏做的是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水权转换,比如说有多余的水,它就能通过特别的渠道转换为工业用水。所以,我们看到宁夏有一些试点项目,实现了工业和农业的水权转换。这一点也是可以和国际社会分享的。

记者:2011年10月在宁夏举办的绿色大使活动您参加了吗?

孔艾琳:实际上我本人并没参加绿色大使的活动,但参与了前期的一些准备工作。比如说,在绿色大使组团去宁夏之前,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在宁夏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和使用方面的一些工作,以及进展方面的一些资料,作为背景的资料。我对这个绿色大使活动的看法是,非常有意义,非常重要。因为气候变化是和未来有关的事情,所以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去参观宁夏的情况,让未来的一代看到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的侧面会给政策决策者,带来一定影响或者压力,让他们更好地去考虑怎么去更好地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它可以让我们年轻的一代,更好地去探讨什么是气候变化,怎么去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然后,怎么去影响未来。

荒漠化治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生态建设;西北地区;林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7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74

西北地区因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的限制,加之人为破坏等行为的出现,促使该地区生态体系呈现明显下滑的现状,严重阻碍西北地区济发展。生态林业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可对水土流失问题实施有利控制,还可保障生态平衡。

1 生态建设基础下西北地区林业发展的意义

阿尔金山附近地形地貌以盆地、高原、山地为主;年降水量趋近于20cm,甚至在某些干部地区,降水量在5cm以下,致使部分地区为半干旱、干旱气候;植被覆盖区域自东向西,即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促使西北地区人员活动区域逐渐减少,加之环境恶化,西北地区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环境恶化具体可表述为以下2点:水土流失。西北地区地处于黄土高原,土质抗腐蚀性相对薄弱,降水量过低,导致植物生长难度相对较大,致使土资源附着力下滑,出现水土流失现象;荒漠化。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国内荒漠化面积在262万m2,西北地区荒漠化面积高达190万m2,即全国2/3荒漠土地集中于西北地区。对此,构建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林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森林“自然调节师”的作用,成为解决西北地区当前荒漠化现状的关键手段。

2 对生态林业的分析

2.1 生态林业的含义

生态林业是指以生态学、生态规律为建设原则,发展现代化林业。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林业发展,同时为人类生存、社会建筑构建完善化生态林业生产体系。不仅是多目标和多成分、多功能与多角度的融合,还是内外交流、组合定理、开放循环的融合,从而更好构建动态化、平衡化林业生态防御系统。

2.2 生态林业的价值

从整体来讲,生态林业的建设与人类社会、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涉及气候调节、空气净化和水土保持等内容,不仅可实现水利工程使用年限的延长,还可保障农业、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生态林业建设将多样化、生态化作为环境保护基准,通过对生态文明的体现,构建人与自然新型发展格局。在此期间,生态林业建设的价值可从以下几点予以阐述:为生态化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对动植物资源实施强有力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国家经济转型等。生态林业的建设为社会发展创造多元化资源,从而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

3 生态建设基础下西北地区林业发展战略

3.1 法制健全

若要快速解决西北地区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问题,应从政府的角度,对法制予以标准化控制,通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林业的认知,以此构建西北地区林业发展新局面。政府部门需对《森林保护法》等法律实施完善,通过对“滥砍滥伐”现状的打击与严惩,做好原始生态林业保护工作;制定相关生态林业政策,结合政策出台、条例制约的方式,如林业税收等手段的运用,为生态林业发展提供助力;强化生态林业法制工作的意义,避免法制落实障碍等相关问题的出现。通过生态林业法制建设工作的开展,地方性政府结合强制化手段的约束,预防林业破坏等行为的出现;而相关企业在针对森林开采工作上,也会受到法律法规等层面的约束。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强化,可对自身行为实施约束性、规范性控制,群众间相互监督方式的产生,可体现生态林业建设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

3.2 以“科技”为目标

除健全法制对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以“科技”为目标的建设方针也是实现生态林业发展的关键。对此,政府部门可通过科学技术向生产力演变的方式,积极将科技水平融入于生态林业建设,例如:容器育苗作为当前林业种植新技术,通过该种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育苗成活率,还可促进生态林业栽种成活率的提升。政府通过资金融入等决策,加大生态林业产品的研发力度,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生态林业建设实施合理布局,其在为林业发展提供助力的同时,推进生态林业持续发展战略理念。

3.3 生态林业分类管理

现阶段,西北地区生态林业发展步调相对迟缓,政府部门可通过林业分类管理的方式,实现生态林业市场稳定前行。依据生态林业类型、动植物产品的差异,对其实施分类管理,最大限度上对生态林业予以资源开发,扩增林业市场,创造生态林业价值。例如:依据生态林建设方针,开发原料和花卉、旅游与果品等产品,以此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提高生态林业市场占有率,贯彻落实生态林业稳定、长期发展目标。

荒漠化治理方案范文6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就是水土保持,其在生态环保中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科学的水土保持,不但可以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可最大程度降低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同时也可更好建设环境友好社会,其亦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推进的重要举措。说过:“绿水青山即为金山银山”,强化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实际就是把绿水青山转变成了金山与银山,据此可知,我们需要提升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更好助力于社会可持续繁荣发展。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1.1水土流失严重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2011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0.7%,水力侵蚀主要集中在蒙滇川陕晋甘黔黑等省(自治区);风力侵蚀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新蒙青甘藏等省(自治区)。我国虽然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频繁的生产建设活动,地表和植被不断遭受扰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现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作为全球水土流失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约1/3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水土流失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不同的地区水土流失的表现各不相同,解决水土流失要根据地区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理。我国已经加大对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视,采取了多方位的治理对策,然而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解决,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水土流失一方面破坏了土地资源,降水不能被充分利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对水资源也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植被、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地面植被覆盖率降低,径流改变方向,生态环境失调,遇到暴雨后,洪水肆虐,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涝等自然灾害[1-3]。

1.2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严重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均衡,造成水资源严重短缺。此外,由于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大,大部分水资源集中在汛期,以洪水的形式出现,通常难以利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南方在伏秋干旱,北方在冬春干旱,此时降水量少,河流断流甚至枯竭,造成旱灾。水旱灾害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3土地荒漠化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必要的一项自然资源。地球上约1/3的土地是干旱的荒漠地区,以沙漠为主。由于对沙漠边缘地带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流沙向外侵蚀,造成土地荒漠化,引起更多土地良田被侵蚀。目前土地资源被破坏和毁灭的问题十分严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土地沙漠化。根据大量数据显示,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总面积的1/3,形势不容乐观。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任由其不断发展扩大,就会演变成大面积的沙尘暴。

2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作用

2.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为生态系统运行中的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现如今的生态系统中,部分林草及有关水土保持工程作用就是提升土壤下渗力及对降水的拦截,还有增补水源和缓解地表径流等,尤其是有大规模洪水及降水情况出现时,生态系统可通过自身具备的功能对洪水流速及流量进行缓解,以实现灾害危害性的降低。尤其是干旱的季节,林草可对地表径流进行有效蓄积,进而更好的对水源进行涵养,进而更好调节河流水位。与此同时,通过林草蓄积的水分会向大气中进行再次蒸发,进而使水分进行良性循环,最终以达到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目标。在水土保持、土壤固结力增强、防止土壤侵蚀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降雨时林草的林冠位置可以更好拦截一些雨水,避免地表被雨滴直接侵蚀与冲击,以防土壤被冲走。并且土壤中的腐殖质也有极强的透水性与蓄水性,可避免土壤流失。同时,因林草根部盘根错节,进而可以更好固结土壤,有效防范滑坡与泥石流。

2.2改良土壤

对于水土保持工程而言,通过治理坡面,进而实现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进一步改善土壤性质及肥力。尤其是那些高黏性或砂质多的土壤,坡面治理后,能够将土壤肥力与养分进行改善,最终实现土壤质量及生产力的提升。

2.3净化空气

水土保持工程中通过种植大量的林草等植物措施,能够有效地起到吸尘及降噪作用。特别是当前工业迅猛发展及城市汽车尾气排放不断增多,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这种情况下林草植被能够对大气中一些有害物质进行充分吸收和降解,具有净化空气的重要作用。同时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中的林木、灌木等还能够利用自身的体型有效减缓城市及周边地带的风速,降低粉尘扩散,同时植物表面还能够吸附及空气中滞留的粉尘,通过成体系的植物措施的布设,可以大大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粉尘、污染物的含量,有效改善空气质量[4]。

2.4防风固沙、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维持地表景观

通过种植各类林草植被,不仅能够实现保水固土的作用,同时也可降低风速与改变风向,发挥防风固沙作用,且林木根系也可有效固结土壤与沙,可更好的防范风沙。通过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建设能够实现对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为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及微生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养料和空间,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另外,水土保持采取的梯田、保护林及坝塘水库等措施,已成为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景观格局的规划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水土保持的有效对策

3.1加强水土保持的监管工作

对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工作应当与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水土流失负有一定责任。城市化必然要占用土地资源,因此许多农田被毁,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负担,而且城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工业的不达标排放、森林的乱砍滥伐以及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对城市治理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在进行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时,应当与城市管理相结合,针对不同城市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对不合法不合规的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惩治,向城市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城市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要积极植树造林,选取生存能力强、适应性良好的植被进行覆盖,减轻水土流失的状况[5]。

3.2完善管理体系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管”,健全的管理体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完善管理体制对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健全的管理体系包括很多内容,首先是工程规划,在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前,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规划,通过后方可进行行动;其次是工程进行中的监督工作,对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不合理行为要及时发现报告、及时解决,在发现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时要及时止损,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最后是在修复结束后要再一次对工程进行审查,坚决杜绝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此外,进行规划时要进行实地考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判断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再进行动工。

3.3提高综合治理能力

经济要发展要进步,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环境不能无限制的被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必须加以解决。因此,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有关部门应当结合现代科技和成功的治理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如大面积被开垦的地区要退耕还林,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采取小流域治理等,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欢迎科研人员到当地做研究,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更加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从而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

4结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全面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加大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各项目防治体系的落实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生态文明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多举措实现建管并重,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李建,王慧铭,李文俊.浅谈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监测方式[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2013(10):56.

[2]王红岩.论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7):183.

[3]张利超.江西水保院为县级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宣讲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知识[J].中国水土保持,2019,443(02):12.

[4]王治川.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69(2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