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卫生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卫生现状

职业卫生现状范文1

关键词:职业卫生;职业安全;监督管理;管理机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23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职业卫生方面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认识以及劳动者自身的高度重视,然而即便如此我国目前对于职业卫生的监管现状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容乐观。从2005至2010年对于职业病的统计来看,我国目前对于职业病的报告总数逐年都在增加,这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因此,对于我国当前的职业卫生进行合理的监管显得至关重要。

1 职业卫生监管现状分析

1.1 政府监管职责弱化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雇主以及雇员之间的三方协商机制是一种最基本的格局,职业安全卫生属于劳动关系中的范畴,因此也遵循着这个构架,而政府监管的职能弱化是职业卫生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一个方面是近年来,由于主管职业卫生的部门所拥有的管理力量有限,且缺少相应的技术装备,因此难以进行广泛的监督,使得监管不到位。另一个方面,某些地方正度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及政绩观,因此对于职业卫生的源头工作没有进行应有的重视,经常出现为了谋求更好的经济效益而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为代价的情况发生,甚至有时政府为了维护投资环境而对职业卫生的监督执法进行阻碍,这使得政府在三方中的角色因此而弱化,劳动者的健康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维护。

1.2 职业卫生监督的欠缺

虽然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初步的形成了职业卫生的监督和技术服务网络,但是整体上来说依然是不健全的,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队伍的数量过少,且其质量也不高;在现场的技术服务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低,且储备的后备力量不足;并且,我国现有的职业病防疫机构对于检测手段来讲较为匮乏,也缺少专业性的检测人员。由于这些监督服务方面的欠缺,使得对于职业卫生的检测很难得到很好地进行。通过对于我国的职业卫生的投入进行调查研究的数据中显示,各级政府从1999年开始就对职业卫生的投入进行逐年的增加了。然而,由于基数过低,对于职业卫生的人均投入有着明显性的不足,和经济的发展水平难以适应等因素,导致对于职业卫生的监管、以及相关的技术始终难以得到保证[1]。一些个体的老板为了获得更大的收入,根本不对企业的职业卫生进行相应的投入,劳动者工作的环节条件十分的恶劣,粉尘、有害气体等严重的超标,这严重的影响了劳动者的健康,甚至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不但给患者以及家属造成了极大地痛苦,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1.3 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职业卫生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不完善。和国外的工业化较为发达的国家比起来,我国现在的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还有很多地方存在问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例如,到目前为止,我国依旧没有针对多种经济体制并存以及用工制度的多样化的现状制定相应的职业卫生法规。对于我国的法律规定的职业病记录中,疾病的种类也并不完善,很多严重的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并没有被列出来。

并且,对于法律法规的落实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法律的基础,但是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图形,虽然大致上执行的时候处于有法可依的状态,然而在真正的执行过程中对于不按照法律严格的执行、以及出现违法的行为没有被严格的追究等情况依旧存在,这就使得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了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2]。

2 应采取的对策

2.1 完善职业卫生法规

由于职业卫生的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了很多企业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不重视对于企业的职业卫生的管理,最终使得很多劳动人员得了职业病,因此要想对我国现在的职业卫生管理方面进行改善,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于职业卫生的法规的完善。应该尽快的完善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的配套的规章,使得企业能够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应该完善对于企业的职业卫生进行管理的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使得企业能够提高职业卫生的水平。

2.2 明确职业卫生管理体制

在职业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得到了完善的同时,企业应该明确职业卫生的管理体制。因此,企业可以将职责划分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使得职责分配更加的明确;企业应该对职业卫生的相关安全监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加强其基本素质,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对于职业卫生的监管力度;企业内部应该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监督体系,极爱去哪个对于职业卫生的监督水平。同时,中小企业也应该强化对于企业的自主的管理能力,因为这些中小型企业是职业病的发病率更为高的企业。

2.3 企业自身建设

同时,企业版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对于职业卫生进行管理的意识,严格的按照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职业卫生状况进行管理。由于企业内部有很多农民工、临时工等对于职业卫生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于企业的内部人员的职业卫生教育,使得员工自身能够认识到职业卫生的重要性[3]。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存在的职业病隐患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化工企业,应该设置安全控制阀,在毒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是采取报警的设置,这样就能保证劳动人员的活动环境对于健康没有过多的伤害。企业还应该定期的检查员工身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其生命健康。

3 结论

近几年来,我国的职业病的发生率一直在不断地而提高,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而主要原因则是我国目前对于职业卫生的监管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于我国职业卫生的监管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根据这些问题做出应对方案,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孙胤羚.职业卫生管理政策分析与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4.

职业卫生现状范文2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劳动卫生;防治工作;建议

中图分类号:R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2-0224-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升,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劳动卫生问题、职业安全问题也不断发生。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职业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到1000亿元,工伤事故造成的损失超过2000亿元。因此,深入研究防治工作的开展现状,明确相关影响因素,才能够提升劳动卫生服务质量,积极规避职业病带来的危害。

1职业病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降低,尤其是在2015年之后,明显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在这些劳动力中,部分人员从事着有毒有害作业。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全国报告职业病26393例,其中尘肺23152例,占比最高为87.7%;慢性职业中毒904例,占比3.4%;急性职业中毒637例,占比2.4%;其他病种1700例,占比6.4%。按照行业分布来看,煤炭、机械、建筑、金属冶炼行业的职业病发病人数多,共计19408例,占比73.5%。只有加强劳动卫生,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才能�虮;だ投�者的健康权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一些严重的职业病例如尘肺、肺癌、苯中毒、镉中毒等,不仅发病人数多,而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危害更重,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以部分农民工家庭为例,本希望通过打工提高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生活,但在职业病的影响下,最终造成因病致贫的现象,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之一。由此可见,职业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公共卫生问题。

2我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现状

第一,患病人数多。虽然我国目前对于职业病的防治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发病率依然在持续提升。单纯从尘肺病来看,是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最为严重的职业病,发病人数有增无减。

第二,危害广泛。职业病的分布,并不是集中在某几个特定的行业中,而是在各行各业中均有分布,尤其是中小企业。不仅在石油化工、建筑、煤炭、冶金等传统行业中,存在职业病危害,而且汽车制造、医药、生物工程等新型行业中,也存在较大的职业病发生风险。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有毒有害企业总量在1600万家以上,其中90%是中小企业。

第三,流动性大。我国城市化发展期间,催生出农民工这一群体,数量在2亿人以上。其中一部分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中,就被有毒有害物质所包围。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大,没有长期的雇佣关系,劳动岗位会时常变更,因此接触的毒害物质种类较多,在职业病诊断时存在难度。另外,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一些国家将生产企业设置在我国,其中就包括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往往将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引入市场。在这种背景下,职业病带来的危害转移严重。

第四,具有发病隐匿性。劳动者在工作期间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后,多数情况下经过潜伏期才会发病,在发病隐匿性的影响下,容易忽视对健康带来的危害。患者发病之后,具有治疗难度大、治愈率低的特点,其中绝大多数患者的职业病具有终身性。以尘肺为例,潜伏期在数年到十几年之间,常见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严重者伴有咯血、呼吸困难,容易和普通感染、感冒混淆。另外,劳动者本身可能在多个岗位上流转,不同岗位上的作业时间长短不一,在职业病诊断、确定发病岗位上,存在较大阻碍。

3影响防治工作开展的原因

3.1地方政府因素

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是社会性工程,因此和政府部门密切相关。实际调查却发现,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了职业病防治工作,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可见执法不严格、监管不到位。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阶段,对于企业立项准入方面把关不严,导致具有高危职业病的企业有机可趁,或者地方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此带来的结果,是劳动卫生服务和职业病防治工作难以开展,职业病时有发生。

3.2用人单位因素

在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从卫生部门的调查数据来看,在乡镇企业中,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占比83%,劳动者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占比34%,总体发病率达到4.4%,其中还有11.4%疑似为职业病。第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依然首先追求经济效益,将员工的安全健康抛之脑后,难以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第二,还有一些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例如管理制度不全、缺少职业健康检查、没有开展职业卫生培训等。第三,个别企业没有道德底线,在企业环境构建、用工标准制定上存在较大缺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惜损害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第四,针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企业,在惩处力度上较低,因此用人单位并不重视职业病的防治工作,相关防护设施配置不全,难以达到防护效果。

例如某单位厂房内混合机岗工人采用人工投料方式导致扬尘,入料口除尘器罩口覆盖面积比较小,位置偏低,使得料粉外漏,超过了卫生限制,没有进行整改。工人操作的时候因为由于佩戴口罩会感到不适而没有戴口罩,使得毒物非常容易进入体内。

职业卫生现状范文3

关键词:卫生职业学校 就业现状分析 选报专业指导

我国卫生职业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不断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飞速攀升。国家对于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体现在加大教育资本投入方面,医学专业逐渐成为了热门的报考专业,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都呈现了大规模的增长。虽然卫生职业学校的扩招满足了社会对于医学类人才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消极就业、盲目报考热门专业的问题。因此,卫生职业学校必须及时掌握社会的实际需求,报考学生必须根据每个专业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

一、卫生职业学校就业现状分析

1.择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

由于卫生职业学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以及归属相对明确。随着医学行业的发展,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生面临的选择范围广、机会多,就业形势比较乐观。而医学毕业生常年工作在安逸的环境当中,缺乏紧张感与压迫感,思想观念陈旧,甚至产生消极对待工作的心理,面对市场的变化以及就业形势的转变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久而久之产生满足于现状、甚至好高骛远的不良心理。

2.供需比例失衡,存在结构性矛盾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学生对于专业的报考存在着盲目跟从的心理。他们对于专业的选择并不是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而是简单地根据专业的报考人数决定自己的报考专业,把报考人数多的专业等同于热门的、有前途的专业,没有对社会需求以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理性分析,只是投身于护理、助产、药剂等传统观念中“热门”的专业之中。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在口腔工艺技术、中医康复技术等优秀的、有就业前景的专业中,就读的学生人数少、社会认知度不高的现象。

二、学生选报专业指导

1.从自身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基本前提,因此在专业选报的时候,学生应该充分遵循自身的兴趣以及爱好,并且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考虑。如果学生所学的专业能够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就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融入和适应学习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卫生职业学校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但是其专业的选择仍旧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学生必须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并且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不盲目从众

根据专业选报人数的多少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臆测,学生家长将大学专业分成了“冷门”和“热门”两种类型。然而仅仅根据报考人数的多少对专业进行分类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选报人数的多少并不能作为专业好坏的衡量标准。热门的专业意味着竞争压力大,如果这个专业并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还会丧失对于该专业的学习动力。因此,学生不可盲目追随所谓的热门专业,应该根据每个专业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以及特点,对该专业进行综合评估,如果不遵循自己的内心而勉强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就可能在浪费了时间、精力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3.将选报专业与人生规划有效结合

对于专业选择,学生应该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要在充分考虑到该专业未来就业情况、发展情况以及出国深造的前提下对专业进行选择。同时,学生对于自我人生的规划是指导他们进行专业选择的最关键因素,如果是十分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即使暂时缺乏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将自我感受放在第一位主导自己的选择。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要充分结合自己对于未来的规划以及发展的目标。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科学地对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对学生选报专业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专业选报与人生规划相结合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且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合适、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霞.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J].职业技术,2014(11).

[2]李晨,何延岩.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行为分析[J].高教探索,2015(1).

职业卫生现状范文4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桂西地区右江民族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百色市人民医院、平果县人民医院、平果铝业医院、田阳县人民医院等15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档案管理员100名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从事卫生档案管理工龄5年以上;无精神障碍及心理障碍者;知情同意。入选对象中,男性37名,女性63名;年龄27~53(39.56±9.74)岁;学历:中专21名,专科53名,本科26名;职称:初级19名,中级68名,高级13名;档案管理工龄5~30(13.69)年。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由受过培训的调查员实施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问卷当场填写并检查完整性收回。本次调查卫生档案管理员100名,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

1.2.2调查工具(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婚姻、学历、职称、卫生档案管理工龄等。(2)职业倦怠调查表。用国际通用职业倦怠量表(MBI-HSS)[5],该量表共22个条目;分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其中“情绪衰竭”维度含9个条目,“去人性化”维度含5个条目,“个人成就感”维度含8个条目。用7级记分法:0代表“从不”,6代表“非常频”;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2个维度上得分越高,其倦怠程度越严重;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低。参照国内其他领域职业倦怠的标准[6,4]:以情感衰竭维度≥27分、去人性化维度≥8分、个人成就感维度≤24分为临界值标准。参照李永鑫[7]的方法,将职业倦怠3个维度中任何一个维度得分超出临界值者定为轻度倦怠,有2个维度得分超出临界值者为中度倦怠,3个维度得分都超出临界值者为高度倦怠。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档案管理工龄各维度得分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0.05。

2.结果

2.1桂西地区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总体情况。本研究调查桂西地区卫生档案管理员100名,职业倦怠检出率为57%(57/100),其中轻度倦怠32名,中度倦怠22名,高度倦怠3名。

2.2不同性别的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比较。桂西地区女性卫生档案管理员情绪衰竭程度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6)。但在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2个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0.0943,0.2569)。见表1。

2.3不同年龄的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比较。桂西地区卫生档案管理员的职业倦怠在个人成就感降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方面存在年龄差异(P=0.001,0.002),2个维度上均是45岁以上档案管理员得分最高,进一步两两比较,各年龄段之间均存在差异(P

2.4不同婚姻状况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比较。在100名调查对象中,离异人员均有2人,不具有代表性,故只对未婚和已婚人员数据进行分析。未婚和已婚的桂西地区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在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1048,0.1632)。但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已婚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明显高于未婚人员(P=0.0036)。见表3。

2.5不同学历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比较。在情绪衰竭维度上,本科生的得分最高,中专得分最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

2.6不同职称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比较。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在个人成就感降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上存在职称差异(P=0.011,0.001),随着职称的升高,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程度逐渐增强。见表5。

2.7不同档案管理工龄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比较。桂西地区档案管理员,从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21年以上的档案管理员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2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组人员(P均=0.001);而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组人员(P=0.002)。由此可见,桂西地区档案管理员的职业倦怠随着工作年限越长,职业倦怠感越强。见表6。

3.讨论

广西桂西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居住着壮、苗、瑶、彝、仡佬等12个少数民族,这里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特点,经济、文化、交通、保健服务等方面均落后于东部的发达地区。职业倦怠会降低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成为职员遭受服务对象投诉、职员缺勤以及职员离职的主要原因之一[8]。另一方面,职业倦怠增加职员患其他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风险[8],如抑郁症等。

3.1桂西地区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现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桂西地区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检出率为57%(57/100),其中轻度倦怠32名,中度倦怠22名,高度倦怠3名。由此可见,桂西地区卫生档案管理群体的职业倦怠状况发生率比较高,这可能与桂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独特等有关。管理者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该群体中依据不同的倦怠水平,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3.2影响桂西地区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档案管理员的性别、年龄、婚姻、学历、职称、卫生档案管理工龄等因素均对职业倦怠各个维度有一定的影响。

3.2.1性别与年龄对桂西地区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桂西地区女性卫生档案管理员情绪衰竭程度要高于男性档案管理员,这可能与女性的心理特点以及男女在情绪疏导方面的差异有关;同时研究结果亦显示,46岁以上卫生档案管理员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2个维度上得分最高,这可能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及生活压力有关。

3.2.2婚姻状况和学历对桂西地区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的影响。本研究提示,不同婚姻状况卫生档案管理员的职业倦怠存在差异。已婚卫生档案管理员的情感衰竭程度高于未婚卫生档案管理员。这可能是已婚档案管理员在生活中还承担着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的角色,面临更多的家庭任务及冲突,需要付出更多的情感与精力,因而更容易出现过度疲劳等情感衰竭的表现。本科学历的卫生档案管理员在情绪衰竭维度得分最高,而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得分最低,这主要原因可能与他们对自身的职业期望值过高有关。

3.2.3职称和卫生档案管理工龄对桂西地区卫生档案管理员职业倦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桂西地区档案管理员的职业倦怠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维度上存在职称差异,且随着职称的升高,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程度逐渐增强。这可能与具有高级职称的卫生档案管理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大部分已担任一定的职务,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工作期望值要求较高,其相应的责任和压力就越大。同时研究结果亦显示,从事卫生档案管理工龄越长,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得分越高,而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工作年限越长,得分越低。从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21年以上的卫生档案管理人员倦怠感明显高于其他工龄组。这是由于档案管理员长年从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容易产生情绪上的疲倦,加之收入的差距、社会地位不高及行政职务、晋升空间相对较小,导致其对工作的积极性降低,职业倦怠现象明显。

职业卫生现状范文5

关键词卫校学生;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认知现状;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中职卫校是培养医疗卫生行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是为即将从事卫生事业中等技术型人才获得职业能力和创业动力的源泉。因此,卫校在开展中职医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渗入职业理念、开发职业能力和培育创业意识是一个值得注意和深思的问题。

1.中职卫校学生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的认知现状与成因

为了解学生对所学专业、职业知识及就业意识等方面认知的基本情况,以进一步掌握该教育群体的特点和针对性的教育,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1]、咨询专家基础上,设计了10个问题的开放性问卷,并对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统一布置下,采取随机抽样调查,以不记名方式答卷。发放调查问卷共480份,每个班发放份数为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收回有效问卷442份,回收率为92.1%,有效问卷442份,有效率为100%。调查结果显示,卫校学生素质的主流是好的,但在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的认知问题上存在令人担忧的情况。

目前,一些行业劳动力准入门槛低的现状、中职教育的弊端和学生自身的不良素质对卫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很大冲击。另外,当前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需求与中职卫校教育不能相应提供而存在较大弊端;教材的一些教学内容过时陈旧,学生吸引力低。特别是当前开设的一些课程,内容难度较大,许多学生小学初中要掌握的知识都没有达到,按现行的卫校教学要求,不少学生想学也学不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研究当前卫校学生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的认知现状,分析其原因,并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与创业意识的观念,掌握专业技能,为将来择业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

2.提升中职卫校学生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认知水平的对策

在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及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政策指引下,作为专门培养中等医护卫生人才的中职卫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中职卫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特色专业的优势和办学条件,注重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对学生在职业理念和创业意识认知不足、对职业前景的迷茫和前途担忧的问题上大做文章,深入研究和开展培养、提升工作,并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认知水平,努力推动中职卫校不断持续地发展[3]。

2.1加大开展入学专业教育的力度

针对学生在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上存在的认知偏差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力度开展新生入学专业认知教育工作。首先是向新生介绍所修本专业更多、更新的情况,让学生知道本专业是干什么、需要怎样的知识和技能?专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以及在社会上的就业形势和潜力如何等等,激发学生对未来专业学习兴趣,树立和坚定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其次是组织新生参观临床实训基地和见习医院,让新生初步了解临床专业工作情况、增加感性认识。此外,邀请一些在本专业领域已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回校做讲座,介绍他们的优异的业绩,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的兴趣。

2.2正面引导,唤回失落的自信心

通过多次调研,摸清学生思想状况,选准切入点,制定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方案,进行及时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组织纪律、爱国主义、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是弘扬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的优良校风,加强学生法制观念教育。其次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三是加强学生党、团工作建设,树立良好学习榜样,做好党建带团建工作[4]。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不断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从而唤回失落的自信心。

2.3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根据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卫校学生的特点,强化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改革,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训见习机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职业技能训练、发展能力,不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以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具备突出的职业技能而脱颖而出,获得社会的认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努力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与运用的统一理念,使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切实创造各种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对课内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发现专业领域内的新变化,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水平,从而逐步具备完善的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5]。

2.4开展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业意识

在卫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卫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坚定地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多关心爱护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积极带领学生进行临床专业实践、各项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从而增强职业信心[6]。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主动采取应对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教给学生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不学"到"想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积极好学、追求进步、具备较强创业意识的好学生。

总之,卫校学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能力培养和创业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可忽视。专业认知教育和专业实践教学只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通过不同途径的学习和探索,最终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技能来适应职业岗位,成为合格的卫生事业中等技能型人才。需要强调的是,实施专业实践教学,培养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一是要及早进行,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这样才会真正有所收益;二是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中职卫校只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扎实有效地大力推行改革措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卫校就会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走上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王屹.职业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2]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职教通讯,2007,24(1):24-26.

[3]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是永恒的主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4]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30.

职业卫生现状范文6

[关键词]错位就业 教材 实践教学 评价方法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宋爱华(1975- ),女,河南鹤壁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河南 濮阳 457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32-02

一、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现状

为了充分了解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现状,全面透彻分析导致高职毕业生错位就业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有效措施,笔者以濮阳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为例,对濮阳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会计电算化、工程造价、石油工程技术等30个专业900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问卷调查(见右表),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发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为77.33%,但超过40%的毕业生错位就业。导致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高职院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成因

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充分实施。教学与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面向基层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突出,因此,高职教育在日本称之为“企业眼里的高等教育”,在德国被称为“企业手中的高等教育”。我国高职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如缺乏法律及政策的规范和引导、政府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

2.专业设置脱离实际。专业设置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从众性和盲目性,没有经过广泛且深入的市场调研,而是根据其他院校有关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盲目设置自己的专业,导致高职院校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例如,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文秘、市场营销等专业,但多数院校都缺乏自己的特色,且对工科类专业的建设显得热情不高。

3.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课程是连接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桥梁。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很难有反映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应用内容等问题,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仍比较严重。试验课、实训课的开课率明显不足,即使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了这类课程,但缺乏智力开发、创新教育等内容,且大部分高职院校不具备模拟操作的条件,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教材质量不高。我国高职教材出版数量不少,但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大部分教材游离于本科教材与中职教材之间,偏重于本科特点的教材,存在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等问题。二是教材质量不能保证。由于教师职称评定的需要和出版社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许多高职教材的编写十分混乱,存在短期行为。即使是一些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也存在不少错误。三是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不紧密,这也反映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尚处在起步阶段,对这一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高职院校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动力不足,企业的生产经营设备不能为学校教学所共享,造成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设施严重缺乏。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多流于形式,企业不可能接受大量的实习生,而且学生到企业实习一般难以接触对口的岗位或专业环节,仅在教室或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此外,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或者工作动力不足的影响,实践教学开课率低下,使有限的实验、实训设备使用率普遍偏低。

6.评价方法落后。高职院校对师生的评价仍然是偏重理论的评价,不利于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高职教师与本科类教师的评价都奉行一个标准,即学术科研是取得教师资格和技术职称的重要砝码。教师是否具备职业技能、是否熟悉自己所授课程的实操技能,几乎不影响教师的职业生涯和价值判断。没有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评价尺码,教师很少主动去企业实践锻炼自己,于是在高职课堂上自然是偏重理论教学。而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几乎是以理论考试为主,90%以上的课程都是以试卷和题库的形式呈现,虽然很多课程设置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但实际考试分数仍然以试卷理论考试为主。

7.就业指导不足。据调查,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少数学生认为就业信息不畅通是就业困难的主要成因。实际上,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确实薄弱,缺乏对毕业生职业意识、就业观念、求职能力等的培养,继而导致高职生就业困难和错位就业。

三、应对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对策

1.准确定位。(1)培养的人才去向定位。高职院校要找准本校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本地区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准确定位自己。高职院校只有立足当地、行业办学,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需求,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建设方向,才能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2011年《社会蓝皮书》公开了一项针对二十余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正在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2011年录用高职毕业生就业人数为总人数的83.5%,而国有和集体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则不再是毕业生的吸纳主体。因此,结合目前的实际,高职院校应瞄准本地区的中小型企业,把为当地中小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作为主要目标,这样既符合中小企业人才需求量大的实际,又可避免与更高学历毕业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2)培养的人才类型定位。如果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与学术性大学没有区别,那就意味着学术性大学可以替代职业院校。因此,只有清醒地把握自己的类型定位,凸显高职教育特色,使高职教育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才有生存的空间。

2.深化校企合作。(1)高职院校成立由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成立由主管领导、招生就业部门、教学部门、行业企业界成功人士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让企业深度参与专业教学方案的设计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帮助开发课程,进行就业指导,使招生、教学、就业工作过程充分体现企业需求。(2)发挥学校主动性,积极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其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在目前政策环境不尽完善、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想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互利互惠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高职院校要通过主动服务的方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创新校企合作方式,积极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校企合作良性健康持续发展。

3.增强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的紧密度。(1)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对接。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专业建设上必须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科学合理的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使专业设置主动、灵活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2)课程建设要与职业需求对接。高职院校应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及内容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教材的研究开发,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正规体系;核心专业课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鼓励将实践课课堂建到企业车间和产业园区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3)教学模式与岗位需求对接。强化技能训练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让企业参与教学设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同时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可以直接顶岗,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4)“双证制”与劳动就业对接。高职院校要推行“双证制”,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同时,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岗位适应期,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对接。高职院校应根据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对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5)教材建设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国家统一组织,由高等职业院校的优秀教师、国内相关科技研发院所和优秀的操作者共同编写高职教材,特别是实验、实训教材,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鼓励高职院校选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教材,加强对高职优秀教材的评选工作,切实评出反映职业教育特色、产学结合的优秀教材,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合理地引进国外已经成型的教材编写理念和优秀教材,给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注入新鲜的血液和鲜活的动力。(6)实践教学基地与劳动力市场对接。要实现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充分对接,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真实或仿真的,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相一致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专业实训所需。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统筹协调好本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资源结合,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学”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学生在校就接触生产实际,在生产环境中经受锻炼,就会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受市场和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7)评价方式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对教师的考评而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教师工作业绩考评和职称评定,应重点考评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考评模式;国家教育行政和人事部门应修订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方案,增加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考评而言,要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应以实践性考核为主;要建立与用人单位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同时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具备条件的,部分课程的考试成绩可用资格证书考试成绩替代,对于取得“双证书”学生,学校应在评先评优、奖学金发放中优先考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8)就业指导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高职院校应对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全程就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教育应从学生入校开始,让学生尽早明确就业的岗位、行业和区域,明白自身素质与未来职业所必备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的努力方向,自觉地将学习与就业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