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卫生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卫生体系范文1
【中图分类号】 R1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10)03-0172-05
为了探索和建立中小企业科学、规范的职业卫生管理机制,有效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对某街道2008年12月注册的中小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中小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企业职工卫生防护情况不容乐观;中小企业职工防护素质亟待提高。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某街道2008年12月注册的22家中小企业。
1.2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了问卷调查表,以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ISO管理体系认证、职业病危害特征、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职业卫生分管人员业务素质、培训情况以及企业医疗机构的设置情况等为主要调查内容。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将经过调查人员审核后符合要求的调查问卷资料输入电脑,应用Excel应用程序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企业职业卫生基本情况 上海市金山区某街道(以下简称某街道)注册经济实体企业22家,均为由上海市石油化工总厂机构改革剥离出来的中小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22家,职工3102人,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1016人,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为粉尘、射线、苯等。
2.2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现状 (1)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企业20家,占91%;未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企业2家,占9%。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主要设置在行政、生产、后勤、人力资源、安全、环保部门等管理部门。(2)企业医务室设置情况:设置医务室的企业2家,占9%;未设置医务室的企业20家,占91%。(3)企业ISO管理体系认证情况:通过ISO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18家,占81.8%;小企业未经管理体系认证有4家,为18.2%。
2.3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实施
22家中小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各项内容中只有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档案两项建立率达90%以上,健全率达100%,且只有职业卫生档案在建立健全的基础上执行情况较好,达80%,其他各项内容的建立健全及其执行情况都不容乐观,其中尤以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明显,建立健全率只有22.37%。见表1。表1石化街道22家中小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企业设置了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而应急救援设施的设置只有54.55%;同时,设置以上三项防护措施的企业较好使用的分别为50%、72.73%、50%。见表2。表2石化街道22家中小企业职业卫生防护现状 注::10家企业没有设置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卫生知信行情况在卫生管理人员中合格率基本达到80%以上,但是实际有行为表现的只达到55.55%;在从事有害作业的人员当中,职业卫生的知信行情况则了解较少,合格率在50%左右。见表3。表3石化街道22家中小企业职业卫生知信行情况
2.4 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职称学历及接受培训情况 调查企业均配备了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其中高中或中专学历10人,占38.5%;大专以上学历12人,占46.2%。企业分管人员学历为高中(中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6.8%,无职称人员占13.2%。
近3年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接受过1次以上(含1次)职业卫生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的人员仅占全部人员的35.0%,从未经过培训的人数占全部人员的65.0%。经过1次以上培训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为73.2%,未经过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的工作人员知晓率为51.28%,差异有显著性(χ2=4.11,P
3 分析与讨论
3.1 充分认识石化街道中小企业的特征和现状 随着石油股份公司改革的深化,一部分资产从母公司剥离,形成了石化地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已从母体剥离,改制后由于经济效益较差,对存在的职业危害认识不足。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生存条件简陋,职业病防护设施差,劳动力流动性大,企业注销关闭时有发生。
同时,相比杭州通过调查的70家中型企业、102家小型企业通过ISO管理体系认证的87.1%和63.7%[1],石化街道中小企业只有81.8%通过ISO管理体系认证的比例略低。企业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法定认证机构的第三方认证,既是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规范化程度的体现,也是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必备通行证。从本次调查分析,企业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识和积极性都是不高的。
3.2 中小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有待加强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有必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立从下向上的职业卫生信息反馈网络、建立健全并执行职业病防治计划、卫生职业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监护档案、危险因素监测、评价制度以及应急救援预案等职业卫生管理体系,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本次调查显示(见表1):有相当高比率的企业未建立职业病防治计划、未建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未建立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未建立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同时,相应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多项调查指标执行较差企业占30%~60%。有实验表明: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是行之有效的,对提高职业病防治工作效果明显(P<0.01)[2]。
3.3 企业职业卫生防护情况令人担忧 本次调查显示:企业职业病防护设施使用较差的单位比例占30%以上,有10家(占45.45%)企业无应急救援设施。对职业中毒有较好预防作用的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率如果未达标,必然存在一旦发生如管道破裂导致毒物外泄、停电导致设施负压吸风装置失灵使反应釜中毒气积聚后外泄等因素引起职业中毒的隐患。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3]。有防护设施不能正常有效使用、甚至不设置应急救援设施的结果可想而知。
3.4 中小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高级人力资源匮乏,需求突出 本次对中小企业职业卫生法规、知识的知信行调查,从管理人员和从事有害作业的人员进行了一些初浅的调查,反映出中小企业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要求理应更高、对从事有害作业人员的保护和宣教工作更应细致周到。
职业卫生分管人员的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情况显示,中小企业的分管人员低学历、低技术职称人员和无专业人员占较高比例数,从一个侧面反面出中小企业缺乏技术、缺乏人才、职业卫生管理薄弱的现状。
社会总体对职业病的防治意识不强,职工队伍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差,没有系统接受过安全生产教育和职业卫生培训,对生产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认识不足[4]。本次调查结果有65%的从业人员从未经过职业卫生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
同时,对从事高毒物品的用人单位,应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医师和护士[5],是一个急需卫生行政部门考虑解决的问题。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中小企业应根据职业卫生工作的需要,合理配置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并进行适当的学习和培训;针对不建或无条件配备专业人员的中小企业,应依托现有的社区服务机构,纳入社区服务的内容。尽可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控制、降低职业有害因素的损伤,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及时掌握职工健康状况,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开展[6]。
4 建议
鉴于石化街道中小企业卫生管理体制比较薄弱、通过ISO管理体系认证的比例较低、管理体系未完全建立健全、卫生防护用品使用以及应急救援设备率较低、卫生专兼职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谨作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街道政府职业病防治工作。针对企业职业危害、职业卫生管理认识不足,街道政府要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评,加强对转制企业的监管,特别是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建立职业病防治网络,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贯穿生产过程的始终[7],充分体现政府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2)积极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将职业卫生工作纳入并积极推进企业的“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通过国家ISO管理体系的认证,建立科学的现代的企业管理体系,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普及《职业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宣传职业病防治知识,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工作,提高中小企业负责人的法制意识和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形成一种共治职业病危害的氛围。(4)适时调整工作方式和目标,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量化分级管理,着重保护高危人群,针对高危作业大多由外来农民工承担,流动性大的特点,改变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模式,创立健康监护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统一数据库,卫生监督部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进行联网操作,把劳动者的健康监护资料输入计算机系统,给劳动者发放个人专用IC 卡,凭卡可以随时查阅所需的职业健康资料[8]。(5)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市场因素来提升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9]。中小企业应对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设置必需的入门资格,建立入门和定期再教育培训的制度,提高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的领导干部要起到决策作用,多部门合作,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制纳入日常工作,将其运用于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吸取教训并修改完善。(6)做好前期预防工作,加强职业卫生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防止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现象的出现[10]。对高毒作业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复杂和危害严重的企业,应重点做好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俞平,王悦. 杭州市中小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5):545-549.
2 金伯坤,吕旭峰,沈逸.常州市化工企业实施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职业与健康,2006,22(15):603-6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章第二十条、第二十三条.
4 汤忆眉,姚建华,王群刚.苏州地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上海预防医学,2007,11.
5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352号,第三章,第十七条.
6 孔令文. 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初探.实用医技杂志,2007,12.
7 张腾,徐幼平,周彪.石化企业建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7,14(34):4473-4474.
8 沈逸,严旭东,黄泽民.常州市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初探.职业与健康,2004,20(1):22-23.
职业卫生体系范文2
典型案例1:改善产品设计
江苏华工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激光飞行打标设备的生产企业,在前期小微企业诊断过程中发现,该企业有个很明显的痛点——设计变更。由于客户定单的差异,经常需要对已调试和组装好的标准化备机重新进行拆装,存在很多无效劳动。改善目标:建立细化的标准化模块和清单,增加模块间的可兼容性,减少设计的错误率和变更带来的无效劳动。改善思路:将设备进行模块化细化和重建,扩大标准机范畴,各模块间可直接兼容装配,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消除无价值的返工。改善结果:目前,已经完成光纤类设备的模块化生产工作。将设计更改前的紫外、光纤、CO2三大类标准机进行模块化细分,将设备划分为光学系统模块、控制系统模块、支架系统模块、编码器系统模块四大主模块,同时,再细化各主模块清单,建立各大主模块内的标准件和选配清单,提前组装成各种半成品模块,更方便根据不同的产品功能要求快速完成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另外,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增加传感器组件、报警模块、可编程控制模块、分页机、皮带线等选配模块,利用在控制系统端口预留的各选配模块的接口位置,直接完成装配。设计更改后的主机光学系统、控制系统、支架系统、编码器系统组成四大主模块,并建立了主模块中各基础部件模型清单。根据客户需求控制系统模块可直接在三大基础半成品机柜基础上直接进行组装。改进后的控制卡机柜控制系统可以在紫外、光纤、CO2三类设备上通用,类似的控制系统根据控制卡功能类型不同,同步衍生多种代码的机柜控制系统半成品。改进后设计了在非标项目中使用的4U控制箱系统,半成品装配后可以直接在相应的非标机柜项目中使用。工控机版本的控制系统在重新设计并备机后,可直接加光学系统等成为整套设备进行调试发货。模块化设计前后清单有了很大变化。设计前,整台设备清单全部是散件物料,包括几十甚至上百种物料,逐一领料装配,会浪费时间和人力。设计后,整台设备清单只有几个代码的物料,基本以半成品模块为主,可以迅速领料组装调试,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通过标准化模块、模块BOM(物料清单)和增加模块间接口的兼容性,光纤类设备的总返工工时下降了70%以上。
典型案例2:改进生产工艺环境
诊断问题:泰州钰明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电机、光热发电装备柔性复合绝缘材料的小微企业,在小微企业质量提升诊断过程中发现,对生产车间的加工环境没有进行监控,尤其在冬季温度变化会给柔性复合绝缘材料的生产带来分层、气泡、流胶缺陷等风险,对产品的挺度、长期耐热性带来影响,导致产品稳定性下降。改善目标: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控,保证生产车间的环境控制在工艺要求的范围内。改善思路:进行生产环境控制能力的改造,加装恒温控制设备,保证生产车间的环境恒温。改善结果:通过加装恒温控制设备,实现了生产环境保持在25℃±3℃的最佳生产环境温度,改善后明显提高了产品质量性能。月度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92%提高到96%,客户满意度由95%提高到97.5%,成为全国知名的绝缘材料供应商。
典型案例3:提升原材料利用率
显隆通风设备(江苏)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防火阀、排烟阀、消防高温排烟风机、消防高温排烟风机箱及各类空调风口、散流器、电动手动调节阀等产品的企业,主要以机箱加工为主,在诊断过程中发现,其钢材原材料利用率低、报废率高,从而造成企业产品利润低。改善目标:通过增加模具,重新利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减少原材料的直接报废率,达到提高产品利润的目标。改善思路:通过对企业的前期诊断发现,企业生产的产品上需要安装很多小的连接件,通过重新设计模具,利用边角料来加工这些连接件,使原材料的使用率最大化。改善结果:通过开发新的冲床模具,利用边角料生产角码等部件,在板材利用率方面,原材料报废数量从2020年6月的4.3吨,降到2021年3月的0.50吨,报废数量降低88%;每月的卖废料金额从2020年6月的9890元降到2021年3月的1100元,费用降低88.8%,实际损失金额从2020年6月的10750元降到了2021年3月的1150元,损失金额降低了89.3%。
典型案例4:降低安全风险
职业卫生体系范文3
【关键词】后经融危机 高职学生 就业 指导体系 关键成功要素
后金融危机时期是指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一段特殊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全球经济通过各国共同的努力,已经呈现复苏现象,其发展开始缓步上升,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里,经济发展重心是产业升级和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和环保产业,关键还是在于人才。
经济走出阴霾后,我国许多企业已经恢复或扩大生产,用人需求不断增加,甚至在珠三角等地区出现招工困难等现象,这些都说明就业环境在不断趋好。然而目前就业市场上持续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企业"招工难",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从而导致高校的压力与日俱增。为何会出现供需不匹配的现象?因此,此背景下对高职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职院校构建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
1.后金融危机时期重庆市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现状
金融危机之后,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逐步恢复和好转,但是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较大。
2009年,重庆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2.9万人,比2008年增加1.7万人,增幅为15%。受世界金融危机和毕业总量增加的影响,截至2008年底,全市2009年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14.9%,比2007年同期低4.2%。
2010年,重庆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3.5万人,其中研究生1万人,本科生6.8万人,专科(高职)生5.7万人。全市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5.5%,与2009年同期相比上升4.5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72.2%的平均水平高13.3个百分点,形势有所好转。
2011年,重庆本专科(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相比2010年都有所提高,特别是专科(高职)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2.04%,比2010年高出了1.84个百分点。
2012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5.3万人,就业率为86.81%,比去年增加0.31%,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74.66%,本科生就业率为87.04%,专科(高职)的就业率为89.1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在逐步好转。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给高校毕业生打造的就业择业环境及高校毕业生认清自己、改变择业观念成了就业的关键。
2.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于当前就业指导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现有体系不能有效反应供需匹配,导致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不明显,并容易导致错误的研究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有如下三方面:
(1)评价主体的领域局限性
由于研究条件所限,所选择参与评价的主体主要来自重庆市高校授课教师和企业高层领导。因此,调查的结果可能更重庆地区各高校的评价,而对于其他区域尤其是全国高校适用性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2)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统一的标准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管理和评价的方法不尽统一,有些高校直接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由专业人员为毕业生做咨询;有些实施外包,聘请咨询公司当顾问;而有些则是自己研究开发系统。
(3)评价体系缺乏高职特色
在职业技能素质导向的培养模式指导下,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缺一不可的"两条腿",然而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体系上,沿用本科院校的一套系统,没有体现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的特点,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动手能力,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3.问卷调查和方案设计
为了获取高职毕业生就业综合评价的影响因素,笔者设计了一份名为《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综合评价影响因素开放式问卷》的调查问卷,并将这份问卷发放到四类企业手中。第一类是国营企业;第二类是三资企业。第三类是私营企业,第四类是其他性质企业。
《重庆市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综合评价影响因素开放式问卷》主要由指导语、基本信息调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基本素质技能的综合评价成功关键要素的调查三部分构成。本研究发出问卷253份,回收246份,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达91.70%。
4.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
(1)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综合评价的成功要素分析
综合评价的许多要素都影响到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成败与效率,从而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起着重要作用。在上文问卷1中,收回有效问卷232份,以140(140/232=0.6034)为界,被提及140次以上的指标作为比较重要的指标,则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综合评价有较大影响的要素有:专业知识技能、专业成绩、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奖学金、证书、实际操作能力、担任学生干部情况、行业实践经验、综合素质、人生观、价值观、身心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独创性、团队协作能力。
(2)建立影响要素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为客观找出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综合评价的要素,笔者在多位对重庆市多位相关领域学者和业界高层管理者中选取了13名专家作为意见征询对象,这些专家都具有丰富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熟悉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综合评价的情况。结合前文问卷调查的结果,并多次反复征询这些专家的意见,构造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要素系统层次结构模型;各大类要素又由多项子要素组成,这些子要素构成方案层;最后由目标层、指标层、方案层共同构建了影响要素系统的递阶层次评价模型。
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有助于帮助高职院校树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性和适应性,突出高职特色,并且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和教育体制优化。
参考文献
[1]张严方.重庆市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
[2]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职业卫生体系范文4
[关键词] 护理专业;病理学基础;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c)-116-02
病理学是医学的桥梁课,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病理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临床课的教学,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和工作及社会影响。随着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重要性的不断体现,作为护理专业课程基础的病理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对病理学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构建合理的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亟需。因此,本教研室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旨在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一套体现现代化教学理念,符合护理教学改革方向,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病理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护理专业病理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校护理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口腔工艺技术、医学检验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病理学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评价标准,实验考核标准、实验授课计划。以“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关键词的文献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资料4篇。
1.2 理论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资料的认真查阅、讨论,一致认为,病理学教学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有很大差别,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理论课时、实验课时、考核办法、考试或考查形式、教学方法、教书育人、课堂设计、重点和难点、教案设计、板书设计、理论联系临床的内容、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学生方面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基础水平、学习兴趣及对学生教学的要求,课堂整体氛围、班级管理、班级整体素质等。护理专业作为中等卫生学校的主打专业,病理学的教学质量承上启下,事关全局,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构建合理的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急需。长期以来也确实缺乏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是以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为框架,注重评价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既要注重共性也要注重个性,注重创新性、准确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片面性、表面性及忽略个性。
1.3 初步构建体系论证
聘请我校教育研究室督导6位,基础专业课教研室主任7位,病理学教师代表5位。论证内容包括:初步构建的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一、二级指标内涵的确定;权重值的的确定。
1.4 实践过程
1.4.1 将构建的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用于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四年制)14个班和2008级高级护理(3+2,五年制)2个班的教学过程,随机选取98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者为教育研究室督导6名及教研室主任2名,被评价教师16名,学时数为360学时。评价各分项目总次数为232次。
1.4.2 课题组向评价者及被评价者、学生发放初步构建的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满意度调查问卷122份,全部为有效收回,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对病理学教师的教学起了导向作用,使病理学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授课内容丰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提高。评价者评价全面、客观、易于操作,使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学生评价能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评价者、被评价者及学生对该评价体系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人群对该评价体系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中等卫生学校病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从2004年开始探索以来,通过对各年度各学期教学质量的评价,对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明显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各学期学生结业考试成绩的提高,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提高上以及临床课教师的反映上。
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以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全体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性评价,目标的设定应具有发展性和引导性,设定的评价指标需要用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评价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来验证[1]。如果注重描述性、表面性、易于量化的单因素评价指标,缺乏潜在因素的弹性指标[2],会给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要关注教师在实际病理学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达成度。评价的角度立足于学生课堂听课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等,即评价指标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的设置应根据师资队伍现状、期望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及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应重视评价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教学探讨,以利于消除评价者的困惑感和教师的从属感[3]。
在这个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中,应注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中的客观性和真实性[4]。因为教学质量对护理专业的感性认识、专业学习目标的明确、护士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生涯设计产生直接或深远的影响[5]。目标的设定需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评价结果的可操作性来验证[6]。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整个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是全面有序的。
[参考文献]
[1]钱存阳.对改进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几点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2):25-26.
[2]刘丽梅.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5(2):134-135.
[3]王琰春,张胜军,赵菊梅.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1):66-67.
[4]李丽华,黄双丽,戴英波.高校护理专业临床见习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6):4-5.
[5]钟岩.高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8):54-56.
[6]吕存兰,王红霞,王运仓.高等护理教育临床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1):66-67.
职业卫生体系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有报酬、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个人要在社会上谋求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就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及妥善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还要有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统称为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够胜任职业岗位,满足社会和个人对职业的需要。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概括起来,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方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独立制定计划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又称关键能力或综合能力。如果能在具备一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掌握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将使职业活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1年-2015年,广州技工缺口将达到30万-40万人,一些有预见性的企业已开始瞄准技校“抢人”。
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张宝颖介绍,根据该中心统计数据分析,“十二五”期间,广州市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约为200万人,而供应量将不超过160万,缺口达30万-40万人。“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制造业各个工种都存在用工缺口,尤其是数控、模具等工种的中高级技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能型人才缺口也很大。”
据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统计,2011年第一季度技工平均起薪达到了2131元,较去年同期增幅为11%。高级技工平均起薪达到了3160元,增幅为13.18%。
一边是技能型人才缺口大,薪酬福利不断提高,一边却有职业技术学校向媒体反映技校招生困难。张宝颖认为,这主要还是因为许多家长认为上大学是孩子的唯一成才出路,这种社会观念亟待转变。
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最近召开2012届技校毕业生预定会,招聘企业将整个市场的一层全部占满,很多企业都开出了缴纳三金一险、提供带薪年假等条件,还有企业承诺了在节假日组织娱乐活动,提供读书上网场所等福利。全场共有150家企业提供了3000多个岗位,约有5000多名学生进场参加招聘。而这5000多名学生都不是应届生,而是将在明年毕业的2012届技校生。有技校校长介绍,应届生已经在去年底前找到了工作。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理解为:完成某一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必需的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具有专业性、跨学科、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如何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托行业企业,借助于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是我院实现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我院工程造价专业是国家示范建设的重点专业群之一,自从开办此专业以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建设之路。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训实践课程的比重
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职业道德良好、满足市场需求的工程造价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但从造价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要求来看,往往是要求具备实际的预算能力,熟练造价软件操作能力,然而我们的学生就缺乏这方面的实战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不能马上进入角色。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们实训实践动手操作较少。我院自从创办此专业以来,始终采取“2+1”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到企业广泛、深入调查,认真听取工程造价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逐步制定修改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重,并采取了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全过程的控制上保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二、注重实训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一)实践教学应该把握住社会与实践、工程与实践的脉搏,实践教学应参照工程实际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实践教学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校内实训教学环节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统一,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二是模拟操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实训与校外企业综合实践的作用,尤其是企业的资源优势。
(二)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企业的实习基地,不仅是作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践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经常性的实训实践教学基地,这是学生能否有效地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因为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到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去,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企业师傅手把手的教,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上岗即顶岗工作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强化了教学实践环节
(一)校内实训教学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2、认识实习
3、技能专项实训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顶岗实习就业基地。
1、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2、顶岗实习
3、顶岗实习答辩
(三)逐步完善实训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
实训实践教学的考评是验收学生实训模拟及实践效果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考评的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的实训实践环节来设计。根据需要,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测评,争取对每一位学生的实训实践效果有一个客观、全面、真实的评价。
教师要积极转变以知识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不但获得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如何正确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备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去不断创新。教师是施教主体,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关键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理论的、知识的、技术的以及行为取舍方面的难题的点化、转化和强化作用上。特别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示范作用对培育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实践能力的获得和增强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环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实践(验)设计与报告、毕业论文与答辩形成一条主线,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使建立起的实践体系整体优化,提高效益,这对于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能力是学生知、情、意、行在新的水平上的综合,这种综合同学生的创造欲相结合,是追求某种社会价值进行发明创造和创业的奠基条件。努力形成尊重实践,营造使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的环境氛围,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技能型人才缺口[N].广州日报,2011,05.
[2]张可安.职业院校“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3]包和春.政府搭台走产学合作特色办学之路[J].北京教育高教,2009,02.
[4]牛继舜.论组织学习能力的内涵[J].科技与管理,2005(5):32-34.
职业卫生体系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指导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职业指导是根据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按照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指导,力求人与职业两相匹配的教育过程①,是为求职者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并在职业道路上顺利发展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指导是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特色,结合高职生特点、专业及用人单位需求,传授学生职业知识,介绍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及就业形势,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就业观、择业观,努力提高综合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人尽其才”。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职业与自我,理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与生活道路,了解实现自己职业选择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自发地培养和提高自我素质和职业技能。职业指导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由单纯的阶段性就业指导转变为对学生的全程性指导,从学生一入校开始,对他们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政策教育、健康择业的心理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正确成才意识和成才道路的引导等指导教育②,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加强学习自主性,提高综合素质。职业指导可以帮助高校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使学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及课程设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1.重视不够,缺乏全方位、连续性的指导。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职业指导针对性不强、指导的目标与内容不够明确的现象,学校通常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对学生择业意识、职业素养、就业技巧等方面的培养。职业指导缺乏全方位、立体性、连续性的指导。学校基本将职业指导力量放在了“最后阶段”,对于低年级学生多采取选修课、听讲座的指导形式,收效甚微。对于毕业生,学校通常以就业指导代替职业指导,集中精力在给学生介绍工作、介绍择业技巧等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与服务,学生在面对择业、就业及今后的职业规划时仍然十分茫然,这与职业指导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2.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效果不佳。
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起步较晚,各校普遍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多数职业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两课”教师兼任,专业积淀不够扎实,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很难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而职业指导的成效不仅仅取决于职业指导的课程设置、基础设备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职业指导是对学生全方位、立体性的指导与服务,需要老师具备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律等方面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培训技巧与深厚的指导功底,否则是很难胜任这一岗位的。
3.指导缺乏新意,教学亟待改进。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多是针对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学生关心的话题进行分析与指导的,忽视了学生的专业需求与个体差异。一些高校只是将职业指导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列入教学计划,甚至干脆排除在教学计划之外,缺乏科学、规范、系统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多依赖教材内容,与学生面临的现状结合不够紧密,虽然会穿插案例教学,但也只是流于表面,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而大班授课的形式更是扼杀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可能性,让学生觉得职业指导可有可无,但在真正面临就业时又觉得无所适从。
三、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制订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③。
本质上讲,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一种目标管理,通过让学生明确预定的目标,促使学生自觉地按照预期目标前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职业发展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成功实现自我,帮助学生明确取得成功所面临的差距及目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利于高校培养出个性化、有特色的专业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助于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优化人才在市场上的流动情况,减少流动的无序性、盲目性,使学生给自己一个理性的、相对准确的定位,减少“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等情况的产生,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个体“双赢”的局面。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
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需,是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全面、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抓手,高职院校应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职业指导体系。
1.紧扣职业指导特征,抓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指导存在着个性化、连续性的特点。职业指导应注重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自觉成才的意识;同时,职业指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进行连续的、分阶段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必须牢牢抓住职业指导的特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个性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注重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在不同年级设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初定职业发展目标;二年级有目的地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三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向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2.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而要根据教育规律,结合学生需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例如聘请行业专家或专业的职业指导师定期来校讲座,使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及就业形势,让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帮助他们调整职业目标,确立努力方向。高校还可以引进职业测评系统,依靠先进、专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发展潜力等作出科学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发向。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修养,让他们了解职场需求,提高求职技能,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3.构建专业的高校职业指导机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机构进行。高职院校可以在一般原有的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全方位、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机构应有如下几个组成部分,一是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统筹职业指导的目标、重点和指导方案;二是职业指导工作小组,由职业指导老师负责具体课程的讲授,各项职业指导活动的实施;三是实践与研究小组,负责督促全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并就现实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为职业指导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四是对外服务窗口,负责接待在职业规划中遇到问题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的专业指导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一般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或公共课老师负责进行,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专业的指导老师来进行。高职院校应加强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不仅要引进专业的人才,而且要对现有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专、兼、聘等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高水平职业生涯指导师资队伍。
5.加强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闭门造车,它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缩短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时间,实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为兼职教师,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素养。
注释:
①韩芳芳.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改进[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7.
②刘英.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3.
③林琳,袁忠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1,(10):218.
参考文献:
[1]费小平.简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