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监管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监管体系范文1
关键词:环境监测论文
1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政府重视度不足
当前我国很多下级地方管理部门对于环监数据的质量控制工作不够重视,而且还经常以经济发展为理由进行干预,这为相关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的阻力。另外,还有部分地方管理部门未经监测单位同意,擅自篡改相关数据,严重影响监测单位的工作独立性,也使得环监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等大打折扣,这与我国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政绩有着直接的关系。
1.2环监队伍素质低
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由监测人员直接影响,如果环监队伍当中人员的素质低下,则必然导致监测数据差错率过高。而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于环监队伍人员素质的监管人员,这类管理者均是有环监单位人事管理人员兼职,其本身工作压力导致管理工作的偏向性明显,其仅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对环监工作知识内容的了解度较低,因此难以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1]。
1.3环监报告质量低
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的标准制定较晚,各项规范也比较落后,对环监数据的质量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评价,这也是导致环监工作质量管理难以开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针对于环监数据报告的质量管理工作的问题更加突出,由于缺乏完善管理体系的辅助,导致各种管理缺失、管理错位、管理重复等现象,极大程度地浪费了管理人力资源,不利于工作的稳定和长期开展。同时,我国各地区的环监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沿海经济重镇的环监报告质量相对较高,而相对经济落后或偏远地区这项报告的质量偏低,而这部分地区本身技术水平有效,难以开展科学有效地管理工作,导致了进一步的恶性循环。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措施
2.1监测技术的完善
想要有效地对环监数据质量进行管理,首先就必须要对相关监测技术进行完善。在环监技术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监测跟踪技术,其主要用于对所属范围内环境的实时数据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为环监报告提供大数据支持。目前国内所使用的监测跟踪技术存在监测区域过小、监测因子数量过少等缺点,因此在完善该项技术时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可以与现代商业卫星系统进行连接,增加地外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进而获取更大范围内的实时环境数据。同时,还必须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实际工作中导致环监数据不可靠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设备操作的规范标准,而目前国内大多数设备生产厂家所指定的操作标准均有一定的差别,导致了操作过程中各类设备无法兼容使用的情况,影响了数据的获取效率和可靠性。另外,还应该在国内建立环监数据的检验机构,其主要工作就是对环监数据获取部门的报告进行核查,分析数据是否与检测范围内环境符合,保证所获得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而且这一机构还可以直接参与到环监质量管理工作中,对数据的采集步骤、分析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监控,配合主管部门的工作。
2.2构建量值溯源基准标准
量值溯源是检验环监数据质量的一个有效方式,其可以根据数据的来源确定其准确性,并以检测系统作为辅助,增加工作效率。利用量值溯源对环监数据进行管理时,首先就应该对基准值进行确定,可以建立国家级别的基准实验室,从全国范围内对基准值进行确定,而且这个实验室还可以有效弥补以往我国在环监数据基准值上的空缺,为量值溯源管理工作提供辅助数据。其次,在国内还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量值溯源规范,包括数据的导入、基准值的确定、数据的对比以及分析等多项工作内容。同时在这一管理规范当中还应加入技术审核方案,对各地区环监技术是否达标进行确定,有效地提升我国自动化、全日程在线环监设备的推广应用面积。第三,很多环监工作中所涉及的样品数量有限,此时的环
境监测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样品的质量,因此必须强化样品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对各地区样品的基准值进行有效的确定,并且在检测过程中建立完备的检验流程,保证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构建质量监督体系
在开展质管工作时,相关质管指标是该项工作的主要参考数据。而我国环监工作开展时,相关监测数据的不准确也导致了质管工作可靠性下降的问题。因此各级部门应该进一步重视质管工作流程改革,建立一套更加完备的监管体系。通常情况下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对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进行管理,而此时监测的数据已经产生,即使发现了其中存在错误,也必然需要重新进行收集,这就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正确的体系下应该从整个环境监测的过程进行监管,从监测样品采集、运输、结果分析以及报告等各个方面入手,从而将环监数据错误控制在萌芽状态下。
2.4构建质控目标
目标管理方法是当前企业的主要管理模式,其将所有的工作均以目标的形式展现,进而使所有的工作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而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引入这一理念,将各种环监工作环节的目标进行细化处理,并委派专人对各级目标进行管理,进而使以往质量控制工作单一管理的模式更加多样化,也增加了质管工作的灵活性。而想要实现这一多层次的管理,首先需要在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建立各层次内的质管指标,也就是在各工作环节内均采用量值溯源的管理方式。虽然这样做会大幅度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但却可以从细节当中增加管控效果。
2.5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想要细化控制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就必须进一步培养专业的环监质管队伍。传统的管理人员只具备人事管理知识,而新型的环监质管队伍内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人事管理能力,而且还需要熟知各类环监工作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细节化管理。在该队伍培训阶段就应该以量值溯源为基础,并且根据队伍人员所负责的不同管理环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以此提升质量管理的效果。
3结语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应该了解当前我国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构建量值溯源体系,加强质管队伍的建设力度,保证环监工作质量的稳步提升。
环境监管体系范文2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创新路径
近年来,国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出来,国家同样加大了整治力度,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其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中占据关键地位,获取的数据会对后期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加大环境监测工作力度,以实现环保工作目标,借助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对后期工作效果进行检验。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环境监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途径十分有必要。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创新必要性阐释
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但高污染与高消耗的问题也愈加频繁,使人们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工业污染物在未达标的情况下排放,导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对国家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对落后产能加以淘汰[1]。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环境监测的数据支撑,才能够对环境质量加以辨别,对受污染程度予以精确。所以,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保障,并对生存环境加以保护,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化发展。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虽然很多人均具备环境保护意识,且在实践中不断努力,但环境破坏行为并非朝夕形成,要想使生态环境尽快恢复难度较大,只能在既有基础上尽量提高环境的质量水平。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已经落实,但在作用发挥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
2.1专业人才数量缺失
贯彻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操作精密仪器设备的技能,并对理论知识加以掌握,针对海量数据实施统计与分析,为此其专业性一定要达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建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2]。然而,国内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人才数量不多,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不多;②相关岗前、岗后培训力度不足。因此,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人才队伍仍处于落后状态,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2监测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环境监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所以监测期间要求引用高精尖设备与仪器。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环境监测设施与设备的版本相对落后,精准度不高且设备持续性老化,对检测数据准确性产生了直接影响。另外,监测数据存在较大误差,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偏低,均不利于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制约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在此基础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以及标准更新不及时,较之于其他国家仍相对落后,直接增加了环境监测的难度[3]。
2.3环境监测重要性被忽视
在实践过程中,很多领导并未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作用;同时,也有部分领导的重视度过高,存在干预不当的情况。特别是对相应数据信息进行审核的过程中,为增强政绩会对监测数据进行随意变更,影响数据准确度,制约后期环保工作的落实。
2.4制度缺失
即便环境监测工作处于落实状态,但仍有很多环境监测机构并未创建质量管理部门,且不具备健全配套管理机制,人员的安排与分工相对模糊,职责权限分配不合理,使环境监测的人员职能出现交叉[4]。另外,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范围扩大,均促进了制度的创新,因而在相关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调整,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度的不断提高。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途径
贯彻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应综合考虑当地具体情况,对存在问题加以了解,以科学合理地制定解决策略。其中,环境监测是以准确获取排放污染物信息为目的,掌握环境质量情况,为此,需对现代化监测技术进行使用,对相关数据搜集并整理,将监督力度加大,对服务质量予以改进,使得环境监测和治理获得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确保决策的准确性。
3.1提高质量管理意识水平并完善管理机构
要想对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状况进行全面改进,就应不断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对管理机构加以健全,以实现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意识要增强,对管理思想加以转变,将管理人员职能发挥出来,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5]。对监测管理和质量管理内容明确分工,将管理人员领导职能彰显出来,确保各环节配备完整,并融入质量管理工作,使环境监测工作获得必要帮助。其次,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和工作技能。因为环境监测的采样检测、样品分析、数据整理、报告形成等环节都需要专业性,因此,对从业人员进行有效培训相当必要。与此同时,监测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十分重要,要求能够互相协调、配合,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高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使环境监测的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健全质量管理机构,专业人员负责制。作为负责人员,一定要对有关质量管理的知识予以深入了解,且工作经验丰富,熟练掌握关于环境监测的内容与知识[6]。
3.2构建健全管理机制
对管理机制予以完善,能够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遵循具体要求落实,对工作人员行为进行约束。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健全性,可以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加以检验,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明确,以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1)工作需求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管理体制加以完善,使所有工作人员职责更明确。(2)对工作内容和管理细则进行规定,使工作流程更完善,工作程序更规范,合理采用相应管理手段。(3)融合定量考核和质量检查,使监测力度增加,保证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增强质量管理的规范性与法治性,不断强化工作人员质量管理意识以及法制思想。(4)细化监测业务质量管理机制,强化其针对性,适当增加监督的力度,使制度失衡的问题得到改变。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合理地运用,使监测水平不断提高,达到自动监测的目标[7]。(5)对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加以完善,增强相关工作客观性与规范性。在与环境监测状况结合的基础上落实考核工作,使各环节均获得合理化评价。
3.3推进质量管理机制运行
以实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正常为目标,对监督机制加以构建和完善,使检查力度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效果,实施质量管理应涵括环境监测中的全员、全过程。(1)对各工作人员职责进行明确,使其质量管理意识得以强化,实施自我监督以促进工作的正常运行。基于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将工作人员和设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实现专人专责的目标,保证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强化监测工作的质量。(2)对环境监测制度和管理制度予以明确,严格遵循制度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人的操作,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支撑[8]。(3)监督机制内含括质量管理考核、质量监督制度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等。在质量巡查、质量管理、质控考核等多种途径下落实质量监督活动,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增强执行力。
3.4质控手段的丰富
要想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就要对管理内容以及手段进行革新,对管理保障手段加以健全。在新时期背景下,必须实现监测质量管理领域的有效拓宽,对问题进行多元化处理,进而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在基本监测技术和设备以外,同样需合理选择应急监测方法、在线监测方法与自动监测方法,尽可能地全面监测污染物,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另外,对质控技术的使用范围予以扩大,在采集、分析数据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工作流程的优化,增强监测工作的全面性。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各项设备仪器,合理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要求,进而发挥其性能价值[9]。在此基础上,要对质量管理措施加以完善:①对投入力度的加大,保证实验室的配置更完善,并设置统一化标准;②将标准样品开发和搜集领域扩大,形成健全研究机制和标准,以深入地研发大环境标准物质,实现研究和环境监测水平的全面提高;③购置的标准样品要完善,并落实第三方审核工作;④健全环境监测标准和规范,对规定不足予以弥补,强化规定内容的多元性,保证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标准的统一性。
环境监管体系范文3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环境工程高等教育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原有的实践教学己不能适应新时期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分析近几年来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对我院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优化。
1.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建立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3.将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模式运用于实验教学过程中。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一个完整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从学科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我们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基础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三个基本模块。每一个基本模块都是由若干具有自身特点的单元组成。整个体系是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从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专业知识的拓展,实践能力的提高,逐步完成由理论到实践到能力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
(一)基本实验教学
基本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模块,主要包括基础实验、技术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课等实践教学环节。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这一模块的教学已有比较成熟的模式,但仍存在问题,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优化原有实验教学内容,増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针对传统实验教学大量开设验证性实验,缺乏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实验的主要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优化设计,更新、精简传统教学内容,増加设计性、综业课程实验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占87.5%。
2.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提高实验效果。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实验教学用房日趋紧张,学院虽然加大了实验设施的投资力度,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资源紧张的局面。为此,我们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相似性建设了“多功能实验室”,女“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课程实验安排在一个实验室,既解决了实验室总量紧张的问题,又克服了实验室功能分割、闲置时间长等问题,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解决了实验室用房与教学要求不匹配的难题。
(二)校内实践教学
1.加强课程设计份量,増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提出课程设计任务和技能动手的机会。具体措施是:主要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均开设课程设计,使设计思想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如“化工原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安排了1至2周的课程设计,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演练有机结合。
2.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和检阅。为了真正发挥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重点实施了如下改革:
(1)严格审查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学院建立由教授和退休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对毕业论文的选题严格把关,要求论文选题要有一定研究或应用价值,并以科研或工程实际为主。
(2)探索“目标”培养模式。近年来,毕业生因去向不同对毕业环节提出了不同要求。为此,在加大毕业设计类论文比例的前提下,尽量安排考研同学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做论文类课题;准备就业的同学尽量安排设计类课题。
(3)探索“多途径”培养方式。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増多,但师资总量变化不大,毕业论文期间出现了指导教师短缺、实验室紧张等问题。为了保证毕业生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多途径保障毕业论文顺利开展的方式,如采取与有科研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厂和环保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与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得到更全面的锻炼。通过采取上述方式,学生提前参与了实际工作,为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4)督促指导教师加强毕业环节过程监控,并进行前期、中期和期末阶段检查,严把答辩关,提高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水平和质量。
3.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科技平台,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是河北省重点学科,依托学科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先后组建了“河北省污染防治生物技术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该技术中心可开设开放性实验,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和开发;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负责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学校课外科技活动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创建“教授论坛”,邀请校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就专业最新热点问题和进展作学术报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校外实践教学
近年来,面对实习经费紧张,招生规模扩大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实习方式上动脑筋、想办法,在组织上周密安排^保证了校外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1.认识实习内容多样化。综合考虑实习时间、经费和条件等因素,安排2周的认识实习,并尽量保证实习内容多样化,如参观重点企业环保设施、实验室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模拟装置;观看污染防治技术的光盘录像、现场调研等。由于实习内容多样化,且考虑到学生步入社会后需具备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生产实习与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结合。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按照学生技术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进程,将生产实习安排在三年级。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将生产实习和“产学研”三结合实践教学基地有机结合,建立起学生、学校、实习基地之间的联合培养方式。
3.毕业实习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例如针对污染治理设施实习中,要求学生通过实习掌握其工艺过程、设备(构筑物)的功能及设计、操作运行条件、工程的平(立)面布置,了解土建、配电及暖通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实习找出污染治理设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和言传身教,提高其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
4.社会实践内容注重突出专业特点。社会实践是学生以社会为课堂,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以人民群众为教师,主动参与进行人格塑造、角色转换、专业学习、技能培训的实践活动。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从方式上采取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形式,在实践内容上主要包括了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现状,群众的环境意识,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环保产业发展,历届毕业生发展等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深入地了解专业内容,并将所学内容运用于社会实践中。
三、实践教学质量保证措施
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建立完善的基础条件,又要有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发挥科技平台作用。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是决定实践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我院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开放性实验的设置创造了良好条件。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保障。我院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的原则,在省内积极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开发的相关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及考核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修正,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及考核体系。主要包括编制实践教学管理办法、考核细则、奖惩办法等,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四、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实践证明,我院从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三个方位展开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1.基本实验教学改革成效。自2004年我院开始设计性实验的建设,多名教师积极编写设计性实验指导书,在实验指导书中仅给出实验目的、内容、要求和设备操作规范,要求学生根据指导书的要求,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自己独立完成实验。三年来,每年有40余名同学参加开放性实验,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锻炼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完成了多篇优秀实验报告,有的学生还撰写了学术论文,论文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在自主参加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挑战杯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
2.校内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环节中,引入工程经济的观点、工程最优化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原理和技术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锻炼,改革成效显着,每年都有一些学生被工程类单位接收并成为业务骨干,同时学生良好的综合技能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三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与科研项目、工程设计结合率达到100%。
3.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其一,我院多年的产学研合作结出硕果,目前有12家企业与我院合作建立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有大批学生到实践基地锻炼和实习,通过深入现场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污染处理效果等方面的情况,通过亲身经历让学生将理论和工程实际有机结合,完成了理论到实际的跨越。其二,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现状和发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要求的重要手段。学院利用寒暑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地点选择上兼顾学生的专业和兴趣,让学生在看、做、体会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増强社会责任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环境监管体系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问题;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室内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日益受到重视,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问题也开始受到普遍关注,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这些行业的监管力度,使得室内环境检测已经成为工程验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何对室内环境进行有效检测,如何保证环境质量,如何确保我们生存的小空间更加安全、舒适、健康,这些都需要检测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室内环境检测的重要性
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突飞猛进,人们选择室内装修的建材、家具也日益琳琅满目,殊不知,许多隐患也潜伏在内。这些多样化的装修材料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虽然人的肉眼看不到,但它们的释放物却不仅会降低室内生活的环境质量,还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同时,由于当今的建筑物构造具有高水平的气密性,使得室内的有害挥发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排放,再加上外界空气污染物的入侵,室内环境变得更加糟糕。21 世纪的今天,室内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工作生活的场所,对于老人、婴儿来说,每天甚至有高达 95%的时间要在室内度过,因此,进行室内环境检测,保持室内空气质量良好是相当有必要的。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可以针对室内装饰装修和家具添置引起的环境污染超标情况进行分析,具有绝对的法律效力,根据检测结果,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如今的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多样,浓度也较低,因此对人体的危害一般都是长期和慢性的,不易被发现。而且,现代人在室内装修污染防治方面也存在某些失误,像刚装修的房子通风后马上居住,这是不正确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在正常的通风状态下无法清除,市场上买的空气清新剂等也是治标不治本,长期处于这种无色无味的毒气当中,对人体健康是一种潜在的长期危害。因此进行室内环境检测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有具体的标准要求,对于日常生活住宅也是极其必要的。
二、室内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因
此我们在分析室内环境检测的相关问题时,有必要对室内污染物来源
及危害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一)家居用品污染
家居用品中的洗涤剂、消毒剂、化妆品和医药品等本身都会释放一些污染物,倘若储藏不当,还会加剧它们的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除此之外,家用电器也会产生某些电磁辐射、静电、灰尘、噪音和细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烹调油烟污染
人们在室内进行烹调时,油烟当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物,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强致癌物等,这些有毒物质对人的机体具有肺脏毒性、免疫毒性和致癌突变性,不仅如此,它们还会破坏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影响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三) 烟草烟雾污染
烟草的危害众所周知,世界无烟日的确立也是为了普及烟草的危害,使大家远离,但是多数人还是无法摆脱烟草的诱惑。烟雾当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包括烟碱、二氧化氮、丙烯醛、芳香烃、尼古丁、烟焦油、铅、汞等,这已经成为室内污染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不仅会危害吸烟者本身,而且还会造成其他家庭成员的被动吸烟,对孕妇和儿童的影响更为严重。
(四)生物性污染
所谓的生物性污染,主要是指污染物来源是家庭饲养的宠物,如花、鸟虫鱼和猫狗兔鼠等,也包括细菌、真菌、花粉、病毒、生物体有机成分等。这些花鸟虫鱼和猫狗宠物自身一般都会携带一些寄生虫、毛屑或病毒,人体在接触过程中会被无意中传播到,有可能诱发人体疾病。同时人体在新陈代谢时也会通过汗液、尿液等将污染物排向室内空间,带来二氧化碳、丙酮和病原微生物等。
三、建筑室内环境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室内环境检测市场亟待规范
现如今,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许多人看准其发展势头纷纷加入到这一新兴行业中,近年来,国内从事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的机构迅速增多。但利益当头,难免出现问题,国内建筑工程室内环境市场中出现监管不到位、质量难以保证、检测数据失真等现象,如不及时解决,建筑红会称室内环境检测发展易走向畸形。
(二)检测机构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检测数据失真
一些检测机构利用群众对室内环境污染和检测存在的认识误区,以及国家相关制度法规的不完善,在操作过程的细节处理上做文章,对检测前建筑封闭时间、检测时测试对象、检测采集样品等执行不规范操作,不符合相应标准,导致检测数据失去参考价值。
(三)检测机构缺乏专业检测人员或检测人员素质偏低
在一些检测机构中,缺乏专业的室内环境检测人才,或者检测人员对检测流程不熟悉,不能按照国家规定与行业标准进行检测,甚至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向群众进行虚假宣传。
(四)人们对室内环境污染与检测的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存在误区,主要是人们对室内污染的常识性错误认识,导致他们对室内环境检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能充分理解。人们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一味相信商家的宣传,购买所谓的“环保材料”,甚至相信进口材料优于国产材料,盲目使用,跳过检测这一步骤,忽略二次检测,导致室内环境于无形中损害着身体健康。另外,由于当前我国室内环境检测市场不甚规范,检测机构鱼龙混杂,虽然人们的选择面得到拓宽,但对室内环境检测的信任度有所下降,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存疑。
四、室内环境检测质量的有效控制策略
(一) 加强仪器设备及检测环境的控制
在实际进行检测操作之前,检测人员应该认真对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和校验,在确定仪器的技术性良好、灵敏度符合规范标准之后再开始正式的检测工作。在检测工作结束后,还要再次进行检查,确保仪器设备完好无损,然后进行妥善保管。此外,检测人员还要对检测环境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气压、气温和湿度都满足要求,这些操作都有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准度。
(二)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要想提高室内环境检测的整体质量,首先就必须做好对检测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检测机构可以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出国进修也好,聘请专家也罢,总之都是为了加大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只有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专业水平,才能确保他们在进行操作时准确无误,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三) 做好室内绿化工作
用植物来净化空气是一项绝佳的选择,不仅可以点缀美化室内环境,还可以有效减轻污染物的危害。室内绿化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绿化植物,像吊兰和芦荟等都不错,它们能够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龟背竹也很好,它可以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种植月季、蔷薇等更是既美观又能吸收硫化氢、氟化氢等有害气体,一举多得。
(五)工程所用材料的选择控制
工程中材料的控制也是控制室内空气的有效措施。民用建筑需要根据建筑的需要和用途来决定建筑所用的材料,但是所使用的材料必须坚决以环保为标准。工程材料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详细的了解图纸中工程的要求,按照工程的要求采购合适的材料。民用建筑中不能缺少砂石,水泥,砖等材料,这些材料的放射性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限量,这样的材料才能保证避免室内污染。
五、针对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发展现状提出的对策
(一) 加强宣传,消除认识误区。对人们对室内环境检测的认识误区组织开展调查,整理汇总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种类、辨别方法,同时认识到进行室内环境检测的重要性,从而学会甄别市场上众多的检测机构,了解检测流程与手段,避开商家的虚假宣传,获得真实有效的检测结果。
(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室内环境检测市场。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室内环境检测市场监管力度,取缔检测质量不过关的检测机构,净化市场环境。
(三) 加强监督,规范检测单位操作过程,确保检测数据真实有效
采集样品的时间、地点、方法及样品数量等必须符合相应标准和制
度,保证样品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室内环境的整体情况。检测计划的
实施应具完整性,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
结束语:
我国建筑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开来,很多建筑都是经过精心装修之后才交付到居民的手中,随着人们对生活的高要求,高品质并且具有创新意识的装修风格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向往。但是在追求完美的同时,装修所造成的室内污染成为危害人体的重要污染源,相关研究表明,室内空气污染现在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所以,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建筑工程的验收也是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程序之一。
参考文献:
[1]张震,刘俊伟. 室内环境检测试验分析问题探讨[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3,05:42-45.
[2]林永强. 浅谈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检测及其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导刊,2014,04:98-100.
环境监管体系范文5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定义……………………………………………………………………………………(1) 2.1要素………………………………………………………………………………(1) 2.2事故………………………………………………………………………………(1) 2.3危害…………………………………………………………………………………(1) 2.4风险…………………………………………………………………………………(1) 2.5风险评价……………………………………………………………………………(1) 2.6审核………………………………………………………………………………(1) 2.7评审………………………………………………………………………………(1) 2.8资源………………………………………………………………………………(1) 2.9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1) 2.10不符合……………………………………………………………………………(1) 2.11管理者代表………………………………………………………………………(2) 3HSE管理体系要素……………………………………………………………………(2) 3.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3) 3.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3) 3.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8) 3.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8) 3.5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9) 3.6运行和维修………………………………………………………………………(10) 3.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10) 3.8检查和监督………………………………………………………………………(12) 3.9事故处理和预防…………………………………………………………………(13) 3.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13)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HS 0001.1--200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 Safety,environment and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Of
China Petrochemical Corp.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要素 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2.2事故 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事件。 2.3危害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2.4风险 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事件结果的严重性。 2.5风险评价 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对危害分析结果做出判断的过程。 2.6审核 判别管理活动和有关过程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并系统地验证企业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方针和战略目标的过程。 2.7评审 高层管理者对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及其 2.8资源 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所需的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技术和方法等。 2.9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 指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以下简称HSE)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而构成的整体。 2.10不符合 任何能够直接或间接造成伤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的事件;违背作业标准、规程、规章的行为;与管理体系要求产生的偏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2001-02-08批准
2001-03-01实施 2.11管理者代表 由公司或直属企业最高管理者任命,在公司或直属企业内代表最高管理者履行HSE管理职能的人员。 3 HSE管理体系要素 HSE管理体系由十项要素构成: 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5.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 6.运行和维修 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8.检查和监督 9.事故处理和预防 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这十项要素之间紧密相关,相互渗透,以确保体系的系统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公司应建立遵守国家有关HSE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程序。 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应是现行有效的版本,应将其具体要求传达给公司全体员工和相关方。 企业是公司HSE管理体系实施的主体,经理(局长、厂长)是HSE的最高管理者,按照本标准要求,应设立管理者代表和HSE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组建HSK管理委员会及HSE管理部门,明确责任并落实HSE责任。在开展HSE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编制出简捷明确、通俗适用的HSE管理体系实施程序,重点制定HSE目标、HSE职责、HSE表现、HSE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认真开展各层次的HSE培训。该程序应及时经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并正式投入运行,实行年度HSE业绩报告制度,通过审核、评审、实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HSE管理水平。 3.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3.1.1总则 公司在HSE管理上应有明确的承诺和形成文件的方针目标,高层管理者通过提供资源,通过考核和审核,不断改善公司的HSE业绩。 3.1.2领导承诺 公司高层管理者应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自上而下的承诺,并建立HSE保障体系。公司承诺应以实际行动表明对HSE的重视。 a)各级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HSE的第一责任人,对HSE应有形成文件的承诺,并确保承诺转变为人、财、物的支持。 b)直属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向公司、本企业员工和社会做出保证,本单位建立的HSE管理程序行之有效。 c)各级管理者应及时收集全体员工、承包商、供应商和其他有关人员的信息反馈,使其积极参与到HSE不断改进的过程中。 3.1.3方针目标 方针目标是公司在HSE管理方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实现良好的HSE业绩的保证。公司的HSE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HSE目标是“追求最大限度的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创国际一流的HSE业绩”。 公司的方针目标体现了以下原则,下属企业在制定本企业的HSE方针目标时应遵照执行: a)公司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应满足HSE管理的各项要求; b)与公司其他方针保持一致,并具有同等重要性; c)能够得到各级组织的贯彻和实施; d)公众易于获得; e)符合或高于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f)当法律和法规没有相关规定时,可选用公司内部合适的企业标准; g)尽可能有效地减少公司的业务活动对HSE带来的风险和危害; h)通过定期审核和评审,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1.4责任 公司和直属企业应建立HSE管理体系,组织落实,实现安全、环境、健康一体化管理。 a)各级企业的管理者通过自身的HSE表率,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不断强化和奖励正确的HSE行为; b)各级管理部门应为HSE管理的具体行动提供支持,应定期对HSE管理体系进行审核,编制年度HSE管理报告,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总结取得的进展并规划将采取的措施; c)各级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建立明确的HSE目标、标准、职责和HSE业绩考核办法,并配置相应的资源; d)直属企业最高管理者对HSE管理应从设计抓起,认真落实并考核设计部门高层管理者HSE责任。 3.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3.2.1总则 公司和直属企业应建立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广泛开展培训.以提高全体员工的HSE意识和专业技能。 建立培训记录,按要求不断完善培训计划,制定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 应有效地控制HSE管理文件,为实施HSE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3.2.2组织机构 公司设立HSE管理委员会。公司和直属企业应建立相应的HSE管理机构,并对其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 3.2.3职责 a)公司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HSE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及HSE管理部门的职责,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HSE管理委员会是公司HSE事务的决策机构,HSE管理部门负责HSE事务的组 织与监督。 b)公司和直属企业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科研、设计、生产计划、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生产调度、公安消防、设备动力、质量管理、工程建设、供应、销售、财务、人事劳资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工会等相关职能部门的HSE职责,配置必要的资源。各职能部门应按规定编制HSE实施计划书。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贯彻执行公司HSE管理体系的规定和要求,做好与HSE相关的工作,确保HSE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c)公司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提出制定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层其他成员、职能部门、各级管理者直至车间(装置、基层队、站库)负责人、班(组)长、员工等各级人员HSE职责要求。d)公司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员工应落实HSE职责。公司的每位员工都负有HSE责任,无论身处何地,都应把HSE事务做好。通过审查考核,不断提高公司的HSE业绩。,:
1)定期检查,确保各项职责全面落实。以此为依据,确定部门、个人业绩目标。部门、个人业绩的实现情况应记录存档并反馈。
2)公司及直属企业应建立HSE业绩考核程序,各级管理层在同级部门和下属单位意见反馈的基础上,对照本年度的HSE目标对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管理层其他成员的HSE业绩进行考核,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 3.2.4培训 公司对岗位人员应认真选拔,确认其称职程度,进行系统培训,并建立对其技能和能力进行评估的程序。 3.2.5资金 公司应优先安排用于HSE管理方面的资金,确保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3.2.6物力 公司和直属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为HSE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检测仪器、防护用品、应急医疗用品、通信器材和交通工具等。 3.2.7文件控制 3.2。7.1范围 ——公司概况; ——组织机构与职责; ——HSE方针、目标; ——HSE风险评价记录; ——年度HSE工作计划与年度报告; ——HSE工作考核与奖惩实施办法和考核记录; ——作业实体的HSE实施程序; ——HSE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评审报告; ——应急预案; ——变更审批实施文件; ——政府法律、法规; ——与公司有关的标准、规范; ——培训考核记录; ——新装置开车前审核记录; ——装置停产检修、改造投产前检查记录; ——所有经过批准实施的作业许可证档案材料; ——检查监督报告;。 ——关键装置监控要求与检查报告; ——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报告; ——对承包商、供应商的评估材料; ——各类报表等。 3.2.7.2控制 公司应控制HSE管理文件,以确保: a)与公司的活动相适应; b)定期评审,必要时进行修订,前经授权人批准; c)需要时现行版本随时可得; d)失效时能及时从颁发处和使用处收回。 3.2.7.3修订 建立文件修订制度,使公司员工、承包商、政府机构等随时获得文件的现行有效版本。 3.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3.3.1总则 风险评价是一个不问断的过程,是所有HSE要素的基础。直属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 3.3.2风险评价 主管领导应直接负责并制定风险评价管理程序,每隔一定时间或发生重大变更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程序见图2。 3.3.2.1明确评价对象、选择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和程序 评价对象确定后,直属企业应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程序,进行风险预评价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 3.3.2.2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a)直属企业应系统地确定生产经营活动、产品运输及售后服务中危害和影响的全过程。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的工作环境及操作条件。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来自: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缺陷; ——设备失效;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违反生产操作规程; ——违反安全规程;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HSE管理体系要求。 4)在敏感地区水域活动作业因物料泄漏导致重大污染的事故。 5)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理。 6)以往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 明确评价对象。选择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和程序 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选择相应的判别准则 评价危害和影响 记录重要危害和影响 建立详细目标和量化指标 确定和评价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报告 实施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 图2风险评价程序 b)公司应鼓励全员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c)进行评价和风险管理时,应考虑所评价项目的顺序。 3.3.2.3选择相应的判别准则 a)判别准则表述了与公司或设施有关的目标,对危害及其影响的判断可以依据该准则。判别准则来自法律、法规要求、合同规定、公司方针或标准等。 b)在新装置设计或运行期间,直属企业应确定相关活动的判别准则并评价是否符合标准。若达不到运行判别准则要求,则应强化风险削减措施。任何关于修订判别准则的提议或放宽准则要求的建议,都应得到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批准。 3.3.2.4评价危害和影响 a)在进行风险评价时,考虑对下列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1)人; 2)环境; 3)财产。 b)风险评价: 1)包括活动、产品和服务的影响; 2)强调人与物两方面因素导致的影响和风险; 3)考虑来自与风险区直接有关的人员的意见; 4)由具有资格的、有能力的人员来实施; 5)定期进行。 c)健康与安全的风险和影响评价应考虑到: 1)火灾和爆炸; 2)冲击与撞击; 3)溺水、窒息与触电; 4)暴露于粉尘、化学品、物理因素和生物药剂的环境中; 5)人机工程因素; 6)有害物料的泄漏。 3.3.2.5记录重要危害和影响 a)直属企业应将已确定的HSE的显著危害和影响形成文件,说明削减措施。 b)直属企业应记录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服务的HSE方面的法规、要求和规定,以确保与这些要求和规定相符。 3.3.2.6建立详细目标和量化指标 a)直属企业应建立适当、具体的风险评价目标和量化指标。这些目标与量化指标应根据公司的方针目标、风险管理要求、生产及商业的需要而制定.并且是可验证的、现实的和可实现的。 b)作为风险评价的后续工作,直属企业应制定有关HSE关键性的管理活动和任务的量化指标,这些指标在生产活动中应是具体可行的。公司还应定期评审这些指标的连续性和适用性。 3.3.2.7确定和评价风险控制措施 直属企业应采取措施来削减风险及其影响。风险削减措施应包括预防事故、控制事故、预防急慢性职业病、降低事故长期的和短期的影响等部分。 3.3.2.8风险评价报告 直属企业应定期根据风险评价情况编制出风险评价报告。 3.3.2.9实施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 a)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和随后的工作要求有可行的管理和现场监督规定,并要求操作人员对其理解和掌握。 b)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投资和效益分析、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采取必要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3.3环境因素评价 直属企业应建立并保持环境因素评价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企业在制定环境目标时,应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3.3.3.1环境因素的确定范围 a)生产工艺; b)维修保养 c)检验、分析、检测设施; d)原材料、半成品的采购; e)设备更新; f)产品运输、贮存、使用和服务等; g)废弃物的处理、贮存、处置和利用。 3.3.3.2环境因素的变更 在下列情况发生变更时应及时更新确定和评价环境因素: a)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更; b)生产工艺发生变更; c)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 3.3.3.3判定重要环境因素的依据 评价重要环境因素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 a)有关国家、地方及行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b)环境影响的范围; c)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 d)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 e)社会和公众的关注程度和环境敏感点。 3.3.3.4环境目标、指标的制定 直属企业应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企业在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资金、运行和经营要求,同时要符合公司的HSE管理方针与目标。 3.3.3.5环境目标、指标的实施方案 直属企业应制定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包括有关职能部门在实施环境目标、指标时的职责,实现环境目标、指标的实施方法和时间表。 3.3.4隐患治理 3.3.4.1隐患评估 a)自评:直属企业应实事求是地按照推荐的评估方法对隐患进行评估,评估后的隐患应建立完整、齐全的档案资料,其内容包括: 1)评估报告; 2)评审意见; 3)技术结论; 4)隐患治理方案; 5)整改进度和责任人; 6)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b)复查:直属企业HSE管理部门应根据自评结果进行复查,在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后,编制出年度隐患项目治理计划表并列入年度综合计划。其中重大隐患治理项目需经HSE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报公司的HSE管理部门审查并组织实施。 c)公司的HSE管理部门对上报的隐患治理计划进行初步审查,根据隐患治理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对隐患治理计划进行评估,编制出评估报告,提出评估结论。 3.3.4.2隐患治理 直属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事故隐患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亲自组织隐患治理工作。 3,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3.4. l总则 承包商和供应商及相关方对公司的HSE业绩十分重要,应评估他们的HSE表现,对供应商的产品和售后服务应进行验证,确保其符合公司的HSE管理规定和要求。 3.4.2承包商管理 3.4.2.1资格预审(预认证) a)制定预认证计划; b)建立公司认可的承包商名册; c)保存所有的承包商的资料和文件; d)检查承包商预认证表格,确认其是否满足公司的HSE验收指标。 3.4.2.2选择承包商 a)检查承包商是否按业主的要求进行HSE培训,验证其员工是否具备从事岗位工作的技能; b)检查承包商是否具有与业主相符合的HSE管理准则及标准; c)检查所有的合同是否满足上级有关部门及公司的HSE要求; d)参加预投标会议和合同签定前的会议; e)签定合同。 3.4.2.3开工前的准备 a)向承包商介绍与工艺装置(生产过程)有关的概况和危害,并进行人厂前的HSE培训教育; b)开工前应召开HSE会议; c)参加审查开工前有关HSE活动的计划; d)依据公司的HSE管理要求及标准监督承包商的HSE管理; e)参加开工前工作会议和审查承包商作业计划。 3.4.2.4作业过程监督 a)审查、记录承包商HSE表现,并将意见反馈给承包商; b)协调承包商之间的工作; c)协助承包商进行事故调查或事件调查; d)保存所有承包商员工的伤病记录; e)作业全过程检查承包商HSE计划的执行情况; f)检查承包商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及执行情况: 3.4.2.5承包商HSE表现评价 a)审查、记录承包商HSE表现并将意见反馈给承包商; b)督促和鼓励承包商制定自己的HSE改进计划; c)组织对承包商的HSE体系的审核。 3.4.3供应商管理 a)对为公司和直属企业提品和售后服务的供应商,应制定资格预审、选用和续用标准。 b)要经常识别、管理与采购有关的危害和风险。 3.5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 3.5。1,总则 新建、改建、扩建装置(设施)时,应按照“三同时”即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采用国际或国家标准,石油、石化行业标准进行设计、采购、安装和试车,确保装置(设施)在运行寿命期间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3.5.2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 响评价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正式进入可行性研究的批复。 3.5.3资质和审核 所有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与控制管理机制及程序应形成文件。项目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由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劳动安全卫生与环境管理人员应参与项目的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初步设计的安全卫生环保篇应由HSE相关部门会签批复。设计施工图纸应由HSE相关部门审查批准签章,设计人员要具备相应资质。 3.5.4装置(设施)采购与安装 装置(设施)建设中的采购和安装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有关要求,建立文件并保存。 3.5.5阶段风险评估 从装置(设施)设计到试运行的各个阶段,都应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及对环境的影响。 3.5.6试运行 应制定新建、改建或扩建装置(设施)的试运行审查程序,并形成文件。审查内容包括验证装置(设施)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HSE防范措施是否到位;员工培训是否已完毕;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等,审查过后应形成记录文件。 3.5.7实际偏差 建设(施工)与设计标准发生的偏差必须得到国家主管部门、公司的审核和认可,并建立文件予以保存。 3.6运行和维修 3.6.1,总则 公司应建立运行和维修管理程序,以确保HSE方针、目标的实现。 3.6.2基本要求 a)对所有新安装和改造的设备,应进行开车前、开车后审查,审查情况应记录存档,确认建设(建造)与设计相符,所需的验证试验全部完成并被接受,所有建议(偏差)已有结论并得到指定技术管理部门的批准。 b)满足或优于适用的法规要求。运用明确的操作、维修检验或腐蚀控制体系,保持运行正常和机械完好。 c)设置关键运行参数并定期监测。为保持装置在这些参数范围内运行,员工应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d)编制明确的开车、操作、维修和停车规程,并指定专门的审查批准人员。 e)停车维修和改造的设备再次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和试验,并应记录检查结论和实验结果。 f)制定保护系统试验和维修计划,包括临时解除的管理办法,以保持可靠性和可用性。 g)评估、控制因在运行装置上或其附近同时施工、作业所带来的风险。 h)公司应建立关键生产装置监控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i)对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控制程序,以确保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和活动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运行。 程序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不偏离HSE方针和已制定的环境目标、指标; ——重要环境因素的管理程序应涉及到企业内部与该环境因素有关的任何部门; ——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并与现行的规章和作业实体HSE实施程序相结合; ——程序要文件化。 j)对于使用达到报废期的设备或装置,应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废弃、修补或恢复再用的计划。 k)要有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更换或改造的设备保持完好运行。 3.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3.7.1,总则 变更管理失控往往会引发事故,应实施严格的变更管理。一旦发生事故时,为确保人身、财产安全,不破坏环境,不损害公司的声誉,应实施应急管理。
变更管理是指对人员、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
应急管理是指对生产、储运和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细致地分析和调查研究,识别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制定可靠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3.7.2变更管理 3.7.2.1变更类型 a)工艺、技术变更:如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原料及介质变更,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等重大变更,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操作规程的变更等。 b)机械设备及设施变更:及设施变更:如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和配件,设备材料代用用变更,临时性的电气设备变更等。 c)管理变更:如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变更,人员和机构的变更,HSE管理体系的变更等。 3.7.2.2变更申请 变更的申请按统一的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3.7.2.3变更审批 《变更申请表》填好后,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由其组织有关人员按变更原因和实际生产的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变更。任何变更都需按管理权限报主管领导审批。 3.7.2.4变更实施.
变更批准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并形成文件。不经过审查和批准,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的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3.7.2.5变更验收 变更实施结束后,应由变更主管部门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文件,并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3.7.3应急管理 a)应急管理应实行分级管理,各级组织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应急顶案, b)应急预案的制定:
1)每一个重大危险设施或装置、要害部位和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场所部应有相应的现场应急预案; 2)应急预案应由企业生产协调部门组织安全、环保、技术、公安、消防、工业卫生、医疗、设备、物资等相关部门制定; 3)应急预案应考虑各种特殊情况下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设施(设备、用品)以保证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 4)在制定过程中,应听取来自基层自勺意见。 c)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2)参与事故处置的部门和人员; 3)紧急服务信息,如报警和内外部联络方式等; 4)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工艺处理措施; 5)应急救援及控制措施,包括抢险和救护等; 6)有害物料的潜在危险及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7)人员的撤离及危险区隔离计划; 8)应急培训计划和演练要求等 d)直属企业及生产厂应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并做如下准备: 1)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 2)工艺流程图,包括消防系统等; 3)应急照明; 4)应急通信系统; 5)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应急预案、需要报告的上级机构一览表、企业有关人员联络的方式、必要的技术和气象资料等;、 6)应急所使用的设备、物资及互救信息等。 e)应急预案的审批和检查。
应急预案制定后,应经HSE管理委员会讨论批准,并报上级应急指挥中心备案。 l)应急预案一经批准,应急管理部门应确保每一个职工和外部应急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熟悉和了解。 2)应急管理部门应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的检查,其内容有:在事故期间通信系统是否能正常运行,各种救护设施(用品)是否齐备、有效,撤离步骤是否适宜,事故处置人员能否及时到位等。 f)应急预案的演练、评估与修订: 1)应急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2)应急管理部门应在演练后,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应急预案应及时通知到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3.8检查和监督 3.8。1,总则 公司和直属企业应定期对已建立的HSE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定期检查和监督制度,形成文件,以保证方针目标的实现和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3.8.2检查和监督依据 a)国家和公司的通知; b)公司的文件规定。 3.8.3检查的分类和频次 3.8.3.1检查的分类 a)国家、公司安排及要求进行的指令性检查; b)常规检查。 常规检查分为日常、定期、专业、不定期四种方式。 3.8.3.2检查的频次 a)国家和公司的指令性检查,应按要求立即进行; b)公司对直属企业组织的检查,直属企业、生产厂、车间(基层队)的检查按公司的规定进行。 3.8.4不符合纠正 a)当发现不符合时,应按规定进行调查,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b)对不符合情况可以通过检查监督、与员工(承包商及相关方)的交流或事故调查来确定。 c)不符合情况发生后,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通知责任单位和相关方;
2)确定导致不符合的原因及可能的结果;
3)制定整改计划和改进方案;
4)根据不符合情况,制定并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预防活动的有效性;
环境监管体系范文6
【关键词】企业 环境 关系 演变 应用
一、企业环境与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综合能力。首先,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比较能力,是一种相对的能力;其次,企业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第三,企业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要保持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最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质量、服务、成本及快速反应,这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任何管理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可持续能力。因此,对企业环境的研究最终也要归宿到提升竞争力这条主线。企业通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环境调试增加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来实现的。随着企业竞争优势由企业规模、成本、质量向时间的转移,企业致力于提高自身快速反应的能力成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策略,快速反应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快速反应(QR)是指企业面对企业环境的快速变化,主要是顾客需求环境的变化,充分整合企业资源,以迅速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当今社会,顾客环境变化的速度日益加速,要求企业对环境调试的速度加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环境,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占有更多的市场,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因此,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必须加强对快速变化的顾客环境的适应能力,即企业对环境的调试能力,而这种调试能力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一种体现,企业的竞争力是一种比较能力,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也反应了企业调试能力的大小,那些能对环境变化具有更强调试能力的企业也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的竞争力从整合内部资源实现最优产出转变为如何控制和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
二、企业环境的管理与治理
(一)管理与治理的区别。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从管理与治理的概念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如下:
第一,管理是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治理对企业与其外部环境关系的协调,实现企业与其系统的利益最大化。
第二,管理是企业经理层的主要任务,目的是更有效的完成组织目标;而治理是企业董事会的任务,目的是是企业决策合理化,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三,管理实质是一个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而治理的实质是协调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环境管理。
企业环境不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影响和创造的,而且企业的环境是可以被管理的,即通过对环境的管理,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环境。企业环境管理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对内部资源的整合,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环境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目的是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调试能力。
(三)企业环境治理。
企业环境治理是通过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企业环境治理的对象是利益相关者,目的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治理是通过若干治理机制来实现的。这些机制具体包括信任、声誉、联合制裁、合作文化等行为规范方面的机制。信任是形成良好外部环境的基础;声誉机制的理论基础是博弈论,在重复博弈中,合作的结果有可能达到;联合制裁是对那些违背共同规范的成员予以集体处罚,通过加大机会主义成本来降低行为的不确定性,进而对交易起到保证作用;合作文化是战略伙伴在长期发展过程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理念。
三、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动态演变
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从长期过程来看,事物的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务的发展,但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因或外因都具有不同的决定作用。在事物的某些时期可能是外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从事物成长的整个历程来看,还是内因决定了外因,内因是事物成长的根本动力。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对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从长远角度看,企业要增强其核心能力即企业独自拥有的,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能为顾客创造持续价值的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这种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是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学习能力和资源能力的整合,能决定和创造企业的外部环境;然而在企业发展的某些特殊时期,企业外部环境能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
企业与环境关系的动态演变提醒企业在培育核心能力的同时,要善于利用特殊时期的环境因素,实现企业的跨越式成长。
四、企业环境评价
评价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环境研究的结论不仅要为企业环境管理与治理提供理论的指导,企业环境研究更要为企业现实发展服务。企业环境评价是链接企业环境理论与企业环境实践的桥梁。企业环境评价也是从定量的角度来了解企业环境综合能力以及影响企业环境综合能力的要素,从而为提升企业环境能力提供解决措施。
企业环境能力评价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的方法。依据专著第七章《企业环境分析与评价》,我们可以构造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对企业的环境能力进行有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企业环境等力的措施。最后,可以设计企业环境能力评价信息系统,来计算企业环境能力系数,对企业环境能力做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更好的提升企业环境能力。
参考文献:
[1]席酉民.企业外部环境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