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质量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质量管理

环境质量管理范文1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水质分析;拉曼光谱技术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目前我国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据统计,全国86%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在水质分析领域已经积累了许多成熟的方法,如富集法、分光光度法、电化学分析方法等。但上述方法对样品有破坏,即分析过的样品不可再用于检测。并且处理过程中一次只能检测一种或几种物质,操作程序复杂,样本也容易被污染,而且相似的成分在检测时很容易产生干扰,并且水分析中红外光谱法的检测限比较低。因此,找到一种能够精确分析水质的方法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拉曼光谱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一)常用的水质分析法简介

1.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即通过测定被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者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来对该物质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方法。将不同波长的光不间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中,得到与其他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如果以波长( )为横坐标,吸收强度(A)为纵坐标,就可以绘出这种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

2.容量分析法

容量分析法是将一种已知其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去,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恰好按化学计量定量反应为止,根据试剂消耗的体积和试剂溶液浓度来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

适合做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应该具备以下这几个条件:

(1)化学反应必须完全按方程式定量地完成,一般要求在99.9%以上,这是定量计算的前提基础。

(2)化学反应应该能够迅速地完成(有时候也可以加热或者用催化剂来加速反应)。

(3)共存的物质不能干扰主要反应,或者用适当的方法将干扰消除。

(4)要有相对比较简便的方法来确定计量点(即指示滴定终点)。

3.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的基础是在电化学反应池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电化学反应。研究者根据溶液的电化学性质(如电流、电极、电位、电导等)与被测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比如电解质溶液的化学组成、氧化态与还原态比率、浓度等)之间的关系,将被测物质所要测量的浓度转化为一种电学参量来加以测量。

(二)拉曼效应背景和原理

拉曼效应于1928年被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发现,是指光波在散射后频率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光的散射现象中有一种特殊效应,和康普顿效应、X射线散射非常类似,当光照射到物质上时光会发生散射,在散射光中,除与激发光波长相同的成分(即瑞利散射)之外,还存在比激发光的波长短和长的成分,即光的频率在散射之后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频率的变化主要由散射物质的特性决定,也就是拉曼效应。拉曼效应是分子对光子的一种非弹性散射效应。当用一定频率的激发光照射分子的时候,一部分散射光的频率和入射光的频率是相等的。拉曼光谱是分子和入射光子碰撞时,分子的转动能量或振动能量和光子能量叠加的结果,在光子的作用下,处于振动基态的分子激发到不稳定的、较高的能态(也称为虚态),当分子回到能量较低的振动激发态时,散射光能量则等于激发光能量与两振动能级的能量差。利用拉曼光谱我们还可以把处于红外区的分子能谱转移到可见光区来进行观测。因此,拉曼光谱作为红外光谱的补充,是研究分子物质结构的一种强有力武器。

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可表述为:当频率为 0的单色光入射到物质上之后,物质中的分子就会对入射光产生散射,散射光的频率大小为 0+ v,波长的偏移量 v与物质的化学结构有着密切关系。每一种物质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征拉曼光谱,并且拉曼光谱的强度与浓度有关系,根据这一原理可实现对物质的检测。

(三)拉曼光谱在水质分析中的可行性

拉曼光谱在水环境中用于物质检测的研究成果包括如下:

(1)有机物:苯类、四氯化碳、酚类、多环芳烃、喹啉、吡啶、葡萄糖、醛类、甲基橙衍生物、有机染料、食用油、汽油及其衍生物、杀虫剂、合成洗涤剂、生物大分子等。

(2)无机物:氟化物、氰化物、氯酸盐、氯化物、次氯酸盐、硝酸盐和硫酸盐、石棉等。

其中绝大部分为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指标中明确表示对健康有影响或对健康可能有影响的物质。因此,如果有一种适合的手段能够对水样品中的每一种成分实现同时的检测就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激光拉曼光谱就是实现这种检测的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理想手段。

二、拉曼光谱进行水质分析的实验研究

1.实验仪器及样本

本次实验使用的是天津市港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LRSII型激光拉曼光谱仪,光源为半导体激光器,输出波长523nm;技术指标如下:波长精度≤±0.4nm;波长范围为200~800nm。为了减小环境中的光对测试的影响,测试必需在暗室中进行。实验样品材料为蒸馏水、浓度为200mg/L,600mg/L的CaCO3。把配制好的样品用光谱仪进行扫描,激光功率为20mw,对每种浓度的样品重复扫描3次。

本实验将利用拉曼光谱对水质的硬度进行测量,所谓硬水,是指水中所溶的矿物质比较多,尤其是钙和镁。GPG为水硬度单位,1GPG表示1加仑水中硬度离子(钙镁离子)含量为1格令。水的硬度分为6级:0~0.5GPG为软水,0.5~3.5GPG为微硬,3.5~7.0GPG为中硬,7~10.5GPG为硬水,10.5~14.0GPG为很硬,14.0GPG以上为极硬。

2.水分子的激光拉曼光谱

水分子(H2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非线性分子,其中O-H键的夹角为105°,O-H键长度改变的振动我们称为伸缩振动,其中伸缩振动根据它反演对称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反对称伸缩振动和对称伸缩振动;而键角∠HOH改变的振动我们称之为变形振动或弯曲振动。因而,水分子从理论上应该有三条基本的振动拉曼谱线。但是,水分子是比较差的一种拉曼散射体,实际测量水的拉曼谱与计算值还是有较大的差异。

3.被测水样品弯曲和伸缩振动拉曼谱的比较

液态水中不仅存在单个的水分子,还存在着通过氢键结合在一起的由若干个水分子组成水分子团簇,这些水分子团簇很容易受溶解于水中的其他物质影响,对水的光谱将产生一定影响。水中的Mg2+,Ca2+等离子与水分子相作用,削弱水分子团簇之间的氢键。并且离子浓度越大,水分子团簇间的氢键被削弱得也就越强。我们根据水结构的混合模型可以得出,在溶液中存在着至少两种水分子,因为离子作用使氢键被破坏的水分子以及氢键作用的水分子。Mg2+,Ca2+既可以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离子,又可以通过离子的电荷来影响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改变水分子团簇的结构。试验结果表明,溶液中Mg2+,Ca2+离子的浓度越大,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就会被削弱的愈厉害,因此没有氢键作用的水分子的数目就会增加。在离子周围高电场的作用下,水分子的有序度增大,可以看出,随着水的总硬度的增加,其拉曼谱的弯曲振动峰强增加,而伸缩振动峰强减小。

三、结论

(一)实验结果分析

水样品不同硬度指标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样品硬度的减少,弯曲振动拉曼峰与伸缩振动拉曼峰强度的比值也减少。可见,用拉曼光谱直接检测自来水的硬度是可行的,这将为饮用水的硬度分析提供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新方法。

(二)拉曼光谱在水质分析中的优势

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与传统的水质分析方法比较,拉曼光谱具有的优势在于:

1.可以实现对样品的无损坏检测:拉曼光谱方法是一种物理检测方法,利用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分析,因此不需要提前对样品进行其他的化学或物理处理,除了少数光敏物质之外,拉曼光谱可以说基本上对被测物质没有任何的破坏,并且在分析前不需要对样品进行专门的制备或处理。

2.样品的微量分析:用拉曼光谱进行检测时需要样品的量非常少,只需要几ml甚至比这更少的量就可以检测出样品的浓度,如果选用显微拉曼技术则需要样品的量甚至只要几微毫升或微克即可。

3.样品的低浓度检测:对于需要做分析的大部分普通样品来说,需要检测的成分大多数浓度都非常小。然而对于有些物质来说,即使处于限量范围之内,对水质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多环芳烃类物质、硝酸盐、四氯化碳等。拉曼光谱检测的灵敏度非常高,尤其对水环境中无机盐和有机成分等有着非常低的检测范围,一般可以达到mmol/L或mg/L。

4.利用光纤可以使拉曼光谱远离被检测体系,改善检测的信噪比,同时实现远距离在线水质监控。

参考文献

[1]陈宜菲.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187-188

[2]仇雁翎,陈玲,赵建夫.饮用水水质检测与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18-50

[3]程光熙.拉曼布里渊散射-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0-151

[4]陈柳,张国平.拉曼光谱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展望及系统设计[J].光散射学报,2004,16(2);184-188

[5]胡军,胡继明.拉曼光谱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展[J].分析化学,2000,28(6):764-771

环境质量管理范文2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TH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150-01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目的是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同时环境保护部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对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是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

1、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经历长期的工作实践,环境监测实验室部分的质控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其主要采取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方式,但影响环境监测的因素较多,牵涉面广,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备,管理工作存在漏洞,阻碍着数据准确性提高。因此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质控技术的完善。

2、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意识有待加强

环境监测站在通过计量认证认可后,往往容易出现放松管理的状况。认为资质已经取得,承检能力已经具备,质量管理工作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不再作为重点整理工作来抓。从而使得质量管理体系被动运行,质量管理工作成为形式。各管理阶层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意识不够,不能主动的发现问题,失去了自我监督的作用,增加了弄虚作假的思想意识。

3、培训机制、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对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培训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监测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培训,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测能力得不到提高,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综合分析人才、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质量管理的需要。

4、信息化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技术日新月异,但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情况却不多。质控人员忙于人手汇总统计各类监测质控数据,判别质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计算质控数据的合格率,在处理质控数据这方面就占用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致使其他方面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不能有效地实施应用起来。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反馈问题不及时。

三、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技术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主要特点,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监测能力建设包括:人员素质、仪器装备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专题进修等渠道做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2、充分发挥质管的监督作用

确立监督员制度。对质量监督员进行考核和竞争上岗,合格者给予任命。优先给予质量监督员更多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监督员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关注和监督各项监测工作中的每个技术细节,提高质量监督工作实效,保障监测工作质量,加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促进整体监测质量的提高。

3、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升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保证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配备,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技能和方法的培训。

4、依靠信息科技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开展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确保监测全过程受控,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程度,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5、提高监测数据的稳定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a.使用质控图来观察数据的稳定性,直观地反映测定结果的数据分布规律,展示分析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显示数据的有效性,对被控过程特性作出判断。

b.是通过与历史数据对照,探索监测数据的稳定性。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时空分布统计整理、综合分析,进而分析出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和增减的变化规律。通过现时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的联系对照,观察其变化规律,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环境质量管理范文3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管理能力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目的是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同时环境保护部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对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是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

1、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经历长期的工作实践,环境监测实验室部分的质控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其主要采取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方式,但影响环境监测的因素较多,牵涉面广,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备,管理工作存在漏洞,阻碍着数据准确性提高。因此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质控技术的完善。

2、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意识有待加强

环境监测站在通过计量认证认可后,往往容易出现放松管理的状况。认为资质已经取得,承检能力已经具备,质量管理工作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不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而使得质量管理体系被动运行,质量管理工作成为形式。各管理阶层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意识不够,不能主动的发现问题,失去了自我监督的作用,增加了弄虚作假的思想意识。

3、培训机制、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对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培训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监测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培训,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测能力得不到提高,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综合分析人才、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质量管理的需要。

4、信息化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技术日新月异,但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情况却不多。质控人员忙于人手汇总统计各类监测质控数据,判别质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计算质控数据的合格率,在处理质控数据这方面就占用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致使其他方面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不能有效地实施应用起来。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反馈问题不及时。

三、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1、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技术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主要特点,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监测能力建设包括:人员素质、仪器装备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专题进修等渠道做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2、充分发挥质管的监督作用

确立监督员制度。对质量监督员进行考核和竞争上岗,合格者给予任命。优先给予质量监督员更多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监督员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关注和监督各项监测工作中的每个技术细节,提高质量监督工作实效,保障监测工作质量,加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促进整体监测质量的提高。

3、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升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保证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配备,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技能和方法的培训。

4、依靠信息科技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开展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确保监测全过程受控,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程度,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5、提高监测数据的稳定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a.使用质控图来观察数据的稳定性,直观地反映测定结果的数据分布规律,展示分析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显示数据的有效性,对被控过程特性作出判断。

b.是通过与历史数据对照,探索监测数据的稳定性。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时空分布统计整理、综合分析,进而分析出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和增减的变化规律。通过现时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的联系对照,观察其变化规律,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环境质量管理范文4

关键词: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水平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1]。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环境保护部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2],对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3-4]。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即优化的监测点位和科学的采样频次),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即有标准规范的分析方法、优良先进的仪器设备、自动便捷的监测手段和现代可靠的高新技术)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即监测人员须持证上岗[5]、监测仪器设备须经计量检定、分析结果须经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2. 改善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主要方法

2.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涵盖内容多,涉及范围广,要保障监测质量就要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围绕环境监测各个环节,特别是监测质量易受干扰的部分加强监管,构建保障体系。诸如在空气质量监督、水体治理等方面,就要加强应急监测、现场监测等薄弱的环节的质量监管从而确保整体体系工作质量的提升。

2.2科学配置监测点

在监测点的配置上,要坚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作为环境监测点,以通过有限的数据反映最大范围的实际情况。在具体选择监测点时,要综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取样发展规划等因素,科学选择监测点位置。

2.3打造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监测人员工作队伍

一要建立监测工作人员培训机制,对于新加入的人员做好岗前培训,使其掌握系统的检测业务知识,同时对在岗人员做好在职培训,不断深化其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水平。二要加强监测工作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努力将他们锻造成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环境监测人员。

3.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要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侧》[6]的规定,以技术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的形式,对监测的各个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要经常性地利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体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全方位、全程序、全过程、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实现环境监测的规范运行,持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4.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主动接受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积极参加监测计量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审、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等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检验和监测技术能力。在搞好外部质量控制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实验室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上岗理论考试、操作技能和标准样品考核。实验室分析应着重于分析人员操作技能的规范,采用分析空白、质控样、加标样、平行样、留样复测等措施评价监测质量,逐步增加全程序空白分析、质量控制图和不确定度评定,判断监测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应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拓展质量保证、质量控制领域,加强现场监测和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检查现场监测人员的操作是否持续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及时发现、消除实验室的系统误差,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仪器设备要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期间核查和例行检查,保证计量量值可追溯到国家计量基准,确保量值的统一和准确可靠,使监测数据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实践证明,质量保证活动能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充分发挥监测工作的技术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客户对监测质量的信任度。

5.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对象具有成分复杂、随机多变、在时空和量级上分布广泛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复杂性。

监测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包括仪器装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仪器装备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人才培养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要求,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6.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采样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繁多的专业学科知识,熟悉各种生产工艺,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当前,人口的激增、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高峰期,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做好环境监测,加强环境保护,落实环境治理,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国策之一。环境保护关系到国家长远健康发展,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顺利实现。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作业,环保监测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环保单位要深入分析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形成机理,排除不利因素,努力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114号.2006-7-28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环境保护部(环办〔2009〕56号) 2009-5-7

[3] 王心芳.切实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努力提高监测的现代化水平[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1):1-6

[4] 严管理出效益重质量求发展 努力开创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2009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9.2.16

[5]《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114号.2006-7-28

环境质量管理范文5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对策;环境监测采样;实验室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资源消耗极速增加。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增涨较大幅度依靠人口红利及资源消耗。这就给环境质量造成了较大负担。水、空气、土壤环境质量都呈现恶化趋势。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无疑对我们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急需发展与变革。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和测定的活动。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进行监视和测定,以确定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的高低。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标的监测、化学指标的监测和生态系统的监测[1]。环境监测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的核心目标是提供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数据,判断环境质量,评价当前主要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服务。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污染调查阶段,主要是针对“工业三废”造成的污染事故、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第二阶段是污染防治阶段,颁布了《环保法》、环境管理八制度。第三阶段是基本从九五时期开始进入总量控制阶段。第四阶段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阶段。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1.1监测机构能力参差不齐

近几年,随着环境监测市场化,涌现出众多新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机构数量急剧增加,为了获取更多的监测业务,部分监测机构为了降低成本,忽视质量管理部分资金投入。部分新的环境监测机构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监测规范性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机构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质量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落到实处。随着监测技术迅速发展,新的监测设备及分析方法更新快,部分监测机构未能及时对新方法及新技术开展培训学习,导致监测技术落后,不满足新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

1.2环境监测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程度高、专业性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出色地完成监测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部分监测机构检测人员不具备环境监测相关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不能很好地胜任监测工作。监测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监测经验积累不足,对仪器设备性能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等掌握不全面。有的监测机构不重视对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导致部分监测技术人员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出现伪造数据、篡改数据等违法行为。

1.3仪器设备落后,监测技术现代化程度不足

目前,环境监测工作对人的依赖程度很高,传统手工分析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占比较大,许多常规监测项目几乎全是手工分析。仪器设备现代化程度不足,很多区县级环境监测站监测仪器设备陈旧,仪器设备故障率高,运行状态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部分监测机构运行经费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置更好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2]。

1.4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与方法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覆盖水、气、噪声、土壤、固体废物、辐射、生物监测等多方面。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部分监测项目没有行业标准,不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例如《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部分监测项目如涕灭威和微囊藻毒素没有环保部的行业标准,导致监测过程开展困难。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具体项目监测分析方法不统一,存在部分不一致的地方。在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中,不知具体参照那个标准执行。部分监测方法标准老旧,不能适应当今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急需修订旧标准或颁布新标准方法。

2对策及建议

2.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由于环境监测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及内容的多样性,要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代表性、全面性、可比性,监测机构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把涉及“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细化、文件化形成管理体系文件。同时加强管理体系文件的培训及宣贯学习,确保管理体系文件被监测人员理解并执行,从而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全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3]。

2.2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

从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原始记录填写到监测报告编制所有过程中,每一步监测人员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监测数据质量需要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及水平。只有监测人员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操作,严格落实质量管理措施,才能提高整个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进而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增强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树立数据质量第一的理念,建立“谁出数据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严格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监测,保证监测数据和报告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2.3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强监测环境条件控制

环境监测机构需满足《检验监测机构资质认定通用要求》(RB/T214-2017)要求,拥有满足法律法规、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的检验检测场所。监测机构要加强对检测场所的环境条件控制,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参数如温度、湿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方法标准进行控制,并制度化形成文件。在实验室布局时,做好功能分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的项目宜分开布局。影响环境检测环境场所布局合理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环境场所布局及设置是否满足相应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二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检测场所内务管理程序。三是检测场所进行合理布局,不相容的区域进行有效隔离。例如分析挥发酚和总硬度的场所应和分析氨氮的场所进行有效隔离。由于挥发酚和总硬度分析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均含有氨水,会对氨氮的测定造成一定影响,使实验室空白偏高。分析化学需氧量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硫酸汞去除氯离子的干扰,因此分析化学需氧量的场所应该和分析汞的场所分开设置。分析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场所也应该分开布局。四是检验检测机构应将环境条件要求制定成文件,并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不满足技术规范、分析方法及仪器设备使用要求时应该停止监测,否则可能会造成监测数据无效。

2.4规范仪器设备管理

检验检测机构需要配有足够数量的仪器设备以满足监测任务的需求。仪器设备应进行规范管理。首先要纳入本站管理体系。监测机构需在其管理体系文件中明确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要求,规范使用与维护保养,防止设备功能退化,影响监测数据准确性。其次要有明显的标识,便于识别检定、校准的状态或者有效期。仪器设备应按要求进行检定或校准,确保设备的计量溯源性。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需进行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以确保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和可信性。重点对不太稳定、使用频率高、使用条件恶劣、容易产生漂移、因出现过载可能造成损坏的、能力验证结果有问题的、单纯校准不能保证在有效期内正确可靠的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

2.5加强监督,严肃查处数据弄虚作假

监测机构应建立人员监督程序,覆盖从现场采样、样品分析到报告编制全过程包括监测程序、监测方法、监测结果、数据处理及评价和监测记录等。重点对实习员工、转岗人员,操作新设备或采用新方法的人员进行监督,确保其工作能力满足和持续满足检验检测的要求。将质量监督结果纳入考核,针对在监测过程中表现优异或存在违规操作的人员进行奖励或惩罚。

2.6加强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2.6.1现场监测质量控制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采样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大于分析过程产生的误差。做好现场监测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开展现场采样工作前需要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明确采样目的和要求、采样点位、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监测方法、监测分析方法和依据、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监测结果的评价标准、监测时间安排、提交报告的日期与对外委托的情况等等。对于常规、简单和例行监测任务,监测方案可以简化,但至少应该包含监测目的、时间、采样点位、监测项目及频率、监测方法与评价标准。为了做好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部分现场项目增加全程序空白、运输空白和现场平行样,避免采样及运输过程对样品的污染。水样采集后由于受光照、温度、震动等影响,样品的性状会发生变化。因此对采集的样品采取适当的保存措施至关重要,如加入相应的保存剂、避光、冷藏、防震动等。下面针对环境监测常见项目样品的采集与保存进行详细探讨。污水监测样品采集需要遵循几大原则,一是要选择合适的容器装样品。容器选择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防止容器及瓶塞对样品的污染;容器壁易于清洗和处理;容器材质应是惰性的,不与水样发生反应;容器不吸收或吸附待测组分;深色玻璃可以降低光敏作用。二是添加正确的保存剂才能保证样品的性质在保存期限内不发生变化。添加样品保存剂优先按照分析方法的要求添加,如果分析方法未做明确规定,则按照相应技术规范要求添加。环境监测常用污水监测项目的采样及保存方法见表1。2.6.2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落实实验室内、外部质量控制措施,才能全面提高分析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措施包括空白样品、校准曲线、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率测定、有证标准物质测定、质量控制图、方法比对或仪器比对。外部质量控制措施有密码平行样、密码质量控制样及密码加标样、人员比对、实验室间比对及留样复测[4]。监测人员在每次样品分析时都应按照标准方法要求采取适当的内部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分析结果准确。监测机构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利用外部质量控制措施对监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监测机构应参加总站组织的能力考核及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的能力验证,确保机构能力持续满足要求。

3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环境监测机构数量巨大,但也存在如监测机构能力参差不齐、人员能力不足、仪器设备现代化程度不足及标准与方法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监测人员质量管理意识、监测环境条件控制、规范仪器设备管理、深入开展质量监督及切实落实采样及分析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六方面入手,系统、科学地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全面提升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1]胡志民.经济法[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杨鑫,刘森林,文天云,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当代化工研究,2021(10):113-114.

[3]彭倩.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路径探究[J].管理科学,2021(1):15-16.

环境质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法规政策;环境监测;检测技术;管理力度;宣传工作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8202

1 引言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工作展开的基础。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体系不够完善,监测过程控制不到位,监测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分析

环境检y就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理论方法,对环境中有害的和有益的要素含量以及生活排放量进行跟踪检测,将检测的标准与环境科学状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确定自然环境的状态。环境检测的结果将会为进一步的环境治理和政策管理提供最基本的客观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对于环境监测质量问题十分关注,并从法律层面对环境监测活动进行了约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先后印发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从管理结构、工作人员资质、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定,以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利于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3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监测管理体制不完善

完善的体制是相关组织机构相关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环境监测中各种问题的出现均可归结于体制的缺漏,例如:我国环境监测体制中尚且还未设置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或是虽然已设有质量管理部门,却未能够全面参与环境监测工作中,效果不明显;质量管理工作人员职责划分不明确,交叉问题严重,以致于在各环节、各部门的工作衔接、协调等方面出现问题,质量管理未能够获得应有的实效。

3.2 环境监测数据精准性得不到保障

现阶段环境监测数据失真现象严重,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的工作模式比较落后,基本以实验室分析法和现场检查法为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环境监测工作实际需求。同时,在选用监测指标时缺乏全面考虑,指标类型及数量较少,难以得出较为科学、准确的监测结果。

3.3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在我国开展的较迟,因此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很多从业者未系统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管理经验不足,则必然无法更好的指导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质量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4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4.1 完善管理体制,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提供坚实后盾

完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是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基础措施,对此必须完善垂直管理制度,开展“省、市、县”三级管理,以完善的制度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供坚实后盾。

(1)上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减轻基层环保单位的压力。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开展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以实现全国各地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统一开展、统一考核,杜绝地方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根据我国《环保法》中的相关条例规定,地方党委政府必须对区内环境质量负责,完成事权上收工作后,国控站的监测数据依旧与地方共享,相应的地方也有义务支持、有权利监督国控站各项工作的开展。

(2)改革省以下垂直管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一是实行“省级考核、省级监测”管理制度,确保环境监测工作公正、独立;二是县级监测机构做好执法工作,同时上收市环保局开展统一的管理,切实实现测管联动,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县(区)环境监测、环境执法部门应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有效规范环境质量检测工作的开展,提高环境执法的权威性。

4.2 加强环境监测网络,为环境监测质量筑起坚固堡垒

(1)统一布设环境监测点位。根据我国《环保法》第十七条要求,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与相关部门共同组织监测网络,统一布设环境监测点位,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为指导,构建水、空气、土壤全方位监测网,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统一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全面梳理大气、水、土壤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对全部例行监测项目涉及到的样品采集、贮存、分析、评价等技术标准,规范和方法,进行查漏补缺和更新完善,使所有监测参与主体的监测活动在同一技术标准下执行,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人员应对每项的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并在检查记录表上签署自己的姓名及检查日期,便于明确责任(表1)。

(3)统一仪器设备保养维护管理。一是建立专门的设备档案,在设备统一位置粘贴标识性的标签,标签上应注明设备的名称、型号、重量、厂家、上次审计日期等;二是根据相关标准对设备定期校准,并填写校准记录表,表格内容包括校准日期、校准前数值、校准后数值以及偏差值等,在仪器的使用有效期内使用仪器;三是制定年度核查计划,根据计划内容详细核查设备的运行情况;四是定期保养设备,并填写保养记录,内容包括设备的外观、重量、锈蚀度、灵敏性等信息;五是制定仪器使用条例及操作规程标准,每次使用仪器都要对使用过程和所得结果进行记录;六是安排专门责任人对设备进行管理,保证设备的日常保养和标准操作,确保设备在工作中的正常运行;七是完成现场样品采集工作后,监测员要检查和清理设备,将设备送回库前,要对出入库的设备型号、数量等信息进行核对,做好交接记录;八是监测员应具备基本的设备故障排除能力,若无法排除故障应及时在设备上注明并返厂送修,在维修期间随时与厂家保持沟通,了解仪器维修进展。

(4)推进监测信息化建设。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全面开展我国环境监测数据的信息化共享建设,为各部门、结构提供信息查询途径,同时通过环境质量信息的公开,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透明度、可靠度。

4.3 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保障环境监测事业的全面发展

环境监测工作的主体是监测人员,在实际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体工作开展效果,对此必须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具体措施如下。

(1)环境监测的相关领导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培训工作做到足够的重视,每个月安排专业知识和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如常用的监测方法(国标法、快检法)、检验项目的国家标准数据、仪器使用注意事项、GMP良好操作规范、5S管理内容等。

(2)强化考核制度。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记录在月度绩效评分中,考核连续多次不合格者,可以暂扣上岗证件,严重者可考虑降级处理,直至考核合格可恢复。此外,也可开展技能竞赛,针对表现突出的人员,可以适当予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监测人员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

5 结语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个长远而有意义的行为,在今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的体系中,要不断总结前期的经验,同时着眼于当下的环境问题变化,不断地研究出新的监测方法,以适应环境变化对环境监测质量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玉琴.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及相应对策浅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30(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