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管理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卫生管理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卫生管理的认识

职业卫生管理的认识范文1

 

国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最为典型的有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由于国外和国内具体环境的差异,国际现有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中直接移植应用往往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①国内高校在这方面也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办学模式,如工学交替/岗位实习实践的浅层次实习基地式合作模式;校企联合的中层次实习就业基地合作模式;人才订单与股份合作等深层全方位合作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的企业发展环境中适应和发展,和市场发展、企业需求有机结合。本文主要探索地方本科旅游专业在校企合作发展理念下专业的建设发展思路。

 

1 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本学年先后在11版、13版人才方案的基础上,依据学院人才培养要求及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和完善,将专业方向分为三个方向:酒店方向、景区方向、旅行社方向,并参照同类院校的课程设置,调整了课程体系,每个方向设置六门课程,使得专业培养方案方向更为细化、针对性更强,课程安排更为合理科学。

 

在培养方案中,以“高素质+强技能”为教学理念;以“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三个培养方向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加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的课程比重,构建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利用导游模拟实验室、餐厅、宾馆客房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开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服务技能培训做起,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教师和同学对其工作流程进行指导评价,做到人人参与,个个过关,熟练掌握。从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渗透与理解,并掌握前厅与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及管理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积累从业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

 

(2)提高授课质量,完善课程建设。按照专业综合改革计划,2015年内本专业所有课程实现了教案、讲义、大纲、课件、试题库的建构。目前,建立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3门优质课程: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学。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力争申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1)多媒体授课。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多媒体授课时数超过95%,使用效果良好。

 

(2)邀请国内外名师、知名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校来我院兼职,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专业特点,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动态教育和讲座。加强专业教育,通过举办名师讲座、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

 

(3)积极开展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开拓性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报告、创新思维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程小论文等活动,提高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调动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稳定教学实践基地

 

(1)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建设有旅游管理实验室、客房、前厅管理实训室、餐厅管理实训室,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

 

(2)构建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平台:成立生态旅游协会,举办第三届导游模拟大赛。

 

(3)建立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先后与义乌国际大厦、陕西世纪金源大饭店有限责任公司、秦始皇兵马俑景区、华山旅游管委会、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京市中西国际旅游行社西安分公司、中国国际旅行社西安分公司等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每年外出专业见习旅行社两次,景区参观2次,大四学生分别第一学期在义乌国际大厦、三亚国际酒店进行集中岗位轮训,为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对接。加强对学生实习的过程管理,建立校企共管的机制,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库,建立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制度,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直接与毕业鉴定、实习学分挂钩。②

 

(4)积极参与地方旅游资源建设。2014年7月中旬,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对全市区旅游资源进行摸底,并以微博、通讯稿件等形式对渭南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

 

4 以大赛为依托,以项目驱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1)以学生旅游团队为平台,以“导游大赛”为契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异较大影响了学习动力不足,生产的产品(毕业生)质量不高——社会需求不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刚毕业,基本从事基层琐碎的管理工作,对学生来说,内心产生失落,如何提升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是专业培养的难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旅游管理专业利用生态旅游这个学生团体平台,开展“明日之星”导游模拟大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和地方旅游部门合作,积极参与渭南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扩大专业知名度。2014年7月中旬,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建立“渭你而来”微博平台,在渭南旅游网、腾讯网等平台每日调研通讯报告,景区照片,扩大了渭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吃苦精神受到了旅游局领导的肯定,30名学生被评为旅游资源普查“优秀调研员”。通过该活动,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局的产学研关系,为以后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旅游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奠定基础。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1)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流的教师造就一流的学生,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成败,③因此,师资是影响旅游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旅游教育的专业队伍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远跟不上旅游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践经验表明,对于从事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教师,可采用与企业签订挂职锻炼协议的办法加以培养,以丰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考博、在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先后安排专业教师外出学习2人次;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网络在线学习,按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同时鼓励老师在相关企业兼职,并邀请校外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我校做专业讲座,与师生进行交流,开拓视野,提升技能。

 

2014年7月中旬,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在为期20多天的调研摸底中,双方关系融洽,初步建立了较为良好的产学研关系,为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构筑了桥梁。

 

(2)队伍建设成效;依据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立了专业建设团队,校内共六人,外聘旅游局专家2人,并对其进行分工,经过一年的工作建设,团队成员职业道德良好、教育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效果优良、科研成果突出,是一支合格的专业教师队伍。

职业卫生管理的认识范文2

一九八八年二月一日四川省劳动人事厅、总工会、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业以川劳人险〔1988〕002号文件印发的《关于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的意见》中反映的问题,在其他一些地区也同样存在。我国现行的保险福利制度存在不少弊端,亟待进行改革,以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福利体系和制度。但这项改革很复杂,又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为了使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小型工业和商业企业更好地推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并在实行经营方式转变时注意保障职工应该享受的保险福利待遇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现将四川省劳动人事厅等三个部门的上述意见转发给你们,供参考。

关于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的意见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省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小型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增加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同时,一些企业对于职工劳动保险福利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一些配套改革尝试。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在承包、租赁以后忽视了职工应该享受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损害了职工的合法利益,加重了职工的负担,影响了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生产积极性,不利于改革顺利进行,为此,对国营企业在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我国劳动保险制度是党和政府关心职工生活,保护职工健康,减轻职工在生、老、病、死、伤、残时的困难,通过立法,为职工所提供的一项生活保障和医疗保健的重要措施,也是宪法赋予职工的基本权利。现行劳动保险制度,存在着不适应当前情况的一些问题,必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相应改革。国务院国发〔1981〕166号《国务院批转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明文规定:“要保障职工正当的劳保福利待遇和劳动保险条例等法令所规定的职工个人待遇,除国家明令修改者外,不得自行变动。有些规定根据当前情况需要改进的,经过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进行个别试点”。因此,改革劳动保险制度必须稳妥地、有步骤地进行。对现行劳动保险制度中确实不合理的地方,可报省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有重点的、分阶段的改革试点,在国家(包括中央、省)未作出新规定前,原则上仍应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不要随意改变。

二、承包、租赁企业的承租人,必须把执行国家劳动保险、福利制度规定,纳入承包、租赁合同,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原合同没有纳入的,必须补订入承包、租赁合同中。

三、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职工病假、伤残、死亡待遇,特别是对因工负伤和患职业病的待遇,不准随意降低甚至取消。

职业卫生管理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发展;教育;信息化

公共卫生管理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区域性疾病、传播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务力量对流行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早预防,建立一套社会保障体制,维护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身心健康。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各组织机构的协调并进,另一方面,要从源头即公共卫生管理的教育事业抓起,为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本文将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如何科学发展做一探讨。

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

早在秦汉时期,伴随着中医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我国最早的卫生管理思想随之应运而生,此时的卫生管理思想受到统治阶级政治管理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封建性、保守型、强制性、等级性等特征[1]。进入近现代以来,公共卫生管理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且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设定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基础性的、长期的制度安排[2]。但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卫生环境的快速变化给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在我国部分省市的暴发流行,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共卫生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导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时,信息交接不对称,播报不完全,沟通不深入;第二,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处理办法;第三,公共卫生管理法制尚不够健全,对民众进行的公共卫生管理法制教育力度不够;第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力资源、物资储备不足,其中,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源。

2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及教育现状

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我国卫生事业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融合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应用型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提高我国卫生管理行业整体绩效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3]。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突发疾病事件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得到了更多民众的关注,并且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必将推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所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对专业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4-5]。但是,我国却仍存在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的问题,且这种矛盾正愈发突出,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分离、公共卫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师资构成不合理等问题,另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也必将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如何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等问题也都加剧了对高层次、高应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虽然,我国卫生管理人力的拥有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但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和卫生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对于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尚不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人才建设和培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测和监督管理、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能,能在区(县)级卫生机构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综合型人才[6-7]。

3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着眼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我们也同样需要用科学发展思想指导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3.1以人为本,注重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但是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卫生管理事业人才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紧扣实际、立足实践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2树立合乎时展的培养目标国外的大学在培养卫生管理人才时注重层次培养,各个层次树立相应的培养目标,比如在美国,卫生管理教育基地设在各州的大学里,一般是设在大学的商学院、医学院或公共卫生学院,不同学历层次培养的目标清晰分明:本科卫生管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四年的教育培养各种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和中层卫生管理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组织、医疗保险公司、社会福利组织与机构、政府等卫生管理部门培养中级或高级的专门管理人才;而博士研究生教育则以为大学培养专业教师为主,同时为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政府直属的研究部门以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也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少量的高级管理人才[8]。通过不同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组合和搭配及其在卫生管理机构中的协调配置,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各种人才可以各司其职,较为协调、完善地化解危机。而国内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层次不够分明,且高学历卫生管理人才缺乏,导致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一职多司、多职一司的管理缺陷。

3.3配备合理的课程及教育方法卫生管理人才是融合管理学知识、医学卫生知识以及卫生法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课程设置是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应把社会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融入卫生管理人才的教学内容中。对于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这些知识的学习程度应是有所偏重的,并且不同的组织机构对于知识能力的需求程度也应是有所不同的。在公共卫生教学中应突破封闭式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基层疾病预防工作实践中。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现场讨论模式,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在科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进一步学习所学知识。

3.4服务于人,加强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公共卫生管理的核心是人,同时公共卫生管理的对象也是人,不同的是公共卫生管理者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懂得何为公共卫生问题,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但是民众对于公共问题的认识由于接触的局限性,认知程度还比较抵,在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常显得束手无措。为了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要发展合格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也要对民众的公共卫生教育负责,扫除公共卫生认知的盲点,让群众树立正确的公共卫生理念。作为民众获取公共卫生知识最便捷的场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管理者应树立及时为群众普及卫生安全知识的理念,定期为群众灌输公共卫生知识,夯实群众基础,同时也要做好预警工作,而更多懂得公共卫生知识的民众无疑能够为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们更早地发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更及时有效地排查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3.5全面发展,提高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完成信息的生产、传递、存储、加工、再生和利用的一门综合技术。信息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呈现两次飞跃性的发展。而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我国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与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时代具有智能性、综合性、全球性、开放性、快速性等特点。而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的就是及时地、快速地信息传播与沟通,公共卫生管理的信息化是公共卫生管理自身特点发展最终的产物。提高整个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首先需要管理者挖掘或新建群众可接触的信息平台。第二,需要权威的、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对突发的卫生安全事故进行严格的定性及评估其危害程度,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方法,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发送给群众。第三,需要群众在平时积累卫生安全相关的知识,保证其能有效地接收到卫生管理者所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通知,便于在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参考文献

1蔡亮.秦汉时期卫生管理思想的特征及形成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陈竺.中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历史和未来[R].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高层学术论坛,2003.

3王柳行,任丽平,郑楷,等.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2012,33(1):56-58.

4赵韶韵,郑建中,董魁,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6):400-402.

5庞肖梦,唐开源,沈文娟,等.公共卫生管理高职专业人才需求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22-23.

6刘宪亮,孔雪峰,张丽萍,等.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社会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8):504-506.

7朱辛奕,吴巍.新形势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需求与对策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2,33(1):56-58.

职业卫生管理的认识范文4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这就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而新要求也需要对应全新的措施与模式。职业健康和生产安全是处于生产劳动一线的广大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只有保障劳动者的安全权益,才能激发劳动热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企业必须承担职业卫生主体责任,为员工构建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健康。本文主要针对做好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对策;职业病预防

职业卫生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和劳动者权益,为企业安全生产和职工健康服务的重要工程,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生产经营工作的必然需求。企业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形成了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直接危害劳动者的健康,因此必须加以预防。

1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职业卫生工作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健康的重要内容。新职业病危害的不断出现,职业病发病形势日趋严峻,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投入不足,都使得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 认识上存在误区

一个问题的发生往往是人们意识与认识没有到位,国内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片面地将自身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不会重视职业病的危害。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通常会相应地降低“门槛”,对职业卫生审查不严格,致使一些没有经过职业病评价的项目开工生产。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明明知道该项目有一定的职业危险,且该地区目前还不具备消除危害的措施,但是还是义无反顾地引进,这种状况使得一些地区出现很多没有经过职业病危害控制的项目投入生产,从而导致职业病危害进一步地扩大。

1.2 用人单位刻意回避职业危害

如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能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更有甚者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导致职工不知其危害、后果以及防范要求和应急处理措施。同时,也没有对职工尤其是对进入企业的农民工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不能使其充分掌握预防职业危害的有关常识以及注意职业危害预防以及自我防护。少数企业已知职业危害因素超标严重,而采取岗位轮换、短时间辞退职工的办法,隐瞒职业危害,逃避职业病防治责任。对于受职业危害而发病的职工,用人单位不愿提供发病人员的职业史、危害因素接触史以及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相关资料,给职业病的诊断、鉴定设置重重障碍,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1.3 企业职工自我保护意识淡漠

部分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明知工作场所有毒、有害,但置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企业配套的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不使用,甚至有的将防护设施拆毁,自愿在有毒有害环境中拼命加班加点,以牺牲个人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追求工效与工资,一旦发病后悔莫及。

1.4 职业卫生工作监管不到位

就像前文所说,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对于职业卫生的重视程度不足,相比于学生卫生、食品卫生来说,职业卫生的监督力度显得微乎其微。官方数据表明:我国职业病危害检测覆盖率仅为11%。此外,在监督企业职业卫生工作时,由于卫生部门自身权力的限制,往往会造成对违反规定的企业惩罚力度不足,没有起到警示作用等问题,从而致使职业卫生部门在执法时无法做到“有法必依”,严重地削弱了职业卫生部门的公信力。

2 如何做好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当中,要受到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作业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也会因此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所以,所有企业都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加强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于该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其职业卫生的管理力度,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健全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需要制定与健全内部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机制,并且要掌握管理制度的每个流程,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了解每个生产线中的工序与岗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职业病与危害,之后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结合现有法律法规,制定出属于企业自己的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只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够使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运用。

2.2 加强宣传教育

企业要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劳动者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责任与义务,结合本单位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管理规定等的学习,使劳动者认识到身边的职业危害,认识到自己可能会患的职业病及不良作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预防职业危害对人体的伤害,拒绝无防护措施的有害作业。同时,促使企业积极主动提供相职业病防护措施和设施,改善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健康。

2.3 加强生产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企业的形象和文化,直接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除了要舍得在工艺设施上投资,加强工艺改造,减少跑、冒、滴、漏外,更应该关注职工的作业环境。比如通风、采光、采暖、浴室、更衣室、休息室等这些必备的设施必须健全,还应对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状况;要按照标准对职工配备相应的符合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和用具,督促职工在工作时正确佩戴和使用。职工健康体检检出职业禁忌证、职业相关疾病或职业病时,要将职工调离原岗位。

2.4 加强健康监护的监督管理

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及评定必须由取得相应资格的卫生机构来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包括上岗前健康检查、离岗健康检查、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健康检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依法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确定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结合实际及时、妥善处理体检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人诊断,做好职业病人的治疗康复、定期检查和妥善安置,确保职业病人的权益。

结束语

职业卫生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应要加大工作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职业卫生防治机构和管理体系,在隐患排查治理、职业健康监护、宣传教育培训和劳动防护用品等方面,全面提升企业的职业卫生的管理水平,保护员工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敏,李涛,等.国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评选标准解读[J].劳动保护,2006(7):15-18.

[2]吴奇,杨德敏.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及对策的概述[J].职业与健康,2005年8月第21卷第8期.

职业卫生管理的认识范文5

一、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强化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变被动管理为自愿参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是企业全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OSHMS标准使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地接受强制性管理转变为自愿参与。

2、推动国家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接受

OSHMS标准要求企业有相应的制度和程序来跟踪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使企业主动接受政府最新、最明确的监察要求。

3、促进国际贸易,清除非关税壁垒

职业安全健康问题与环境、质量问题一样,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以此为借口,对他国的产品、活动或服务采取单方面的进口限制,因而采用OSHMS标准有助于企业完善国际间互认制度,清除贸易障碍,顺利开展贸易活动。

4、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市场竞争力

建立和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可充分反映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由此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在市场投标中增加获得相关方认可的机会。

5、有利于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求针对企业各个相关职能和层次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有效地控制事故隐患,避免员工和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和获取认证的意义还在于:

(1)全面规范、改进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伤亡事故和职业疾病,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企业形象,打破贸易壁垒,使企业提高市场份额;提供持续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机制,降低企业风险,进而预防事故发生;

(3)改善政府、企业和员工的公共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4)提高金融信贷信用等级,降低保险成本。

因此,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正体现着当今企业现代化的时尚标志。

二、开展职业安全健康认证,是提高企业综合素质的动力

实例: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开展职业安全健康认证,是公司在与外商合资谈判时得到的启发。合资方是大名鼎鼎的通用电气公司(GE),而开始GE表示不会与环保和职业安全健康达不到国际标准的企业合作。企业认识到仅有质量安全认证是不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还得有环保和职业安全健康认证证书。厦门通士达借鉴了GE公司的EHS(环境、健康、安全)管理方法,找出了200多个危险源进行整改,并获得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厦门通士达从ISO9001认证(产品)到ISO14001认证(环保),再到OHSAS18001认证,企业的管理焦点也随之从产品转向环保,再转向员工的安全与健康,通士达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分量由此显得越来越重。通过实施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善作业条件,增强劳动者身心健康,从而明显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实施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处处体现生产的本质安全,消除各类事故隐患,使企业避免事故,免遭处罚和经济索赔,从而避免经济损失。通过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环境、质量的认证“三证”到手,企业创立了产品大部分出口,经济效益显著。其成功之道,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遵守国际游戏规则。提高了企业综合素质,提升了企业社会形象,产生了巨大的效益。笔者走进通士达,企业的产品、环境和人文处处充满着绿色。

三、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福建己具备较好的基础和环境

应该说福建省内很多企业在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个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只不过这个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在管理理念、运行方式、实施手段上是传统模式的;而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则应该是在即存的管理体系上,将崭新的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方法、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手段按照确定的规范进行调整和提升。可以说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在企业的建立是一个调整、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因此搞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关键是取决于企业决策管理者的信心和现代的竞争意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绝非深不可及。我国从1996年起,为了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多元化以及市场竞争平等公平的原则,陆续推荐了国际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评价及实施标准。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10月《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这个标准是对OHSAS18001的等同转化,已经被国际社会所认同。目前,以这个标准为规范所建立、实施、认证的企业在国内已相当数量,其中也包含我省部分的先知先觉企业。他们通过系列的认证,提升了现代企业的品质和能力所表现的时尚综合实力,正影响着我省广大企业。目前,我省已具备推行和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和环境,其主要是,一、相当企业在近些年已推行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二、我省企业和主管部门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适合国情和行之有效的经验;三、国家安全生产立法和OSHMS标准取得显著进展;四、我省一批职业安全健康科研检测机构和OSHMS标准认证、咨询机构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已具备提供技术的支持,并能够承当OSHMS标准的制定、评估认证和咨询的工作能力,这已为我省的现代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了OSHMS标准认证的机遇和空间。

四、积极培育市场,规范认证途径

职业卫生管理的认识范文6

2013―201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决定在全国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以期通过3年时间,实现“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全部达到基础建设要求”的目标。

如何让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达到基础建设的要求,是作为责任主体的用人单位需要实践的重要课题,也是监管者需要思考并落实的重要课题。

大连金州新区结合自身实际,做出了探索。

新区职业卫生状况不容忽视

据《辽宁日报》2015年1月27日报道,金州新区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现代产业聚集核心区,经济总量在辽宁省56个城区中居于首位,在辽宁省14个市中位居大连、沈阳、鞍山之后列第4位。现有来自 49个国家和地区的3 500个外商投资项目落户,73 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

从金州新区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系统统计的数据来看,辖区内1 530家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涉及21万1 201名职工,其中5万9 810名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实际上的数据应当是统计上来数据的3倍以上)。现在每年新诊断的病例2~3例,这些病人都有多年接触职业病危害的职业史,以前都未按照规定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是通过安监部门督促用人单位组织检查发现的。随着监管执法的不断深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职业病患者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几年内,职业病病例数还会有缓慢的增长过程。

目前,金州新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木质家具、水泥、石材行业企业总数较少,从业劳动者人数相对于其他行业占的比重较低,这方面管理的可控性较强。但是,辖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电子行业中,存在发生群体性急性中毒的风险。同时,机械加工企业占到了全区企业数量的30%以上,噪声普遍超标,劳动者的防护意识还不到位,容易造成听力损伤,且不好整改,只能通过佩戴耳塞耳罩来进行防护。石油化工行业也是新区三大主要产业之一,也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对上述的经济数据以及职业卫生相关数据,金州新区安监局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是如何监管并服务好辖区内的企业的?本刊记者采访了大连金州新区安监局局长段世利和监督五处(职业健康处)处长林海。

职业卫生起步晚任务重

初见段世利局长,他就提到,记者在媒体上一宣传,效果好过安监局的同志们“跑十趟腿”。所以,他们很重视媒体宣传工作。尤其是如今,老百姓获取消息的渠道除了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还有网络。金州新区安监局顺应时势,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定期向系统内部、企业推送信息,这也与段世利“宣传就是培训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1984年,段世利从专业院校毕业后就进入大连市的劳动部门,到今天已经从事安全管理工作30余年。谈到这30多年来,金州地区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有哪些变化和给他带来的思考,段世利认为,职业卫生工作的变化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监管从最初的由劳动部门负责,到计划经济管理部门,再转到卫生部门,最终划归到安监部门。工作方式从政府强力介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强势约束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行为,逐渐转变到一方面要严格监管、坚决打击职业卫生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做好职业卫生各项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的阶段。

过去,公有制企业、大企业普遍管理较规范,体系完备,对职业卫生工作的认识较高。随着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大量涌入,内资的中小微企业迅猛发展,原有的职业卫生状态发生巨大改变:一是各类企业重视经济效益,相对轻视职业卫生工作;二是大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水平总体高于中小微企业和内资企业;三是劳动者的职业病防范意识不高,防范技能总体下滑。

针对这些变化,段世利认为,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职业病防治意识;二是要逐步解决30多年来各类职业卫生历史欠账问题;三是要全面提高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能力;四是要夯实基础,提高监管执法与服务能力。

2012年,金州新区职业卫生分级监管力量初步形成,为实践段世利的工作思路提供了组织保障。2012年4月底,金州新区安监局增设了职业健康处,编制4人,同时局直属的安全生产监察大队承担职业卫生日常监察工作,各产业园区、街道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也将职业卫生监管纳入了日常检查范围。

“宣传就是培训教育”

段世利介绍,从2012年4月增设专门的监管机构至今,通过不断地宣传教育,结合日常监察,金州新区的企业都已经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展了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职业病危害检测也逐渐步入正轨,不少企业自觉开展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建设项目也从源头上管控住了,严格履行职业卫生“三同时”许可。辖区内的职业卫生状况总体较为平稳。

通过哪几项工作实现了上述目标,段世利总结为5项:一是开展《职业病防治法》知识竞赛,通过宣传提高意识;二是将职业卫生“三同时”纳入办理《施工许可证》的前置条件,实现源头管控;三是开展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专项整治工作,从石英砂、木质家具、水泥到耐火材料、铸造、电镀、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四是开展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典型引路;五是不定期召开外资企业法律法规说明会,增强外国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六是基础统计工作――危害申报、统计、调查摸底,作为监管依据。

职业健康处的林海处长介绍说,2012年增设职业健康处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学习《职业病防治法》并开展知识竞赛。

新的业务处室,新的人员组成,但没有一人是职业卫生“科班”出身,怎么办?林海就和同事们一起,用近3个月的时间,只做一件事――学习《职业病防治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接着,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职业病防治法》知识竞赛。据林海回忆,当时,辖区内超过千人以上企业30多家、20个街道共计50多家单位,从预赛、复赛到决赛,贯穿整个2012年的下半年,声势浩大。不管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劳动者都从竞赛活动中学到了职业病相关知识,实现了用知识竞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的目的。

此外,金州新区安监局还借助“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政府信息公开日”“安全生产月”等设置展台、发放传单、张贴宣传画等强化职业卫生宣传教育;组织辖区内1 895家用人单位、10余万人次参加全国职业病防治知识竞赛,获得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颁发的“优胜单位”的称号。

深入沟通打基础

要想在金州新区做好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离不开监管和服务好企业。段世利介绍,辖区内的外资企业有位居世界500强之列的,也有发展水平一般的,良莠不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者都有极强的从众心理,可以典型引领、以理服人等方式,做好他们的工作。

说到这里,林海就讲起与他们国际著名外资企业“不打不相识”故事。

他说,例如,与利勃海尔机械(大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勃海尔)打交道的经历就足以证明。利勃海尔是德国利勃海尔集团的子公司,世界建筑机械的领先制造商之一。当职业健康处的同志们找到这家企业,要求做职业卫生“三同时”时,厂方提出疑问,为什么早期建厂时没有要求,而现在新建扩建项目又要求;另外,在德国,职业卫生、安全、环保等只做一次许可就可以,为什么在中国要做几次?

林海详细说明了原因。第一,早期建厂时,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由市以上的卫生部门负责,当时由于监管力量不足,难以顾及区县的企业。2012年,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划归到安监部门,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管也由区县级安监部门负责。作为金州新区安监局的监管者,他们有责任要求辖区内的企业做好职业卫生“三同时”。第二,在德国,一部《社会法》涵盖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而中国是2部法律。经过几番沟通,利勃海尔接受了林海的建议,顺利完成了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

除了像利勃海尔这样自身管理水平较高的外资企业,辖区内还有诸多外资企业的配套企业,规模相对小,行业门类全,职业危害种类多。面对这样的企业,林海说,监管分两步走。一步是直接与配套企业沟通,讲清楚《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企业应该达到的水平等;第二步,与外资企业沟通,明确外资企业的配套企业应该具备的条件。希望通过外资企业之手,利用2~3年的时间,督促所有配套企业达到法定要求。

林海说,“关于怎么做好职业卫生工作,我经常和企业谈我的观点,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就像日常感冒中量体温和全身检查,‘量体温’仅能了解到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超标,而评价就像做全身检查,理论上可以体现企业90%的现实情况。评价报告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不仅可以作为了解企业职业卫生现状的数据,也可以为以后整改提供思路。”“如果企业今天不愿意花钱做职业卫生评价,明天有员工患上职业病,企业的损失会远远大于花费在评价上的费用。”“告诉企业其中的利害,很多企业都能够接受,并依法依规做‘三同时’或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用林海的话说,就是这样反复的沟通,辖区内的很多企业管理者都与他们成为了朋友。

2015年6月25日,金州新区第一批8家职业卫生基础建设示范单位评选产生,其中7家为外资企业,1家为石化行业内资企业。根据段世利和林海的介绍,之所以这8家企业当选,一是他们代表了金州新区职业卫生管理的水平,不仅达到了基础建设示范单位的标准,而且在某些方面也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二是这些企业分布于不同行业,涉及职业病危害严重、较重等级,对于不同的企业,都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三是这些企业无论其投资方是中资还是外资,在日常工作中,与安监局长期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经常参加安监局组织的各类交流活动。同时,还热衷于回报社会。

心思用在本质安全上

段世利在总结职业卫生的5项工作中提到,要开展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专项治理工作,这是解决本质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2012年,职业健康处的同志们“先下毛毛雨”,通过多种方式告诉企业管理者,职业卫生职能已经划转到安监部门,下一步,将要搞专项治理。

2013年,金州新区安监局就要求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没有能力的,尽可能做职业卫生检测;效益不好的,2014年务必完成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规模较大、人员较多的企业,职业病危害相对严重的行业企业,有职业病病例的企业,有投诉举报案件的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林海说,前期推动难度很大。就像与利勃海尔沟通一样,答疑解惑,宣传法规,到2013年秋天,辖区内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已经动起来,初步形成了职业卫生管理的良好氛围,为接下来的专项治理打下了基础。2014年,金州新区打响了整治耐火材料行业职业病危害之战,之后,又进行了危险化学品、木制家具等行业的专项治理,确实帮助企业查找并排除职业卫生隐患,得到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可。

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紧密结合

职业卫生工作起步晚,监管量大面广,仅凭职业健康处的4个人是如何完成的?段世利介绍,相对我们的监管力量而言,金州新区的企业总体数量太大,不可能监管到每个单位。我们的思路是不能孤立地进行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必须将职业卫生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将职业卫生与安全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安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从抓源头、抓基础着手,将宣传教育服务与日常检查有机结合,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专项整治与职业卫生基础建设示范有机结合,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与摸底调查统计有机结合。重点做好职业病危害申报、调查摸底和统计工作,先对超标严重的企业、员工上访投诉的企业、发生职业病事件的企业开展检查治理工作,以点带面,谋求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让企业做到自觉投入、自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