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文1

关键词:贵阳市;区域性物流中心;优势;对策

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中国未来的经济焦点将渐渐转移至西部地区,同时也将带领区域性物流中心向西部的迁移。贵阳在西南地区中位处内陆交通的关键,同时也是黔中地区及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拥有成为内地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绝好机遇,其物流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黔中经济区经济与各地区、国外的经济往来。贵阳是连接西北、西南地区,珠江三角州、广州、香港、澳门地区以及西南向东的第一交通枢纽。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建设,不仅可以使贵阳市现代物流业的质量、效率、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能够加强贵阳市在区域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使贵阳市现代物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贵阳市物流业及物流市场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以及数据查阅,本文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为物流业总产值的数据,以反映贵阳市物流业的规模。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根据表1我们可得近三年来贵阳市物流行业规模在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所占GDP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但从比重具体数字上反映了物流业对GDP的贡献较小,说明贵阳市物流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2014年贵阳市货运物流总量26421万吨,相比2013年增加24.1%。近几年贵阳市货运总量及方式具体见表2所示。

贵阳市目前物流总量在逐年的加速增加,传统的公路物流量比重较高,成本低廉的铁路所占比重有限、水运物流所占比重非常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贵阳市共有148家物流企业。贵州省重点A级物流企业共有19家,贵阳市重点物流企业共有15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1家,4A级企业3家,3A级企业11家。贵阳市目前已占据贵州省大部分A级物流企业,并以综合型为主并有少数仓储型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初步开始发展。多家实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包括国药控股贵州有限公司、德邦物流、宅急送、中邮物流、中国物流、九州通医药物流等落户贵阳,这些企业实体入驻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理念。例如西南物流中心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苏宁的西部物流配送基地一期项目已完工;美安物流园区的一期项目于2013年完工,现已正式投入运营,二期项目的征地工作已完成;扎佐兴达矿产品交易中心开始进行场地的平整工作,铁路专用线也在建设当中;改貌物流园的改貌铁路转运中心和立体仓库进入运营状态,“无水港”将启动土地挂牌工作;西部化工(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工程已完工并开始试运营。

截止2014年年底,贵阳市从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行业的人员共计3.95万人,占全省比重57%,较2010年从业人数增加68%。说明随着贵阳市经济及物流行业的发展,相关就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物流市场逐渐扩大。但是贵阳市内大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大多企业只能提供基本仓储、运输、装卸等单一服务,基本是靠人力完成,与信息技术产业结合较少,以致于在出现突发事故时,不能及时反馈给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解决问题速度较慢;其次,由于物流设施老套,信息系统不健全,导致不能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二、贵阳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优势

(一)持续增长的物流需求

地区的国民经济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物流需求规模,通过对贵阳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贵阳物流需求的总体规模的变化情况。通过贵阳市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总产值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几项具体指标来反映贵阳市物流需求的变化趋势。贵阳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的逐年增长,反映了贵阳市物流业以及物流需求规模的一个发展空间。

地区经济要得以稳定持续的增长与发展,需要有相对应的物流需求规模来支撑。因此,贵阳市的GDP、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发展不光是物流连续增长的基础,而且也为贵阳物流需求的增加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贵阳市工业总产值逐年递增,2014年工业总产值为2385.88亿元相较2010年增加了125%。工业企业是产生物流需求的重要主体,目前贵阳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转型期,工业产值的迅速增长势必带动物流需求的全面增长。为了避免竞争,很多企业开始打破原有的传统观念,改变企业的传统物流方式,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刺激了工业企业的物流需求。国内社会消费品物流需求是贵阳目前物流的另一个主要来源。近年来,城乡消费品市场在买方市场继续深化的情况下,仍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快速发展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反映出对贵阳物流行业需求的发展趋势。

(二)地理区位优势及日益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

贵州省位于西南腹地的云贵高原,与重庆、四川、云南、V西相接壤。贵阳作为贵州省的省会中心城市,距离重庆长江口岸300公里、广西北海500公里,具有临江近海的相对地理优势,有利于日后发展现阶段处于较低水平的水运系统。而贵州高铁的兴建,将使贵阳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路网结构中连接川、重、湘、粤、桂的重要节点。交通运输方面,贵州是西南地区往南的重要陆路通道。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贵阳市开始进入了以路、铁、航运输为主,水运等运输方式为辅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体系的初级阶段。截止至2014年贵阳交通线路总里程为9.7千公里,社会年货运量至2014年已达21281万吨;公路货运量不断递增,2014年货运量已达2115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31%;铁路货运总量至2014年货运量已达1621万吨。

(三)大数据助力智慧物流及智能物流港

近两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推进了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将智慧物流云、电子商务云进行有效联结,助力于贵州省物流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平台的建设,加强物流节点内部装备,提升设施信息化水平,实现运输和货运信息、物流供求信息、在线物流在线跟踪、物流投资项目等信息共享。同时加速建设以贵阳为中心,以遵义、六盘水、都匀为一级基地,以毕节、铜仁、凯里、兴义等为二级基地的智能公路港网络体系,构成全国模范型“智能公路港”物流平台网络,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和一体化物流体系构建。

三、促进贵阳市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运输体系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根据最新贵阳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贵阳市以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为目标,以打造城市区域交通枢纽为途径,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贵阳市提出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涵盖龙洞堡国际机场、高铁站、火车站、改貌货运站等,对铁路、公路、水路、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等进行改良优化,实施中心城市“一横、一纵、一环”的道路网的主干骨架和“三环路十六线”的主干道网络系统。在贵阳市区域内部重点解决城际铁路与城市内轨道交通的衔接,机场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干线、支线、联络线的衔接,国家和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二)打造物流信息平台

2016年贵州物流APP正式上线,贵州物流APP使用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全球定位等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提高服务两端的整合效率以及物流配送的效率,减少物流的浪费,从而为用户和企业节省了成本。贵阳市应加大力度推广此类软件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在贵阳物流企业中加大新型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FDI等技术的应用,可进一步改善货车空驶率高的现状。大力建设以电子服务系统、物流服务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等为基础的第四方物流服务,从而实现物流企业、物流园区、职能服务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优化产业结构

贵州省作为矿产资源输出大省,在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应实现产业升级,优化转型。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如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等,贵阳市物流业应联手这些新兴产业群,寻求共同发展。2014年贵阳市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达2497.2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4.33:39.10:56.75,从结构上来看贵阳市三产结构还较为合理,但是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居民消费水平,进而带动物流业的发展,促进物流中心城市的建设。

(四)加强物流技术研究,培养专业物流人才

贵阳市应支持鼓励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贵阳市应学习和借鉴先进物流教育方法,大力资助高校物流专业的开设和人才的培养,可将政府与学校、企业和研究单位连结起来,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着重培训适应现代物流业的高技术人才。应鼓励企业创建物流技术研究机构,提升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企业应设置专用资金来进行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服务,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

(五)推进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标准化是物流业的基础,要想提高物流流通效率必须推进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针对物流专业术语、物流包裹及配送的计量和技术标准、物流数据的传输和行业服务标准的制定与推行,相关行业的主管部门以及相应的行业协会应该同技术标准管理部门相互协调,使现有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化。为了使相关技术标准达到一致,应在一定范围内将一般性的物流设施和装备标准进行整理。

参考文献:

[1]杜鹃,刘彤.贵州物流业发展现状与SWOT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03).

[2]陈文举.贵州物流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商贸,2009(10).

[3]绪明.贵州现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J].物流科技,2013(05).

[4]靳为公.青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构建[D].天津大学,2006.

[5]付玲馨.长沙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文2

2016年,湖州市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湖州市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战略,以提升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为目标,以构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环境为基础,以综合交通指挥中心建设为抓手,以“互联网+”为创新引擎,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力推进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内联外拓”和行业应用。全年共重点实施了13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1570万元。

整合资源,开拓创新

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机制。湖州市交通运输局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将其纳入了近年“五个交通”建设目标,并专门成立了智慧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领导有力、职责明晰、上下同心的工作机制;同时,2016年年初制定了《2016年湖州市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了“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发展机制,从全局考虑智慧交通发展。

总体谋划,科学编制建设发展规划。积极借助高校资源和力量,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合作,组织开展全市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公路、港航、运管等行业局也编制完成了本行业的规划或者发展思路。此外,认真做好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信息化引领工程前期工作,协同中科院自动化所、浙江大学、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开展港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调研工作。

资源整合,全力建设综合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中心是2016年建设重点,相继完成了市级综合数据资源中心,公路、港航分中心的建设及运管数据分中心的升级项目,基本形成了“市综合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公路、港航、运管数据分中心+应用系统”的三级数据资源整合架构,实现了全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经营业户、从业人员等行业要素的数据化和整合,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大数据体系进一步形成。

面向公众,积极构建智慧服务平台。打造交通服务统一平台:整合网站来信、数字城管、12328等各种热线信息,实现对来电来信问题的初步统计分析,完善服务与监管等功能。完善“湖州交通”网站群:规范信息公开方式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网站信息更新率,创新网站服务内容。推广智能移动端的应用: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承载多种信息服务。积极推广交通行业各级微信公众号,以及“港航公众用户版”、“掌上公交”等各类APP应用。

深化应用,不断提升行业精细监管能力。完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在湖州市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二期项目建设,建设指挥调度通讯平台,强化应急联动和服务。推动三县两区应急指挥分中心建设,初步实现市县指挥中心的实时连线。拓宽视频监控范围:基本实现全市所有高速公路、国省道、重要县道;主干航道、主要码头、船闸;主要车站、客运车辆;重要在建工程的可视。特别是引入了无人机对国省道实施应急巡航,基本建成“固定式路面监控、移动化单兵终端、无人机应急航摄”三位一体的路网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行业在线运行监测:完成国省道特大桥梁监测系统,以G104国道苏家庄特大型桥梁为试点,首次应用一体式事件检测分析技术实现对车辆停车、逆行、拥堵、车道行人及抛洒物等交通异常事件的分析报警;新建6个船舶监管自动核查点,开发船联网船舶智慧监管平台,进一步提升了船舶签证取消后船舶的监管水平;顺利完成了全省内河航道运行管理系统开发任务,同时完成了150公里航道电子航道图建设;建设 “二客一危”综合监管平台,并推广至县区,完善联网联控体系,加强“两个闭环”管理;完善公共交通监管系统,接入城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和城乡公交基础数据,初步实现了城市、城乡公交运营状况的可视、可测。

信息化各类问题有待解决

信息化人才缺乏,意识有待提高。当前发展“互联网+”战略核心是信息技术与行业相结合,这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客观原因,信息化人才难招、难留,更不用说同时又要对交通各项业务有较好理解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部分县区,信息化发展更是相对落后。

信息化的应用研究有待加。信息化建设大多是被动式的,可以说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尚未真正发挥。通过这几年的建设,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已初步形成,如何在此基础进行应用,应当加强在软课题方面的研究,而非盲目跟风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有待创新。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每年需要大量的运维资金,光靠地方财政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信息化走出去或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也是亟需探讨研究的重要问题。

将进一步提升服务、完善体系、加快建设

进一步提升数据资源中心。提升数据交换,增强数据交换监控、交换问题、数据资源监控的可视化功能;提升数据展示,使行业基础数据分析、视频监控、行业监管分析数据等静态、动态数据在各种载体上展现,便于各级人员实时、全面掌握交通行业态势,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提升数据质量,一方面按照“一数一源”原则,加强源头控制;另一方面,对现数据中心已有数据,也要逐类分析,加强数据校验和清洗。在数据整合方面,前一阶段基本完成了内部数据的整合,下一步积极外拓,计划与公安、水利、城管三个部门先行共享。

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继续完善全市国道干线公路重点路段、国省干线航道重点航段、客危码头、公共交通等监控视频,推动监控视频数字化改造升级;启动全市视频专网建设,改善视频传输效率,确保各级指挥中心优先、快速、稳定调取各类视频资源;推进数字航道建设,计划建成100公里电子航道图;推广船联网船舶电子船名牌(船舶二代身份证)船舶自动识别的应用,实现对内河航道港口设施及其他附属物的数字化、电子化管理。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文3

4月27日,就“湖北将如何打牢发展大底盘,建设祖国立交桥”,湖北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尤习贵向《新楚商》描绘了湖北交通的未来规划。

义不容辞

“湖北是中部崛起的龙头,兼之水陆空交通发达,因此,承担打造中部崛起立交桥的任务,是义不容辞的事。”尤习贵说。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把交通运输形象地比喻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底盘,湖北经济社会要实现跨越发展、弯道超越、科学发展,必须要把交通运输这个底盘做的更大,更牢。李鸿忠说,湖北经济这个车究竟有多大,很大基础上,决定于这个车的底盘是大底盘,还是小底盘,所以说,就是要把公路、铁路、水路、航空,都要继续超前发展。

建设祖国立交桥,是交通运输部李盛霖部长对湖北交通寄予的一项新的重大使命。李盛霖指出,湖北地处综合交通运输五纵五横大通道的交汇点,近年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很快;同时,湖北按照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提出的要求,要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凭这两点,湖北有条件有责任打造成全国综合交通运输和中部崛起的“立交桥”。从“九省通衢”升华为“九州通衢”。

李鸿忠和李盛霖把湖北在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定位,用了两个形象的说法,一个是汽车运输的底盘,制造汽车的底盘,第二个是汽车运输要跑的道路,用了立交桥这个说法。概括起来,就是湖北要打牢发展大底盘,建设中部崛起立交桥。这一目标,既是省级层面的重大战略,也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既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使命,也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必然要求。打牢大底盘是前提,建设立交桥。打牢大底盘,是要求进一步做大交通总量,体现的是跨越发展、超常发展、加快发展,建设立交桥是要求立足中部着眼全国,体现的是综合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任务艰巨

尤习贵接着阐述了“打牢发展大底盘,建设祖国立交桥”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七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网络、以亿吨级武汉新港为核心、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港口体系,以810公里高等级航道圈为核心、干线畅通、干支直达的航道体系、“四纵三横”的铁路运输体系,一干四支的航空体系,把湖北建成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努力建成全国第四门户机场。重点是以下五个方面:

建设畅通大通道。一是加快建设“五纵三横”综合运输通道,纵向建设京九,京广、随岳、焦柳、十宜恩综合运输大通道,横向建设福银、沪蓉、沪渝综合运输大通道。二是建成“七纵五横三环”6500公里高速网络、2800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网、170000公里农村公路网。三是全力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强长江、汉江高等级航道整治,提升航道通行能力,重点畅通长江中游,梯级开发汉江,打通江汉运河,四是建成以武汉为中心,营运总里程达4500公里以上的“四纵三横”铁路骨干网络,形成武汉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成渝等全国重要经济区域3—4小时快速客运交通圈。五是建设以机场为龙头的综合交通中心,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和临空经济。提升武汉天河机场的枢纽地位,积极拓展武汉周边中心城市空中快线。

构建大枢纽。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全面提升湖北在全国综合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以武汉、襄阳、荆州、宜昌、黄石、十堰等7个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为重点,加快构建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相互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加强各类运输方式间的联系与融合,优化场站布局,完善港口与陆域的集疏运条件,不断强化公交优先、衔接协调的城市交通设施。

振兴大水运。到2015年,以3亿吨港口吞吐能力、400万标箱集装箱吞吐能力为标志的武汉新港、宜昌亿吨级组合港、鄂东组合港、荆州组合港、襄阳组合港五大港口综合运输枢纽基本形成,以2000公里高等级航道为基础的湖北内河航道网基本形成,以1000万吨船舶运力为主体的水路运输系统基本形成,加快三峡航运翻坝集散中心等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

推进“大物流”。引进、培育和壮大10家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企业,建成武汉新港物流园区,宜昌三峡物流中心、襄阳鄂西北物流基地等10大物流示范基地。

培植大企业。要大力培育交通运势市场主体,支持交通运输企业做大做强,打造航母式客运企业、货运企业、物流企业、航运企业、养护企业、汽车维修企业、交通建设企业。

快马加鞭

实施打牢大底盘建设、祖国立交桥的战略,要着眼长远,更要立足当前,把当前和今後一段时间的事情做好,主要有以下八项举措:

一是坚定不移加大投入,为打牢大底盘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十一五翻番,由1330亿元增长到3059亿元,内河航运投资规模翻番,由106亿元增长到269亿元;综合运输枢纽及物流建设投资规模翻番,由22亿元增长到90亿元。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外资等投资,加快探索建立新的普通公路投融资机制,划界普通公路债务。

二是坚定不移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奠定打牢大底盘的坚实基础。按照重点工程建设周期,要求规划重点项目必须在年内、力争在上半年全部开工,特别是要确保9条357里高速公路开工,续建35条共2261公里高速公路,新增一级公路400公路、二级公路1000公里,港航在建设投资规模达到180亿元。

三是坚定不移推进省市共建、厅市共建,营利合造“打牢大底盘“的良好氛围。主要包括:加快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交通枢纽功能,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襄阳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宜昌建设“三成”提供交通运输支持;加速推进“一红一绿”两个试验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加快构筑荆州振兴崛起的大交通格局;支持荆门建设“中国农谷”、支持鄂州建设先行改革试验区、支持黄石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健全区域综合运输网络。

四是坚定不移服务服务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同动“立交桥”向中部和全国辐射。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加快高速铁路,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等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城市集群内部联系,打通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等城市群之间的快速运输通道,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进程,优化综合运输据结构和组织,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初步形成集群内都市圈“一小时城际高铁交通圈”和至周边城市群“一小时航空交通圈、四小时高铁交通圈”基本确立“九州通衢”的战略地位。

五是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把“立交桥”建成智慧交通工程。要从以往各自分散、独立的建设转变为集约化建设,从各自为政、相互封闭、转向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总体规划、落实协同机制。

六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立交桥”战略成为惠民利民工程。首先是要确保建成省政府向社会承诺的1万公里农村公路,推进恩施州行政村通沥青路为重点的农村公里通达工程建设。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文4

黔西南州抢抓机遇,把大数据作为“十三五”时期重点发展内容,按照国家、省大数据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以“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建设数据强州”为总目标,坚持“共享开放、应用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聚集高端、确保安全”的原则,充分发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以“中国南方云基地”为基础,加快推进“云上金州”及数据内容中心、数据灾备中心、数据金融中心、数据服务中心、虚拟总部中心、端产品研发制造中心建设,构建“1个中国南方云示范基地+N个应用”的大数据发展架构。

发展大数据 有三大优势

依托生态优势、能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黔西南州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

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独特优势。黔西南地处北纬25度黄金气候生态群,年均气温13.6℃-19.1℃,具有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的天然气候优势,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数据中心运行成本。此外,黔西南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地震带,灾害风险低,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大地震,是最适合建数据中心的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黔西南有着丰富的能矿资源和水利资源,拥有南方唯一可自主定价、自负盈亏的地方电网,可以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稳定、价格低廉的电力保障,是数据中心建设的优选之地。

此外,黔西南州地处黔、滇、桂三省(区)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是东南亚出境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是联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腹地。目前已形成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推动数据资源聚集开放共享

黔西南州着力构建“云上金州”平台,依托“基础云平台”,打造符合自身需要的云基础服务体系。针对企事业单位信息化需求,对全州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弹性的运算支撑、存储支撑、网络支撑,将信息化硬件投入性价比成倍提升。实现统一的服务和业务接入功能,提供基础的公共服务,对服务进行监控,包括服务接入控制、服务集成、服务开放、服务总线,实现各个云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并实现与国家、省和市(州)级平台的同步对接。最终,将全州各种数据进行多次挖掘,形成有效的数据应用环境、数据利用体系。

黔西南汇集州内信息资源,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人在干,云在算”的目标。推动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形成了智慧党建、电子政务工程、教育工程、农业工程、旅游文化工程、电商物流工程、医疗健康工程、公共安全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等基础大数据平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智慧党建云”平台和“金州教育云大数据”平台。

“党建云”为基层党建注入新活力

黔西南州发挥“智慧党建云”平台作用,织密数据铁笼,推动落实严管干部、脱贫攻坚、服务群众等工作。按照“抓党建就是抓关键,抓关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和州委“1+3+3”发展战略,制定“四位一体”机制,建立集管理、工作、服务、指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党建云”平台。

建立“四位一体”管理平台。推动日记台账、每周督促、每月调度、季度约谈、半年会诊、年度考核、综合评分七级管理机制落地生根,对工作完成得好的干部正向激励,对工作完成得不好的干部惩戒约束,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

应用“脱贫攻坚”工作平台。通过考勤打卡、日建台账、每周计划等模块,对全州1104个由8200余人组成的脱贫攻坚“五人小组”进行指挥调度,初步形成了“线上调度、线下落实、如臂使指、精准落实”的工作格局。

推广“过日子”服务平台。对全州党员干部实行在线教育培训,帮助提高综合素质;发挥“远教惠农”电商平台作用,扎实做好“支部结对・农校对接”工作,示范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立以民意调查、民生监督为主要内容的“过日子网”,实现“踏踏实实和老百姓过日子,和老百姓过踏踏实实的日子”的目标。

用好“大数据”指挥平台。对云平台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清洗、整合和分析,通过高清视频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全州横到边、纵到底的指挥、调度和管理。

黔西南州“智慧党建云”的建设和应用,构建了“四位一体”从严管理干部的大数据平台,打造了如臂使指的脱贫攻坚指挥体系,为全州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入了强大动力。

“教育云”

覆盖全州服务西部

2016年12月初,黔西南州教育信息化“云+端”应用现场推进会举行,目前,全州已基本建成了高速有效的校园应用基础网络,搭建了覆盖全州、服务西部的“金州教育云大数据平台”。

近年来,黔西南州以与中央电教馆、贵州省教育厅联合签署《黔西南州教育云大数据平台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落地黔西南州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改善信息化硬件设施,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全州教育信息化发展乘“云”而上,发展势头良好。

截至目前,黔西南州建成了覆盖全州中小学的“千兆到学校,百兆到桌面”的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网络,高标准实现“高速路网”校校通,建成覆盖黔西南,为全省、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服务的“金州教育云大数据平台”。全州已有1943所学校接通宽带网络,接入率达97%;9346个班级和办公室接通光网,覆盖率达91%;7821个班实现“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共注册学校空间1076个、班级空间9290个、个人空间105万个,形成以州教育云大数据平台为核心、以县市(试验区)为节点、以中小学(幼儿园)为末梢的智慧教育信息化立体网络格局。

全力打造

中国南方云示范基地

“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将以万峰林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和义龙试验区作为全州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区。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文5

几乎所有对物流科技化研究的学者,都应该了解现代物流特征以及内涵。现在物流指规范化和标准化和信息化和规模化和网络化以及机械化的运输业。它是集存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如果仓库可以依靠机器人操作,由电脑发指令,机器人在指定地方取货,然后送到传输带,这样物流服务就和电子商务紧紧结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物流的服务水平。物流管理的不统一阻碍着全国性综合物流体系的建立。物流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打破区域限制与传统的行业,来建立一个统一和开放以及竞争有规则秩序的大市场。由于目前我国物流业现代化刚开始发展,物流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还没有完善,国家的一些相关部门各承担了相应部分物流管理职能。从各省市看,每个地区经济发展都不平衡,有些地方的保护主义仍然存在着。所以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和部门化的特征,在交通和工业还有商业及物资等各自管理,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差,这样就使资源严重浪费。致使规模小及实力弱和增长没有动力,使企业物流活动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投资回报,我国需要加快步伐去完善发展物流业的制度环境。物流业是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种运输方式的紧密结合,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公路和铁路和水运以及空运综合运输体系的相互配合,这些运输方式的协调与整合还存在着诸多的制度障碍。我国的物流市场至今仍被人为地按照部门和地区及行业的行政碉堡分割着,地方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管理体系更是复杂繁乱,这就使我国物流供应链环节过多,很多渠道网的结合部还存在诸多的行政障碍,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物流渠道的高效运转和畅通。

随着我国社会大生产的细分化及物流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在发达省市的物流正在出现一些新型概念店内物流。一般概念中的物流配送指从供应商或生产商到销售点之间的货物运送。而目前在这些省市开始推行店内物流,即零售店将从开门到关门,从清扫店堂和清理商品到补货上架等原先由商店营业员负责的一系列服务工作都交由第三方物流来承担。这就使得第三方物流将服务范围延伸到店内。这样做的好处是将物流环节交由专业物流公司去做,商店可以更加专注于商品销售。国际经验表明,现代物流的根本特征是系统化和专业化及网络化和信息化以及规模化。中国的物流业正在达到这样的水平,基本信息依靠有一定实力与信心的企业,自我积累和独立经营以及自我发展。现有众多储运企业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资产纽带与业务合作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企业重组。从市场的角度看既需要专业物流企业转变观念和提高服务水平,及完善服务职能,同时也需要工业生产企业与商业零售企业从根本上根据经济效益原则与规模化原则,建立健全适应自己企业实力发展需要的物流系统。以专业物流企业作为生产企业物流发展专业物流企业和现代物流配送,一方面可以依托下游的零售连锁商业企业,成为为众多寄售店铺服务的配送中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托上游的工业生产企业,成为众多生产企业的物流总。物流网上的全部成员均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内保证各自应有的和稳定的利润空间,成员之间的关系才会彼此平衡。所以合理的利润空间是维系供应网关系的前提,而物流成本的降低就应从整个供应角度去考虑。物流配送是为买主创造最低总成本,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通过物流供应链的资源整合和社会物流配送体系的优化及物流配送战略的合理运用,来完成商业带动工业,实现销售拉动生产制造业的作用。物流业在中国拥有极大的空间可以去发展,这就使外资有染指之心,许多内资企业也开始尝试做物流行业,所以重新审视物流配送战略的运用就显得特殊重要。

任何战略都是带有全局性的总体性的方略与谋划,而许多中国企业在战略运用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缺乏长远规划和智慧。=企业缺乏战略思考与物流配送的总体规划,认为只要有库和配车同时有需求就可以搞物流了。盲目投资和不切实际地兼并合资,认为搞多角化和一体化就是战略。盲目追求大而全,从而忽视企业自身是否具备战略运用的客观条件及战略的组合运用,这正是中国企业成长中的悲哀,也是为什么没有旗舰型企业的原因之一。我国物流产业科技化的发展目前还处于中游阶段,虽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但我国逐步开发一些物流领域,这使很多国家外资物流企业都蜂拥中国市场,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理念还有成熟的经验将不断增长我国物流科技发展。向我国从事研究物流方面的学者以及机构致敬,正是有了他们大量的论文和研究,使我们可以微观着手,从中分析出我国物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态势以及动向。为有关部门掌控物流发展动态提供了标准,为物流科技发展的运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本文作者:王丽颖工作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文6

关键词:哈密地区 基础设施 现代化 对策建议

哈密地区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地区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辖两县一市,总人口60万,城镇化率65%。哈密地区处于全国十大资源集中区,资源优势突出。近年来,哈密依托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无疑是哈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现状与问题

(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但对内外支撑能力仍显不足

“十二五”时期,围绕建设东西双向开放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商品物流集散地的目标,区域内铁路、公路、民航机场等项目加快建设,提升了哈密对内外交通运输联系能力和出入疆交通枢纽的地位。但是,在当前国家向西开放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哈密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内外支撑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明显。一方面,对外通道网络结构单一。目前虽有兰新铁路、连霍高速等国家级通道过境,但是跨区域、跨地州、跨县市快速通道仍然缺乏,特别是跨越天山、连通口岸和南疆的南北向通道建设严重滞后,与哈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的地位不相称,已成为哈密地区开放发展的重大“瓶颈”。另一方面,地区内部便捷快速的路网结构尚未形成,交通方式单一、可选出行线路有限、出行可靠性和抗灾害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二)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水资源供需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地处降水量极度稀少的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历来是哈密地区发展顽疾。哈密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为16.86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3,全疆平均水平的1/6。区域内人均水资源量是全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2。近年来,哈密地区以提高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为目标,推动一系列控制型水利工程、城乡饮水安全和防洪体系建设,有效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广大农牧民的用水需求,但是,就未来地区的水资源需求而言,资源型缺水和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不到位所导致的工程性缺水,仍将是重大限制因素。

(三)能源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外运通道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哈密煤炭、风力、太阳能等能源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哈密地区电力建设成效显著,开工建设了一批110千伏、220千伏、750千伏、±800千伏电网项目和输变电工程,区域内电网得到有效加强和延伸。从长远发展来看,哈密地区能源资源特别是太阳能、风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仍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通过内生资源优势的挖掘和对外能源开发合作相结合大力推动煤、光、电产业集群的做大做强,仍将是未来哈密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与能源生产能力提升相适应的能源外送能力建设,也将是哈密地区发展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

(四)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但信息化水平仍需提高

哈密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基本建成技术先进、运行高效、覆盖面广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尽管如此,随着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全方位对外开放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哈密地区当前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信息基础设施技术的现代化和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应该成为未来哈密地区努力的重要方向。

二、对策建议

(一)依托快速交通网,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加快推动对外陆路大通道建设

在北向通道建设方面,要紧密依托老爷庙国家一类口岸,将对蒙合作为优先发展方向,推动口岸境内段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同时争取国家支持,加强和蒙古国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合作,争取尽早建成满足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和人员往来需要的国际综合运输通道。在西向通道建设方面,以国家推进与中亚地区合作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研究论证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哈密-若羌-和田-喀什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促进形成穿越南疆地区、连接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中吉乌铁路的新国际大通道,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合作通道增加新的选择。

2、高起点谋划哈密空港建设

加快巴里坤大河机场、伊吾通勤机场建设的前期论证和规划工作,及早谋划哈密基地机场(哈密国际机场),为未来哈密与中亚及蒙、俄等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提供强大的航空服务能力。围绕机场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空港物流业、空港服务业等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以哈密国际机场为核心、大河机场和伊吾机场为辅助的空间经济圈,使之成为哈密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和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3、优化区际和区内路网结构

顺应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趋势,同时围绕哈密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要求,强化骨架路网的支撑作用,提高农村路网密度和通达水平,全面提升区际、区内交通运输联系的能力和水平。

(二)突出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建设资源能源保障体系

1、拓展能源输送通道

围绕哈密地区能源基地建设,重点加强以电力、油气资源为主的陆路能源大通道建设,加快实施哈密山北“疆点外送”第三通道、“西气东输”四线和五线建设,加快推进地区智能电网、高速网络等建设。

2、完善区域电网建设

结合电力生产供应格局,统筹规划,完善输供电配套网络建设,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加快城网、农网的升级改造,依托220千伏变电所,逐步打开110千伏环网,形成覆盖哈密两县一市、结构简明、清晰合理的110千伏配电网。加快完善各工业园区和农村电网,提高电网装备技术水平,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节约型变电站。

3、积极推进低能耗、洁净能源设施的推广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与生活用能洁净化。重点推进建材、化工、煤电等高耗能产业领域的节能降耗,加强节能设备的推广利用。积极利用国家天然气发展规划与布局的实施,以及在农村地区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生物质燃气工程建设,推进城乡生活用能的洁净化。

(三)强化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进一步加强水源工程建设

谋划多水源联合供水模式,进一步加强水源点工程建设,逐步减少地下水在常规供水中的比重,将地下水作为备用应急水源,提高供水安全性。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善水库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小型重点水源工程和小微型蓄、引、提水源工程建设,积极研究和适度推进区域性调水工程建设,为城市、重要的工业区和成片的农业灌溉供水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

2、优化城乡供水网络

优化现有供水系统,建成一批主要城镇供水工程,形成灵活调度的多层次供水网络,按照“以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模式,加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力度,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供水管网联通,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加强城镇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促进节水器具和设备的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努力建设一批节水型社会示范社区。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相关设施建设

继续强化小流域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监管体系。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保障供水安全优质。强化水源保护区保护和建设,合理布局建设污水处理厂,提高城镇废污水处理率,加强中水回用。加强农村改水改厕管理,控制农村水源污染。

(四)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

1、推进特色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

拓展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强化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积极发展数据服务产业,特色高端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产业以及全面开展信息服务业提升工程。积极引进移动互联网、三维产业、云存储、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等战略性新兴网络应用软件产业。

2、打造区域大数据服务中心

依托能源基地建设,做强能源类应用软件。重点开发面向煤炭、风电的智能勘探开发、工业控制、储运管理、销售管理等系统,发展壮大能源行业应用软件研发业。以率先建设大数据平台为先导,强化“大数据强政”、“大数据惠民”与“大数据兴业”理念,推进大数据系统的建设。

3、推动智慧哈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