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范文1
我国农村物流目前有哪些特点和问题?在落实十提出的“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任务中,如何构筑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最近一份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信息中心等部门联合的《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报告》指出了当前农村物流的“特点”和“问题”,提出加速构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十分紧迫。
农村物流的内涵,包括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及信息处理等服务功能进行有机组合的一系列活动,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的多种物流活动的复合型物流体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服务于农村加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工业品物流、建材物流等都将获得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四化同步”的推进,农村物流和城市物流的界限必然会逐渐模糊,农村物流和城市物流必将走向和谐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据这份报告分析,我国农村物流当下有特点:国家对农村物流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物流(产业、加工)园区建设成为农村物流建设的热点;电子商务、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推动农村物流进一步升级;冷链物流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新动力;农村物流成为物流界研究探索的“热点领域”;经营型服务与公益的融合助推农村物流拓展;“终端兼营”与“一网多用”是农村物流最显著的特色;供应链理念得到有效普及和自觉性应用。
但农村物流有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严重;二是基础设施落后,设施装备科技含量低;三是市场准入门槛低,多数企业经营粗放;四是市场管理乏力,企业竞争无序;五是行业集中度不高,制约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六是政策性支持资金分散,“一刀切”、“撒胡椒面”情况突出,难以形成解决关键问题的合力;七是缺乏在各物流系统基础上区域供应链层面的规划和协调,企业和系统各自为战现象普遍;八是农村物流整体效益低下,城乡物流发展一体化难度大等。该报告指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战略设计明晰、多方合力推进。
“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应顺应需求,用好政策,科学规划,改革创新,推动农村物流资源整合优化,加速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体系。
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城乡双向商贸流通;连锁经营;网络体系
中图分类号:F72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当下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阶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主要经济方向。第三产业即在农业和工业之外的服务产业,服务产业具体分为四个层次,如流通部门的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等;生产以及生活服务部门的房地产管理业、居民服务业等;以提高大众科学水平和居民素质为服务主旨的部门如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事业等;国家直属机关以及政党机关、警察、人民军队、社会团体等尽管不计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但同属于服务业。在第三产业领域中,起到最强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的是流通部门的商贸流通业。因此商贸流通业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重点。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是连接城乡经济的桥梁,起到重要的资源配置作用。目前由于城乡网络普及,与以往比较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但商贸流通发展仍然和信息网络发展不同步,因此在连锁经营网络体系上,城乡双向商贸流通还能更进一步的优化资源配置。
一、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的网络体系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逐渐发展,农民的收入随之增加,购买能力与以往相比具有较大的提升,因此现代农村需要新形态的商贸流通,以满足村民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农村供销社作为以往连锁经营的传统网点,已拥有健全的服务机制,同时存在时间长的优势更能降低交易成本,在农村供销社的基础上实施连锁经营的网络体系建设较为便捷;连锁经营的建设不仅加强了城乡双向商贸流通,还能够使资源合理利用化,在广告宣传方面能节约较多经费,研究和开发以及培训更加规模化,在不断的推广宣传过程中能形成品牌优势,有利于城乡双向贸易的长期发展。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在国家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归纳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时,就位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的网络体系建设创造了机遇,借助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相关文件内容,连锁经营的网络体系能够在政策下不断建设和发展,最终达到达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二、目前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运营模式
现代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模式中,主要引导城市内外各类大、中型的流通企业在县、乡、村开设直营店或者合资合作店,或者通过鼓励投资加盟的方式在县、乡、村开设加盟店,以在连锁经营过程总的物流体系以及供应链管理作为经营基础,将农民、农业生产单位、批发企业和加工企业相互结合,以实现各取所需互惠互利的网络体系。通过加工企业和农户与供销社和批发市场以及行业协会的互相联系,将农产品通过连锁物流体系将产品顺利卖出,与此同时利用这套物流体系可与若干业务资源,如批发商、大型流通企业等相联系,以顺利的将工业制成品流通到农村,满足农民的物质需求。目前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网络体系运营模式主要针对地区情况建设不同的连锁经营形态。如在经济发达区域环境下,可利用相对完善的信息和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效率;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信息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则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网络体系运营需要利用农业组织保护来保障农户利益供给,可通过在农村周围建设便利店的方式满足农民一般购物需求。
三、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网络体系改善建议
(一)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进行信息化建设
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以电子统一结算方式为核心,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使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与银行、电子政务、生产基地、进出口企业、超市以及零售商共享信息,并实现网络联通互动,实现线上下单和电子结汇,在连锁经营网络体系中还需建设联合采购咨询系统,完善采购和配送体系,使连锁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网络体系的运营和现实无缝连接。
(二)第三方物流改善
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网络体系的运营离不开配送,目前连锁经营的配送方式主要为自建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以及供应商直送。自建物流的初期投资较大且存在规模限制;而供应商直送会增加供应商成本,不利于长期合作;第三方物流体系中各个合作经营主体可合理承担物流费用,减轻双向负担的同时还能提高流通效率。
(三)建设科学管理连锁经营网络体系运营机制
农村连锁网点具有分散性特点,各个连锁门店的经营情况又可能存在不同,因此在管理连锁经营店铺时,会出现因信息传递时间和收集时间长而导致的无法及时进行有效的措施,同时配送方面也可能因此无法及时售卖,因此连锁经营企业必须利用信息网络体系对连锁经营门店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对终端网点的监督,严格按照管理规范实施管理,使农民的生活物质的安全性得到保障,树立企业诚信形象。另外借由网络信息系统,第三方物流才能有效运作,为企业有效节约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卢美丽.基于城乡物流一体化的连锁经营配送网络优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22):71-78.
[2]朱志军.零售企业构建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的动力机制--以农村连锁超市经营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3,(9):60-61.
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范文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rose to national strategies, Shenyang Economic Zone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Liaon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push forward. Logistics industry as a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has huge contributions and impact for industry, agriculture, commerce.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Liaoning Province is rising, and calls for logistics services is also increasing. On the basis of describing the main problems of Liaoning rural circulation service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new urbanization on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 in Liaoni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actively and steadily promoting Liaoning urbanization logistics system construction.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物流业;物流体系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logistics;logistics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023-02
0 引言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提高辽宁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为核心,坚持城镇化、产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轮驱动”方针,科学制定符合辽宁实际的、具有辽宁特色的城镇化整体规划、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建立辽宁大中小城市、城镇的网络体系,使辽宁成为工业化、国际化、生态化、带状一体化的新城市群聚集区,成为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成为东北亚经济核心拉动因素和对外开放先导区。
1 辽宁省农村流通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农村流通服务网络还不完善 目前辽宁省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尚处于“以点带面”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县域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与广大农民的企盼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辽宁省县域农资、日用品及农副产品的经营网点比较充足,但还没连成网,连锁经营范围小,服务体系也不够规范;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规范性的网点建设有待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急需顺应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的需求,加快推进速度,全面铺开,使广大农民受益。
1.2 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发展还不平衡 辽宁省农村流通网络的发展还不平衡。农资营销网络、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初具覆盖大部分行政区域的框架。日用品、再生资源网络建设刚刚起步,还在试点推广阶段,基础较差。网络实体建设质量标准低、服务功能差。“新网工程”整合的各种经济成分的末端网点,设施设备陈旧,停留在一卖一买的传统水平。尤其是商品流通信息化既没有内部联网,也没有和宏观市场有效对接。由于这些原因,辽宁现在的农村流通网络还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民群众生产、消费需求。
1.3 农村流通服务网络的连锁形式还不规范 由于缺少资金,辽宁省有些连锁企业缺少密集型企业支撑,一些网点连不成网络。带动力还不够,缺少配送中心开展现代物流。尤其是农村商品交易市场还处于原始交易方式。市场信息不畅,流通迟缓,影响了经济效益最大发挥。受思想观念的束缚,抢抓机遇,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在农村商品流通环节,“新网工程”覆盖面广阔,而基础设施建设是较薄弱的环节,需要以市场竞为导向吸纳多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使农村流通服务网络的连锁形式在发展中规范与完善。
1.4 缺少龙头企业 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较好的地区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批产业链条长、网络覆盖广、市场份额大的龙头企业。辽宁省虽有不少规模以上的涉农流通企业,但总体来说水平还不够高,经营集中度低,带动力不强,还难以承担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中大项目建设,与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差距较大。
1.5 信息服务水平偏低 国务院在将物流业列入十大振兴行业时,特意提出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突出了农村信息服务的重要性。而信息服务是辽宁省农村流通服务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虽然辽宁省农村流通领域已有一些农村流通信息服务系统,但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手段还比较落后,整体服务水平还比较低。这种系统不统一、功能简单的农村流通信息服务系统难以适应辽宁省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对信息服务的要求。
2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影响
2.1 城镇化提升公共服务物流能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农业规模经济得以实现,农村购买力明显增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也在全面增长,吃、穿、住、行、学、医等传统消费需求不断提档升级,艺、美、健、游、休闲等新兴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新的需求必然催生新的服务方式。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开始走向农村市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农民收入不断的增加,农村的消费需求不断攀升,并逐步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型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型转变,这必然要求公共服务物流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2.2 城镇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互为依托,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提供有效支撑,而土地流转又是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设施农业、滴灌技术、机械化耕作和畜牧业发展大大提升了农业质量和水平,提高了土地产出率;通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推进,带点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集约化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基础。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城镇化,能有效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创造有力条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设施的完善,还为现代农业科技和人才的聚集创造了条件。
2.3 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急需破解的难题是要大幅度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大批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后,必将带来农产品自给率的减少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村物流总量和总额也会随之增加,这需要诸多产业分工来供给。通过产业引入、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地就近的就业机会,给城镇化进程中市民化的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效应,形成产业延伸发展,带动消费和第三产业。因此,农村物流体系必须在现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去努力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
2.4 城镇化导致商贸物流业扩张 打造国际化、现代化、集约化的商贸物流平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尝试。目前,在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大为增强,资源环境约束突出,辽宁省商贸物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商贸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提升城市和城际的配送效率。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现代商贸物流企业群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引起的商业繁荣和便捷的交通,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比如大宗农产品的物流园区、综合性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农资物流园区、再生资源物流园区的出现,体现了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和现代物流综合服务功能的新理念,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亮点。
3 积极稳妥推进辽宁城镇化农村物流体系构建的对策
3.1 加大对农村物流发展的财政与金融支持力度 在财政上,辽宁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物流发展的财政投资力度,将其作为城市反哺农村的一个具体措施。建议辽宁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发展资金支持农村流通业的发展,重点扶持辽宁省重点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流通网点建设、农村流通信息与技术服务,并对农村重点流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协会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对于从事农村物流服务的企业给予一定政策倾斜,通过税收减免或优惠等手段改变其在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的不利状况。在金融方面,适度拓宽农村政策性信贷资金的运用范围,改革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品种,增加支持农村物流发展的大额中长期贷款,加大对农村物流的支持力度。
3.2 完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 未来农业物流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网络势必成为提供农村流通服务的基础和载体,建议充分利用供销社的资源推进网络建设。立足于农村物流功能整合和信息整合,推动企业间资源整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融合贯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造覆盖所有村镇的综合服务网络。在区县及以下农村市场逐步建立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多种业态并存的网络化连锁经营网络,实现村村有店。尽快建设较为完善的农资、日用品、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完善采购、仓储、加工、包装、配送、技术培训等服务功能,为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奠定物质基础。
3.3 采取“多网合一”建设运营模式 “多网合一”是将农副产品、农资、日用消费品和再生资源等网络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在一个物流中心中统一对这四个不同流通对象进行分区布置、分区作业,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支配移动物流设备,以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投资,获取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辽宁省内的区域物流中心,建议采用“供销社引导、政府扶持、企业化经营”的运营模式。入驻物流中心的企业自主经营,但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
3.4 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整合现有营销网络,鼓励相同业态或经营内容相近的出资、经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整合方式,进行资产与业务重组,提高企业集中度,建立产权清晰的股份制企业,实现低成本连锁经营和跨地区发展。通过加盟连锁和自由连锁,培育和引进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辐射面广、核心竞争力强、乐于服务农村流通的大型流通企业。
3.5 建设辽宁省农村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辽宁省农村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为辽宁省及周边农村、农民提供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及农资和日用品供给等信息服务,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管理各种涉农信息资源,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和运输成本,加快农副产品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副产品最终价值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11).
[2]农村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报告[J].中国合作经济,2013(09).
[3]王佐.城镇化将对物流业带来的新要求[J].现代物流报,2013(05).
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农副产品物流;物流体系;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化
[DOI]10.13939/ki.zgsc.2017.09.159
1 引 言
构建高效率的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对解决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供需矛盾,促进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提高农副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国外农副产品物流研究上,对农副产品物流研究最早的是John Crowell,他在1901年的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影响农副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和M用,揭开了农副产品物流研究的序幕。综合分析国外农副产品物流研究状况可以看出,国外“农副产品物流”研究实际上是对农副产品分销体系的研究,更多的是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探讨,而对区域农副产品物流发展的研究少之甚少。[1]在国内农副产品物流研究方面,杨东星、马胜春对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进行了设计。[2]王新利对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结构设计进行了讨论。[3]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侧重于从宏观上研究农副产品物流体系,缺乏结合具体区域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研究,特别是针对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的研究尚处于空白。
本文结合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实际,提出构建以物流网络、信息平台、标准化以及市场主体等为主的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
2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福建省耕地总面积1854.8万亩,具有太阳辐射能充裕,年积温高,温暖湿润,雨量充足等气候资源丰富的特点,有丰富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果茶、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资源。闽西北山区是素有“福建粮仓”之称的产粮区,还盛产茶、烟、菇、笋等土特产,闽东南粮食作物一年可三熟,并盛产水果、工业原料作物等。多品种、大货量的农副产品大多要进入市场,为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福建省逐步开放农副产品市场,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建立了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了现行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农副产品物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然,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体制不健全,必要的指导缺乏;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不高;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缺失;这些都造成了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时间长,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物流增值少,总体水平不高。
3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本文从农副产品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和标准化建设以及市场主体培育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补短板措施,构建福建省农副产品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3.1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网络建设
3.1.1 完善福建省农副产品运输网络体系
结合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福建省应大力推进以公路、铁路、水运、机场为重点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三纵十横”高速公路网、“三纵六横”铁路网主骨架、通用航空服务体系、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福州、厦门、泉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域内互通、域外互联,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打造对接两洲、服务中西部、便利两岸往来的综合交通枢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通道。
福建省应推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物流设施的衔接协调,加强公铁水空枢纽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在交通枢纽(如铁路货场、港口、机场建设集装箱中转站、货物转运站等)、货物集散地、产业集聚区及大中城市周边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具备多式联运条件的基础设施,推进公共联运物流枢纽建设。
福建省要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是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高效运作的关键要素,政府要加大对其支持和投入。逐步实现所有自然村村村通公路,提高农村等级公路和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比例,逐步建成功能完善、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农村道路运输体系。
3.1.2 加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根据资源禀赋、农业基础及与周边省市的相互关系等因素,将福建省划分为闽西北、闽东南、沿海三条分工协作、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农副产品物流带,依托中心城市、综合运输枢纽等资源,在厦门、福州、泉州、莆田和漳州建设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农副产品综合性集散中心,重点培育10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发挥省际边界农副产品物流区位优势,建设一批区域性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实施“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工程”,新建和升级改造一批大中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特色农副产品优势产区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推进福州、南安、龙岩、福鼎等粮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宁化、诏安、上杭等省际边贸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基于重点粮食批发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建设233.5万吨库容的标准化粮食储备仓库,加快“危仓老库”维修改造。
3.1.3 构筑农副产品物流配送网络
健全福建省农副产品流通网络,经营网点覆盖福建省域所有较大村。在大中城市培育一批区域性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农副产品冷链系统、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副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健全农副产品逆向物流体系。
3.2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福建省要建立一个由政府、农副产品物流相关企业、农户、农民专门合作社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副产品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如下图所示。首先,福建省要整合资源,以互联网技术和EDI技术为手段,搭建以福建省为中心,覆盖全国的农副产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实现对农副产品物流信息的全面、及时采集、加工、分析、挖掘和;其次,福建省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制度、措施鼓励和支持农副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推进与农副产品物流相关的农业、财政、税务、海关、交通、经贸等政务系统的协调与开放,制定和推广农副产品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再次,农副产品物流企业要加大对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投资和升级换代力度,广泛采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EDI等技术,发展农副产品网上交易、电子结算与支付;最后,农村作为农副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薄弱环节,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重点“金农”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四电合一”(电台、电视、电话、电脑)工程,完善“12316”等政府手机短信推介平台,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发送给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拓宽农民获得农副产品物流信息的渠道。[4]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运行模式
3.3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涉及设施设备标准化、农副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物流信息标准化等方面。福建省应采用国际标准或通用的国家标准,形成统一的农副产品物流国家或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5]大力推进农副产品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包括各类农副产品运输、仓储、装卸搬运装备、物流器具、包装等的标准化建设。参照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外标准,构建以HACCP、GMP、GAP、ISO等制度为重点的福建省农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安全认证体系,加强农副产品质量分级、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在福建省域范围戎贫┭细竦募煅榧煲弑曜迹建立农副产品身份证制度、责任追溯制度是使农副产品物流体系高效运转的保证。此外,福建省要建立从信息编码―信息采集―信息交换―信息应用的农副产品物流信息标准体系。
3.4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市场主体培育
农副产品物流市场主体的专业化、规模化至关重要,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市场主体包括:国有粮食公司、供销合作社等“国合”商业组织,农业公司,农副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农副产品物流经纪人队伍。[6]而现在福建省批发市场、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农业集团公司等市场主体在农副产品物流过程中还很难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福建省各种农副产品行业协会也发展缓慢,无法在农副产品物流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建议福建省现阶段发挥“国合”商业组织的已有优势,发展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物流中介组织,培植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鼓励为农副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应鼓励、扶持一批大型的物流龙头企业,使它们壮大力量,增强农副产品物流运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飞驰.整合资源构建多渠道农产品物流体系[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杨东星,马胜春.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14):64-65.
[3]王新利.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结构设计[J].中国流通经济,2003,17(5):8-12.
[4]王传礼.我国区域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范文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64-02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给顾客提供更好的质量、更大的柔性、更多的选择、更高的价值和更低的服务价格。为适应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要不失时机地把推行现代物流作为改造提升农产品传统流通业态的一种有效形式。
关键词:农产品运输; 物流发展; 策略措施
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由于农产品本身特质,以及产销地域广阔分散的特点,所以对农产品物流规划、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个物流过程是目前农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关键环节。
1培育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主体
首先是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食品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产品运销协会等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增强农户在农产品物流系统中的地位。其次是着力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随着邮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邮政物流专业化经营的加快推进,农村邮政物流已成为农村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流通、增加就业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着力打造管理集约化、网络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村邮政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完善经营机制,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双向高效、种类丰富、服务便利”的农村邮政物流服务体系。要加大对邮政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邮政企业利用网络优势,建立“连锁经营+配送到户+科技服务”的农村物流新体系,培育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商务部门要支持邮政企业与有实力的大型超市、商贸企业合作,开展农产品进城等业务。交通运输部门要支持邮政企业依托交通运输平台发展农资仓储和配送业务。
2加强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虽得到较大改善,但与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相比,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相关标准体系建设、物流技术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关键。首先是可以考虑通过专项资金等形式,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其次是可以考虑通过适当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优先向农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冷藏、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第三是加强物流技术研发,逐步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储运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技术体系;第四是加强物流技术标准、计量标准、数据传输标准、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物流行业标准。
3搭建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
信息化建设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首先要加强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建设,对主销产品的生产、需求、进出口和市场行情进行监测、分析,对有关情况及时分析预测和,为生产者、经营者决策提供参考;其次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准确地农产品供求信息,提高农户和相关企业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效率;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着力提升物流交易效率。
4民营物流企业市场广阔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要是由大量的农户进行的。这些农户的生产零星分散,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部分农民专业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淡薄,市场参与能力也较弱。由于农村中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农民多以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面对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对手,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不仅使其在流通中蒙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无法全面收集和掌握大量的市场信息来指导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特点以及农产品物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表明现代物流服务对于农产品的流通甚至是农民的生产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要满足农民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要通过市场规律来运作,以企业为主体来实现。正惟如此,民营企业就有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它们可以发挥其经营观念新、机制灵活、管理方式适应性强的优势,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的物流增值服务,可包括分类、包装、适度加工、仓储管理、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这样,既可以帮助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农业生产,避免因盲目生产带来的损失,增强农户在整体上的竞争力,也能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和运作效率,带动整个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从而解决大市场和小生产的矛盾,促进农产品流通的规范化、市场化。
此外,由于农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农产品企业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很难满足自身综合化的物流服务,需要将物流业务交给专门的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和流通企业最急需的是综合(包括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这样可减少农产品生产企业的配送活动,企业可集中精力和技术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实现效率最大化。不但节省运营成本,还可减少交通拥挤,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5建立村镇物流配送体系
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062-03
农产品物流是适应当前形势的一种新型的流通形态,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拓农村市场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不仅能为经营主体提供真实、准确的有效信息,减少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增值;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质量安全,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降低和杜绝农产品公共安全事件的爆发,有利于保障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1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产品物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仍处于起步阶段,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据统计,中国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如能挽回此项损失的50%,可供2000万人口消费4年,相当于开发数百万公顷的“无形粮田”;我国每年在运送路上腐烂的果蔬达3.7万吨,可供养2亿人的生活。此外,在农产品市场建设、物流主体的培育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1.1中国农产品物流整体处于低水平运行
2003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值为11261亿元人民币,同比发展增幅只有2.5%,农产品物流(不含农业生产资料物流)总值在社会物流总值中的比重仅占3.81%,并且远远低于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7%的增长幅度,与突出的高额农产品物流损耗和成本一起,反映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差距悬殊。
1.2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下
在我国,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屈指可数,社会上对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作用和意义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至今较低。尽管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总体看来,物流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不强,自营物流还占绝大部分,第三方物流发展比较缓慢。
1.3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和效率低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和准公共设施仍然落后,从而导致了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下。
1.4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以及管理水平低下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000多家,但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数量有限,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检疫监测手段不完善,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1.5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下
由于小农经营的原因,我国农户对于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其他诸如来自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的都很少。当前,许多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在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物流整体信息化程度低下。
1.6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发达的商品流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占据农产品流通主导地位的批发市场大部分都只是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了一个交易的场地,还存在着档次低、功能单一、交易手段单一、服务与管理落后等诸多不足。二是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渠道狭窄。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形式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难以承担起市场主体的角色。
2国际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比较早,很多国家都已经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美国以超级市场为主体的规模化物流体系、日本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一体化物流体系、欧盟以零售行业为中心的专业化物流体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多样化农产品物流体系。综观这些国家不同的物流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对农产品物流发展重视程度比较高,税收、财政支持等方面都采取了优惠的政策,对物流基础设施及科研等的投入很大,重视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二是企业方面非常重视农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从改进物流技术和提高信息化程度入手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农户为了提高农业收入积极参与各种合作组织,通过提高自身的谈判地位来拓宽销售渠道和降低交易成本。
3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约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分散的小农经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国家财政投入的缺乏以及高级物流人才的严重不足。从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经验看,物流的发展必须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探索适宜的运行模式,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国外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经验,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必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保障,必须高度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
3.1构建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
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以农产品资源、品牌培育和初级、精深加工为支撑,打破传统产业、部门、地域的局限,优化整合物流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标准化、信息化为前提,逐步建设形成国际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省会)、重点产销区、主要产品基地五级农产品展销、加工、仓储、运输、配送、供应的物流网络体系,以有序、高效、快捷、准确的商品流通、信息反馈和资金管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3.2制定适合国情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
建议国务院尽快确定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政府主管部门或牵头组织协调部门,建立联系会议制度。抓紧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不断完善相应市场准入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方向、目标、原则、内容、地位和作用等。要建立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各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的一站式管理体制和服务机构,消除多头管理,简化物流企业立项审批程序,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给予农产品物流产业较其他第三产业更为优惠的土地、贷款、税收及相关扶持政策;继续深化交通体制改革,完善交通运输法规,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推动公路、水运和港口投资多元化和运营商业化,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通过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建立新型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为未来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整体蓝图和指导方向,促使这项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市场繁荣的颇具发展潜力的大事业,步入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3.3加大现代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推动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政府引导性投入是关键。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该重点列出专项资金,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近期优先向农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着力改善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交通运输条件,重点加大物流科研投入力度,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的专业化水平。
3.4加快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在扶持已有农产品物流企业等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同时,重点是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为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奠定基础。
3.5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
现代农产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很高,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信息体系支撑,就不可能完成现代复杂的农产品物流活动。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尽快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为我国农产品物流整体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可能和基础。一是成立由农业、贸易、气象、供销、交通、工商、统计等部门参与的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对有关情况及时分析预测和,为市场提供服务。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应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连接起来,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和POS(时点销售信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交换,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达到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实现市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包括交易结算、物业管理、客户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的信息化;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让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切实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3.6大力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鼓励对农产品物流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在高校拓展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资助扶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为中国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SCM)以及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运作,适应时展特别是适应加入WTO对农产品物流要求的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及民办教育机构举办从业培训,建立物流行业的职业终身教育系统;同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行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