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结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文旅结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文旅结合

农文旅结合范文1

1.加强规划引导,强调绿色引领。要结合本县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产业特色、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乡村的休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健康的食品,要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美丽乡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2.促进产业聚集,树立品牌效应。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特色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创新农旅融合发展的市场运作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以及互联网金融、众筹、PPP等新工具和新模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道路、旅游接待、旅游服务等建设水平。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路线,建设农耕文化主题餐厅,加强传统生产技艺体验等项目。

3.完善利益联结,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在农旅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在就业安排与创业机会上更多地让本地救命参与,在农旅融合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发挥旅游开发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协调产业部门之间、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基础产业和弱势群体进行适度补偿。同时强化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对农户的培训,提升农户的服务意识和旅游接待水平。

4.强化政策扶持,进行制度创新。在农旅融合发展初始阶段,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科学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整合分散于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扶持政策,发挥资金合力的作用。在农村土地、金融等方面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一定优惠措施。对发展休闲农业的农户,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信用贷款,拓宽农户融资渠道。

总之,我们要在尊重农业产业功能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将农业农村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建立与推广相结合,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之路。通过“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创新业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农文旅结合范文2

一、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及视察重要讲话精神。

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区文旅局及原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多次召开专题学习会议,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三个以案”专题警示教育学习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

二、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落实情况。

(一)常态化走访情况。2016年以来,每年年初即按照各级有关部门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围绕文化和旅游部门工作职能,制定了详细的全年扶贫工作计划。原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及区文旅局领导班子均高度重视扶贫帮扶走访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定期组织包保干部走访贫困户,落实包保责任,掌握扶贫政策,坚持一线走访,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宣传扶贫政策,及时了解贫困群众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和合理诉求。了解掌握日常生活、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了“帮就业、解民忧”集中走访帮扶活动及“访平安、解民忧、创和谐”大走访活动。同时,每年均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慈善募捐,资金均汇缴至区统一制定账户。

(二)文化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常态化开展送戏进万村、书美影展、广场舞、趣味娱乐等文化惠民活动。坚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通过招标采购,对全区23个行政村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破损的电视机、机顶盒进行设备更新。农家书屋书籍更新补充工作已与新华书店达成协议,由新华书店完成全区农家书屋书籍配送工作。

2、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依托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举办了“区文化扶贫专题培训班”及各类讲座,聘请了戏和舞蹈专业老师为学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开展各类文艺惠民服务活动,积极帮助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支以上的文艺队伍。全区已成立41支广场舞蹈队、14支合唱团、2个辅导站、6个民间剧团,免费开设合唱班、班、舞蹈班、器乐班等,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演出队伍和业余文娱骨干。

(三)旅游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不断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四级联建”工程,推进A级旅游村创建活动,发展旅游新业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组织参加旅游扶贫培训工作。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已批准为2A级旅游村;镇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已通过省评审;社区、村成功创建省特色旅游名村;山庄获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称号;生态园、阳光雨露生态采摘园获市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称号。助力消费扶贫方面,局机关率先垂范,并鼓励景区景点、涉旅企业积极参与,景区、两邓故居及局机关均已完成采购。民宿方面,村、社区、社区三个民宿产业扶贫项目已列入2021年扶贫项目实施计划。

2、委托师范大学环资学院编制完成了乡村,镇村、村、社区和镇社区、街道村等6个村(社区)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同时,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我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已实施。

3、超额完成旅游带动脱贫任务。旅游带动脱贫工作2017年完成2063人,2018年完成18人,2019年完成6人,2020年完成6人,均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旅游带动脱贫任务。同时,根据市局要求,已完成通过涉旅企业流转、租赁贫困户土地、入股分红、涉旅企业吸纳贫困户长期或季节性务工等方式巩固旅游带动脱贫人数600人。

4、推动旅游企业帮扶支持工作。一是动员旅游企业就近就与当地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结成帮扶对子,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动旅游扶贫。已促成镇新农村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帮扶结对村、龙云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帮扶结对乡村、龙汪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帮扶结对镇社区、印象田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帮扶结对街道村。二是鼓励4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设立贫困户特色农产品专柜和展板。目前已在、等4A级旅游景区设立旅游扶贫农产品专柜;在南翔邦臣、君澜豪庭、天域花园酒店等星级宾馆酒店大堂设置了旅游扶贫农特产品展板。

5、制定出台旅游扶贫奖补政策。结合区政府出台全域旅游扶持政策,制定了旅游扶贫奖补政策,纳入《区促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中,该政策立足我区旅游扶贫工作实际情况,鼓励贫困户创办农家乐,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租赁贫困户山场土地等方式带动脱贫。

6、积极组织参加旅游扶贫各类培训。推荐了2个省旅游扶贫村村干部参加省级旅游精准扶贫培训班,通过举办区旅游负责培训及参加省、市旅游扶贫培训等方式,完成旅游扶贫培训200余人次。结合全区实际,编制了《旅游扶贫培训资料》,宣传旅游扶贫相关业务知识,指导填写扶贫手册、档案资料收集和汇总等。

(四)积极助力消费扶贫。局机关率先垂范,积极采购已认定的扶贫产品,并鼓励景区景点、涉旅企业积极参与采购,目前景区、两邓故居及局机关均已完成采购。同时,结合25项节庆活动,推广农特产品亮相节庆活动,助力消费扶贫:结合郁金香节举办了“欢乐扶贫购”消费扶贫体验活动,大镇梨花节,镇漫步节、中国旅游日活动、白泽湖农旅文化节、“10·17”扶贫日现场活动等都设立了消费扶贫农产品专区,借节庆之契机,以贫困户农特产品为媒,旅游消费搭梁,打造“旅游+购物”扶贫产业链,增加贫困村和贫困户销售收入。

(五)巡视整改成果巩固情况。

1、做好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成立脱贫攻坚“回头看”问题排查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抽调专人组织开展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重要问题,确保整改工作顺利推进。

2、认真开展中央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针对要求“两室一场”(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要全覆盖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任务,按照时间节点逐条进行了整改措施的实施,在2019年3月底之前完成了三项任务的整改,并且通过了市文旅局和区扶贫办的验收。同时将整改经验整理汇编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进行有效整改,巡视整改是一项政治任务,务必要做到立即整改,长期坚持。科学规划了2019-2020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实施目标,2019年12月份结合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强对“两室一场”管理运营进行了整改要求。截至目前,区“两室一场”覆盖率为91%。

(六)宣传报道工作情况。自2016年以来,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及区文旅局均高度重视扶贫宣传工作,明确任务目标,制定任务分解,均很好的完成了既定任务。截至目前,本年度区文旅局已完成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20余篇。

(七)扶贫项目申报情况。根据扶贫办文件要求,已完成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调出工作。积极谋划新项目,申报2021年拟入库民宿类项目2个。

三、存在问题

虽然区文旅局多年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与产业扶贫等相比,旅游带动脱贫不明显,项目谋划不够精准等问题,下一步区文旅局将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解决存在问题,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乡村振兴付出加倍努力。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根据扶贫部门要求,制定、完善帮扶计划及帮扶措施,积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结合。

2、实施旅游重点村宣传推广行动。支持重点村通过网络、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将重点村纳入全市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媒体赴贫困村开展踩线采风活动。支持和培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周边城市游客为重点,推广乡村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农文旅结合范文3

这两年,冯地村深入实施“生态立村”发展战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利用户均80多亩竹林的优势,以毛竹产业为主导,引进金线莲、银线莲、倒吊黄花、七叶一枝花等中草药,发展林下种植,以独特气候条件,建立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融合特色农林产业,推出“源头生态休闲之旅”“农家乐山村游”等乡村旅游活动。虽然地处海拔1246米的大山深处,但每逢节假日,这里都能吸引大量来自厦门、泉州、漳州以及深圳、赣州等周边省市县的自驾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期间,针对游客反映的路况差、停车难、吃住不便等问题,连城旅游部门帮助村里确立了优化环境,发展农家餐馆、旅馆的思路,并多方协调支持村里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对村里鹅卵石道、木栈道进行整修,景区要道种上桂花树,路边设置垃圾桶,竖起景点指示牌。重点在旅游线路新建农家餐馆、旅馆,统一规范住宿条件和农家菜肴,专门设计制作了烧烤箱,购置了音响设备,为繁星点缀的夜幕下举办热闹的篝火晚会增添了乐趣和气氛。

环境好了,游客也多了。今年以来,冯地村接待全国各地游客2.4万人次,同比增长22%。冯地村书记刘洋波介绍说:“通过土地流转、景区建设、民俗表演、特产销售等,全村收入增加288余万元,人均收入增幅达6000元,帮助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农文旅结合范文4

在素以“水流如玉,青山似屏”而得名的“中国箫笛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侗族文化艺术之乡”玉屏侗族自治县,有一处山清水秀、空气新鲜,道路幽静之地――茶花泉景区。茶花泉景区是铜仁市唯一的五星级农业园景区,全省100个、铜仁市12个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同时也是贵州100个高效农业示范景区之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以及贵州省政府2013年批准建设的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三个示范产业园景区之一,能进行科技示范、科普教育、观光休闲、采摘游玩、住宿娱乐等多种体验,是旅游、度假、骑行、摄影爱好者的必到之地。

眼下,茶花泉以“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为引领,集观光、休闲、体验、科普为一体的省级综合4A级景区雏形初显,正成为省内外游人的最佳选择。

“亲山、近水,推窗见景,出门见绿,生活在玉屏这座生态园林城市,随处能领略生态之美,随时可享受生态带来的幸福。”茶花泉景区无疑是玉屏自治县以“农业示范园区景区化、农业旅游一体化”为引领,实现农业与旅游、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倾力打造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

作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12景区之一的玉屏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茶花泉景区依托山水田园风光和现代特色农业,通过叠加打造,把农业高效产业和农业观光旅游充分结合,融入箫笛文化、油茶文化、侗族文化和现代农业产业等文化旅游资源,建成黔东地区融农业观光、户外运动、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是全省三个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示范园景区之一。

自2013年7月启动实施以来,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思路,景区累计整合部门资金1.2亿元,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中,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建成高标准油茶基地10500亩、中药材基地63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600亩、精品水果基地2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00亩、食用菌基地200亩、绿化苗木基地700亩,“绿色、有机、生态、循环”的园区产业新格局逐步形成。

景区拥有农业科技馆,油茶基地、茶花园、湿地公园、水库、混寨瀑布、龙泉(天然山泉)等景点,周边还有铁柱山、卧佛山、古樟树群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景区内建有观光步道、文化长廊、景观亭、景区大门和导服中心,纵横交错的柏油道路成为绝佳的山地自行车赛道。

目前,铜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已将茶花泉景区列为农业园区景区化示范景区,并将着力建设成为融生态农业观光、油茶文化观赏、生态湿地游乐、植物文化科普、稻作文化博览、侗族文化展示、户外健身活动、水体文化体验、珍禽水产养殖、CS拓展训练十项功能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黔东地区最具规模的兼具观赏性、产业性、生态性的具有长远发展空间的生态农业观光复合型景区。

城乡康体健身游的最佳去处

2015年2月13日,茶花泉景区内启动“神秘探春”茶花泉寻宝探险活动、“探寻最美花园”春节茶花泉迎新春户外趣味徒步活动,打响玉屏自治县2015年春节活动第一炮,也成为“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启动仪式后的首个“过大年”活动,吸引来自该县及铜仁等地的41支队伍、164名运动员参加。

随着景区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春节到茶花泉体验民俗年味,享受节日休闲,寻找儿时过年记忆,顺带郊游健体。

在此之前,茶花泉景区举办的一系列康体健身游备受省内外各界人士追捧:

2014年11月2日,玉屏自治县举行“相约茶花泉”山地自行车邀请赛,来自全国近2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2014年8月7日,玉屏自治县在茶花泉景区举办以“相约茶花泉・全民健身・健康你我”为主题的环园跑比赛。来自该县的200余名选手沿着油茶林间鲜花环抱的柏油赛道,奔向终点观景亭。赛程全长2.5公里,一路上蓝天白云下围绕着绿林鲜花,美不胜收。

为提升茶花泉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2014年以来,玉屏自治县面向全国开展茶花泉景区“美景、美文、美词、美画、美书”征集活动,引起各界社会人士的热烈反响,他们用镜头、笔墨、文字语言等记录下茶花泉的秀丽风光和人文之美。截至2015年2月2日,征集活动圆满收官,共收到作品1000余份。

农文旅结合范文5

一、把“一岗双责”落到实处,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切实履行党风廉政第一责任人职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新

一年来,作为党委书记,我认真落实书记抓党建的第一责任,紧紧围绕“打硬仗、补欠账”和实施“后发追赶”的战略目标,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率先在全区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作为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主要阵地,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集党务、政务、事务、应急避难为一体的群众服务阵地,实现办公区域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同时,我们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务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率先实行“阳光村务”微权清单制度,既晒出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权力,又为群众办事树立“路线牌”,交给老百姓一本明白账,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全身心地投入到灾后重建主战场,切实打好重建硬仗

一年来,我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紧紧扭住重建中心,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住房重建作为首要任务”的安排部署,始终坚持农房重建与新村建设相结合,统筹把握农房重建的关键环节,最终按规定的时间节点,全面完成了农房重建任务。在农房重建中,我们在全市做到了两个“率先”:一是率先建立“自建委”模式。在新村聚居点建设中,从确定施工单位到建房分房,由受灾群众选举建立自建委员会,独立自主工作,充分调动了群众在农房重建中的主体作用,有力有序推动了农房建设。二是率先推动“自建委”向“自管委”转变。随着新村聚居点陆续竣工,重点抓好新村党支部组建,由村党总支领导,负责领导安置小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管理。自建委随之向自管委平稳过渡,让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拓展延伸。

在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房重建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产业重建。在产业重建中,我们充分利用自身旅游优势,牢牢把握“农旅结合、文旅结合、一三互动”的思路,软件硬件双管齐下,高起点规划、打造全域旅游景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灾后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创造农旅融合发展新景象。在产业重建中,我们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以古镇为中心,加快旅游产业恢复发展。硬件上,统筹用好1.2亿元重建资金,新建完成古镇游客中心,配套完善古镇核心区基础设施,启动古镇至白马泉道路重建。软件上,加强古镇经营管理,建立“党支部+协会+业主”模式,盘活利用国有资产。一年来,旅游产业得到有效恢复,古镇共接待游客1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6亿元。二是强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旅结合新业态。一年来,全镇新增、提升改造茶园8900亩,发展猕猴桃基地1650亩,花木基地1300亩,建成年出栏生猪千头以上的标准养殖场4个。在发展机制上,我们不断探索创新,新成立“老马田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建立了“农户+支部+协会+合作社+公司”的农旅发展模式。同时,按照“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抓好6个新村的配套产业发展,动员有条件的聚居点农户发展农家乐,示范带动其他农户融入旅游产业链。

此外,我们务实推进城镇体系的重建提升,强化新场镇的现代化配套。在加强打造古镇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黄家坝新场镇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旅游配套上与古镇形成互补。我们积极做好教育、卫生等公共项目的协调工作,确保了农业服务中心、陇西河流域治理等51个灾后重建项目按时间节点完工。同时,我们在今年5月成功推进占地168亩计划投资近亿元的“水墨荷塘月色”旅游房地产项目顺利进场施工。

在艰辛的重建路上,特别是随着灾后重建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镇作为重点乡镇,随时代表全市、全区全面展示灾后重建的“形象、进度、水平”,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经常使我彻夜难眠。我稍有空闲就带领镇领导班子成员深入重建现场,积极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督促施工进度。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一年来,在我的带领下,全镇党员领导干部克己奉公、无怨无悔,和衷共济地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镇也被评为“全市灾后重建记二等功单位”,这也让我无愧于组织在重建一线上对我的提拔。

三、坚持两手抓、两不误,切实抓好经济社会发展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做大做强乡镇经济,切实关注民生,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一是经济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全镇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二是民生保障扎实开展。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帮扶慰问工作,各项惠民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新农保、新农合缴费工作稳步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有力推进。三是扶贫攻坚务实推进。为确保175户贫困户同步奔康致富,我们严格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工作要求,为每一户量身定做脱贫方案,积极与市区帮扶联系部门、区扶贫移民局、区农工委等单位对接,争取扶贫项目。四是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全面进步,武装工作扎实开展,乡风文明不断好转,基础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五是安全稳定常抓不懈。重点做好以消防、道路交通、防汛及地质灾害防治等为重点的各项安全工作,全镇一年来无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四、快速进入新角色,努力完成区政府分管的各项工作

这一年来,作为镇党委书记,我务实完成了镇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时,我作为区分管城市容貌整治、违章建筑拆除、城乡环境整治等工作的副区长,我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新角色、适应新角色,努力完成了以下工作:一是抓好城市容貌整治工作。按照“4·20”、“7·20”时间节点,以“一进五整治”为重点,开展了中心城区“五乱”治理工作,中心城区容貌秩序进一步改善。二是抓好违章建筑拆除工作。始终站在拆违第一线,加大违法建筑整治拆除力度,共依法拆除大兴镇“穆家古镇”等违法建筑680处近20万平方米,有效遏制了违法建筑蔓延的趋势。三是抓好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全面启动了主城区改变垃圾收运方式工作,在城区54个小区开展了垃圾清运进小区工作。同时,有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确保全区所有乡镇和村庄(社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达到“五有”。

五、严守“三严三实”,真正做到政治清明

农文旅结合范文6

为了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为**转型发展出谋划策,12月2日至5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到宜宾市南溪区和贵州省湄潭县学习考察。通过一路考察、一路对比,一路思考,普遍感到触动很大,感受很深,收获很多,受益匪浅。

一、南溪、湄潭基本情况

1.南溪基本情况

南溪区位于四川省南部长江上游,是四川省宜宾市的市辖区。万里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区境,南溪自古有“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誉,自设区以后改为“万里长江第一湾”,拥有1500多年的建城史和长江上游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古城门。南溪江滩湿地公园连接长江沿线的古城墙和新城,充分利用长江水,引水入沙、引水入滩、引水入城,在江滩上设置生态绿岛,让丰富的长江水资源浇灌着江滩公园,滋润着城市。

2.湄潭基本情况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平均海拔972.7米,是贵州茶叶第一县,全国茶叶第二大县,茶叶总面积达60万亩。从“茶产业大县”跃起为“茶产业强县”,茶产业已成为湄潭的支柱产业,60万亩优质生态茶园托起了数十万湄潭人脱贫致富梦想。

二、几点思考和感悟

一是敢于“打破常规”,善于“无中生有”。南溪交通区位好,城市亲水性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匮乏,仅仅依赖自身条件难以实现快速发展。为此,南溪充分审视自身实际,在城市建设发展上形成了独特的“南溪模式”,将长江文化、历史文化、休闲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做好“古”和“水”两篇文章。善于推陈出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在河滩地上建新城,目前,已基本建成4.76平方公里的滨江新城。善于画龙点睛,通过打造桂溪古街等亮点景观迅速提升了城市品位。

二是“以地生财,聚财建城”。资金问题是城市建设中的难点,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推进城市建设难以持续。南溪为适应城市建设资金需求,在原国资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溪财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搭建起了南溪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平台、政府性融资平台和政府性投资平台。将城市建设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范畴,城市管理中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一律交由市场管理。

三是人大参与,监督到位。南溪区在城市开发之初重开发、轻保护,部分文物已被损毁。区人大常委会在监督中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把文物保护和生态发展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及时提出“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建议意见,区政府认真吸取经验教训,采纳了此建议意见,从延续华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的角度,开始有意识地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区人大常委会从城市规划开始全程跟踪监督城市建设,确保历史文物安全。

四是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政策。湄潭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大好时机,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地提出了“退耕还茶”的创新思路。湄潭茶从2000年的不足3万亩发展到如今的60万亩,从一山一岭到千山万岭、绿浪连天、茶香四溢,真正实现了荒山变金山、绿叶变金芽、农民变股东的华丽转变。

五是茶旅融合,促进增收致富。湄潭县以茶叶为中心实现“全面融合发展”,立足挖掘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资源,依托优美的茶区环境、宜人的生态气候、名优的茶叶品质,由单一的品茶、做茶、卖茶向与茶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方向发展。为推进茶产业提档升级,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湄潭以茶产业作为主线,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湄潭县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集采茶制茶、农耕文化、乡土风情体验,茶旅、文旅、农旅、体旅为一体的乡村茶旅一体化发展。

六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湄潭全县119个村全部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盘活20多万亩集体山林、土地资源和其他资产、资金,44万农民变成股东参与持股分红。为打造茶旅乡村,实现“全面融合发展”,近年来,湄潭县还在乡村房屋改造方面下了大功夫,从2006年开始,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湄潭县累计挤出近7亿元资金,对改建或新建黔北居民的农户实行财政奖补政策:政府统一规划农户建房用地,统一设计外观风貌,农户自建,政府补贴,建好后每户补贴7000元。现在,七彩部落、田家沟、八角山等茶旅乡村旅游点备受游客青睐。

七是严格公用品牌使用和管理。湄潭县成立的茶叶协会,制定出“湄潭翠芽”“遵义红”系列产品生产标准,注册地域品牌证明商标。同时,每年筹资4000余万元,用于品牌宣传推介,通过茶王大赛、茶艺节活动,国际茶博会等活动,大力提升了湄潭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如今,“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已被列为全省“三绿一红”重点品牌,“湄潭翠芽”更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农产品标志保护品牌,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102.17亿元。湄潭全县生产的茶叶只要品质达标都可以使用该品牌,达到“价格相对统一、减少内部竞争”目的。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放思想,成为更新观念的前提;反思工作,作为提升效率的契机;加快发展,成为跨越争先的动力。通过学习,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提几点建议:

一是解放思想实现新突破。在这次参观学习中,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能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找准发展定位,能够在挑战中发现和抢抓机遇,能够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以超前的思维、崭新的理念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了地方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退耕还茶”的思路决定了出路,观念就是财富。湄潭县茶叶的发展历程有力的印证了这一点。坚持抓发展的劲头不减,同时也要坚决执行原有的科学规划,南溪城市规划分步实施,提高了城市的总体效益,吸引了更多的招商投资,加快城市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速了城市的发展,美化了城市的环境。

二是乡村振兴一盘棋考虑。在农业的发展上注重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大规模的经营,促进老百姓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积极借鉴湄潭县以茶叶为中心实现“全面融合发展”:茶博物馆记录茶叶历史脚步的印记,挖掘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资源;七彩部落建设新农村的经验,以茶带旅、以旅促茶,打造“全景域·四季游”助推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由以农业为主,向农、工、商多元化转变,加快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国茶城”使更多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工商业者,不断提高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茶产业园区天凤知青文化纪念馆、民盟同心基地、茶马驿站等,以后都可以打造为茶旅融合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