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物流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物流含义

智慧物流含义范文1

为此,本刊从2014年初推出全新的专栏:“穿城阅市,智慧中国”,从住建部2013年公布的193个智慧城市的名单中,选取10个极具潜力的智慧城市进行专题报道。采取约稿和访谈的形式,全面、多角度呈现不同阶段的智慧城市发展经验。

这些经本刊遴选出的案例在全国的尺度上切割出一个个当期智慧城市实践的时空横断面,试图反映多面的智慧城市发展观。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在不断扩大的时空范围内穿插,它们犹如镜鉴,彼此参照;与此对应,城市实践无论是在现象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进入了一个看似平行的问题领域。但当我们聚焦于城市个案时,聚集其中的人口、物质和信息以流态方式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和制度背景下交错作用,却演绎出不同的结果。隐藏于这种塔式转换中的是一种错位平行的时空关系。

“穿城阅市,智慧中国”活动在《数字商业时代》杂志将以专栏报道的形式展现,内容包括:城市全景、城市未来、智慧城市规划、智慧旅游产业、城市文化、媒体和科技、特色智慧旅游项目等方面。希望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栏目的意见,在摸索中对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管中窥豹,寻求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最佳模式。

21世纪新兴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进程非常迅速,那些人口密集、具有更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城市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旧城、疯狂克隆、胡乱“标志”、攀高比傻、盲目国际化、永远塞车。世界范围内,非均衡发展、交通堵塞、废物管理、资源分配和犯罪等城市病层出不穷。全球化加剧了城市间的资本、资源和创造力的竞争。这些挑战促使城市借助信息技术的进步更智能地追求规划、设计、金融、建筑、治理、基础设施运营和服务的新方法。

除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最近几年里开始遭受极端天气的考验,夏天的温度创下历史新高,冬天则越来越冷。全球环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人为的升温状态,科学家预计20~30年之后这些极端天气会变成新常态。现在人们看到的只是前奏,如果不及时改变,接下来的灾难及其引发的后果将无法预估。

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城市病,整个地球迫切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智慧城市的理念由此应运而生。智慧城市的思想和理论依据起源于1998年鲍里尔(Bollier)《怎样通过智慧的增长阻止城市的无序发展》著作中,作者倡导应该摒弃旧的观点,对城市规划采用新的政策,这种新主张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美国的波特兰市付诸实践。自2005年以来,“智慧城市”一词被全球大的信息技术公司(Siemens,2004;Cisco,2005;IBM,2009)广泛采纳,用于构建复杂的信息系统,对城市的建筑、运输、电网、水网、公共安全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进行集成,逐渐演化成任何形式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城市规划、发展和运营的创新活动。

重塑城市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的完整内涵应该包括三重含义:首先,“智慧城市”应拥有的基础:物质基础雄厚,具有建设先进的ICT基础设施的能力,能够实现物的智能化,比如要努力建设成为“U型城市”(Ubiquitous City)、“金融城市”(Finance City)和“高科技城市”(High-Tech City);其次,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能充分开发利用人的智慧,从容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要成为“创新城市”、“人文城市”(Culture City)和“智本城市”(Intellectual Capital City);最后,“智慧城市”应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成为“绿色宜居城市”(Green City&Livable City)。

智慧城市的构建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人、物质、交通、能源、商业、通信等构成的诸多子系统建立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智慧城市是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把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中枢神经。未来,我们将生活在一座座智慧而又聪明的城市里,在这里网络是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它无处不在,就像城市的神经系统,而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中心将成为城市的“大脑”,它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自动帮助我们思考怎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智慧城市”重在用智慧的信息科技帮助人们克服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的提出,就相当于一个城市需要大脑一样。

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与方向

“智慧城市”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响应。深圳、南京、昆山等城市纷纷推出以“智慧城市”命名的发展战略,希望取得先发优势。截至2012年底,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28 个省、市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战略导向和重要抓手,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产业。2012年,地方政府和三大运营商就已共同在全国400个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

在我国智慧城市实践中,大多数城市以某个方面为重点,选择单一目标定位、逐步深入的战略,展开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出发点,建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互联互通的城市信息网络实现智慧城市的条件的首要目标——感知城市。处于西部通信战略高地的成都2009年开始“无线成都”建设及运营,其构建的“无线成都”应用平台来拓展其应用,重点发展成都物联网产业的通信基础。

第二种是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在感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的产业,出台物联网产业扶持政策,大规模建设物联网产业聚集园区,吸收、培养科研人才,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一批示范项目,按照先培育产业发展,再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的模式来进行感知城市的建设。无锡就是一座因物联网而闻名的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物联网正在勾勒无锡这个“智慧城市”的面孔。以这种模式建设智慧城市的还有天津、杭州、广州和西安等共14个城市,占智慧城市建设总数的39%。

智慧物流含义范文2

关键词:物流领域;物联网;应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37-01

一、物联网的相关概念

在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物联网概念已经有十来年历史,从最初阶段所具备的含义则是将相关物品借助于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连接在网络上,从而能够实现管理识别智能化。而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突尼斯所举办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的报告《ITU互联网2005:物联网》当中,则对于物联网概念做出进一步扩展,在到来的物联网时代,借助于各种物品上面对一种移动收发器嵌入,凭借因特网就能够交换所有的物品。欧盟委员会信息与社会媒体司的负责人在2009年北京召开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也定义物联网:物联网这一网络基础设施处于动态,所具备的自组织能力则是基于标准与互操作通信协议,其中物理与虚拟的物具备物理特性、智能的接口、身份识别、虚拟特性,这样就能够无缝整合信息网络。

按照以上国外机构定义物联网,笔者对这些定义进行提炼,则可以将物联网定义为:所谓的物联网则是将借助全球地位系统、红外感应、射频识别等这些现代信息传感技术使用互联网连接各种物品以便做到交换信息实现的智能互联网。从这一定义可以了解到,物联网这属于互联网,所拓展出来的新网络则是立足于互联网;所具备的客户端已经向所有物品之间延伸,也就是借助互联网则可以交换所有物品;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射频识别等现代信息传感技术应用于物联网,从而使得其具备的属性具备智能化。

二、在当今社会物联网的发展

最早提出物联网而且政府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的则是在美国。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2009年率先提出的构想――智慧地球,则是向奥巴马政府建议对于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投资,对于这一构想实现的重要部分则是物联网。奥巴马政府则是积极回应这一构想,而且将这一构想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确立经济振兴的重点为新能源与物联网,这就使得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物联网。对研究物联网,我国在此背景下也高度重视与关注针对法治物联网同志曾经专门做了三次专题讲话。尤其是在2009年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则针对应用物联网提出要求与看法,并且提出“感知中国”的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则将物联网列入到我国五大新型战略性产业当中,甚至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当中明确将其列入。中国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物联网,除此之外,欧盟在对物联网探索研究也投入巨资。

三、在未来物流领域对物联网的应用

由于物联网有着特别广泛的用途,所应用的领域有现代智能物流、政府工作、老人护理、公共安全、智能交通、平安家居、工业检测等。物流行业不但属于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之一,这也是重要领域应用物联网与信息化。根据相关的报告所做的预测结果显示,中国物联网在物流市场当中应用的2015年达到六百五十亿元。只是应用物流领域进行分析,借助于应用物联网,这就能够做到低成本化、自动化、高效化、智能化管理物流,引入物联网则是对于传统物流管理模式与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与颠覆。这不但能够控制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使得企业以及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从而实现对于整个产业甚至国民经济发展带动的目的。

一是生产物流环节。所谓的生产物流则是在生产过程当中的物流活动,也就是说,将燃料、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投入生产之后,经历下料与发料两个阶段,从而运输到各个存储点与加工点,也就是做到从一个生产单位向另一个生产单位流入,根据相应的规定的生产加工过程做好存储与加工的实物流转过程。当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到生产物流环境当中,那么就能实现生产环节全程识别与跟踪原材料、半成本、成品与零部件,这不仅能够对于人工跟踪识别的成本予以降低,还能够做到对跟踪识别的准确率与效率极大的提高。

二是运输物流环节。这里所提到的运输物流则是对于运输车、铁路、公路、水路等基础运输设施进行运用,从而能够将购买地的生产要素运往销售地的整个过程。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运输物流环境当中,也就是将电子识别标签贴在运输的车辆或者货物上,而且在整个运输线路上对一些信息转发与接受的设备安装,从而能够对所运货物的相关状态与具置实时了解。而这就有这更为透明的运输物流过程管理货物,使得运输物流的可视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使得物流企业处理与预测在整个运输途中的意外事故的能力有效加强。例如按照道路交通情况,使得交通路线能够优化设计做到有效便捷,从而将运输物流环节的效率做到有效提高。

三是仓储物流环节。所谓的仓储物流则是对企业所拥有的场地与库房进行利用,对货物进行储存、装卸搬运、保管、配送的整个过程。在仓储物流滚利当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从一方面来看,则是能够做到信息化与自动化管理存货的实现,从而将存货盘点从传统的对人工以来逐步向依托物联网信息技术自动实施货物盘点,使得存货盘点时间与企业劳动力得到极大的节约。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就能够对库房的存货情况迅速准确了解,也就是说,在仓库当中的所有货物的存储量,通过与企业的需求状况做出比较,这一久能够迅速的进行补货决策,使得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对发生无效库存得以极大的减少。通过提高仓储物流效率,这势必对于企业的竞争力与效率做到极大的增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物流业有着比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从自动化水平上来看也显得比较低,这就亟待提高整个物流行业的总体效率。而出现的物联网,则做到对视野的极大开阔,这样就有着巨大发展良机给物流业,在当前社会必须通过对物联网的利用,使得我国物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智慧物流含义范文3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港口物流能力发展迅速。2012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4.53亿t,在中国大陆港口中位居第三位,世界港口中位居前五位;集装箱吞吐量为1567万TEU,在中国大陆集装箱港口中位居第三位,世界港口中位居前六位,其中内贸箱吞吐量为156万TEU,铁水联运集装箱为5.97万TEU。历年宁波港口物流情况如图2~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宁波港口物流能力增长势头较快,但从港口物流能力构成来看,总体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随着浙江区域经济和对外贸易对港口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港口物流效率不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对外贸易、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市竞争力的突出问题,港口物流效率不高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瓶颈。

二、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为客观、科学地研究港口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效应,本文把港口物流能力引入区域经济发展模型。考虑资料数据的全面性和可得性,本文采用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吞吐量结构(港口集装箱、液体散货、干散货、件杂货吞吐量)对港口物流能力(PLC)进行度量。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主要包括GDP、社会总投资(STI)、口岸出口额(PEV)、社会就业(SE)和第二产业产值(SIOV)。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以宁波市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为研究样本,跨度26年。其中GDP、社会总投资、第二产业产值、口岸出口额等数据来源于1985—2011年《宁波统计年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液体散货、干散货与件杂货吞吐量数据来源于历年《宁波交通统计年鉴》;1985—1988年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宁波奋进四十年(1949—1989)》,1989—2010年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历年《宁波统计年鉴》。因为宁波从1990年之后才有集装箱吞吐量,所以稳健性检验采用199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同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港口物流能力的产业集聚效应、就业拉动效应和出口竞争效应进行了深入检验。数据处理采用了Eviews5.0统计软件。

四、实证分析

1.模型分析表1为ADF检验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变量GDP和SE不存在单位根,PLC、STI、PEV和SIOV都存在单位根,但是在经过差分之后,6个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其中:PLC和PEV经过两阶差分之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不存在单位根;SIOV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不存在单位根;STI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不存在单位根。因此,所有序列都表现为平稳的单整序列。在此基础上,采用Johansen检验对协整关系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各变量之间最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进一步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港口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港口物流能力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社会总投资和社会就业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港口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分析(1)港口货物吞吐量回归。4个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模型4口货物吞吐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经济增长。根据D-W值判断,模型4的回归结果是最合理的,其回归系数为14.502,而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经济含义是当港口货物吞吐量每增加(或减少)1t时,GDP相应增加(或减少)14.502元。而且调整后的拟合优度系数(Adj-R2)为0.998,F统计量为880.783,在1%的水平上显著。(2)港口吞吐量结构回归。把解释变量货物吞吐量(PLC)替换为吞吐量结构(包含集装箱、液体散货、干散货和件杂货吞吐量),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的5个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9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港口吞吐量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其D-W值为1.866,再根据GARCH结果判断,序列是不存在异方差的,所以模型9的回归结果是最合理的。其中集装箱吞吐量(PL)的回归系数为135.404,而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经济含义是当集装箱吞吐量每增加(或减少)1TEU时,GDP相应增加(或减少)135.404元;液体散货吞吐量(PL)的回归系数为16.633,而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其经济含义是当液体散货吞吐量每增加(或减少)1t时,GDP相应增加(或减少)16.633元;干散货吞吐量(PL)的回归系数为12.726,而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其经济含义是当干散货吞吐量每增加(或减少)1t时,GDP相应增加(或减少)12.726元;件杂货吞吐量(PL)的回归系数为12.225,但回归系数不显著,其经济含义是当件杂货吞吐量每增加(或减少)1t时,GDP相应增加(或减少)12.225元。

五、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对宁波港口26年发展的系统研究,一方面验证了港口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效应,更重要在于港口物流能力的提升不仅意味着港口基础设施能力和相关配套服务能力的提高,还意味着绿色、低碳、生态化发展,从而促进港口服务业、临港工业、口岸贸易的转型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港口经历了大发展、大突破,现在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转型、创新。在经营上,应该从传统的港口业务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转变;在模式上,应该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模式转变;在服务上,应该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被动接受客户的要求进行装卸生产,向主动为客户提供一些设计研究,提供一些全程服务的方案。港口转型关键在于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理念创新。

智慧物流含义范文4

“盟”的含义是一种智慧、一种联合,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共赢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百盟”,从概念上可以说是一百个股东、一百家企业,甚至要创造一百亿的销售收入。

“徽骆驼精神”

在李家俊看来,“徽骆驼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也是现如今大多数年轻人所缺乏的,“现在的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真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大多数人会随波逐流,看到成功人士的信息太多,于是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结果最终什么都没做好。”

也正是由于领会了“徽骆驼精神”的要点,让李家俊掌舵的百盟集团这艘巨轮,取得了如今的成就。“目标确认后就要坚持不懈,”李家俊强调说,“有句话说得好,叫‘有志之人立长志、无知之人常立志’,我们不能做那种只是因为环境所迫而简单活着的人!”

的确如此,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成功是简单的。在李家俊的带领下,百盟集团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壮大着自己。“我们没有制定在短期内赶超谁谁谁的目标,而是依据企业的人才状况、精力状况和财务状况来确定发展步伐!”除了多年的持之以恒,李家俊还强调了“审时度势”的重要性。

说完,李家俊略微停顿了一下,似乎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责任感!”他的声音高亢,“正如李嘉诚在《行动英雄》中说的,你有能力去做而不去做,那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换句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嘛!

“生的不做、熟的不丢”

从1996年至今,李家俊始终坚持走符合百盟集团特色的发展路线,“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我们要继续发展壮大,但不会为了发展壮大,而不顾企业和人才团队的现状。”因此,从最初的专业市场的开发、运营、管理,到现在的“产业新城”,十多年下来,百盟集团不断充实着自己、锻炼着自己,在地产这个特定的行业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作为百盟集团的掌托人,李家俊也深知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对此,他说道:“生意场上有句话叫‘生的不做、熟的不丢’。这么多年来,我在这个行业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对这个行业也有比较透彻的了解、认识和把握,只有这样,我才知道我们这艘巨轮要往哪开,怎么开!”

也正是多年的积累,让百盟集团有了自己的特色。如今,他们的项目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产业新城”, “产业新城和四维一体的概念,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环境发展结合的产物。”李家俊解释说,“我们最早从事的是专业市场,满足大家前来买卖的需求、降低交易成本,具有价格和服务的优势。”

而在大商贸为龙头的带动下,随之而来的是餐饮、酒店、超市、药店等配套设施的需求,在此情况下,百盟集团抓住机遇,将这些配套建设出来,于是就形成了城市综合体。

这也应了百盟集团的发展口号――百盟光彩产业城,城市科学发展观。“综合体、商贸城、物流园、工业园、产业化、城市化……”李家俊说道,“这样一个产业新城就形成了。我们打通的实际上是产业链,是一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抱团取暖、合作共赢”

或许你已经了解了,为什么百盟集团的项目可以明显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招商、管理、运营、培训一系列工作要做,虽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确实对于当地GDP的拉动帮助很大!”李家俊总结道,“可以说,产业新城就是一个创业平台、就业平台、创富平台!”

智慧物流含义范文5

关键词:香云纱 传统工艺:艺地域文化生产智慧可持续

引言

当我们进入这个开口“海量”、闭口“闪存”的后工业时代,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一提起传统手工艺,总给人不合时宜的感觉。传统手工艺式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的确,现代工业为普罗大众提供了一种平等、方便、廉价,几乎是随手可得的生活质量。起码在现阶段,人们正乐在其中并为此而竭力“开拓、创新”。大工业的生产模式不仅解决了制造成本的问题,甚至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从婴儿开始,模量化生产的产品就伴随着人们的一生。人们不能离开生产中需消耗大量自然资源,排放大量工业废料的“即弃型”产品。快速消费教会我们迫不及待地丢弃旧物品,在对新事物的偶像崇拜过程当中人们总是迅速地否定过去。长此以往,不难想象我们后代的人生态度,他们将只知道用完即弃,不知道悉心维护,长期拥有;只知道无度需索,而不懂得感恩回报;他们喜新厌旧,不懂得用情专一,相互守望。而这些不良的道德操守,正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因此,对于事物的优劣评价,不能只站在当前点上,而应该以一种更长远、宏观的眼光去加以判断。

“晒茛”工艺是广东地区特有的一种全手工染色技艺,成品“香云纱”阳面黑褐,阴面赭红,并隐约显现天然的龟裂纹理。面料手感舒爽透气,色泽沉着低调,风格古朴庄重,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更得到众多服装设计师与时尚人士的青睐。本文尝试以香云纱为例,论证作为一种人工造物的手段,传统手工艺的核心价值不在征服自然的非凡能力,也不在于繁复精湛的工艺本身,而是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一种普惠世人的可持续发展观。

1 顺时取物,知足知止

人地关系的和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命题。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而人们的需索却是无限的。今天的生态危机,归结于大工业生产背景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无度开发和野蛮干预。而传统手工艺的智慧则往往体现在处理两者间的平衡关系上。

生产与生态的矛盾并非—直存在。在过去,人们用天然的纤维材料纺纱织布,提炼天然的植物和矿物染料进行染色。香云纱工艺,实质为智慧地将植物染和矿物染结合在一起的地方性染色技艺。香云纱的制作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当真丝面料充分浸泡过薯茛液后,必须在阳光下充分日晒才得以进行下·工序。为得到最佳浸染效果,收布、浸泡、晾晒的工序还需多次反复(图1)。充足的阳光是必需的工艺条件,因此一年当中,只有有限的7、8个月份可以生产香云纱。从资本生产的角度上看,这当然是一种生产局限,因为它不像机器生产那样可以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而为资本家产出最大的利润,但自然自有定律:每年的梅雨季节,正是万物自我调整,休养生息的大好时机;使草地滋养,让河流蓄满,为后面的生产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也是手工艺生产所特有的,科学无法规划的合理性。

明代宋应星提出:万事万物非人力而为,而是天地之道化育而成,是以天工开物。顺应自然,配合自然,道法自然,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得以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契约。顺时取物。知足知止,才是生命延续的真正含义。

2 就地取材,因材施艺

不同的地理气候造就了地方独有的物产,又由于不同的地方物产而造就了地方性的生产工艺。传统手工艺是在独一无二的水土中孕育而来的地方文化、地方智慧。这种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因地制宜的智慧,起码为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共进带来以下的推动作用:

2.1注入地方价值。香云纱独产于珠三角地区的自然生态之中,独具珠三角地区的人文特征与审美倾向,此谓产品中的“地域性”,再扩大一点范围,即为“民族性”。而产品中的文化差异性,正是抵御同质化的最有力手段,也是产品设计中无法抄袭、无法逾越的核心价值。强调产品中的地域因素,实现“地方工艺”向“地方价值”的转化,实为当今发展手工艺,弘扬地方文化的必由之路。

2.2节约生产成本。香云纱生产倚靠河流,就地取泥,河边染色,铺布晾晒,节约了大工业生产无法避免的因异地采办物料而带来的物流、仓储、积压等成本开支。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有北方的染整企业将珠三角的河泥装满火车专列,试图“南泥北调”,以期“嫁接”香云纱工艺。无视自然规律、违背成本原则的贸然举措无疑唯以失败告终。另外,在传统的销售渠道的基础上,还可利用现今发达的信息技术,依托运作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达成近乎零成本的销售模式。以往难以寻访的传统手工艺生产地区可实质性地突破长期存在的地域性贸易界限,使民族手工艺得以走出地方,走向全世界。

3 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绝大部分的传统手工艺本身就是—种低损耗、低投入、低污染的生产方式。许多手艺产品的选材均为一些生活和生产中的余料,如水稻的杆、玉米的皮、工厂里的碎皮、布片……在自给自足的年代,所有的物品都是可贵的,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余料几乎全部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得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延长。香云纱生产依托于珠三角特有的人工生态系统“桑基鱼塘”,在这个良性的生产循环里面,蚕丝制品和塘鱼是主要的两种经济产出。制作香云纱所必需的“薯茛”、“河泥”与“蚕屎”一样,都是外行人眼中的“无用之物”。然而,智慧的手艺人利用生物间互生互养的原理,以河泥染布,河水洗泥,蚕屎养泥……“废品余料”得到周而复始的全面利用,生产不再成为环境的负担,更有香云纱作为高效的经济回报。在人们意识到自然资源已日益匮乏的今天,作为对单一生产方式的补充与调和,手工艺无疑是最为合理和迫切需要发展的一种可持续生产方式。

4 灵性贯注,日久弥新

香云纱是一种具有“灵性”的面料。香云纱面料常常带有若隐若现的斑驳痕迹,无法如工业染整的面料般完美无暇。从手工艺生产方式上看,因人手涂泥用力不均及河泥的厚薄不一而形成的斑驳是无法避免的,但“人”与“物”的互动作用恰恰塑造了材质表面的差异性。它们不是瑕疵,而是一种可贵的“生命”痕迹,或是一次难逢的“灵感”机遇。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如能智慧地加以强调与利用,它们将是艺术作品中最具价值的精华所在(图二)。

香云纱面料的审美还具有“时间性”。广东地区气候潮热,人们的服装基本上每日一洗。在酸碱、温度和水的作用下,香云纱表面胶着的河泥物质会渐渐产生如龟裂纹、变薄、变软、变亮等微妙的变化。因此,香云纱最为珍贵之处就在于她是一种越穿越舒服、越放越有价值的面料。犹如一坛窖藏的美酒,只有经过时间洗涤和过滤的香云纱才会显现出她的庐山真面,越发醇美迷人。香云纱售价昂贵,但正如世界上大部分的奢侈品一样,一经拥有,你将一生享用她的美好。

结论

传统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是因为它是文化中的经典,值得延续;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已经历时间的磨砺与洗礼,浮华去尽后才显露出其他事物无法取代的本质。传统手工艺正是人类生活文化的智慧经典。它告诉我们:人类的造物行为不可逾越自然定律,需取之有度,知足知止;心手相映,回归人性化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才得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文明才得以真正延续。

智慧物流含义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民办高校;物联网专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1989-02

1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指的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对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第二,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同通信。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WSN(无线传感器网络)相结合为用户提供生产生活的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和测量、远程诊断等方面的服务的网络。

物联网最早是在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研制中心专家提出的概念模型。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Internet主动进行互换。2008 年 11 月IBM公司正式给出了有关“智慧的地球”的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以此作为经济振兴的基本战略。如果在对基础建设的执行过程中,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的基础设施平台。

2009年8月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相关产业发展时明确的指出要尽早一点谋划未来,尽早一点攻破相关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促使我国迅速进入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揭开了我国进入物联网时代的新纪元。

2 物联网的发展带给民办高校的机遇

目前,我国已经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到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和《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战略。国家的发展战略将会更快推动我国物联网的发展速度。

物联网是一个很大的综合交叉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多个学科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遍布了社会的各行各业,最早应用的领域主要在物流、移动、医疗等方面。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越来越广泛。详见图1。

物联网的发展是与各行各业的需求紧密相联系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会给物联网的应用带来很多机遇。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所以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据统计该专业将奔“万亿级” 年需百万人才。

“物联网行业发展是一个趋势”,有专家分析预测,该行业发展需要一些时间,就业井喷的现象将会逐渐到来。

根据美国咨询机构的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相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同时,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达到百万的数目。

2010年教育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后,物联网专业作为信息网络产业方向重点支持的开办专业之一,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号召,追随时代的潮流,争相申报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为培养我国的传感信息人才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扩大和更新知识来源。到目前我国已有700多所高等院校增设了物联网专业如图2所示。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育科技型人才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面对物联网专业如此广阔的就业前景,民办高校也应把握时机,抓住物联网时代的机遇,积极设置新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专业,整合当前就业情况不理想的专业,结合地域特色和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积极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来促进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

3 物联网专业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行业领域非常的广阔和灵活。物联网相关企业可向毕业生提供的岗位主要包含的部门和岗位有:1)物联网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售后等服务部门;2)IT相关企业的软件开发维护部门;3)电子通信类企业的工程技术部门、研发部门;4)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维护管理部门;5)物联网相关行业的网络产品、传感器、射频设备等采购,管理等工作。

未来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包括:智慧城市、电子商务、公共卫生与远程医疗、现代物流与智能仓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方面。

4 民办高校增设物联网专业的可行性

民办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的特征是:从社会需求的岗位出发, 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为主导。民办高校有着灵活地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实行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的办学制度更适合于物联网专业的设立和发展。因此,要进一步联系加强与物联网企业合作,增进“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于民办高校可以在企业增建物联网的实习、实训基地,来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对于企业则是提前让学生熟悉了物联网产业的技术特点、操作流程,以便学生在就业后可以较快地完成角色转换,实现“零距离”上岗,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高校、企业的双赢目标。

当前随着全国各地生源的急剧减少,各大高校争夺生源地大战已经打响。因此各个高校纷纷争相申报增设物联网专业,都想最先抢占物联网时代的先机。民办高校如何在这场战役中取胜,必须从自身的办学专业特色出发,以最新的专业设置、最优的教育教学条件、最好的就业前景的专业来吸引学生。

与其他高校不同,民办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国家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这更适合物联网这一涉及各个行业综合交叉的实践性专业。为了更好更多地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高技能型人才,民办高校增加开设物联网专业,已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决策。抓住物联网时代的机遇,明确民办高校发展的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物联网专业,为当前社会提供优秀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是民办高校的使命。

5 结束语

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第三次革命,开启了全新的产业革命。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成为中国和世界的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它正在推进我们的世界,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此,从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来看,增设物联网专业是可行的,也将是必须的。民办高校必须迅速行动起来,抓住物联网时代的发展契机,积极地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以促进我国物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晴.物联网发展与高职教育之探讨[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 贾国荣.高职院校积极应对物联网时期到来的思考[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