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急物流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急物流体系

应急物流体系范文1

应急救援物流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十二个字:快速反应、快速部署、快速到位。”曾亲身参与过多次应急救援的资深物流专家赵杨先生在接受《物流》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

两大应急救援体系

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高度重视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由民政部和中国人民总后勤部牵头,国家开始建立起两套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前者保障应急救援物资,后者保障应急救援装备,并且已经在2010年基本完成了建设。在2010年舟曲泥石流灾害和今年的雅安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中,这两套体系发挥了明显的作用。”赵杨认为体系的建立使应急物流在抗震救灾行动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这两个体系实际上是为了保障快速部署和快速到位,快速反应则由灾难事故发生地应急部门按照流程来实现。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都制订了应急响应机制和流程,由灾难事故发生地应急部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然后国家的应急救援体系实行快速的救援物资和装备的相关部署工作,并保证能快速到位,对灾难现场进行救援和清理。”赵杨进一步解释道。

在救援装备方面,这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装备的研究和更新,如生命探测仪的运用等。丰富了救援装备的品类,提高了救援装备的性能,不断为应急救援提供更充分的保障。

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救援物资和装备存储的选址是关键的工作环节。在集中存储的基础上,要保证在辐射区域内,一旦发生灾害就能快速地将物资和装备运抵灾害发生地。这也是目前国内在应急救援中做得较好的一方面。

物资和设备的存储有不同的原则,应当区别对待。据赵杨总结,救援物资的存储地选址有四个原则,而救援装备存储地选址有三个原则。

“物资存储地的选址有四个原则:一是中心城市,便于储放;二是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型的地质性灾害;三是有较好的储存条件,要求二线城市以上;四是有一定的流通能力,附近需配备大型的农贸市场等。”

装备存储地的选址方面赵杨认为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附近有装备的改建和维修厂家,便于维修和储存;二是交通发达,可以便利地通往其他城市;三是最好是具备水运和陆运条件的交通枢纽,因为灾害发生后公路的损坏概率较大,而水运恢复起来会比较容易。”

救援物资的存储跟正常的快消品存储区别不大,都遵循快进快出、先进先出的原则,以整包进出为主。主要的区别是其装卸区的面积更大,便于物资的集中装卸和处理。

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在我国应急救援的操作过程中,赵杨认为还有很多方面有可提升的空间。同时他细心总结了国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很多是可供国内学习和运用的。

“当前的应急救援中,计划性不强,导致了物资调度不均衡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大家可能会存有一个重物资、轻装备的思路,总是想着先把食品和用品往灾区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相关领域的调度还存在可提升的空间。”在物资计划和调度方面,属于非常专业的工作,存在可加强的空间。

赵杨进一步补充道:“物资品类方面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救援的过程中,作为基本生活物资保障的方便面、瓶装水等,其供应是可以保障的。为了方便,物资品类被控制得非常少。但灾区人民是不是真的只需要这几个品类的物资,是不是需要更多的品类,却一直没有人探讨过。我认为,救援物资的品类有待丰富和完善,同时应当合理化物资存储的布局、规模及结构。”

同时,赵杨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那就是采用科学论证的方法不断完善体系的建设,未来需要通过更加科学的数据分析来不断完善国家的应急救援体系。“如果说之前是体系建立的过程,那么现在正处于体系的优化过程。”

谈到国外的成功经验,赵杨总结道:“美国、日本等国家有清晰的应急救援物流体系。在这方面,国内现在比较好地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尤其是日本的。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有一套完善的体系响应。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布局做得非常好。国内正在着手建设,但现在处于论证的过程,还有待优化。国内应急救援的优点是反应速度快,执行力强,但是科学布局方面有待加强。”

应急物流通道是生命线

应急物流通道是指应急物流网络中联络贯通诸节点的交通线路、配套设施设备及相关管理手段和保障机制。它是应急救援物流体系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离开畅通的物流通道,应急物流体系就是僵死的系统,无法进行有效运作。

抗震救灾的时限性很强,如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抗震救灾的黄金时间。这期间对应急物流的时限性要求非常高。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拥有有效的应急物流通道。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灾难救援工作中,亲身参与其中的赵杨感受很深。

“应急物流通道的保障是我国做得非常好的一方面,是一个很大的优势。面临这种大灾难时,中国人的整体素质非常高。在2010年舟曲泥石流灾难救援工作中,这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在现场我可以看到很多私家车主主动到现场救灾,在国家发出号召的时候,他们很乐意把车道让出来,尤其是全力配合、保障大型军用卡车顺利往灾区运输物资。”

赵杨进一步补充:“今年雅安地震发生后,国家在保障应急物流通道方面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灾难发生后马上把应急车道清出,作为专用车道使用;二是立即通过中国之声和当地广播等媒介,通知劝导原定于走川藏线的私家车主,尽量不走高速,停车避让运输救援物资和装备的车辆,把救援通道让出来;三是所有收费站实行抬杠放行。”

在应急救援中,军队在保障通道的畅通方面起重要作用。“大部分情况下会调动军队进行拓宽道路的工作,保障道路通畅,保障物资能顺利到达灾难现场。”

应急物流体系范文2

积极推进与多样化军事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军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保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通过推进与多样化军事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军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军事物流建设创新发展,提高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保障能力,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我们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需把握重点问题:

一、系统整体谋划,统筹兼顾

军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军队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关系调整,涉及军队与国家、社会多个部门、多种力量有效衔接。必须坚持军民融合的发展大方向,把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建设纳入到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军队中长期改革规划中,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稳步推进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法规制度、指挥体制、配套装备、设施设备、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建设等不同内容,工作头绪多、难度大,因此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整体谋划的原则。而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军事应急物流体系构建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理论开发与实践运用的关系、协调保障系统内部及保障系统间的关系、处理保障与作战系统信息同步关系、整合军地物流系统间协调发展的关系等。既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影响体系构建的重点工作和主要矛盾,有序推进,以重点工程的突破来带动和促进军事应急物流体系的全面建设。

二、任务重点突出,协调发展

军事上准备越充分,战略上越主动,国家安全就越有保证。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军要有效完成应对多种安全威胁,担负起多方面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历史任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强新型军事能力建设,在着力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提高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

要不断提高我军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随着自然灾害、恐怖活动、严重疫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非战争军事行动日趋增多,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和常态化课题。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特别是提高危机处置能力,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物流建设的职能所在。

要把我军核心军事能力的提升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核心军事能力,实质就是军队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遏制和打赢战争,是军事力量建设的核心所在,增强核心军事能力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我军经过长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显著成效,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大幅跃升,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必须看到,我军物流现代化水平和执行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军物流建设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物流保障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对物流保障的要求不相适应,应急军事物流保障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多样化军事任务内容多、形式纷繁复杂,尤其是近年来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不断提升我军面临非传统安全威胁,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坚持把提升我军的核心军事能力放在中心位置不动摇。打赢战争是我军根本职能所在,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军队使命如何拓展、非战争军事行动如何繁重,都必须始终瞄着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个基点搞建设,但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与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我国发展的战略,维护世界的和平,因此,在提升保障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保障完成非战争军事任务的能力建设。

三、资源军地融合,军队主导

打破军地界限,将军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与地方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加快军地物资产品资源、生产能力资源、物流配送资源的融合,推行军地联储、联运、联供,不断扩大供应商直达配送范围,形成相互衔接、整体联动、优势互补的应急军事物流体系。打破部队建制界限,选择物资资源相对丰富的大中城市,搭建区域联合采购平台。调整优化采购力量布局,推行集中采购、区域采购、联合采购,形成三军一体、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采购体系。打破专业勤务界限,坚持以物资筹措、供应和管理为主线,整合相关勤务系统保障资源,建立统一的计划管理、集成配送和运行监控机制,形成平战有效衔接的一体化应急物资供管体系。

应急物流体系范文3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物流配送;应急物流配送体系

一、应急物流配送的内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殊的物流活动。在应急物流的实现过程中,应急物资的配送是核心环节。能否及时、准确地将相应物资输送到目的地,处理好整个供应链的问题,是应急物资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结合应急物流配送的特点,建立一个高效规范的应急物流配送系统对应急物流系统功能的最终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

根据救灾物资配送的特点及所涉及的环节,其配送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一)选择救灾物资配送方案

物资调运方案的选择包括供应点选择、运输线路选择、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选择等。首先应根据救灾中心的位置选择合适的物资配送中心,确保配送中心与救灾中心相连的路径连通概率和运行可靠度高,保证救灾物资从应急物资供应点及时送到救灾中心,分发到灾民手中,尽可能将灾区损失降到最低。其次确定配送系统中配送中心与救灾中心之间的最短路径。应急决策的最显著特点表现为时间的紧迫性,因而时间是选择配送方案的第一目标,该方案应使物资能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到达应急地点。最后在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的选择上,应该做出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

(二)救援物资的供应

需要根据本地自然社会环境,评估易发性突发事件,建立针对性的物资储备库、点。

需优化救援物资储备结构。物资储备可以采用自营仓储与合同仓储相结合的方式。

(三)应急物流的流程[2]

在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当地政府立即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级别,评估受灾群众所需要的救援物资种类、数量,筹措救援物资,征集运输工具,建立与突发事件分级分类相对应的应急物流网络,组织救援物资供应。对在救援物资储备库中处于备运状态的物资可直接运往救助中心,其余救援物资则就近运送到本地区的汇集配送中心。在汇集配送中心根据预测或需求反馈信息对捐赠物资进行分类、挑选作业,将灾区不需要物资转交救灾物资储存库存放,其余物资进行简易包装后进入应急物流的备货环节。再根据救援物资需求的紧迫程度组织配送运输,可直供的物资将直接运往灾区内的各救助中心,不能直供的救援物资运往中转站,在中转站进行不同运输方式间转运或短暂存贮,最后运达救助中心。救援物资在救助中心集中分发给群众。救助中心在分发物资同时,还要收集灾民对救援物资需求信息,收集的数据应集中于大众普遍的需求。并及时反馈,便于救灾指挥中心根据运力约束,制定后续物资配送计划,协调解决救灾物资的供需平衡问题。

(四)救援物资的发放

救灾物资发放应遵循“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在突发事件爆发初期,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向灾民发放救援物资,物资发放以政府组织为主;当受灾群众不缺乏基本生活物资时,可以根据进度发放最需要的物资,物资发放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委托社会慈善团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发放。

(五)指挥体系的建立[3]

我国有必要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的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

(六)高效、发达配送体系的建立[4]

1.政府可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且可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应急物品投放市场。

2.在紧急情况下,可与军方联系救灾抢险事宜,动用军用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

3.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

4.在应对危机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舆论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

三、做好应急物流配送的对策[5] :(一)吸收物流企业加盟 ;(二)确定配送等级,采取灵活配送方式 ;(三)重视应急物流配送中的逆向物流 ;(四)建立配送绩效评价体系 ;(五)做好应急物流配送的法制法规建设,加强配送体系的监管力度

总之,应急物流机制和体系的建立,是要求物流软硬件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保障的。应积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尽早建立高效、快速的应急物流体系与现代应急物流机制。

参考文献:

[1]孟参,王长琼.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J].物流技术,2006(9):15-17

[2]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99-102.

应急物流体系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 应急物流 效率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殊物流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以时间和损失最小为第一要素。

2003年的SARS、2008年的雪灾和地震等灾害都给我们的应急物流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解决好应急物资调配不及时、如何提高效率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加快信息化发展能够缩短物资保障时间,提高应急物流系统的工作效率。

一、应急物流的特征

1、突发性

所有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引起的应急物流,其明显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这也是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如在2008年南方暴发的雪灾,湖南南部部分地区交通、通信全部瘫痪,物资无法满足应急需求,灾情是无法按常规推测的,湖南一带一般不会有大雪的,但是现实却是发生了,同时,导致该省应急物资不够自救,需要外省支援。

2、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是不可预测的,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大小等等因素,同样,应急物流也随之具有不确定性。在救灾救急过程中,许多意料之外的变数可能会导致额外的物流需求,甚至会使应急物流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发生重大变化。如在2008年四川地震后,因为是夏季,很可能引发大范围的疫情,使应急物流的内容发生根本性变化,应急物资由最初的麻袋、救生器材、衣物、食物等物资,变成医疗药品等物资的需求。

3、时效性

因为应急物流是为了抢险救灾,将损失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生命安全,必须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条件,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完成应急物流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更加现代、高速、快捷的应急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比如在抗震救灾初期需要医用器械、药品、饮用水和食物。这些救灾物资到达的早晚对于灾区人民生命的意义会完全不同,应急物流速度的快慢直接决定了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的强弱。

4、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一切以“保障生命,降低损失”为重,不考虑平时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许多平时物流过程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大的灾情疫情发生后会成立临时指挥中心,一般由中央或省级直接领导,这样整个物流流程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调动打破区域界限,物流行为体现出非常规性。2008年四川地震期间,由中央直接领导,动用全国物流资源,仅5月12日至5月18日12时,就动用各型飞机1069架次、军列92列、大型运输车等3万台,调运被装、食品、战救药材、帐篷等近332万套(件),调运各类物资7.8万多吨。短时间内调动这么多设备物资,充分体现出应急物流的非常规性。

二、应急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

应急物流的特征决定了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紧迫性,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大的疫情、灾害发生较多,各地相继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结救灾抢险物流经验,笔者认为实现应急物流体系信息化是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关键。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导致了紧急状态时物流调运不及时、保障不充分,影响了应急救灾的速度,造成相当物资、人员、财产的损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础信息缺乏,数据采集困难。目前我国物流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单证仍然采用纸面和传统的传输方式,没有实现电子化和数字化。即使一些采用了电子化的部分信息,也主要是靠人工录入,条形码、磁卡、RFID等物流信息采集技术尚未普及使用,更达不到自动化处理水平。其二,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基层信息中心信息收集处理功能弱,信息报告不及时,上级指挥中心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生产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楚,分析判断不准确,导致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其三,没有建立信息和共享平台。各级政府的应急办公室都基本建立,但是有的还是一岗多责,有的是编制挪用,有的是临时机构,大多数没有做到专职专岗专人。在应急物流体系中,多数省份没有建立信息库,省及以下各类物资、运输工具等没有实现联网。如果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各地所有的物资、人员、运输工具都能一目了然,可以用最快捷的方式、最便捷的工具,将最需要的物资及时运到。

三、需要加强建设的几个方面

我国的应急物流信息体系建设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拓展网络功能,加快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现对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提出四点建议。

1、建立中央信息库,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建立中央信息库是信息网络实现“物资储存数字化、信息处理自动化、数据交换网络化、管理系统集成化、资源分布与流动可视化”目标的重要前提。只有健全了网络结构,建立了中央信息库,才能保障中央对各地信息的掌握,才能有助于提高应急物流效率,以达到及时反应,充分保障。在信息网络中建立中央信息库,把各地信息集中起来存储,可以在特殊时期,用最短的时间对物资、人员、设施进行集中管理和调配。各地通过网络对中央信息库实现互联互通,对本地或其他地方的物资、人员、设备等信息进行查阅,实现资源分布的可视化。中央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可以通过在信息库查找,调用离受灾地区最近的相关物资,有利于减少路途运输时间,实现急物流系统的高效运转和物资的及时调运。同时,中央、省级市级以下设立的专门应急物资储备库,也纳入信息库管理,中央、省级管理机构通过网络实现以省为单位的应急物资日常监管。

2、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变应急为防范

我们所研究的应急物流是指在灾害和疫情发生后展开的救助,目标是把灾害降到最低。经过对我国多年来救灾抢险的分析,发现通过进一步拓展网络功能,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可以提前制定预案,及时实施救援,将灾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建立预警机制首先是信息搜集报送平台的建立,各地应该以保障信息及时更新、情况迅速上报、物资档案完备为目标,建立信息搜集报送的平台。基层信息平台除了掌握资源信息外,还要负责灾前、灾中、灾后的情报收集处理工作,与地震、气象、卫生防疫、环保等灾害监测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情报,及时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提供给上级信息中心,作为其掌握事件发展动态信息,制定措施的重要依据。“大灾之前,必有异象。”只要我们善于捕捉灾情、险情的前兆,迅速上报信息,认真分析核实,就能把应急时间前移,变“应”为“防”,争取主动。2003年“非典”爆发的初期,市场上的白醋、板蓝根等“抗非”用品的价格出现非理性上涨,如果信息系统的监测预警机制发挥了作用,那么我们应急救灾工作就变得主动而且从容了。

3、建立流转管理平台,提高应急物流处置水平

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流转管理平台就是应急物流系统的中枢。应急物流管理平台通过信息的手段控制流体、载体、流向、流速、流量和流程,实现仓储、运输、配送的高效一体化。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所有应急物流都按照统一的指令快速配送,才能及时完成任务,所以只有建立流转管理平台,才能实现高度的统一,密切配合。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流转管理平台就是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依靠政策法规赋予相关职能,专门负责政府救灾物资的储存和运送。比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抗灾物资因山路毁坏无法正常调运,信息上报到应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马上做出决定,一方面用直升机运输,一方面调集铲车、挖掘机、推土机开通道路,多管齐下,保证了灾民生活和救灾工作的及时开展。这一切都归功于完整的信息网络和高效、快速的物流管理平台。同时,要规范各项制度,主要包括政府协调、法律保障、“绿色通道”、应急公布、信息通报、应急基金储备、运输监控、责任追究等,以规范的制度保障应急物流任务的完成。

4、运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物流效率

为了及时掌握应急物资储备、调动情况,减少抗灾过程中由于缺少抗灾抢险物资而引发其他危机,可以根据抗灾物资的特性,运用各种新型技术来保证抗灾物资的快速流转。目前,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无线互联网技术、条码技术、射频标志技术(RF)、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应用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操作中还有立体仓库、自动导引车(AGV)技术、搬运机器人技术、货物自动跟踪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能够及时掌握物资情况、提高应急物资调配的效率,争取更多救灾抢险时间。采用射频和条形码信息技术录入进库和出库的各种物资信息,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避免物资积压,降低库存成本;物资采用射频识别卡技术携带大量数据,有利于加快物流速度;RFID、GIS、EDI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物资调运的可视性,有利于用最短路程、最快的时间完成应急任务,提高经济效益。只有将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在应急物流的各个环节,实现无障碍对接,才能不断提高应急保障方案的实施和应急物流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加、王思昌: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05(10) .

[2] 郭大伟:借鉴沃尔玛先进物流模式,推进我军物流信息化建设[J].当代经理人,2006(21).

应急物流体系范文5

[关键词] 应急物流;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体系;物资储备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245-2

电力生产和供应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命脉,电力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家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近几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其他事件导致电力设施毁损、电力供应中断,不仅其自身的业务连续性受到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其他业务领域的业务连续性。在这种情况下更凸显出电力企业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一、电力设施受灾特点

电力系统所发生的故障,除了运行设备故障、人为操作失误外,很大一部分源于自然灾害(台风、暴雨、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电力设施损害后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物资需求数量大、品种多。挂网运行的电网设备品种繁多,设计规格也尽不相同,所以自然灾害影响过后, 电力设施经常是大范围受损,设施受损严重,抢修物资的需求呈现出数量大且品种多的特点。

二是物资需求统计难度大。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强和影响面积大,电力设施受损量大、品种多,尤其是输电线路的所需用的各种材料,更是庞杂繁多。加之灾后的交通不便, 短时间内统计出受损设施的具体种类、数量及详细的设计要求等相关信息的难度非常大。

三是供货时间紧。电力设施受损,必然造成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的停止,特别是对交通、医疗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机构带来重要影响,要求尽快恢复供电,保证生产生活。然而抢修物资的供应包括需求统计、招标签约、供应商生产、物资调度配送等流程,抢修物资的供应时间尤显得异常紧迫。

四是供应商库存少且产能有限。受制于生产装备有限等因素,各厂家的产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无限扩大。

二、加强电力应急物流的必要性

电力应急物流正是为应对电力设施毁损后损失大,影响广,社会关注程度高的紧急情况下,为解决的物资的采购、供应、调度、配送、储备、维护及快速响应的一门重要课题。

所谓电力应急物流,是指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造成电网遭受重大损害的状态下,提供抢修电网恢复供电、灾后重建所需物资,以使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针对电力物资受灾特点,与其他行业的应急物流相比,电力应急物流呈现一下特征:(1)高电压等级性。生产性物资电压等级高,覆盖范围广,影响巨大。(2)非预见性和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难以预测和预报,导致电网应急物资一时难以确定。(3)专业化和技术密集型。电网选用的电网设备、材料,原则上必须符合原电力设备设计选型、技术参数的要求。

三、建立电力应急物资保障组织体系

为了确保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快速响应,高效工作,各省电力公司应建立应急物资组织保障体系,实行三级管理机制: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应急物资保障指挥中心、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组。三级管理各司其职、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相互协作。

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公司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审核应急物资总体计划和实施检查,制定公司应急物资保障工作要求,研究决定应急物资采购、供应及跨区域调拨等重大部署和决策。

应急物资保障指挥中心下达、落实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的任务,领导应急物资保障组的各项工作。

应急物资保障组制定应急物资采购方案,确认需求单位的应急物资采购需求,完成应急物资的采购、收货、入库、保管、出库工作,制定应急物资配送方案。

四、建立合理的备品储备管理制度

针对电力设备品种繁多、设计规格不一等特点,特别是部分重要设备的生产周期长、受灾影响面较大,电力公司须建立合理的备品储备及相关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地域电网运行特征、自然气候特点和应急工作需要,遵循“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立公司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有效辐射公司经营区域。

甘肃公司按照兰州、河东、河西三个区域划分,在兰州、平凉、张掖三个地市的设立应急储备仓库,实施专项实物储备。实行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和动态周转相结合,充分利用公司系统现有资源发挥各种物资储备方式的优势,保证应急物资的质量。避免由于库存物资积压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局面的产生。

为防止物资长时间储备出现质量问题,当储备物资储备时限到达一定储备周期后,可用于正常生产,使用后按照储备定额数量补充齐全。遇到重特大灾害时直接调用应急物资,调用后缺少物资按照储备定额数量及时补充齐全。

五、制定应急物资的采购策略

及时、准确统计需求信息。需求的统计时间长短、统计的准确与否在抢修物资的供应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需求信息的快速上报,为物资管理人员的招标采购工作争取了时间, 为供应商的生产挤出了时间。抢修物资的准确统计,避免了供应商有限产能的浪费,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并为紧缺物资的生产提供了时间。

实现供应商的有效管理。在抢修物资的生产供应环节中,部分供应商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供电不足等困难。同时,由于供应商产能有限,如何根据需求的紧急程度和对抢修工作整体进度的影响等因素,合理、有效地安排供应商生产也成为应急采购工作的关键要素。

应急物流体系范文6

关键词: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加速商品流通和创造规模效益为核心,以商品和配送为主要功能,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流通企业。设计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绩效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反映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状况,促进物流配送中心调整经营结构,创造规模效益。

一、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设计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计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能真实反映物流配送中心运转状况和经营情况,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二是体系各部分的设计都应以物流统计或市场调查有关资料为依据,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2、适用性原则。即所设计的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用来评价物流配送中心业绩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物流配送中心的具体特点,评价指标体系从评价物流配送中心的角度出发,对物流配送中心具有专属的适用性。

3、可操作性原则。设计的指标体系既能够对被评对象进行实际度量,又能便于在评价过程中进行操作。为此,一是指标条目简明扼要,二是指标要求收集的信息资料有案可查,三要计算公式简单。

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反映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状况的指标

商品配送平均流转次数。商品配送平均流转次数是本期商品配送总额与同期平均商品库存额的比率,反映物流配送中心商品流转的速度。指标越大,说明物流配送中心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在企业停留时间越短(包括储存、配货和加工等),商品流转速度越快,经营效率越高。

商品配送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是本期企业商品流转额与同期一定地区商品流转总额的比率,反映物流配送中心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地区商品流转总额中占有的份额,其份额越大,说明企业在现在及未来一段时期市场竞争能力越强。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集的,反映了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该比率越大,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对债权人是不利的。资产负债率应在考虑收益和风险之间,保持一个适合的比值。

配送半径。配送半径是所有客户距配送中心距离之和与客户数的比率,反映配送中心配送商品的平均距离。该指标越小说明配送中心配送能力越强,配送运输成本越低,配送中心选址越科学、分布越合理。

2、反映物流配送中心获利能力的评价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物流配送中心一定时期内的利润额与平均净资产额的比率,是评价物流配送中心资本的获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表明公司盈利能力强,资本的回报率高,公司的发展能力强。

配送成本费用利润率。配送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本期配送利润总额与同期配送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反映物流配送中心在一定时期内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从企业支出方面补充评价其收益能力。指标是从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对资本收益状况的进一步修正,通过收益与支出的比较,客观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收益。该指标越高,企业付出的代价越少,获利能力越强。

商品配送利润率。商品配送利润率是指物流配送中心一定时期商品配送利润额与商品配送总额的比率,表明每单位商品配送额能带来的利润额,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商品配送利润率越大,越能形成公司的最终利润。

配送利润增长率。配送利润增长率是本期配送商品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额与上年同期配送利润额的比率,说明配送中心配送利润额的动态变化。指标越大,说明配送中心综合经济效益越高,获利能力越强。

3、反映物流配送中心经营效率的评价指标

经营者创新能力。经营者创新能力是经营服务创新增加的商品配送额与本期商品配送总额的比率,反映物流配送中心经营者在一定时期改革和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带来的经济效果对本期企业经营业务量的影响程度。指标越大,说明企业越具有经营活力,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越强。

人均利润水平。人均利润水平是本期实现利润总额与企业总人数的比率,反映物流配送中心参与者一定时期对企业经营效率贡献大小,说明参与者本期为企业实现的有效经营效果。指标越大,参与者对企业贡献越大,企业经营效率越高。

广告效率。广告效率是本期实现的利润总额与本期广告费用的比率,说明物流配送中心单位广告费用实现的利润额水平。指标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广告费用的利用效果。

单位配送成本。单位配送成本是商品配送费用总额与商品配送总额的比率,说明物流配送中心一定时期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从企业支出方面补充评价其收益能力。该指标越小越好,说明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收益方面取得明显效果。该指标越小,企业付出的代价越少,获利能力越强。

4、反映物流配送中心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

配送客户保留率、新客户获得率。配送客户保留率是本期末原有配送客户拥有数与期初配送客户拥有数的比率,可以从侧面反映客户的满意程度,是企业保持现有市场占有率的关键。配送新客户获得率是期末新增配送客户数与本期末全部配送客户拥有数之比,反映企业挖掘潜在市场与扩大市场占有率的能力,可以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声誉。

社会贡献率。社会贡献率是社会贡献与企业总人数的比率。社会贡献包括:上缴国家税费总额、救灾支出、为农服务支出、离退休支出以及地方政府和部门收取的各项费用。该指标反映物流配送中心参与者人均为社会多方面做出贡献的大小。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参与者为社会作出的综合贡献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