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遗产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遗产的重要性范文1
作为世界遗产的一大类别,世界自然遗产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瑰宝,因其具有独特性、典型性、高价值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具有其他遗产所无法比拟的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1](P58)其中,在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其旅游价值凸现,世界自然遗产以其高品位的资源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世界很多国家,世界自然遗产都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有的甚至是当地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因此,在旅游发展背景下对世界自然遗产管理进行探讨和研究也成为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一、世界自然遗产概念
自然遗产是指具有地质、地貌、生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美价值的自然地域空间综合体。简单地说,世界自然遗产就是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精神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资源。《公约》中对世界自然遗产作了如下定义:(1)从审美和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地带。
(一)世界自然遗产入选标准
在《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中规定了入选世界遗产的10条标准,其中后4条为入选自然遗产的标准,凡符合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均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标准(vii):“具有极好的自然奇观或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的区域”;世界遗产标准(viii):“是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包括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地质作用,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世界遗产标准(ix):“是反映陆地、淡水、海岸、海洋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正在进行的、重要的生态和生物演化过程的杰出范例”;世界遗产标准(x):“包含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和显著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的栖地”。
(二)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现状及分布情况
截至2011年,中国已经有12项世界自然遗产(其中4项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如表1所示:
二、世界自然遗产旅游管理与保护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世界遗产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世界遗产,而且是所有的遗产旅游地。研究内容涉及到遗产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者需求与动机、遗产旅游管理、遗产资源保护、遗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遗产地社区居民、遗产旅游真实性等方面。
1.遗产地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
JonathanWager研究了柬埔寨吴哥窟世界遗产地(Angkor),并指出对其规划应侧重于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996年,英国人Edwards等人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态势进行了研究,指出工业遗产旅游地应该纳入世界遗产旅游的框架中。TeresaAndresen等人研究了greenwayconcept(绿色走廊)这一概念作为规划工具应用于葡萄牙上杜罗葡萄酒产区(AltoDouroWineRegion)的效果。
2.遗产旅游者需求与动机、行为和体验
研究国外对遗产旅游者的需求与动机、行为和体验的研究也比较多,但大多集中于20世纪末期。1997年,美国人蒂莫西研究了四种遗产体验的模式,提出研究个性化遗产旅游具有广阔的空间。英国人理查德•斯蒂芬和克莱尔研究了在工业遗产旅游地旅游者的需求、旅游动机和社会背景。1999年,澳大利亚的特伦斯对遗产地旅游者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旅游者的行为对遗产地的管理有重要的影响。
3.遗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国外遗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国际旅游组织和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视有关。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并通过《可持续旅游发展》,强调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时要维护遗产地的特色、文化和生态环境。此后,遗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始兴盛起来。
4.遗产地社区居民研究
国外对遗产地社区居民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J.D.Ovington,他以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Kak-aduNationalpark)为例,研究了具有土地所有权的当地居民如何参与到澳大利亚世界遗产的管理中。DickB认为旅游发展对遗产地居民生活及社会文化及生产方式会产生重要影响。R.K.Maikhuri等人以印度南达戴维国家公园(NandaDeviNationalpark)为例,论述了当地社区居民与遗产保护的矛盾,指出必须通过改革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及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使遗产地居民更好地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中。
5.其他研究
除此之外,国外在遗产旅游者管理、遗产旅游的功能、遗产地特征、遗产旅游真实性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关于世界自然遗产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遗产价值与功能、遗产保护与利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遗产管理体制、遗产管理法律等方面。
1.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功能研究
学界对世界自然遗产的研究最初偏向其价值功能的探讨,张成渝、谢凝高认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是自然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并认为保持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唯一选择。郑易生认为自然文化遗产具有存在价值、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现实的经济价值。梁学成从旅游资源复合系统的视觉出发,将世界遗产资源的价值分为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两大类和旅游价值、科考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的经济价值四个亚类。最早对世界遗产功能进行探讨的是谢凝高,他认为,世界遗产具有科学研究、爱国主义教育、游览观赏、启发智慧和创作体验等各种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功能,并特别强调其功能不仅仅是旅游,科学研究是世界遗产最重要的功能。
税海模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旅游审美价值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具有世界级的旅游审美价值,但与丽江古城的优美不同,三江并流在美学上属于“崇高”的范畴。徐胜兰探讨了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品牌价值,认为武隆喀斯特的个性价值就在于它具有世界级品位,拥有集唯一性的科学价值与景观美学观赏价值于一体的优质旅游资源。并认为,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定位应结合武隆喀斯特的高品位、独特性的科学与美学个性价值,以旅游者体验为导向,树立世界自然遗产精品旅游品牌。另外,对于重庆武隆的景观特征和自然遗产价值,陈伟海、朱学稳等人还从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这一角度出发,对其喀斯特系统的地质及景观特征作了详细阐述,通过与国内外类似的地质遗迹作对比分析,评价了他们的遗产价值。有学者还对包括云南石林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对比分析。
2.遗产保护与利用
研究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与业界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周年兴、林振山等人认为自然遗产地保护的宗旨就是保护其完整性。同时为了有效的保护遗产地,还必须有法律、法规、契约、规划、制度以及管理的保障,另外必须有清晰的边界,还增加了缓冲区的要求。袁正新结合武陵源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状,指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第一,但也要适度的开发,要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为公众保护,对公众开放,向世人展示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真正实现遗产旅游资源的科学、美学、艺术等价值。一味地保护,最终将导致“世界遗产成遗物”。卢仲康、成清扬在《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中指出,要规定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利用经济杠杆调节客流量,解决“人满为患”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并认为开发世界自然遗产地时,要突出作为自己形象的重点资源,同时兼顾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并与发展区域社会经济相结合。另外,冷志明、麻先俊在《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一文中不但深入阐述了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即首先要从理论上按照完整性原则构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理论,其次要从公共资源治理方面构建保护与利用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从规划控制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详细规划,从法律保护方面加强对世界自然遗产的立法和执法。
3.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
研究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遗产事业发展中最大的矛盾,因此对于他们之间关系的探讨是近5年来学界研究的最大热点,相关的文献也最多。保继刚、楚义芳认为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存在独立、共生、对立的三种关系。世界自然遗产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其旅游与遗产保护也不例外。从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出,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这个问题上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遗产”不等于旅游资源,提出了“莫使遗产变遗憾”的观点。但有的学者认为,遗产之所以被称为遗产,本身即包含了保护的概念,又包含了开发利用的概念,提出了“莫使遗产变遗物”的观点。黄群认为,世界自然遗产资源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从各个方面综合比较的结果来看,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确实是一对矛盾,但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它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梁永宁教授在《我们为什么要申遗?》一文中也指出,世界遗产并不排斥旅游,遗产的展示是遗产的功能之一,但旅游必须纳入遗产地的有效管理,不使旅游给遗产地的价值和完整性造成威胁。而有学者则强调旅游开发对遗产保护的负面影响,认为旅游开发会造成遗产地旅游容量失控、设施开发过度、过度商业化倾向。徐嵩龄认为,处理二者的关系要解决好遗产的旅游经营、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地方经济与遗产保护的投入、遗产保护专家在旅游经营中的作用等4个方面的问题。另外还有学者提出采用先进技术、建立遗产管理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合作模式,进行功能分区、科学规划、适度开发、依法保护等对策,实现保护与旅游的和谐发展。总结文献的主要观点,虽然存在很大的分歧和矛盾,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在有效管理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目标。另外,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进程中,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业界关注的焦点。
4.遗产管理体制研究
最早对世界遗产管理体制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罗佳明。他在《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一文中尝试运用战略管理方法指导遗产管理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遗产战略环境分析、内在能力分析、遗产战略使命目标、目标体系制定和实施的动态管理体系。曹庆胜认为,必须遵从市场规律,从整体上提高世界自然遗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张晓、张昕竹认为,尽管现在我国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着许多理论依据和形态多样的实践,但最终评判成功的标准只能是遗产资源的完整保护和合理利用,体制改革的渐进路径绝对不能偏离提高国家遗产资源的保护效率这个目标。另外,在管理体制的研究上,还有很多学者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上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比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日本。王兴斌把中国的遗产管理体制与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从所有权、管理部门、管理职能、规划体系、管理经费来源、经营机制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认为中国不能照搬美国模式,中国必须探寻适合自己国情的管理制度。彭顺生也认为,中、美两国在世界自然遗产管理方面,无论在演进过程、管理体制,还是在管理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有必要吸纳美国自然遗产管理方式对我国的有益成分,从我国的国家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遗产自身特点出发,对我国的自然遗产管理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加以完善。张朝枝、保继刚在《美国与日本世界遗产地管理案例比较与启示》一文中从世界遗产地产权主体、资源处置权设置与法律监督机制等三方面对美国和日本的世界遗产地管理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最后指出中国世界遗产地管理体制应该完善法律监督、理顺资源处置权、确立明晰的产权主体。在个案研究上,袁正新、吴昊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为例,提出淡化行政直接干预,精简武陵源遗产区内的行政管理机构,改进遗产管理体制的途径。章小平分析了九寨沟的管理现状后提出政府主导、市场导向、科学管理、培养人才等管理模式。
5.遗产管理法律研究
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过程中,法律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黄德邻、朱清指出现行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将世界自然遗产放在旅游区或者文物的范围内予以保护,法律保护的重点不在自然遗产,法律适用比较牵强。它基本上可以把自然遗产的保护囊括在该法律之内,但是又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没有详细具体与可行性的条款,使得自然遗产的保护总是在打球。同时他们认为在自然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由于多头管理和相关立法的欠缺,存在大量的行政不作为现象。朱清、余韵等人认为,要拓宽自然遗产保护的宽度和广度,为社会力量加入自然遗产保护提供法律基础,同时准确全面地界定自然遗产保护中的各类相邻关系,才能促进自然遗产地的社区和谐,实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个问题,王曦、曲云鹏也指出自然保护区立法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对于保护区与社区居民协调发展的问题。其次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相比,目前国内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立法还不明确,更没有专门法和授权法。而且已有的相关立法层次比较低,法律法规之间协调配套性差,导致中国自然遗产保护要么无法可依,要么难以执行。
自然遗产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自然遗产;文化多样性;对话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逐渐融为一个地球村,这大大推动了全球的经济和政治合作,也为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为了进一步促进人类群体的和谐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全球文化的多样性,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随着人与自然问题的日益激化,人类文化和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越来越多的人强调人类文化和自然的对话,以此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行动计划要点来促进该宣言的有效实施,其中第十三条明确提出了“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战略”的行动要求。以下,本文将从自然与文化对话的四个阶段出发,分析自然遗产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从历史角度来看,自然先于人类和人类文化出现,人类各族群的文化都是在自然的根基上绽放的花朵,而并非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自然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即我们所熟悉的“丛林法则”,它强调的是“弱肉强食”和“适者生存”。起初,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被动地去适应自然环境,人类文化就是在这适应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便是自然与文化的第一个对话阶段。显然,在此阶段,双方的对话主动权掌握在自然手里,人类文化只是被动地去适应自然。最终,人类各族群的文化深深地烙上了自然的印记,自然世界的多样性同样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态度由原先的恐惧转变为敬畏。人们凭借对自然的了解克服了对自然的恐惧,但是自然对他们而言,依然是神奇而充满力量的。人们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适度改造自然而不试图征服自然,人类文化和自然展开了第二阶段对话。与第一阶段的被动适应不同,在此阶段,文化与自然的对话处于互动状态,东西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所提出的。在这一时期,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穷的文化原材料,人类各族群从中各取所需,建立和发展族群内部文化。虽然每个族群的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也与其他族群的文化形成互动,共同源于自然而又一齐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追求。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各族群文化愈是独特,就愈能显示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阶段,人们凭借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向世界发出征服口号,不能幸免的自然成了人类征服的对象,而且是最主要的征服对象。征服自然所带来的让人们遗弃了原先对自然持有的“天人合一”理念,人类文化变得野心勃勃,充满着对自然的侵略气息,这便形成了自然与文化的第三个对话阶段。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人类文化掌握了双方对话的主动权,它向大自然发起进攻,人们试图征服自然,使自然按照人类意志发展改变。但是,人们忘了自然才是文化的“根基”,本末倒置的做法只能让人类文化的发展源泉枯竭,强制自然按照人类意志发展所带来的后果是对自然多样性的破坏,自然多样性的破坏进一步导致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破坏。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处于优势的族群文化成了这一时期人类文化发展的标准模式,它以强势的姿态迫使其他族群文化向其看齐,人类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一体化的僵硬发展态势,这打破了人类文化应有的多元局面。
在现代社会,世界的全球化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日益标准化,这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贫乏危险,人们开始认识到尊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唯有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方可确保多元化的世界视野,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协调,自此,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成了国际合作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与此同时,人们重新定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理念的价值再次被人们所认识,保护自然多样性,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了国际社会的共识,人类文化和自然进入了目前新的对话阶段,也就是第四阶段对话。可以说,第四阶段是对第二阶段的回归,但较之于第二阶段,人类文化和自然的对话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在这一时期,西方哲学中“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的观点逐渐被人们认可,自然与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而从多样性自身而言,它也包含了自然与文化相互尊重、良性互动的对话前提。
自然遗产的重要性范文3
世界遗产地区;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体系;生猪产业链;CDM项目申报;低碳畜牧;低碳住宿;低碳物流
[中图分类号]F224;F299.2;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53-02
一、世界遗产背景介绍
1.概念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2.四川省世界遗产
四川旅游资源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据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截止2010年8月1日,中国已有40处狭义世界遗产,74处广义世界遗产。归属四川省域的就有5处狭义世界遗产,1处广义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四川省丹巴县、理县、茂县的“藏、羌碉楼与村寨”也已录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6数据)。
二、低碳经济简介
2009年12月7日到18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参加了这次会议。毫无疑问,这次大会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次会议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低碳经济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一般情况下低碳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三、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1.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保护世界遗产地区环境,防止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可能对其的影响与破坏。
2.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提高世界遗产地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益,有助于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3.发展低碳经济顺应国际形势,是积极承担国际环保责任的表现。
四、以低碳产业体系分析世界遗产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1.世界遗产地区畜牧业
当代中国人继承了中国人既有的“和”的概念,讲究天、地、人合一,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现代城市中久居的中国人对自然有着很深刻的向往,也正是利用这一点,世界遗产地区可以开发畜牧旅游业,增加畜牧业本身的附加值。
2.世界遗产地区旅游住宿业
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筑房地产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已达到社会总能耗的46.7%[1]。同时,由于房地产业的相关产业极其广泛,发展低碳房地产的同时能够带动一系列的相关产业进行低碳升级,产生连锁反应,由此可见房地产业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建筑势在必行。
五、对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建议
1.国家政府急需健全双遗产地区的低碳法律制度
对于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的建立问题,以公民碳排放权为法理基础概念并以此理念设计中国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国内碳交易制度和碳税制度是当前的主要观点。其中的公民基础碳排放权是以整个自然界碳排放可以承受的总量除以世界人口数,得到的一个个人允许的基础碳排放值。但是由于实际操作的约束性,我国低碳经济的制度设计以及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归纳出一套由中国特色的方案。
针对世界遗产地区,更需要健全法律法规通过以下功能来达成节能减排、抑制温室效应、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威慑功能,主要针对想要违背“低碳”理念谋求个人利益者。
(2)惩罚功能,是针对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者,让触犯了的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惩罚。
(3)救助抚慰功能,是针对因为违法者的违法行为而深受其害的人。
(4)教育功能,针对所有公民,既包括违法分子,又包括其他人。
(5)美化功能,一旦以上功能发挥了其应发挥的作用,人类的生存环境无疑会越来越美丽,此所谓美化。
2.世界遗产地区景区管理创建“低碳景区”
峨眉山景区于12年前已实行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方式。景区还在酒店和农民旅店饭店大力推行节能措施。多年来,峨眉山的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
目前,九寨沟景区已编制完成了《智慧九寨专项规划》,并将在此基础上编制中国首个《低碳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力图通过规划摸清低碳家底,打造低碳产品,完善低碳设施,优化低碳服务和塑造低碳品牌。
世界遗产地区可以景区管理可以此二者为典范,以加强景区管理,走上真正的低碳经济之路。
[1] 刘水良,吴吉林,尹华光.我国世界遗产管理危机与对策研究[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年01期.
[2] 杨效忠,王荣荣,韩会然.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世界遗产开发和保护模式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年05期.
自然遗产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导游解说;故事矩阵;旅游目的地信息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327-03
0引言
导游解说(tour guide interpretation)是导游实践过程中导游为游客解释和说明与游客所参观的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所付出努力的行为总和。导游解说的目的是帮助游客最大程度地享受旅游经历,更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与人民,并在参观游览过程中引导游客有意识地爱护文物、保护环境,以负责和关心的态度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导游解说中为游客提供的信息包罗万象,这些信息会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性质和游客的来源和兴趣点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有经验的导游会针对游客和所参观地的性质,对所提供的信息取舍得当,游刃有余。但大部分导游则会在碰到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时,面对大量的信息不知如何下手,有时即使记住了许多信息,在面对游客时满肚子的话又不知从何讲起,东一句西一句,没有系统没有逻辑,很难给游客留下值得回味的内容,更谈不上印象深刻和有教育意义了。为了便于记载和组织一个地区人文和自然景观导游解说的内容,借鉴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J.希莱姆(Gabriel J. Cherem)80年代由遗产解说(heritage interpretation)发展来的故事矩阵工具(story matrix),对一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进行有系统的总结和讲解,是一种有效的导游解说信息处理方式。
1Story Matrix工具简介
每一个地区,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其独特的遗产特征。为了便于记载和组织一个地区的文化和自然历史遗产,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J.希莱姆(Gabriel J. Cherem)在80年代设计了一个故事矩阵工具(story matrix)。这一工具帮助众多的社区居民向参观者讲述一个社区的自然和文化故事,而且使他们的故事真实全面地反映一个地方的特点。这有效地帮助了众多的社区了解并保存本社区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使一个地方有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感”(Goeldner,2003)。这一独特的地方感正是游客对一地方感兴趣的重点所在。
故事矩阵工具将一个地方的旅游吸引物分为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大类。矩阵又将这两大类旅游资源按时间分为未来、当代、历史、史前等不同的阶段(见表1)。这样人们便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段全面地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了。
故事矩阵工具中的文化旅游资源共分为四大类,分别是“非物质文化(non-material culture)”、“特定人群(selected persons)”、“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和“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s)”。其中第一类“非物质文化”包括一个地区人们特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道德规范等,非物质文化使一个地方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第二类“特定人群”指经过挑选的一些人。他们可以是知名人士也可以是普通老百姓,但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重要性,他们通过自己的日常工作习惯、生活方式、等体现了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特征。他们所体现的都是非物质文化。
第三类“物质文化”代表有形的物体,包括各种人工制品和建筑物等。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体现,不同的非物质文化,包括不同的和不同的思维方式等产生了不同的物质文化。第四类“文化景观”指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交叉的部分。它是一个特定地区的人留在地面上的特征,是非物质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包括有形的建筑物、乡村风貌以及此地特定的文化印在自然环境中的其他地貌特征。“文化景观”是引领人们进入“自然旅游资源”部分的一座桥梁。
故事矩阵工具中的自然旅游资源包括一个地区所有的动植物、各种地形要素、地貌特征、气候以及该地区的水土情况。水类包括地上的海洋、湖泊、河流,也包括地下的各种水资源。气候类包括气候与天气变化、降雨情况及季节变化等。
故事矩阵工具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工具,它按照时间顺序对一个地区的所有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记录,并有系统地由当地居民向参观者讲述,使参观者对一个地区有了全面和完整的了解,看到了一个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仅参观了可视的物品,而且了解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和人民,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旅游体验。
2导游解说现存问题分析
自然遗产的重要性范文5
> 自然之道
1996年,庐山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专家给予庐山的评价是,“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
记者得知,山上为数不多的河流是庐山的主要饮用水源。其中,长冲河流域便是其中之一。然而,随着建在长冲河上游两侧的宾馆和住家逐渐增多,人们的饮用水源开始受到污染。或许正是这种本不该有的“不和谐的音符”促成奔驰将其“自然之道 奔驰之道”自然保护项目第三期捐赠地最终确定为庐山。
9月8日,“自然之道 奔驰之道”自然保护项目的第三期捐赠仪式在庐山著名景点含鄱口举行。奔驰(中国)公关总监王燕告诉记者,此次奔驰捐资300万元人民币,除将用于继续巩固前两期遗产地的保护成果外,其中的100万元将从污水处理、文化景观研究以及古建维修研究三方面入手,并重点进行水处理问题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案,为当地生活的人们和自然环境提供清净的水资源。
就在捐赠仪式结束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公益之路”研讨会也在这里举办,众多专家与奔驰就公益发展的未来之路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今后还将陆续在庐山举办有关文化景观价值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如何改善自然与人类活动关系等议题的国际研讨会。
据介绍,奔驰的“自然之道 奔驰之道”自然保护项目始于2007年。三年间,奔驰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行自然保护的绿色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包括四川雅安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地。迄今为止,奔驰对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捐资累计1400万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也是首家向中国世界遗产地捐资的汽车厂商。
> 奔驰之道
奔驰(中国)总裁兼CEO麦尔斯来自德国自然风光最美丽的一个小镇――图宾根。正是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在他的心目中,亲近自然是一种最朴素的快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也正是‘自然之道 奔驰之道’所崇尚的法则。奔驰一直在科技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帮助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遵从自然之道,实现人、车、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自然之道 奔驰之道”,麦尔斯给出了如此解读。
而麦尔斯的这种理念,同样体现在奔驰的生产经营和公司管理中。作为一家百年企业,奔驰遵从自然之道,实现人、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念,不仅早已渗透到产品研发中,还包括选材、生产、直至经营等各个环节。
在庐山,一辆周身被青草覆盖的奔驰Smart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根细长的管子,一端连着汽车的油箱,另一端则连着旁边的一棵大树,这个“绿色”的创意让人们看到了奔驰致力于环保的决心。据了解,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先者,奔驰一直致力于最新环保技术的研发,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战略路径图,包括优化汽车内燃机,通过混合动力技术,提高燃烧效率,通过蓄电池和燃料电池技术,实现零排放电力驱动。为实现这个美好蓝图,奔驰将在2010年之前投资140亿欧元用于研究与开发新技术。
在内部员工中,奔驰也同样开展了“保护自然 从我做起”等活动。如企业全体员工参与环保建议大搜集、春季植树活动等。奔驰希望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唤起更多员工对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关注。
在通过“自然之道 奔驰之道”对大熊猫开展保护的过程中,奔驰了解到:对于大熊猫的繁衍和延续来说,人工培育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5.12”大地震后,在援助四川灾区的过程中,奔驰了解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培育研究机构,在地震后亟须得到帮助。于是,奔驰公关部开始行动起来,对内与公司高层充分沟通、调动员工积极性,对外发动经销商、车主以及媒体的参与热情。很快与公司高层取得一致:向最需要支持的大熊猫幼儿园提供捐助,并终生认养地震后出生的一对熊猫宝宝。全体员工还踊跃参与了公司组织的征名活动,共同为这对熊猫宝宝起了非常有意义的名字――星徽、星睿,活动在员工间引起强烈反响。
除了在自然保护方面的努力,奔驰在文化、艺术和体育领域也始终践行“人、车、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2007年,奔驰与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启动2009年“周末音乐会”系列公益演出;2008年4月,奔驰与中国网球协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启动了“明日之星”青少年网球发展项目,并通过在多个城市的高校举办“高校网球挑战赛”将网球带入校园,为众多年轻网球迷搭建起一个绝佳平台。
> 公益之道
社会公益与环保活动需要全社会人士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如何影响更多人使他们投入到公益与环保活动中,是当今开展公益活动的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麦尔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三年前,当奔驰产生了“自然之道 奔驰之道”这样一个绿色构想的时候,便有一个清晰的意识,那就是一定要将其构筑成为一个公益的平台,将社会各界的有生力量紧密、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全社会对中国境内的自然遗产地以及其他公益事业的广泛关注。无疑奔驰的广大经销商伙伴们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
据王燕介绍,经销商、车主、员工全员参与,是奔驰在“自然之道 奔驰之道”项目成立后开创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2008年初,奔驰带领全国授权经销商建立了“自然之道 奔驰之道”自然保护专项基金,号召更多经销商及车主以实际行动推动该事业的发展,此后,一系列围绕经销商、车主以及员工展开的活动发动了整个奔驰大家庭的力量。
2008年秋,奔驰携手200名经销商、车主以及奔驰的员工共同深入四川雅安大熊猫栖息地以及重庆武隆喀斯特地区,实地考察项目进展情况,并在重庆武隆举办“行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摄影大赛”,在全国六个城市的奔驰经销商特许销售服务中心巡回展出优秀的获奖作品。在这些活动中,经销商和车主亲身体验到了自然的美好以及保护自然家园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许多经销商纷纷义务提供展厅空间,将项目向更多公众进行传播。
为了表彰在自然保护与社会公益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经销商代表,奔驰特别设立经销商合作奖。2009年9月7日,奔驰在庐山植物园举行了首届奔驰经销商合作奖颁奖典礼,共有8位经销商伙伴脱颖而出,分获“自然之道环境保护卓越奖”、“奔驰之道企业社会公益奖”以及“自然之道 奔驰之道荣誉奖”等三个奖项。这极大地鼓舞了经销商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
自然遗产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生态旅游 景观 格局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旅游起源于人们在在进行区域开发过程对保护当地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所作的规划。其目的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的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以此来发展的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区景观格局的基本面貌是点、线、面的分布状态,旅游景点或景区以空间板块的形式镶嵌于具有不同地理背景的称为旅游区的基质上,旅游线路则是以连接景点或景区之间,以及对外交通的廊道,廊道之间常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旅游区中的板块特征类型、大小,形状与分布状况等,常影响景点景区分布于旅游活动项目的选择;廊道特征如连通性,弯曲度与宽度等,影响景点的可达性、游路的合理组织安排及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等;基质的特征有大小、孔隙率、边界形状等,它是策划旅游区整体形象和划分各种功能区的基础,对基质的研究有助于认清旅游区的环境背景,有助于对景点斑块的选择和布局,也有利于确定保护旅游区的生态系统特色。区域旅游景观系统功能的实现来自景观元素之间的景观流。因此可以将旅游活动进一步解释为通过特定地点和特定路线的生态流,即通过游客所带来的信息流、客流、物流、货币流和价值流等。各种生态流由于季节性而产生变化。
生态旅游区除了供人们旅游外,还需要能够保障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维护、对环境的贡献和当地人们生活,这个景观格局将确保区域旅游景观系统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景观空间格局的指标体系,可以运用到旅游区的景观格局现状分析中。
常用的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如斑块类型面积、斑块指数、斑块密度、廊道长度等不仅有特定的生态意义,同时在旅游开发上也有明确的内涵。例如斑块类型面积与景观的开阔性、稳定性相关,如一望无际的水面、林海等。当某类景观类型具有旅游资格的资质时,面积越大,吸引力越大,旅游开发的价值越高;风幅度反映了景观组分及空间异质性,丰富度越大,景观越具有多样性,其旅游开发的潜力也越大;连接度反映了旅游区交通网络个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结程度。游路的畅通、连接和长短可运用连接读来评价。连接度越高,表示游路通达,有利于来旅游,连接度低,景点之间通达性差,需要加强廊道的建设;景观引力表示景点和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在生态旅游中,旅游景点可视为节点,它们间的吸引力与连接他们的廊道一起影响着旅游者的流动。两个景点之间吸引力越大,游人游览完一景点以后,克服两景点间的阻力,出游另一景点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两个景点的吸引力,减少廊道的阻力,从而提高整个景观的观赏价值,以增加游客在旅游区的逗留时间。
生态旅游区通过开发建设后,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应考虑以下特性:
多样性,至景观要素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做造成的美感;
自然性,既自然开发美化的程度与自然破坏的劣变程度,主张保持其自然特色;
特有性,确定土地壤镶嵌体的生态优化系列是否具有美学、生态和人类旨趣的相对重要性;
稳定性,景观系统结构、功能得一致性、连贯性及恢复能力,对自然灾害的趋避性;
功效性,作为一个特定系统所能完成的能量、物质、信息和价值转换功能;
通达性,斑块间有廊道沟通、连接、交通条件易于到达;
安静性,保持景观的静谧和幽美;
和谐性,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及整个景观总体上的和谐统一性 ;
开阔性,单位空间的人工建筑密度和游客密度是否让人感到愉悦,开放空间处理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