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融合教育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融合教育体系

融合教育体系范文1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现状;游戏教学

中职教育由于得到了国家的支持,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教育目标也主要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素质性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身体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而完成这个目标的主要重任就落到了体育课程上。但是就当前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没有学生的有效参与,使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想目标。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革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职体育教学现状

目前的中职体育教学中,暴露出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学设施不符合相关目标,并且课程内容的设置并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学任务不明确,学生对于相关课程的学习无法提高兴趣等等。其中和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一定的关系,教师教学情绪消极,并且都是通过老旧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法从单调的教学内容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因而缺乏应有的热情。

这种现状的因素首先来自学校方面。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专业”的人才,因此在文化课的教学上较为重视,将资金和精力都投入到相关专业的建设上,但是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却不怎么重视,有的学校缺乏正确的观念,认为体育教学只是文化课学习之余的放松,因此在教学上也只是简单应对教学大纲,并没有完善教学模式。学校对此不重视,对于课程的投入较少,因此缺乏应有的训练设备,无法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求。

再者就是教师方面的原因。有的教师具有很长的教龄,但是经过了多年的体育教学,在教学思维上形成一种定式,也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结合学生的素质教学,也没有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专门的情境,因此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微乎甚微。有的教师不愿革新教学观念,并且教学情绪倦怠,有的体育教师在教学时仅仅是通过实践教学,却没有实现进行理论传授,有的学生无法接受这种实践知识,长时间无法习得技能,使得学生会对体育的学习产生排斥情绪。

最后就是学生方面的因素,这也是较为主要的因素,主要就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体育相关知识时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中职,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应试教育的观念的影响,认为学习文化课知识才是重要的,体育课都是用来放松的,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有偏见,并且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对自身没有较强的约束力,因此无法提高对于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面对升学压力,也会对自身体育技能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上述为当前影响到中职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其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有效调动起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入游戏进行教学的理念来提高教学质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现状。下面对此进行阐述。

二、中职体育教学融入游戏的必要性

体育游戏是一种有意识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具有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段大多为十七岁左右,并且学生在这个阶段不仅是在行为上还是习惯上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再加上需要针对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研究体育课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导其更好地参与到课程其中。有效地引入一些体育游戏,可以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亩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游戏具有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娱乐性和竞技性,并且在其开展的过程中是伴随着一定的情节展开的,因此学生在参与到体育游戏的过程,能够享受这种竞技过程的乐趣,逐渐就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学生投入更多的热情,就能花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如果学生对于相关知识不感兴趣,那么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只会草草完成,只能按时,并不能保证质量。因此教师就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状况以及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游戏,将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作为基本目标,并且在其中多加入一些具有竞技性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参与其中的欲望更强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面已经提到,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竞技性,因此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需要合作,并且也需要竞争,这就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于学生的素质提高有很大帮助。其次很多游戏对于学生的智力的开发也有帮助,比如“接力跑游戏”,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一定的智力才能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合作,并且选取最佳的方案,才能高效地完成目标,这对于个人甚至整个团体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体育游戏的过程能够将学生的各种素质考虑到其中,设计内容丰与形式都多样的体育游戏,让学生的身体和大脑都得到应有的训练,从而对其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三、中职体育教学融入游戏的策略

融合教育体系范文2

关键词:小学体育;有效教学;合理融合

一、体育游戏要与授课的内容相对应

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游戏是吸引学生兴趣和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途径,进行体育教学才是重点。所以,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游戏与授课内容相适

应,运用游戏充分地对授课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如:老师在进行跑步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接力跑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单纯的跑步会让学生产生疲惫的感觉,而接力跑属于竞技类的一种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小学体育进行授课。

二、体育游戏的内容要有多样性和针对性

老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游戏方法,方法不能过于单一,同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质、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韵律体操的授课的方法与低年级学生的授课方法是要有一定区别的,要把握住年龄的特点,可以多融入流行的元素,如:可以运用比较流行的《最炫民族风》的歌曲,将一些动作与音乐相融合,不仅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通过熟悉的韵律,更好地掌握简单的体育动作。

三、游戏与体育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而把游戏与小学教学进行合理的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进而达到提升学生体质的目的。如:在进行足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单纯的动作没有兴趣,这时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对抗游戏,让学生比比哪个小组做的动作最标准,并给予奖励。这样既达到了授课的目的,又使学生得到了锻炼。

融合教育体系范文3

目前,城区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多寡不一,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为了改变当前之不良状况,本文就体育教学资源整合所包涵的主要内容进行浅析,望能抛砖引玉。

1人力资源

从广义上讲,人力资源就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我们这里所讲的人力资源是狭义的,是指能够促进和推动体育教学工作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人们的总和。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⑴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与否,情感如何,对学校体育工作影响很大。因此,国家、市级教育部门在出台有关法规、条例的同时,对基层教育部门、学校还要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估,更新领导观念,提高认识,让有关领导从心里对学校体育工作予以重视。同时,我们体育工作者,也要主动争取领导的支持,力求把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⑵学校教师。这里不仅仅指体育教师,同时还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和员工。他们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专业水平、敬业精神、文化修养和合作态度,决定着全面育人这出“戏”是否精彩。

⑶在校学生。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具体实践者,也是教育教学效果

的体现者;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保证。

⑷学生家长。学校虽然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它毕竟是有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言行的潜移默化,对孩子学习的支持与帮助等,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实践告诉我们,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经常联系和沟通交流,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⑸其他人士。包括教研人员的指导;他校教师的献课、支教;企业老板的赞助等等。

2物力资源

物力资源,简而言之就是资源中的有形硬件。我们这里所说的物力资源是指对体育教育教学有影响的各种硬件设施,它是保证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场地、器材等等。按其“地域”和“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种:

⑴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包括学校里的各种运动场(地)、器材和体育设施;校外资源包括其他学校的运动场(地)、器材和体育设施;社区体育场馆及设施等等。

⑵配送资源和自购资源。配送资源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分配的各种教学器材、设施,以及其他单位、社团组织和个人热心支助、赠送的教学器材与设施等;自购资源是指学校为了保证教学所需而购置的各种体育器材及添置的有关设施。

⑶集体资源和个体资源。所谓集体资源,是指学校、班级、团队等开发、购置的物质财富。如:体育设施、器材、校本教材等;个体资源是指教师、学生等自已(个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如:自己购买所喜爱的运动器材、购置或编写适用的教学资料等等。

⑷自制教学资源。它包括教师自制教具,以及改造利用废、旧器材和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制教具、扩充和平整场地等等。

3财力资源

财力,就是经济力量(多指资金)。我们把投入到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全部资

金,称为财力资源,它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财力资源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划拨经费。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区(县)有关部门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人数等标准每年下拨一定的体育专项经费。此经费虽少,但能定额、定期下拨,较有保障。当然,由于这个标准是在二十年前制定的,物价己涨数倍,仅靠这点经费是难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

⑵学校投入。指除了国家下拨的体育经费外,学校从自由资金中列支的体育经费。目前,全国实施义务教育,西部地区,特别是初级中学经费十分短缺,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将会力不从心。

⑶争取资金。为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学校向上级部门、对口支援单位等争取体育专项经费是有效解决资金短缺、物力匮乏的重要渠道。据悉,我区部分学校扩建场地、购置的大件体育器材都是通过此途径解决的。当然,像比邻单位、社会团体和热心人士等我们也要积极主动、多形式地寻求他们的资助。如:他们开展各项活动时,学校给予人员、技术、场地、器材等全方位的支持,动之以情,让他们感到学校是他们的朋友,争取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资助。

⑷学生自筹。学校(年级组等)通过成立某种组织(协会、俱乐部)等,学生自愿出资购买器材、添置设备,参加组织活动。

⑸家长捐赠。对那些热爱体育、支持体育、重视学生健康成长,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学校予以引导,并在某些方面给予方便,使他们自愿为学校体育投入一定经费。

⑹企业赞助。学校体育组或学校运动队可主动寻求企业赞助资金。如:学校体育组同某一个企业签赞助合同,企业出资保证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经费,学校所有运动队参赛时为他们作广告宣传;也可以一个运动队一个赞助商等,方式灵活多样。

4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是指对学校体育教学有一定影响、帮助和推动作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包涵软件(意识)和硬件(物质)两个方面内容:

⑴软件(意识)方面。主要包括有:①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国家、

地方的政策法规,既包括教育政策、法规,也包括专门的体育政策、法规。如:体育课成绩计入初中升学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②上级有关教育和体育方面的文件、指示等。③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运动会、单项赛事、体育活动等。④体育规则、技术标准和健康指标等。⑤体育健康知识。它既包括体育技术及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趣文轶事。如:中外著名运动员成长经历、先进事迹等等。

⑵硬件方面。主要包括:①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种场地、设施。②社区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③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④体育场(馆),少年宫的体育场地、设施等,一切能为学校所用的社会资源。

5其它资源

其它资源主要指教材、教法和网络等资源。体育教材、教法因其特殊性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材、教法。由于体育教育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学科(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必开课),因而它的教材、教法既有整体性,同时,又因学生年龄、性别特征而具有灵活性。体育学科的教材特点,既便于我们根据本学校的场地、器材、师资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同时也给每位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熟悉和钻研本学段的教材、教法,同时还要广泛收集适合本校、本学段的各种教材为我所用。例如,挖掘与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刚刚兴起又适合本校特点,学生也特别喜爱的新兴项目等。

大家知道,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牵涉的知识相当广泛。因此,与其它学科教材的整合利用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之一。如: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数学课中的抛物线、角度,地理中的环境、气温,音乐中的节奏,以及怎样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德的培养等等。

如今,网络资源丰富广泛,那里有我们体育学科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如,教材、课件、技术资料、规则、标准等等。同时,网络中也有与我们体育有关的其它资料、素材等。它为我们拓展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整合体育教学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融合教育体系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舞蹈教学;应用策略

目前,以QQ、微信、短视频等载体为主的新媒体快速发展,我们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舞蹈教学带来了机遇。为进一步提高舞蹈教学效果,将新媒体与高校舞蹈教学相融合,不但符合新媒体时展需求,也是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结合时展和学生需求来更新舞蹈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舞蹈教学效果。

一、新媒体对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传统的舞蹈教学采用教师亲身示范的展示手段,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很难立刻领会和掌握舞蹈动作和细节,而将新媒体与高校舞蹈教学相融合,转变舞蹈展示手段,运用视频、图画等方式将舞蹈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带来新鲜的感官刺激,使学生觉得舞蹈教学内容更直观、更有趣、更形象,进而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某个少数民族的舞蹈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舞蹈视频,使其产生独特的视听感受,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进而对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有助于丰富学生学习舞蹈的途径。新媒体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且其查看便捷,下载方便。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拥有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自己想看的舞蹈视频,学习自己想学的各种知识等,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为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便利的服务。传统的“言传身教”的舞蹈教学模式虽然也具有直观性,但近年来舞蹈发展快速,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展,舞蹈教师的专业技能远远跟不上网络更新的速度,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乏味。相比之下,将新媒体与舞蹈教学相融合,不但能让大学生摆脱对教师、对课堂的过度依赖,还能够丰富学生学习舞蹈的途径。因此,将新媒体引入高校舞蹈教学之中,不但能弥补舞蹈教师个人专业技能的不足,也能够实现教学相长。3.有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舞蹈需求。舞蹈种类繁多,有舒缓抒情的,有热情奔放的,每个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不同,需求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舞蹈倾向。然而高校舞蹈教学时间有限,教师的舞蹈专业技能也无法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舞蹈需求。为此,将新媒体与高校舞蹈教学相融合势在必行。新媒体为学生学习舞蹈提供平台,一方面,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查询自己喜欢、感兴趣的舞蹈教学视频,复习和巩固所学舞蹈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在专业网站上针对某些舞蹈知识进行交流与讨论,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舞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舞蹈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新媒体时代,舞蹈形式不断更新与变化,但是很多高校的舞蹈教学内容却与时代脱节,仍然沿用传统的舞蹈教学内容,导致舞蹈教育不符合社会实际发展需求。此外,舞蹈教学很少传授舞蹈精神,大部分舞蹈教师很少介绍舞蹈思想和与时代相关的新的舞蹈形式。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舞蹈教师不重视结合新媒体来更新教学内容,进而导致舞蹈教学内容滞后,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大大降低。2.舞蹈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新媒体时代,高校舞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来辅助舞蹈课堂教学。但目前许多高校舞蹈教师仍然采用口述和亲身示范的方式来进行舞蹈教学,这种单一的舞蹈教学方法虽然也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舞蹈知识,但是时间一久,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对舞蹈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导致舞蹈教学效率很低。此外,有些教师虽然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新媒体,但是仅停留在表面,只是简单运用一下,主要还是以教师口述和动作示范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其中,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舞蹈精髓,学习效果很难提高。3.高校舞蹈教师的信息化素质不高。高校舞蹈教师大部分具有专业的舞蹈技能和舞蹈知识,但是他们自身的信息化素质不高,缺少正确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不能很好地将新媒体技术与舞蹈教学相融合。有些舞蹈教师盲目运用新媒体技术,未结合舞蹈教学重点和学生实际需求,而是将下载的舞蹈网络教学资源未进行整合就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很难把握教学重点,更不能掌握舞蹈动作的细节,教学效果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此外,很多舞蹈教师缺少舞蹈实践经验,而高校没有定期对舞蹈教师进行培训,导致教师的舞蹈教学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不易提高,很难指导学生适应时展需求。

三、新媒体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融合应用策略

融合教育体系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融合性;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职业,而实践性知识则是依附于实践性职业的应然物,钟启泉(2004)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作为实践者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的活动,教师的生涯就是伴随着‘实践性知识’的成长,并且享受‘实践性知识’喜悦的生涯”。实践性知识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未来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实践教学是师范生获得教育实践智慧的重要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已经成为教师职前培养的一种共识。

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教师教育专业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取向特征。凸显小学教育专业重实践、强技能的专业独特性,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培养合格小学教育师资的内在诉求。强化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教育实践时间的延长和量的增加,而应该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融合与浸润;不是机械的单项线性实践训练,而应该是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不仅仅安排在中高年级进行,而应该是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整合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一个既与理论教学交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有自己内在逻辑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多维立体的课程布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

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物理组合,不是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割裂的实施过程,而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合下的,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根本目标的,课程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复杂系统。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围绕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分析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对应与服务关系,优化课程资源,突出实践取向。

从课程模块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等几个部分;从课程内容分,可分为教育心理类、学科专业类、学科教法类、教师技能类、通识教育类、艺术修养类等;从课程目标要求维度分,可分为知识维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基本思想以及课程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活动经验等)、能力维度(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等)、素质维度(专业情意、价值观、心理品质等)。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应破除理论与实践的隔阂,探索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方式,研究如何加强实践在理论中的融合性,凸显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重实践、强技能的专业独特性,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真正的专业性的实践者,形成专业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实践取向为主旨,通过多维立体课程布局,强化课程模块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将多元的课程培养要素有机统整,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和内容的安排上不但要体现理论知识教学线索,还要体现实践训练线索;在实践教学环节应体现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实践与理论的融合性。如,汉语基础、中国文学、大学数学等学科专业类课程教学应注重与小学教育技能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拼音、字形、字义、数学符号书写、小学课文篇目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全程式的教育见习活动应紧密结合理论课程的学习安排见习任务,并随着理论课程内容的学习,有机设计实践教学活动的推进,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形成理性的反思,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二、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嵌入性”

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阵地,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保障,再科学的课程方案和体系都将成为纸上谈兵。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一直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顽疾,也是影响师范生教学实践性智慧形成的重大障碍。教师灌输多,学生探究少;知识性学习多,实践性学习少。教师因缺少小学教育实践经验,教学上难以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用性,学生学得枯燥,学无兴趣,成为课堂中的看客,学得被动,学无动力。《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指出:教师教育课程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杜威提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一种经验,哪怕是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也能够产生包括一定分量的理论,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理论与实践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交互融合中引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发展的过程。

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结合小学教育专业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我校以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为基本宗旨,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教学方式上倡导“五个结合”,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讲授引导与学生问题探究相结合、原理学习与小课题研究及现场观察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及校外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在线翻转学习相结合。探索“教、学、做、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单一讲授为师生互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参与小学教育实践的机会,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有机嵌入,形成理论的引导与实践训练、实践行动认知的全面统整。

三、依托课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强调技能训练与理论课程的“依存性”

“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教师的教育技能性和艺术性程度要求越高。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教育技能说到底是教师如何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成能使教育对象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的‘教育形态’的能力。”“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为使小学教育专业今后从教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大力开展常规性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是独立的单项技能练习,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只有与学科课程的理论学习形成紧密的依存关系,才能保证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可以以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相互衔接关系为出发点,选择技能训练项目,确立依托课程,确定训练内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该采取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经常性制度化的集中训练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构建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职业技能训练体系、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活动做到共性要求与专长发展相结合,统一标准与多种训练形式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展。

首先,整合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计划,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筹管理,既确保职业技能训练任务的有效落实,又使认知与实践得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制订职业技能训练方案,保证职业技能训练的可行性。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由所依托学科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制订各单项技能的训练大纲,包括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要求、训练学期、考核标准、考核形式、考核学期等。采取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制度,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班队活动等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儿童歌曲、美术字、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

最后,成立职业技能训练管理机构,扎实推进职业技能训练工作。依托“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三条主线,实行“四位一体”管理,即课程教师负责职业技能的指导和考核,班主任负责职业技能推进和管理,职业技能部负责布置与检查,学生个人自觉训练,构建了体现专业特色的一体化职业技能指导、训练、考核体系,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定期进行考核,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作用,把训练工作落到实处。

四、全程延通的教育实践环节,强调实践能力形成的“连续性”

(一)构建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网络

教育实践环节是学生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过程,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促进、统整发展的过程,是师范生在反思性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的过程。因此,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应该只是其学习活动的一个阶段,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隔离的孤立行动,而是伴随其理性认知与实践行动交织的一条连续递进的专业发展路径。因此,教育实践活动的布局上应该是与理论课程学习交互促进的全程延通与滚动推进,应构建基于理论课程学习的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网络。

首先,加强课堂教学,找准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凸显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切入点,奠定学生实践行动认知的坚实的支撑点,为学生见习、研习、实习活动构筑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平台课程和教学法类课程在学生实践性智慧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为学生实践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指南。

其次,构建基于理论课程学习的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全程延通的教育实践网络。教育见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学以致用;典型研习,观摩、讨论相结合,形成职业意识,教育实习展示教育教学能力,展示个性和特长,与就业相结合,提高就业质量。

现场见习――增强职业感性认识。以观摩学习为主的教育见习。主要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主要是熟悉小学教育环境,感受小学教育,坚定理论信念,增强做一名小学教师的感性认识,明确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二学期教育见习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典型研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典型课例研习,观摩、讨论相结合。主要在大二、大三进行。在经历两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带着已有的专业知识到小学进行典型课例研习,通过活动观摩,师生互动,进一步研讨活动设计理念,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感悟中发现自身不足,获得理性认识,激发自我意识,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学生“能学”“想学”“会学”找到结合点。

教育实习――搭建宽阔就业平台。教育实习是以实践锻炼为主。主要在大四进行。教育实习课程作为一种师范院校的育人方案,它以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为根本目标,并不是教育学课程或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补充或附属品,它是学生获得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实习过程中应注意规范教育实习工作内容,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教育实践提供高层次的指导,提高学生教育实习的有效性,避免学生陷入低水平的经验徘徊。教育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拓展职业能力,展示个性和特长,增长才干。

(二)构建高校与教师进修学院、小学之间的合作共同体

通过签订教育合作协议,建立战略性协作关系。建立小学教育咨询委员会,开展“基于实践的教育科研”活动等,构筑教育实践基地,并为学生配备“带教导师”,促进学生的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临床经验对教师的职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弗朗西斯・斯贡梅克曾指出:师范生在当教师之初,总会有一段在中小学做实习老师的“学徒期”,许多“个人经验”就源于“学徒期”。从学生入学开始聘请当地优秀小学教师作为“带教导师”,让学生如影随形时刻追随“带教导师”,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模仿优秀小学教师,“带教导师”则系统性地指导学生建构课堂现场实际。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细致观察“带教导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教研科研行为,结合“听、看、问、议、思、写”等自主学习行为,从而快速提高。

发挥高校的理论引领作用,拓通职前、职后教育,发挥三方各自优势,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师进修学院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共同提升,形成着眼于学生专业发展的三方互动、合作培养、共建双赢的人才培养格局。

五、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强调实践教学的“多元性”

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紧密围绕小学教师实践能力的形成,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突破人才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瓶颈,有效地补充了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实践之不足,给予了学生多元选择的权利,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专长性培养,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延续,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新的平台。

(一)依托第二课堂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出发,组织开办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书法、团体心理、手工、古诗词鉴赏、手风琴、扬琴、儿童舞蹈、儿童剧、朗诵与演讲、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Office办公系统和网络应用等第二课堂。

(二)依托学生社团

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组织开办各种学生社团:书法社团、学生舞蹈队、学生合唱团、大学生心理活动社团、手风琴小组、扬琴小组、儿童剧社、微机小组、数学竞赛小组、天文活动小组、英语沙龙等学生社团。

通过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营造学生自我完善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培育学生专长,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以赛促练

“在竞赛条件下,人们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对竞赛活动将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争取优胜的信念也更加强烈”。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开展“行知杯”学生解题、讲题、说课、讲课技能竞赛活动,学生课件制作竞赛活动等,通过评选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参与竞争中发展和提高。

总之,教师职业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促进学生实践性智慧的生成,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教育性等特点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多维性、交互性、全程性和整合性的特点,而这种既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又交互融合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性智慧生成过程的重新解读,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特色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实践性知识”问答录[J].全球教育展望,2004(4):4.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王智秋.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4]薛晓螺.立足教师专业发展,改革教育实习课程结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47.

融合教育体系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体育;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已逐渐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素质教育也在向旧的教学传统发起挑战。所以,要想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就必须更快、更科学地处理好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1]。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包括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以及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等。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进行信息技术整合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能力,在发展智力的同时促进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要运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师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主动地探索和认知。利用布鲁纳关于动机的相关理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相比传统板书有时会浪费较多课堂时间而言,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融入相关的音乐或图片等背景,可以引导学生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使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协调,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为了能更好地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整合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也可以借鉴相应的现代教学理论[2]。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断深入,如何深入理解《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将其贯穿于教学实践中,也就更进一步的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同时,如何较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即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优化。

2.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课程整合的意义

整合的关键是:合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深化改革,大幅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要实现初中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不懈的实践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通过政府和教育部门大力实施“校校通”工程和新课程改革,许多中学已经建成了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多功能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少中学花费巨资建立起校园网和其他的现代教育环境。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等都在悄然改变,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许多学校的初中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上。在新的形势下,加快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的整合已经刻不容缓了[3]。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要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提倡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生动的数学模型,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感,再加以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信息技术在现代初中教学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体现学校硬件建设和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通过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针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与运用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提高教学的质量。

3.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的融合策略

3.1教学内容分层显示和科学原理推敲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让学生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体育运动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或基本原理通过巧妙的方式体现出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讲解支撑跳跃动作时,可根据动量定理,利用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分析助跑速度、踏跳和推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动作质量的影响;在讲解前滚翻时,可以将有关离心力、向心力的知识用图象等形式体现于课件之中。

3.2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2.1课前准备

每节课前都进行充分准备,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基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资源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等。

3.2.2教学实施

根据教学设计,在选择的教学环境下,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落实。一般情况下是教师先布置确定明确的学习任务,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协助学习,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师生进行总结。教师在讲评某一问题的时候,除了对于共性的问题详细加以分析,对于某些重要问题也要突出给予强调。还必须明确的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也同样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指导,特别要考虑到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突发性偶然性事件和灵光一现等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这与传统教学实施过程的关注如出一辙,具有相似性。这对于课后进行教学总结、反思和评价进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最为关键。教学反馈除了依据课堂的氛围感觉、跟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和对学生作业进行分析外,还可以参考其他老师的听课评课,从而改进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整合的课堂教学。

3.2.3课后拓展

为了对课堂教学及时准确反馈和监控,并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课外的整合,教师在课外利用方便可行信息技术手段方式例如QQ、博客等,与同行和学生乃至家长等进行沟通。教师除了给学生以直接的指导外,还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讨论等,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方法和步骤等,同时加强学生网上学习文明和安全的指导和教育。

结论

总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学生的求知视野,使学生得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抽象思维,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

参考文献

[1]曹丽芳.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