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乡村振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文旅乡村振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文旅乡村振兴

农文旅乡村振兴范文1

7、8月份开始,随着对业务的熟悉,工作内容主要转变以配合为主,参与了北碚静观、酉阳小坝、易华录数据湖及江北区五宝镇等项目。其中,在静观和小坝项目中主要完成了对项目地区位的分析;在五宝镇项目中负责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申报的各项政策补贴的梳理;在数据湖项目中收集了项目地的对标案例及项目建议书的部分编写工作。

期间,还参与了乡村振兴全过程顾问咨询服务模式的设计工作,完成服务清单的整理分类及编制工作。

课题方面,逐步加入中冶农特产品型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研究两个课题组,协助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和部分文字工作。

同时,自7月初加入文创IP小组后,完成了小龙虾项目的市场分析部分并提供策划思路和理念;另外,负责美丽乡村院IP的策划、设计与打造工作。

在院宣传方面,负责撰写了中冶扶贫征文和美好中冶公众号推文。

以9月底的金刀峡镇乡村振兴规划项目为转折点,开始正式作为设计及执笔人员参与到项目中,负责该项目的产业部分和生态农业发展区策划。提出在金刀峡镇生态农业发展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社区农业的思路,打造金刀峡镇区域有机品牌,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品牌打造路径和模式。

除此之外,长寿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项目工作也在10月底展开,主要负责项目的文化振兴部分。根据长寿区文化的禀赋特点,基于现存的“自然长寿”区域农产品品牌,提出打造“健康长寿”和“百年长寿”的长寿形象,推动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在长寿区宣扬儒家文化以完善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宣扬工匠精神以促进民族民俗手工艺品向产业化发展方向的积极转化。

另外,课题方面除完成重庆市农委乡村振兴课题的申报工作之外,还配合完成了2019年度研究课题《文旅驱动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的申报工作;文创IP小组方面完成农特产品IP打造路径研究和酉阳小坝项目的命名工作。

2018年度全部工作内容详见附表。

回头入职近一年的时光,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进步和转变:

一、 业务能力的提升。在过去几个月的时光里,从刚入职时的懵懂迷茫,被分配到任务时的毫无头绪,到现在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一个板块的内容,从心里还是为自己感到高兴的。这段时间里,在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都努力提升了自己,积极阅读相关材料,补充背景知识,虚心请教弄清楚院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目前不仅可以保证被分配任务的质量,还有精力一点点尝试着把自己之前的专业知识提炼出来融入到项目中来,做出创新和提升,以期为项目打造更好的效果。

二、身份意识的转变。刚刚入职时,还是典型的学生思维,学院气比较重。工作上缺乏积极性,时而还会有惰性。项目上不太善于和别人配合交流,经常出现完成的作品达不到要求和预期的情况,无形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成本。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和自己有意识的调整,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任务量不繁重的情况下,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充电,偶尔还会主动询问同事,是否有需要配合的工作,并逐步增加了同团队和项目负责人的交流,返工的问题渐渐转化为零,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对院的归属感逐步增强。在刚进单位的时候,恰恰赶上受到私人原因的影响,情绪波动比较大,心态也不是很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同事们逐渐熟络起来,深刻地体会到美丽乡村院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存在。对单位越来越有感情,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也一点一点增强。现在已经时刻做到意识自己是美丽乡村人,自己的优秀就是为美丽乡村院争光。

但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身上现有的不足:

一、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对于院项目提供的帮助太少。因为之前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操作;再加上性格方面原因,在各类项目讨论会上发言较少,羞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导致没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方面给予项目足够的支持;

二、距离多专业复合人才的要求尚有差距。除了必备的产业基础知识能力之外,对于规划设计、文旅策划方面知识的不足,景观建筑方面意识的欠缺都可能成为自己今后发展的短板所在,不利于日后项目的开展和团队之间的配合。

三、 还没有完全脱离学生思维进入工作思维。虽然前文中提到这一年中的转变,但是照比优秀的同事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还不能根据项目具体内容和时间节点完美地找到“有”和“优”之间的平衡,有时难免给项目负责人和团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对院级层面的宏观发展方向缺乏长远视野。对于项目和院发展方向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政策和市场前景缺乏前瞻性的见解,或是目光短浅,过于关注眼下,或是忘记了作为央企的性质和责任,过多追求拥抱市场。

农文旅乡村振兴范文2

盐津,自秦开“五尺道”以来,即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境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雄奇。人文资源有:豆沙关唐袁兹摩崖、秦开五尺道、隋古城堡、夷都山乌蒙王遗址、僰人悬棺、东汉岩墓群等历史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劳作民歌“打鼓草”、古朴独特的草龙、独具匠心的牛灯、扣人心弦的高杆狮舞、气壮山河的关河号子等民俗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有:雄镇滇川的石门关、巍峨俊美的老黎山、百态千姿的长胜溶洞、飞流直下的三股水瀑布、古树参天的大佛山、延绵百里的方竹等奇观绝景。

近年来,盐津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提升旅游的思想文化内涵,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桢楠之乡”、“云南旅游强县”、“云南省生态文明县”等称号。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66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促融合。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具体规划,按照“规划引领、优化布局”的工作思路,编制完成《盐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盐津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盐津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长期发展目标确定了“两核引爆、一带延伸、四片联动、一环串联”的文化旅游发展布局,近三年目标确定了豆沙特色小镇、牛寨田园综合体和黄草美食小镇项目。统筹编制完善豆沙关5A级景区、落雁龙塘峡谷湿地4A级景区、夷都山乌蒙迷城景区、安农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县、乡、村较为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

(二)抓项目促融合。按照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成果化的“四化”管理要求。结合盐津县育好“黑凤凰”、养好“致富牛”、种好“摇钱竹”的三大富民产业发展,加上沿河沿路种植槐花,竹子套种槐花等项目,最终实现半县槐花满县香,在产业发展中讲好文化故事,做好全域旅游面上的工作。围绕“两核引爆”,用“第一景区”的理念重点打造水田新区和豆沙关旅游特色小镇;围绕“一带延伸”,以乌蒙峡国家地质公园为引领,以大佛山、夷都山文化体验带作为补充进行整体打造进行延展;围绕“四片联动”,以特色集镇、特色村庄,并结合优势产业和人文资源进行联动打造,用“乡村驿站”的理念打造农村;围绕“一环串联”,用“景观长廊”的理念打造主干线,着力提升全县景区品质;在景观节点打造中挖掘好文化资源,全面做好全域旅游点上的工作。

通过推进豆沙关景区、水淹池花乡酒谷、云药花乡小镇、盐碘温泉旅游度假中心、牛寨安家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落雁万亩农业主题公园、兴隆万亩茶花等骨架支撑性景区建设。相继建成豆沙关3A级国家旅游景区1处及南丝路特色小镇1个,花乡酒谷3A级景区1个,牛寨安家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和落雁万亩农业主题公园乡村振兴示范项目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豆沙万古、中和上村),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寨1处(兴隆大坪),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1处(滩头生基),三星级旅游酒店1个,二星级旅游酒店2个,县级旅游定点接待单位11家,旅游要素企业43家,旅游分社1家,旅行社门市部3家。

(三)抓资本促融合。全县旅游发展在一张蓝图描绘,多项规划融合,项目全面布局下。为解决政府建设资金不足,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政府配置资源辅助,出台优惠政策帮助,分节点分项目引进社会资本逐一推进项目建设。目前正在与昭通航旅集团进行合作将豆沙关提挡升级。

(四)抓产品促融合。深入挖掘全县历史文化特色和文旅产业特色,实施“旅游+”“文化+”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着力于文创产品打造。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打造金丽剪纸、王青烙画创意产品,编排《背山的女人》《关河船工号子》《雄关倩影》等一批反映盐津特色舞台艺术作品,深受观众喜欢。其中《背山的女人》获省群众文化“彩云奖”并在省内巡回演出,《背山的女人》《关河船工号子》还参加CCTV-3大型群众文艺展示栏目《群英汇》展演。二是着力于活动品牌打造。结合传统节日和法定节假日,积极打造盐津文化旅游活动品牌。先后组织开展“五尺道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山地自行车越野赛、庙坝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牛寨玫瑰花文化旅游节、兴隆茶花文化旅游节、豆沙美食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盐津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得到有效提升。三是着力于特色产品开发。立足于盐津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打造茶叶、乌骨鸡、竹笋、白酒、石门三粑等文化旅游商品,召开旅游商品推介认定会议,认定旅游商品11种。着眼于盐津特色饮食文化,举办盐津厨艺大赛,评选出花生豆花、清炖乌骨鸡、酸菜米豆汤等“盐津十大名菜”。

(五)抓服务促融合。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发挥好综合效益,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是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景区景点,加大停车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旅游厕所、书店(书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到在建设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建成景区停车场4个、游客接待服务中心1个(在建4个)、旅游厕所24个、书店32个、豆沙乡愁书院1个,文化活动广场20余个。二是统筹公共服务功能设置。开通“盐津旅游”微信公众号、“盐津全域旅游”微博公众号。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步伐,大力宣传推介“一部手机游云南”APP服务平台,上线百度地图APP旅游厕所24个,旅游特色商品店4家。

(六)抓管理促融合。县委政府按照“三个一”工作法,在全县一盘棋布局,一根指挥棒指挥下,选派86名副科级以上的优秀年轻干部驻村指挥。坚持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是推动市场执法队伍整合。深入推动《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整合成立盐津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全面落实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市场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能。二是推动市场主体联合。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支持文化和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三推动市场监管融合。加大融合发展新业态的关注、引导,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建设信用体系,上传涉旅企业诚信评价500余家,畅通文化和旅游市场“12315”举报电话,积极开展重大案件评选、举报投诉受理、证件管理等工作,切实做到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一并考虑、一并研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旅服务基础薄弱。全县旅游公路数量不足、等级不高,通达条件较差,在建旅游公路推进缓慢;停车场、旅游厕所、标示牌匾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缺乏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景区免费WIFI覆盖不足,大数据平台建设迟缓,缺乏旅游信息公共服务网上咨询平台,旅游公共服务不健全。

农文旅乡村振兴范文3

近年来,水城县始终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特别是人才振兴建设的重点摆在工作首位来抓,始终坚持面向农民和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农广校为核心,挖掘农村有实践能力的“土专家”“田教授”,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利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种养殖大户基地作为教学实训基地。围绕猕猴桃、茶叶、剌梨、温氏养猪、桃花鸡、食用菌、中蜂等主导产业,采取田间课堂、线上线下、理论课堂、学员“现身说法”、外出参观实训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2014年以来,水城县累计培训农民373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34人,其中生产经营型1790人、专业技能型1284人、社会服务型607人、青年农场主53人。促进带动就业创业1.2万余人,领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1个,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980人,认定高素质农民702人。采取面对面、手把手传授、院坝会、微信、电话解答等方式,开展服务2800余次、受益农民2.9万人次以上,微信交流农技信息15万条以上。班级评价满意度纸质版98%以上、网络版80%以上。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95.5亿元,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02元。

二、存在问题

(一)多部门开展培训,浪费培训资源

职校、农业、残联、人社、群团等多部门实施农技培训,浪费培训资源。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五花八门,重复培训多,普遍存在“培训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地方培训”现象。有的培训为了完成任务而培训,缺乏实用性,有的培训为了销售产品而培训。

(二)学员思想意识陈旧,竞争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学员“要我学”思想难以转变为“我要学”,有的农民有培训需求,但只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通过培训学习,带来长远利益。有的学员认为培训耽误生产,“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常把主观努力寄希望于政府,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更没有形成“不要钱不要物、只想学技术”的意识。

(三)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招生困难

水城县系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多,大批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或创业,留守在家多为老弱妇孺和儿童,参与培训热情不高,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技术能力普遍偏低,符合培训要求的学员少之又少。

(四)学员群体差异多样化,满意度评价不高

学员在年龄、文化方面参差不齐,多数学员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难以转变、接纳和吸收,对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手机、云上智农手机App学习应用肤浅、望尘莫及。部分学员年龄偏大,均使用老年机,仅会接打电话。部分学员虽使用智能手机,下载微信社交软件,也仅用来接打电话、简单语音、视频聊天和“互唱”地方民歌,对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利用手机App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更是一知半解。更多农民认为参加培训或参训学习结束后,也无法利用云上智农手机App进行培训申报或班级满意度评价。

三、对策

(一)统筹整合涉农培训资源

以县农广校、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培训主体,统筹整合经信、农业、民宗、文旅、扶贫、劳动等部门资金,形成人财物综合优势,有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吸纳龙头企业、合作社、劳务公司等实力雄厚、信誉较好的企业,加入培训服务领域,建立农科培训服务资源库,结合农民需求导向适时开展教育培训。

(二)强化师资团队建设

农民教育培训教师既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既是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是实践技术指导的农艺师、兽医师、畜牧师等。在提高教学能力基础上,将专业实践技术指导纳入常态化管理,长期深入田间地头,参与生产实践,提升农技实践能力。

(三)强化分类培训指导

按照学员梯次结构,将村组干部、妇女、致富能手带头人、普通村民逐级分类培训。按年龄、学历层次进行分类,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后开展培训。按区域、资源的不同,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开展专题培训。将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开展产供销一体化专题培训。

(四)强化远程教育培训

县乡村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时,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为依托,将云上智农手机App列入重点学习内容,让广大农民朋友适时通过智能手机、云上智农,进行线上技术培训学习和信息交流。

(五)强化志智双扶

将农民教育培训倾斜于深度贫困乡村,培训内容与产业扶贫深度融合,确保培训真实有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遴选学员时,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优先纳入参训学员。力争通过教育培训,激发内生动力,早日摆脱贫困。

(六)深挖“土专家、田教授”

给老百姓上课,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用当地典型人物、事例进行宣传,让他们身临其境、事倍功半。将村“两委”成员、“种、养、加、销”大户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组织起来,经过专业培训后加入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中。坚持培训“三贴近”,深挖本地有较强生产经营经验、实践操作能力的“土专家、田教授”等乡土人才,充实培训师资队伍。将专家教授与乡土人才有机融合,确保培训既有高度深度又接地气。

农文旅乡村振兴范文4

一、党建引领强保障,健全工作机制

关于创建工作,后白镇政府以西冯村为实施主体,由镇主要领导带领,建管所、土管所、财政所、文旅办、农服中心、水利站6 个部门协同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与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对接,制定了符合西冯村情况的工作方案,同时西冯村委会也成立了特色田园创建工作村级领导小组,每周二召开工作例会,现场及时解决推进中的问题,积极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

二、规划设计高标准,提升基础设施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精神与指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以多规合一的规划为引导,以打造“国家级草坪产业研发创意中心”为目标,以政府科学决策、村民广泛参与、技术全面指导、产业联动发展、合作运营联动,打造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结合乡村空间的“三生融合”特点和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对西冯村乡村发展的目标、定位与路径进行系统考虑,全面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协调乡村建筑、自然环境、乡村风光并与西冯草坪产业发展联动,推动形成草坪种植、有机农业、乡村美食等全产业链,重塑和谐共融的人地关系,构建田园乡村格局,延续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

基础设施提升是西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的重点,西冯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主要是“四景一宅”、高标准农田、“美丽库区幸福家园”、高压杆线下地以及环湖大道的建设,投资约7000余万元,目前已建成北入口景观约600平方的广场和30米的景观墙,建造戏台1座;南广场建成村口标识建筑1座、青砖人行道、景观桥1座、动物绿雕若干以及500平方米的绿化;东溪河景观新建休闲广场1个,水上栈道1座,为四周农户修建青砖围墙和特色门楼;林下空间完成栈道2座、青砖步道的铺设、新建生态停车位7个和U型渠50米以及约1800平方米的绿化;利用村民农房改建老宅1座用以存放及展示西冯老物件;建成水上乐园1座及3座标志性牌坊;拆除乱搭乱建约400平方米;新修柏油路4000余米,U型沟3000余米;建成桥梁2座以及西冯自然村内杆线下地等等。特色田园乡村的建成对西冯村的东溪沿线风貌和村容村貌有了整体提高,西冯村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致力“种好风景”“卖好风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三、特色产业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党建创新,铸就草坪产业发展引力

村党总支大力发展草坪产业,推动党建工作与富民强村有机结合,实现了“北大荒”到“绿银行”的蜕变。通过党员干部的积极带头,赢得广大村民充分信任,西冯村从“三分地”到如今的“四万亩”,从毫无基础到形成“种、管、养”“铲、运、销”全产业链,从省级经济薄弱村到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培育铲草坪队伍78支,发展农民经纪人120多人。通过党员带动,农户“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就连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变成了“摇草绳、挣工资”的职业农民,形成了“众学、众创、众帮、众富”的党建富民发展模式,到2020年,全村草坪和苗木种植达到5000多亩,实现“全覆盖”,形成家家户户种植草坪的良好局面。

(二)机制创新,激发草坪产业发展活力

2003年,西冯村成立“村社合一”花草木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创新服务机制,2018年,成立后白草坪合作联社,建立合作联社“统一开票”、农民经纪人“统一返点”、种植户收益“统一打卡”的“三统一”制度,有效规范草坪市场,形成“集群效应”。一是建立信息引导机制。积极开展市场调研,组织120多个经纪人搜集市场信息,掌握草坪产业市场需求,引导社员及时调整种植品种、规模和供货时间。社员足不出户便能拿到订单,形成了稳定的供求关系。二是建立基础设施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产业项目发展资金,不断完善重要基础设施,确保草坪、苗木种到哪,水渠、道路就修到哪,努力满足村民生产需要。三是建立运输服务机制。成立草坪运输服务队,组织200多辆专业物流运输车,对合作社销售的草坪实行统一运输,有效降低草坪生产运输成本。

(三)营销创新,拓宽草坪产业发展路径

农文旅乡村振兴范文5

一、关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存在闲置、出租、挪作他用等情况,未按照规定对公众开放。”方面

我乡自修建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设施以来不存在闲置、出租、挪用他用等情况。无论乡还是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及时免费向公众开放。基本能做到“八个一”,即:一个标志牌、一个宣传栏、一个图书馆分馆、一个功能室、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妇女儿童文体活动室、一套文体设施设备、一个公益性文化岗。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免费开放,室内文体活动场所有明确的开放时间表,便于群众参加活动;室外广场定期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每季度不少于1次,全年不少于6次;全年组织由妇女儿童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少于4次;

二、关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未达到国家指导标准和市级实施标准要求,未按规定提前公示,未正常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方面

我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达到国家指导标准和市级实施标准要求,并按规定提前公示,正常开展文化惠民服务。

(一)读书看报

1.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和村(村指行政村,下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配备图书、报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

2.在公共场所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二)收听广播

3.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

4.指导村民通过直播卫星提供广播节目。

(三)观看电视

5.通过卫星提供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电视节目。

(四)观赏电影

6.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1/3。

7.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五)送地方戏

8.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为农村乡镇每年送戏曲等文艺演出。

(六)设施开放

9.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

(七)文体活动

11.群众依托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公园、健身路径等公共设施就近方便参加各类文体活动。

12.乡文化馆(站)等开展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和培训,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

(八)硬件设施

文化设施

13.无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在辖区内设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设置综合文化站,按照国家颁布的建设标准等进行规划建设。

14.无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等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的规划建设。

15.结合基层公共服务综合设施建设,整合闲置中小学校等资源,在村统筹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地制宜配置文体器材。

广电设施

乡镇和村配置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或纳入基层综合文化设施整合设置。

流动设施

16.根据基层实际,定期配合县里开展流动文化服务。

辅助设施

人员配备、人员编制

17.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有编制人员2人临聘1人,

业务培训

乡镇和村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三、关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未对辖区内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进行指导,未对业余文艺团队和群众自办文化进行指导和培训。”方面

我乡文化服务中心对全乡8个行政村级文化站和图书室

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工作指导,对全乡3个群众自发组成的文艺队、广场舞蹈队进行指导,并组织其参加每年县里的舞蹈培训。

四、关于“设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或公共电子阅览室未有效利用。”

我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完全免费向公众开放,做到完全的有效利用。

五、关于“区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不重视,履行建设和监管的主体责任不到位,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经费未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未按规定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3—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

涌洞乡党委、政府历来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高度重

视,在当年资金还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设涌洞乡综合文化站,并完全免费向公众开放,资金到位,文化站(中心)配备两名专职一名兼职人员

六、关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化程度不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较低,服务资源匮乏等情况。”

我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历年多次参加县里的培训,服务规范化程度较高,周边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高,服务资源及时更新积极对接县里和市里的资源。

农文旅乡村振兴范文6

关键词:安徽;乡村旅游;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0,X32.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6602

0 前言

“乡村旅游”(亦称“农业旅游”)英语为Agritourism,法语为Agritourisme,在东亚地区,传统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所谓“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对大自然的追求,对融入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追求。他们把这种追求视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回归。因而,许多国家亦将乡村旅游称为“绿色旅游”。

1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状态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他们称乡村旅游为“绿色度假”。第一种是休闲观光式的度假方式。他们住在农家,吃农民自产自制的新鲜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学习农家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通过感受农家生活增加对自己的认识。第二种是参与各种农业劳动的度假方式,称为“务农旅游”。在美国西部专门用于旅游的牧场上,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通常的工资,以资助自己的旅游费用。其它国家多是无报酬的劳动。而在日本,无论成年人还是学生,参加劳动还要交费。

东欧的波兰,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他们的特点是参与接待的农户均是生态农业专业户,一切活动在特定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进行。到1996年底,波兰全国已有由450家生态农业专业户组成的总面积超过4000公顷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另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就曾闻名于世的匈牙利乡村旅游。它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这样高质量的旅游开发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极大,使客流方向、流量自90年代初开始,由欧洲的西部向东部转移。波兰与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典范,指明农村地域环境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1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诱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内容各有侧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2.2 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2.1 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2.2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可以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2.2.3 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2.2.4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主要依靠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特色资源,开发观光型、休闲型、文化型、生态型、学习型和名人故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1985年,安徽黄山西递村农民勇开先河自办旅游,掀起了安徽省乡村旅游的新篇章。

3.1 安徽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容及特色

3.1.1 独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全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安徽省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棉海稻浪菜花飘香;还有皖东南的茶乡、竹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3.1.2 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

安徽省南北两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北方多平地而南方多山地丘陵,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加上盛行于安徽省各地乡村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以及游春踏青、龙舟竞渡、花鼓戏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这些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1.3 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

安徽省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文房四宝、徽派四雕和盆景、徽州漆器、竹编、芜湖铁画、灵壁磬石、青阳折扇等。

3.1.4 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

安徽省因其独特的徽州文化而享誉海内外,徽州民居可谓是古今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如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栋宇鳞次,布局精巧,砖石木雕琳琅满目,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安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古称芍陂的寿县安丰塘,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乡韵无穷,令人叫绝。

3.1.5 富有特色的乡村劳作

乡村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在安徽省纷纷涌现出的菜花节、西瓜节、采茶节等一批颇具特色的旅游节庆,就是乡村劳作作为旅游项目的一种体现。这些劳作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3.2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力举措

3.2.1 创建乡村旅游行业规范标准

在2006年,安徽省创建了国内首个乡村旅游标准――《安徽省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该标准在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线路组织、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强调了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引导与鼓励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突出特色。与此同时,游客在参加乡村旅游时也可以享受到一定标准的服务。

2009年7月,安徽省旅游局编制了《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标准》,推进农业生态游、农家乐、农耕文化和农村民俗游等各种业态的乡村旅游形式健康发展。该标准着重对包括农家乐在内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卫生环保、体验参与、服务质量等都明确了量化指标,对组织管理、文化注入、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3.2.2 举行大型旅游推介会及乡村旅游摄影大赛

早在2006年,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旅游集团为了响应国家旅游总局推出的“中国乡村游”主题活动,在南京举行了“江苏百万人,安徽乡村游”大型旅游推介会,引导广大江苏游客走进安徽,充分领略江淮大地独具神韵的民俗风情和绚丽多彩的田园风光,实现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建设。此外,举办“江淮晨报杯”安徽乡村旅游摄影大赛,七百多幅作品见证了安徽省乡村风景魅力。

3.2.3 积极组织专家打造全省乡村旅游规划

从2006年12月安徽省第一个县级乡村旅游规划――《休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诞生至今,安徽省旅游局积极会同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多个重点乡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其旅游发展前景、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的透彻分析,提出积极的发展战略,并对其功能进行合理定位,确定具体的规划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2.4 打造12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落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2007年,安徽省旅游部门在全省选择120个村落,依据不同村落的旅游资源、客源或区位优势,打造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交通枢纽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精品。

4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道路问题

安徽省某些乡镇的道路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而交通是否畅通无阻,影响着“乡村游”的发展。

4.2 同质化问题严重

安徽某些地区乡村旅游景点遍地开花,但真正有特色的休闲项目并不多,玩来玩去,不外乎钓钓鱼、打打牌、吃吃农家菜,格调单一。乡村旅游亟待不断创新,只有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逐渐扩大产业链条,才能够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而推进乡村旅游升级换代。

4.3 基础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环保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多数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水平落后,服务档次不高。随着接待人数的增多,污水垃圾处理以及消防安全隐患增多。部分农家乐大多临河、沟、渠,靠近公铁路,大多没有固定的安保人员,缺乏重点部位的提示性标牌,存在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郭济东.波兰旅游业奏响田园交响乐[J].中国旅游报,1997,(3):24.

[2]王兵.浅析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思想误区[J].旅游管理,1997,(34).

[3]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02).

[4]安徽省旅游局.乡村游标准首现安徽――乡村旅游创建设立三个等级[EB/OL].安徽旅游资讯网,2006813.

[5]张文洲.乡村旅游年:农业大省安徽乡村旅游方兴未艾[EB/OL].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06331.

[6]王立武.安徽乡村旅游遭遇“成长的烦恼”[EB/OL].中国经济网,20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