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范文1
关键词: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属于环境恶化问题,人们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因为社会发展必须要有环境或资源作为保障。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对应,水土保持就是对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半干旱地区及干旱地区土地逐步退化的现象。无论是水土流失还是土地荒漠化,均是土地的危害,它们均会导致土地发生退化。如果水土流失严重,一定会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影响,乃至物种灭绝,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水土保持和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1.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及原因
尽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不同,但危害作用基本相同,土地荒漠化的危害要比水土流失的危害严重很多。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会给农业带来较大损失。土地荒漠化的地区,种子播种以后极易被风刮走,幼苗也能容易被沙尘覆盖,对其正常的光合作用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植物会不能够正常的生长。荒漠化会导致草场逐步退化,影响牧民的正常收入。因为水土流失会使农田里的很多农作物也随水流失,降低土壤物理性质,致使土壤中的农作物减产,甚至会导致人们食物出现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会危害人们健康,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都给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危害,阻碍地区经济发展。
导致水土发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地貌、植被及土壤等,我国不仅有许多山,也有分布着大量黄土,黄土地区和山地丘陵地形连绵起伏,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时很容易被侵蚀。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季风性气候,夏季降水量很多且十分集中,我国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与地貌地形极易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出现。人为因素是人们破坏与移动地表土壤,一些生产建设活动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异常、过度放牧、有充足沙源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与开荒等。
2.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思路或措施
2.1节水灌溉
在我国人口十分密集的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很大,退耕还林政策难以实施,所以,必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面临着很严重的缺水问题,节水灌溉既能促进作物生长,也能充分运用水分,节约更多的水,有效防止水资源浪费。具体实施节水灌溉时要按照各类农作物需求特征,合理布置它们的种植区域,促进土地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另外,要注意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灌溉方法有所不同,要依据农作物生长特性进行调整。
2.2利用科学技术治理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工作涉及很多部门、学科及行业,必须运用科学技术,根据以往治理方法和效果,不断总结治理经验。根据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情况,我国整体治理水平还较低,仅有小部分地区运用科技来治理,并获得了良好效果,因此,要做好检测后记录工作,并在此前提下,构建便于开发资源的各种模式,根据科学技术总结切实可行的技术。尽量运用科技去开发新技术,把科技融进各项工作中。
2.3控制人口增速,运用科学方法种田
一些土地荒漠化区域,经过较长时间发展后,如果人口增速过快,就会加剧荒漠化情况,因此,一定要掌握人口增速,降低生态环境由于人口增速受到的破坏。治理和开发土地荒漠化时,必须改变过去开采伐木的方法,有效运用水资源,切实实行等高耕种,尽可能地减少土地耕种面积,运用科学方法耕地种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合理耕种。在一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地区,要注意充分运用这些可再生资源,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能源优势,使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4不断提高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平
一切生产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关系很多行业及学科,必须运用科学技术,制定良好的质量方案,并不断总结以往的治理经验、治理效果。目前,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平还较低,仅有小部分地区能够充分运用科学技术进行治理,并取得较好效果,并做到仔细记录检测结果及治理经验。实际治理过程中,要不断尝试开发利用资源的各种新模式,并根据科学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运用科技武装新型技术,把科技真正融入治理工作中,并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培养基层人员工作能力,广泛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尽快构建全国的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监测网络,方便有关部门及时了解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扩展信息,为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5退耕还林、防风固沙
对于降水量充足、人口密度小的地区,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退耕还林能够促使生态环境进行自然修复,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同时,适当运用一些防风固沙方法。常见的防风固沙方法有在沙层上盖致密物、设置沙障、运用废塑料治理沙漠。在沙层上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可以有效避免水分蒸发,防止土地被沙化,运用塑料膜较强,很容易被风刮走,使用时要注意避免二次污染问题。沙障主要有土沙障、植物沙障、篱笆沙障。土沙障和风向相垂直,具有较好挡沙效果,一定要注意运用黏土提升墙壁韧性。植物沙障既能抵挡沙尘侵蚀,延缓土地被沙漠化的进程,又具有截留降雨作用,能够把一些降雨留在沙障中,增加土壤水分,利于植物生长。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范文2
例1 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湿润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字母的含义,完成上图。
(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主要发生在 丘陵地区,它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 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
解析 本题以“红色荒漠”为切入点,考查荒漠化的实质,通过分析得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对不同环境问题提出治理措施。
(1)根据图示内容,结合南方丘陵地区情况可知,A表示人口增加,C表示滥伐森林,B表示高温多雨,D表示水土流失。(2)从“红色荒漠”发生的机理来分析,它应该发生在江南丘陵。它的形成对生产和地理环境都有影响,主要使表层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减产;对地形产生影响,使下游湖泊河道淤积。(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而防治的主要措施是保护植被,防止过度放牧等;南方的荒漠化主要是因为人口过快增长,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丧失,因而防治的主要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农村对生活能源的需求。
答案 (1)A―人口增加 B―高温多雨 C―滥伐森林 D―水土流失
(2)江南 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
(3)干旱和半干旱 北方:植树造林,退耕还牧,防止过度放牧等。南方: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等。
点拨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例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必修三课本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实际上要求同学们学会将给定的任意区域进行分析。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破坏地表植被,如过度放牧,垦殖等;此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内陆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致使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从而使土地风蚀沙化。这些问题会导致土地荒漠化造成细沙地表,在我国北方,冬春季节降水稀少,遇到大风天气就可能形成沙尘暴,在大范围的区域内造成空气污浊,严重污染空气、水体,从而影响人体健康。针对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则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
例2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大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2)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荒漠化的分布,以及从图表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1)由图可以看出,新疆地区土地沙化面积最大;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大致相同;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2)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保护植被,减少对薪柴林的破坏,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我国目前能源消费仍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无法从根本上减少开发。
答案 (1)C (2)A
点拨 一个区域所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与森林、草场、水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在学习中,要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个方面因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发现产生环境问题的症结,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例3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河西走廊―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
C.云贵高原―沙漠化
D.江南丘陵―红漠化
(2)“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治风蚀荒漠化
B.防治水蚀荒漠化
C.防治冻融荒漠化
D.防治土地盐渍化
解析 本题通过荒漠化的成因类型,考查其分布及防治。
(1)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主要是水土流失;江南丘陵地区红壤广布,由于乱砍滥伐,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表层熟化土层流失后,底层土壤缺乏有机质,肥力低,不利于植物生长,形成荒漠化(也称红漠化)。(2)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该地区荒漠化主要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1)D (2)A
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因素的统计图”,回答1~2题。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面积扩大因素中影响最大和最小的因素分别是( )
A.过度开垦 自然原因
B.过度放牧 城市交通建设
C.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樵采
D. 城市交通建设 自然原因
2.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
①南方低山丘陵均实行退耕还林
②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
③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植
④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011年6月17日,是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是“林木维系荒漠生机”。 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分布最广的荒漠化类型是( )
A.风蚀荒漠化 B.冰蚀荒漠化
C.水蚀荒漠化 D.盐渍荒漠化
4.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也存在着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
①风力侵蚀 ②流水侵蚀 ③气候干旱 ④毁林开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的草地退化情况图,回答5~6题。
5.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是( )
A.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率越高
B.海拔4500~4600米的草地退化率最小
C.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面积越大
D.海拔4300~4400米的草地退化面积最大
6.下列关于黄河源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青藏高原 B.太阳辐射强烈
C.生态环境脆弱 D.种植业发达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7~8题。
7.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
8.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
导。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以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地理(蒙文版)
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节课为例,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选用的案例
阿拉善,不能承受之重
鲁超国
“海绿洲清泉,天鹅留恋金色圣殿,苍茫大地是家园,心中思念直到永远。啊,我的阿拉善,苍茫大地阿拉善……”一首在阿拉善老少皆能吟唱的《苍天般的阿拉善》,绿洲、清泉、天鹅……这一切曾是如此的真实。然而,现在,当沙尘暴肆虐的时候,大家才会想起阿拉善。1993年,一场特大沙尘暴之后,让阿拉善成了“沙尘暴”的代名词。今年3月19~21日,一次强沙尘天气先后影响了山东等21个省份,大家又把责怪和猜疑的目光投向了阿拉善,这里集结了不少前来“探源”的记者。已近4月,风起,扬沙,乌兰布和沙漠天地一色。牧民巴特尔往灶下添几把“扎格”,在蒙语中,“扎格”即梭梭。梭梭林带具有降低风速、阻截流沙等生态作用,以2~3倍于地面身长的根系牢牢抓着年轻的沙漠。统辖着蒙古族精神的信仰从萨满教而来,它们的自然神论体系中有一种生态伦理,即生命无时无处不在。砍树?树神会动怒;挖土?土地神会动怒;倾倒污水?水神会动怒。以前,牧民樵采扎格时,会如神示般地想起一道律令――非枯死勿捡。但戒律显然没有被一直恪守,“大集体以后就直接砍活的绿色的树和灌木了。谁都可以砍,而且集体的事情,又不细心,所以很浪费。”牧民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整个阿拉善渐渐褪去它的绿色,20世纪50年代,1700万亩梭梭林在阿拉善境内生长旺盛,2001年,覆盖率在30%以上的梭梭林下降到578.7万亩,还有870万亩沦为覆盖率不足30%的稀疏残林。草场也渐渐被沙漠吞噬,沙漠化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50%左右增加到90年代末的79%。看上去,这似乎只是自然界生物变化的一组数字,但在这些数字变迁的背后,隐藏着人类的急功近利。人类抱着“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乐观精神,显示着“人定胜天”的力量。大集体时期,当地政府在“牧民不吃亏心粮”的政策号召下,让牧民在草场上开荒种地,寻求粮食自给。“阿拉善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戈壁,生态环境艰苦且脆弱。”专家说,当地面那薄薄的一点保护层被从地面剥离后,风一吹,尘沙开始肆虐。阿拉善盟农牧局局长戈明认为,草原并不仅是因为承载不了过多的羊、骆驼、牛等牲畜而发生退化,更主要的是难以承载过多的人口。无尽的索取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她采取自己的方式想把贪婪的人类驱赶出这片天地。很多牧民迁出草原,成为“生态难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志愿者丁平君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海洋、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各有各的生态特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当许多人提出要大规模地在沙漠上植树造林的时候,不知道你是否考虑过,在一个年均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甚至4000多毫米的荒漠化地区,植树不过是在做“扬汤止沸”的无用功。在自然界,什么适合生长,什么不适合生长,有她自己的一套选择规律。蓝天下,辽阔的草原、健壮的马匹、肥硕的羊群、醇美的奶茶、自由而单纯的牧人,这是草原牧民最向往的生活了。而如今对很多牧民来说,这一切似乎只能是一个念想了。
(资料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http://.cn/display.asp?id=504658)
二、教学引入
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人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为了开展研究,以阿拉善环境变迁为案例展开探究。在阅读过程中,用笔把你认为是重点的部分用笔画出来,分析当地发生了什么?
自然景观的变化:“绿洲、清泉、天鹅”到“风气,扬沙,沙尘暴”
人的变化:“生态伦理”到“人定胜天”
教师:本案例中提到的都是有关荒漠化的问题,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呢?
学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阿拉善。
三、案例探究
(一)荒漠化的含义
问题: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与沙漠化有什么关系?请阅读课本第24页内容试说出荒漠化的含义。
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土地生产力下降和退化现象,土地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得对,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还有石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我国的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
问题:为什么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最为严重?这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否有关系?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形成因素
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图2.1和第17页图2.2,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填写下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展示探究结果。
问题:阅读课本第25-27页“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和“商都县人口与荒漠化土地增长图”,分组讨论荒漠化形成的因素。
要求:(1)以5~6人为一组,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观点。
(2)教师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阿拉善荒漠化的案例结合以上的活动,要完整地分析西
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必须从自然和人为活动两方面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来说,其地理位置(深居内陆)、地形条件(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决定了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降水量少且变率大,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岩石风化作用强烈,河流数量和水量少,植被稀疏,荒漠类型多、面积广,利于风沙活动。同时人口的过渡增长导致的过渡农垦、过度放牧、过渡樵采和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也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
案例分析:学生再次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你认为荒漠化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让学生继续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再归纳)
学生回答:(1)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破坏。人类已经不是大自然的守护者,而是急功近利的破坏者,人类为了“不吃亏心粮”,大面积开荒种地,同时解决生计和生活能源问题樵采梭梭林。
(2)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因为同样的自然环境,人口少、自然神论统治的年代,阿拉善保持着“绿洲、清泉、天鹅……”的美景,人地一片祥和的景象。
小结: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因素,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荒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产生荒漠化问题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人类本身,我们只有全面地认识荒漠化的形成因素,才能更好地防治荒漠化,以阻止荒漠化。
(三)荒漠化的危害
案例中写到,无尽地索取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它采取自己的方式想把贪婪的人类赶出这片天地。很多牧民迁出草原,成为
“生态难民”。其实,产生“生态难民”的根源在于荒漠化,是典型的沙进人退,可见荒漠化的危害之大。
课件展示:两幅荒漠化危害的图片。
问题:你能从图片中发现荒漠化的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沙漠侵吞村庄、发生强沙尘暴等。
教师归纳: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造成大面积的农田、牧场消失,农业产量下降,粮食
短缺。
流动沙丘掩埋村庄、道路、水库、水利设施、交通线路等,造成无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损失。
荒漠化给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
问题:荒漠化日益扩大,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案例中写到:植树不过是在做“扬汤止沸”的无用功。蓝天下,辽阔的草原、健壮的马匹、肥硕的羊群、醇美的奶茶、自由而单纯的牧人,这是草原牧民最向往的生活了。而如今对很多牧民来说,这一切似乎只能是一个念想了。真的是这样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案例中还提到,在自然界中,什么适合生长,什么不适合生长,有它自己的一套选择规律。这就是说,只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干旱地区适合生长的植被,结合生物和工程措施是可以预防并防止荒漠化问题。
(四)荒漠化的治理
问题:由于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加强人与自然的协调性,这是做好荒
漠化防治的核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36页内容“防治荒漠化的策略和措施”,分组讨论后发表你的观点并提出具体的治理
措施。
各组发表本组观点和解决方案,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相互补充,然后共同归纳。
治理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
(1)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可采取工程措施,比如,图中所示生态建设:网格状沙障;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使用土地,退耕还林还草;
(3)生态移民;
(4)合理用水,统一调配和流水;
(5)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种树种草,恢复植被;
(6)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7)政策支持,发展沙漠绿色产业,帮助百姓脱贫致富;
(8)开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小结:在我国荒漠化问题严重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性,明确和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从我做起,积极宣传,为治理荒漠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后分析
本课使用的案例贯穿课堂始终,通过设置合适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具体的案例过程中掌握学习的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提高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组织教学是有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陆静.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地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范文4
当今世界,公益慈善行为正成为一种时尚选择,一种社会潮流。许多富人认为,财富只是被他们“临时托管”,最终要归还给社会;许多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更加注重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公益慈善事业;许多普通民众每月都自动从工资中捐赠出一份爱心。公益慈善已不仅仅是捐钱那么简单,它更多地是在诠释着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境界。在同土地荒漠化做斗争的长久过程中,治理沙漠,改善环境亟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积极参与。
近日,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博士生导师孙保平,环境保护杂志社副社长沙剑,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杜志坚等数位权威人士就“让孩子的天空更蔚蓝”的共识集体亮相。
■亟待破局的沙漠化
陈清(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国际联络部部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地退化的过程我们叫荒漠化,治理荒漠化就是遏制和抑制土地退化的过程。我们不仅达到了抑制的作用,而且达到了恢复的作用,这在国际范围内也是得到公认的。我们在荒漠化区域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当地居民。治理荒漠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人。很多荒漠化区域有恢复的可能,有它的经济价值,由于当地的农牧民不了解、不掌握知识,不知道在现有环境里面怎么样去保护环境。实际上,保护环境的过程当中能够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效率都产生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他们,给他们技能,让他们知道怎样去从当地有限的恶劣环境中,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够使自己的生活富裕起来,这是很重要的。真正治理荒漠化要做的是打破负循环的链条,贫困带来对荒漠的恶意开垦,破除贫困是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链条的一个重要方法。
沙剑(环境保护杂志社副社长):从媒体的角度在荒漠化治理上有三点个人看法。第一,媒体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第二,搭建桥梁。第三,社会监督。今天生活在北京、住在城里的老百姓,有多少人知道离你最近的沙漠在哪里,不治理明天是否要骑着骆驼出门?沙漠治理是一项公益行动,也是一种经济行为,我们作为媒体也好,作为老百姓也好,更多从全新的角度观察它思考它,是不是扶持沙漠经济、引导民间的资本投入这样的产业?
孙保平(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博士生导师):在全世界范围之内,荒漠化遍布各个大洲,这个问题是全世界相关地域100多个国家都在关心的。如何在经济发展当中关注我们的防沙治沙,关注荒漠化?最近的新闻里面看到国企有6000亿元左右准备投入到新疆,可是我没有看到一个国企或一个大企业说我拿出多少钱投入到防沙治沙,我们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我们所有的环境还没有达到从东部到西部,从富裕向贫困地区这样一个流动过程。
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企业比如内蒙古的伊利集团在库库提沙漠里面做了很多事情,一个企业家能够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如何利用土地资源、沙资源、植物资源,形成绿色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并带动当地的农牧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单靠农民,在缺少技术、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的情况下,怎么能够走出这样一个困境?怎么组织?金融模式、管理模式、技术参与模式、资金投入模式等都需要探讨。
郑元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近现代以来的荒漠化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界是最好的老师,什么地方可以种树,什么地方不能种树。过去我们讲沙漠化的定义包括荒漠化的定义,一般的公众不是特别清楚,荒漠和荒漠化、沙漠和沙漠化不一样,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了近现代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国家发生沙漠化主要是西北部降雨量非常低,确实不能种树,现在多管齐下,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大部分地区不适合造林,有些有特殊需求的地区是可以的,但是大部分的区域以草为主,辅以灌木,适当的地方可以考虑乔木。
■行动的责任
刘拓(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
在我国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过程当中采取的办法就是宜封则封、宜荒则荒、宜治则治,地质时期形成的沙化土地应该说是无数的,对这一部分土地人们不可以再去扰动它,采取宜荒则荒的办法。宜治的地方经过监测以后发现有50多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是可治的。
从政府层面,当前采取的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度是执行法律的要求,也是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要求的。通过最后沙化治理的成效多方面反映防沙治沙到底搞得好还是不好,考核的办法就是采取上下结合、定量定性结合、看历史问题和现实情况结合、看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相结合。结果向中央组织部进行报告,由中央组织部在考虑各个省的绩效过程当中,对各个省干部的任命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政府在支持民间治沙,支持社会治沙方面应该说有一系列的政策和要求。具体讲,第一承包期70年允许继承转让;第二免税,投资期间没有获利的情况下免税一直免税到第三年;第三贴息,申请贷款以后给予贴息;第四,绿化基金会还有一个特殊政策,基金会参与防沙治沙,捐助的这部分要实行抵扣所得税。从政治的角度和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对凡是参与防沙治沙的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都给予褒奖,我们实行五年一次的奖励制度,现在已经有两个获得了全国治沙英雄,治沙英雄政府一次奖黄金一斤,一个是黄有德,一个是时光吟。他们带领老百姓参与防沙治沙,企业在获得掌声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效益。
王书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当地的人也是最好的老师,阿拉善这样一个半干旱草原,SEE这些企业家组织起来到阿拉善参加治沙的时候,很多人想到种树,但是对于阿拉善年降雨量100毫米这样一个地区显然是不可能的。从政府角度来看,主要是封禁,破坏的地方封闭起来。再有把人搬出去,减轻当地的生态压力。人多了迁人,牲畜多了以后把它固定下来,这种方式其实起不到综合的生态系统的改善。阿拉善生态协会决定通过社区方式来做荒漠化治理。主要是考虑草原的生活是人、草地、牲畜构成的生态系统,这三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分割以后就不是正常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我们认为,影响荒漠化的问题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做的工作是建立牧民自己管理的合作社、管委会,我们把它叫做社区保护地模式。依靠当地人来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监督,达到这样一种保护的模式。
杜志坚(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广本是一个企业也是一个社会的公民,它理所当然地要去承担社会责任。我们知道,环保问题是困扰现代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企业,如果不去很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话,我们未来留给子孙后代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从2001年起,刚刚成立的广本就联合其他兄弟单位向中国绿化基金会捐款300万元,用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的防沙治沙工程,3年时间种植了公益林2600多亩,为当地的环境改善作出了
应有的贡献。在别的地方我们不敢说,在丰宁种树是管用的。此外在2009年和2010年,广本分别组织了100个车主以及来自全国的30个环保家庭到内蒙古,亲身体验环境恶化的情况,倡导和我们一起为环保共同努力。
今年是广本开始植树的第十年,广本组织了“十年树木”大学生环保DV大赛,带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8所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去丰宁,用他们手中的DV摄像机记录丰宁防沙治沙之路。借助这个契机向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传播环保的意识和理念,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作为未来的主力军他们有责任在环保方面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费勇(中国绿化基金会外联处处长):绿化基金会成立于1985年,是比较早期的几大基金会之一。我们的宗旨是推进国土绿化,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的项目在种植方面一般是委托当地的林业主管部门来进行实施。植树造林是三分种七分管,种下去没有管护,3年保存率核查的时候达不到效果。每个治沙的项目拿过来一定要在当地实施,没有当地老百姓的支持,项目很难成功。丰宁项目实施非常好,包括捐赠者、受赠者还有当地林业部门非常满意,原因在于企业捐赠力度比较大,且在项目后期本田又出资近20万元用于后期管护费用,使得当地老百姓包括当地的林业主管部门能够更加精心管护。如果有的企业前期捐了后期没有管护费怎么办?一方面归当地的林业部门进行管护,包括树林保护、病虫害防治、防火、封山育林等等。另外,种植生态经济林,让老百姓参与扶贫,有的是果树经济树种,在西部甘肃地区种的沙棘生态林,老百姓自己有积极性、有收益,跟老百姓结合起来会有更好的管护积极性。
■链接:
2010年第四次荒漠化监测显示,我国无论是荒漠化还是沙漠化土地呈现整体得到遏制局部拓展的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沙化面积持续缩减。从2004年到2009年的5年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858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由沙化土地变成非沙化土地。
2 沙化程度减轻。中度、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2009年比2004年减少3.5万平方公里,减幅达2个百分点。
3 沙区植被得到进一步改善,平均盖度由2004年的17.03%提高到2009年的17.63%,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程度,治理项目区生物多样性指数由治理前的1.80提高到治理后的2.13。
4 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与2001年相比,工程区土壤风蚀总量减少5.2亿吨,土壤水蚀总量减少2.87亿吨,地表释尘量减少1352万吨,分别减少了44%、82%和43.3%,有效减缓了沙尘天气对京津地区的影响。
5 沙区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成效。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和生态旅游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日益拓展,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有1600多万农牧民直接受益,工程区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2313元增加到2009年的5844元,增长了1.5倍。
今后治沙工作发展方向:
第一,依法划定封禁保护区,积极推广并实施禁樵、禁牧、禁垦措施,逐步形成稳定的天然荒漠生态系统。在生态状况极其恶劣、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地方,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使他们退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第二,狠抓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防止因滥樵滥采破坏沙区植被。
第三,大力推广适宜不同类型沙区生长的抗旱、抗寒、抗碱、抗病虫害植物良种,以及先进适用的造林种草技术和治理模式。建立健全防沙治沙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好防沙治
沙示范区、示范点。定期组织开展全国土地沙化监测,掌握土地沙化动态变化情况,为评价工程建设成果、检验各地防治成效提供客观依据。
第四,防沙治沙、改善生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严格保护和有效治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沙区光、热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精深加工业。具备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发展沙区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沙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牧民增收。
第五,加大对破坏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非法征占沙化土地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适时开展集中专项执法行动。对于造成严重沙化的典型案例,要予以重点查处和曝光。要加强相关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保护沙区植被的意识和履行治沙义务的自觉性。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范文5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治理;沙障;沙生植物;灌溉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 主要成因
1.1.1 气候因素[2]。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 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1.2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3]。
1.2 危害 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2000年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年所罕见[5]。
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Dregne等人于1991年对全球荒漠化进行了新的评估[6],得出在全球范围内由荒漠化造成的损失为422.08亿美元,其中灌溉农业损失107.85亿美元,旱作农业81.89亿美元,草原232.34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1亿元[7]。
目前沙漠化仍在继续,沙漠仍在不断扩张。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75年,荒漠化土地扩展速度为1 560 km2/年,1975~1987年为2 100 km2/年,1988~2000年为近3 600 km2/年[8]。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以下3个区域: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区,占40.5%;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36.5%;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23.0%。行政上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共13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土地沙漠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因此,土地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 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 防风固沙
2.1.1 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 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1.2 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9],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1.3 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10]。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 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2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11]。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2.3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12]。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2.3.1 汲水。其方式主要有2种:①地下井汲水工程。在含有水体的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发育的沙漠区域可以建立地下井。井深度及口径的确定要综合考虑需水量、水层厚度与井底持力层等因素。②坎儿井。坎儿井是井渠相连的汲水工程,由地表开挖许多竖井,挖到含水层,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联,形成地下渠道,在新疆地区被大量应用[13]。渠聚的地下水顺渠道流至坎儿井的终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沟再进行灌溉。由于其沿山前倾斜的冲积层挖掘,渠头水位高,终端水位低,无需动力设备即可把水引到地面,且在地下渠道流动,蒸发损耗量小。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范文6
[关键词]植树造林 荒漠治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S776.26+3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12801
引言: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荒漠化的扩展趋势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因此荒漠化的防治在全球行动中正成为一个优先领域,其必须建立在科学地评价荒漠化的动态、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实施。而植树造林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不仅可以防止了水土的流失和风沙的侵袭,还可以促进森林覆盖率不断的提升。但是植树造林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还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为了保证造林绿化的各项任务,目标能够有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必须做好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在发展步骤、战略布局、关键措施以及奋斗目标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和统筹规划。
植树造林的技术方法
(一)植苗造林的方法
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植苗造林法的另外的叫法,主要是指用带有完整根系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其具有生长稳定而且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的特点。所以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相对而言,就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具有比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并且成活率比较稳定,植苗造林方法的主要优点和最大特点就是生长稳定、适应性强,因而树种的选择并不能使植苗造林方法受到限制。总的来说,植苗造林法较少受到造林地立地条件和树种的限制,还能节省种子,便于管理,在所有造林方法中是应用最广泛的。另外,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营养繁殖苗、移植苗以及播种苗,像陕西榆林市的爬地柏、侧柏、油松、樟子松就是营养繁殖苗,但野生苗有时可以应用在进行人工更新后的采伐后的土地上。当植苗造林完成后,苗木本身能否水分维持平衡将决定苗木的成活率,因此在造林过程中都要尽量保护苗木的水分充足。
(二)播种造林的方法
首先播种造林法又被称作直播造林,主要是指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而且连育苗工序也可以省去,使施工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其对幼林在造林后的抚育管理措施要求比较高,也比较严格要求造林的地理条件。其次播种和造林的适用条件主要是指适合于种源充足、容易发芽和种粒大的树种,比如说榆林市进行飞机播种的花棒种粒、紫穗槐种粒等小型的种子,但前提是造林地环境的条件较一定要好,要求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和具有充足水分的造林地土壤,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相对来说更为适宜。最后要求播种前的种子包括消毒、浸种以及催芽等一定要处理好,这些对于早出芽,幼苗抗旱能力增强,鸟兽等危害减少都极为重要。
(三)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又可以称为分生造林,主要是指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包括枝、根、干等以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包括柳树、松树、泡桐、杨树和竹类等,因为其要求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一定要高,造林地最好土壤疏松、湿润,这样更加有利于插穗生根成活,另外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分布状况以及母树的数量的限制,而且不宜在母树分布稀少的地区采用分殖造林方法进行大规模造林。但是其优点也有很多,首先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其次是操作容易和造林技术简单,而且成活率也比较高。幼树初期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并且生长较快。这些都有助于树苗的快速生长以及森林的形成。
植树造林在荒漠治理中的应用
(一)植树造林可以防止风沙的侵袭
植树造林能够防风固沙,众所周知风沙所到之处,城市会变成废墟,田园会被埋葬,这也是土地荒漠化的一个方面。为了抵御风沙的袭击,就必须造防护林,从而减弱风的力量,降低风的速度,因为风一旦遇上防护林,速度大约要减弱百分之八十左右。另一方面如果在相隔一定的距离并行排列许多林带,另外再种上草,就可以大大减少风能刮起的沙砾,从而进一步控制荒漠化的进程。
(二)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生态重建对荒漠治理都是是极为重要的。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每逢雨季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就会有大量泥沙流入河里,将会填高河床,毁坏田地,甚至淤塞海口,对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必须植树造林来抑制水土流失,因为树木有可以牢牢抓住土壤的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而树根又可以不断地吸收和蓄存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统计证明,有林区可以比无林地区多蓄二十吨水。通过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很好地治理沙化耕地,通过控制水土流失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林慢慢进入成熟期,不但可以使荒漠化得到治理,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和劳动机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植树造林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改造气候,改良土壤,调节水圈,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功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主要是遵守国家制定的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的法律,积极的植树造林,努力建设林业产业基地,加快森林资源培育,积极发展园林苗木、林下种养业、立体林业等,不但可以加强荒漠化的治理,还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结语
中国学者通过实验研究科学、准确地评价了中国的荒漠化现状和趋势,认为植树造林是抑制荒漠化的主要手段,虽然这种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但是其所呈现的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在国土利用和整治中防沙治沙的任务非常紧迫。进一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荒漠,防止沙漠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晖,张克斌,慈龙骏.中国荒漠化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