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信网络结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信网络结构范文1
[关键词]移动通信,3G网络,结构分析,设备终端,无线接入网
中图分类号:TN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250-01
一、3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产生背景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3G网络技术,其发展和进步经历了体制标准之争,目前已经逐步演进到标准的完善阶段,并逐步步入通信设备开发以及通信产业发展的竞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信行业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和需求,提供快速便捷的通信网络业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和节约移动通信网络的带宽资费,提高通信服务质量。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欧洲各国诸多移动电话系统互不兼容,与此同时,人们对电信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此欧洲邮电管理会议CEPT专门成立一个小组为西欧规划一个公共移动系统,即GSM系统,意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2002年无线互联网正式在中国登陆,在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上,各种新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人们眼前,无线互联网业务显示出了它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魅力。2004年,独立免费WAP网站的出现和流行也让用户能够低成本甚至免费使用搜索、浏览、下载等WAP业务,流量费用的平民化正在被移动运营商变为现实。到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了5.5亿,手机网民已经达到2亿,无线互联网立刻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信息领域的下一个浪潮,即要快速解决移动通信网络应用的供给问题。3G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是相对于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而言进行定义的,主要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移动通信网络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人类提供更加便捷的通信服务。
二、研究3G移动系统网络结构的必要性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支持第三代通信网络,其主要目标定位于实时视频、高速多媒体以及移动互联网访问业务等。国际电信联盟(ITU)早在世纪之初就已经确定了W-CDMA(欧洲)、CDMA2000(美国)和TD-SCDMA(中国)三个主流3G标准。为了支持和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网络标准,我国在该项技术尚不能够成熟运用于商业领域的情况下,没有过早地颁发3G移动通信网络牌照。当前国际3G技术业已成熟,并且个别运营商已经成功将4G技术进行商业化,因此我国也加速了对3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例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移动曾推出了一些基于TD技术的3G服务,初步具有商业化与产业化的能力。
通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领域,目前中国电话总量及手机总理位居世界第一,移动通信设备的人均持有量也在世界前列。这种局面,充分说明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的市场非常庞大,同时也意味着中国通讯市场将逐渐趋于饱和,规模庞大的手机生产必然会走向产能过剩的不良局面,也很有可能引起销售市场的衰退,面临行业衰退和失业压力。在这种形势下,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将会为该行业提供发展机遇,消费者大量更新终端手机将为硬件厂商、市场销售和技术维修等创造新的巨大的需求,进而提供大量就业需求。3G是一种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将创造一个巨大的服务链和大量服务提供商,它主要是通过服务来创造增加值,这种大量服务需求则为目前难以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很好的岗位。
三、3G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的实现最初是基于WCDMA进行的,其系统体系结构与大多数第二代系统甚至第一代系统基本类似。WCDMA系统包括若干逻辑网络元素,逻辑网络元素可以按不同子网分类,也可以按功能来划分。
功能上,逻辑网络元素可以分成用户设备终端(UE)、无线接入网(RAN)和核心网(CN)等三种元素。无线接入网也可以借用UMTS中地面RAN的概念,因此又简称为UTRAN。其中,RAN处理与无线通信有关的功能,CN处理语音和数据业务的交换功能,相当于第二代系统中的MSC/VLR/HLR。UE和RAN采用全新的WCDMA无线技术规范,而CN基本上来源于GSM。UMTS也可以分成若干个子网,子网之间可以独立工作,同时也能够实现协同工作,因而子网又叫做UMTS公众陆地移动网(PLMN)。不同运营商所运营的PLMN之间可以互通,而且PLMN也可以与ISDN,PSTN,Internet以及其他数据网络互通。下面,对三种逻辑网络元素进行介绍:
第一,UE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ME,意指移动设备,它是通过空中无线接口Uu与Node B进行通信的无线终端;二是USIM,意指UMTS用户识别模块,它用于记载用户标识,执行鉴权算法,保存鉴权、密钥以及终端需要的预约信息,相当于GSM终端中的SIM智能卡。
第二,RAN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Node B,意指B结点,是在Iub和Uu接口之间传送数据的基站(BS),参与部分无线资源管理;二是RNC,意指无线网络控制器,控制辖区内的所有无线资源。
第三,CN中包含的逻辑网络元素有如下几个:(1)MSC/VLR,意指移动业务交换中心/访问位置寄存器,其中,移动交换中心MSC和数据库VLR为UE提供电路交换服务;(2)HLR,意指归属位置寄存器,它是一个位于用户本地的系统数据库,保存了用户服务特征描述的主备份;(3)GMSC,意指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网关,是UMTS PLMN与外部CS域网络连接处的交换设备;(4)SGSN,意指服务GPRS支撑节点,它与MSC/VLR的功能类似,只不过它仅用于分组交换(PS)业务。
四、3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方向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了科研院所、大学、运营商和制造商等相关单位,自上世纪末期开始,逐步开发和研究了包括WCDMA、TD-SCDMA和cdma2000在内的三大主流技术的标准。2004年初,中国已经全面启动了3G系列标准的起草及审定工作,基于3G技术做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和模拟实验,最终完成了包含WCDMA、TD-SCDMA、cdma2000及其业务应用的四个子体系的3G系列标准,共计98项内容,为中国3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商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在全球3G市场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该技术将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3G+技术将成为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主流产品
根据资料统计,全球移动普及率截至2010年底已经超过76%,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移动用户增长逐渐减缓。发展中国家将是未来几年3G用户增长的主要来源,对整个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影响重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3G+技术逐渐将会成为3G市场的主流。
第二,以浏览器作为新载体推动应用商店模式发展
移动应用商店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智能终端种类和行业应用的增加,未来应用商店应用范围将持续扩大,成为覆盖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通用应用下载平台。现阶段,基于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商店将面临Web应用程序商店的挑战,而这类应用商店在基于浏览器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跨终端甚至跨浏览器的优质服务,这对于移动应用商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中低端智能终端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开放阵营将占据主流。
今后,智能终端的能力将呈现PC化,计算、处理和存储能力等方面都逐渐向PC性能水平靠拢。在价格方面,智能终端将整体走低,受众范围也将会不断地扩大。
参考文献
通信网络结构范文2
论文摘要:分析了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的管理要求,针对网络管理层次多、设备种类多、网络结构复杂的特点,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电力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及解决方案。方案以TMN为基础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强调接口的开放性,强调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强调网络化和对各种体系结构的兼容性。为网管系统设计和方案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1 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设计原则
1.1 全面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TMN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专门为电信网络管理而制定的若干建议书[1],主要是为了适应通信网多厂商、多协议的环境,解决网管系统可持续建设的问题。TMN包括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及Q3标准的互联接口等项内容。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TMN已走向成熟。国际上的许多大的公司(例如SUN,HP等)都开发出TMN的应用开发平台,以支持TMN的标准;越来越多国际、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也宣布接受Q3接口标准,并在他们的设备上配置Q3接口。国内的公用网、部分专用通信网都有利用TMN来建设网管系统的成功范例,例如:全国长途电信局利用HP的TMN平台OVDM建设全国长途电信三期网管;无线通信局利用SUN的SEM平台建设TMN网络管理系统。TMN的优点在于其成熟和完整性,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体系中最为完整的通信网管标准体系;TMN的不足在于其复杂性和单一化的接口。这些问题在网管系统建设中应该加以考虑。
1.2 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
在接受TMN的同时,兼容其他流行的网管系统的标准以解决TMN接口单一的问题,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十分有好处,尤其在强调技术经济效益的今天,这一点更为重要。
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所构成的网络管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的管理标准,SNMP网络管理系统实际上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管理系统。不仅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厂商,目前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都支持SNMP的标准。因此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应该将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作为网络管理的标准之一,尤其在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2 电力通信网管系统方案
2.1 需求分析
在选择网管系统方案时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决定,如网络管理要求、通信系统规模、通信网络结构、技术经济指标等。网络管理要求应是确定网管系统方案的首要因素。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网管的配置越高、功能越全越好,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对通信设备的实时监控,那么最佳方案是选择监控系统。在完成监控功能方面,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能、准确程度都较复杂的网管系统要高。同样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通信设备的信息,只需要建立网元管理系统即可。但如果是一个管理一定规模的通信网络而且提供通信服务的管理单位,那么就应该选择能够涵盖整个通信网的网管系统。
2.2 网络设计
初期的网管系统一般只注重网络某些部分(如通信设备)的管理,其主要原因是通信网管系统在发展初期一般依赖于通信设备生产厂商。真正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各个层次:
网元数据采集层:网元(设备)的数据接入、数据采集系统。
网元管理层:直接管理单个的网元(设备),同时支持上级的网络管理层。这一层主要是面向设备、单条电路,是网络管理系统的基础内容。其直接的结果实现设备的维护系统。
网络管理层:在网元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对网元之间的关系、网络组成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从网络的观点、互联关系的角度协调网元(设备)之间的关系;创建、中止和修改网络的能力;分析网络的性能、利用率等参数。网络管理层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支持上层的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层:管理网络运行者与网络用户之间的接口,如物理或逻辑通道的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用户接口的提供及通道的组织;接口性能数据的记录统计;服务的记录和费用的管理。
业务管理层:对通信调度管理人员关于运行等事项所需的一些决策、计划进行管理。对运行人员关于网络的一些判断的管理。这一层管理往往与通信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相关。其功能包括:日志记录,派工维护记录,停役、维护计划,网络发展规划等。
网络管理系统应当是全网络的,对于面向用户服务的规模较大的通信网络,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网络、服务、业务等层次的管理上。
2.3 系统功能
一个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故障管理:提供对网络环境异常的检测并记录,通过异常数据判别网络中故障的位置、 性质及确定其对网络的影响,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
性能管理:网络管理系统能对网络及网络中各种设备的性能进行监视、分析和控制,确保网络本身及网络中的各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配置管理:建立和调整网络的物理、逻辑资源配置;网络拓扑图形的显示,包括反映每期工程后网络拓扑的演变;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物理设备;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传输链路;设置和监视环回,以实施相关性能指标的测试。
安全管理:防止非法用户的进入,对运行和维护人员实现灵活的优先权机制。
2.4 系统结构
为了保证网管系统能较好适应电力通信网的特点,满足电力通信网的管理要求,网管系统应能兼容多机种、多种操作系统;应能设计成冗余结构保证系统可靠性;应能充分考虑系统分期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档次的网管系统的需求。网管系统可采用IP级的网络实现系统中各硬件平台之间的互联,利用现有的各种管理数据网络的路由,组织四通八达的网管系统网络。
数据服务器:是网管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存储载体,用于存储和处理管理信息。
网管工作站:为网管系统提供人机接口功能。它为用户提供友好的图形化界面来操作各被管设备或资源,并以图形的方式来显示网络的运行状态及各种统计数据,同时运行各种网管系统的应用程序。
浏览工作站:通过广域网、Internet或Intranet网接入网管系统,提供网管系统数据信息的浏览功能。
协议适配器:完成网管系统与被管理设备之间的协议转换。
前置机:通过远方数据轮询采集及网管系统与采集系统之间的协议转换,实现对各种通信站、通信设备的实时管理。
网管系统的软件由管理信息数据库、网管核心模块、若干应用平台、若干网络高级分析程序及数据转换接口程序组成。
管理数据库:负责存储和处理被管设备、被管系统的历史数据, 以及非实时的资料、统计检索结果、报表数据等离线数据。
网管核心模块包括管理信息服务模块、管理信息协议接口及实时数据库;
通信调度应用平台包括系统运行监视、运行管理、设备操作、图形调用、数据查询等功能。
图形系统实现网管系统图形应用界面,包括图元制作工具、绘图工具、图形文件管理工具、数据库维护工具等。
通信运行管理应用平台提供网管系统所需的各种管理功能,包括运行计划管理、维护管理、报表管理、权限管理等。
网络高级分析软件包括网络故障分析、性能分析、路由分析、资源配置分析。
3 结语
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起步比较迟,相对于公用网和其他一些专用网都落后了一步。目前,在电力通信网中未见真正的规模比较大的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的运行管理主要依靠通信监控系统和一些随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引进的网元、网络管理系统。随着网络规模、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显示出目前这种状况的不适应性。从事电力通信网运行、管理、开发的建设者们有能力、有决心解决好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ITU-T M.3010-96.Principles for a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Networks.
通信网络结构范文3
研究4G通信网络,就必须加强对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这是决定4G网络通信与3G网络通信不同的关键因素,其主要包括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多输入多输出技术、IP核心网技术和多用户检测技术等。
1.1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所谓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简称OFDM技术,是4G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主要是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到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OFDM技术不同于一般性的网络技术,它可以通过相关技术将信号分开,有效的避免各子信道之间的信号干扰而导致的频选择性衰落情况,从而提升信道传输的有效性。此外,原信道的带宽分摊至各子信道上,使得子信道之间的带宽互不干扰。OFDM技术具有其自身的优点:首先,其频谱利用率高,频谱效率比串行系统将近高一倍;其次,其抗衰落能力和抗码间干扰能力强,由于其有效的实现了各子信道间的信号隔离,所以在实际应用可以规避各子信道之间的信号干扰,具有较高的抗衰弱能力。码间干扰是数字通信系统中除噪声干扰之外的最主要的干扰,它作为一种乘性干扰不同于一般性的加性造成干扰,但是WFDM技术中采用了循环前缀,所以其抗码间干扰能力也较强;最后,其适合高速数据的传输,OFDM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当信道间信号较弱时,采用抗干扰能力较强的调制方式,当信道间信号较佳时,则采用效率较高的调制方式。利用OFDM技术加载算法时,系统会自动调制将海量的数据信息集中置于信号较佳的信道上并以高速率进行传送,从而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正因为该技术具有这些其他技术所不具备的优点,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1.2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把各种无线电信号进行软件编程之后,支持其正常运行的一种技术,简称SDR技术。SDR技术的出现及应用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正因为绝大多数用户渴望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都能接入网络,专家提出了软件无线电技术。它可以通过一种适合各种类型的空中接口作为移动终端,使得用户的各类网络通过该终端接受并传输信号且无需漫游,这是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以现代通信理论为基础、以熟悉信号处理为核心、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持。由于SDR技术的所有程序都是通过软件编程来完成的,所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集中性和模块性。软件无线电技术凭借其自身的优势成为4G通信网络关键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向未来4G通信的桥梁和纽带。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应用不仅能减少开发风险,更有利于加快开发系列型产品。此外,由于它减少了硅芯片的容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算器件的价格,减少了产品开发的成本。
2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是设置在基站现场双向天线上的波束间没有切换的多波束或自适应阵列天线,简称SA技术,是4G通信网络未来的关键技术。在4G通信网络的实际应用中,SA技术会通过智能天线释放出空间定向波速,用户可以实时接收信号,还可以避免来自其他设备信号的干扰,从而保证用户信号的干净和清晰。可见,智能天线技术具有抗干扰性、实时跟踪和数字波速调节等特点。
3多输入输出技术
多输入输出技术是指在基站和移动终端设置多个天线,通过这些天线来接受网络信号的技术,简称MIMO技术。该技术可以为整个4G网络通信系统提供相应的空间复用和空间分集,空间复用是在信号的接收端和发射端安装多副天线,将信号分散至各个空间,增加其容量;空间分集主要分为发射分集和接收分集两类,通过分集技术来提升无线信道的性能,增加其容量和扩大其覆盖范围。MIMO技术相比于其他通信技术,具有高频谱利用率和无线容量、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4IPV6技术
IPV6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编址技术,在IPV4技术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拥有IPV4技术所没有的优势。目前IPV4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编址并不合理,造成地址空间资源的浪费情况,不利于通信技术的发展。而IPV6技术完全避免了此种弊端,以IPV4技术的地址空间为基础相应的扩大了自身的地址空间,增强了通信技术,提升了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是安全性能也远远高于IPV4技术,不仅实现了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使用效率和质量。所以,IPV6技术作为4G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出现和发展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必将会完全取代IPV4技术。
5多用户检测技术
多用户检测技术作为4G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与其他技术相辅相成,推动4G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谓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就是通过各种信息及信号处理手段对所有用户信道的信号进行检测处理,避免所有用户间出现彼此干扰情况及容量约束现象的出现的技术。该技术与其他技术不同,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和抗远近效应性能,目前在4G系统的终端和基站中钢钒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内部的容量。
6结束语
通信网络结构范文4
Abstract: The article uses theory of complex network structure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It takes the degree distribution, aggregation coefficient and average shortest path length as the variable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obustness influence of structure variables 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structure.
关键词: 协同创新;网络结构;鲁棒性;区域发展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network structure;robustness;region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81-03
0 引言
作为具有复杂网络系统一般特征的区域协同网络创新结构,其本身具有生产功能,对区域创新核心要素配置和运行效率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亦决定着区域协同创新的行为。可以说,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既是区域协同创新要素之间博弈的动态过程,也是区域协同网络结构各节点和链接互动的过程。文章通过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内涵、特征及其组成要素进行探索。希望达到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系统结构拓扑特征的描述,并以此为前提进一步研究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从而实现深入理解和评价区域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区域协同创新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1 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研究现状
我们认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是指区域内创新主体构成的网络节点之间产生的能够反映区域创新网络结构演化过程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作为创造竞争优势的新范式,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具有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群体竞争优势及协同整合效应。协同创新网络是各个节点进行资源共享的平台,作为创新主体的节点和链接基于创新的要求进行的彼此间交流和竞争使得创新主体间的相互影响逐渐强化。同时,由于创新自身所呈现出的非线性经营模式的特征,也使得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特点,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新的创新。特别是当区域中出现了新的和强有力的创新主体或者创新要素时,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创新将会通过网络结构中的相关节点和链接在整个区域协同网络中进行传递和反馈并形成震荡,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形成“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随着此种效应的扩散,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各节点最终将共同成长及竞争力不断提升。
2 协同创新网络结构鲁棒性研究
随着区域发展要求的提升,协同创新网络也表现出多层次及复杂性,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对区域创新网络结构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也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研究中通常用鲁棒性进行衡量。
一般而言,鲁棒性有两个参量值,一是级联失效过程中的最大连通子团大小,该值越大,网络结构的鲁棒性就越好;二是渗流阈值。是指当网络结构中的故障节点达到一定比例时,网络完全破碎,此时就会发生由网络结构由有序到无序的转变,这一故障节点比例阈值就是渗流阈值。在对网络结构鲁棒性进行测量时,常用到的测量指标有网络结构的节点数、度分布、节点之间的路径长度、聚类系数等,如图1所示。
结构嵌入性分析一般从结构洞、网络密度、网络核心度、网络层次等角度研究网络结构中的竞争优势。Burt从信息冗余的角度指出处于结构洞中位置的组织具在网络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Albert和Barabasi中比较了ER随机图和BA无标度网络的连通性对节点去除的鲁棒性。江可申与田颖杰(2002)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冯锋,张瑞青,闫威(2006)用小世界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和集团化系数对企业创新网络结构中节点间的交流频率和集聚程度进行测量,为研究创新网络结构的特征提供了数量分析基础。李守伟,钱省三,沈运红(2007)通过对IC产业网络的节点度分布和集聚系数进行了计算,结论说明产业网络是小世界网络。Wang D(2009)以物流网络为对象,从网络线路的冗余、供应流的分散性和网络节点间的路径研究了物流网络的鲁棒性。赵顺龙,张艳君(2010)用平均最短路径和聚集系数计算了技术联盟中的知识交流频率、交流集中度等知识转移网络中相关的统计参数,并对网络结构的建设及优化提出建议。庞俊亭,游达明(2012)认为创新网络结构具有无标度,研究结果强调了网络结构的核心节点在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体现出的资源的吸收、加工、创新、输出的主导作用。李彬,季建华,陈娟孟等(2012)以供应链网络为对象进行研究,认为供应链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
经上述研究可知: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是指网络结构中一些节点被随意或者蓄意去除后创新网络结构的连通性问题。如果节点被去除之后创新网络中大部分的节点仍然是连通的,称为该网络结构具有鲁棒性,反之则反是。对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而言,如果在协同创新扩散的过程中,随机让某些节点不参与协同创新的过程,如果创新最终扩散的程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当网络结构不连通时,网络能承受的抗干扰次数越多,说明该网络结构的鲁棒性越强。因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内个创新节点对创新的敏感程度和吸收能力,节点效率越高,表明该节点越重要。
3 研究方法及结果阐释
在对实际数据进行计算过程中,由于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量较大,基本计算过程都是依赖相关软件完成。通常的步骤是在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之后,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中各个节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借用Matlab软件将这种关系转换成矩阵的形式,之后利用TXT和EXCEL导入到Uicnet软件中,通过Netdraw的功能对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特征进行计算并作出网络结构图。
在随机删除节点的过程中,本研究主要借用Matlab中的rand函数对节点进行取样,A=fix(N*rand(1,X)),据此可以得到A(1*X)这样一个随机矩阵,其元素组成为各个移除节点的编号。若矩阵A中有相同元素,则多次随机取样,其中N为原网络节点数,Z为移除节点数目,分别取节点总数的7%、14%、20%进行移除;在计算移除的节点时,采用最近整数法,即仿真试验中的节点数目取为所得数最接近整数,每一相同数目节点移除的工作进行5次,取五次的平均值进行分析。
在蓄意删除网络节点的过程中,本研究主要采用CB(Comprehensive Between-ness)攻击模式,即介数下的删除模式,具体步骤为先得出网络结构中各节点的介数表,对节点介数进行从高到低排序,然后依次选取高节点介数的节点进行移除。
4 研究结果及理论解释
本节主要是应用复杂网络分析软件及MATLAB对已建模的惠莞深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进行拓扑结构特征分析。考虑反映网络的几个特征参数,即网络度分布、聚类系数、节点介数、平均路径长度。利用PAJEK中Net/Partitions/Degree菜单下的In/Out/All三个命令可分别对有向图的节点求其入度,出度和总的度。对于无向图,则只需用All-个命令即可。然后运用MATLAB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得到该网络的度分布,以及累计度分布。
根据表1节点度分布统计数据,应用MATLAB绘制度分布图如图2,累计度分布图如3。
按照表1和表2提供的数据,通过Matlab进行数据拟合处理后绘制出故障模拟各统计特征参数的变化曲线图如图4所示。
5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对区域发展和创新推动至关重要。本研究借用复杂网络理论,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进行建模分析,并对区域协同网络结构的鲁棒性作了推导和研究。基于上述研究,可以得到下述结论: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是一种无标度网络,并服从幂率分布,因此它具有小世界网络的统计特征,即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中各节点之间的连接状况具有严重的不均匀分布性;而这种无标度网络对随意去除节点的行为具有极高的鲁棒性。为此,要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可以通过改变网络结构的形成机制,加强网络维护,消除其无标度的特征,以达到提升其鲁棒性的目的。
另外,网络结构的鲁棒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各个节点和链接之间的交互数量,若个节点和链接具有良好的协同创造精神,能够充分发挥每个节点自身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尊重网络结构中每一个节点和链接的意见,无论在何种策略的干扰下,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总能保持较高的鲁棒性。
参考文献:
[1]赵莉.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企业组织鲁棒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5):74-177.
通信网络结构范文5
随着技术的复杂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技术的融合性加剧,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日益受到挑战,网络条件下的合作创新开始趋于普遍化[1]。高新技术园区是合作创新的重要阵地。从1991年第一批国家高新区正式建立以来,国家高新区不断扩围,到2013年全国共有105家国家高新区。地方性高新技术园区也纷纷落成,担负着振兴地方经济的重任。如今,高新技术园区已经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更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高新技术集群及园区在创新功能方面的抽象,准确地识别、分析、预防风险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将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角结构”的构建嵌入现有的风险类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法分析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风险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案例进行对比论证,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良性发展。
二、文献回顾及概念界定
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创新网络”的研究,使用“创新联网”这一概念表示创新过程中企业的联网行为。Imai 和 Baba(1989)提出了系统创新、跨边界网络等概念。Freeman(1991)沿用了 Imai 和 Baba 的观点,认为创新网络是应对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这是创新网络理论的首次提出[2]。此后学者们对创新网络理论一直关注度未减,在概念、构成、功能、利弊方面形成了很多新的理论和看法,但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系统研究尚不广泛,只是一些学者在对创新网络进行探讨时加入了协同的理念。Hadjimanolis(1999)认为,协同创新网络是由企业和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等通过形成垂直或水平的关联节点所构成[3]。解学梅(2010)认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是指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同供应链企业、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中介和政府等行为主体形成的协作关系[4]。汪秀婷(2012)认为随着创新过程各环节的并行化、创新资源的集成化和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并维持一个有效的协同创新网络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5]。本文界定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由大量组织(节点)参与,通过资源的高效共享,彼此间实现技术、知识、信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深度合作,以增强节点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区域性网络系统。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成是出于增进区域创新活动,发展地区经济为根本出发点,但在实际中,网络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Grabber 对德国鲁尔地区钢铁业集群衰退的原因进行考察,得出产业集群网络化负效应可以从功能锁定、认知锁定和政治锁定三个方面来理解。以上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网络化协同创新带来的风险,无论是社会网络视角、知识视角还是复杂网络视角都只涉及其中几种风险类型,如何从全新视角展现“风险地图”的全貌将对该项研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三角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梳理了现有的风险类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风险的形成过程。
三、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风险与风险形成
1.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三角结构”与风险的嵌入
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首先应界定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系统的范围。 Corning 在分析复杂系统进化的过程中,将协同定义为“自然或社会系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要素或者人之间通过相互依赖形成的联合效应”。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很容易局限于区域内,前期很多研究也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区域外部网络对整体的影响,所以本文将协同创新网络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核心协同网络(C网络)、辅助协同网络(A网络)和外部协同网络(E网络),前两个部分是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现,后一个部分是系统具有开放性的体现。
相应地,该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核心协同网络子系统、辅助协同网络子系统、外部协同网络子系统,其中核心协同网络子系统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企业、客户企业、竞争对手、其他相关企业。辅助协同网络子系统包括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及大学、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技术市场。外部协同网络子系统也有着相类似的结构,只是在空间位置上不同于该目标网络。由此可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本地区域创新要素的协同运作,还取决于跨区域创新协作网络的建立[10]。
在分析风险时结合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重点考虑四个方面的风险:核心协同网络的内部风险、辅助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外部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辅助协同网络与外部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如图1所示。
核心协同创新网络一旦形成,如要切断某一合作关系而另寻其他合作关系,需要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与创新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知识氛围的变更也不利于企业很快地投入到新的协同创新合作中去。创新合作关系的积累和升级往往使双方彼此更加适合,加强了资产的专用性[11]。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负作用即合作关系锁定风险。此外,辅助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之间也存在合作关系锁定的风险。合作关系锁定会进一步造成知识锁定风险。择优连接风险是指在网络形成过程中,新入企业或组织优先选择与创新能力强的节点建立合作的现象。例如核心协同网络内部新创企业会优先选择依附创新实力强大的大公司。在辅助协同网络和核心协同网络之间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中型企业更容易获取银行贷款,政府为追求整体经济实力和彰显政绩,将优惠政策向大型企业倾斜,重点关注纳税大户的政策需求等。相继故障风险是由于网络本身缺乏稳定性、网络结构不健全,风险在网络中扩散以致多个节点发生故障而造成。
2.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风险形成的动力学模型
围绕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C网络、A网络、E网络的两两交互关系(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角结构”)以及企业合作关系度、网络无标度特征(网络特征指标)建立风险形成的因果关系图,如图2。
模型中包含四条主要的回路:
(1)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合作对象单一化程度→ +合作关系锁定→ +知识锁定→ -创新能力→ +市场适应性→ +创新产品产值→ +企业创新收益→ -C网络衰退→ -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该回路反映的是由于核心协同网络内部企业合作关系度偏小而引发的风险。由复杂网络的概念可知,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的度是指该节点企业所引发的合作关系数目。度偏小即企业没有与周围的企业充分展开合作或者是合作路径单一。王国红(2011)等认为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交易对象固定、知识趋同和制度文化的自我强化机制,可能导致产业集成创新过程中的合作关系锁定、技术锁定和区域锁定,进而引发产业集成创新的路径锁定风险[12]。企业自身认为现存的合作关系是最好的状态,失去了探索新的更好的创新合作关系的机会,久而久之,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引起协同创新网络的衰败,更不利于企业拓展合作关系度,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2)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创新扩散→ +创新“搭便车”现象→ +创新惰性→ +创新“柠檬市场”→ -创新能力→ +市场适应性→ +创新产品产值→ +企业创新收益→ -C网络衰退→ -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该回路讨论的是核心协同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较大时的情况。显然,核心网络企业合作关系度越大越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创新扩散可能会引起创新“搭便车”现象,它与制度的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成反比。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在创新市场领域,同样也存在柠檬市场,是指由于创新合作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倾向于低沉本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创新的长期利益,在极端的情况下,创新市场会面临萎缩的风险。另外还需注意的是网络连接冗余带来的消极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创新合作伙伴的数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13]。因为过多的合作创新网络连接会造成网络监管和协调成本加大,使企业陷于不断的利益冲突和关系协调的事务中,无暇专注于企业创新。其次,过多的创新合作连接也会导致企业在创新时被大量噪声干扰,增加决策的时间和难度,因此可能延误创新的最佳时机[14]。
(3)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C网络与A网络的合作程度→+A网络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A网络服务质量→+创新要素的投入→+企业创新收益→-C网络衰退→-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该回路反映的是辅助协同网络如何有效地为核心协同网络提供服务。一个平均聚类系数高的创新网络意味着企业结点之间集团化程度大,大量企业通过相互之间的社会或经济关联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类似小集团的网络结构[15],这种结构又称为模块化。在许多学科领域都认为,模块化能更高效地与周围的资源实现连接,核心网络平均聚类系数越大,说明网络中的企业展开创新合作相关性越大,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都在开展同一个领域的创新活动。这样一来,辅助协同网络能够根据核心网络的创新特征以及不同创新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更加专业,贴合企业创新实际的服务。
(4)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C网络与E网络合作程度→ +创新资源的互补和整合→ +市场适应性→ +创新产品产值→ +企业创新收益→ -C网络衰退
或者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C网络与E网络合作程度→ +择优连接风险→ + C网络关键节点的缺失→+核心技术迁移→+C网络衰退
该回路讨论的是核心协同网络与外部协同网络之间的关系。核心协同网络的平均聚类系数越大,该网络的目标越统一,更趋向于模块化,便于与外围的协同创新网络建立联系。随着核心协同网络和外部协同网络的合作程度加深,可能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由于单个创新网络内的节点实力有限,难以承担大型的创新活动,所以加强与外部协同创新网络的联系,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和网络进行创新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企业过分依赖外部协同网络进行资源的整合,很可能导致择优连接风险,在极端情形下,企业迁离该网络,入驻外部网络而使该区域创新网络受损。还需注意的是辅助协同创新网络与外部协同创新网络也应保持适当的联系,Davies提出了所谓的“负协同”,即区域政府间制度障碍导致协议的缺乏,会产生“负协同效应”[16]。
四、案例对比分析:国内外生物医药基地
生物医药行业属于创新密集型行业,建立起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十分必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由于我国产业创新的历史较短,如今发展起来的国内高新技术园区成绩显赫,处于产业发展的上升期,缺少能够反映协同创新网络风险导致区域集群经济走向衰退的一手资料,所以本文通过国内外案例的结合来证明上述因果关系。
1. 意大利伦巴迪生物医药业
伦巴迪地区是意大利生命科学研发的中枢,曾经一度获得过欧洲专利办公室的专利授权达到整个意大利的43.9%。同时该地区集聚了意大利49%的生物技术企业、36%的研究机构和42%的实验室,并且还吸引到国家对生物技术产业支持资金的29%。为该地区构建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领域的研发传统[17]。但其后的发展遇到问题。归结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核心协同网络构成的缺陷。伦巴迪地区新创企业数量较少,且大都不涉及药物的研发,而是从事中间产物的生产或是试剂的供应。这些本该充满活力的新创企业往往被大公司兼并收购,成为制药公司的分支机构。同时,小企业由于被兼并,其合作对象变的单一,只为集团内部的企业提供加工,造成了合作关系锁定,降低了创新能力。成为分支机构的小企业不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灵敏触觉,以致彻底失去了创新能力。这一过程验证了回路(1)的因果关系。
二是辅助协同网络中政府的力量薄弱,导致不能匹配核心网络的发展,陷入回路(3) 的风险。研究机构众多是伦巴迪的优势,但是政府支持不够是它的软肋所在,意大利政府曾由于财政拮据削减科技投入3%,并在此后几年,依然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对科研的投入连年下降。资金的短缺,丧失了许多创新的机会。
三是内外协同网络沟通不畅。尽管意大利在免疫学、基因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但是从整个生命科学基础和相关学科基础来看,其总体实力不强。也就是说伦巴迪地区的生物医药技术链并不完整,需要加强该区域协同网络与外部协同网络的联系,而伦巴迪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陷入了回路(4)第一方面的风险。其次是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相互联系很弱。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该地区只有很少几个高校建立了专门系统来处理科学研究的商业化问题以及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问题。因此,在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分割传统以及高校组织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很多学术上的成果无法商业化,没有建立起企业和高校互利共赢的系统。这一过程也是回路(3)所要反映的风险。
2.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
张江高科技园区1994年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计划,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成功开发张江生物医药基地,集聚和发展了一大批实力较强的生物医药企业。目前,张江作为国内目前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标志性区域,被誉为“张江药谷”[18]。可以说张江生物医药园区已经建成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雏形,正处于成长和快速发展阶段,通过自身的优势与努力已经避免了一些风险,亦面临着新风险。
首先,对于核心协同网络,到2013年,基地集聚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企业400余家[21]。此外,与生物医药有一定关联的精细化工类企业集聚度也比较高,主要由国内外大企业组成。从产业链角度看,研发类、生产类、销售类企业齐全,数量适中,从研发到市场能够形成完整回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回路(1)的风险。有数据显示,2010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实现工业产值155.74亿元,占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9%[19]。这和国家对张江的投入相比还不相称,其主要原因是很多有商业前景的项目被转让,转让项目主要集中在缺乏生产能力的研究院所以及中小企业,转让地区主要是上海之外的其它省市。从客观上讲,张江作为创新的源头为全国各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对张江本地产业投资与回报体系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是较大的冲击。如何促进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创新成果商业化是下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2013年,张江欲通过生物医药CMO试点破解中小创业主体产业化难题。
其次辅助协同网络功能有限。到2013年,张江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40余家[21],形成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生共荣的研发创新产业群。完善的科研机构以及平台的建设是该区域创新网络建立和发展的支柱,这些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需求相契合,增强了回路(3),避免了辅助协同网络的不配套所引发的风险。还需看到的是,企业中有约20%的企业提出了明确的产业化空间需求,需求土地空间总量约在51万m2以上。基地已基本完成规划的一期、二期地块开发工作和基地房产的规划[21],政府如何响应企业需求,结合生物医药业用地特点,进行配套服务至关重要。另外生物医药业研发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大,给风险投资商提出了考验,导致了专业化风险投资匮乏[20]。
综合以上案例,作出总结,如表1。
五、结 论
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入手,建立“三角结构”并嵌入风险,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风险形成过程,运用国内外案例的对比验证了因果关系回路,得到如下结论:
(1)核心协同网络内要保持创新主体的多样化,既可避免创新合作关系锁定,知识锁定等积累性风险又可以防止关键节点崩溃导致的相继故障风险。一是大小企业的比例要适中,这样才能保证大企业的活力和小企业的竞争力,伦巴迪案例中大企业吞并小企业,导致创新网络节点的减少,创新网络的规模和功能相应减弱。在创新层次方面,大小企业应该各司其职,大企业可以主持大型的、新领域、难攻克的创新项目,小企业则可以主攻生产流程、原材料创新、产品改善等方面。二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新创企业,新创企业为协同创新网络带来新鲜的血液,保持了网络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2)辅助协同网络的同步运作可以避免由于供需不匹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创新效能低下等一系列风险。地方政府容易倡导自上而下的“创新”,由于缺少市场需求的引导,这种口号式的“创新”最后收效甚微。在张江案例中地方政府通过调研发现企业的需求,应及时制定科学的政策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中介机构也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商业化。金融市场通过创新模式,解决融资难、时间长等问题,例如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OTC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以形成有效的退出机制。
(3)外部协同网络的作用容易被忽视,而其对打破区域锁定、知识锁定至关重要。伦巴迪案例中,由于其自身产业链不完整,必须加强合作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张江案例中,地方政府应与其他区域的网络建立联系、交流经验,做到“知己知彼”,把握形势的走向,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做好扩容扩资的准备。各国政府加强创新合作的意向日趋浓厚,也促成了跨国界创新网络的合作。另外,网络内外研究机构、大学的交流对于打破区域锁定也十分必要。
通信网络结构范文6
1.1在物业企业通信应用中,进行物业企业安全生产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做好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其服务方案的更新,实现其信息化体系的健全,保证专网的整体安全性,确保其可靠性及其抗灾难性的提升。在建网初期应用中,进行网络设计环节的优化是必要的,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物理拓扑结构的优化选择,保证网络的正常工作的开展,保证其信息业务的正常开展。在网络结构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重其复杂性,从而进行投资及其运营维护成本的应用,实现其建设环节及其维护环节的协调性,但是,这种方式的应用,很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资源浪费,但是如果进行简单的网络结构的应用,又难以满足企业信息的工作需要,就需要进行网络结构的优化选择,实现物业企业的建设及其运营的协调,实现其经济性及其可靠性的提升。
1.2这也离不开良好的网络配置,进行网络结构的优化选择,实现网络内部信息系统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这需要进行通信设备及其节点间的传输媒介的良好配置,实现其整体应用环节的协调,保证网络建设成本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细节的优化,这就需要进行通信网络方案的更新,进行网络建设成本的缩减,保证规模化及其技术化的通信网络的应用,保证硬件设施及其软件设施的应用协调,实现新建网络的组网方案的更新。这就需要进行物业企业的专网方案的更新,使其适应当地地区的发展需要,由于网络建设的差异性比较大,就需要进行通信的专网网络结构方案的优化选择。
2关于网络结构规期设计应用模式的分析
在物业企业的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到由于其建设的环境低于环境、信息化设施、企业规模等因素,其物业企业的通信专网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的困难,这就需要针对企业的自身特点进行网络结构方案及其网络模型的选择,实现企业信息化专网体系的完善,尽管其网络结构是复杂性、多样性的,但是他们都是由基本形式的网络结构构成,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通过对专网网络结构设计范例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建设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需要面临自然等突发性灾害,这也需要进行网络承载信息化业务体系的健全,保证其安全运行性。保证网络结构的整体可靠性的提升,实现其整体的抗灾难性的提升,从而满足当下通信专网网络结构的应用需要,再进行主环网、子环网等的协调,实现其综合性网络结构的应用,保证日常工作的需要。其网络内的服务模块有:(1)呼叫中心业务,为业主和客户提供及时的咨询及信息反馈;(2)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3)客户端(业主通过电脑或手机等);(4)项目部服务信息系统(项目部A、项目部B、项目部C……);(5)集团总部信息系统(职能部门:财务、品管、工程、客户服务等)。以上通过互联网(ADSL、光纤)互联,呼叫中心、服务器、集团总部信息系统处于主环网,主环网携带客户端、项目部服务信息系统等处于子环网,构成综合性信息化体系。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物业企业的通信总体网络结构的普及应用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范围。其主要包括了通信主干网络、子干网络等的通信网络应用。所谓的通信主干网络就是进行全网络范围的选择,进行代表性单位的选择,保证其通信节点方案的协调性,实现这些节点的网络组织,保证网络中通信节点的汇接性,保证信息通信体系的覆盖,从而满足企业的工作需要。
通信子干网络是局部干线网络的组成部分,其需要在一定业务相近的单位内进行传输媒介组织网络的应用,实现网络节点的协调性,保证其单位内部网络功能的优化。这需要实现子干网络的主干网络协调性,针对其服务项目进行子干网络数量的协调,实现其不同业务种类的链接,这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工作。项目部通信网络,是终端通信网络。它包括安全生产、日常调度、安全监控、行政通信、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自动控制、有线电视等系统。环形网具有高生存性,抗灾能力强,主干网络、子干网络尽可能地使用环形网方案组建。终端网络结构形状的配置比较灵活,方式较多,随项目部内部具体情况而定。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