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文旅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文旅规划

农文旅规划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消防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国家三农政策深入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部分企业的产业链逐步向农村延长,大量的青状年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收入稳步增长,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些现代化的农机具和高档家用电器在农村已被广泛使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量迅速增加,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农户后院变成了存放农机、农具,化肥、农药,粮食、饲料、柴草和饲养家畜、家禽的主要埸所。由于农村可燃物品多,村民消防常识缺乏,消防安全观念淡薄,加之生产、生活用火不慎、火灾发现不及时、扑救不力等因素,发生火灾后,少则几户,多则十几户甚至数十户受灾,损失惨重。一旦火灾发生,一生辛辛苦苦、省吃俭用积累的物质财富即刻化为灰烬,生产受到影响,生活十分困难,刚刚致富的农民因火灾返贫的现象逐渐增多。据统计,目前部分地方的农村火灾所占比例已高达80%以上,农村火灾的多发,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好消防工作将成为各级政府和公安消防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避免新农村规划建设城市化。主要原因是从事新农村规划的人员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不了解农村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客观规律,缺乏调查研究,往往将城市规划的模版缩小就变成了村镇规划,把村镇规划的模版缩小就变成了中心村的规划,这样的规划往往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冲突,既不利于农业生产,也不方便村民生活,在火灾预防和扑救方面也会留下隐患。如谋地一中心村的新农村规划,把居住区和养殖区分开设立,养殖区距居住区最近处约500米,且居住区内不得从事家畜家禽养殖,村民每次给牲畜添草饮水来回需要走1-2公里的路程,每天要走好多趟,养殖区发生火灾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到场,不利于初起火灾的扑救。

二、养殖区的集中设置将变成新的火灾重灾区。据统计农村火灾80%以上都发生在后院的养殖及柴草和农作物秸秆堆放区域,养殖区的集中设置只能是将原先的火灾重灾区从村民住宅后院转移到养殖区,集中设置养殖区将会把柴草和农作物秸秆又重新带到养殖区周边集中堆放,且密集程度要比分散养殖高的多,集中养殖也会因饲养家畜家禽需动用明火、夜间饲养用明火照明、吸烟及小孩玩火等火源高度集中,引发火灾的因素增多,这样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火烧连营,火烧连片,扑救难度增大,损失将会更加惨重。因此,如确实需要集中建设养殖区就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畜圈禽舍等建筑的耐火等级;二是每50—100M应留有足够的防火间距或防火隔离带;三是草料及农作物秸秆与集中养殖区应分开设置并分散堆放,防止火烧连营的问题发生。

三、提高建筑耐火等级设置必要的防火间距是新农村消防规划建设的重点。新农村消防规划建设应当本着统一设计,分散施工,加强监管,重点指导的原则进行,提高建房质量特别是提高房屋的耐火等级,对房屋的节能保温材料、室内装修材料,电器燃气材料应当制定指导性标准通过《村民防火公约》和乡规民约加以规范和监管。户与户之间或每三至五户之间应留有一定数量的防火间距。

四、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是新农村消防规划建设中预防火灾的关键。过去,柴草和农作物秸秆是村民热源的主要原料,这既是村民在后院大量堆放柴草和农作物秸秆的主要原因,也是农村火灾多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是阻断村民在后院大量堆放柴草及农作物秸秆的唯一有效手段。

五、加大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火灾扑救的主要手段。农村地区大多远离公安消防队,近几年国家加大农村消防工作力度,大部分乡镇组建了政府专职消防队,现多数因资金困难、人员的工资待遇无法落实而名存实亡。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立足自防自救是个关键,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人畜饮水改造工程加大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方法是沿村庄街道供水主管线每2户村民住宅设一个消防取水口,可采用DN65或DN50的室内消火栓口,方便消防水带连接即可,设置集中养殖区的如果给水通到养殖区可沿道路每50米设一个取水口。另外每个中心村应设一间消防工作室或消防器材室,集中配备1至2台手抬消防机动泵及10盘消防水带,一旦发生火灾村民可利用配备的消防水带从取水口直接取消灭火,及时将火灾消灭在初起阶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作者简介:师华,男,汉族,生于1970年,1989年入伍。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公安消防支队

农文旅规划范文2

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紧紧围绕“一心两带三区四游”旅游体系,坚持把“大旅游”作为推动“大扶贫”的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用“经营农村”理念全力做好“旅游+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民”三道加法,打造了坛厂神采八卦园、鲁班水彩隆堡、苍龙草木年华、长岗蔺田新村等一批农旅一体化脱贫示范点,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

“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

截至目前,全市近30个村寨发展乡村旅游,5000余名农民吃上“旅游饭”,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带动社会就业3万人。2016年,全市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1.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6%;旅游接待游客607.8万人次、同比增长37.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7亿元、同比增长45.2%。

首先,着力抓打造,注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仁怀盐运文化、文化、酿酒文化等特色文化,按照全市60个贫困村区位合理性、产品差异性、游乐参与性、空间开放性和效益辐射性等特点,高标准规划打造了坛鲁农旅一体示范区、五马生态旅游示范区、后山民族风情旅游示范区、桐梓河水上体验示范区和15个旅游扶贫点。注重与农业产业相结合,围绕山地生态畜牧业、商品蔬菜、特色经济果林、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建成一批以生态休闲、农业体验、乡村度假为主题的工农旅一体的示范园,切实增强了贫困村“造血功能”。目前,全市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4个,发展蔬菜产业1.6万亩、精品水果产业1.2万亩、茶产业1万亩、花卉苗木产业1.5万亩、核桃产业5万亩、中药材产业6000亩,扶贫产业覆盖贫困人口2.7万人。注重与乡村资源相结合,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山地特色等自然资源,做优做特五马广东东升农场生态农业示范区、学孔“茶旅一体化”、坛鲁“工农旅一体化”,积极吸纳游客现场采摘新鲜果蔬、观赏农业风光、体验农家活,让游客记得住山水、留得住乡愁,农民收入实现倍增。比如,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一季度旅游综合收入达500余万元;鲁班镇隆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扶持村民开办农家乐7家、乡村客栈2家、百货经营9家,实现了农民向个体工商户转变,增加农民收入600余万元。 城乡靓 贵州省仁怀市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图为仁怀市国酒门。

另外,仁怀还着力抓基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景区停车场、厕所、旅游标识等设施建设,努力完善景区服务体系;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扎实推进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和“交通三年攻坚”、“水利三项会战”,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目前,已新建游客服务中心3个,安装游客标识标牌1000余块,建设生态停车场15个、旅游公厕30座。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全民参与、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注重长效”的原则,以“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方向,采取集中重点整治、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基层基础管理、深化体制改革等综合措施,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l展乡村提供坚实基础。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按照“文态、业态、形态、生态”和“打造点、连成线、延伸面”思路,对乡村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整体开发,高品位建设景区景点,着力打造“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的旅游环境,使游客真正享受到“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打造出了苍龙草木年华、喜头云乐新村、后山少数民族特色乡等。

同时,着力抓培育。高位宣传,借全省“大旅游”和“遵义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东风,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快建设“智慧旅游云”,全面提升工业旅游和山地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旅游的对外形象。加强与携程网、本地网络平台、腾讯、百度、贵州数字电视等合作,及时旅游的动态信息,不断完善景区的信息服务,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深化内涵,做大做强“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扶贫”等“旅游+”文章,不仅使直接从事休闲旅游业的农户增加了收入,还有力带动了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拓宽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比如,五马镇鱼孔村借乡村旅游和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东风,通过建设生态水产基地、大型水上乐园、儿童游乐园、农家特色餐馆,解决了50余户贫困户、200余人就业。全民参与,茅台镇成功承办了贵州省第十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有力推动了茅台示范镇建设、全景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井喷式增长。通过举办文化节、旅游节、艺术节、展销会,鼓励和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市“城乡靓、产业聚、环境优、百姓富、人气旺、名声响”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画卷正在描绘。

此外,着力抓增收。该市积极通过教育、引导,使农民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自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如,学孔镇通过“茶旅一体化”,实现了既卖茶叶、也卖风景的大格局,今年一季度,实现贫困户务工收入100余万元;美酒河镇娄子坳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产业脱贫相结合,深入推进资产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7360元;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工农旅一体化”景区建设,引进了16家企业进驻发展餐饮、客栈、坛艺等产业,推动了农民工创办黔龙山庄、海义堂等乡村旅馆,目前到该村登记经营餐饮、住宿、花卉盆景等企业已有60余家。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

乡村旅游具有经济拉动强、产业关联度高、增长速度快、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实施精准大扶贫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规划发展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乡村旅游点,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不断提升经营乡村旅游竞争力。比如“坛鲁一体化”的打造。

农文旅规划范文3

遵照省委书记陈敏尔2015年7月到罗甸调研时,明确提出的建设“水之城、玉之城、灵性之城”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好天然温室、依托长寿品牌,做活大健康,实现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奋力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是摆脱“富饶的贫困”寰车挠τ兄义。

找准罗甸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旅游业同质化竞争,难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突出比较优势,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才能脱颖而出、成功突围。罗甸旅游资源的欠开发、旅游产业的欠发达,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实现后发赶超的比较优势。

――宏观政策利好。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山地新型旅游业态,打造以‘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为品牌的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部署,以及黔南州委、州政府“一圈两翼”的发展布局,我县被列入南翼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给罗甸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同时,今年罗甸将承办黔南州第十届旅发大会,明年将协办全省第十二届旅发大会,这些都为罗甸县旅游业实现“跨越一跳”释放出强烈的政策利好。

――资源禀赋独好。一是个性十足的气候优势。罗甸全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0℃,基本没有霜期,是全省冬季最暖的地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大空调”、“大氧吧”、“大温室”。二是出类拔萃的资源优势。罗甸物产资源丰饶,玉、火龙果、脐橙、艾纳香被称为“罗甸四宝”,进入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目录。罗甸玉,品质可媲美新疆和田玉,具有很好的开发和收藏价值;罗甸火龙果,正成为引领这一产业发展的新样本;罗甸脐橙,曾经的“贡品”正焕发出新的活力;罗甸艾纳香,正助力健康养生产业香飘四方。三是观天探地的组合优势。惠罗高速罗甸边阳匝道口至全世界最大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仅26公里,从大射电至县城不到40公里,是外界经贵阳至大射电最便捷通道。境内有“东方洞穴博物馆”大小井溶洞群,有中国最年轻的高原千岛湖水系,有地质科考经典胜地“三叠纪”大贵州滩,有神秘莫测的打岱河、白龙天坑群。这些对向往探索地外文明、地下奥秘的人们有着无穷的魔力。四是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有《夜乐舞》、《花棍舞》等一批少数民族经典歌舞,有扎染、刺绣等民族习俗;有黄豆鸡、荞灰豆腐、荷叶粑等特色饮食。领略少数民族风情、享受独特的少数民族美食,罗甸都是旅游者值得一来的选择。

――区位优势渐好。伴随着贵阳到罗甸的高速公路贯通,罗甸步入了“高速时代”,融入贵阳一小时经济圈。更为重要的是,罗甸至平塘、罗甸至望谟、罗甸至广西百色高速公路的开工和罗甸机场选址新建,红水河航道提级改造、永兴铁路规划建设,罗甸正成为贵州正南方向的“大十字型”、水陆空一体的交通枢纽,成为黔桂结合部连接成渝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城镇,成为贵州乃至大西南南下出海、直达东盟的新通道,凸显出难以替代的区位优势。此外,随着县内“天眼”驿栈・古镇边阳农旅观光园、新中盛火龙果现代农业休闲园、上隆生态农业观光园、蒙江国家湿地公园、翠滩森林公园等生态型景点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已为大健康、大旅游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打造最美湖城 实现井喷式发展

罗甸之美,美在山水;罗甸山水,一览云贵。未来几年,罗甸将抓住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和打造黔南南翼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一系列政策利好,紧扣“一枢纽三基地一湖城”的发展思路,借助“中国长寿之乡”和“天然温室”品牌,做足旅游“水康、玉润、山青、业兴”的新篇章,把罗甸打造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健康养生福地,让湖城人民享受美好,让来湖城的人们感受美好。力争到2020年,创建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3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接待过夜游客总量超过330万人次,年均增长45%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

――用好区位优势,打造大射电配套服务基地。充分利用世界的大射电“天眼”旅游资源的溢出效应,抓好“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将游客吸引至罗甸,着力把罗甸打造成承接大射电科考旅游的配套服务基地。一是加快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及七道拐至县城、县城至红水河二级路、环城大道二期、环湖公路等景区转接线建设,打通县域交通脉络,提高通达率。二是重点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边阳、沫阳、红水河、木引等轴向支撑的五大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打造大小井、高原千岛湖、红水河休闲度假区、板庚滩地质公园、天坑群地质公园等五个龙头型景区,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集聚旅游发展要素,丰富旅游业态。三是抓好罗甸玉、火龙果酵素、火龙果花茶等独具罗甸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提供有效供给。

――扩大品牌效应,打造大健康养生基地。依托“中国长寿之乡”金字招牌和暖冬气候、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引进优强企业,在县城规划建设大健康产业园,打造集医疗、养生、康复、康体、养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长寿食品、生态旅游、候鸟式旅游地产、康体养生和长寿文化五大产业。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罗甸打造成贵州生态文明旅游示范区、冬季避寒最佳旅游目的地和最佳健康养生、养老基地。

农文旅规划范文4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为平台,来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利用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促进“三农”综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系统工程。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促进“三农”发展的意义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均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提升优化,按照“成片相连,田型规整、道路水系配套完善,农机农艺措施相互融合”原则统一把坡耕地整理为适宜“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梯台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大大提高了农业用地防洪抗旱的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此外,土地的综合整治还可以改善农田土壤结构,预防治理水土流失或污染,为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2.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通过归并零散土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沟渠综合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手段,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适度调整分散布局的农村房屋引导农民进入农村居民点或农民集中区居住,把农民腾退出的宅基地、废弃地进行复垦,既新增了耕地又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建设用地来源;通过整合其他部门的涉农项目可以完善路网水电、广电文体、教育医疗、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等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3.是化解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严重威胁耕地安全,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突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建设用地需求量持续增加与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突破的矛盾,使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协调衔接、互促共进。土地的综合整治通过对荒山荒坡及工矿废弃地等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实行田块归并,降低田土坎系数,增减有效耕地面积,用于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补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对策探析

1.构建科学高效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体系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一个科学的体系来进行指导。这一体系主要包括融资管理制度、农民保障制度以及监管机制与技术支撑体系等,具体如图一所示。

2.强化土地权属调整与地籍管理

由于我国土地确权尚不完善,农村土地普遍存在产权模糊与产权虚置等问题。对此,要进行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化改革,在全面推进土地确权的基础上,通过确权颁证来为土地空间置换、权属调整、地籍管理创造条件。整治过程中的新开发土地要及时入籍备案,对其经营权的确定要在严格审查经营者的目的与资质之后,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与产业化生态化结合

土地综合整治要求体现农业用地结构多元化和农业生态用地多样化的要求,要将农村土地视为完整的生态系统,根据区域内不同镇村地理条件、土壤类型、生态类型、产业特色和人文特点等进行有差别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必须与土地流转及产业化经营相结合。通过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的运行,最终实现项目实施的规模化、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投资受益化。

4.加强项目整合,统筹投放使用资金,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综合性工程,要制定各具特色的有差别化的“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服则服、宜旅则旅”的各镇、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要在顶层设计上建立涉农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整合各有关部门的涉农资金,集中打造新农村建设区,采用“渠道不变、集中投入、各计其效”的资金管理模式,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作一桌席”的良好效果,以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项目的施还要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了政策性投入,还可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农文旅规划范文5

一、农家乐旅游的基本情况

(一)“农家乐”旅游的这种现象

1、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这是近几年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

它利用农家院落及山水田园风光,将绿色生态与乡村风情结合,旅游与休闲结合,人文与民俗结合,凸现农家观光旅游自然、淳朴、宁静的主题,满足都市人走出城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吸新鲜空气的心理,是农民向城市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2、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因此消费就不高了。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舒缓现代人的紧崩的思绪,因此受到很多城市人的热烈欢迎。

(二)发展农家乐旅游的意义

发展农家乐旅游为农民开辟一条不用“离乡离土”就可以就业脱贫致富的道路,农民“务农务旅”,“亦农亦旅”使农民的经济收入有了普遍提高,而且有利于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也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以说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前景

1、国家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召开了全国性的乡村旅游会议,各地也都有采取了新一轮的推动措施,形成了多层次的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局面。

2、农家乐发展起来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汉中农家乐的发展状况

(一)汉中农家乐旅游的优势

1、具有独特的区位因素。汉中位于中国西部,但却拥有与江南一样的秀色,是一处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独特的地域造就汉有的南北方交融气候,南北临界地貌特征,使汉中既有南方的清秀,又有北方的神韵,被誉为“陕西鱼米之乡”。

2、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里是大熊猫繁育的乐园,朱守望的净土,被公认是世界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在这依山傍水的地方体验汉中农家乐将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随着西汉高速的开通,越来越多的旅客来到汉中,这给汉中的旅游带来了飞速发展。同时,这也就给汉中农家乐旅游带来大量客源。所以,对于汉中农家乐旅游这是一个发展的机会,汉中农家乐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农家乐旅游。

4、具有发展的大好机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在周末、节假日远离喧嚣的都市,融入广阔的天地,呼吸新鲜的空气,回归美丽的大自然,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二)汉中农家乐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1、盲目性开发,层次偏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也纷纷兴起,但因专门的行业管理规范标准和管理未能及时跟进,农家乐出现了一哄而上,真正有“农家乐”提供的具有本地浓郁特色旅游项目和参与性极强、健身绿色休闲项目极少。

2、管理不规范,存在隐患多。农家乐管理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如旅游、工商、税务、卫生、消防、质监、环保、文化等。由于农家乐是新事物,存在很多管理的缺位或不到位的现象。

3、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现在农家乐旅游要么设施简陋,相互杀价,要么大兴土木建得富丽堂皇,使尚未成熟的农家乐又走了样,距离农家乐特色越来越远。

4、市场意识单薄,培训较缺乏,服务不到位。由于汉中“农家乐”家庭粗放化、松散经营,没有横向和纵向的销售网络,坐门等客,市场开拓意识不强。农家乐一般都是以家族式经营为主,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没有经过一定的培训,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服务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

(三)发展汉中农家乐的方向以及所采取的措施

1、汉中“农家乐”旅游今后发展的方向

以“农”为根。农家乐的根本魅力是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所以农家乐旅游应以农业、农村、农事为载体,重点突出一个“农”字。

以“农”为形。“农家乐”应以家庭为单位,体现出“家”的形态,规模适度,不贪大求洋。对屋舍、庭院、厕所等设施进行改造,做到环境整洁、干净卫生、舒适温馨,让游客体会到家的温暖。

以“乐”为魂。利用“三农”作文章,挖掘乡风民俗,设计参与性强的项目,游客到农家乐不光是享受,更多的是在于体验农活,如:采摘水果、播种蔬菜等等。在农家乐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突出农村特色,保持原汁原味,比如说吃农家柴火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唱农家戏,走农家路等,让游客真正的走进农村,感受农村,感受农村最本质的形象。

以“富”为本。将农业功能转变为旅游功能,乡村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市场,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增收增效目的。

2、汉中“农家乐”旅游今后发展对策

科学规划,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各地区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农家乐规划,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着力挖掘、整理本地的人文、生态、民俗资源,把民间文化活动和农事活动、健身活动、民间文艺等有机结合到“农家乐”进行开发,通过推出旅游上山下乡、市民小菜(果)园、假日做农夫、做农家饭、教你编织和使用农具等专题旅游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丰富“农家乐”的内涵,形成具有当地风土、文化气息的农家乐味道的特色品牌。

农文旅规划范文6

近日,《支点》记者从湖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湖北省住建厅”)获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城)镇申报工作已经启动,计划今年在全省范围内规划建设20个特色小镇。

这标志着,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去年10月14日,在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湖北省有5个小镇入围,分别是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襄阳市枣阳市吴店镇、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和随州市随县长岗镇。

同年年底,湖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在3-5年时间内,规划建设50个国家及省级特色小镇。

什么样的特色小镇更易申报成功?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发展情况如何?呈现出了哪些特色?

入围者的启示:擦亮“千古帝乡”名片

从枣阳火车站向南出发,一路上景观带绿意盎然,宽阔的双向六车道畅通无阻。驾车不过十多分钟,便进入了入围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吴店镇。镇区入口处,“千古帝乡”四个大字赫然悬挂在列。

吴店镇党委书记张少卿告诉《支点》记者,吴店镇之所以能入围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正是因为擦亮了“千古帝乡”这张名片。

去年8月,在接到住建部启动申报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的通知后,张少卿等人便着手梳理吴店镇的特色。

思来想去,张少卿认为,“千古帝乡”或许是个突破口。

这是因为,堑暾蚴侵泄历史上“十大明君”之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光武帝)故里、“光武中兴”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九连墩战国古墓群、郭家庙曾国楚墓群所在地,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建制史的历史文化古镇,素有“古帝乡”之称。

不仅如此,在申报特色小镇之前,吴店镇就有以刘秀为元素建立的白水寺和无量台2个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

镇区往南行驶约五分钟,便是白水寺风景区。白水寺原名白水禅林,刘秀初期起兵时曾避难于此。从入口处的365个石阶沿路而上,依次有光武帝祠、光武大殿、大雄宝殿、娘娘殿、白水井等多处古建筑物,记载了刘秀在舂陵(吴店镇)起兵以及称帝后治世的故事。

从镇区往北行驶十多分钟,便是无量台风景区。无量台始建于东汉,是后人为纪念刘秀功德而建,这里也是刘秀当年起兵时的点将台和祭天台。2010年,吴店镇投资开发重建无量台风景区,恢复建设了无量台、关公殿、光武殿、祖师殿、观音殿、财神殿等18处建筑景点,记载了以刘秀为代表的东汉儒家文化。

“刘秀是吴店镇独一无二的优势,而且以刘秀品牌为舵手,以帝乡文化为抓手,以名胜古迹建设为推手,我们在文化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何不试试呢?”张少卿说,“决定申报后,我们就继续走擦亮 ‘千古帝乡’名片这条路。”

让张少卿没有想到的是,当年10月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吴店镇竟入围了。

“我们能入围,一方面是找到了吴店镇的特色,也就是以‘千古帝乡’的名义来打造文化旅游。”张少卿重申道,“另一方面是我们已经有了基础,不是为了申报而申报,不是凭空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数据体现了成效。2016年,吴店镇以白水寺风景区、无量台风景区为旅游核心载体,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益3亿多元。

不过,张少卿坦言,“千古帝乡”这张名片还有待进一步擦亮。比如,以刘秀为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还要推进;九连墩战国古墓群和郭家庙曾国楚墓群景点建设还在开发中……

“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张少卿说,“绝不是仅仅入围国家级特色小镇就够了。”

申报者的应对:玩转“桃花古驿”经济

阳春三月,有片地方一眼望去,连绵数十里桃花盛开,宛若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场景。

这片桃林位于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它是杨店镇与武汉卓尔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尔文旅”)联合打造的特色小镇――卓尔小镇・桃花驿的组成部分之一。

卓尔文旅旗下卓尔发展(孝感)有限公司策划总监任启方告诉《支点》记者,卓尔小镇・桃花驿已积极开展湖北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城)镇申报工作。

“早在2013年,我们就启动了这个项目,占地面积3万多亩。特色小镇正式提出以后,我们的思路更清晰了。”任启方说,“主要以桃花古驿文化、孝文化为载体,将卓尔小镇・桃花驿打造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国际亲养农旅小镇。”

之所以选择这个定位,与杨店镇以万亩桃花古驿闻名不无关系。杨店镇古名斗山铺,建于唐代。桃树栽培也于此开始,形成十里桃林盛景,并以驿站蜚声荆楚。《孝感县志・斗山驿馆》记载:“通往南北之咽喉,军队换防、外交使节往来,以及粮草运输飞马舟车皆无宁日。”因此,斗山铺得名桃花驿。

如今的杨店镇,是中国四大早蜜桃基地之一,整个镇内绵延着约2万亩桃林,而且品种繁多,有天仙红、满天红、南国红、七仙红等20余种桃树。

此外,杨店镇隶属的孝感市――是我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孝文化故事,孝文化历史深厚。

“驿站留下来的就是住宿文化,孝文化传承下来则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子教育和健康养老是具体表现。”任启方解释说,“我们将把卓尔小镇・桃花驿做成人们休闲度假的一个好去处。”

卓尔小镇・桃花驿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桃花节”上,有近十万人来这里游玩。

《支点》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桃林可供观赏,附近的亲养农乐园正在施工建设,今年6月游客便可体验植树、种菜、摘果、野炊,玩沙滩车和卡丁车等亲养项目。围绕卓尔小镇・桃花驿、长9.7公里的循环道路两旁,还有品茶、书法、钓鱼等不同主题的各类庄园。

“未来,卓尔小镇・桃花驿将是一个集赏花旅游、亲子教育、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任启方说,“争取3-5年内,成为国家级特色小镇。”

两百相争“特色”:因地制宜就好

无论是已经入围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吴店镇,还是正在积极申报湖北省级特色小镇的卓尔小镇・桃花驿,均是湖北省建设特色小镇的一个缩影。

湖北省住建厅村镇处副处长刘铁军告诉《支点》记者,湖北省各个县市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极高,目前已有近200个项目申报省级特色小镇。

“目前已初步选定60多个项目作为特色小镇的创建单位,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考核后,从里面最终选定20个项目作为第一批湖北省级特色小镇。”刘铁军说,“如果一些项目达不到考核标准,还有可能从考虑名单中剔除。”

毫无疑问,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将迎来一场严格的“淘汰赛”。

特色小镇究竟有无特色,则成了这一大赛能否取胜的一个重要标准。

反观已经入围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吴店镇,是以“千古帝乡”为名片,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特色小镇的卓尔小镇・桃花驿,是以“桃花古驿”玩转休闲度假特色小镇。

尽管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特色,却不难发现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在打“文旅牌”。

刘铁军向《支点》记者透露,近200个申报名单中,有100多个项目以旅游建设为主。

何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张少卿表示,不光是湖北省,中西部很多地区,乃至江浙一带不发达的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这些地方缺乏产业支撑,只有旅游资源,且能做出差异化。”他说,“就算想做别的也做不了。”

在任启方看来,选择以旅游为切入口,还在于旅游能带动人气。当将旅游做出一定成效后,可以顺势而为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他举例说,农业观光采摘能带动当地以桃为代表的农业发展。工业方面,还能延伸桃产品产业链,开发出桃酒、桃花饼、桃胶等产品,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做出特色。

这样的想法也体现在吴店镇打造特色小镇的思路上:以蔬菜、茶叶、花卉为代表的农业观光游已经启动;以葡萄、草莓等为代表的休闲食品也在加速开发中……

尽管如此,这并非意味着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就没有以其他产业为招牌的特色小镇。

同样是入围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被称为“飞行小镇”的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特种飞行器设计、生产和试飞基地,并拥有能够满足波音737以下通用机型起降需求的漳河通用机场。

近年来,荆门更是加大力度建设飞行器和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吸引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11家航空企业落户。目前已形成航空研发制造、航空运营和服务,以及通航培训和航空旅游四大板块,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初具雏形。

还有更多正在积极建设的――以茶产业为主体的卓尔小镇・羊楼洞,以汽车工业为主体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以知识产权创业孵化链为主体的武汉岱家山知识产权特色小镇……

“以旅游为主体的特色小镇也好,以工业为主体的特色小镇也好,能与当地资源相匹配就是最好的建设路径。”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邓宏兵对《支点》记者说,“特色小的类型原本就应该多种多样,建设也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建设仍在路上:政企合作共赢

眼下,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者来说,资金是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以吴店镇为例,不论是继续深度开发刘秀品牌,还是开发其他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需要的资金都不是小数目。

更何况,特色小镇的建设还涉及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大且周期长。

“政府财力有限,建设特色小镇需要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张少卿说,“大家达成的共识是政府起搭平台和引导作用,为企业做好建设中的各项服务。投资主体则以企业为主,发挥市场作用。”

在这样的思路下,吴店镇已与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深挖刘秀品牌等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与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就基础设施建设达成20亿元的初步融资协议。

卓尔小镇・桃花驿也采取了类似做法,杨店镇采取和卓尔文旅合作共赢的方式,吸引后者计划投资50亿元。

不过,刘铁军也向《支点》记者坦言,并非所有的特色小镇建设者都找到了投资。因此,他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架起特色小镇与社会资本的沟通桥梁。

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19日,湖北省住建厅邀请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以及联投集团、鄂旅投等几十家大型企业,做了一场政银企对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