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教育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教育体系

政治教育体系范文1

关键词: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涵

“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涉及“工作理念、组织设计、组织目标、工作机制、评价反馈和教育平台”这六个方面,这些方面又协调合作、相互作用共成一体,担负着思想教育的重任。“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实施中,借鉴了我国管理学中的系统理论而提出的。在管理学中,系统理论主要的强调了工作即为一个大的整体和一个统一的系统,然然而这个统一的大系统中也会有各个不同类型的小系统,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去利用这些功能各异的小系统协调工作,去帮助统一的大系统去完成自身的目标。在本文,我们把思想政治的体系拟作一个大系统,这个体系中不同的模块即为“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是小的系统,并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去完成大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的发展,人们日常活动也开始丰富起来,那么时代的进步,在进步中所产生的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例如现代外界的各种诱惑,开始出现的不同观念,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跟风潮,在精神及物质上的诱惑中把控不住自己,是自身受到影响,那么党员作为比较特殊存在的群体,尤其是大学生党员更为特殊,由于缺少社会经验、阅历浅,极易被诱惑。大学生党员都比较年轻,对外借的诱惑抵抗能力更低,大学生党员的党龄较短,在受党思想教育的时间也比较短,对对党的信念不够坚定,理解不够深入。那么根据大学生党员的这些特点,发现了大学生党员是极易受到外借影响的群体,久而久之就会在对党的知识及信念减少,甚至丧失。在现实中,高校也在不断的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效果都差强人意,例如有些大学生党员的专业知识较差,不重视公益活动,甚至一些经不住诱惑,走上了犯罪之路等等,这也就表明我们需要加大对高校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以防止这些问题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一些高校不断的创新在对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及模式。并在实际工作上创造出了“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在实际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上的对策

“六位一体”思想政治在我国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上有大幅度的提升,把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党群的关系上也得到了一定的环节,也在侧面山提高了我国党员的威信。因此,本文就高校的“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对策:

(一)设定合理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设定合理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关系到目标是否可以高质量快速的完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定要合理、科学,如果目标设定过高,极易造成学生出现望而生畏的现场,极易让学生不愿去做尝试,导致了最终目标的无法完成;但是如果目标设定过低,极易完成,那么就会导致不能调动起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目标的设立上,一定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状并放眼未来,达到既要符合我国的制度,也要从实际出发。符合我国的社会现状。

(二)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夯实组织的基础,同时指定出全校性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及规定。做到科学、灵活、严密且职责分配明确,并做到尽可能的去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资源,延伸工作的空间。

(三)创建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的工作中,是一定要有载体为开展工作做相应的支持,这样便诞生了平台服务的模式,平台服务是协助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那么也可称之为教育平台,在教育平台的使用上,应完全的服从思想政治的工作理念,并要做到贯彻服务第一的原则,体现标准化,有形化和差异化,在最大限度上开拓渠道,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规范服务的行为,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建立反馈系统

为了把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做到更加完美,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涉及面,由于接触的环节过多或者指示上临时的变动,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大学生党员在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建立起全面、高效、可循环和及时的反馈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好,可以根据反馈系统中的信息及时解决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并进行改造,这样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的进步。

四、结束语:

高校“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不仅仅是理论指引,也结合了实践,“六合一体”的体系不仅可以当作党员、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存在,也对提高思想教育政治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现在还在探索时期,会有一定的缺点,因此,需要在各个方面不断的完善。(作者单位: 1.哈尔滨体育学院;2.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荣 , 孙红 .行政学原理 [M].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2)

政治教育体系范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策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教育融合在一起,必须注重情感教育的特殊效果,以保持在最佳状态,有效地控制受教育者的情绪,以创造有利于积极的条件背景下,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教育的目的[1]。

一、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素质提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但有部分高校存在重利用网络加强学生和学校管理,轻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在大学生的素质中,网络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始终把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2]。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载体创新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比如大学生在校外集中居住带来了许多管理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覆盖面、有效性,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生活的问题。同时,当代大学生通过现代传媒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使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输入教育信息的手段和载体显得相对滞后,传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主导优势正在消解。如何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运用现代科技新成果增强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科技含量和感染力,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教师队伍与德育教师资源未整合,德育智育“两张皮”现象仍存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整体力量薄弱,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没有充分发挥育人优势;专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现状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力量还未形成;内部资源整合不够[3]。凡此种种,导致各高校普遍存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兼职人员多、岗位变动频繁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从哲学、教育学等学科角度来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其教育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从而将发展网络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并不断结合于校园和大学生本身的情感实际中,创新和发展各种途径的建设思路[4]。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对培养各行业职业人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各高校的发展建设不断加强扶持力度,进一步明确了职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岗位定位,这为高校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政策基础。在新的大好形势下,高校的发展和培养人才思路,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整体环境,让所培养的人才物有所用、物超所值。坚持德才兼备,重视网络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正确的、科学合理的改革教学管理体系,为人才培养重新制定规划和构建环境。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塑造学生的内在品质,内外兼修培养专业人才

教学质量的优劣,是高校成果的直接体现,所以大多高校教学质量格外重视,并不断为提升质量而改革创新。通过对高校学生的调查了解,大部分具有优秀品格的学生,其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学习心态也比较好。具有良好品格的人,其接受知识和创新能力更强,而我们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自然事半功倍。所以,对于道德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肯定会带动我们其他方面的提升。

网络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道德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应当提升到更高层次,通过合理有效的活动形式去弘扬和培育。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育学生诚实守信,最普遍的是利用网络开展诚信考试倡议。每学期期末,不少院校都会开展此类活动,通过活动加强学生自身自觉品格的修养,培养他们的对事物判断的能力,规范网络思想政治行为。

网络思想政治建设将为我们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不可限量的提升,是因为它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内在品质,让其内外兼修。培养他们在意志品质上的优秀,即是对学生未来的负责,也是对自身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又反馈于学生的成才和院校的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有效的传统形式又要与时俱进

政治教育体系范文3

【关键词】以人为本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给人一种脱离实际、说教、枯燥的感觉,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没有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思想特征以及行为特征出发,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远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这就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入手,这样的教育才能贴近大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那么如何有效的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性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展的客观需求。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承担者,他们能否全面发展就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未来。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价值理念对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构成了强烈冲击,其中难免会对大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握时代特征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研究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科学,它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目标,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意识指导的,所以高校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但是现阶段,各高校普遍存在轻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这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掌握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为他们营造一个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氛围,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马克思关于人本性的理论。人是一种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存在,他们不但能够被外力所塑造,同时还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创造自己。外力塑造是哲学上的外因,主观能动性则是内因,而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把教育与人们的尊严、情感、价值观念等一系列意识层面的东西密切联系起来,通过教育将人们思想意识提升到一个高度,从而使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价值。因此,马克思关于人本性的相关理论,客观上也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方法

一是构建大学生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力,只有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权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突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够得以贯彻。这些权力包括参与权、知情权以及选举权等等。不尊重学生的权力,甚至是蔑视学生的权力,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但影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从而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动员大学生积极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鼓励与引导积极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使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以及相应的思想。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对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当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剖析,让学生知道如何来看待、分析以及处理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召开表彰大会,从而鼓励学生去参与实践,从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身心。

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据相关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每况愈下,这一群体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高达20.5%。比如近几年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等等,均与大学生的心理有很大关系。现阶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在课堂上添加心理学的相关课程,解决一些共性问题。其次,要开展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比如办校报、宣传栏、宣传手册等等,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最后,健康心理咨询中心,做好同学们的心理辅导工作。

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利用好这一工具,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要抓好网站建设工作,栏目设计要新颖,内容上要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努力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网站的建设、维护与管理工作尽量要由学生来完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巨大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符合马克思关于人本性的理论,是时展的客观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从扩大学生的参与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网络技术等方面入手,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芳,孟祥瑞.以人为本视域下新型大学师生关系问题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02)

[2]张红梅.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J].传承.2012(14)

政治教育体系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肩负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他们的素质如何,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国家包括我国都片面的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淡化甚至是忽视了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以及大学生个体的需要。这就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因此对大学生个体价值的研究,既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在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和时展的前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观,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南。科学发展观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重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由显到潜,再由潜到显的实现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过程,它要受到各个方面,包括价值主体,价值客体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得到有效、良好和可持续的实现,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和整合。”科学发展观对如何进行优化整合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全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一、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科学发展观一再强调“以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把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即更多的关心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开发学生。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把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大学生自身上,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和出发点。同时要关注每个人的个性特点,认真研究每个大学的思想道德形成的各种原因,通过改变影响大学生外在因素,达到影响大学生思想的目的。同时要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准则,道德准则,行为准则的研究。建立出更加符合大学生思政治教育的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思想政治素质的大学生的需要。根据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立足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的,不仅体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更是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为群众服务。

“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实现的。”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身需求,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践不仅是学说的立足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要做好社会实践工作,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勤工俭学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与时俱进,全面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就是要确立和发扬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时俱进也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主客体互动的过程,既需要主体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同时也需要客体的不断发展,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要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能不断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新的生命,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拥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整合的运行过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适应现代化发展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的改革与转变。“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真正的发展,首先应当是内源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只能从内在的矛盾去寻求动力,从调整内部的结构入手,如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来推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高校的“以生为本”就是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大学生,走进学生,相信大学生,不断满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要。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我们就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目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大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我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是整体素质的灵魂。我要强调“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的自身素质和不同的背景,培养出具有个性化的人才,使每个大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自己的特长,从而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树立“发展”的理念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发展的观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纳入到课堂中,使大学生继承优秀传统德育观念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道德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满足当前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功能要求的同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教育功能协调运作、持续长久地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和发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树立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系统,使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时期大学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树立“创新”的理念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的需要,为我国培养更多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代视野。知识经济端倪初现,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实践形式。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创造性的开展教育获得。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而且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思想和行为的协调一致。这样才能有效的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尽做大的努力开发大学生的潜能。

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实现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密切协作、勇于实践,从而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3,1.

政治教育体系范文5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途径

1.引言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在于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与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其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覆盖范围较广,不仅包含马列主义、思想等内容,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道德教育。通过对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展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达到极强的教育效果。因此,充分融合高校的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本文主要对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行探讨,分析高校体育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2.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2.1能够有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作为开展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促进实践[1]。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如果认识脱离了实践,其自身就没有任何意义。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深入探索其中的规律,归根结底在于对高校体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正确的指导,因为重点研究最终能够起到促进实践的作用。

2.2能够促进高校体育的顺利开展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体育教育起到动力性保障的作用。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必须把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手段,对自身的特点与要求较高。第一,负荷性特点与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大学生的身体要承担一定量的负荷,因此,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如肌肉酸痛、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等,大学生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克服这些苦难;第二,规范性特点与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以队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时间、次数等规范练习,并且遵照所学项目的规范展开,因此,在体育课中培养大学生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的习惯;第三,多样性的特点与要求。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展项目形式多样,大学生要想掌握各项目运动技巧,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品质,还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调整自身状态。由此可见,高校体育中,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训练,都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否则体育教学质量便会大打折扣。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3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要想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工作,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得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那么将会使得大学生的教育发生偏移,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学生终身。对高校而言,基本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高校体育的任务也是如此[2]。广大高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通过良好的修养与品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发掘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体育课程中不仅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

2.4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

在高校体育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的实践形式,可以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通过高校体育课堂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接收到理论指导,而且可以完成对理论的检验,促进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最终对理论起到丰富与完善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高校体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二者的融合,使高校体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3.高校体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

3.1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的思想性内容比较丰富,广大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展开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教学内容本身的思想内涵。例如,在球类项目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欣赏体育健儿在竞技中夺冠的视频,能够培养大学生顽强奋斗的品质,激发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3.2与课堂堂规相结合

作为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课堂堂规需要每一位师生共同遵守。在一些思想含较深的项目教学,教师应该采用一些合理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例如,在单双杠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保持队形,遵守秩序,久而久之,学生能够逐渐养成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3.3与教学现实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实践性较强,学生练习时相互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教师要对此多加注意,找出问题的根源,抓住重点及时对大学生展开教育。例如,在篮球比赛中,由于犯规引起的口角冲突,教师应该多角度展开教育,使犯规者与不犯规者同时做到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逐渐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4.结语

充分融合高校的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必须做到在体育教学内容、堂规、教学现实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郑香妞.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有效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22):226-227.

政治教育体系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优化与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重要保障。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学载体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育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之下,依托新媒体的融入,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成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着力点。本文立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着力点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凭借互动强、容量大等优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体的资源、平台等优势,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与调整,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强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抓住新媒体快速、主动的特性,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政策等的宣传教育,构建新的教育阵地。因此,新媒体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教育平台,转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被动的局面。

(二)契合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指尖上的生活模式,逐渐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缩影。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平台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已完全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之中。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抓住自身发展与学生之间的需求契合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抓住教育与被教育之间的需求契合点,让两者在彼此的需求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通过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丰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课堂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手段,显然难以适应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弱化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论坛等逐渐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新的教育手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重点,将教育放在线上、线下。

线下,优化传统课堂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线上,通过新媒体平台,构建新的教育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微信公账号等模块之中,形成更直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但同时也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新的环境、新的需求,都强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认清当前的发展困境,有针对性、建设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挑战性加大

在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之下,学生所接收到的思想、文化多元化,消极的、堕落的、腐败的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逐渐陷入僵化的发展境地,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弱化,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进程;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信息,通过新媒体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所形成的正面教育作用,正逐渐被部分不良思想文化所消耗,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毋容置疑,新媒体对于推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改革进程缓慢所带来的滞后性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性发展的挑战。改革一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但改革进程缓慢,在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的滞后性影响尤为突出,以至于现有教育模式与新的教育载体、平台形成冲突,依托新媒体推进改革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高要求,强调工作者要有良好的媒体素养

新媒体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优化了教育模式,这一系列的发展促进,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大学应主动适应、积极推动,在改革发展中始终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媒体素养,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新媒体环境,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策略

依托新媒体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依托。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面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构建,应抓牢新媒体的优势,强化新媒体的运用;以创新为驱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搭建新的教育载体。

(一)强化新媒体的融入,实现新旧媒体优势互补

新媒体的融入是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如何实现新旧媒体的优势互补,是最大程度发挥媒体效能的重要基础。在深化新媒体融入的过程中,一是要重视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依托新媒体平台,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将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等信息放到专栏之中,强化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发挥;二是利用好传统媒体,特别是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要在引领校园舆论导向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有其媒体的独特性和优势,在整合媒体效能的过程中,应强化新旧媒体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媒体平台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狠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

新媒体环境之下,大学校园逐渐形成了新的校园环境。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但更多地要求主动适应,依托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首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主动权,主动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新的环境;其次,依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学校官网,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专栏,让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与调整的重要契机;再次,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更多地是主动参与、积极融入,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拓展教育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渗透力缺乏,上完课、实践完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力就消失了,无法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持久性的渗透教育。因此,新媒体时代要抓住新媒体的载体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力。当前,大学生已成为使用新媒体最为活跃的群体,手机微信、微博等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高校在夯实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过程中,就需要依托新媒体拓展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发挥好、利用好新媒体的载体作用。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强化整体素质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运用新媒体中,关键在于内部环境的优化,为新媒体的融入创造良好的基础。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新媒体的技术学习,能够紧跟时展,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其次,及时了解并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网络行为,进而实现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合,契合学生的现实需求;再次,要及时关注网络信息,并通过网络建立自己的平台,如建立微信公账号、QQ群或者微博,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主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强调以创新为驱动,紧扣时展背景,优化改革环境、夯实发展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新媒体时代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抓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突破口,在于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僵化的局面,能够抓牢新媒体这个大环境,需要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金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56.

[2] 赵雪.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今传媒(学术版),2013(03):78.

[3] 冯杨.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4(02):6.

[4] 翁爱萍.浅谈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