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信网络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信网络应急预案

通信网络应急预案范文1

为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提高应急防范处置能力,保障基础信息网络、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和重要网站安全,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根据《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省、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制定本预案。

(一)编制目的

提高我区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确保我区基础网络、电子政务系统与其他重要信息系统能够连续运行和数据安全,维护正常的经济、政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5、《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预案框架指南》;

6、《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

7、《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8、《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三)工作原则

1、积极防御、综合防范。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以及“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协调管理机制和联动工作机制。

3、以人为本、快速反应。把保障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避免公民财产遭受损失。

4、科学决策、果断处置。按照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5、依靠科学、平战结合。加强技术储备、规范应急处置措施与操作流程,实现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适应于我区范围内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专项预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信息内容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本预案所称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灾害、设备软硬件故障、内部人为失误或破坏、黑客攻击和利用计算机病毒进行破坏,以及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宣传、煽动和渗透活动,或者对国内信息网络或设施、重要网站进行大规模的破坏活动等原因,严重影响到我区各级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出现业务中断、系统破坏、数据破坏或信息失泄密或窃密等,从而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或公众利益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以及造成一定程度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本预案所称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主要是指国家事务处理信息系统(党政机关办公系统);财政、税务、工商、审计、劳动保障、卫生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网络与信息系统;教育、科研等单位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公用通信、广播电视传播等基础信息网络中的信息系统;重要网站中的重要信息系统和其他领域的重要信息系统及承载这些信息系统的网络系统。

(五)分级分类

1、事件分类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特征,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自然灾害。指地震、台风、雷电、火灾、洪水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故灾难。指管道建设、电力中断、网络损坏或者是软件、硬件设备故障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3)人为破坏。是指人为破坏网络线路、通信设施,黑客攻击、病毒攻击、恐怖主义活动、反动宣传和恶意煽动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件分级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IV级(一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I级(特别重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发生全区性大规模瘫痪,事态发展超出区政府和区级主管部门的控制能力,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事件。

(2)II级(重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发生全区性瘫痪,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需要全区多部门协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3)III级(较大):某一区域或部门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瘫痪,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但不需要跨部门协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4)IV级(一般):除上述情形外,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有一定影响,但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突发公共事件。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组织体系

区政府设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

1、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区指挥部),为我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机构,由区长和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副区长担任指挥长、副指挥长,成员由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区委610办、工信局、公安分局、发改局、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文化广电局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及应急处置工作由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2、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工信局,由区工信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分别由区工信局、公安分局、政府办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区委办(保密局、机要局)、区政府办(应急办、信息股)、区工信局、公安分局、区委宣传部、财政局、文化广电局、区委610办等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区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专家小组,建立社会应急支援体系。区公安分局为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信息通报与预警监测机构。

(二)工作职责及任务

1、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职责

研究制订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划、计划和政策,协调推进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发生I、II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后,决定启动本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2、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负责和处理区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检查督促指挥部决定事项的落实。

(2)研究提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检查、指导和督促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

(3)负责区级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的管理,指导督促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检查落实预案执行情况。

(4)指导全区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研究、预案演习、宣传培训,督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5)负责对区级各部门、各乡镇应急处置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与检查工作,并组织力量进行援救。

(6)及时收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分析重要信息并向区指挥部提出处置建议。对可能演变为I级或II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及时向区指挥部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3、相关单位职责

(1)当发生重大网络与信息突发公共事件时,各主管部门为本系统应急处置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本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置工作。

(2)区公安分局为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通报单位,接收来自各成员单位和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上报的信息,负责信息汇总、分析、研判、报告和通报,必要时受区指挥部办公室的委托向社会预警信息。在应急期间会同有关部门维持治安、交通秩序,依法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监督、检查、落实网上安全技术措施,处置网上病毒等各类有害信息,重要通信设施的安全保卫等工作。

(3)区工信局负责协调各电信运营企业及有关部门,负责在应急期间指挥系统的通信保障和基础通信设施的保障、修复,对基础信息网络事故的调研、报告、应急处置等工作。

(4)区财政局负责审核区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所需资金,并列入年度区级财政预算。

(5)区文广局负责组织监测发现影响和可能影响广播电视传播网络正常运行的事件,并组织开展处置恢复工作,配合无线电管理部门监测发现无线干扰广播电视信号事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处置恢复工作;组织监测发现卫星干扰广播电视信号事件,并进行处置;组织监测网上有害、敏感视听节目,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处置和管控;负责全区广播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应急保障工作,确保信息传输通畅。

(6)区委宣传部负责信息安全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和管理工作;对互联网时政新闻信息进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对手机时政类新闻信息进行管理;通知相关部门或网站及时删除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有害信息、依法关闭严重违规的网站;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对重大敏感时期和重要活动、会议期间重点网站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回答公众与各新闻媒体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询问。

(7)区委办(保密局、机要局)、区政府办:负责组织查处互联网失泄密事件,对互联网失泄密案件有关材料进行密级鉴定;负责互联网失泄密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对各部门、重要业务系统的密码、密钥管理和推广应用,保证密码、密钥安全。

(8)本预案未规定具体职责的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均应制订部门应急预案,服从区协调小组指挥,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开展相应工作。

4、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小组职责

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小组由区政府办、区公安分局、区广电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教育局、区住建局等社会重要信息系统的主管科室负责人组成。

专家组职责:负责提供技术咨询,参与重要信息的研判,参与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和总结评估工作,必要时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和先期处置

(一)信息监控与报告

1、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要进一步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制度。要落实责任制,制定本单位信息通报制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各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和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事发单位在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按紧急信息报送的规定及时向区公安分局报告。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实行态势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2、区公安分局应整合现有的应急服务报警接警资源,实行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统一接警,保证信息通报和联系渠道畅通。

3、各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应确立两个以上的即时联系方式,公众可通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多种联系方式进行报警,避免因信息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必要的信息通报与指挥协调通信渠道中断。

4、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报告制度。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单位),发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向区公安分局报告:

⑴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

⑵网络或信息系统通信和资源使用异常,网络和信息系统瘫痪、应用服务中断或数据篡改、丢失等情况;

⑶网络恐怖活动的嫌疑情况和预警信息;

⑷其他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信息。

(二)预警处理与预警

1、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单位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在2小时内进行风险评估,判定事件等级并在本系统预警。必要时应启动相应的预案,同时向指挥部办公室、区公安分局通报情况。

2、公众发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或事故时,可向区公安分局报告。区公安分局接到报警后,应及时向相关的责任部门(单位)通报情况。各单位接到通报后应立即组织现场救助,查明事件状态及原因,并反馈给区公安分局。

3、召开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等特殊重要时期,区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指挥部指示,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Ⅲ级/预警”安全事件处理要求和流程做好应急准备;当发生或可能发生“Ⅲ级/预警”及以上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时,有关单位要根据本预案,按提高一级安全事件的处理要求和流程进行各项应急处理。

4、对Ⅲ级(较大)、Ⅳ级(一般)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事发单位和地区应当按照有关应急预案处置程序处置,并报区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3、区公安分局接到报警信息后应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信息进行技术分析、研判,根据问题的性质、危害程度,提出安全警报级别,并及时向区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4、区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迅速报送区指挥部,同时对重大信息进行会商研判,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并向相关部门进行通报。

5、区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信息作出判断,提出处理意见。对发生和可能发生I级或Ⅱ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应迅速召开区指挥部会议,研究确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决定启动本预案,同时确定指挥人员。

6、对需要向社会预警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由区指挥部授权区公安分局根据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及时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分别用蓝色(一般)、黄色(较重)、橙色(严重)和红色(特别严重)来表示。预警信息应包括事件的类别、可能波及的范围、可能危害程度、可能延续时间、提醒事宜和应采取的措施等。

7、各相关应急联动机构应根据的预警信息,做好相应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准备工作。

8、各相关应急联动机构应根据的预警信息,做好相应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准备工作。

四、应急处置

(一)应急响应程序

当我区可能发生或已发生“Ⅳ级/预警”、“Ⅲ级/预警”、“Ⅰ、Ⅱ级/紧急”级别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事发单位应立即电话报告区指挥部办公室。区指挥部办公室接到紧急报告时,立即报告区指挥部。经指挥部批准,指示事发单位和相关部门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并进入应急响应状态。

(二)应急响应

1、Ⅰ级响应

当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Ⅰ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事发单位应在1小时内立即将安全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电话报告至区指挥部办公室。区指挥部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报告。

(1)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进入Ⅰ级响应状态。紧急安排24小时值班,及时收集安全事件信息和汇总,并派出联络员参加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工作。同时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事件的机理、原因和造成的危害,严密监测、监控和跟踪事件发展态势。

(2)按照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指令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同时,指挥部组织公安、保密、通信等职能部门、技术支撑机构和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小组,按照本案的“现场应急处置措施”条款控制事态发展。

(3)各有关单位和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现场应急处置规定和要求,负责对事件进行监测、监控、跟踪和应急处置,并根据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向区指挥部报告事件动态及发生的机理、原因和造成的危害。指挥部每小时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报告事件的发展和工作进展。

2、Ⅱ级响应

当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Ⅱ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事发单位应在向区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的同时,按照本案的“现场应急处置措施”条款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指示事发单位进入Ⅱ级应急处置程序。

(1)指挥部进入应急状态,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协调Ⅱ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各成员保持24小时联络畅通。区指挥部办公室安排24小时值班,收集和汇总事件信息,每小时向指挥部报告事件的发展变化和处置进展情况。

(2)事发单位的应急机构进入紧急状态,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负责本单位应急事件处置和支援保障工作。

(3)事发单位及时组织力量,监测、跟踪和收集事件信息,分析、研判事件特点、机理和危害,每小时向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事件的发展变化和处置进展情况。

(4)各信息系统主管部门立即组织力量,全面了解、分析和研判主管范围内的信息系统是否受到事件的波及或影响,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指挥部办公室。

(5)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收集、汇总事件变化和处理情况,有关重大事项及时报区指挥部,并通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6)指挥部组织公安、保密、通信等职能部门以及技术支撑保障队伍,采取技术措施,尽快控制事态;组织、督促相关运行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防止事件蔓延和升级。对于信息内容安全事件要及时采取必要的管控措施,防止有害信息传播扩散。

(7)事发单位根据事件发生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恢复受破坏信息系统正常运行,要尽量保留相关证据和数据信息,有必要时要组织公安部门开展侦查和调查工作,并及时向市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8)区委宣传部根据指挥部的指示,做好向社会有关单位的信息工作,对受灾单位和个人进行解释、疏导,未经批准,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相关信息。

(9)指挥部办公室根据事件的发展和进展情况,提出是否需要救援和进行跨部门协作。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需要跨部门协作的应急事件处置工作。

3、Ⅲ级响应

当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Ⅲ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由事发单位根据事件的性质和情况确定。

(1)事发单位的应急机构进入应急状态,按照相关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2)事发单位在4小时内将事态发生变化情况报区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将有关重大事项报指挥部,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3)事件处置中需要有关单位和部门配合和支持的,指挥部办公室予以协调。公安、保密、通信等技术支撑部门应积极提供配合和支持。

(4)各有关单位和部门根据指挥部办公室的通报,结合本系统网络与信息系统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固本网和采取防范措施,防止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和损失。

4、Ⅳ级响应

当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Ⅳ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事发单位自行做应急处置,并报区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三)现场应急处置

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在启动本级预案或报经指挥部批准启动区预案的同时,须做好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1)尽最大可能收集事件相关信息,正确定位威胁和安全事件的来源,缩短响应时间。

(2)检查威胁造成的结果:如检查系统、服务、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或可用性,检查攻击者是否侵入了系统,再次侵入的可能性,损失的程度,确定暴露出的主要危险等。

(3)抑制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限制潜在的损失与破坏。可能的抑制策略一般包括:关闭服务或关闭所有的系统,从网络上断开相关系统,修改防火墙和路由器的过滤规则,封锁或删除被攻破的登录账号,阻断可疑用户得以进入网络的通道,提高系统或网络行为的监控级别,设置陷阱,启用紧急事件下的接管系统,实行特殊防卫状态安全警戒,反击攻击者的系统等。

(4)根除。在事件被抑制之后,通过对有关恶意代码或行为的分析结果,找出事件根源,明确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彻底清除。与此同时,对攻击源进行定位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将其中断。

(5)恢复信息。恢复数据、程序、服务、系统。清理系统,把所有被攻破的系统和网络设备彻底还原到正常的任务状态。恢复中涉及机密数据,遵照机密系统恢复的相关要求。

(四)应急结束

1、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根据事件的处置进展情况,及时向指挥部办公室提出终止应急预案建议。

2、区指挥部办公室接到终止应急预案建议后,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组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按预警级别做出决定,并报市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3、总结。回顾并整理发生事件的各种相关信息,详细记录所有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逐级上报调查报告。

五、事后工作

(一)事后处置

1、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事发单位要迅速采取措施,抓紧组织抢修受损的基础设施,减少损失,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统计各种数据,查明原因,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及恢复重建能力进行分析评估,认真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迅速组织实施。各有关主管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人员和技术、物资和装备以及资金等支持,并将善后处置的有关情况报区指挥部办公室。

2、积极鼓励和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救济援助,充分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自救互助。要加强监督力度,确保政府、社会救助资金和物资的公开、公正和合理使用。

(二)调查和评估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事件调查组,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事件发生及其处置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财产损失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写出调查评估报告,报区指挥部办公室,并根据问责制的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特别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评估报告,应经区指挥部审核后,报区委、区政府,必要时采取新闻会的形式向社会公众通报。

六、保障措施

区指挥部及指挥部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各自职责,落实任务,密切配合,确保应急预案有效实施。并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一)积极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订并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处理流程。

(二)建立健全指挥调度机制和信息安全通报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

(三)建立应急处理技术平台,进一步提高安全事件的发现和分析能力,从技术上逐步实现发现、预警、处置、通报等多个环节和不同的网络、系统、部门之间应急处理的联动机制。

(四)加强应急通信装备准备,建立备份系统和紧急保障措施,形成跨部门、多手段、多路由,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微波和卫星相结合的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通信系统。

(五)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业主单位在建设系统时应事先预留一定的应急设备,建立信息网络硬件、软件、应急救援设备等应急物资库。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由区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统一调用。

(六)重要信息系统均应建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和相关工作机制,保证重要数据在受到破坏后,可紧急恢复。各容灾备份系统应具有一定兼容性,在特殊情况下各系统间可互为备份。

(七)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强化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信息安全核心人才及管理队伍,提高全社会网络与信息安全防御意识。

(八)大力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业,增强全社会应急支援能力。

(九)提供必要的交通运输保障和经费保障,优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的物质保障条件。

(十)明确监督主体和责任,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应急措施到位,预案实施有效。

七、监督管理

(一)宣传教育和培训

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及有效的形式,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和处置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开展预防、预警、自救、互救和减灾等知识的宣讲活动,普及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关单位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材料,普遍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公布有关信息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报警电话等。

制订严格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增强应急处置工作中的组织能力。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技术准备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防范意识及技能。

(二)预案演练

建立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制度。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监督检查和奖惩

各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预案的各项要求与任务,区指挥部办公室要经常检查预案的落实情况,对各项制度、计划、方案、人员、物资等进行实地验证,并以演练的评定结果作为是否有效落实预案的依据。对在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未有效落实预案各项规定的单位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对保障不力、瞒报漏报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依照相关规定进行惩处。

八、附则

(一)预案管理

本预案原则上每年评估一次,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本预案修订工作由区工信局负责,报区政府批准。区政府有关部门、重要信息系统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责,并制定相应预案,报区工信局备案。

(二)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解释。

通信网络应急预案范文2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提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信息资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公安部《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制定本预案。

(三)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是指本系统信息系统突然遭受不可预知外力的破坏、毁损、故障,发生对国家、社会、公众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1、事件分类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性质、机理和发生过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自然灾害。指地震、台风、雷电、火灾、洪水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故灾难。指电力中断、网络损坏或是软件、硬件设备故障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3)人为破坏。指人为破坏网络线路、通信设施,黑客攻击、病毒攻击、恐怖袭击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件分级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县上分类情况。

(1)i级、ⅱ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发生全局大规模瘫痪,事态发展超出控制能力,需要县级各部门协调解决,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2)ⅲ级。某一部分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瘫痪,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属县内控制之内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3)ⅳ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使用效率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有一定影响,但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四)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系统发生或可能导致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五)工作原则

1、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立足安全防护,加强预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从预防、监控、应急处理、应急保障和打击犯罪等环节,在法律、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构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提高素质,快速反应。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3、以人为本,减少损害。把保障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公共财产、信息资产遭受损失。

4、加强管理,分级负责。按照“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及联动工作机制。根据部门职能,各司其职,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履行应急处置工作的管理职责。

5、定期演练,常备不懈。积极参与县上组织的演练,规范应急处置措施与操作流程,确保应急预案切实有效,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科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

二、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体系

成立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局党委书记、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局分管领导,成员包括:信息全体人员、各通信公司相关负责人。

(二)工作职责

1、研究制订我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划、计划和政策,协调推进我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

2、发生i级、ⅱ级、ⅲ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后,决定启动本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如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属于i级、ⅱ级的,向县有关部门通报并协调县有关部门配合处理。

3、研究提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规划,检查、指导和督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指导督促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检查落实预案执行情况。

4、指导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科学研究、预案演习、宣传培训,督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5、及时收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分析重要信息并提出处置建议。对可能演变为i级、ⅱ级、ⅲ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及时向相关领导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6、负责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持,参与重要信息的研判、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总结评估工作,进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和先期处置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要进一步完善各重要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制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各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和可能引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在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按紧急信息报送的规定及时向领导汇报。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实行态势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2、重要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应确立2个以上的即时联系方式,避免因信息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必要的信息通报与指挥协调通信渠道中断。

3、及时上报相关网络不安全行为:

(1)恶意人士利用本系统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

(2)网络或信息系统通信和资源使用异常,网络和信息系统瘫痪、应用服务中断或数据篡改、丢失等情况。

(3)网络恐怖活动的嫌疑情况和预警信息。

(4)网络安全状况、安全形势分析预测等信息。

(5)其他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信息。

(二)预警处理与预警

1、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系统管理员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请求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并在2小时内进行风险评估,判定事件等级并预警。必要时应启动相应的预案,同时向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汇报。

2、领导小组接到汇报后应立即组织现场救援,查明事件状态及原因,技术人员应及时对信息进行技术分析、研判,根据问题的性质、危害程度,提出安全警报级别。

(三)先期处置

1、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及时请技术人员做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并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必要时采用断网、关闭服务器等方式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向上级信息安全领导小组通报。

2、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在接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信息后,应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掌握最新发展态势。对有可能演变为ⅲ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技术人员处置工作提出建议方案,并作好启动本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展态势,视情况决定现场指导、组织设备厂商或者系统开发商应急支援力量,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对有可能演变为ⅱ级或i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要根据县有关部门的要求,上报县政府有关部门,赶赴现场指挥、组织应急支援力量,积极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处置

(一)应急指挥

1、本预案启动后,领导小组要迅速建立与现场通讯联系。抓紧收集相关信息,掌握现场处置工作状态,分析事件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处置方案,调集和配置应急处置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统一指挥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2、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的,立即在现场开设指挥部,并提供现场指挥运作的相关保障。现场指挥部要根据事件性质迅速组建各类应急工作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支援

本预案启动后,领导小组可根据事态的发展和处置工作需要,及时申请增派专家小组和应急支援单位,调动必需的物资、设备,支援应急工作。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的有关人员要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协助开展处置行动。

(三)信息处理

现场信息收集、分析和上报。技术人员应对事件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及时将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及处置工作等情况及时报领导小组,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符合紧急信息报送规定的,属于i级、ⅱ级信息安全事件的,同时报县委、县政府相关网络与信息安全部门。

(四)扩大应急

经应急处置后,事态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时,应实施扩大应急行动。要迅速召开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根据事态情况,研究采取有利于控制事态的非常措施,并向县政府有关部门请求支援。

(五)应急结束

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经应急处置后,得到有效控制,将各监测统计数据报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应急结束的建议,经领导批准后实施。

五、相关网络安全处置流程

(一)攻击、篡改类故障

指网站系统遭到网络攻击不能正常运作,或出现非法信息、页面被篡改。现网站出现非法信息或页面被篡改,要第一时间请求相关职能部门取证并对其进行删除,恢复相关信息及页面,同时报告领导,必要时可请求对网站服务器进行关闭,待检测无故障后再开启服务。

(二)病毒木马类故障

指网站服务器感染病毒木马,存在安全隐患。

1)对服务器杀毒安全软件进行系统升级,并进行病毒木马扫描,封堵系统漏洞。

2)发现服务器感染病毒木马,要立即对其进行查杀,报告领导,根据具体情况,酌情上报。

3)由于病毒木马入侵服务器造成系统崩溃的,要第一时间报告领导,并联系相关单位进行数据恢复。

(三)突发性断网

指突然性的内部网络中某个网络段、节点或是整个网络业务中断。

1)查看网络中断现象,判定中断原因。若不能及时恢复,应当开通备用设备和线路。

2)若是设备物理故障,联系相关厂商进行处理。

(四)数据安全与恢复

1.发生业务数据损坏时,运维人员应及时报告领导,检查、备份系统当前数据。

2.强化数据备份,若备份数据损坏,则调用异地光盘备份数据。

3.数据损坏事件较严重无法保证正常工作的,经部门领导同意,及时通知各部门以手工方式开展工作。

4.中心应待数据系统恢复后,检查基础数据的完整性;重新备份数据,并写出故障分析报告。

(五)有害信息大范围传播

系统内发生对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电子邮件、短信息等网上服务中大量出现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有害、敏感信息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报经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后启动预案;或根据上进部门要求对网上特定有害、敏感信息及时上报,由上级职能部门采取封堵控制措施,按照市上职能部门要求统一部署启动预案。

(六)恶意炒作社会热点、敏感问题

本系统互联网网站、电子公告服务中出现利用社会热点、敏感问题集中、连续、反复消息,制造舆论焦点,夸大、捏造、歪曲事实,煽动网民与政府对立、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情绪,形成网上热点问题恶意炒作事件时,启动预案。

(七)敏感时期和重要活动、会议期间本地互联网遭到网络攻击

敏感时期和重要活动、会议期间,本系统互联网遭受网络攻击时,启动预案。要加强值班备勤,提高警惕,密切注意本系统网上动态。收到信息后,及时报警,要迅速赶赴案(事)发网站,指导案(事)件单位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同时收集、固定网络攻击线索,请求县上技术力量,分析研判,提出技术解决方案,做好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记录,协助网站恢复正常运行并做好防范工作。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要迅速采取措施,抓紧组织抢修受损的基础设施,减少损失,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统计各种数据,查明原因,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及恢复重建能力进行分析评估,认真制定恢复重建计划,迅速组织实施。

(二)调查和评估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发生及其处置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财产损失状况和总结经验教训,写出调查评估报告。

七、应急保障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领导小组各成员应保证电话24小时开机,以确保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联系到位。

(二)应急装备保障

各重要信息系统在建设系统时应事先预留出一定的应急设备,做好信息网络硬件、软件、应急救援设备等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调用。

(三)应急队伍保障

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队伍。选择若干经国家有关部门资质认可的,具有管理规范、服务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我县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社会应急支援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必要时能够有效调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的保障力量,进行技术支援。

(四)交通运输保障

应确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交通工具,确保应急期间人员、物资、信息传递的需要,并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由领导小组统一调配。

(五)经费保障

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资金,应列入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切实予以保障。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事关国家安全、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敏感性,建立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

通信网络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地铁;网络化;应急预案;城市轨道

为了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全面保障地铁运行安全,对城市轨道部门制定的规程、法规以及应急预案需要有效协调与管理。现阶段的应预案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共享性差、修改查询困难、管理分散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全面推动地铁网络化运营的开展。

一、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地铁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突发事件和故障,严重影响这交通的正常运行。交通运营部门对于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以及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与故障,制定了不同的应急预案。但是,这些应急预案或者法律法规基本上以打印文稿的形式存在,且存在于不同的部门,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问题与不足。

查询搜索不方便:应急预案或者法律法规基本上以打印文稿的形式存在,且存在于不同的部门,数量繁多,要想进行特定预案的查询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查询步骤也非常复杂、繁琐。

不容易进行修改与更新: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动态变化以及经验技术的积累,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更改。现阶段,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应急预案,很难进行修改和更新,而且,修改更新的步骤非常复杂。

不容易实现资源共享:虽然说,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任务是不同的,但是,有许多的操作方法和工作经验值得相互借鉴与分享。现阶段,这种分散式的应急预案管理方式,阻碍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经验与技术的交流沟通,阻碍了资源共享的实现。

不利于员工之间的培训学习。所有员工必须掌握应急预案文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分散存储的、数量众多的应急预案文件以及繁多的法律、规章,不利于员工之间的共同培训与学习,阻碍了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

二、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

1、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

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总共包括九个模块:

第一,创建预案与存储模块:这是一个导入系统,将现有文件导入或创建新的应急预案文件。预案的导入和创建都是基于microsoft office处理软件和windows操作平台,选择超文本形式进行预案文件的存储。

第二,编辑与修改预案模块:这是基于word软件进行的文字处理操作,充分利用word强大的编辑、修改功能,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修改和编辑。

第三,更名预案与删除预案模块:通过这个模块能够完成对源文件的更名以及删除等操作。调用了系统的功能函数,有效实现了底层与物理层文件存储的同步修改。

第四,设置修改预案属性模块:通常情况下,预案属性包括:制定预案的单位、时间,保密性质,部门对应岗位,搜索预案关键词以及事件名称等等。在这个模块中,允许用户自定义部门事件、岗位与元的对应关系,同时允许用户设定查询元关键词,从而使得预案搜索更加便捷。

第五,检索与浏览预案模块:在这个模块中,能够浏览系统中的所有预案,同时,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进行查找。显示功能丰富的超文本文件,有效实现了形象化、生动化的文件显示。通过查询功能,能够方便、快速的查询搜索目标预案。

第六,学习与检测模块:通过这个模块,为员工提供了预案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还设计了相应的数据库试题,为员工学习效果的考评提供试题与标准。

第七,多媒体演示预案模块:在这个模块中,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形象化、生动化的多媒体手段显示文件内容。从而使得预案更加直观、形象,便于人们理解和记忆,且印象深刻。

第八,自动选择预案模块:通过这个模块,可以有效结合专家支持决策知识库以及故障数据库,完成自动化的预案选择。

第九,预案评价、优化模块:通过仿真技术,模拟应急预案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同时,结合预案效果,评价应急预案文件,为下一步应急预案文件的优化打好基础。

2、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

定义逻辑结构模型:定义1:整个系统与多个元p组成,多个小预案单元Up组成各个单独预案,预案组成的最小单位是Up。

定义2:整个系统共有m个预案,第几个预案用p(i)表示,第几个预案所包含的单元数用N(i)表示则Up(i,j)则表示第几个预案中,第j单元。

3、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数据库

现阶段,地铁网络化运营有很多的预案文件以及法律、法规,为了对应急预案文件进行更加形象化的表述,必须建立健全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数据库。

应急预案数据库,从整体上来说包括:预案数据表,预案单元数据表,关联数据以及多媒体数据和其他文档等都按照自己的文件格式进行储存。

4、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计算机实现

在整个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选择了三层结构方式:物理层,数据库层和视图层。物理层,一般是面向操作系统的,最主要的任务和功能就是对各种预案文件和法律法规进行物理存储。视图层主要是面向广大用户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完成预案文件的现实以及提供用户的操作界面。数据库层是联系视图层和物理层的中间环节,数据库层详细记录了所有的物理层文件信息以及视图显示。同时,在两者之间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数据信息通道。正是利用这个信息通道,有效实现了底层物理层与顶层视图层之间的同步操作与相互联系。通过这种形式建立起来的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有效的避免了现阶段应急预案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多计算机网络有效实现了多媒体与一体化管理,同时,更加方便了应急预案文件的查询、更新、修改和管理,方便员工的交流与学习,同时,提供多种评价与优化功能。

通信网络应急预案范文4

为妥善应对和处置我区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持续运行,防止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进一步提高网络与信息系统应急保障能力,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维护我区重要业务系统网络及设备的正常运行为宗旨。按照“预防为主,积极处置”的原则,进一步完善XX区政府信息办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组织机构

(一)应急演练指挥部:

总指挥:XX

成员:XX

职责:负责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指挥、组织协调和过程控制;向上级部门报告应急演练进展情况和总结报告,确保演练工作达到预期目的。

(二)应急演练工作组

组长:XX

成员:XX

职责:负责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具体工作;对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业务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收集分析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处置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和记录;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演练进展情况和事态发展情况。做好后勤保障工,提供应急演练所需人力和物力等资源;做好秩序维护、安全保障支援等工作;建立与电力、通讯、公安等相关外部机构的应急演练协调机制和应急演练联动机制;其它为降低事件负面影响或损失提供的应急支持保障等。

三、演练方案

(一)演练时间

2020年12月5日18时——21时举行应急演练,全办工作人员参加。

(二)演练内容:

1、网络通信线路故障及排除;

2、电力故障及排除;

3、机房温度过高报警;

(三)演练的目的: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以提高区政府信息办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以防范信息系统风险为目的,建立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和相关协调机制,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全面加强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并制定有效的问责制度。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风险防范体系,对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分析和控制,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反应快速、报告及时、措施得力操作准确,降低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

四、演练的准备阶段

(一)学习教育。

组织学习《XX区信息办网络安全管理制度》、《XX区信息办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制度》、《XX区政务网及政府网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XX区人民政府电子政务机房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意识;熟悉在突发事件中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保证业务的正常开展。

(二)下发《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实施方案》;

(三)演练指挥部全面负责各项准备工作的协调与筹划。

明确责任,严格组织实施演练活动,确保演练活动顺利完成,达到预期效果。

(四)应急演练组要提前在中心机房要做好充分准备,在演练前一天准备好所有应急需要联系的电话号码,检查供电线路,计划好断电点,演练时掐断电源,模拟供电故障;

并按演练背景做好其它准备。

五、应急演练阶段

(一)请我办信息安全员,讲解演练知识及演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与其他相关同事一起温习应急预案。

(二)按照预定发生突发事故的时间表,总指挥逐项发出演练通知;

(三)参与部门及人员。

区政府信息办全体员工都要参加,把演练当成实战,认真对待。

(四)演练的事项

1、2020年12月5日18时,发现网络不通,立即报告至网络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立即将此情况报告应急演练指挥部。指挥部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并组织人员进行故障排除,网络故障排除后,网络恢复正常。

2、2020年12月5日19时,在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突然遭遇不知原因的停电,备用电源无法自启动,所有设备陷入瘫痪状态。办公室立即将此情况报告应急演练指挥部。指挥部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并组织人员对备用电源进行抢修,同时联系供电部门进行维修与排除。

3、2020年12月5日20时,由于空调损坏,导致中心机房温度过高报警,机房管理员立即将此情况上报至应急指挥部,指挥部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并组织人员进行判断与排除。查明原因后立即打开机房通风备用设备降温,以保证机房设备正常运转,同时通知精密空调维保人员上门维护。

六、演练要求:

1、加强领导,确保演练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在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全体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积极参加,确保演练效果。

通信网络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网络环境;电子政务;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引言

在网络环境下构建电子政务应急管理体系能够极大地提升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从而使得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最大化地保障人民自身和财产的安全。同时,网络环境极大地便利了政务应急管理,与传统的应急模式相比具有反应时间短、时效性好、经济的特点。另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传统的政务模式很难解决应急问题,而电子政务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时间矛盾和经济矛盾,为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我国未来政务应急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

1电子政务

1.1电子政务的由来

电子政务起源于美国,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在短暂的发展时间内,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办公方式。电子政务在20世纪出现之后,依靠互联网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政府的管理工作中。并且,欧洲国家在电子政务发展之后便开始构建国家信息工程。而且,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在1992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美国政府在次年将这一设想落实。电子政务能够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降低政府管理工作成本,促进政治民主化发展。因此,电子政务受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高度青睐。我国在21世纪之后才开始关注电子政务,并将电子政务引入到政府管理之中,促进了政府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1.2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主要指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来开展,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从电子政务的产生背景方面来说,电子政务主要指在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计算机系统、数据信息库和网络技术是电子政务的主要技术支撑。并且,计算机网络能够将不同地点的通信设备通过网络连接起来,首先资源共享和数据传递。而计算机网络主要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网络协议软件、传输介质等、从政务角度来说,政务主要指政府所执行的与政务有关的公共管理实务。整部除了政府行政机关的事务活动之外还包括司法部门、立法部门、社会团体、政党等多种组织机构的事务活动。总的来说,电子政务是与政权相关事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主要包含政府、政协、党务、政协、人大等机构的公共事务。因此,我国电子政务的开展主要以网络信息为平台,在政务处理的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进而促进政府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完善政府工作流程,进而实现政府服务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说,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政府部门主体、公共事务客体、政府服务的优化这四个方面。信息技术基础是电子政务开展的物质基础,政府部门是电子政务开展的主体,在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公共事务是电子政务的服务客体,而优化服务使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目的。

2突发事件

2.1突发事件的内涵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在人们的意料之外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严重的破坏性事件,需要政府部门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灾难事故、社会安全事件等都属于突发事件。并且,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突发事件按照社会的危害程度分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这四个等级。具体来说,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涝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地震灾害等。事故灾害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生态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安全事故、核辐射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群体性疾病、重大传染病、食品安全等。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民族宗教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网络袭击事件等。

2.2突发事件的特点

第一,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经常发生于人们的意料之外。虽然一些突发事件具有一定征兆,但是突发事件的随机性较强,难以预料,而且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很难控制。第二,突发事件具有扩散性的特点,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影响范围扩大。例如,核泄漏、机型传染病等都会扩散,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第三,突发性事件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认知较少,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突发事件进行准确定性。另外,突发事件也很容易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生质的变化,造成更大程度上的损害。

3应急管理相关概述

3.1应急管理的内涵

应急管理主要指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所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进而降低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防止突发事件蔓延、整合社会资源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等。应急管理虽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是政府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项目领域。

3.2应急管理的阶段

第一,减灾阶段。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政府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强突发事件的可预测性,进而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例如,水土保护措施、土地养护措施、建筑法规的制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突发事件预防的作用。第二,备灾阶段。当突发事件发生前,政府部门应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准备性应对,制定相应的救灾计划和救援服务措施,做好后勤支援规划、资源管理等工作,加强对灾害预警和监控。第三,应急阶段。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营救生命,减少人们的财产损失。并且,政府部门应做好设备、物资和人员的调动工作,尽快投入到救灾工作中。第四,灾后恢复阶段。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应做好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加强对灾后重建的全面管理。

4网络环境下开展电子政务应急管理的优势

4.1便捷性

传统的政务应急模式受地域交通发展程度和地理位置因素影响较大,从而在政务应急管理中很难做到及时、高效的开展政务会议。尤其是在我国边远地区,交通极度的不便利也极大的阻碍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而借助网络形式的电子政务应急管理体系的出现极大解决了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与应急时间的矛盾,使得会议开展不受地理因素的限制,管理者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借助网络的便捷性迅速的调动人员和应急物资,从而极大的减少传统应急模式繁琐的反应过程,实现便捷性的应急管理。

4.2时效性

应急体制主要是针对突发性事件,因此对于时效性具有较高的要求。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应急管理体系的运用,使得管理者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内,借助网络形式和政府进行快速的沟通汇报,并在政府指导下快速的采取应急行动,从而将突发事件的风险降到最低。另外,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只对地域网络状况具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地域交通条件、地域环境没有任何要求,从而极大地减少了政府派遣专业人士到现场指导花费的时间。

4.3经济性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传统的政务应急模式开展需要耗费极大资金。而先进的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开展极大的便利了应急管理模式,政府应急人员可以借助网络形式对应急现场进行相应的工作指导,极大的减少了交通费用的浪费。另外,电子政务应急管理体系具有完善的管理预警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地震、极端天气等可预测突发事件进行适当预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损失。

5在网络环境下我国电子政务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5.1基础设施不健全

我国电子政务应急管理体系发展时间较短,并没有健全的基础设施作为其有效支撑。电子政务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完善的网络设施,还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应急管理系统的有效支撑。但是在我国网络电子政务开展中,管理者注重对网络状况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物资管理系统、人员配置体系和交通运输设备的建设。从而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虽然能够迅速的按照上级指示执行命令,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设备的有效支撑,从而极大的减缓了救援速度。

5.2网络可靠性差

电子政务的出现可以跨越地域因素和交通因素的限制,但同时也对网络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边远地区发展速度缓慢,甚至不能实现网络全覆盖。在部分地区,虽然具有网络覆盖,但是其可靠性较低,容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毁坏网络设备,从而出现网络不可用的现象。在电子政务应急管理过程中,如果网络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救援信息无法冲中央传递到地方政府部门,严重影响救灾工作的开展,降低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

5.3应急机制不完善

应急机制是政府电子政务应急管理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制定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无法及时把握突发事件的动态。具体来说,一方面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的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设备、应急设备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应急机制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对潜在的突发事件预测和预警的能力相对滞后,社会成员缺乏风险意识,而政府部门只重视突发事件滞后的应急措施,缺乏对突发事件的事前管理和预警。

5.4物资调动和电子政务可协调性差

我国的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应急管理活动开展会议和物资调动虽然已经实现了网络化,但是物资在调动过程中和电子政务的可协调性较差,并且物资调动程序较为繁琐,不利于在短时间内进行物资调动,从而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能够迅速的调动所需物资,从而出现了政府下达指令和应急抢救不同步的尴尬局面。另外,物资调动需要借助独立的软件系统做为应急管理的有效支撑,却又不能够在上级指令下达的同时完成对物资和人员的迅速调动,从而极大地减缓了救援进程。

5.5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

我国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先进的电子政务形式开展紧急救援,但是却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突发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科学进行预测的,比如,地震和一些极端天气引发的泥石流等。但是我国的电子政务应急管理体系重点建设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中,目标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内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却没有从根本上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不能够把突发性事件消灭在无形之中。

6网络环境下我国电子政务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6.1构建电子政务应急管理机制组织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电子政务应急管理需要创新政府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增强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的协调性。首先,应急管理组织机构需要一信息处理为基础,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将信息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来了解突发事件的起因和发展动态,并根据突发事件信息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其次,政府应急管理组织机构需要采取网状结构与层级结构相结合的方式。为此,我国可以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应急管理机构,使四级应急管理机构处以一个有机整体之中,加强中央对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另外,我国政府部门还需要在同一级别的部门中设置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将社会组织、媒体和公民吸收到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之中,加强政府和社会组织、媒体、公民的联系,形成网状应急管理组织结构;最后,网络环境下,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应急管理应建立动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相结合的组织机构。为此,我国应积极设立应对各种类型突发事件的专门的、日常管理的静态机构。另外,我国还需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状况来设置临时应急管理机构,并在应急管理结束之后撤销。例如,我国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为了满足应急管理需求可以设置临时事故调查组、临时应急指挥部等组织机构。

6.2保证电子政务应急管理运行

首先,制定完备的预案制度。完备的预案制度是我国在网络环境下构建电子政务应急管理体系的首要措施,我国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等相关的应急语言。其中,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用于指导全国性的公共突发事件,在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国专项应急预案主要针对某一类型的突发事件而制定,针对性较强。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的制定依据是部门职责、专项应急预案和总体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主要指省级人民政府所制定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为了完善我国的应急预案,政府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应深入调查我国现有的应急预案,并对现有应急预案进行分析,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种类对现有应急预案进行调整和补充。另外,为了保证应急预案能够顺利实施,我国应积极制定应急预案实施的相关规章制度和程序,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其次,建立有效预警机制。有效的预警机制是我国在网络环境下构建电子政务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增强突发事件的预测性,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因此,我国应积极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首先,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收集突发事件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对突发事件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了解潜在的突发事件危机,并寻找突发事件危机中所隐藏的发展机遇,争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动权;其次,有些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测和避免的。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对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的危害性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关的应急救灾措施,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及时开展应急管理,尽量降低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再次,做好应急处置。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在很多情况下我国政府部门都无法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电子政务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做好应急处置,及时应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为此,我国政府部门应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搜集突发事件的特征和危害性,了解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并针对性地制定并启动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和严重性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及时管理。最后,做好应急管理监测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电子政务应急管理,我国政府应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便捷性与高效性来加强对应急管理的检测,建立高校的应急管理监测网络,明确监测网络的职能,使监测网络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及时反映给政府部门,并接受政府部门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实现突发事件的信息化和电子化的应急管理。

6.3采取电子政务应急管理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是我国政府部门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电子政务应急管理必不可少的措施。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制定电子政务应急管理保障措施,建立电子政务应急管理保障体系。首先,我国政府应积极制定电子政务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电子政务应急管理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政府部门应积极保障电子政务应急管理资源,加大对电子政务应急管理的资源投入;最后,政府部门应积极保障电子政务应急管理的技术和人员,积极为电子政务应急管理提供高素质技术人员,保障电子政务应急管理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彦彬.创新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8).

[2]刘爱华,刘海燕.中美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09).

[3]联合国2012年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J].电子政务,2012(04).

[4]方英兰,韩兵,柴明建.基于4A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01).

[5]马振峰.电子政务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通信网络应急预案范文6

 

网络安全应急方案1

 

为确保校园网安全有序平稳运行,保证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为及时处置校园网信息网络安全事件,保障校园网作用的正常发挥,特制定本预案。

 

一、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定义

 

1、校园网内网站主页被恶意纂改、交互式栏目里发表反政府、分裂国家和色情内容的信息及损害国家、学校声誉的谣言。

 

2、校园网内网络被非法入侵,应用计算机上的数据被非法拷贝、修改、删除。

 

3、在网站上发布的内容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侵犯知识版权,已经造成严重后果。

 

二、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构及职责

 

1、设立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信息网络安全事件的组织指挥和应急处置工作。

 

2、学校网格安全领导小组职责任务

 

(1)、监督检查各教研组处室网络信息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2)、加强网上信息监控巡查,重点监控可能出现有害信息的网站、网页。

 

(3)、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校园网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并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上报有关部门。

 

(4)、与市公安局网络安全监察部门保持热线联系,协调市公安局网监处安装网络信息监控软件,并保存相关资料日志在三个月以上。确保反应迅速,做好有关案件的调查、取证等工作。

 

三、网络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置

 

事件发生并得到确认后,网络中心或相关科室人员应立即将情况报告有关领导,由领导(组长)决定是否启动该预案,一旦启动该预案,有关人员应及时到位。

 

网络中心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写出事件书面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单位、事件内容,涉及计算机的IP地址、管理人、操作系统、应用服务,损失,事件性质及发生原因,事件处理情况及采取的措施;事故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学校网格安全领导小组成员承担校内外的工作联系,防止事态通过网络在国内蔓延。

 

网络中心人员进入应急处置工作状态,阻断网络连接,进行现场保护,协助调查取证和系统恢复等工作。对相关事件进行跟踪,密切关注事件动向,协助调查取证。

 

有关违法事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四、一般性安全隐患处理:

 

学校网络信息中心配备了正版-防火墙软件和瑞星防病毒软件,及时升级,及时清除杀灭网络病毒,检测入侵事件,将向管理员发出警报,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入侵事件,并报有关部门。对来往电子邮件及网络下载文件用防病毒软件软件过滤,确保不被木马类病毒侵入并在无意中协助传播病毒。

 

管理员对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做好设备维护记录,保证设备高效稳定的运行。学校重要计算机出现硬件设备故障,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启用数据备份,保证数据不丢失,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网络安全应急方案2

 

根据新区教体委的要求,为确保发生网络安全问题时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互联网网络安全相关条例及上级相关部门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校园网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安全应急领导小组

 

学校全体行政人员及全体网络管理员组成网络安全应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责任人:学校领导电脑老师网络管理员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校网络安全常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网络安全和有关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照预案要求积极配备网络安全设施设备,落实网络线路、交换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等物资,强化管理,使之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4)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网络安全事故处理工作,把不良影响与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保证和促进学校网络安全稳定地运行。

 

二、各级处理预案

 

1、网站不良信息事故处理预案

 

(1)一旦发现学校网站上出现不良信息(或者被骇客攻击修改了网页),立刻关闭网站。

 

(2)备份不良信息出现的目录、备份不良信息出现时间前后一个星期内的HTTP连接日志、备份防火墙中不良信息出现时间前后一个星期内的网络连接日志。

 

(3)打印不良信息页面留存。

 

(4)完全隔离出现不良信息的目录,使其不能再被访问。

 

(5)删除不良信息,并清查整个网站所有内容,确保没有任何不良信息,重新开通网站服务,并测试网站运行。

 

(6)修改该目录名,对该目录进行安全性检测,升级安全级别,升级程序,去除不安全隐患,关闭不安全栏目,重新开放该目录的网络连接,并进行测试,正常后,重新修改该目录的上级链接。

 

(7)全面查对HTTP日志,防火墙网络连接日志,确定该不良信息的源IP地址,如果来自校内,则立刻全面升级此次事件为最高紧急事件,立刻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视情节严重程度领导小组可决定是否向公安机关报案。

 

(8)从事故一发生到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必须保持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解释此次事故的发生情况、发生原因、处理过程。

 

2、网络恶意攻击事故处理预案

 

(1)发现出现网络恶意攻击,立刻确定该攻击来自校内还是校外;受攻击的设备有哪些;影响范围有多大。并迅速推断出此次攻击的最坏结果,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切断校园网的服务器及公网的网络连接,以保护重要数据及信息;

 

(2)如果攻击来自校外,立刻从防火墙中查出[!。。RandomWord。2。。]对方IP地址并过滤,同时对防火墙设置对此类攻击的过滤,并视情况严重程度决定是否报警。

 

(3)如果攻击来自校内,立刻确定攻击源,查出该攻击出自哪台交换机,出自哪台电脑,出自哪位教师或学生。接着立刻赶到现场,关闭该计算机网络连接,并立刻对该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攻击出于无意、有意还是被利用。暂时扣留该电脑。

 

(4)重新启动该电脑所连接的网络设备,直至完全恢复网络通信。

 

(5)对该电脑进行分析,清除所有病毒、恶意程序、木马程序以及垃圾文件,测试运行该电脑5小时以上,并同时进行监控,无问题后归还该电脑。

 

(6)从事故一发生到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必须保持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解释此次事故的发生情况、发生原因、处理过程。

 

3、学校重大网络事件处理预案

 

(1)对学校重大事件(如校庆、评估等对网络安全有特别要求的事件)进行评估、确定所需的网络设备及环境。

 

(2)关闭其它与该网络相连,有可能对该网络造成不利影响的一切网络设备及计算机设备,保障该网络的畅通。

 

(3)对重要网络设备提供备份,出现问题需尽快更换设备。

 

(4)对外网连接进行监控,清除非法连接,出现重大问题立刻向上级部门求救。

 

(5)事先应向领导小组汇报本次事件中所需用到的设备、环境,以及可能出现的事故及影响,在事件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应立刻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

 

三、日常管理

 

1、领导小组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网络安全防御、处理工作。各有关组员随时准备执行应急任务。

 

2、网络管理员对校园内外所属网络硬件软件设备及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设备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封堵、更新有安全隐患的设备及网络环境。

 

3、加强对校园网内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加强对学校网络的使用者(学生和教师)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对重要网络设备的软件防护以及硬件防护,确保正常的运行软件硬件环境。

 

4、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掌握学校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5、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准备。

 

四、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行动

 

1、领导小组得悉消防紧急情况后立即赶赴本级指挥所,各种网络安全事故处理小组迅速集结待命。

 

2、应急小组成员听从组织指挥,迅速组织本级抢险防护。

 

(1)确保WEB网站信息安全为首要任务,学校公网连接。迅速发出紧急警报,所有相关成员集中进行事故分析,确定处理方案。

 

(2)确保校内其它接入设备的信息安全:经过分析,可以迅速关闭、切断其他接入设备的所有网络连接,防止滋生其他接入设备的安全事故。

 

(3)分析网络,确定事故源:使用各种网络管理工具,迅速确定事故源,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4)事故源处理完成后,逐步恢复网络运行,监控事故源是否仍然存在。

 

(5)针对此次事故,进一步确定相关安全措施、总结经验,加强防范。

 

(6)从事故一发生到处理的整个过程,必须及时向领导小组组长以及教务处以及校长汇报,听从安排,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3、积极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校园网安全稳定。

 

4、迅速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及时汇总上报。

 

5、事后迅速查清事件发生原因,查明责任人,并报领导小组根据责任情况进行处理。

 

五、其他

 

1、在应急行动中,学校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服从指挥,确保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的落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