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物流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物流概论范文1
关键词:Linux;Cortex-A9;物联网;智慧城市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021-03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Platfor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HU Jiang-bo,YAN Huan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machine to machine base on Internet of things, expanding the scope of the entire perception of the internet, creates a new web platform. The network consists of multiple sensor nodes and a base sta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controller node is Cortex-M0 and the central control station Cortex-A9,self-developing wireless link layer protocol as well as network control layer protocol to ensure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entire network. This Platform can be applied to many directions. Such as smart home, wisdom logistics, wisdom parking, wide coverage, low-power of node, good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Key word: linux;cortex-a9;internet of things;smart city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国家也推出“感知中国”的口号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国内发展。由此大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组织都大力投资物联网相关的技术,世界范围内也有各大联盟开始定义物联网传输的各种协议。在设计这个网络时就利用了欧洲比较流行的物联网传输协议(LORA),此网络平台的创新点在于:1)自主设计的无线链路协议以及网络控制协议确保网络的稳定运行;2)基站的覆盖范围广,节点的无线射频信号的稳定信息传输范围可以达到3Km,这是蓝牙、ZigBee技术难以达到的,最大限度的拓宽传感节点的感知范围;3)传感节点的低功耗,传感节点待机功耗最低可达3uA,尽量延长电池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
1 网络架构
整个系统如图1 所示分为两部分,第一、传感节点;第二、基站。整个网络拓扑结构为星型,由多个节点和一个协调器组成且节点与节点间无法通信,基站可以与网络内的所以节点通信,节点与节点间的通信只能通过基站进行。
2系统硬件设计
2.1 基站
如图2所示,基站主控CPU采用Cortex-A9处理器(三星Exynos 4412),Cortex-A9为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有强悍的事务控制能力以及不俗的运算处理能力,还有非常丰富的GPIO接口以及SPI,IIC等总线接口,而此处的无线射频模块与CPU的通信都是基于SPI总线进行,CPU上主要运行经裁剪的Linux 内核。通过内核来管理整个基站平台软件的运行,大大降低了软件开发成本和缩短软件开发周期,我们只需要开发出独立的SX1276外设驱动软件以及应用层软件即可。
射频模块采用2颗Semtech SX1276芯片,分别为RF0和RF1,两个RF单元工作在同一个频点,采用2根独立的天线。SX1276射频模块有着十分强悍的通信能力,十分突出的低功耗性能,最主要的是通过扩频调制的方式其信号覆盖范围比较广,在低速情况下高达5Km的覆盖范围,十分符合此处开发的无线传感网络平台的要求。且SX1276上有着丰富的外接口,如GPIO接口、SPI接口、IIC接口等。
Exynos4412通过SPI总线对Sx127x进行状态切换和收发控制,Sx127x通过终端信号和状态指示通知Exynos4412当前工作状态。
2.2 节点
如图3所示,节点的主控CPU为Cortex-M0 (DA14580),拥有多个GPIO管脚以及SPI和IIC总线接口,方便外接各种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陀螺仪等,射频采用1个Semtech SX1276芯片。
DA14580通过SPI总线对Sx1276进行状态切换和收发控制,Sx1276通过终端信号和状态指示通知DA14580当前工作状态。
3 无线链路协议介绍
首先介绍该小节之前我们先解释几个概念:Radio Link Protocol 简称RLP,即无线链路层协议, HAL表示硬件抽象层,那么RLP HAL 即为无线链路协议的硬件抽象层。
3.1 物理层定义
1) 基站用频分组网;
2) 系统多址方式:TDMA;
3) 提供不低于14dBm的最大发射功率;
4) 接收灵敏度可达-146dBm;
5) 满足覆盖范围不低于3公里的链路预算。
功能要求:
1) 节点支持上下行双向通信;
2) 支持竞争抢占和非竞争抢占的两种通信模式;
3) 支持数据的加密;
4) 支持节点的接入、注册、认证和切换;
5) 用户可以获得每个终端的信息和状态,包括类型、休眠/运行时间、在线/离线、数据流量、速率等级、优先级等;
6) 用户可以设置每个终端的优先级、速率等级、定时上报间隔等参数;
7) 单基站可以允许接入不少于1000个节点。
从简单起见,此处非竞争抢占暂时不做介绍。
3.2 RLP 组成和接口
整个RLP组成和接口如图4所示:
即在节点端通过RLP协议将传感器获知的初始信息上行传递给基站的端,基站端向节点传输的信息也通过RLP协议下行传送到节点端。
4 系统软件设计
如图5所示,整个系统软件分为两部分,节点端和基站端。二者全部都是用C语言编程实现的,节点端无操作系统整个软件架构比较简单,详细软件系统如下图所示。
首先分析节点部分,节点的物理架构从下往上依次是: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gps模块、无线射频模块(SX1276),DA14580中央处理器;软件架构则是:传感器驱动模块、SX1276驱动模块,无线链路层的硬件抽象层、无线链路层模块,应用软件。
基站部分,基站物理架构从下往上一次是:无线射频模块(SX1276),CPU(三星exynos4412);
软件架构:SX1276驱动模块,操作系统层(Linux),无线链路硬件抽象层,网络控制层,应用层。
节点与基站端的通信是通过无线射频模块(SX1276)来进行,节点与基站通信必须遵循无线链路层协议(RLP)。
4.1 节点端
节点端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休眠、待机、工作。其中休眠状态下,节点端的外设均处于休眠状态,节点本身也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基站端额信号能够唤醒。
待机状态:节点端的CPU 正常工作,节点外设传感器均处于休眠状态等待基站端的进一步命名才进行状态切换。
工作状态:节点端CPU正常工作,外设传感器正常工作采集信息并进行信息的传输。
大多数情况下节点处于休眠状态以降低节点功耗。
4.2 基站端
此处我们仍旧先解释几个概念,NCP (网络控制协议)、NMP(网络管理协议)。这两处协议主要是外接到云服务器的接口,与内网关联不大,此处不做过多介绍。
基站应用程序的功能模块划分如下图6所示。
程序分为四个模块,即四个处理线程:
主线程:实现程序的初始化,包括收发器设备的初始化,软件数据结构的初始化,和NMP建立网络连接并注册等,然后创建另三个处理线程。
RLP数据下发模块:该线程负责向终端下发数据,包括:基站定时下发信标帧,用于终端和基站的时钟同步; RLP交互处理模块处理完成后需回传给终端的确认命令;NMP需透传到终端的命令。
RLP接收处理模块:接收终端上传的数据,解析并执行对应的操作:对于发往基站的数据,解析并执行相应的处理流程(如终端的接入请求),处理完成后将确认数据交给RLP数据下发模块发送到终端;对于发往NMP的数据,使用NCP协议打包后转发到NMP。
NCP交互处理模块:1)接收NMP下发的数据,解析并执行对应操作:对于发往终端的数据,将数据交给RLP数据下发模块路由到对应节点终端;对于发往基站的数据,直接解析执行对应操作(如基站工作参数设置等)。2)将基站需上传到NMP的数据(如基站注册请求)或终端需透传到NMP的数据传输到NMP。
5 网络功能测试
完成全部软硬件的开发工作后,我们先测试了节点端的功耗,在待机时的工作电流最低为3微安。节点端的工作电流最大为3毫安。跟预期的要好。
然后我们单独测试无线射频模块信号的覆盖范围,我们先配置一个节点端A,A每隔1秒中在特定的频率下发送10个字节的数据,然后再拿着节点B,B配置为一直接收信息的状态。B节点设置为信息通过串口向PC端打印出来,统计B在移动过程中的丢包率。
由于我们的应用主要基于低速信息传输。故而此处码率设置为178 byte/s。测试结果:1、同一水平面范围内的覆盖距离为3Km 左右;2、若将其中的接受端B架到楼顶,则覆盖范围可达5Km左右,大大超乎预期。
最后我们将基站配置好,并在基站端内置3G模块,来使得基站能够与云服务器互联,然后将基站置于室外各种场景中,在其一公里的范围内随机的分布节点端的设备。通过服务器平台能够快速准确的访问到各个节点,并实时的检测各节点的温湿度数据、以及经纬度等数据。最后确定在以基站为中心,半径1公里的范围内分布节点组网时,整个网络的稳定性最好,丢包率最低,整个测试结果明显由于之前的预期。
6 总结
该平台基于物联网,通过自组网的形式成功的开发出了一个低速、低功耗、覆盖范围管的传感网络,且后期升级到云端互联也十分容易,该网络可靠性强、性价比高、且能够在各种实际应用场景如:森林防火、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中,发挥实际作用,目前市场上类似的网络平台大多基于ZigBee,蓝牙、WIFI等,覆盖距离都比较局限。而该网络平台则大大拓宽了整个网络的覆盖距离、降低了整个设备的功耗。并且后期可以为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提供源源不断的实时数据,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可以大大推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彭力.基于案例的物联网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2] 王志良,王粉花.物联网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 石志国,王志良,丁大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4] 詹青龙,刘建卿.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5] 董荣胜.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6] 陈国良.计算思维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7] 彭力.基于案例的物联网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智慧物流概论范文2
关键词:一卡通;教育模式;智慧校园;真实场景;实践教学
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建设于2008年,整合了多校区身份卡和消费卡.在08年建成时,也成为北京市首个与北京市政公交一卡通结合的高校校园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卡在设计时坚持单一钱包,便于消费结算,避免了与用户结算时的很多工作量.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经过近10a时间的发展,目前年收支流水达9000万,年均增长约9%,基本消除了校内消费的现金使用.校园卡充值采用了支付宝,银校转账等多种方式,在校内实现了补助、奖励发放等非现金业务.校内餐饮、图书、上网、洗衣、洗浴、成绩打印等各类业务借助校园卡实现了统一身份认证和非现金收费.校园一卡通已经成为高校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2校园一卡通发展的瓶颈
校园一卡通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持续不断的完善,逐渐覆盖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校园生活涉及的业务毕竟有限,在这个过程中校园卡业务的发展逐渐出现问题,究竟下一步该做什么?这是众多高校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校园一卡通的“初心”是解决身份认证和现金消费的问题,在相关领域该如何应用校园卡就是业务发展推广的原生动力.电子化产品最大的优势是取代重复操作,如果为了取代传统身份认证和现金消费的投入大于收益时,这种推广的实际意义究竟有多大?这是在业务推广时首先应该关注的问题.其次,如果采用的技术过于超前,技术上的成熟度与用户需求存在差异,这种技术能否顺利推广就需要慎重考虑.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发展过程中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为了实现刷卡洗衣的应用,在取代洗衣机投币器时,由于市场上没有类似的产品,从架构设计到定型投入使用经历了两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产生了很多问题,也解决了很多问题.初期测试阶段大幅度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改造一台投币洗衣机的投入成本甚至于超过了洗衣机本身的价格.项目实施过程中业务投诉大幅增加,并且由于改造费用过高,增加和维修洗衣机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更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投诉.为了实现手机刷卡的应用,在与联通合作开发NFC卡作为校园卡使用时,虽然技术上完成了设备改造,软件测试等工作,但因多种政策原因无法在真实环境中应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尝试与各种业务的结合,改善师生校园生活的便捷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也实现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业务应用,例如成为与北京市政公交一卡通兼容的首个高校校园一卡通,北京地区最早实现刷卡自助售卖机的高校等.
3N+U教育模式
2012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与校企(北信网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无线模式下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2015年正式上线运行,该项目从商业模型、技术架构到最终实际运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部门全程参与.该项目产生于高校,主要目的也是对高校教育的回馈.通过对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在高校教育环境中作用的持续探索和定义,产生了N+U教育模式,继而注册了爱家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N+U(互联网+校园)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内容和结构深度融合,将校园作为社区展开真实场景服务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校园环境下,运用真实场景开展基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并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一个跨学科的真实场景下,体验和验证本学科(专业)的课程和其它学科(专业)之间的协同和配合,并在实际参与中实现从“功能满足”到“性能满足”的跨越,大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大大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和速度,全面改善教学质量[1].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模式,关键在真,真实的平台,真实的数据,真实的结果,这样的教学环境不再仅仅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学,为了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需要与校园紧密结合,这中结合不是简单的增加和购买相应实践环境,而是对校园原有环境的深刻改造和教育模式的重构.
4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与智慧校园
我国高等学校经过多年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继而又提出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实际上是高校信息化发展到融合创新阶段的产物,是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与提升,是高校应对“互联网+教育”挑战的必然选择[2].多数高校给出的智慧校园定义都是基于信息“智慧”感知的理念,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3].从更多高校类似的宏伟计划中可以看出,很多智慧校园现有定义是让校园有信息捕捉的智慧功能,或者可以说校园信息处理智慧化,由于这种限制的存在,并不能称之为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平凡的理解是智慧和校园的结合.智慧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因此具有智慧属性的一般都是有机体.如果将人、设施和运作模式的集合体-校园称之为有机体,那么校园的智慧属性表现在整体上,而非仅仅是它们之间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现有的智慧校园定义仅体现了运作模式中信息处理的所谓智慧特性,或者可以说仅仅是信息化、数字化的进一步完善,还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要想说明具备智慧属性的充分条件很难,但分析它的必要条件则相对容易.智慧的属性有很多,要想成为具有“智慧“的有机体,至少应具有智慧属性之一.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模式创造性的提出利用校园内现有的行政、教学、后勤和网络环境为教育提供真实场景,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实践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真实场景会随之改变,这中应激反应能力将使学校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校园的重要作用是为学生、教师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促进学生获得知识.作为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够促进自己的成长,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校园如果能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改善教育环境,更好的促进学生获取知识,这样就具备了智慧属性之一自我积累和“进化”.学生和资金投入就是它的营养,而高质量的人才和学校的“进化”就是它的产出.在这个过程中,校园得到不断“进化”和成长,将不再是一个“铁打的营盘”.
5N+U教育模式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实践
N+U教育模式中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模式使校园成为一个具有智慧的有机体,也使得智慧校园成为与教育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只是智慧城市概念在校园的投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与自助售卖系统的结合是N+U教育模式第一个实例,也是N+U教育模式产生的原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刷卡自助售卖系统平台是工程技术支撑下的现代商业系统,与校园一卡通的结合使之进入了学校.如何使该系统与高等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是系统落地高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项目最初设立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学校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利用基于自动售货机的运营支撑系统平台,全方位培养各个专业的学生,使学校、企业、学生和老师、社会多方面从项目的运营中受益,包括人才培养、新兴产业链条的打造等各个方面都提供崭新的视角和机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与自助售卖机结合的实例在教学、运维和技术保障方面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步被固化为一个实例平台[4].由于我国高校普遍已经部署了校园一卡通系统,这个实例平台可以很容易在其它高校得以复制,同时发现随着售货机在高校部署规模的增加将逐步形成能够服务于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环境,继而诞生的N+U教育模式,比平台商业上的成功具有更广更深刻的意义.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平台由售货机终端、支付系统、通信网络、支撑运行系统、物流系统及运营策略等部分组成.售货机终端是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仓道、制冷/制热、照明等功能模块;支付系统包括RFID识别、支付端口、加密与验证、账单等功能模块;通信网络支撑远程监控,包括接入控制、组网协议、异常处理等模块;支撑运行系统为网络化的运营系统,包括实时查询、访问控制、运营优化等模块;物流系统支撑商品的快速部署,包括仓储管理、路径优化等模块;运营策略决定平台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包括策略制定、策略下发、策略执行等模块.通过开放上述模块的使用权限,各组成模块可以支撑不同的课程开展相应知识点的教学和实践.一台售货机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相对算是非常简单的自助运营实体,但它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具备网络、机电一体化、RFID技术等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技术[5]的特征.其次从商业角度,具有物流管理、商业经营和社会管理等特征.这两个特征既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专业素质的目标[6],也是创新创业的起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平台可以规划的是,如果一个或几个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共同掌管一台刷卡自助售卖机,他们需要不断学习、运用相关知识对自助售卖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使之成为商业运行的基础.同时在自助售卖机运维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收支、物流、维修、管理的等各类成本,如何平衡成本和收益,是创业的核心问题.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自助运营实体,但也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例如暴力损坏售卖机、欺诈消费等诸多问题.只有真实的场景才会让他们去面对这样的问题.通过一台刷卡自助售卖机,学生学习知识的原动力、目的性更强,效果检验更准确、更直接,也初步尝试了创业实践过程,为他们进入社会,为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造良好的开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平台在为教学服务的同时,也通过教学实践的成果,可以对自身不断进行改进,成为一个持续“进化”、成长的平台,这使其具备了智慧平台的特征.
6N+U教育模式与传统实践场景的区别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真实场景教育模式的实例能覆盖从计算机相关专业到经管相关专业,覆盖专业众多,成为一个跨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并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过程中.主要原因是自助售卖机的技术体系和使用场景使然.那么,同样的道理,针对其他专业,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思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场景.校园中具有行政、教学、后勤和网络等环境,利用它们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境,就是N+U教育模式中的真实教育场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区别可以看出N+U教育模式是对传统实践场景教育能力的提升.传统实践场景[7]都是在校园环境之外的附加,特别是“N+”时代,很多这样的附加场景[8]非学校自我能够管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最终效果也不明显.例如很多高校都建有创新实验室,重复购买了大量的机器人和其它自动化设备,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环境中进行学习,但这种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模式,总是在追赶技术,最终实践的效果并非创新,而是一种变相的“山寨”.基于校园环境还是在此之上的附加是“N+U“真实场景与传统实践场景的第一个区别.“N+U”教育模式是对现有校园的“有机”改造,将对校园教育环境中各种组成部分进行模块化改造,成为教学实践的场景.由于多年网络化、数字化的基础,特别是当前的校园“智慧化“建设,校园环境已经基本具备了满足真实场景教学实践的改造条件.这种改造在资金投入的作用下,可以持续不断的对学校的教学产生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这种改造随着教学实践还会不断的动态变化,自适应教育教学的变化.实践环境能否自适应的变化这是与传统实践场景的第二个区别.N+U教育模式是传统实践场景与校园环境的结合,它脱离学校无法独立存在,这种改造产生出的效果将会对校园环境产生可持续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效果不仅可以由学校来评估,而且可以由学校完全掌握改造的方向和深度,这是与传统实践场景的第三个区别.
7未来的发展
当前的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获取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而导致知识传授的模式也不得不发生变化.无论是主动改变还是被动改造,教育模式先后出现了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随着各种授课平台的衍化变迁,传统的集中式授课环境-校园也将不得不变化,如果不能发挥校园所具备的真实教育场景的优势,将在这场知识革命的时代被淘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与N+U教育模式的结合,给出了智慧校园更高层次的定义,并通过自助售卖台开发出了真实场景实践教学的第一个实例,为这种校园变革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式.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对原有校园改造以便能够为教学服务,这需要学校的管理者转变管理理念,教学人员充分理解教育的目标,后勤人员提供丰富的真实场景,信息化部门提供充足的信息处理工具,使校园成为一个“智慧“有机体,产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凌涛,张卫国.教育的重构:真实场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9):108-114.
[3]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4]凌涛,王玉琳.真实场景下的实践教学支撑平台[P].中国专利号:201611033649.92017-1-20.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R/OL].000014349/2015-0007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6]陈谟开.高等教育评价概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07-29.
智慧物流概论范文3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1设置双创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起创新创业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与实践能力。
1.1理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有关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丰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包括:开设创业导论、商业模式概论、项目管理等课程,让学生正确认识创业,了解物理专业学生在创业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开设创业指导、创业案例研究等课程,并邀请创业型企业家、相关专家来校讲解创业知识,传授创业经验;开设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创业项目的管理能力。
1.2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重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将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物流服务技能和运营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的实践课程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校内单项技能实训、专业生产型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物流服务专业能力;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创新创业认知、创新项目实训、创业项目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开设专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物流服务实践能力。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共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2.1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与物流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打造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学习和体会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学校可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合作建设仓储场景、快递场景等实训基地,开展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学校可利用仓储场景实训室设计“如何最大化使用托盘”的实训项目,让学生独立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物流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学习机会,掌握物流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操作方法,不断积累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到企业实践,掌握最新的物流产业技术,弥补自身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如,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可采用现代学徒制,让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真实工作流程中,边学边做,实现产教融合,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能力基础。
3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创新创业能力,给予学生更多发挥潜能的实践机会。具体如下:
3.1参加校外创新创业大赛
物流专业学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省市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能技能大赛和创新创效创业竞赛,从校内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如,带领学生参加“挑战杯———彩虹人生”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申报“S公司配送中心接货流程与操作优化”参赛作品,在师生共同调研的基础上,对流程与操作优化思路进行创新,并反复论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2参加校内创新创业大赛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定期举办校内创新创业大赛,历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学校可举办“校园快递经营策划书”创业大赛,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主组建参赛团队,共同完成创业项目。参赛团队要强化成员分工协作,在集体的智慧和努力下,完成市场调研、数据采集、投资收益分析、风险防控等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创业经验。
3.3鼓励专利发明
高职院校应出台在校生申请专利发明的文件,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申请专利发明,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物流管理专业可组织“物流辅装置研发”创新项目,让学生对物流设备中的托盘、叉车、物流笼车和货车车厢等进行改良,设计辅装置,以提升设备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在学生完成创新项目后,教师可帮助学生申请发明专利,将创新项目转化为研究成果。
4结论
总而言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到教学改革范围内,构建起完善的双创课程体系、双创实训体系,不断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路径。
参考文献
智慧物流概论范文4
1.完全学分制介绍
完全学分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学分制,而学分制起源于德国的选课制,学分制现今已成为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学生学习有很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其课程体系仅仅设置了少量的必修课,却设置了大量的选修课,在规定的学籍有限时间内,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以及该课程心仪的任课老师,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照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够规定的选修学分,同时完成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了学校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即可毕业。
2.完全学分制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其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在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既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体现院校特色,同时也要实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
2.1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2.1.1减少必修课的总学分,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应该以选修课为核心,必须范围广、门类多,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爱好的需求,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南方学院原来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再此基础上,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压缩了必修课的总学分,提高了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比例,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全校共享;另一方面鼓励老师从学科建设需要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出发,开设出充足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以便给学生有足够的自由选择空间。
2.1.2分层次设置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应具有层次性和模块化课程组合结构。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选修课程内容要遵循“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实施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保证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时,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进行模块化的选择,注意打破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体现学科内部课程结构衔接的纵向性以及学科之间课程结构整合的横向性。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现行完全学分制下课程的设置不仅考虑了课程群的层次性,也实行了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平台即综合素养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下面又分别分为不同的模块。
2.1.3设置专业方向模块,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选择就业方向。完全学分制的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课平台下设置三大模块,分别为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限选模块、专业任选模块。在专业限选模块中,结合社会需求设置了两个方向模块: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每一个方向分别有七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的课程可以作为任选课去选修。限选课方向模块的课程设置既可以突出学生在任何一个方向的综合能力和特色,也可以保证学生在各个专业方向上知识和能力在结构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1.4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南方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增加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学生实践应用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了实践教学平台,分为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任选课实践教学环节三个模块,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上加大了力度,统筹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内容,保证了其科学合理性。
2.2完全学分制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南方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南方学院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査分析广东省内各物流企业的人才能力需求,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制定出创造性的专业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毕业总学分在150~155之间。结合课程性质和课程结构,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
(1)综合素养平台综合素养平台课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包括综合素养必修课、综合素养限选课、素养任选课三部分。其中综合素养必修课主要包括外语、数学、人文类课程如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与科技进步、国史国情教育、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哲学智慧与通达思维、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等,综合素养限选课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等课程,通识模块包括国史国情教育和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两大通识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置四门课程’必须选修每个模块中的一门课程。素质任选课可以是由全校教师开设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供全校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开班,也可以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中关于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的课程,经学校认定后可算作学分。
综合素养平台课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南方学院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综合素养平台课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比例的30%~46%左右,其中,综合素养必修课程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29%,综合素养限选课程占1%,素质任选课程占0?16%之间,为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的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学好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专业课平台
专业平台课包括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介绍本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本专业学科的基本技术知识,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体现了专业面的宽窄程度,因此,这类课程的设置不仅知识的覆盖面相对比较广,而且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具备将来自我发展的能力。物流管理专业为了体现南方学院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尽量综合化,主要是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商务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是根据专业本身和行业市场信息的变化,体现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普养学生在专业的某一领域或具体行业专业技术能力的课程,具有灵活性、静态和动态的统一性的特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分为企业物流和国际物流两个方向,企业物流方向课程主要有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运营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国际物流方向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货运实务、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通关实务、物流专业英语、外贸单证实务等。专业任选课包括任选课和慕课(MOOC)两类’是为了拓展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课程以及相关学科的课程。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商务概论、项目管理、市场调査与预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客户关系管理、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国际金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经济地理等三十多门课程,而慕课课程需要经过学校相关部门认定后可作为学业学分。
南方学院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平台课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比例46%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20%-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占13%,专业任选课程占13%左右。
(3)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课包括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程任选课。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程主要有创业学、就业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指所有理论课程中的实验、所有开设的实验课程以及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实习的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课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运营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国际货运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调研与预测、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均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物流仿真、网店运营实训、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等;校内企业实训基地实践主要指申通快递校园超市、韵达快递校园超市实习等;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主要指学校组织学生统一在广东南方物流集团、宝供物流等企业或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去实习,都需实习单位出具实习认定书之后才能认定为学分。第二课堂任选课包括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比赛、发表的相关论文、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专业调研报告、获授权专利、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社会调査和社会体验活动等。
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设置的学分占整个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重比较大,实践教学的累计学时占专业毕业总学时的30%以上,从整体上培养了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完全学分制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注意事项
3.1加强师资建设,开设大量结构优质量高的课程
学生在完全学分制下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老师,这对教师的要求就会更高,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开设大量结构优质量高的课程,学生才能根据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课程,从而实现完全学分制下因材施教的目的。南方学院在师资建设方面主要来自于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于传统高校的老师,具有高职称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一部分来自于有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方面有可塑造能力、可以将企业经验和思维融人到教学当中的高学历人员;另一部分来自于海外有教学或工作经验的留学人员或外籍人士,能在教学中引进海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企业经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这种结构相对合理、学院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开设了高水平、受欢迎的大量选修课程,再加上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推行,既保障了完全学分制的有效实施,也保证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2实施导师制,对学生选课进行综合指导
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独立地安排学习时间、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教师,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由于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又比较模糊,很难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反而导致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完全学分制环境下,难以设计并优化符合自己目标的知识结构体系,容易出现乱选课、选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片面追求学分而不用心学习等现象。因此,要想保证完全学分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导师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否则就只能流于形式最好选择该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老师。导师的职责就是从学生人学直到毕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符合自身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便于课程的选择学习、目标的实现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3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实施完全学分制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学习环境,赋予学生无论是在选择专业的课程上,还是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甚至整个本科过程的学习年限方面都有更大的自由度。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持久性,而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持久性。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后才能有效的学习,进而实现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
3.4具备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和高效的信息系统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和高效的信息系统是保障完全学分制下选课制顺利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南方学院共有1000亩的占地面积,目前已投人使用10栋教学楼,4栋实验楼,2栋办公楼,1座图书馆和6处体育馆。目前全校已经投入使用总值5425.39万元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53间的实验室,194间的多媒体教室,为提升教学、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图书馆有2.9092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藏书354.4万册(包括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以及共享的中山大学图书馆电子图书)。为保证选课制的高效实施,南方学院定制了一套适合完全学分制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学生教学信息管理和学生选课、教师教学评价、教学资源以及生活资源管理(水电饭卡消费),这些技术支持为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3.5丰富第二课程活动,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智慧物流概论范文5
【关键词】智能建筑;物业管理;发展
一、智能建筑现状与发展
智能建筑主要由土建、机电、装潢、智能化设备、计算机网络五部分组成。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采用4C(即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技术,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实现通讯(CA)、办公(OA)、建筑设备控制(BA)自动化(即3A),以期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我国的智能建筑兴起于沿海特区和北京。8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出现了一批智能设施和系统较为完备的建筑物。中国大陆上“智能建筑”真正的普及和推广是在1992年改革开放大潮中,并伴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改革与发展。智能建筑是一种更智慧、更节能、更舒适的新型建筑,智能建筑行业目前已成为技术密集型的新型产业,为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代表了当今建筑的发展方向,将成为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主流。
二、智能物业管理特点
2003年9月1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对房屋及配套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智能建筑的兴起,对传统的物业管理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延续与完善,物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完善的系统,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将是物业管理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物业管理必将向高科技、高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智能物业管理目标
智能物业管理的总目标是使智能建筑保持高效、持续地运行,提高实际运行效果,提高投资效益。智能物业管理不仅仅是对人的服务,物的管理,更是物业的运营管理。智能化和绿色革命正在改变着建筑物,特别是家居的设计、建造和运作方式,为促进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必须重视建筑的智能化物业管理。
(二)智能物业管理特点
智能化系统物业管理的核心是保持物业设备设施安全节能、长期、持续的运行,在低消耗运行中发挥效益。智能建筑在传统物业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要求通过应用适宜技术、高新技术,实施高效运营管理,为人民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节约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的目标。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以微电子技术为主,智能化系统的物业管理工作与传统物业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系统与设备的维护管理方面,要求从以往的定性检查深入到对系统每个零部件物理层的定量化检测例如,对节能、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的管理,要求采用定量化,达到设计目标值;从电源的通断(定性管理)转移到供配电系统的电压,频率的质量与稳定性的检测(定量管理),对设备、线路、接点的老化与漂移的检测等。这些都是传统建筑物业管理中没有深入的工作层面。
2.智能系统的管理需要更多的相关环境条件的保证。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需要上升到非线性大系统的层面。例如,建筑的防水、防尘、防潮性能都会影响到智能化系统的运行精度和正常。建筑材料的防静电性能和措施、防泄漏屏蔽、周界干扰,也会关系到智能化系统的安全。外界供能的顺畅更是决定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方式。为了防止智能化系统的受损,对防雷措施的类型与全面性则更加严格。在智能化条件下,不仅是外来人员的非法闯入,任何人员的非法操作、或者有意无意的误操作都将给建筑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这就需要懂智能技术的专业人才的职业化管理。
3.智能化系统在突出信息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问题。传统物业的安全性管理主要关注人流和物流,但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管理必须从人流、物流、信息流三个角度才能完善安全性。智能化系统的物业管理特别需要严格内部人员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合法性管理。诸如通信传输方面,既要保证传输线路、载体的正常完好,还要采取口令、密码、多重复核等技术进行监视,制止非法入侵、窃听窥视和非法拷贝等信息资源的被破坏或流失。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的技术人员应该学习自动控制、通讯、电脑、仪表、机电设备、管理等诸方面知识,而且是工程加管理的综合性应用。
三、智能物业管理专业前景
(一)市场需求旺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2006-2010中国房地产发展预测报告》课题组所作的《中国房地产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中:“预计城镇居民的住宅需求面积2005-2010年期间年均增速为7.35%。我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将从2004年的131亿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00.89亿平方米,年均增加14亿平方米。2005年以后非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将持续增加,年均增速为14.43%,年均增加8000万平方米。”按照住宅万平方米3.13人,非住宅万平方米10人,技术管理人员住宅20%、非住宅30%标准配备计算,年均需要11万左右大专以上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智能建筑投资占总投资5~10%,按河南省2012年住宅竣工面积5261万平方米计,智能建筑年竣工面积约为500万平方米。经计算,河南省年均需约1000名智能住宅技术管理人员。而这,还不包括智能楼宇集中的写字楼、酒店商场和城市综合体。
综上,随着建筑发展、物业管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无论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专业化物业管理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但目前专门培养智能物业管理的工程兼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几乎空白,专业发展前景一派光明。
(二)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带动人才需求增长
2010年3月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指出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性能取决于运行阶段是否精心控制调整,是否保证设备保持长期、持续的运行,在精细化运行中发挥效益,针对性的物业管理就成为了新的挑战,新的行业,而这恰恰是智能物业管理的核心。建筑的智能化往往与绿色节能密不可分,也是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发展完善,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更需发展和完善,更需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队伍进行全面的人员素质、技能的提高,需要大量懂工程技术的管理人员,以赢得和缩短与智能建筑发展迅猛而形成的建设与管理的时间差。
(三)复合岗位复合待遇吸引学生加盟
物业管理行业的微利性和社会地位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传统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住宅小区的管理员岗位,工资收入在房地产业链中属于低端,员工流动率很高,学生的就业对口率低,从业热情不高。而智能物业管理的就业地点主要为高端写字楼、酒店、公共物业和城市综合体,就业岗位群有:工程技术现场操作人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懂工程的文员、懂工程的物业咨询人员、懂工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物业运营管理人员等,同时,按照知名物业公司的岗位结构调整,智能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知识和技能体系属于工程兼具管理,所以就业岗位为复合岗位,复合待遇。高起点、高要求带来的相对高收入和高的社会地位,将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盟。这点,从学校2009级95%以上学生愿意去物业公司,70%学生已提前成为公司的“准员工”的显性数据中就已经验证了智能物业管理学生的就业愿景。
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良性循环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发展的保证,更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的标志。
参考文献:
[1]陈志新.智能建筑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20.
[2]田丽.浅议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J].电气应用,2008(7):57-58.
[3]韩朝.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3):5-8,12-20.
[4]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秘书处.全国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cn.
智慧物流概论范文6
一、文铸魂,以文化特色发展率先崛起
纵观高邮历史,一部文化发展史展现在眼前,高邮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集邮之乡、中国民歌之乡。文化造就了高邮历史的辉煌,高邮拥有完整的历史文化序列,因秦王嬴政筑高台、置邮亭得名,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物化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比比皆是,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8处、市级84处,文物保护单位极具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号子、木偶戏、传奇故事、方言、诗词歌赋是文化名城的人文“建筑构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文脉。高邮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中国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文化也正在推进今日高邮的科学发展新征程。
(一)突出历史文化重点
为扩大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高邮对外城市形象和知名度,高邮市委、市政府已启动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建议健全和完善高邮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机制,建立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通过各方联动,形成上下一致。同时,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投入力度,保证配套资金投入;《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确定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一带、一区、两片、多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框架中“一带、两片、多点”都涉及高邮,高邮可以进行城市总规修编,编制专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规划,使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协调起来,保护好名城古运河历史街区、龙虬庄文化大遗址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
(二)引进文化发展创新观念
建议引入“原生态博物馆”的概念,规划选择建设独具特色的里下河地区汉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如在马棚、横泾或者江淮地区回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保持人文环境风貌,确保文化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结合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推进规划开发高邮运河西岸旅游风景区建设,注入江淮流域历史文化思想。同时扩展思维,如可将高邮运河湖滨渡口至镇国寺段运河沿岸城市区域与现有南门大街盂城驿整体规划,特别是原高邮镇行政范围内南郊三角区范围地域与城南经济新区整体规划,结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
(三)强化城市规划导向作用
依据扬州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发挥高邮的驿站、邮文化、运河文化等品牌、作用,开发出特色文化产品,突出城市人文个性,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深入挖掘、展示江淮地区民间传统文化,提升扩展双黄鸭蛋文化节、七夕节以及高邮、界首、三垛、临泽、菱塘等地方特色内涵,并可以通过提炼培育人文精神,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通过开展城市文化保护管理办法的制订工作,把城市文化保护、管理和建设工作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上来,依法保护和管理,包括保护城市视觉环境和控制城市空间尺度,通过对建筑高度、色彩与风格控制、街道景观与界面的处理、高层建筑布点与城市天际轮廓线的组织、城市地形地貌的保护等手段,突出城市特色。
毋庸质疑,高邮深厚的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对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升城市整体价值、率先崛起苏中地区重要特色发展。
二、绿为脉,以生态特色发展率先崛起
绿色是生命的原色。高邮地处高邮湖滨、古运河畔,又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平原绿化先进市,并且高邮市已连续多年被中国社科院评为“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近年来,高邮按照滨湖生态城市的定位,积极实施城市东扩战略,打造城市新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不断丰富城市内涵,努力提升城市品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扎实推进城市建设步伐。建议以“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型文化城市”为发展目标,这是对高邮历史、自然、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绿色规划的引领下,统筹当前与长远、新区与旧城、建设与管理,开放思维、创新理念、强化措施,凸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特色。
(一)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抓好“清水活水”工程,完善城河水网工程体系建设,着力疏浚整治城乡河道,确保到2015年全面消除城市主要河道劣V类水体。抓好“不淹不涝”工程,加快实施淮河入江水道、北澄子河闸站、老横泾河上段及元沟子河疏浚整治等工程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将中心市区建成“不淹不涝”城市。抓好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确保到2015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均达100%。抓好区域供水工程,确保到2015年区域供水水质达标率达100%,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同时,加大对高邮湖以及里下河地区水网的生态保护开发。
(二)推进造林绿化行动
突出重点地区,抓好城区绿化及沿湖、沿河、沿路生态防护林建设,打造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和运河风光带,加快S237、S333两侧绿色景观建设,切实巩固国家生态市创建成果。打造生态中心,完成10平方公里以上生态中心规划编制工作。抓好省级重点公益林建设,确保到2015年高邮全市新增森林9万亩。
(三)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实施园区发展战略,推进千亿元特色园区建设,推进培育核心企业,充分发挥现有省级高邮开发区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强化城南经济新区、菱塘光电科技产业园的功能定位,促进园区资源优化整合,推进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增强集聚效应,重点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要严格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准入门槛。要开展闲置土地专项整治行动。要严守“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功能区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20%,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三、人为本,以民生特色发展率先崛起
幸福导向型创意是指以满足人由生存到发展的多元幸福诉求为导向,以健康、绿色、时尚、智慧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包括休闲旅游、健康服务、低碳环保、数字娱乐、智慧化社会管理服务、心灵疗伤服务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兼具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意义,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更高品质。高邮的产业围绕幸福导向型产业,高邮可依托自身条件更多关注三点:
(一)推动绿色经济崛起
大力发展新型商贸、物流、旅游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实施发展以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照明器具新光源等特色经济,实现资源深度综合开发利用和多层次转化增值。例如在《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中,扬州被定位为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而扬泰机场、淮扬镇铁路等大交通的形成,高邮完全可以发挥其作用。
(二)扶持发展精致农业
我们可以像抓大项目招商一样抓精致高效农业,鼓励农民从事适度规模种植和养殖,建设农民创业园和观光农业基地,促进精致高效农业与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结合,发展农事体验、果蔬采摘、美食品尝等农业旅游产品,形成一批种植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规模家禽养殖基地、生态农庄等农业产业链群,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精深加工、包装策划和宣传推介力度,提高附加值。
(三)文化旅游业率先突破
文化与绿色生态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产业资源。根据2013年扬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把旅游业作为扬州的永久性基本产业,明确旅游业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重点和路径,同时明确要求各县(市、区)都要把旅游业大项目纳入重大项目工作视野、范围和重点。其中提到的“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扬州城市特色,这些,也符合高邮特色。不过,高邮的城市地域特色在 “大气”较“精致”更突出和明显。高邮可加强旅游与文化、商务、科技的融合,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商务活动承接能力、境外游客比例和国际化服务水平,建设“宜游城市”,打造旅游强市,通过深入挖掘驿站文化、运河文化等特色资源,目前重点推进清水潭生态中心建设,加快开发建设文化、生态、科技融合的深度体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并与扬州及周边地区进行资源整合,使高邮城市发展更紧密融入到扬州发展框架内,成为区别于苏南、浙江等其他先发城市发展模式的一颗江淮之间、运河之滨的璀璨明珠,最终实现高邮在苏中地区率先崛起。
参考文献:
[1]刘洋、唐任伍. 幸福导向型产业破解民生陷阱战略——以梅州市为例[J]. 中国名城,2013(4)
[2]倪文才. 高邮传统文化概论[M].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1)
[3]单霁翔.论生态博物馆的原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名城,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