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供应链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供应链体系

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1

一、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

(一)基本内容

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网络信息广泛覆盖的影响下,食品区域电商取得了良好发展,大众的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们对食品的需求目标逐渐从数量需求转变为种类需求,想要待在家中就能够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美食,这种现代化消费理念为我国食品区域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对于食品区域的安全保鲜、物流运输而言又将面临一大挑战,因此,构建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对现代食品行业长效发展十分重要。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是一种极具功能性且特色鲜明的产品供应链,包括采购原料、安全加工、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等一系列过程,其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上述过程以及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规划,便于快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保障物流供应链的顺利运行。物流是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内的核心要素,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物流的有效作用,物流配送的高效发展不仅有助于维系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稳定性,还能够为企业收获极高的经济效益,促进物流行业实现进一步的转型发展。

(二)特点分析

处于食品区域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特点较为鲜明,既要优化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提高其资源系统效率,还需要保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降低各类因素导致的成本消耗,在这种条件下,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第一,物流供应链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食品区域产业结构简单,各项产业之间都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性,相互可以达成友好合作,从而构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物流供应链生态模式,以增强区域物流供应链整体承受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食品区域产业并不是一个短期发展项目,它具有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这也为物流供应链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优化提供了较为宽裕的发展时间,由此可见,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可以与食品区域产业实现、稳定发展。第二,食品区域产业的特征较为突出。食品区域产业大部分是基于当地的美食资源和文化资源所诞生与发展的,因此,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在构建中往往会融入地方特色,也更多地服务于地方企业,从而对其物流供应链的运输成本、物流配送渠道造成一定影响。例如生鲜水果等食品资源将会对物流供应链的运输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可能决定物流供应链选择哪种运输渠道,所以不同地区的食品区域产业将形成独具区域特征的物流供应链体系。

(三)现实意义

首先,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具有突出的成本意识,强调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主体的物流信息及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借助大数据技术搭建物流供应链体系模型,由此对区域产业相关数据、物流供应链成本变化趋势、食品区域产业市场环境等展开深入分析与评估,从而能够完成对物流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最佳资源配置,以提高物流供应链资源的利用率,最终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其次,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现代信息科技的有力支持,网络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共享物流信息实现资源配置,有助于平衡食品区域资源结构不均衡问题,并且现代技术的融入让物流供应链体系打破了传统模式对物流信息传递的限制,逐渐朝着智慧型物流供应链体系发展创新。最后,物流信息错漏或不对等都将严重影响物流供应链的稳定发展,也是触发经济风险的关键性成因,而在信息科技支持下所构建的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可以在物流供应链内部实现物流信息和资源信息的动态共享,以组织协调物流供应链的实际需求,强化供应链上下组分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稳定的物流产业经济生态圈,合力维持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二、物流供应链体系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贸易行业的飞速发展,大众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其中饮食类消费在大众消费中占比较高,由此促进了大批食品企业的产业规模扩张,部分食品零食个体也越来越多,食品区域产业的这一发展形势对我国的物流行业及相关物流供应链提出了极大挑战。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入,我国交通道路基础建设得以进一步完善,为物流供应链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物理供应链规模在近年内实现了飞速提高,并且根据大数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分析,物流供应链发展与我国GNP(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人民群众在食品区域中购买力的提高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将推动我国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规模的有效扩增,所以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物流供应链规模还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推动作用下,我国物流供应链的稳定状态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也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因此,物流供应链体系需要加快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且应根据食品区域产业的具体情况构建与其相匹配的物流供应链体系,以促进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这样有利于弥补传统物流供应链的不足之处,并降低物流供应链的风险。与此同时,传统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比较依赖相关资源的支持,使得资源配置安排对物流供应链发展存在较大的影响作用,只有确保每种资源都能发挥其最大效益,才能有效控制物流供应链中资源要素的成本。而在现展中,信息科技、网络设备与共享经济模式都为物流供应链发展提供了更多渠道,其中物流供应链组网模式的构建不仅可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还有助于降低物流供应链资源要素的建设成本,从而推动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三、物流供应链体系发展策略

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供应链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市场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前以有形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竞争方式已经转变成为无形文化和技术品牌的竞争,以前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为企业集团和企业所处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近些年,我国学者也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供应链领域,早期研究学者中以陈国权为代表,提出供应链是价值链条的概念:即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料和零部件采购开始,经过运输、加工制造、分销一系列步骤,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供应链的概念被不断补充的完善。

从中外学者对供应链概念的探讨中我们可以认为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它是以企业为核心,以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为主体,从事商品、资金、信息交流的网络链条。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概念的延伸,目前广义供应链管理是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以最少的成本,从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最终满足客户的所有过程。供应链管理框架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供应链网络结构、供应链商业流程和供应链管理组元。针对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概念是指在食品和农业生产部门间进行供应链管理,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所有节点环节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运用计划、协调、组织和控制等职能,使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间实现协调,建立农产品供应链上参与者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确立利益分配机制和绩效机制,实现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进一步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最终最大化的实现消费者的意愿,农产品供应链总成本的最小化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房丽娜2009)。

二、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农产品供应链得体系构建、运作组织模式、供应链信息管理和节点间物流整合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农产品供应链区别于制造业,农产品更多依赖自然条件,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受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特点的限制。同时农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保质期短,从初级产品到消费者的过程有时间限制。

(一)农产品供应链的体系构建

供应链常见的拓扑结构理论模型是直链式结构和网状模型结构。直连式结构主要考虑供应链的流动方向、层级和流程。网状结构主要考虑的是供应链上的入点和出点、子网和虚拟企业。赵晓飞(2012)提出构建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构想是以信息化为基础,以渠道体系为核心,以组织体系为支撑,以服务体系和安全体系为保障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高效运作。

(二)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运作模式

谭涛和朱毅华(2004)认为供应链是“加工企业+物流中心”双核心的组织模式。邓俊森和戴蓬军(2006)将供应链上的节点具体化,提出了以“企业化的批发市场+超市”为核心企业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这种模式的主导者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商。参与者是农产品生产者和批发商。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以农产品生产者也就是农户为核心,对农民利益没有保障,批发市场之前的初加工和包装转换环节多,造成成本的增加。针对这一缺陷,李晓明(2010)提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应以农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为核心,即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处于链条中游的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管理

由于供应链是直链形式和网状形式,所以信息的传递就成为信息管理的重要一环。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物流信息,仓储能力等。

从宏观角度来看,王宁和黄立平早在2005年就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提出了在农产品供应链中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结合供应管管理理论,从供应链微观的网络结构的特点来看,信息流在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活动起到神经中枢的作用。陈永平(2014)针对未来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提出供应链运营涉及多环节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供应链信息资源的优化实现较好的信息利用效益,促进其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四)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流通体系还比较落后。学者们将供应链管理与物流一体化视为同等概念,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供应链物流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仓储与运输阶段、全面成本管理阶段、整合物流管理阶段和现在的供应链管理阶段(朱毅华2004)。

贾卫丽(2005)根据农业物流的管理形式不同,将农业物流分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和农业销售物流三段物流形式。在此基础上,黄桂红(2011)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整合主要有农产品生产环节的集成、流通环节的集成和生产与流通环节的供应链一体化集成三种模式。

三、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农产品供应链也不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的研究,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和供应链网络结构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同时结合上述对农产品供应链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未来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和发展主要的方向。

(一)构建全球化的农产品供应链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产品是出口和加工占了很大比例。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建立国际信息化物质技术基础,无贸易壁垒的渠道为核心,供应链节点各组织载体间要相互合作,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国际化农产品供应链。

(二)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

绿色农产品供应链顾名思义,是绿色生产和农产品供应链的结合,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普及和深入,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同时,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也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是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的有效方式。

(三)完善现代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

由于我国目前农产品物流配送处于起初阶段,运送效率低下,各个环节损耗较多,所以完善现代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也是未来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之一。农产品通过专业的物流体系从供应地直接运送到消费地,也就是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专业物流与企业合作加强的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该运作体系下,供应链两端回我中间环节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各交易主体规模更加对等,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各交易主体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刘江鹏 2010)。

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生产 区域产业集聚 中小企业 供应链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发展中融资难问题的新特征

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国内甚至世界范围金融领域的一项难题,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中小企业以内源性融资为主。目前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自有积累资金、亲友借款等内源性筹集方式。随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规模需要继续扩张,并且需要通过持续性技术创新获得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需要有更大规模和更长期限的资金支持。但是,内源性融资渠道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很难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进一步扩张的资金障碍,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商业银行贷款支持面与支持力度有限。目前商业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获得外源性资金的主要方式,但是,商业银行贷款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范围和力度都较为有限,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创新仍较为滞后。

第三,政府科技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及社会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有较大的选择性。各级政府设立了各级各类型科技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是这类资金数量有限,只能有选择性地给予重点支持,不可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普遍影响;另外,各地近年成立了一些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但是数量也非常有限,且对项目的选择也较为严格,看重企业的技术优势等条件,对一般生产性、服务性中小企业也不会投入。

第四,跨越资本市场的门槛难度大。随着国内资本市场上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开通,加上原有的主板市场,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尽管企业上市融资的门槛越来越低,但是仍然有大量中小企业达不到最低标准,从而没有获得更多的直接融资机会。

第五,担保业务的开展面临诸多难题。近年各地成立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背景和民间背景的担保公司,但这些担保公司在为中小企业开展融资担保业务过程中遇到了和商业银行同样的问题。使得一些担保公司的业务难以为继,转而从事车贷担保等其他非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类业务,现实中正常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机构所占比例不如预期。

根据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特点,笔者认为供应链和产业集聚生产模式是未来规模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适应这种新趋势并依托供应链与产业集聚新模式,可以有效发挥整体合力,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升供应链与产业集聚竞争力探索新的途径。为此,文章提出基于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链发展等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供应链金融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新平台的设想。

基于产业集聚的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供应链系统与产业集聚。现代生产正逐步由企业模式转向供应链模式,并由于成本竞争而不断出现产业集聚的趋势,同时,企业间竞争也逐步转向供应链间竞争。市场规模的扩大、竞争的日益加剧都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抢占市场份额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得生产体系的专业化和分工程度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生产体系的供应链条在不断延长。伴随这一过程,具备竞争力的企业逐步积累和扩大其竞争优势,成为核心企业,原先的企业化生产也开始转向供应链生产,生产体系围绕不同的核心企业重组成为各个供应链体系,市场竞争由原来的企业个体竞争转变为供应链生产体系间的竞争①。

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借助于供应链的整体合力以及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关系,通过动产抵押等具体方式,基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供应链金融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特殊优势。

传统生产方式向供应链和产业集聚模式的转变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企业的资金流特征以及信用模式,并借此认识企业的融资模式。在供应链体系中,单个企业对供应链整体的依存度较高。具备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能够带动系统内部的企业共同发展,供应链体系中的各个企业之间存在协同发展的效应。处于“核心企业+协作配套中小企业”供应链体系中的中小企业可能不具备商业银行贷款所要求的信用或担保条件,但借助于供应链及其核心企业的稳定上下游供应体系,具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现金流量。因此,从供应链整体分析,企业仍然具备还款的信用保证。另外,在产业集聚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较强的外部信用约束环境,迫使企业从利益最大化角度,能够具有较强的自觉履约意愿。这种从供应链整体开展信用分析的新视角,使得单个企业不再是孤立的信用个体,金融机构将更多关注现金流动的上下游关系,通过建立系统的信息平台,对现金流进行整体把握,同时,充分利用产业集聚的信息共享环境,建立更加和谐的共生金融生态②。

另外,对于供应链体系的创新活动,贴近供应链体系的金融机构能够在把握创新活动的市场需求、收益预期和潜在风险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因而,能够通过开展供应链创新金融业务拓展利润空间,并通过融资分散化的方式控制风险。

模式选择与实施步骤

产业集聚规划与产业供应链体系构建。产业集聚与供应链体系的引导构建是供应链金融体系形成的基础条件。根据自身优势条件构建特定产业集聚和供应链体系是产业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向。

产业集聚或集群是高关联性产业在相对集中的空间区域内汇聚,包括同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可以是具有竞争性的供应链体系的集聚。产业集聚或集群发展能够通过降低物流、信息流、人员流、资金流等要素流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通过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提高生产体系的效率、激励创新活动;同时,也能够通过增加需求方的选择,降低需求方的选择和采购成本而凝聚产业集聚区的市场吸引力,构建区域化的专业市场。因此,产业集聚或集群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主要领域。

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一方面需要遵循市场化原则,以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按照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客户导向、成本导向、利润导向规律,实现产业供应链、产业竞争融合的区域集聚化发展;另一方面,各区域地方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引导、扶持、配套、服务的功能,为产业集聚、集群化发展发挥推动作用,在规划启动期、平稳运行期、转型升级期等产业集聚发展各个关键时期和节点有所作为,从外引内联、行政服务、政策优惠、资金支持等方面为产业集聚化发展创造条件③。

产业集聚与供应链体系构建中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资源整合。利用产业集聚和供应链体系构建的契机,将现有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产业发展效率。

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与产业集聚均能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其形成需要核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在物流、生产、营销、金融等领域里相互协作,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体系,充分发挥体系供应链与产业集聚的功能和优势。作为龙头的核心大企业的成长为供应链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平台,也为相关、配套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供应链体系以及核心大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协作。因而,整合供应链核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资源,构建顺畅的协作机制是提高供应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

在产业集聚和供应链形成的启动阶段,政府可以为供应链的完善和缺乏资源的小企业提供各方面的扶持,在供应链体系逐步完善、中小企业逐步成长的过程中,逐渐退出供应链运转的具体环节,更多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在信息协作方面,政府可以为大企业寻找合适的产业相关协作、配套中小企业信息,包括通过对外招商活动推动产业集聚区对外宣传,扩大区域产业集聚的外部影响力、知名度,吸引更多相关企业的建立和进入。在供应链运行管理领域,配合大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管理机制,保障供应链体系的顺畅运行及竞争力提升。在人力资源支持领域,政府可以推动建立各级、各类专业学校为供应链体系培养各方面人才,通过建立各级、各类人才市场为供应链体系和产业集聚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供给与选择机会。在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方面,政府可以为根据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特征为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为产业集聚区各类工作人员提供配套生活设施规划、引导建设和运营管理服务。

基于产业集聚与供应链体系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构建。在产业集聚与供应链体系基础上,构建围绕供应链及其核心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第一,基于供应链体系的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平台体系构建。在产业集聚和供应链体系基础上,引导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为背景开展创新性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并由此构筑基于供应链和产业集聚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产业集聚与供应链体系条件下供应链金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可行性市场化方式。

产业集聚为供应链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同时,产业集聚下供应链体系竞争力的提升也需要多方面发挥供应链整体合力。供应链金融即是借助于供应链整体和核心企业信用实力,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较为有效的金融安排。供应链金融也通过提供供应链融资能力而提高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能力,同时,供应链金融也成为构建供应链和产业集聚的配套吸引力条件。产业集聚也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成本降低的便利条件。

供应链金融体系主要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协作配套中小企业等成员构成。三方主要成员共同协作、相互认可,形成融资链条。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信用支撑;供应链中小企业承担还款责任以及物流动产抵押。

在各级政府统一协调下,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协作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参与构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为供应链整体提供系统的金融解决方案,中小企业成为这种解决方案的主要受益者。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体系中的中小企业开展融资信用分析的过程中,不再对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个体信用状况进行独立分析,而是将其放入整个供应链体系中,首先考察该供应链整体的运行状况、运行效率和竞争力水平;在认可供应链信用实力的基础上再考察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关系,尤其注重其资金流与回款环节中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誉;同时,需要关注和设计好物流与资金流的监控与把握。在对这些供应链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以基于对供应链和核心企业的信任对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或动产抵押贷款,改变传统上只能对中小企业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有价证券质押贷款和保证贷款的业务模式,为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并且这种对供应链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注入供应链体系以后,能够成为供应链资金流网络中的新鲜血液,能够使得整体供应链体系更加具有活力,特别是在供应链体系因资金问题而陷入困境和运转不畅的情况下仍能发挥关键性作用。另外,产业集聚的环境中,信息交流非常充分和及时,这就对企业的信用行为形成较强的外部无形约束力,因此,产业集聚中信用环境软约束也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特别看重供应链整体和核心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对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和供应链体系中核心企业竞争力的塑造极为关键。这就对区域地方政府引导壮大产业集聚区供应链核心企业、塑造区域品牌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二,基于产业集聚和供应链创新建立中小企业供应链创新金融平台。供应链创新金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于供应链体系中的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可以通过商业银行供应链创新金融和创新投资基金的金融形式共同支持,并为产业集聚和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支持供应链体系创新发展的商业银行供应链创新金融和供应链创新投资基金将为产业集聚与供应链创新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供应链体系之间以及供应链体系内部的各种类型竞争活动迫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活动,使得供应链创新成为一种常态;同时,产业集聚业务供应链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信息交流的便利条件。因此,供应链系统中除了一般性生产循环资金需求外,竞争压力下的创新活动对资金供给有着较为特殊的需求,这种资金需求不同于一般性资金需求。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等介入供应链金融系统的金融机构对于供应链企业的信用链状况已经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把握,具有信息优势,因此,可以在信息和信用把握的基础上开展常态化金融支持,只是需要对具体的融资模式做一调整,通过建立创新基金的形式进行风险独立控制和隔离,等待创新项目步入成熟阶段再转入一般性供应链融资业务。

供应链创新金融仍然需要基于供应链体系的信用关系,以及对于产业集聚环境对创新活动的激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对于供应链体系的成长性制定其对特定供应链创新活动的支持政策,同时,基于对创新应用成功概率的认识确定创新金融规模及其收益预期,从而管理和统一把握创新金融活动收益与风险④。

根据供应链系统化生产模式的资金流特征,在产业集聚背景下构造供应链金融平台,能够为体系中的中小企业开辟一个全新的融资平台,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能够发挥一定程度的作用,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或动产抵押融资等新形式的融资服务。同时,基于供应链信用关系以及产业集聚环境,为供应链体系中的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供应链创新金融支持。

(作者为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金融舆情演化机理与监测管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A630130)

【注释】

①刘克,王岚:“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效率研究:制度理论的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2期。

②苟文峰,王金凤,刘杰:“产业集群视角下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探讨”,《发展研究》,2009年第10期。

③肖奎喜,徐世长,熊剑:“群态融资机理与路径演绎―基于博弈分析的中小企业融资决策与理性突围”,《财经科学》,2009年第5期。

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4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理论

在我国物流供应链的发展不断深入,可以将物流供应链看作一个整体,对此要强调各个企业相互之间的一体化以及企业之间的关联性。所以,供应链的管理环境对制造业物流的精益化是通过:采用较为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以及技术,将现代的物流技术作为发展基础,用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之间的需求作为主要的目标,通过把原材料的采购、储存、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纳入整个一体化的管理之中,从而体现一体化的优势,进而对降低物流成本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现代的物流供应链进行精益化的管理并不是一味的进行降低成本,获得最佳的服务,如果是这样可能会误导制造业。对于精益化的物流管理应该是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达到一定的质量以及程度,而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进行一些物流程序的删减。

一、现代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含义极其特点

常说的制造业就是把原材料通过加工进行转化产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劳动的分工、机械化的帮助以及自动化的实现进行高效率的生产。所以,制造业的生产的增值最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得到体现。在市场的竞争、技术的普及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制造业的产品创新、企业的市场营销以及服务增值的作用得到很明显地提高。现在制造业中知识以及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因素,因为在制造业中产品从单一的产品逐步的转变为包含生产产品在内的服务以及解决的方案。所以,我国现在的制造业开始成为一种同时对信息、物质以及知识进行加工的产业。在制造业中物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理解的制造业的物流通常就是指从制造业的角度上研究与它有关的物流运输。对于制造业物流有两种定义:广义是指和制造业的运转有关的所有的物流活动,制造业的物流体系就是对应制造业经营的物流在这个系统中包括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以及废弃物物流四个系统。而狭义的仅仅是指制造业内部的物流。本文研究的制造企业物流活动是广义的定义。从CLM方面对物流进行定义,现在的物流变化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物流主体的范围不断地扩大。首先就是“生产原料、半成品、全品”改变为“产品以及服务”。这是把生产原料、半成品以及全品扩充为全部的产品;其次就是把“服务”划入了了物流的范围,进一步的拓展物流的内涵以及外延,这个不仅仅包括生产物流,还包括了服务物流。

第二,对物流过程进行了相应的延伸。由于现代的物流在生产的全过程都时刻的存在。这不仅仅是将物流纳入了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的管理范畴,还要求了各个企业需要在更加广阔地背景来对自身的物流运作进行重新的考虑。在这个考虑的过程中不止是考虑自身企业的客户,还需要对自己的供应商进行思考:就是需要对客户的客户进行考虑以及供应商的上一家供应商;既是不止是致力于降低物流的某个作业,更多的是考虑到整个的物流供应链成本。

第三,物流的内涵更加地丰富。由于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思想出现,使得国外物流界对与物流的了解和研究更加的深入具体,在强调“物流只是供应链的一个流程之一”;而且从“反向的物流”角度对物流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拓展。

物流供应链包含生物链的特征,但是在但实际上不仅仅是单一链状的结构。通常我们需要对上游以及下游的供应链进行了解。可以讲物流供应链当作供应商从供应商到客户与客户的关系。在现代的物流供应链有以下的几点特点:首先是要面向顾客的需求。由于市场的需求才是物流供应链运转最基础动力,物流供应链的形成以及发展都是离不开市场,市场需求是供应链物流运作的基础,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市场,不注重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大量生产会导致产品的库存不断地增加,使得成本增加进而会降低物流供应链的竞争力。其次就是物流供应链的复杂性,由于物流供应链是连接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方法进行构建的网络结构。并且由于各个节点的企业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然后就是物流供应链的创新性。由于物流供应链是在独立的企业上发展而来,对于运输渠道进行优化是每个企业的努力方向,因此物流供应链有一定的创新性。最后就是物流供应链有风险性。由于市场的需求是始终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就导致了物流供应链含有一定的风险性。对于制造厂商来说首先设计出产品的样式以及数量对于原料运输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制造商的决策会影响供应链的物流配送,因此物流供应链有一定的风险性。

二、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物流供应链不仅仅是对于增加国内的就业岗位,对于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也是十分的重要,现在我国的物流供应链对制造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研究可以有效的改善现代物流体系,使得制造业的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更加的合理。制造业的采购生产的原材料物流费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原材料的质量、数量是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一个方面。对于较低的物流成本的制造业来说,低廉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较为有效的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是降低物流成本以及对产品质量的保障。

第二,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研究进而使得供应链精益化管理下制造业的物流更加的合理化,进一步的改善制造业的生产物流。通过对制造业的生产物流的改善进一步的提升是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周期以及成本的基础。制造业想要加快企业内部的物料流转、降低生产的周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降低材料的存储以及装卸搬运的时间也就是从内部的生产物流过程着手,推进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进而提升材料的效率降低材料周转时间。通过对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研究会使得制造业在企业内部的原材料流转的速度不断地加快,降低流转时间进而改善制造业的生产物流体系。

第三,对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研究会大大的改善企业内部的物流体系,对企业的销售以及原料的运输有很大的改善作用。通过对物流供应链进行精益化的管理会使得企业在管理好销售产品的装载、搬运以及配送等环节,并且对产品的安全、准时进行了保障,减少间接的产品损失。这样还可以使得产品的需求方能够非常及时地进行生产调整以及采购的数量减少物流的成本,进而减少间接的损失。据我国目前情况来说,提高销售的效率可以降低物流的成本,就能大大的提升我国生产行业的整体的竞争能力。

第四,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提升对物流、信息以及资金进行集合。在传统的制造业物流体系,由于没有精益化管理的物流供应链,各个商家以及厂商相互之间的运输以及库存方面的因素对企业之间影响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例如:由于厂商以及商家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缺少配合导致了库存增加,从而对资金进行不必要的占有,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并且会由此导致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对于工厂、供应商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还会带来一定的隐性的损失。

第五,在制造业进行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有传统的制造企业往往会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采取“一体化”的管理方式,会把生产、销售、研发以及财务等所有工作全部都当作企业的必不可少业务,这会导致企业的管理者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去对非核心的工作进行管理。如此长久以来,企业在资源以及管理的经验都有限的状态下,什么都抓的结果肯定会导致企业无法对其核心的竞争力进行发挥,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逐渐地丢失了市场的竞争优势。所以,“一体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技术更新快以及投资成本的高和竞争全球化的市场的特点。在制造业需要更加地注重教高价值的生产方法,更加地强调时间以及专业化和创新能力。在与传统的“一体化”模式相比,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物流具有更强的合理化管理思想,而且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并且通过强调企业自身的特点专门的对某一领域以及专门服务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三、我国制造业现在供应链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不断地强化,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思想也是不断地进行国内。很多的国内企业也正在不断地走出国门,服务世界。在这种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也是遭受着外来先进管理经验的考验,对于国内的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有很多,但是都是一些比较落后的管理方式。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制造业越来越多的引进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人材,使得新型的管理经验充分的应用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中去。我国当前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物流的观念比较的落后并且缺乏现代的物流概念。因此,在对现代物流行业进行提升物流的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以及提升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因此制造业对现代的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其次是我国的商业环境比较落后,导致了造成物流的布局不够合理、物流专业化服务的程度较低,自营的物流比例较大以及专业的物流服务没有充分的利用。再次是由于不同的地区条块的分割管理制度也是制约物流管理发展的因素。由于我国的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及网络体系相对的落后也是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供应链物流无法向一体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导致物流供应链的制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最后是我国缺少大量的物流专业化管理的人材,虽然我国高校开始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在职的物流专业性人材还是比较的缺少,这也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缺少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材对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在制造业完成了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这将对我国的企业走出国门以及提升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这点不仅仅是对于制造业,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也是一样的重要。

四、如何构建制造业精益化物流管理

鉴于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对于制造业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方面对制造业的物流体系进行实现物流合理化的转变:

(一)制造业应当选择较为合适的供应物流体系

制造业想要实现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的目标,首先就是需要选择一种适合自身的物流体系,选择是委托第三方进行物流的管理还是自身进行销售又或者是委托社会的销售企业进行产品的销售等各种模式,都是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特点进行充分的分析做出结论。在这方面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不能采用落后的物流模式,也不应太过的超前,需要对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以及对现有的物流模式进行适当的改善进而使得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适合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需要对运输材料进行准确的预测需求

企业在计划生产中需要对各类的物资需求作为主要的依据进而确定出企业对于物资的需求量。由于计划的生产量是通过市场对这产品的需求决定的,所以供应计划就是根据生产的计划来规定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的要求,在材料的消耗定额以及生产工艺等来进行制造的。供应计划需要完成对各种原材料、供货日期的要求以及购入件的需求量进行预测,这样才可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资金的周转周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在通过制订实际可实施的生产计划,并且通过确定合理的物资消耗量、储备充足保量,才是做到正确预测需求的最关键因素。

(三)制造业需要合理的控制库存

由于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中断会使企业的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对于保留一部分资金,并且拥有一些物资储备,用来保证生产可以正常的进行。对于这种物资储备的要求有两点:首先是必须能保证正常的生产需要,而且还需要能够面对紧急的情况,其次,制造企业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库存、对库存进行动态的调整以及减少资金占用同时节约成本方法。

(四)制造业需要健全物流精益化管理的机构

鉴于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不仅是制造业需要对物流进行健全精益化管理的要求,其他的行业也是需要对物流进行精益化管理。这样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相互的物质运输才会更加的高效、快捷。健全物流精益化管理对于企业的运输成本降低,提升资金的周转时间以及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也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的含义以及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阐述,进而分析了物流精益化管理对于制造业在资金、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提出现代制造业的物流运输必须实现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在我国由于制造业是比较重要的行业,对于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有着特殊的要求。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必将是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由于精益化管理的物流有着很多传统物流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随着高校设置的物流专业人材的不断被培养出来,我国未来的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模式实现将会逐渐的临近,对于制造业来说更会是一次重大的机遇进行企业的升级。(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管理科学学报,2003,6(2):81-89.

[2]赫伯特・科扎布(Herbert Kotzab).供应链管理研究方法论[M].刘彦平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1-63.

[3]李晓春.基于 CPFR 的供应链计划协调机理及实现[J].工业工程,2009,12(1):60-69.

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后勤物资;采购问题;网链结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9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发展,我国铁路系统面临的外部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逐步转为企业间供应链的竞争。后勤物资采购在铁路部门的市场运行体系中作为最终的环节,必须要顺应外部的发展变化,积极地探寻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加速我国铁路系统后勤物资采购的改革,建立高效的后勤物资保障制度和提高整体的保障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1有关后勤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1供应链的含义

关于供应链的含义,最早的观点认为它是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把企业从外部采购回来的原材料经过生产转换及销售这类活动,然后传递到用户或者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观念也在发展变化,有观点认为供应链与供应管理和采购相关,主要用来表明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关系。目前来说,供应链通常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的企业集团,通过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首先采购原材料,加工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渠道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把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就是供应链,这时的供应链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1.2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规划,并且还要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模式就是供应链的管理,主要表现为集成化、同步化和整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来源于物流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经历了由传统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变化过程,目前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和组织间的协调活动。

1.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包含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常可以这样定义其含义:后勤物资采购形成的供应链,以满足铁路部门的后勤保障需求为依据,通过执行组织、计划、控制和领导等职能,对采购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加以控制,把物资及时供应给有需求的铁路部门,这样的一个联系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铁路系统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模式就是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意义

2.1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

近年来铁路部门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进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该要求是为了适应国家和铁路建设的新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变化、坚持经济建设与交通发展的方针。要想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后勤的各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后勤发展的各种矛盾,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作为铁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采购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物资采购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寻找物资采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促进后勤建设的发展,保障其现代化的实现。

2.2满足铁路系统大后勤的发展要求

铁路系统的大后勤建设是发展现代化铁路后勤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现代化后勤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铁路发展新道路,坚持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融合,集中精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体系。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研究,立足于铁路系统的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依靠社会保障资源和国家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实现了供应商直达配送的保障,对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铁路系统大后勤的稳步形成与发展。

2.3实现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

后勤保障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就是实现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铁路后勤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后勤建设必须要坚持效益优先,要坚持投入少、效益高的后勤建设与保障发展道路,做到整合资源、勤俭建设和集约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后勤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后勤物资采购中,有利于科学化的进行采购,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而保证了物资采购科学健康的发展,提高了保障的效力。

3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优化后勤物资采购

3.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供应链管理具有科学性,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后勤物资采购品种多、采购量大和涉及面广,必须要重视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实现,要对物资采购的管理科学化进行不断地探索。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性的、全局性的观点来处理和看待问题,要做到各节点间相互融合的统一整体性。后勤物资采购的出发点是供应链,通过供应链的相关概念指导物资采购,从而适应市场经济新体系,推进采购的科学化进程,实现效益性和经济性的有效统一。因此要从思想上加强全局认识,使铁路用户、供应商和采购单位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作为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物资采购需要把采购过程中的采购单位、铁路用户和供应商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放弃自身利益,实现整个过程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基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合理的优化了各节点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保证供应链的最佳状态。

3.2灵活运用各种政策

在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有效性,灵活的运用各种政策。供应链作为一个纽带,把铁路部门和供应商紧密的连接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双赢的系统。铁路和供应商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各谋所利,这种关系在平时的物资采购中更为凸显。铁路部门要想使后勤物资的质量更好、保障效益更高,应在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对需求方面加以重视,努力创新寻找新突破。可以采取让供应商在早期进行参与的策略,让他们能够准确的获悉铁路系统对物资的功能、质量和数量上的各种需求,从而使物资生产和供应更加具有能动性和客观性,确保供应链更加合理科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铁路部门作为最终的用户,需要采取灵活的方针策略,保证物资供应最大效益的实现。

3.3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性

后勤物资采购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先要满足铁路后勤的物资供应需求,还要把效益科学和保障有力作为主要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适时适量,作为后勤物资采购的关键因素,适时适量也是实现保障有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管理,确保铁路部门需求得以及时满足,同时也达到了效益最高和资源库存最小;其次是质量保证,质量标准作为铁路后勤物资采购中的重要保证,要求所采购的物资必须具有质量稳定性,质量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终目的,过低就满足了各种需求,而过高会造成相对价格比较高,增加了购买成本,也会造成浪费;最后是费用最节省,后勤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效益的问题,在购置费用较少甚至短缺条件下更应考虑该因素,在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与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勤俭建设、艰苦奋斗的原则,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购策略,尽量降低总费用,在保障各种需求基础上,实现各利益关系的互赢互利。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铁路系统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通过分析后勤物资采购的含义内容,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物资采购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资采购的对策,为后勤物资采购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对加快后勤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后勤物资采购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突破。

参考文献:

[1]邱林,戴强,胡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探讨[J].中国储运,2010(1).

[2]刘洪民.高校后勤物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初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

[3]宋清芝.浅谈铁路部门后勤物资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J].科技资讯,2010(31).

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6

[关键词] 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纺织供应链

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是世界上纺织产品生产与出口的大国,从1994年至今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的纺织产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在信息时代的令天,纺织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把满足消费者更高要求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供应链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

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强调:“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SCM无疑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建立纺织供应链的基础工作体系

1.树立供应链管理理念

供应链管理涉及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术,但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对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首先应确立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然后才可能正确选择实施模式。供应链管理提倡合作伙伴之间信用互守、优势互补、信息互通、困难互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供应链中,依托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合作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通过观念的转变,使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由不了解到精通,再到应用于实践。

2.加强我国纺织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以前是特指产品生产中物料采购和供应过程。现在则指在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业务流程及业务伙伴之间发生的,贯穿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计划、加工制造到将产品提交给客户的整个过程中物流和信息流所构成的价值链。

供应链管理( SCM)是一门系统科学,是运用系统集成的思想和方法,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达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它的应用需要一个精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团队,建立一个科学的研究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3.进行纺织供应链现状的分析研究

设计纺织供应链必须准确评价作为纺织供应链主体的生产企业的管理现状、信息化建设情况、原材料和设备供应情况、产品需求状况、产品销售状况、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力量等等,这些都是供应链构建的影响因素。对于要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纺织企业来说,要善于抓住内外环境中对供应链的实施有促进作用的有利因素,尽最大努力去化解和改进那些阻碍因素。

4.确定纺织供应链的成员组成

一条供应链上有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也有处于从属地位的企业,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包揽供应链的所有环节,它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对于纺织供应链来说,纺织生产企业就是链上的核心企业,它的上游企业是纺织的材料设备供应商,下游企业是纺织品用户。

纺织企业应在对候选成员企业的绩效、企业信誉、需求的满足速度与质量、专业化水平、信息化程度及合作精神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基础上,选出能使纺织供应链整体最优的合作伙伴。

二、构建纺织供应链结构体系

如图所示,这是一条以纺织生产企业为核心,以纺织用户需求为起点向上游企业延伸的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 “拉动式”供应链,链上涉及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客户的客户。

图 纺织供应链模型构建

三、建立纺织供应链信息技术系统

在纺织供应链中,各方成员要做到对彼此需求的快速反应,就必须有供应链信息技术平台给以支持。以 Internet 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Intranet联结部门信息系统,共享企业内部信息;Extranet 则实现供应链上信息共享,使得纺织生产企业、物流公司、销售商、消费者,以及相关企业之间联系起来,使信息在整条链上迅速流通,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链上各企业对彼此信息的快速反应,有利于供应链之间的协调管理,提高链整体的综合竞争力。

四、建立纺织供应链组织结构体系

基于职能分工的组织结构,已不适应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讲求牺牲局部利益来保证整体利益最优,因此,纺织企业应根据供应链管理中快速反应的要求建立一种更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有利于员工相互交流与沟通、释放员工个性与创造力的扁平型组织结构或网络状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共享,例如“供应链管理联合委员会”、“ 供应链项目部”等就是这样一种趋于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该机构的组成人员由纺织生产企业及其上下游的成员企业各方抽调,基于整个供应链开展工作。

五、建立纺织供应链合作体系

纺织供应链管理要求纺织生产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纺织供应链合作体系的建立可借助于纺织供应链信息网络系统来实现,将各个合作伙伴的业务范围、生产经营规模、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状况、销售业绩等资质、信用资料在供应链局域网上予以公布,合作伙伴可以随时查询彼此之间的信息,并进纺织供应链的构建监督。

六、建立纺织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包括:外部绩效评价、内部供应链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和综合绩效评价。内部绩效评价主要是对供应链上的企业内部绩效的度量;外部绩效评价主要是对供应链上企业之间运行状况的评价;综合绩效评价是对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衡量,是将供应链视为一种行业链,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构建一系列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运用综合方法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的一系列活动。

考虑到纺织供应链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信用,以及运营状况对整条供应链的影响程度,本文设计了运行效率、经济效益、满意度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组成纺织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纺织供应链绩效考核。另外, 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评价和指标设定应根据具体的发展远景和战略进行;不同企业或不同方式组成的供应链, 其评价侧重点和具体指标也会有别。

七、建立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文化学习体系

供应链是由成员企业构成的一个虚拟组织,每个成员企业原有的企业制度、文化、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和谐,不利于企业间的合作与发展。为此,构建纺织供应链过程中,尤其注意文化方面的和谐管理,建立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文化学习体系,加强沟通、相互学习,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样才能高效地实现供应链中的价值,从而求得纺织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八、结语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目标是把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小。具体地说,SCM是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核心企业与其销售商及用户之间,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行的一种集成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