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质量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质量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教育环境 幼儿 语言
1 引言
如何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是今后幼儿教育关于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是以过程性质量为基础,从这个视角把教育环境质量当成指标,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希望熟悉一些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基本特征,以及对幼儿发展水平影响关系。内容具体为分析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与教育环境质量的特征,两者相关关系,教育环境质量是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等内容。
2 幼儿语言发展及与环境的关系
2.1什么是教育环境质量
幼儿园教育环境包含的范畴和其他学校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心理层面的儿童与教师、儿童与儿童间的人际关系等;物质层面的设备材料和空间设施等,但它又并不属于传统教育环境中的概念。第一,幼儿园教育环境无园所、班级层面的区别,它是以班级为核心的整个幼儿园教育环境;第二,该教育环境不是指个体幼儿对园所、班级的知觉,它是儿童的整体经验,需要通过观测才能研究;第三,该教育环境不是某学科的教学环境,它贯穿在幼儿在幼儿园每一天的生活学习经验。
国外学者Harm把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教学的环境层面,另一个是幼儿园提供的机会层面。然后他又把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详细划分为7个维度:设施与空间、家长与教师、语言推理、幼儿生活照顾、互动、活动、作息结构。国内的刘众教授把幼儿园教育环境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每一天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的、物理的以及心理因素的总和,包括生活活动、物质环境创设、课程、人际互动、每天活动安排等五个维度。本文研究就是以刘众教授的定义为基础进行研究的。
2.2两者之间的关系
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受到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对于在幼儿园生活学习的儿童来说,其教育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儿童在正式上学之前,通过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己获取了丰富的语言经验,这些经验对其后面的学习影响很大。这种幼儿园的语言学习更多的是属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属于经验性学习活动。幼儿园的儿童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当他们在自发地参加各种各样活动过程中,就开始构建了一定的语言概念并锻炼了一些语言技能了。而这些活动可以是听老师讲故事、和其他儿童玩游戏抑或是户外活动等等。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幼儿与其他幼儿、教师会产生互动,幼儿就会使用和感受语言,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和促进他们潜能的发展,为他们以后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
研究表明,幼儿园教育环境中的丰富材料、充足空间及区角规划等可为幼儿提供进行活动的场地和机会,能有效促进这些幼儿语言水平的提高。当然幼儿教师在促进幼儿语言提高的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假如教师的教学用语能够甜美童趣、简明扼要,再配上表情、动作,便能吸引幼儿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倾听兴趣。
3 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与教育环境质量研究结果分析
3.1两者之间的基本特征
微观层面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包括设备设施、空间设置、材料等在物质环境方面的维度,也包括午睡、进餐、如厕等生活活动维度,情感氛围及教学活动维度、人际互动维度等。研究表明我国幼儿在“符号感知”和“阅读技能”领域的语言发展水平较高,“谈话”和“看图讲述”领域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
3.2两者之间的类别特征
(1)城乡幼儿园及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从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教育环境质量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城乡幼儿园教的差异。研究发现:1.城乡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有显著差异,不仅表现在物质环境创设方面,还表现在课程、生活活动、人际互动、每日活动安排等方面,城市明显好于农村;2.城乡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也有显著差异,城市幼儿在符号感知、阅读技能、听动转换、看图讲述等语言整体都要显著高于农村幼儿。
(2)办园性质对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影响的比较。研究发现:1. 办园性质不同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质量也明显不同,在每日活动安排和生活活动这两个方面表现较为明显,此外公办幼儿园在整体上要高于民办幼儿园,体现在物质环境创设、人际互动、课程等方面;2. 办园性质对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也有重要影响。公办幼儿园中的幼儿在语言在整体上要高于民办幼儿园幼儿,在“阅读技能”“听动转换”两个方面体现明显。
3.3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与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两者关系
研究显示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质量间都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都在0.5之上,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关系,教育环境质量越高,对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影响就越大,水平就越高。Burchinal等的研究发现,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不仅与幼儿语言呈正相关关系,还与其社会性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者认为,学龄前儿童大量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其教育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活动,所以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必定存在密切关系。对研究结果进行回归分析还发现对于幼儿语言整体和其他领域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的环境质量指标主要有三个:“课程”“人际互动”和“物质环境创设”,而其中的“人际互动”是主要的预测指标。
环境质量的定义范文2
1、温度对通信设备的影响
(1)温度影响光波长的稳定性光波长的稳定性与温度密切相关,如果上游站点使用的是定波长的光板,温度过高时,两个方向的定波长光板发生波长漂移,到达对端站点光板,波长不对应,相应地端口输出光功率会降很低,当光功率值低于对端站点光板的收光灵敏度很多或接近灵敏度,该光板就会上报RLOS或B1OVER告警,一端会出现RLOS致使发生倒换;另一方向会出现B1OVER,影响光传输设备正常运行。一般从睡眠转入工作状态只需15ms,节点连接进入网络只需30ms,进一步节省了电能。相比较,蓝牙需要3~10s、WiFi需要3s。
(2)温度影响设备元器件的稳定性设备的精密元器件本身受温度影响大,温度越限时,就越容易损坏。这类缺陷在数据设备上反映较为明显,根据统计表明,对于数据设备温度每上升10度,故障率提高25%。即使是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在30℃的环境温度下,交换机的平均故障时间间隔(MTBF)为10年,在40℃的环境温度下,交换机的平均故障时间间隔(MTBF)降低为8年。
2、湿度对通信设备的影响
空气潮湿,易引起设备的金属部件、插接件、管部件产生锈蚀,并引起电路板、插接件和布线的绝缘性能降低,严重时还可造成电路短路。空气太干燥又容易引起静电效应,运行人员稍微不注意,人体表面的静电现象就能把设备主板中的电子元气件击穿,严重时还能导致火灾事故发生。一般说来,机房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45%~65%范围内较为适宜。
3、空气质量对通信设备的影响
通信机房是一类特殊的工作场所,由于硬件设备的特殊技术要求,机房长期处于密闭状态,主要依靠空调通风设备输送新鲜风量、形成空气流通。通信机房中空气质量的优劣会影响硬件设备的运行情况、设备故障发生的频率,比如灰尘、油污、潮气、盐份、氧化、腐蚀性气体等造成设备的“综合污染”,形成对设备的“缓腐蚀”作用,被严重污染的设备还会使其散热能力下降,不同程度地造成设备的误码率、缺陷率、坏板率增加,影响设备正常工作。因此,对通信机房空气进行评价,对于保证良好的通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4、电磁干扰对通信设备的影响
电力系统通信机房的电磁干扰来源于三方面的干扰。其一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高压输电线路可能对周围事物造成干扰,主要包括变电站的强电磁环境,雷击干扰等。其二来源于电源的干扰。如电力开关的操作过程引起的强烈电流脉冲干扰。其三来自系统内部的干扰,设备聚集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磁辐射。由以上分析可见,机房的环境质量对设备的影响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为更准确的分析机房环境与设备缺陷之间的关系,需要综合分析以上方面的原因,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机房环境质量的模型,定量分析机房环境质量。
二、机房环境质量模型建立
机房的环境质量主要受四方面影响,为建立一个实用的机房环境质量模型,并定量分析机房环境质量。我们首先单独分析各影响因素,并根据其各自的特点进行独立建模。
1、温度系数Te温度的影响具有“直接性”的特点,即温度的变化和越限可能立刻导致设备缺陷,所以温度在机房环境质量量化公式中是一个线性关系,而又因为机房温度高于或低于正常温度对设备的影响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同偏差范围内,高温的危害要强于低温,所以在温度系数计算上,高温和低温又应有所区别。通过运行经验,定义温度系数如下:
2、湿度系数H湿度过高或过低对于设备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在湿度系数计算上,湿度大和湿度小应有所区别。湿度大,显示的是长期的累积效应,通过腐蚀和降低设备绝缘性造成设备缺陷,与作用时间t(天)有正比关系。湿度小,显示的是直接性,通过静电感应现象,对设备进行伤害。通过运行经验,定义湿度系数如下:
3、空气质量系数AP空气质量的影响具有累积效应,即空气污染不是立刻导致设备缺陷,而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作用,最终导致设备缺陷,所以空气质量系数在机房环境质量量化公式中是与作用时间t(天)有正比关系。
4、电磁干扰系数E因电磁干扰-EMI可以通过防雷接地、严格设备电磁兼容性-EMC等有效手段进行控制,影响电磁干扰系数有以下两个方面:(1)屏蔽:屏蔽是利用屏蔽材料阻止或减少电磁能量在空间传输造成干扰影响的一种措施。通过屏蔽,干扰的能量能得到有效的削减。屏蔽效果与屏蔽材料的特性,厚度直接有关。(2)接地:接地既是抗干扰的措施,也是安全的重要措施。正确的接地既能抑制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又能防止电子电气设备向外部发射电磁波;而错误的接地常常会引入非常严重的干扰,甚至会使电子电气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所以电磁干扰系数根据以上两个因素分为四类。
5、机房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C0通过分析以上各条件的特性,利用综合评价法,设温度系数Te为P1,湿度系数H为P2,空气质量系数AP为P3,电磁干扰系数E为P4,其各自所占的权重μm分别为40%、30%、25%和5%(m=1,2,3,4),则机房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C0为:根据监控系统1-11月检测的温度数据,可以计算出一类站点各站的每月以及全年平均温度系数和平均湿度系数,空气质量系数暂时分为三种,2009年进行机房防尘装修改造的站点赋值为100分,近年新投运站点赋值为90分,其它站点赋值为60分。根据机房环境质量计算结果和实际运行经验,我们将机房平均环境质量指数由好到差,对其进行定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机房。
三、机房环境质量模型应用
通过对环境影响数据的定量分析和机房环境的定级,可以综合评估机房环境质量,对不满足要求的机房制定整改措施,指导日常运行工作。
1、指导机房整改措施根据统计数据,网内机房等级分布如下所示。通过各月份温度系数的比较,可以看出站点温度系数的变化分为四种类型,下图为典型站点曲线图:1)全年高温度系数曲线如上图安慧集控站,全年不分季节,温度系数很高,为设备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温度环境。此类曲线的站点,温度调控良好,空调等设备满足通信设备需求,为通信设备提供了一个优质的运行环境。(2)全年低温度系数曲线如上图富丽城站,机房内无空调,全年不分季节温度系数较低,不满足设备运行需求。此类曲线的站点,需要尽快进行整改,新增空调设备。(3)夏季低温度系数曲线如上图大塑集控站,机房内无空调,夏季时温度系数很低,机房内温度高,为设备健康运行造成了隐患;而冬季站内暖气供应合适,造成冬季温度系数上升,满足机房运行环境需求。此类曲线的站点,需要在夏季来临前,尽快进行整改,新增温度调节设备,加强制冷能力。(4)冬季低温度系数曲线如上图青水顶微波站,机房内无空调,因地势高的原因,夏季温度系数较高,满足设备运行需求;而冬季,站内无暖气供应,温度系数急剧降低,为设备健康运行造成了隐患。此类曲线的站点,需在冬季来临前,尽快进行整改,新增的温度调节设备,加强制热能力。
环境质量的定义范文3
1 环境标准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环境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依据法律和法规进行监督管理。环境的科学管理包括环境立法、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等方面[1],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环境标准。因此说,环境标准是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
1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制定了环境标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环境标准同法制性标准[2]。我国的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执法依据。没有环境标准,环境法规将是不完整的,也难以具体执行。
1.2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依据
环境标准是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主要依据[3]。无论是“三同时”把关,还是定量管理实施新的五项制度,都必须通过环境标准来体现。此外,环境标准也是处理环境事故和环境纠纷的依据之一。
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的重要依据
环境标准反映了国家的环境政策目标,因而也代表了环境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例如美国《清洁空气法》明确规定,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颁布后9个月内,每个州都必须向联邦环境保护局呈交在本州执行和维持该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应规定尽速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日程表[4]。我国的环境规划目标主要是用标准来表示,环境质量标准就是环境规划总目标的分解并定量化了的产物,是环境规划的定量描述[5]。
由此可见,环境标准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环境管理工作中贯彻执行环境标准,对于严格执法,促进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保证环境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也就成为强化环境管理的必要条件。
2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由主体结构和支持系统两大部分组成[6]。环境标准的主体结构含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治理的技术、经济条件,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危害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进行控制的标准。显然,由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构成的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部分是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而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
为了制修订和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需对有关的采样方法、分析测试方法、管理和治理的技术规范,名词、术语、图式、标志、量纲及导则等作出统一的规定,这就是环境标准的支持系统。支持系统由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标准样品标准组成。
3 建立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所需要的科学技术支持。
无论是环境标准的主体还是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例如,制定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7]可以归纳为两点:
首先,要有科学依据枣环境质量基准。环境质量基准反映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作用于研究对象,在不同浓度和剂量下引起危害作用种类和程度的最新科研成果。基准按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卫生基准(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生态基准(对动植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物理基准(对材料、能见度、气候等的影响)。环境质量标准要起防止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生态平衡和材料、能见度、气候等的不良影响的作用,必须以环境质量基准为制定的依据。
其次,要坚持先进性与现实性的统一[8]。
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有密切的联系,即排放标准控制污染源,使其排放出的污染物经过自然净化和稀释扩散进入环境后不致使相应区域的环境质量达不到标准的规定。显然,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规律、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科研成果都是修订排放标准所需要的科学依据。此外,我国现行排放标准是以浓度控0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需要探索和研究其他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使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建立起联系。
支持系统各类标准的建立也需要科研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基础标准,需要了解国内外有关词汇、术语、图式、标志的习惯与规定;掌握国内外制修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和导测,建立规范化的制修订环境标准的程序和方法。同样,制定方法标准和标准样品标准,也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开发出稳定、可靠、准确的分析测定方法和环境标准样品。
总之,制修订环境标准的过程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科研和决策过程,环境标准体系中各类标准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支持。只有根据制修订环境标准的计划和规划,合理组织安排相应的近、远期标准科研项目,才能使环境标准工作走上科学化轨道.
4 各层次环境标准科研工作的目标
4.1 环境标准科研的层次及其内涵
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得到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要求标准保护的对象增加,保护的程度增加。
根据环境标准工作的上述特点和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标准科研工作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4.1.1 环境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研究
研究制修订环境标准的技术导则实质上就是研究制修订环境标准的标准(或技术规范),这一层次的科研工作归属于软科学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要确保标准的制修订程序和方法的科学与合理,从而使制修订出的环境标准满足当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性要求。
此外,有关环境标准制修订的一系列管理办法或规定也属于一层次。
4.1.2 环境基准研究
环境基准研究属自然科学范畴,是制修订环境标准的基础和科学依据。环境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首先需要在大量科学研究基础上确定污染物的环境质量基准,而后遵循经济合理与技术可行两大原则以基准为科学依据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并以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准研究在环境标准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美国极重视环境基准的研究工作,其审查和修订环境质量标准的费用中90%以上用于支持围绕标准的环境质量基准研究。1978财政年度到1986财政年度,环保局用于大气环境质量基准研究项目的经费达3.20亿美元[7]。而每确定一项水质基准也耗资约10万美元[8]。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还加强了基准研究的组织工作,针对标淮制修订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确定研究需要,制定下阶段研究计划,统一设计,统一方法,开展系统研究。美国的环境质量基准正是由于随研究进展而不断修订,才得以保持其先进性,并对世界各国有着深刻的影响。除美国外,前苏联、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环境质量基准也有相当影响。
4.1.3 环境标准制修订的决策论研究
以环境质量基准为科学依据来制定环境质量标准乃至污染物排放标准要考虑经济、技术等许多因素。同时,卫生基准、生态基准和物理基准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污染物环境浓度及其分布的不确定性,标准保护对象和保护程度的选择,都会影响最后的标准值。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规范化、定量化处理,可以降低环境基准转化为环境标准的决策过程中的随意性,增强科学性。其中有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和决策方法要研究。
美国在制修订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确定致癌物水质基准时采用了风险评价的技术。风险评价通过对意义不够明确的“健康影响阈值”“风险”“安全余地”等概念采用精确的技术性定义,确定了需要保护的对象、相应的阈值以及污染物最大浓度的概率分布特征,然后运用统计处理估算出达到标准时污染物浓度超过健康影响阈值的风险(概率),从而对标准的安全性作出定量评价。标准制定者可据此选择适当的标准值,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
对技术、经济和社会影响的评价,美国采用管理影响分析方法来完成。管理影响分析内容包括对达到标准所需费用的估算,对各类工业和社区的经济影响分析,以及达到标准可带来的效益分析。
我国在从基准转化为标准的过程中,较少使用定量化方法,因此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不强。
4.2 我国环境标准科研的目标
分析上述三个层次的环境标准科研工作,可以看出其中既有关于环境过程的基础性科学研究,也有直接为标准服务的软科学研究;既有必须在近期内解决的方法论研究,也有需要按标准制修订计划逐步安排的应用性研究。因此,应当根据标准工作的特点,考虑近期和远期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标准科研计划,从而使科研能为标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首先,必须重视有关标准工作的软科学研究。除了上文论及的技术导则研究和决策论研究之外,还应当研究标准实施和监督管理的机制。其目的就是使环境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使标准实施更为有效。
环境质量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关系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行业都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我们必须通过环境监测,然后对环境做出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我们能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更加和谐的发展。
二、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定义概述
1、环境监测定义概述
环境监测是以污染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控制标准、规章制度,主要目的是使环境管理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单向治理向综合整治、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只有对环境信息的解析和综合,才能揭示环境监测的内涵,直接为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而这些定量化的环境信息只有通过环境监测才能得到。脱离环境监测的环境保护是盲目的,加强环境管理也无法落到实处。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应先判断环境质量或判断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破坏及其污染破坏的程度。这项任务单靠环境分析化学一种方法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和先进的物理或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各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完成。判断环境质量,从监测手段上来看,有对环境样品组分、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方法,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群落、种群变化、畸形变种、受害症状等生物对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种信息,作为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生物监测方法。环境监测由多个环节组成,只有做好各环节的工作,才能获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的数,才能反映真实的环境质量。
2、环境影响评价定义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随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环境影响现状评价、环境跟踪评价和环境预测与评价。其中环境影响现状评价就是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要在评价过程中对监测部门进行先委托,委托后进行环境本底监测,环境本底监测不超标即可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和具体的监测计划的制定。工作进展稳定再通过对污染物监测结果判断其是不是处于可承受范围以内还要判断是不是会对地域环境产生某种影响;环境跟踪评价主要就是对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评价,对项目运行的跟踪过程既可以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也可以在建设项目完成后实行。
三、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及职能
1、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主要是指利用一些特定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来对现实条件下一切违反环境法律、管理制度以及行政规章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测和控制,并提供有效的数据来为后续的执法过程提供科学的依据。由这样一种直观的定义和说明我们就不难理解到,环境监测的实质也就是为环境执法予以良好的科学的服务。我们可以根据其具体的工作阶段进一步的将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是在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二是在竣工验收阶段内进行的调查和监测。环境监测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环境监测的进行本质上还是为社会进行服务的,因此环境监测所给出的主要产品也就是其科学合理的分析数据,这样一些数据所反映的就主要是一些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噪声环境等相关的数据。这样一些数据位后续工作的进行提供了相当可靠的科学依据。
2、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则是对一些规划中或者是建设中的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所给出的一种分析、预测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给出处理或者是解决方案的一个过程。可以讲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的分为三个具体的层次:一是现状的环境影响评价,二是环境的预测评价,最后就是跟踪评价,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这样三个层次的影响评价都需要良好的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最终所给出结论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四、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1、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监督
项目的实施造成的环境变化是否会给该区带来有害影响或者是否能够符合环境的基本要求,都需要环境监测来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以此来进行数据衡量。此外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也同样需要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持。
2、环境监测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之前要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和项目是否在环境安全许可的范围之内有效进行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对于一些需要科学数据提供支持的项目大多需要环境监测功能的发挥。通过对环境做出科学分析以此为项目实施可能会给环境带来影响提供证明,从而对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比例大小有了更加明晰的观察和认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基础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为了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更要重视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为政府部门进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是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制度,两者具有互为支撑密不可分的关系。
1、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当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进行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 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承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
2、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间和空间变更,这些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
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 3 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大气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未改变环境现状;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不改变原有水环境功能;噪声环境达标等;这些均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
六、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水、大气、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及人类的生存。我们必须加强对环境情况的监测,通过对环境的监测,使我们在环境影响评价的时候可以做出更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毕孟飞,汤红霞.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保证[J].环境工程,2009(S1).
[2]李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管理[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5).
环境质量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雾霾天气;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尤为突出,每到冬季,大半个中国的上空都被雾霾笼罩,甚至连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也难以幸免。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产业结构布局,在全社会倡导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改善当前我国空气污染的形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全面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1.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高质量的大气环境监测能够准确掌握大气环境的优良程度,形成完整的、准确的监测信息,从而为国家大气环境治理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使治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逐步增多,每到冬季,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还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城市,都饱受雾霾的困扰,在此背景下,通过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来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信息,从而寻找更为科学的空气环境治理措施便成为了解决我国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2.大气环境监测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气环境监测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大气环境监测意识不强。大气污染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应该引起全人类的重视,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形成大气环境监测的联动机制,有些国家对大气环境监测较为漠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还有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置共同保护大气环境的相关条约和协议于不顾,仍然存在严重污染大气的行为。
2.2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健全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能够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但是,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与之相关的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等因素还比较匮乏,难以保证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
2.3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大气环境监测中,采样工作对监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相关部门并没有引起对采样工作的重视,采样的结果往往难以达到监测的要求,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
3.雾霾天气背景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
雾霾天气的逐步增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然而,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在监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质量标准,致使许多监测人员认识不到监测质量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国应逐步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应当明确环境样品的采集、测量数据分析及数据综合评价等工作的质量标准,对监测过程中的各项行为进行规范,切实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3.2做好现场采样质量管理。采样工作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采样不当或不足会使监测质量降低,从而对后期的环境治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首先要做的便是做好现场采样质量管理,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此外,样品的真实性及代表性也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评估的重要因素,在采集样品时必须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3.3成立基于计算机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环境领域自然也不例外。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其优势在于仪器的功能和结构可由用户自定义,实施网络远程监测等等。该系统的应用对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4扩大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范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不应局限于对低层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估研究,而是应该逐步扩展到高层,在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时最好是选择那些人口众多、污染严重的城市。所谓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对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
3.5实现监测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对助推行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大气环境监测进行质量控制时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度,从而实现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目的。
3.6加强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大气污染防治是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发达国家有着更为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监测体系,我们必须要加强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吸取其它国家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才能确保我们少走弯路,从而有效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雾霾天气的增多不但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不断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并以此为依据寻找大气污染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立明.雾霾天气背景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J].低碳世界,2017,(08):1-2.
环境质量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控制全过程措施
我国土壤资源严重不足,而且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利用,土壤退化严重[1]。土壤环境质量是土壤容纳、吸收和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的能力[2]。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从而达到了解与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的目的。
为了保证所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质量控制需涉及监测的全部过程,应从环境监测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评价和综合报告、数据传输等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一、采样、制样质量控制
1.布点方法及样品数量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采样布点与样品数容量采取“随机”和“等量”的原则,布点方法主要有简单随机、分块随机、系统随机三种。样品采集分三个阶段进行,既前期采样、正式采样、补充采样,对于面积较小的监测单元可直接进行采样。样品布点及采样数量严格遵守《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2004中关于采样的要求。
2.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
进行合理的现场踏勘,并审查采样点的设置和采样时段选择的合理性和代表性,分别制定详实的采样方案。样品采集时,严格按照采样位置、数目等要求要求进行采样,在采样过程中,注意防止污染,认真做好采样记录,并妥善保管好样品。
3.样品运输和贮存中的质量控制
采集的样品需送回实验室化验分析。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注意防止污染,妥善进行保管。若样品不能及时进行分析测试,样品应按要求贮存,最好存放在冰箱里。
4.样品制备的质量控制
样品制备过程:样品风干——样品粗磨——细磨样品——样品分装。样品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制样工作室要求分设风干室和磨样室;样品分装使用干净清洁工具,不可造成二次污染,可采用具塞磨口玻璃瓶,具塞无色聚乙烯塑料瓶或特制牛皮纸袋等。制样者与样品管理员同时核实清点,交接样品,在样品交接单上双方签字确认。制样过程中采样时的土壤标签与土壤始终放在一起,严禁混错,样品名称和编码始终不变;制样工具要严防交叉污染;分析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或可萃取有机物可直接用新鲜样按特定的方法进行。
二、实验室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作用又称内部质量控制,它是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3]。是分析实验室测定人员对分析质量测量进行自我控制和内部控制,并实施质量控制管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控制监测人员的实验误差,使之达到容许限的范围,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
1.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1.1精密度控制
精密度是指用特定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它反映了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随机误差,有平行性精密度、重复性精密度和再现性精密度[4]。精密度控制需要每批样品每个项目分析时均须做 20%平行样品;当 5 个样品以下时,平行样不少于 1 个。包括明码平行样和密码平行样两种。平行双样测定结果的误差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者为合格。当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低于95%时,除对当批样品重新测定外再增加样品数 10%~20%的平行样,直至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大于95%。
1.2准确度控制
1.2.1使用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品
例行分析中,每批要带测质控平行双样,在测定的精密度合格的前提下,质控样测定值必须落在质控样保证值(在 95%的置信水平)范围之内,否则本批结果无效,需重新分析测定。
1.2.2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当选测的项目无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品时,可用加标回收实验来检查测定准确度。加标率:在一批试样中,随机抽取 10%~20%试样进行加标回收测定。样品数不足10个时,适当增加加标比率。每批同类型试样中,加标试样不应小于 1 个。加标量:加标量视被测组分含量而定,含量高的加入被测组分含量的 0.5~1.0 倍,含量低的加 2~3 倍加标回收率应在允许范围之内。
2.质量控制图
必测项目应作准确度质控图,用质控样的保证值与标准偏差,在 95%的置信水平,按要求绘制准确度质控图,用于分析质量的自控。每批所带质控样的测定值落在中心附近、上下警告线之内,则表示分析正常,此批样品测定结果可靠;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控制线之外,表示分析失控,测定结果不可信,检查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警告线和上下控制线之间,虽分析结果可接受,但有失控倾向,应予以注意。
3.土壤标准样品
土壤标准样品是直接用土壤样品或模拟土壤样品制得的一种固体物质。土壤标准样品具有良好的均匀性、稳定性和长期的可保存性。土壤标准物质可用于分析方法的验证和标准化,校正并标定分析测定仪器,评价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和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质量保证工作,实现各实验室内及实验室间,行业之间,国家之间数据可比性和一致性。使用土壤标准样品时,选择合适的标样,使标样的背景结构、组分、含量水平应尽可能与待测样品一致或近似。如果与标样在化学性质和基本组成差异很大,由于基体干扰,用土壤标样作为标定或校正仪器的标准,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系统误差。
三、土壤环境监测误差源剖析
土壤环境监测的误差由采样误差、制样误差和分析误差三部分组成。
1.采样误差(SE)
采样误差由于土壤组成的不均匀性造成土壤监测的基础误差,该误差不能消除,但可通过研磨成小颗粒和混合均匀而减小。主要包括分组和分割误差(GE)、短距不均匀波动误差(CE1)、长距不均匀波动误差(CE2)、期间不均匀波动误差(CE3)、连续选择误差(CE)、增加分界误差(DE)、增加抽样误差(EE)等。
2.制样误差(PE)
制样误差是来自风干、研磨、筛分和贮存等制样过程中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样品间的交叉污染、待测组分的挥发损失、组分价态的变化、贮存样品容器对待测组分的吸附或吸收、分样不均等。
3.分析误差(AE)
此误差来自样品的再处理和实验室的测定误差。如称量误差、样品消解过程中的损失、测定时的仪器误差等。但是,在规范管理的实验室内该误差主要是随机误差。
四、报告数据处理质量控制
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无误,建立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 严格执行数据三级审核制度, 对每个环节实施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 严把数据质量关,发现可疑数据或疑难问题, 监测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查证分析解决, 做到有疑问的数据决不上报[5]。
参考文献
[1] 赵其国,孙波,张桃林.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土壤质量定义与评价方法[J].土壤,1997,29(3):113-120.)
[2]王静,朱婧婧马同宇 ,塘沽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J].环保前线,2009年第 5 期,78).
[3]杨月芳,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0年第16期,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