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范文1
在组织(或企业)确定要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后,首先要在相关咨询机构的帮助下了解ISO14001标准知识、识别自身的环境因素,并建立和制定包括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管理方案等在内的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并运行该体系。其次,当上述体系运行三个月之后向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提出申请,按照认证机构的要求提出注册申请,认证机构组织审核员对组织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就是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组织(或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一个系统化并形成文件的验证过程。如果合格,认证机构将发给证书,如果不合格,认证机构将开出不符合项,组织(或企业)进行纠正,然后认证机构进行跟踪审核,如果合格就颁发证书。第三,颁发证书之后,表明组织(或企业)已经按照ISO14000标准建立起了环境管理体系,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在3年内,认证机构还要对企业进行监督审核,以确保企业有效实施已经建立起来的环境管理体系。3年期满之后,如果企业想继续获得证书,需要进行复审换证。通过上述过程中,组织(或企业)建立了一套程序:设立了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并通过污染预防、纠正、持续改进等措施和手段,遵守和符合环境方针和目标,同时接受相关方的监督。
二、建立高级技工学校后勤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
组织保障。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组织(或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的一种管理方法,因此得到组织领导层的认可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级技工学校后勤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首先要得到学校相关领导或后勤企业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其次还要向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争取得到广泛的支持。环境方针的确定。高级技工学校后勤环境管理体系的环境方针,除了体现一般的防治污染、美化环境、谋求经济利益外,还要考虑相关方(如周边居民、学生家长、社会等)的要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向广大师生宣传环保知识,树立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广大师生严格要求自己,从日常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维护大家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也为我国未来各行各业提供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目标指标的确定。根据制定的环境方针的要求,高级技工学校的后勤环境管理系统的目标制定要首先摸清全校范围的水、电、能源、垃圾产生、其他物资等的使用和消耗等的情况,并通过横向对比,科学定位学校目前的后勤管理水平。之后在充分了解现有节能环保技术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资金、人员、校园安全等因素,制定阶段性的环境目标,提出节水、节电、节能、减少污染排放等具体环境指标。
三、结论。
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范文2
1.相关概念辨析
1.1环境与旅游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一个综合的、广泛的概念,一般理解为特定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综合及其相互关系。旅游环境(tourismenvironment)是一切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旅游社会环境、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环境的持续健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本文仅讨论旅游生态环境,主要指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基底。
1.2环境管理与旅游环境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management)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为根本目标,研究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一切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保证生产、生活、生态3个目标协同实现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环境管理(tourismenvironmentalmanagement)是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ourism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简称TEMS)是指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围绕对旅游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的系统,它是旅游区整个管理体系的主体。
区域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是区域旅游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或政策,而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促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总面积7.3万km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和洼地,黄河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山东省2007年推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东、中、西横向发展转到侧重北、中、南纵向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经济基础雄厚的“一体”,显示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旅游资源密集。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全省旅游景区和资源点中,70%以上分布在这里,堪称国内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该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长岛等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山岳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总量占山东省的一半;海滨风光旖旎,港湾海衅连绵,浴场沙细坡缓,岛屿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众多的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响;民风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且富有特色,民间节会数量多。
省会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其海岸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烟台的芝罘岛、长岛、养马岛,“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日照山海天风景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世界风筝都”潍坊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龄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齐文化著称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逐步成为韩日游客旅游的新热点;东营黄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湿地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入海口湿地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历史、地理和区位、经济结构等各具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横跨东西,使国内外旅游者便于到山东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全方位的交通网络为开发半岛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据统计,2007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890万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总收入为926.75亿元、占全省的71.53%。
2.2.3区域旅游环境问题。
2.2.3.1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横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滨海黄河三角洲,发达的经济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由于半岛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流域狭小,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不足。
2.2.3.2旅游资源自然衰败速度加快。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变化,使之受到破坏。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景区旅游游客数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速了自然衰败的进程。
2.2.3.3旅游量众多,旅游区环境受污染严重。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对半岛地区旅游环境的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旅游垃圾的产生和非有效处理引起了旅游景观破坏,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管理,自然景观遭破坏。部分旅游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环境问题的要求,也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要求。根据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改进等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管理。法规建设和立法管理,是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根本依据所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首先要确定环境政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对要管理的所有活动做出判断。环境政策确定所希望的环境表现水平[8]和开展旅游活动后旅游环境的表现状态。它可以有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对有效的环境管理的各种承诺;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在约束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为其确立相应的环境政策树立标杆。3.2完善的旅游环境评价系统。对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评价是明确其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通过专家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区域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的综合调查、监测、分析,将结果形成文件并进行信息交流以确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
3.3健全的组织机构。要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要提供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实施该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明确责任与权限。各工作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应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时,旅游区要有整套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的程序,由各部门负责监管与控制。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要进行专门能力培训,如污水处理工、环境审核员、生态旅游导游和文物保护人员等。
3.4合理的旅游环境管理计划。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环境进行初始环境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制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根据这一系列决策做出有效的环境规划。旅游环境规划是为达到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严密的工作计划,以及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纲要。它是应用各种科技信息,在预测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即初审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3.5监督和反馈。监督和反馈是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调控与保障措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监督是对TEMS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反馈。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以“旅游发展协调程度”为核心的TEMS系统控制优化模型,其基本涵义为:旅游的发展不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不断地将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库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与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从而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朝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演化。
4.保障措施与对策
4.1健全区域旅游法律体系,旅游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法制化。完善区域旅游环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实质,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以保护的强有力保证。要针对半岛城市群整个区域特有的旅游环境问题,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条例》条款,强化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体制,保障半岛城市群TEMS的构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4.2加强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科学化。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采取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技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每个旅游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值,在一景区接纳量可能超过其合理容量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疏导,将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饱和景区,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半岛城市群旅游区进行科学地旅游环境管理。
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范文3
一、环境审计开展的背景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应当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但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研究和工作,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特色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土地酸化、盐渍化、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地下水位下降、冰川退化,雪线上升、湿地破坏加剧、海洋生态问题严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在我国目前审计背景条件下,环境审计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可以发挥如下作用:保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在征收、投入、管理和使用等环节上的合法、有效;促进国家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促进环境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国家审计机关的环境审计,可对进口产品或技术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情况进行评价,以达到控制污染转移的目的。
二、我国环境审计以及同国外环境审计发展趋势的比较
在审计类型方面,一是我国政府环境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环境绩效审计内容较为粗浅,缺乏审计标准和规范,国外环境审计多是以绩效审计为主;二是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解与国外的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解差距很大。我们的理解还停留在对环保资金产生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检查,审计内容较为空泛,缺乏标准。国外环境绩效审计主要内容是对政府环境部门职能的管理审计,主要方式是直接履行环境部门的全部或部分职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政策评估,审计内容较为稳定,审计标准充足,审计工作比较规范。
国外这种基于对特定审计对象开展专门的环境审计调查、评价、报告的研究案例很多,在国内这方面的审计案例尚无首例。这里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由于审计体制的问题,主要是在我国现行的政府型审计体制下,审计部门开展类似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实际上是代行环境保护部门的部分职责,属于职能越位的违法行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保护环境。而且环保部门和环境审计在许多方面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如果我们界定好二者之间的职责是可以很好地开展类似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的。
笔者认为最具可行的做法就是借鉴已有的环境影响识别、评价、管理领域的知识开展环境审计案例研究,比如目前国内开展比较多的清洁生产审核(计)工作就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方面。
三、青藏铁路建设环保专项资金审计过程
下面按照环境审计的一般程序,即准备、实施、报告三个阶段结合青藏铁路环保专项资金审计案例(以下简称案例)来介绍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的方法。
(一)准备阶段的工作
(1)确定审计目标。由于每个项目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具体目标也不一样,但一般目标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发现环境风险及环境管理风险,案例中高寒冻土环境的破坏、野生动物迁徙的影响、地表植被的破坏、三江源头河流水质污染等是主要的环境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是资金的合理性方面、环保工程费用和主体工程费用的合理分化;二是提出处理办法的意见或建议(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三是促进环境保护意识和措施的增强。在确定具体目标时,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结合一般目标予以具体化。(2)收集信息。不同组织类型,不同的施工标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环境影响因素可能千差万别,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收集信息。了解分析环境因素及其环境影响可以分为五步;第一步:选择审计对象,针对具体标段,具体的施工及管理单位和所涉及到的部门;第二步:识别其中的环境因素,如污染排放状况、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对当地的影响等,具体方法推荐采用污染物等标负荷法;第三步:确定环境影响的类型,一般是污染类和非污染类;第四步:确定环境影响的程度,在案例中通过现场审计可以把环境影响分为可以通过一定的工程和管理措施使之恢复的和不可逆的两种性质的影响;第五步:初步评价环境影响的成因,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EIA)或水土保持方案的疏漏之处还是管理因素、抑或施工单位的违规操作等。环境影响的分析一般应考虑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尤其是对像青藏铁路这样的重大建设项目,其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情况差别很大,要对多种环境要素的影响进行识别,一般建设项目环境审计偏重于对工程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3)制订审计计划。根据以上各项准备工作进展的结果以及确定审计的范围、审计时间、实施审计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员,针对调查确定出的该项目危险区域和有关环境因素的信息,编制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本案例根据上述准备工作,拟定环境审计以青藏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国家环保总局审议通过)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水利部审议通过)为主要审计依据和参考标准,同时它们也是本次环境审计的审计对象之一。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
实施审计时开始收集审计证据满足审计目的的要求,记录审计发现,形成审计工作底稿。环境审计除同常规审计一样,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要收集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环境管理的目标、措施、方法等环境管理的有关证据(获取这些证据,通常运用内部控制测试的办法,寻找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或生产中的薄弱工艺,以获取审计证据);除此之外环境审计中的审计采样是收集审计证据的重要手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案例中没有直接采样,主要监测数据来源与被审计方委托有资质单位做的河流水质监测报告和项目影响区域水土流失监测报告。在取得足够的审计证据后,可以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体系做出一个评价,评价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衡量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完善;环境管理体系的活动是否正确;实施情况是否良好;体系是否充分适合于组织的环境目标和政策方针。评价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完善,主要应检查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包括环境政策方针、组织结构、任务、职责和职权、工作程序及其记录等内容。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活动是否正确,主要检查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在废气、废水的排放,土地污染,原材料、化学品和有害物质的管理和储存,环境技术规定,生产过程行为和管理废物的收集和处置等方面做得如何,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评价实施情况是否良好,应检查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全方位的实施和正常运作,可以抽样检查程序的有效性及其实施,测量报告记录,检查环境政策方针是否公布与众等。
(三)审计报告阶段的工作
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范文4
民航机场作为民航交通运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集管理属性、服务属性和经营属性为一体的特殊企业。民航机场不仅专供飞机起飞、着陆和停放,而且其附属的建筑物、装置和设施还为乘客和货物提供从地面到航空器的便捷转换。同时,民航机场还提供餐厅、酒店、会议服务和购物等广泛的商业设施。随着近年来航空旅行需求的激增以及机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机场的运营和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就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机场在其实际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诸多环境不经济性,机场运营高能耗、机场噪音、温室气体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已和企业维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相背离。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知度的提升,国际上对企业开展绿色经营呼声的高涨,民用机场必须摒弃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引入绿色环保理念,把节约资源、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贯穿于机场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实现可持续增长,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有机统一。绿色经营可以大大降低机场能耗,极大程度上减少机场经营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有利于改善机场运营能力并极大提升机场公众形象。绿色经营带来的成本优势、环境优势和美誉度优势将使机场更具竞争实力。因此,引入绿色经营理念,采用绿色经营模式,已经是民用机场企业创新的必然选择。建设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经营的内容、以节能减排作为目标的绿色机场可以实现机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民航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机场节能环保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绿色机场必须是高效利用能源、有效控制污染、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机场。由于建设规划缺乏科学论证和环保分析、基础设施陈旧,加之管理技术落后,我国大多数机场在能源利用的各个环节能耗居高不下。
1.水资源利用率低。
地球水资源只有1%可供人类使用,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扩大还在不断加剧。民航机场是用水大户,随着近年机场起降航班及旅客吞吐量的不断上升,机场水资源消耗同步增长。以中国深圳机场为例,预计2020年机场年用水量将达到420万立方米以上。相比深圳机场,大型枢纽机场随着旅客吞吐量的增加,年用水量更为惊人。在全球水资源枯竭和匮乏的时代,机场高用水量与水资源利用水平却存在着矛盾,表现在机场用水规划不合理、用水浪费,缺少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
2.耗电量巨大。
机场作为旅客服务的节点,其用于跑道灯光、航站楼照明、暖通空调以及各种运行设备的能耗是惊人的,其中主要就是对电能的消耗。②机场在正常运营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包括生产用电、生活用电、供热用电、供冷用电、照明用电、旅客行李及货物传输用电、机场配套设施用电等。这些用电大部分在航站楼内进行,航站楼耗电量占机场耗电量的60%以上。2008年全球民航机场每单位工作量WLU(WorkloadUnit,1WLU=1名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100kg货物)耗电高达14.4千瓦时。
3.高污染。
(1)温室气体排放污染。机场区域内飞机的滑行、起飞和降落,地面交通工具的运行均需要消耗石化燃料,而石化燃料具有不可再生特性,并且燃烧后将产生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机场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影响机场周边空气质量,对机场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据估算,机场温室气体排放占整个民航航空排放的5%,全球机场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高达3亿吨。(2)噪声污染。机场噪声源主要包括:从喷气式发动机尾高速排出的气流和周围大气急速混合而引起的喷流噪声、飞机螺旋桨及喷气式发动机运转而产生的噪声。长期在高分贝噪音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听力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尽管现有民航飞机产生的噪音比20世纪60年代的飞机减少了近25%,但航空交通增长的速度带来的负面效应已超过了飞机发动机技术进步带来的溢价。随着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发动机动力技术的革新,大型宽体客机的广泛使用,飞机发动机频率越来越快,机场上空空中交通流量密集,使得机场区域的噪声环境不断恶化。机场附近区域飞机产生的噪声污染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机场周边居民对飞机噪声投诉事件频发。
4.低生物关怀。
由于时代和观念的制约,大多数建成机场在机场选址时均未考虑机场对周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目前国内民航机场大多建设在城市郊外的苇塘、农田、草地、湿地等鸟类栖息地、取食地附近。⑥鸟类在机场净空领域内出现对飞机安全将构成巨大威胁。为确保民航飞行安全,机场方面将鸟类视为“鸟害”进行驱逐,对“顽固分子”甚至开枪射击。就鸟类威胁问题未进行论证而进行的机场选址极不合理,不仅增加了机场安全管理成本,也不符合环保组织对生物关怀的要求,与构建环境友好型机场宗旨相背离。
三、绿色机场节能环保管理措施
(一)建立基于ISO14001标准的机场环境管理体系
民航机场环保管理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目前国际上针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而制定的通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ISO14001认证标准),按照“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Plan-Do-Check-Act,PDCA)模式”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体系,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将节能环保理念贯穿到整个机场生产运营环节中。通过对整个机场系统进行全面管理,构建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需的组织机构并拟定组织机构的环境目标和方针。通过系统规划、明确职责和义务,指导机场不断地改进环境行为,达到更新更佳的高度。建立基于ISO14001标准的机场环境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第一,机场环境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明确政策的实现要素;第二,从机场运营、规模及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准确识别和评估机场活动对机场及周边的环境影响力度;第三,科学分配机场环境管理部门相应的管理职责,规划具体的环境管理项目实施计划和程序,编制环境管理文件;第四,进行内部环境管理审核,检验环境管理计划是否符合国家环境政策法规要求和是否实现机场整体环保目标;第五,对环境管理工作得失进行评估。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机场绿色经营
节约、环保是绿色机场的特征,绿色机场本质上要求机场管理部门运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机场运营活动。运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机场生产运营活动,将机场运营活动中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循环利用后获得二次使用价值,既可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还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为机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在制度方面,民航局以及地方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应出台相应的法规鼓励机场发展循环经济。对能积极开展资源节约、资源及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的机场给予政策层面和经济层面的优待。在执行层面,机场要秉承以“低耗”为核心的可持续化发展观,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引进新设备、新材料,减少资源使用总量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体实施内容包括:采用机场水循环技术优化节水设备,利用中水和雨水冲洗厕所、保洁候机楼、浇灌绿地、冲洗机场地面和车辆;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自然能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机场设施,增加自然通风性和采光性,减少空调能耗。
(三)加快科技研发步伐,创新技术体系
科技创新是构建绿色机场,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开发和使用节能、低碳、低污染的环保技术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机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统一,是机场实现绿色经营的关键途径。政府和机场应携手加大科技投入和节能环保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在节能减排方面,机场应与研究机构和资源的合作伙伴机构共同努力解决空气质量问题。通过大力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良机场现有能源设备、研发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加快空管新技术的应用,让空中交通管制机构在安全基础上缩小航空器之间的间隔,以便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航空器在空中盘旋等待时的燃油消耗;通过研制水循环技术实现水资源有效利用。通过开发智能供冷热能循环系统,节约机场用电。在控制噪声污染方面,通过开发基础噪音监控技术对噪声等级进行评估。通过联合发动机制造商共同研发新型发动机,减少飞机运行时产生的噪声;通过与航空公司协调,共同促进飞行操作技术改良,减小噪声受干扰区域范围;在防止鸟撞方面,现有机场要积极研发生态驱鸟技术,增强对鸟类的保护,促进人与鸟类和谐相融。
四、结语
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范文5
1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范文6
1、背景及意义
国外有学者研究提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行业有关的环境污染所占比例为35%,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建筑行业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建筑设计与施工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在我国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占28%,木材占42%,水泥占68%,每年新建工程产生垃圾约5000万吨。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们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的成果。同时,对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的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建筑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设计与施工对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过程控制措施
2.1设计过程中的控制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特点[2],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设计方法或技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的设计理念重新审视,并将这一理念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把握建筑工程项目的资源节约和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特别要注重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融入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把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改善环境,努力贯穿于工程项目设计之中。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周边建筑及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根据目前原生态自然环境特点,在优化原生态环境方面,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实施封育营造工程,保护扩大森林资源;(2)实施能源替代工程,在各项建设中采取节能、无污染方案:(3)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4)加强环境美化,实现环境自身美感。因此,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准则中纳入环境和资源准则,使建筑产品成为一个与原生态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绿色建筑。
2.2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做好新建建筑周边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的调查,对于保护好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节约资源,保持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尤为重要。首先,根据调查情况,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施工工序和内在因素进行分析,建立环境因素列表,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植被破坏、噪声等,并对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要进行全面评估,其次要根据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环境施工控制设计[3],制定环境因素治理的规章、137|137建筑设计与施工对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研究文:袁维坤(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目标及实施的责任人和实施细则,严格对实施环境管理方案的专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实时进行修正。
2.2.1资源使用与污染控制
施工中使用的资源应按照设计方案计划使用,超出设计的变更设计,需要增加使用的资源应申请批准。资源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遵守相关法律。应最大限度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护周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排放指标应限定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使用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如使用水源净化和污水处理技术。严格控制建筑垃圾,建立复合利用模式对建筑垃圾进行有效回收处理。
2.2.2规范管理
应严格执行施工技术交底制度,其中包括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交底。交底制度不仅针对施工企业的员工,还包括施工协作方、材料供应商及其他施工相关方。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监理还应当监控施工企业合理使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职责,以保证施工企业的资源环境保障措施有效执行。实施资源和环境监测控制,要以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实施监测、决策支持和反馈控制的技术管理系统,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3日常运行中的措施
2.3.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加强对施工企业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建立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转变自然资源是廉价、可以任意挥霍的观念。当施工地点在远离城镇时,社会监督更为薄弱,容易忽略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施工企业员工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就更为重要。
2.3.2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对环境保护各个环节的有力控制,必须有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从而使建筑施工中环保工作规范有效。现在许多建筑企业取得了ISO9000系列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也可参照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体系,建立标准化环境管理体制,并且可以将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统一起来。
3、政府的保障措施
3.1基础设施规划
以区域为系统,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应用系统分析,对城市基础设施、工业民用建筑、铁路、公路、水利等进行科学规划,以保证人民生活需求和经济建设为前提,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国内生产总值、资源使用量和污染量为三个最重要的指标,逐步建立区域建设规划方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尽量减少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目的和重点的保护好原生态自然环境。
3.2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制
在建筑工程评价体系中,可引入资源环境因素,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资源环境因素统一到传统评价中,对建筑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与资源环境做出综合评定。在建筑工程立项审批过程中,根据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完成对项目的综合评价。在立项过程中,对各类资源和环境影响状况要进行严格评审,对各类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建筑垃圾、噪音、废气、废水等排放必须有相应规范和解决措施,加强对原生态自然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在招标过程中,应明确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并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指出,明晰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明确规定预留专项费用,用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3政府政策支持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建筑单位研发环境保护的新工艺和新方法,以富有资源来替代短缺资源,通过新型建筑材料取代污染环境大的旧材料。通过科技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倡建立绿色生态建筑。在绿色建筑方面,给与相应企业予如税收、审批等政策优惠,促进加快绿色建筑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必要时改变部分资源的价格,以调控建筑企业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改善资源配置,为绿色建筑更快发展铺平道路。
3.4法律制度支持
我国对于建筑行业本身存在的环境问题,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规范。国家颁布的《建筑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仅是对现有污染问题的有规定,缺乏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破坏的具体规定。在法律法规中,部分条文不够明确,责任无明确界定,造成法律虚化,因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工作势在必行,使建筑行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3.5社会监督职能
首先,在建筑方面加强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即政府联合媒体、资源环境监测部门、资源环境志愿者和公民等对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并对监督信息及时反馈和公开。其次,要加大项目的后期审核控制。这种审核不仅是对经济效益的审核,还应对建筑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进行审核,其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保护好环境,即绿色建筑思想,同时也为今后的立项、审核和评价积累数据和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