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范文1
Abstract: A usual practice that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Area (NMADA) carefully inputs and allocates production factors including land, capi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bor, etc. becomes essential. Historical experience shows tha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 is of more universality and replicability, and is probably more effective to build a long-term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ustainable growth of agriculture. Compared with other management modes, family farm, the expansion of household opera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household operation and is consistent with requirements of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 It can also bring great social benefits, such as to enlarg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rural labor, improve rural development, facilitate land transfer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help cultiv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occupational values. Family farm will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it is the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f NMADA in the future.
Keywords: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Area (NMADA) ; Modern agriculture;Production factors;Social benefit;Family farm
0 引言
为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以整县制方式分三批建立了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批示范区建立至今已5年,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在密切关注投入巨资打造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农业部《2014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检?y评价报告》数据显示,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0.8万元提升至2013年的1.19万元,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万元增至2.9万元,粮食单产由432.4公斤/亩增至467公斤/亩。由于示范区多建立在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市,因此,认定示范区制度本身对示范区取得成效的贡献率尚存有质疑。高云等[1]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2009至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非示范区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示范区竞争力的提升并非由示范区本身发展趋势所致,而是由政府认定示范区政策所致。示范区创建以来,亦有不少学者[2-4]对目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案例研究和经验做法总结。那么,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有哪些主要发展方式和做法?如何有效构建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长效运行机制?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 基于生产要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现实考量
从示范区提出的背景、兴起和发展来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探索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制度安排。与一般的农业科技园区不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整县制推进,旨在消除农业与非农业竞争生产要素的制度障碍,促进要素资源流入农业,从内部运行要素和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5],即示范区的建设任务是通过促进现代生产要素的注入、整合以及城乡要素的互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向农业中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进而产生新的农业生产力[6]。因此,政府作为城乡统筹主体,围绕土地、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和配置开展示范区的建设及运营实践,成为促进示范区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做法。
有学者根据示范区的区域生产要素配置情况,将目前我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总结为5种较为典型的模式,包括粮食生产带动型、金融服务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工商资本带动型以及集体经济推动型[7]。示范区是在县(市)域范围内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问题,其要素资源并非采取单一的配置方式,而往往是综合了多种配置方式。以广东省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例,该示范区构建了示范区“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管委会”、“建设投资公司”的四级管理机制。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土地流转面积近15万亩,建有镇级农村产权管理服务平台75个,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5个,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点156个;示范区建设投入近1.5亿元,探索开展了“政银保”项目、“政银企”项目、“创业贷”项目、“产业贷”项目以及农村信用贷款产品;成立了科技人才工程项目,与科研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构建示范区与农业科研院校协同创新的机制,柔性引进优质粮油、特色水果、高效安全蔬菜、茶叶、园艺种业产业、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与发展等8支科研创新团队;示范区将优质高效粮油产业、生态高效畜牧水产养殖产业、高效安全蔬菜产业、优势特色水果产业确立为四大主导产业,引进蓝莓种植加工、乳制品生产和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物流配送等优良新型产业。可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多种要素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国一直遵循的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尽管示范区的区域生产要素配置情况存在差异性,但是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不断增加土地、资金、科技、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对农业的投入,以获取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已是示范区建设的普遍现实做法。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自然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但事实上,示范区目前的建设成效对要素资源投入的依赖程度有多高?示范区农业能否在政府降低要素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仍实现持续发展?我们认为,从单纯的要素资源投入与配置出发,而忽视了农村社会和农民视角的做法,对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的持续增收是难以为继的。示范区的发展除了要考虑城乡要素资源配置的问题外,还要考虑基于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农业经营形态构建的问题。
2 基于社会效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经营方式的分析
长期以来,农业经营方式对农业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1978年,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由以集体生产为核心的人民公社制度转向以家庭生产为核心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激励问题,1978年~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出增长了42.23%,其中农业经营方式转型贡献率达46.89%[8]。尽管近年来由国情决定的分散化、细碎化的家庭经营方式带来明显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收益低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家庭生产为核心的农业经营方式在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城乡结构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有效推动了30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以为核心的制度变革对我国农业发展所发挥的长期效应,或许能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起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长效运行机制提供经验借鉴。
由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营方式受困于国情决定的规模约束[9],因此适度规模经营成为推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民收入渠道呈现多元化,农户家庭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这为基于土地流转的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必要条件。适度规模经营又使得农业生产领域分化出不同的经营主体,如“留守农业”、“中农”、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10]。关于农业经营主体的优越性,既有研究更多从经济层面进行比较,他们认为农户经营规模小,精耕细作,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应该通过大户经营,甚至是规模化、企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提升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粮食商品率,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也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11-13]。
正如前文指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但要考虑短期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问题,还要立足本地农民和农村发展的视角,考虑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引发的社会效益问题。“留守农业”解决了农民家庭丧失城市就业而留守农村的就业问题,为农民城镇化双向秩序提供进退空间;“中农”多数是村组干部等村庄精英,其主要收入和社会关系都在农村,是维护熟人社会正常生产生活良好秩序的倡导者;农业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政策宣传动员或抬高地价实现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农业企?I大规模的土地垄断会排挤小农的生存空间,使留守农业人员无所事事,原本享受完整家庭生活的“中农”受排挤外出从事不擅长之工作,同时以市场竞争的手段打破熟人社会土地流转过程中原有的人情边界,破坏和瓦解熟人社会结构。尤其当企业经营不善,支付不起土地租金时,农业企业往往成为政府的负担,且此类案例并不少见。据一项在安徽省的跟踪调查,农业企业在政府的推动下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最后几乎都以失败收场[10]。相比之下,家庭农场成为了效益较佳的农业经营方式。它既能带来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又能带来稳定社会结构、促进农村发展的良好社会效益。
3 家庭农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经营方式的必然选择
农业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工厂式的组织方式不适合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因此家庭经营是最佳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14]。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仍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前提条件[15]。国内外经验证据都表明,家庭农场本质就是家庭经营[16]。在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政策背景下,家庭农场应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支持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家庭农场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较好的农业生产稳定性。由于家庭农场要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因此它又是农业企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实际上是扩大的农户家庭经营模式[17]。由此可见,家庭农场保持了家庭经营的特点,能够很好的适应农业的自然属性,有效规避了农业生产内部激励不足和监督成本过高等问题,同时因经营规模的适度扩大,克服了农户细碎化、分散化经营带来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收益低下等问题。有学者认为,家庭农场是农业经营效益最佳的生产方式[10],也是最适合农业的微观经营模式[18, 19]。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与其它经营方式相比, 家庭农场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首先是能最大限度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2015年,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1,农村人口仍有6.0346亿 2, 占全国人口的43.9% 3。即使未来我国城市化率达到70%~75%,我国仍将有4-5亿农村人口[20]。家庭农场能?蛭?农村人口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小康的生活水平,进而稳定农村,缓解“三农”问题。其次是促进和谐农村的建设。家庭农场主及成员对土地和农村具有无法割舍的情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村各项事业的积极建设者和维护者。家庭农场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再次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家庭农场以土地流转为前提条件。但是,马佳等[21]对上海浦东新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户进行调查发现,在尚未转出农地的农户中,有74%的农户因为就业、食品安全、补充租金、等待开发等原因不愿意转出农地。我们对广东省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发现,除了部分农户因以上原因不愿意流转土地外,流转后剩余的连片大面积土地多数掌握在私人手中,导致土地再次流转难度更大。在村庄熟人社会中,“中农”作为熟人社会生活、生产,甚至是政治层面的中间阶层,更容易通过内部自发流转土地。如果“中农”能进行更为有效地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可以由善于经营的“中农”自发转化。如果家庭农场进行片区集群生产,县域就可以形成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2]。最后,家庭农场有利于培育新型的农业职业价值观。在“互联网+农业”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将返乡创业。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建立家庭农场将提高农业经营者的学识层次及信息搜寻、决策等各方面能力,同时家庭农场创业的农村青年从政府和社会上获得的各种政策支持、表彰将成为农业经营者的社会性价值的体现[10]。基于此,新型的农业职业价值观和农业职业价值评价体系将在家庭农场的发展中率先培育形成。
4 我国未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对策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探索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行区。经过长期的努力,示范区建设成效日益显现,形成了较多、较好的经验做法。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本质则是以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机制体制为突破口,促进土地、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在县域范围内的重新整合和配置[5]。因此,加大土地、资金、科技、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示范区建设的现实做法,如做好区域规划、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金融扶持政策、引进优良品种和产业化企业、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等等。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的制度变革对我国农业发展所发挥的长期效应说明,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变革更具普适性和可复制性,或许更能有效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随着制度变革效应与人口红利的逐渐释放,技术效率逐渐趋于生产前沿,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来克服传统农户家庭经营所带来的农业效益低下的系列问题已成为共识。而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效益是有差别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仅要考虑短期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问题,还要立足本地农民和农村发展的视角,考虑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问题。例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存在一些成功案例,但它们过度的经营规模会过分排挤其他经营主体,甚至瓦解农村社会结构,存在隐形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发挥农业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同时应从社会效益的视角看待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并赋予愿意种田的农户主体地位。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社多为独立经营主体的合作社,不可避免地出现成员行为监督与内部人控制治理产生的高昂组织成本问题[23],其经营实效和普适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家庭农场是扩大的家庭经营方式,既具备了家庭经营的优势,又符合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在现实中,由于家庭农场经营成员立足乡土,他们较之其它经营主体对农业生产更具适应性,对土地经营规模适度性的把握更具灵活性。同时,家庭农场发展还具备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事业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培育新型农业职业价值观等。家庭农场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组织体系的基础,是我国未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经营的方向。因此,构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必须重视家庭农场的建设。一是利用人事和金融政策,鼓励村庄“精英”,以及城市务工青年、农村大学生等知识群体返乡,创建家庭农场。二是利用科研院校和农业科技企业优势,组织家庭农场经营培训课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并以农业为生计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建立“互联网+农业”的信息化平台,在良种引进与选择、生产技术改进、农产品营销及品牌创建等方面提供现代化信息服务和支持。四是重点培育具有产业化发展潜能的家庭农场,发挥家庭农场良好的示范效应。
注释:
1 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好》(2016年1月19日).http://stats.gov.cn/tjsj/zxfb/201601/t20160119_1306083.html.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范文2
此前不久,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指出,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业领域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可以说,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是要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使“老短板”变成“新动能”。
中国人对高质量、绿色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和国内农业生产相对匮乏的有效供给之间形成了巨大缺口,这必将对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市场利益驱动,从而倒逼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助于催生农业现代化“新动能”。
通过农业改革释放新动力,农业经济部门加速提质升级,这一过程本身就将带来更多的与第二、三产业以及城市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一二三产从股权、产权到经营方式、收益分配的融合趋势将逐步加强,从而形成巨大的融合式“新动能”。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收入获得较大幅度提高,农村消费市场将全面启动,可望为中国经济提供源于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
当前,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抓手何在?不久前于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强调,要着力构建好“三大体系”,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要大力打造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科技思想和装备改造发展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链条,用信息手段打造高品质健康农业。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范文3
近年来,起源于欧美的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全球在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已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并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经济新生点。创意农业在中国也已经有所发展,并且出现了不少成功案例,给我国创业农业的发展积累的一定的经验。创意农业的出现与发展,给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选择,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的显现。在首届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第一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报告《2008-2009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汽车、住房消费,创意农业可以长期有效地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创意农业的起源与界定创意
农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通过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提升农业附加值。1997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最早对创意产业作了界定: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别创意、技巧及才华,通知识产权的开拓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我国创意农业研究者章继钢认为,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意生产,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国内对创意农业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1)认为创意农业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2)认为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成为具有高文化品位、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农产品,使其产生更高的赢利性、附加值,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3)认为创意农业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双引擎,通过开发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资源,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提升农业的价值的无边界产业。通过以上三种观点的描述,可以看出创意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一个新融合体,不仅为创意农业自身创造了经济价值,而且为源于创意农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创造了多层次产业链价值。
2、创意农业的特征创意
农业是具有高附加值、高收益的产业活动,通过市场动作,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城镇化过程中增加农民的就业率;创意农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多样性。它融合发展,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的生产功能,使传统农业与现代产业相嫁接,促进传统农业现代化进程。创意农业是传统农业的产业升级,构筑多层次的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业生产和农业品价值转移,开拓了新的消费市场。四是具有风险性。即它比传统农业在市场上有着更大的商机,但创意农业科技投资较大,作为新兴产业市场认知度不高,市场定位有待加强,这些使创意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风险。
3、创业农业的文化内涵
传统农业在计划、生产中,主要考虑如何利用科技来提高农业品的产量,在销售过程中所强调的是如何合理分配和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强调利用的最大化;而对于创意农业来说,并不是单一为生产而生产,更重要在于其内涵和表达形式。文化产业现在进入了一个双轮驱动的时代,即文化产业的动力一方面来自经济,另一方面来自文化。在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战略排序当中,我们应该把文化的价值引领的命题放在里面。创意农业的概念是由文化产业渡过而来,创意农业的发展也必然借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受这种趋势的影响;创意农业的内涵是文化产业的延伸,创意农产品也就属于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具有文化属性。上海金山区美阳田园的南瓜园有一款“脸谱南瓜”,专门凭请专业雕刻者运用雕刻技术在南瓜上雕出各不相同的京剧脸谱。京剧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将京剧元素融入普通的南瓜之中所创造出的“脸谱南瓜”,成了市场上的稀有商品,一个重约十公斤的南瓜就可以卖到三百元。这款南瓜,既可以食用又加以科技作用可作为装饰长期放置,同时发挥了创意农业物质型文化价值和精神型文化价值双重价值。从文化角度来说,创意农业在通过创意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的这部分过程中,其中的一部分收益是利用文化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将其所含的文化价值转移到产品的价值中从而获得经济利润,是文化资本经济化的结果。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范文4
关键词:农业;经营方式;科教兴农;产业结构;职业农民;河南周口
周口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却不是农业强市,根本原因是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高耗低效、粗放经营导致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优质农产品少,农民收入上升空间受限,国家粮食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周口市未来农业发展出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暴露出小生产同大市场、大机械以及现代化农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的越来越多,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效益成为摆在农业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培育、扶持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同时,结合周口市农业产业化的布局特征,制定新的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发挥园区示范带动、精品生产与加工、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等方面的功能,与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相结合,把现代农业园区列入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园区一方面要体现农业设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应用的先进性和生产上的高效性[1]。
2实施科教兴农方针
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民消耗的劳动时间多且劳动强度大;农民收入低,有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出现亏本现象,靠外出务工、经商来弥补;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抑制了农业生产投资的增长;农户对农业机械的接受度和购买率低。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业产出率,必须要走科教兴农路线,要依靠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但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重在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提升,要充分利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各类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县、乡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还要加大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使其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模式,逐步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
3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家庭承包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分散,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加之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链条短、层次低、销售渠道窄,多数生产者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既无附加值产生,更无利润增长空间。要改变农产品产业现状,就应该引导一产、发展二产、壮大三产。
3.1整合多方资源,重点培育主导
产业集聚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壮大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与发展前景的粮、油、果蔬三大主导产业,重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优质花生、芝麻、大豆,逐渐减少玉米种植面积,陆地蔬菜采用高效套种种植模式,果蔬业要在发展设施果蔬、放心果蔬等方面下功夫。
3.2发展农产品加工,引进和培育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参股、联合等方式多引进中粮集团、中农发集团等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当地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如天豫集团、莲花健康集团、财鑫集团、益海粮油等,建设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鼓励现有加工企业成立农产品加工技术攻关小组,探索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利用率的途径和方法。出台优惠政策,培育300家以上辐射面广、带动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
3.3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服务与营销作用
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家庭农场等提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破解了野如何种地冶的问题,弥补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不足,让农户轻轻松松种田。发展订单销售、农超对接、微信和淘宝网上营销等现代市场业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市场营销作用。发挥当地优势,将休闲农业、农产品采摘、景观农业等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具有乡野风情和多样化的农家乐农业项目。
4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目前,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技术结构不合理,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尤以缺乏农产品加工、农业高科技、经营管理、农业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各级农业部门由于超编,连续多年不进农业技术人员,在编人员年龄偏大、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农民接受培训指导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深入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农户需求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其服务能力,尤其应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育出一批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3-4]。
5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范文5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主要导向,因此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农业产业化。在20世纪我国农业的探索发展时期,形成了,这种由民众智慧结晶产生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农产品产量,促进了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的潜力渐渐被挖掘殆尽,要想跟随时展要求优化经济结构,就需要进行新的改革创新,总结先前经验,通过实践检验,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尽快融入国际市场,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先前,我国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是以为基础,面向市场,采用“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依靠经济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一体化,使得利润在每个经营结构主体之间合理分配。农业产业化弥补了过去传统的经营模式的缺点,更大程度上优化了农业资源的配置。这种经营方式丰富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充实发展了经营体制的内容。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生产营销关系,包括“订单农业”、“公司+农户”等方式,这种产销模式带领农户依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达到专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的生产目的,形成政府、市场、企业、农户相互促进的新经济结构调整机制。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一方面,我们要大力研发和推广农业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颇丰,向农民推广应用方面也十分全面,但也存在着许多机制上的问题,例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缺乏后劲,私营性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服务不到位,农业研发资金缺乏等各种问题。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成果转化慢、产业化程度低等困难,无法适应当前国家农业经济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必须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将农业技术与经营性农技相结合,创新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体系多元化,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例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市场龙头企业相联合等形式。
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示范、培训与服务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使农民掌握农业先进技术,例如建立农业科技园、培养先进种植人才等方式,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培养示范人才,最终带领群众走向农业科学化的道路。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支持鼓励技术人员加入生产过程,向农民推广先进技术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生产学习、农业与科技的融合,提高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主动性,加强民众的农业科技技术培训,大力宣传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户的科学种植意识,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
三、培育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提高农业市场服务能力
市场为生产产业线的最终点,也是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个体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一些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由于市场信息的闭塞或个体力量的不足,很难进行品牌宣传和获取较高利润。所以要在目前的农产品经营市场上,积极培养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开辟新的产业链,创新产业经营模式,进行连锁品牌经营,通过网络物流等新的运输方式进行交易,创新农产品经营方式,建立开放、合作、科学、有序的市场经营体系。提高农民专业化服务的意识,组织同类农产品生产者进行合作,实现产品生产、运输、经营、市场一体化的管理服务模式,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以创新方式加入现代化市场生产经营,提高农民学习网络经营的积极性,使农产品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拓展农业生产市场范围,促进农业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中国农业产业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快融入全球化市场并获取相应的竞争优势,这无疑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业经济对外开放也是必然的。我国农业现状为人多地少,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廉价,小规模经营,综合分析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土地密集型产业,例如粮食作物等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小,而大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则拥有较大竞争优势,比如花卉蔬菜、畜牧产品以及海洋产品等。综合目前形势,我国农产品出口量较少,相关农产品出口份额占世界总出口量比例十分小,因此在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方面,促进农业对外开放,拓展农产品市场十分重要,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我国拓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针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这两种途径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引进来”包括积极引进外来先进农业技术、管理经验、高科技人才与大量的流动资金,推动国内企业对外发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通过“引进来”利用好国外资源,促进我国农产品朝向科学化、技术化、网络化的生产方向发展,扩大国际市场,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利用沿海发达的交通条件,促进农业龙头产业带动国内产品加工出口,在沿海地区建立出口基地,提高农业产业、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农业产品效益。
五、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努力方向之一,需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首先,城镇建设应合理规划发展规模,要与当地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通过研究农业资源承载量来确定城镇建设规模,既要做到容纳相应的人口又能保证物力财力得到合理使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有利的资源保障。其次,要积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除了政府投资外,积极寻找多方面的融资主体,促进农业投资多元化。再次,要重视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运用,减少土地浪费,做到农村土地的科学规划和高效种植,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积极争取效益最大化,实现我国农业的集约化生产。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除了协调资源与劳动力之外,要考虑到交通、科技、文化、娱乐、教育等基础生产要素集中的环境空间载体,城镇发展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设施的改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方向。城镇的发展与进步也能提高民众的教育文化水平,改变人们落后的农业生产思想,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带领农民群众走向小康社会,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范文6
一位管理上千亩土地的职业经理人戏称自己为“农业CEO”。“刚开始大家都觉得是玩笑,细一琢磨,还真是这个道理。企业CEO向董事会负责,我们向合作社负责。用工业思维来经营农业,我把粮食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耕地、播种、施肥、灌水等等,都制定了精细化的管理细则和生产流程,这样才能严控成本,提高产出,实现收益最大化。”据了解,在崇州,拿到证书、受到聘用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有1000多人,去年他们每亩的收益在150元左右,入社的农户每亩直接增收益500元。
田野里“长”出“农业CEO”,反映了我国农业农村的新变化,适应了我国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升级的需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今后“谁来种田”“怎么种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与此同时,受到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双重约束”、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要实现农业的永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迫切需要转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用现代化理念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竞争力。这一过程中,需要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创造一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用的体制机制。
在当地的探索中,这些“农业CEO”所依托的,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一体系尝试着在不流转土地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多种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更大作用。
这样的探索值得肯定。但要让一个新生事物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让“农业CEO”不走形,一方面要给他们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相关的制度设计,建立职业经理人和“雇主”社员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双方的责、权、利作出明确规定,既有健全的激励机制,也有损害农民利益时的惩罚措施。对职业经理人的认定、评价、退出等都应有一套完整的考核管理体系。此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对职业经理人应该多加扶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服务工作,对他们在经营中遇到的难题,想方设法予以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