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卫生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卫生概念范文1
方法:通过统计数据方法系统阐述认知情况。
结果:对职业性危害知晓率较高,相关法律知晓少。
结论:健康教育,增加培训很重要。
关键词:职业因素 认知 调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55-01
企业健康促进是工作场所健康促进和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全新模式。本文通过对“健康促进企业”员工职业卫生及健康知识认知和需求调查结果的汇总和分析,了解企业员工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态度现状和需求等情况。[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对象是某企业某车间员工,发放125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中男性占72%,女性28%;年龄以20-30岁为主。文化程度以大本及以上、大专为主,分别占66%、34%。
1.2 内容与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不署名调查。问卷调查内容:①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婚姻状况、是否为流动工人、户口所在地等;②劳动合同签订、工伤保险参保情况和工作时间;③职业史及目前工作情况6项;④职业紧张及工效学9项;⑤职业卫生知识认知情况4项;⑥一般健康知识认知情况5项;⑦生活方式11项;⑧患病及就诊情况7项;⑨健康知识需求5项。
2 结果和分析
2.1 职业病危害接触情况。调查对象每天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平均4.8小时,最大12小时,最短0.5小时。
调查对象得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要方式是上岗前培训、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职业病危害告知栏、依次是88.1%、70.1%、75.2%。
2.2 职业病危害防护情况。在知道作业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100名调查对象中,80.6%的岗位设置了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85.2%的作业岗位采取了密闭化或半密闭化的作业方式,65.5%的作业岗位采取了自动化或隔离操作方式。
2.3 职业紧张。本次调查中,50%的员工认为职业紧张,43的员工认为职业紧张正常,可调节,7%认为不紧张。
2.4 健康知识和相关法律。
2.4.1 调查对象中,30%不知道,65%一般了解,只有5%比较清楚。
2.4.2 健康概念。调查对象对健康概念的知晓率为99%,较高。
2.5 工伤和职业中毒发生情况。82%的员工自觉安全,18%自觉一般。
2.6 患病情况。
2.6.1 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对象中有10人患有慢性疾病,均为男性,总的患病率为8%。
2.6.2 最近一年医药费花销情况。调查对象最近一年医药费花费平均853元,最多6000元,最少10元。
2.7 职业卫生知识需求。调查对象对职业卫生知识的需求较高,最高的为职业病和工作相关疾病防治和保健知识,达98%。
3 讨论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得知情况调查中,调查对象得知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要方式是上岗前培训、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合同告知方式相对比较低。说明企业对合同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制度还不够重视,因此在今后的合同条款中还有待补充和健全。
在《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知识和健康知识的调查中,调查对象对《职业病防治法》一般了解得较多,比较清楚的较少;对职业病定义的知晓率较高,但对职业病预防措施的知晓率还较少。说明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卫生知识还有待进行普及和培训。[2-6]
参考文献
[1] 孙维生.职业健康促进的进展[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1,19(4):04-205
[2] 陈玮,顾学琪.工厂健康促进在上海[J].劳动医学,2001,18(4):93-195
[3] 郭俊香.健康促进在控制职业危害中的作用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1,14(2):46-47
[4] 白剑峰.我国受职业危害人数逾2亿[N].人民日报,2005-01-09(2)
职业卫生概念范文2
关键词 护理程序 护生 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Role of Clinical Teaching as Nursing Program at the Core i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CAI Chenggong[1], QI Jiling[2], LV Jianmin[1]
([1] Nursing Dpartment,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Cangzhou, Hebei 061001;
[2]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gzhou, Hebei 061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process in clinical teaching. Methods Hospital nurs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internship fi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ursing process to assess the aspects of nursing students in professional quality, knowledge utilization, operating capacity; raise problems; develop one to one teaching plans and measures to be phased final evaluation. Conclusion: nursing program at the core clinical teach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nursing student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Key words nursing process;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teaching
1 目的
临床带教是指临床护士帮助护理实习生,将学校学到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及有关疾病治疗、护理理论与临床护理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获得从事护理工作所必备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的过程。①护生临床实习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②大部分的护理工作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掌握。③随着临床实习护生带教任务的繁重,实习生带教层次多样化,对临床带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④为了保证带教质量,提高带教水平,把护理程序运用到带教中,旨在提高护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2 方法
2.1 医院护理部重视,努力打造优秀的带教团队
作为教学医院,临床教学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成立由护理部主任挂帅,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教学保证体系。⑤带教老师的选拔严格把关,根据护士的业务水平、理论技能、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教学意识、能力结构等进行综合评价,择优选拔,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⑥
2.2 护理程序在带教中的具体应用
医院为护生建立实习档案。护生入科后,带教老师首先对护生进行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水平、沟通能力等方面测试,填写护生评估表,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措施,然后进行一对一的施教,最后做出阶段性评价,完成一项考核一项,在学生出科前带教老师填写鉴定评价表,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即完成一个带教程序。接下来与下一科室的带教老师交接,实施下一个教学程序。依此类推,使整个的护理带教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中。
2.3 重视护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躯体的健康,更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⑦护生在学校学习的是理论上抽象的叙述,没有与病人沟通的经历。老师通过介绍环境设施;人员概况;工作流程;各科病种及护理常规;人文关怀服务理念等方式消除他们的陌生和紧张情绪。⑧教育她们对不熟悉的工作多听、多看、多观察。如新入院患者由于对环境的陌生,再加上疾病的困扰,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带教老师通过入院宣教、带领学生查房,填写住院首页等具体工作,拉近与患者的关系。经常与患者拉家常,以温柔、自然的态度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老师的工作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工作作风。⑨她们的言传身教能缩短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适应期,对护理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⑩
3 结论
3.1 临床带教中护理程序的渗透对学生树立现代护理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整体护理是形成现代护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它始终贯穿于研究和发展的护理理论以及相关的护理概念的过程中,也是我们解决复杂的健康问题的指导思想。这种模式运用到护理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护理的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包括健康人,护理服务的范畴不仅在医院,而且还包括家庭和社区的大卫生观相适应的大护理观。对学生树立现代护理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临床带教中运用护理程序,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护理程序在临床带教中运用,启发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以往教学方法,围绕护理程序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人与自然》,参观医院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护理的四个基本概念,理解护理程序的概念、步骤。操作时,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护理程序的思维方法。并将床上檫浴、口腔护理等安排到病房见习,加深了护生对护理程序的理解,与临床带教在方法和形式上相互对应,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在考核方法上,改变了一味强调学生熟记操作步骤,按操作步骤机械地完成护理操作过程的做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将实践考核成绩提高到占总成绩的50%以上,技能考核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选择考核内容。无菌操作强调无菌观念,非无菌操作强调流程的熟练程度。
3.3 临床带教中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一年的实习,护生能够熟练掌握临床护理技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模糊的概念在实际工作加以印证,技术掌握得更牢固;老师的工作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工作作风,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老师的言传身教使他们树立起坚定的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护理程序贯穿在整个护理带教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了护理工作的真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她们感受到什么是护理工作,如何工作。因此,护理程序在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对护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 刘化侠.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护理管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② 崔霞,戴冬梅.全方位管理临床实习护生的做法及成效[J].护理杂志,2002.19(4):60.
③ 王秀明,邓晓宁,孙梅.新型带教模式在护理实习带教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72-73.
④ 张联蓉,符秀临.床教学中护理安全问题与防范[J].云南中药杂志,2004.25(6):34.
⑤ 李彩侠.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8A):1487.
⑥ 张丽华.临床护生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3:28.
⑦ 王森芹,张莉.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省卫生干部管理学校报,2006.25(1):73.
⑧ 王洁,李慧玲,杨晓莉.高职护生实习期多元化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探索[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3):1169-1170.
⑨ 贾启艾.护理教育的人文定位[J].护理研究,2010(9):2351-2352.
职业卫生概念范文3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 校园文化 医学特色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73-02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任务与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可是现在很多高校重“技能型”、轻“高素质”。这与校园文化的缺失是分不开的。
1 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建设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价值取向、信念体系、行为方式、道德情操、校园精神以及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等诸多因素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是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和谐。
2 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知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重要作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培育大学精神等方面。一些院校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还有待提高,如。缺少全局观,明确的定位以及发展思路。
2.2 忽视“软实力”
近年来,“物质至上,忽视人文”的思想充斥的社会,形成了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校园文化精神逐渐减弱。在功利化、行政化的引导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都重视硬件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软实力”的投入。
2.3 缺乏主体性
校园文化应注重人的地位与价值的建设,激发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确定主体性才能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一些人认为校园建设是院校以及教师所考虑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些人只依靠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主动性不做正确引导。
3 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3.1 社会主义方向
卫生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和输送专门技术人才的重任。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
3.2 坚持以人为本
纵观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卫生职业院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医学教育、管理及服务的全过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教师为本,为教师的全面发展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以病人为本,让学生感悟到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精神。
3.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
在医学范畴内,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两者互相融合后的一种升华,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和发挥医学科学、医学人文、医学社会的内在统一性,建立一种内涵丰富的现代医学精神。
3.4 行业职业性
众所周知,医务工作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学校必须为学生营造能深深感受到“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伟大医学职业精神的校园环境;要经常开展以“关爱生命、健康至上”等仁爱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定期组织社区健康宣传、三下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 加强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4.1 彰显卫生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
4.1.1 创建严谨求实的校风
卫生职业学院的校风建设要以弘扬珍爱生命、守护健康、关爱弱势、乐于奉献的光荣传统作为源头活水。通过宣传本校办学过程中培养的优秀人才和优秀事迹,为师生员工树立可信、可亲、可敬的榜样,提升校风建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4.1.2 强化攻克医疗技术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我们的时代精神,卫生职业学院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显示在医疗技术的传授和攻克疾病的新手段上的专注和执着。全力营造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学术氛围,以为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救死扶伤、服务群众做出贡献,给祖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4.2 全面提升卫生职业院校的人文底蕴
4.2.1 转变观念,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针对国内卫生职业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各校领导层应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与重点学科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层次,构建优秀校园文化,明确工作目标,完善制度保障,搭建高效行政服务系统。教师要树立校园文化建设主人翁意识,注重将人文学科知识融入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4.2.2 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均衡发展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能训练思维,人文重孕育情感。医务人员只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融通,才会理性与感性共存,灵性与德性并存。卫生职业学院应该多开展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知识的系列讲座、文艺活动、学术研讨会等,全面提升师生员工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水平,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平台。
4.2.3 大力推进医学人文学科建设
提升卫生职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水平,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合理修改教学计划。加大人文学科的比例,促进专业学科课程和自然、人文课程的有机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其次,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选修课程中,入文与社会科学相关课程的构成比例,调整选修课的学分设置,使选修课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重要补充。最后,建设医学人文研究机构。通过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利用资源建立一些医学人文科学研究机构,如医学史研究室等。
4.3 建立健全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4.3.1 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
设立由学院党委书记及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相关系部处室领导为成员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校园文化建设。
4.3.2 构建网络,形成文化建设合力
卫生职业院校的管理层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规范教师在育人育德方面的职责,引导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只要明确了这三个群体的定位和职责,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方式,就能形成系统合力,构建健全、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微观基础。
4.3.3 完善评价机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实效
分析评估是对校园文化建设实效的检测。构建实事求是、定位准确的评估机制,有利于总结经验,突出优势、及时修正、不断创新。
4.4 增加校园人文景观与文化场所的投入
4.4.1 打造院校人文环境,营造卫生文化氛围
在校园规划、校园建筑建造等方面,卫生职业院校应彰显医学文化意味,营造具有浓厚医学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内,通过对医学伟人、名言的解读,领悟其中蕴含的医学文化、道德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内化为自我感受和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得到提升。
4.4.2 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校园文化建设经费
拓宽融资渠道,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向国家和主管部门、教育部门申请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第二,要通过联合办学或校企合作,加强与示范院校、优秀医院、优秀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将其校园文化、医院文化、企业文化中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入校园;第三,通过开源节流,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预算,确保有限的资金取得最好的建设效果。
4.5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5.1 强化校园文化的管理
首先,注重对政治理论性社团的引导;其次,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拓展和全面发展;最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学习政治理论和人生知识。
4.5.2 重分利用网络资源
强化网络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要将长年积累的传统校园文化数字化,使学院网站成为学院发展史的缩影。为学校教学管理互动,增进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提供广阔的舞台。
4.6 彰显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4.6.1 以医学生誓词构筑卫生职业院校的精神内核
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务工作者行为规范的誓言,更是指引医务工作者思想和行动的价值观及事业信念。卫生职业院校必须将其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激励广大学子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探索医学奥秘的伟大理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仁爱精神,成为一名医德高尚、技术过硬、乐于奉献、积极创新的卫技人才。构筑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精神内核。
4.6.2 突出医学特性,彰显文化建设的独特性
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及学生成才的规律,突出医学特性,建设卫生职业院校的特色文化。比如,以5・12护士节、艾滋病日等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系列活动,营造浓郁的医德教育的文化气氛,加强医德医风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或者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营造勤奋好学、精益求精的科技文化氛围。
总之,一所缺乏深刻文化内涵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一所卓著的大学;一所缺乏医学文化特色的卫生职业院校,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精湛的医学技术和高尚道德品格的优秀卫技人才。因此,卫生职业院校依附于医学这个本体,彰显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构建有医学特色、仁爱精神的校园文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冯刚.提升理念明确思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2-34.
[2] 史华南,周文建,张成铭.校园文化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3] 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 余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职业卫生概念范文4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受职业危害的人数估计有2亿,职业病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每年可达400亿元,我国职业病新发人数、累计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均居世界首位[1]。针对职业危害发生的特点和当前严峻形势,鸣响的警笛在告诫我们,当我们正在为城市GDP的高速增长而兴奋时,又不得不接受意外死亡、职业危害持续上升的现实[2]。该怎样做才能使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社会可持续发展,使人更加健康呢?这就是进一步加强工矿企业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积极推进以“安全-健康-环境”为中心的“工矿企业健康促进工程”活动。在企业、事业单位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倡导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减少和控制职业相关疾病的发生。在企业生产劳动的各个环节采取各种防护性措施,改善劳动生产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是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加强职业人群的安全与健康教育则是预防事故发生,避免遭受职业危害的一条有效途径。
现实的情况却令人担忧,上海某区多家职能局联合依法对60家涉苯企业监督检查结果表明,无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及措施不健全、个人防护用品发放不符合要求、作业场所未建立危害因素公告栏、缺乏相应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等项目者,分别占23.3%、56.7%、31.7%、75.0%、15.0%[3];笔者对一较大型化工企业92名车间安全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卷90份),部分结果显示,25人不清楚所管辖的车间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占27.8%;29人不清楚哪个环节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占32.2%;38人对职业病概念掌握不准确,占42.2%;33人不清楚在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时该采取什么措施,占36.7%;18人不知道如何抢救中毒昏迷病人,占20.0%;17人不清楚发生急性中毒时怎样自救,占18.9%;某煤矿企业员工职业卫生认知调查结果显示[4],仅有4.2%的人认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者要做上岗前体检,27.1%的人知晓健康促进的内涵,41.0%的人知晓职业病防治法。
另一方面,农民工涌入城镇分散在不同企业的数量迅速增长,有资料统计,我国2002年进城打工的农民工高达8 800万[5],2004年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已达到上亿的规模[6]。如此之多的农民工和临时工基本的职业安全卫生、职业危害防护、应急自救、自我保健等相应知识情况怎样呢?据卫生部《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中2001年全国6省农村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15岁以上人群中,对环境、饮水、营养、传染病、慢性病预防等8项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仅为36%,常识性的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竟不足40%。职业安全、危害防护等知识在当前落后农村的知晓率实在难以想象,对于
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和临时工何尝不是如此。
2措施
造成事故和职业性疾患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工人忽视安全要求,注意力不集中或职工忽视自我保护,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等而导致,也可能是由于安全防护设施失效或生产设备老化、年久失修,造成有毒有害物质“跑”、“冒”、“滴”、“漏”所致。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一是生产单位加强安全技术措施,切实搞好生产劳动条件的改善;二是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职业健康教育,在重视安全生产的同时重视职业健康。作业人员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充沛的精力,是为企业增加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基础。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工人的切身利益,也是保证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对农民工和临时工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对于我国职业危害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通过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主要让作业人员掌握“识别”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性危害因素等方面的知识,确立“预防为主”观念,使他们确信职业危害是可以控制的,职业病和职业危害是可以预防的,从而增强作业人员自我保健意识和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意识,纠正违规行为,规范科学操作程序,避免人为职业危害事故的出现。
企业健康促进的最终目的是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职业危害事故发生[7]。面对我国当前职业危害因素分布之广,危害人数之大,经济损失之严重,企业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亟待加强,也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4参考文献
[1]詹初航. 职业病防控出“故障”了[J]. 中国卫生,2005,9:27~28.
[2]林德南,徐光,杨国安,等. 深圳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长期规划的背景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7):513~514.
[3]庄惠民,单皓林,吴琼,等. 上海市杨浦区涉苯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现状的调查.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22(2):49.
[4]刘顺银. 煤矿企业员工职业卫生认知及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610~612.
[5]李南玲,姜微,周晓梅,等. 农民工进城向往平等[J]. 望新闻周刊,2002,2:10~14.
[6]叶莉敏,王景江,梅良英,等. 农民工健康保护与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4, 15(5):75.
职业卫生概念范文5
关键词:农民技术培训;乡村精英;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普通村民口中的"能人",他们在村民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农村中,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不断发展,乡村精英在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理论背景
(一)关于农民技术培训概念的界定
本文涉及到"农民技术培训",与此相类似的一个概念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指:对未来或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的范围包含现有从业农民,也包含未成年但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少年农民。其次,强调一定的文化基础是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所要求的,职业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必须有一个知识基础,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再次,农业职业教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职业教育是包含各类适合农民生活与发展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大职业教育。
在社会学中,精英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分层的概念。所谓精英,是指某一社会中占据高级职位的人,包括权利、财富、名望和知识。将精英理论与当今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关于中国乡村精英的研究。
对乡村精英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国家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时一部分有经济头脑、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管理的人把握机遇,率先富裕起来。本文立足于乡村精英理论,旨在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着重探讨乡村精英在引导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结合案例分析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案例介绍
蒋家寨村位于杨凌示范区境内,离杨凌区约有3公里,有农户404户,总人口1404人,产业结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养牛户约占全村人口的40%多。该村的养奶牛的历史颇为悠久,从80年代后期就有人养奶牛,从 95、96、97年开始规模化,出现了一些养殖大户,而从02年开始,该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依托杨凌农科城,陆续建立了三个养殖小区,由以前的农户散养的方式转变为集中的规模养殖,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环境卫生条件,小区实现了挤奶的机械化,杜绝了掺水现象,提高了了牛奶的质量,打开了销路。村民只需交纳水电费及小区占地租赁费即可入区饲养。
(二)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示范作用:乡村精英可以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就是效益驱动。村民看到养牛有力可图,才开始纷纷养牛,这是前提。其次是经验借鉴。养牛精英的存在使得一般农户在发展上有了借鉴,并且可以避免很多风险。第三,乡村精英们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奶牛发展的条件。
2、组织凝聚作用:1998年由蒲世全牵头成立了奶牛协会,有80%的养牛户约100多户加入了奶牛协会。养牛协会主要花了不少力气对农民进行养牛技术培训,并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在对外联系市场方面,对提高牛奶的收购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农民结成集体后,奶价可以比零散的收益提高30%左右。
3、技术支持:养牛精英是懂科技,会运用知识的群体,他们对奶牛养殖的丰富知识可以帮助村民解决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以蒋全虎为例,长时间的养牛过程中自己积累的经验及通过专家的技术讲座,现在已经是村里的兽医,村里养牛方面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找他,小区的免疫也是他负责的。 所以,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教育过程中可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思考与讨论
在初步采访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本身的经验,我们对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为以上几点。但是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开展,发现该村有像一部分农户没有加入到养殖小区,依照"经济人"假说的观点,很难解释这种现象。农民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农民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发挥上述积极作用外,还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很多学者在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的时候更多侧重两个方面:一是这种教育本身的缺陷,如 师资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二是社会环境对农村职业教育甚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忽视,这里包含国家政策的偏重和受教育群体对这种教育的轻视。
我们在针对农民实施职业教育,尤其是这种短期的技术培训的时候,必须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农村中的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从分利用乡村精英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相关负面因素,从而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遇春 吕卫东 朱宏斌 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与目标[J] 教育与职业 2003年19期
2、刘德忠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经济精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6卷第4期
3、李军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精英与社会资本建构[J].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2006(4)
职业卫生概念范文6
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对于农民工的称谓多种多样,例如民工、进城务工人员、新市民等。农民工一词最早由张雨林教授于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中提出,随后被广泛使用。多数学者认为,相对于其他称谓,农民工一词可以更好地涵盖这一群体。学者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从身份与职业角度来进行。许经勇、曾芬钰认为,所谓农民工,就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即其农民身份还没有或未能得以转换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经营乃至居住生活。贺汉魂、皮修平指出,农民工指的是那些在城市中从事工业活动但保留农民身份的人。农民工这个概念是国家将公民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的政策实施的结果,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刘小年在对各种农民工称谓的缺陷进行分析后指出,农民工就是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计划经济让位于市场经济,经由农村流向城市的、那一群在职业与身份上的农民与工人的奇妙结合体。赵曼、刘鑫宏认为,农民工是以农民的社会身份承担产业工人职能的流动性劳动群体。从政府部门角度来看,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指出: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二)人力资本、农民工人力资本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物质资本论,将人的知识、健康、技能等也视为一种资本,自其产生以来便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期间,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人力资本的概念做出了解释。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是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健康所构成的资本~Is3我国学者李建民将人力资本分为两个层次:从个体角度,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之和;从群体角度,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在对各种人力资本概念进行分析后,兰玉杰指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之中,投入到生产中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个性、内驱力和努力程度等因素的价值总和,它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存量。它以劳动者的异质性为前提,反映了人的观念、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要素的稀缺性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关系。就现有研究来看,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对象集中在企业人力资本,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对于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研究却有待加强。在明晰人力资本概念的基础上,作为人力资本属概念之一的农民工人力资本,认为是指体现在农民工身上的、能够带来经济收益的、对农民工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自身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有价值因素的存量。根据农民工人力资本功能与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将其分为就业型人力资本与创业型人力资本:就业型农民工人力资本属于一般性人力资本,较接近于普通企业员工人力资本,是指农民工本身所拥有的劳动能力,包括体能、技能等;创业型农民工人力资本属于异质性人力资本,主要指在经营管理方面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人力资本,与部分企业家人力资本相类似。现阶段农民工人力资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低学历;二是缺乏职业培训;三是医疗保障缺失;四是迁移存在众多制约因素。
(三)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生成即产生与形成的意思。人力资本的形成、积累、提高、生产以及开发等可视为人力资本生成的同义表述。人力资本的生成是一个过程,需要通过相关人力资本投资。毛四方等认为,人力资本生成是指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即人力资本生产的过程。周冰把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称为潜在人力资本,通过实践干中学形成的人力资本称为实际人力资本。认为人力资本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在实践中学习,即干中学另一种是通过书本学习抽象理论知识,先形成潜在人力资本,然后再进行实践应用,将潜在人力资本转化成实际人力资本。该研究仅仅将人力资本视为完成工作的经验能力,忽视了人力资本应为一个人的整体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意识、工作能力、健康状况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是指各投资主体通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迁移等人力资本生成途径对存量较低的农民工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从而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增强就业与创业能力、改善健康状况、形成现代思想观念的过程。这一生成过程又可分成两个阶段:农村阶段与进城务工阶段。舒尔茨曾经提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El质量,提升知识水平。人力资本理论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改善农民工生存状况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要重视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问题的研究。
二、生成途径
(一)教育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初期,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即强调了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本生成中的重要性。教育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生成途径之一,在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生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整体偏低,转移就业职业技能不强,已成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现有观点认为,农村教育水平低、政府教育投资不足是阻碍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力资本存量多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产 生着重要影响。王迅通过对当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应从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投资三个角度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建议,并指出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才能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李勋来、李国平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形成机制存在巨大缺陷,主要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我国长期实行倾向于城市的教育投资体制,忽视了农村的教育发展,致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期投资不足,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
随着基本素质的提高,教育也可以通过其他生成途径促进人力资本的生成。王子、叶静怡以北京市农民工为样本,通过所受对教育进行分组回归,验证了接受过更好教育的农民工在工作中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较快。 毛毅、冯根福利用2000、2004和2006年中国营养调查数据探讨受教育程度对健康状况的影响,证实了受教育程度对健康状况总体上有正相关影响;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之间呈倒U型关系。表明了在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受教育年限将有利于农民工健康人力资本的生成。张苏、曾庆宝通过对教育的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效应的相关国外文献的综述,分析了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认知人力资本及健康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认为教育不仅惠及受教育者本人,还会通过代际传递作用对后代的人力资本积累产生重要影响。
(二)职业培训(包括干中学)经过正规学校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对农民工来说并不实用,农民工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能基础之上。职业培训是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的最直接方式,经由此种方式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是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所最需要的。国外学者阿罗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的干中学模型,认为干中学会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贝克尔强调了在职培训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培训分成一般性培训与专业培训谢长青,李晓燕从完善农村综合教育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认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迁移,农村劳动力教育要求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农村现有人员和潜在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技术素质。谢欣露认为,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而言,较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可能会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通过干中学来提升人力资本。[1阳杨新铭等运用2003年天津农村家户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培训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具有显著的正作用。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收入高于未接受过培训的2。以上认为,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况下的农村劳动力来说,外出流动过程中的职业培训、干中学等因素,对流动者人力资本生成来说是不可估量的。
针对我国现阶段农民工人力资本所存在的问题,刘秀琴、欧晓明等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分析,认为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上仍然过剩,但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提出了改善这种情况的根本途径是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利用现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安秀芳、凌云指出:我国人口现状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向应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而言,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指出教育培训、成人教育、在职培训及企业大学将成为未来高中后教育的主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认为,完善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培训必须贯彻城乡协调要求,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立足我国农民工数量大、公共资源有限的实际,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健全与此配套的服务体系和培训制度。
(三)迁移农民工迁移本身并不能够直接促进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生成,但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调整人力资本分布的稀缺性,因而可以使人力资本获得最有效的利用,增加了农民工学习培训的机会,并能更好地通过干中学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与积累。早在1994年,李实在分析何种原因致使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收益率低的现象中,即认为除了农村教育质量偏低以外,主要还在于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了很强的制度性限制。侯力认为,劳动力流动不仅使现存的人力资本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不断增值,同时也使人们更加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董理考察了劳动力迁移对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通过把劳动力迁移的选择性特征和劳动力的异质性引人一个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得出了欠发达地区受教育劳动力实现迁移的概率越大,临界的个人学习能力越小,从而选择对教育进行投资的人越多。[263表明随着迁移概率的加大,会刺激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迁移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秦秋红认为,迁移虽会提高农村劳动力个体的人力资本存量,但考虑到大部分农民工都有两个以上的子女,相比之因疏忽管教而造成下一代人力资本的损失是得不偿失的。现如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性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张永丽、刘富强通过对西部地区8个样本村调查所获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的形成存在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积极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大量竞争的存在迫使流动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二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干中学
机会;三是流动收入提高了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支付能力;四是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开阔了视野。而消极因素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体制对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限制了合理竞争的机会,从而对人力资本的生成起到了消解的作用。刘文、阮荣平等的研究也持有相似观点。
(四)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是最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是其它形式人力资本存在与价值实现的先决条件。作为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农民工个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何亦名、姜荣萍认为,工伤造成人力资本的加速折旧,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隐患。谭永生认为,卫生保健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是个人劳动能力形成的基础,劳动者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本实现保值和增值的重要保证。江永红指出,劳动者身体健康状况是构成人力资本存量的一部分,一国医疗卫生投资(健康投资)的多少影响着其人力资本总量水平。白菊红指出,人El健康状况的改 善意味着生病时间的减少和生命的延长,从而能够供给更多的工时,相对地增加了社会劳动供给数量;同时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也使劳动者生产能力提高。健康状况的改善还会促使劳动者更多地进行教育、培训、迁移流动等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健康投资可以导致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
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医疗保健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刘朝臣、鲍步云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有了大的改善。但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我国医疗卫生开支占GDP的比重较低;二是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三是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和服务费用的上涨,广大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逐步下降;四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惯性,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的公共支出严重偏向城市对农村投人比重不断减小。 E33]韩俊指出,农民工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