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旅融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旅融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旅融合

生态文旅融合范文1

为全面落实农民增收工作,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结合文旅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区政府下发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文旅产业融合优势,依托我区乡村旅游资源和万亩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丰富农村地区旅游业态,促进旅游商品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二、组织领导

局党组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调整后局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XX党组副书记、文旅中心主任

副组长:XX总规划师

XX副局长

XX党组成员、副局长

XX党组成员、文旅中心副主任

XX党组成员

XX班子成员

成 员:XX局办公室副主任

XX局办公室副主任

XX文旅中心综合服务股股长

XX文旅中心投资促进股副股长

XX区文管所所长

XX区博物馆馆长

XX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

XX区文化馆馆长

XX区图书馆副馆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文旅中心投资促进股,由X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依托全域旅游规划,促进农文旅产业发展。

以全域旅游规划编制为契机,结合XX本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资源以及农事体验等农业生产活动,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以三条精品路线为核心,抓好乡村旅游业态布局、路网建设、景观打造等工作,构建农文旅“三产联动、多业融合”的“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打造我区休闲度假旅游新天地,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

聚焦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现有的人文历史和景区资源,倡导因地制宜、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依托XX景区“天然氧吧”、XX产业园、XX村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春花秋月彩色小镇等文旅资源,主动顺应现代人的出行需求,以生态养生、康养食疗、乡村休闲、研学旅行为重点,广泛吸引民宿、康养产业及文创集团,到我区建设特色民宿、农家乐、文创基地、房车营地等,丰富我区旅游业态,变“过境游”为“过夜游”,提高游客消费热情,促进我区城镇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实施景区风貌改造。

加快推进XX文化旅游提升项目、XX镇传统村落保护项目、XX谷旅游基础配套设施项目、XX片区风貌改造及景观提升、水晶艺术小镇项目、后乐园4A景区建设项目、XX庄园建设等文旅项目,通过文旅项目提升当地人气,吸引游客,通过拉动农民就业、游客消费等带动农民增收。

(四)做好帮扶村扶贫工作。

一是抓好结对帮扶,对生活存在困难、收入不达标的困难户实施对口帮扶,解决贫困户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二是抓好以购代扶工作,通过对口采购、联系供货渠道、帮助宣传推广等方式,解决困难户农产品销售问题,提高帮扶户收入;三是抓好行业扶贫工作,提供最基本的文化、广播电视需求,激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动力。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

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认真落实责任,切实推进农民增收工作。

(二)强化经验总结。

要全面总结梳理日常工作中的做法、成效及经验,分析问题、剖析根源,提出解决办法及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思路、整改问题,确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生态文旅融合范文2

关键词:扬州运河;文旅融合;景观设计;三湾公园

一、古运河与扬州

1.古运河的发展历程古运河贯穿南北,沿途经过多个省市。大运河的开凿得益于隋炀帝和原有的古邗沟,其出现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快速发展[1]。位居枢纽位置的扬州发展成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大量的商人在此聚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扬州园林的兴盛[2]。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运河部分河道开始堵塞,部分城市开始没落,扬州就是其中受影响的城市之一。2.古运河沿线景观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资源。文旅融合,就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为文化景观,即各地因地制宜,将不同的文化元素加入景观设计。第二种为特色小镇,即在现有古镇的基础上,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第三种是主题公园,即通过打造不同类型的主题公园吸引游客。第四种是文化表演,即将当地的文化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第五种是文创产品,即借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元素,进一步开发相关文创衍生品[3]。3.古运河扬州段旅游文化带建设运河旅游文化带建设如今受到关注,它利用运河两岸的景点、公园,将运河文化等融入场地的景观设计,重新规划原有场地,将其打造成以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新的城市公园[4]。扬州是古运河沿线的核心城市,其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相关政策的扶持,推出古运河旅游文化带的建设规划,深度发掘古老的运河文化,探寻文旅融合视域下的景观设计新思路。

二、扬州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应用与体现

1.运河文化古运河有着2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南北文化在沿线城市得到融合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以古运河扬州段为例,部分河道渐渐淤塞,甚至局部干涸,运河因为建房等原因被填埋,对水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运河文化发展面临着危机[5]。古运河扬州段曾是货运和盐业的集散中心,如今,随着扬州运河旅游文化带规划的提出,部分河段被打造成古运河水上的观光旅游线路[6],焕发了新的活力,观赏价值较高。在扬州的园林设计方面,因为水路的便捷,加上资金雄厚,南北大量的建筑材料和园林设计的能工巧匠通过运河到达扬州,促成了南北园林风格在扬州园林中的融合,使扬州园林呈现出“南秀北雄相结合”的特点[7]。2.商业文化扬州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它,因此盐业的发展快速。加上扬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水路运输便捷,商人看中了商机,纷纷到扬州创办商行[8]。他们资金雄厚,在扬州城大肆建造府邸,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形成了一片片的私家园林群落,对扬州园林景观格局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9]。乾隆皇帝曾多次下江南,扬州商人为了展示和巩固自己的地位,遂疏浚河道,从各地调集优秀的造园工匠,在扬州城内开始了新一轮的造园热潮,完成了从城市山林到湖上园林的转变,间接促进了清代扬州园林的兴盛[10]。3.士大夫文化扬州历史悠久,诞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如石涛、董仲舒、欧阳修等,他们对扬州园林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1]。扬州本无山,平地造之。园主通过运河把太湖石运回扬州造园,间接彰显了自己的身份。在造园过程中多使用小块太湖石,因此“造山叠石”成了私家园林的特色之一[12]。扬州叠石的最高技艺当属片石山房,其为明末清初石涛建造。片石山房的名字取自水池北面的假山,假山内部有两间面积不大的石屋,石涛从画理中获得灵感,将形态各异的石头进行组合搭配,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致[13]。

三、文旅融合模式在三湾公园中的实践应用

生态文旅融合范文3

同年8月,中央要求各省上报首批特色小镇推荐名单,32个省市区共计159个名额。最终,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建部共同认定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特色小镇迅速推广,多地开花。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经济背景差异,特色小镇在不同省份、地方又有不同的模式和界定方式。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更多指向了新兴业态

特色小镇建设是创新推动“产、城、人、文”融合的重要途径,并为破解空间资源瓶颈、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抓手。其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旅游人口进入,召唤创业者落户以及吸纳劳动力就业,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镇一面和一哄而上。我认为,建设特色小镇的核心关键在于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而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更多指向了新兴业态。

所谓新兴业态,是相对于传统业态而言的,具备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商业形态,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新兴业态带来了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区域分工及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在巨大的消费市场推动和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文旅产业也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成椤笆三五”时期引领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根据最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国内旅游收入总和由2013年的2.6万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3万亿元,2015年已经达到4万亿元的水平。未来十年,中国文旅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0万亿-50万亿元,相当于2015年GDP(67.67万亿)的73%。新兴业态与文旅产业融合,给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嫁接融合形成集聚性产业平台

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为例,时尚智造小镇、生命健康小镇、智创小镇、财富小镇、肯恩小镇……该区建设的一个个特色小镇令人耳目一新。在实际工作中,该区重点培育文化创意、生命健康、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时尚+”、“文化+”等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嫁接融合,致力于推进规划、招商、建设,着力形成多个集聚性产业平台。

时尚智造小镇,着力引进一批高端工业总部项目,产业定位以打造服装、鞋革等时尚产业为主,集聚高端定制、云定制的企业总部,将成为“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城市”标志性的时尚产业基地;

生命健康小镇,加强与温州医科大学、温医大附一院联动谋划,启动益医综合研究试验中心、原能生命健康综合体建设;

智创小镇,聚焦电商、文化、时尚等元素,以发展信息经济为主,适度发展智慧健康、文化创意、商业服务等业态,着力打造一个宜业宜游的特色众创空间;

财富小镇,引进并培育满足贸易金融发展需求的融资租赁、商业保险理财、金融仓储、消费金融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着力打造多元化的金融机构集聚地;

肯恩小镇,利用丽岙侨乡资源优势和花卉产业优势,在小镇内打造一批温馨、美丽、朴素、祥和的旅游项目。

综上,中国特色小镇的建设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模式,在业态融合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把发展经济和当地特色有效结合,形成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因时制宜,结合国家政策,响应国家号召,合理把握时机,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方针,推动经济发展;要因人制宜,整合当地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利用,重视相关人才的培训。

新兴业态与文旅产业融合重新定义了特色小镇

新兴业态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关键在于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转型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集聚或集群升级为经济新常态下的聚创新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将创新和绿色发展、人文和开放等理念融合,通过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孕育,提升特色产业;通过集聚相关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有效供给能力;通过整合历史人文因素,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区域发展,使区域产业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经济得到进一步增长。

在致力于新兴业态与文旅产业的融合中,特色小镇的建设部门需要特别关注小镇定位与自身区域禀赋的匹配与协调。有些特色小镇、特别是定位于高端技术产业支撑的小镇,其持续长远发展需要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集聚。如果这类小镇规划建设在相对偏远的地域,在工资福利等待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娱乐等基础设施以及资源配置方面较一、二线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软硬件条件不够,就会造成人才和技术的短板,导致这类小镇的发展不可能持续。

旅游产业融合分类

旅游产业的融合分为两大类: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如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奖励旅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房地产旅游、公务旅游、节事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和旅游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如工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这些产业之间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逐步形成新产业或改造原有产业,给特色小镇定位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丰富了小镇的功能与情感价值。

笔者所在的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曾参与策划的四川成都新都区军屯镇打造“中国紫薇小镇”的实践就是如何推动传统产业与文旅要素相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

军屯镇共有15473亩耕地,多用于栽种苗木,乔木树多,灌木和地被植物少,森林资源丰富,绿化覆盖率高达50%,其中连片的紫薇花多达2000余亩,是新都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获得“国家级生态镇”荣誉称号。如何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潜力,打造与众不同的特色小镇品牌是当地面临的重要问题。

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经过科学细致的调研分析,完成了“军屯镇紫薇文化旅游区文创业态规划”。规划从总体思路、餐饮工程、住宿工程、交通工程、观光工程、娱乐工程、购物工程、经济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并从规划范围、发展现状、现存问题、项目定位、l展目标、发展思路、规划原则、文化主题、文创产业链、业态展望、产业链格局、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策划和创意,有效指导了小镇的建设。比如,规划强调要积极探索花卉苗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引导花卉苗木经济向赏花经济转变,以赏花为媒,大力发展生态和休闲旅游产业;以紫薇花为亮点、农耕体验为特色、多样节庆为切入,分点引爆,力争实现“产业搭台+旅游唱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活动围绕“观花、游田、乐水、品村”四大特色主题,打造“四川省最美紫薇花观赏地”――“中国紫薇小镇”,让游客领略紫薇花海,品味军屯美食,享受农耕生活,体验古风穿越,从动觉、听觉、嗅觉、味觉、视觉都对军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天津市政府办公厅的《天津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推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天津市将创建10个市级实力小镇、20个市级特色小镇,在现代产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商业贸易、自主创新等方面竞相展现特色,建设一镇一韵、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实力小镇、特色小镇、花园小镇。

重庆市的《关于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具有较好城镇化基础和潜力的地区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小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30个左右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小镇示范点,推动形成一批产城融合、集约紧凑、生态良好、功能完善、管理高效的特色小镇。

山东省在《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创建100个左右产业上“特而强”、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态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镇,成为创新创业高地、产业投资洼地、休闲养生福地、观光旅游胜地,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生态文旅融合范文4

一、文旅互动的四个层面

1.创意性的吸引物

整合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实现人气聚集,引爆区域,打造对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力。

2.创新旅游体验方式

将地域文化与世界级品牌、科技和资本高效对接,引进高新科技,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个性创意商品、生态建筑景观及丰富演艺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活化起来,呈献给旅游者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

3.创建大产业体系

在文化创意引领下,以旅游业为主导,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搬运效应,带动旅游综合消费,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真正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

4.创立多元盈利途径

实现文化产业化,通过构建销售地产产品、开发旅游经营项目、树立产品品牌、升值产品价值等多元化盈利模式,确保项目资金的快速回流。

二、文旅互动的产品形态

1.文化演出

借由文化创意产业来驱动的文化演出,对环境破坏最少,产生的效益辐射范围却最大,是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互动融合的最佳经济模式。

2.文化型主题公园

文化型主题公园注重文化展现,是以一种或数种文化内容为题材,通过设计制作逼真的景区,并加以观赏性、娱乐性、体验性极强的现场游乐项目,打造让游人身临其境、忘乎所以、尽情欢愉的旅游场所。

3.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街区是宝贵的旅游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严格的管理,不仅可以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还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而且随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到古老的街区去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4.文化节庆

节庆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和民俗风情最集中的表现。当节庆与现代旅游融合,便形成了新的经济和文化载体――旅游文化节庆。目前发展较典型的如哈尔滨冰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

三、文旅互动的路径

文旅互动的本质是文化和创意对旅游业价值链的渗透、辐射和延伸,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以实现资源、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优化资源组合,重塑产业品牌基础

对遗失于现实生活、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进行抢救、整理与呈现,对已经开发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做更深层文化价值的探索、研究以及创造性整合,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核心文化价值,开发出层次性、系列化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重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产业品牌形象。

2.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是选准切入点,突出产品的层次性;二是提炼主题,突出产品的系列性;三是丰富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的高品位性。

3.促使环境美化,提高旅游吸引力

旅游环境的打造应注重文化和人文内涵的挖掘,要有新的表现方式,要创意文化,文化创新;创新思想,创意精品。使整个旅游环境处处有创意,景景显文化,以支撑地方旅游精品,成为地方对外推广的靓丽名片。

4.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

一是构筑产品竞争优势,用体验的创意思维创造旅游产品;二是建立目标客源市场的品牌忠诚,用弹性的思维运用营销策略。

5.升级消费结构,增强旅游时尚

生态文旅融合范文5

为了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为**转型发展出谋划策,12月2日至5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到宜宾市南溪区和贵州省湄潭县学习考察。通过一路考察、一路对比,一路思考,普遍感到触动很大,感受很深,收获很多,受益匪浅。

一、南溪、湄潭基本情况

1.南溪基本情况

南溪区位于四川省南部长江上游,是四川省宜宾市的市辖区。万里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区境,南溪自古有“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誉,自设区以后改为“万里长江第一湾”,拥有1500多年的建城史和长江上游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古城门。南溪江滩湿地公园连接长江沿线的古城墙和新城,充分利用长江水,引水入沙、引水入滩、引水入城,在江滩上设置生态绿岛,让丰富的长江水资源浇灌着江滩公园,滋润着城市。

2.湄潭基本情况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平均海拔972.7米,是贵州茶叶第一县,全国茶叶第二大县,茶叶总面积达60万亩。从“茶产业大县”跃起为“茶产业强县”,茶产业已成为湄潭的支柱产业,60万亩优质生态茶园托起了数十万湄潭人脱贫致富梦想。

二、几点思考和感悟

一是敢于“打破常规”,善于“无中生有”。南溪交通区位好,城市亲水性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匮乏,仅仅依赖自身条件难以实现快速发展。为此,南溪充分审视自身实际,在城市建设发展上形成了独特的“南溪模式”,将长江文化、历史文化、休闲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做好“古”和“水”两篇文章。善于推陈出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在河滩地上建新城,目前,已基本建成4.76平方公里的滨江新城。善于画龙点睛,通过打造桂溪古街等亮点景观迅速提升了城市品位。

二是“以地生财,聚财建城”。资金问题是城市建设中的难点,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推进城市建设难以持续。南溪为适应城市建设资金需求,在原国资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溪财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搭建起了南溪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平台、政府性融资平台和政府性投资平台。将城市建设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范畴,城市管理中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一律交由市场管理。

三是人大参与,监督到位。南溪区在城市开发之初重开发、轻保护,部分文物已被损毁。区人大常委会在监督中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把文物保护和生态发展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及时提出“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建议意见,区政府认真吸取经验教训,采纳了此建议意见,从延续华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的角度,开始有意识地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区人大常委会从城市规划开始全程跟踪监督城市建设,确保历史文物安全。

四是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政策。湄潭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大好时机,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地提出了“退耕还茶”的创新思路。湄潭茶从2000年的不足3万亩发展到如今的60万亩,从一山一岭到千山万岭、绿浪连天、茶香四溢,真正实现了荒山变金山、绿叶变金芽、农民变股东的华丽转变。

五是茶旅融合,促进增收致富。湄潭县以茶叶为中心实现“全面融合发展”,立足挖掘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资源,依托优美的茶区环境、宜人的生态气候、名优的茶叶品质,由单一的品茶、做茶、卖茶向与茶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方向发展。为推进茶产业提档升级,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湄潭以茶产业作为主线,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湄潭县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集采茶制茶、农耕文化、乡土风情体验,茶旅、文旅、农旅、体旅为一体的乡村茶旅一体化发展。

六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湄潭全县119个村全部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盘活20多万亩集体山林、土地资源和其他资产、资金,44万农民变成股东参与持股分红。为打造茶旅乡村,实现“全面融合发展”,近年来,湄潭县还在乡村房屋改造方面下了大功夫,从2006年开始,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湄潭县累计挤出近7亿元资金,对改建或新建黔北居民的农户实行财政奖补政策:政府统一规划农户建房用地,统一设计外观风貌,农户自建,政府补贴,建好后每户补贴7000元。现在,七彩部落、田家沟、八角山等茶旅乡村旅游点备受游客青睐。

七是严格公用品牌使用和管理。湄潭县成立的茶叶协会,制定出“湄潭翠芽”“遵义红”系列产品生产标准,注册地域品牌证明商标。同时,每年筹资4000余万元,用于品牌宣传推介,通过茶王大赛、茶艺节活动,国际茶博会等活动,大力提升了湄潭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如今,“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已被列为全省“三绿一红”重点品牌,“湄潭翠芽”更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农产品标志保护品牌,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102.17亿元。湄潭全县生产的茶叶只要品质达标都可以使用该品牌,达到“价格相对统一、减少内部竞争”目的。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放思想,成为更新观念的前提;反思工作,作为提升效率的契机;加快发展,成为跨越争先的动力。通过学习,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提几点建议:

一是解放思想实现新突破。在这次参观学习中,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能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找准发展定位,能够在挑战中发现和抢抓机遇,能够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以超前的思维、崭新的理念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了地方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退耕还茶”的思路决定了出路,观念就是财富。湄潭县茶叶的发展历程有力的印证了这一点。坚持抓发展的劲头不减,同时也要坚决执行原有的科学规划,南溪城市规划分步实施,提高了城市的总体效益,吸引了更多的招商投资,加快城市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速了城市的发展,美化了城市的环境。

二是乡村振兴一盘棋考虑。在农业的发展上注重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大规模的经营,促进老百姓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积极借鉴湄潭县以茶叶为中心实现“全面融合发展”:茶博物馆记录茶叶历史脚步的印记,挖掘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资源;七彩部落建设新农村的经验,以茶带旅、以旅促茶,打造“全景域·四季游”助推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由以农业为主,向农、工、商多元化转变,加快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国茶城”使更多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工商业者,不断提高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茶产业园区天凤知青文化纪念馆、民盟同心基地、茶马驿站等,以后都可以打造为茶旅融合的亮点。

生态文旅融合范文6

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紧紧围绕“一心两带三区四游”旅游体系,坚持把“大旅游”作为推动“大扶贫”的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用“经营农村”理念全力做好“旅游+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民”三道加法,打造了坛厂神采八卦园、鲁班水彩隆堡、苍龙草木年华、长岗蔺田新村等一批农旅一体化脱贫示范点,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

“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

截至目前,全市近30个村寨发展乡村旅游,5000余名农民吃上“旅游饭”,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带动社会就业3万人。2016年,全市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1.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6%;旅游接待游客607.8万人次、同比增长37.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7亿元、同比增长45.2%。

首先,着力抓打造,注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仁怀盐运文化、文化、酿酒文化等特色文化,按照全市60个贫困村区位合理性、产品差异性、游乐参与性、空间开放性和效益辐射性等特点,高标准规划打造了坛鲁农旅一体示范区、五马生态旅游示范区、后山民族风情旅游示范区、桐梓河水上体验示范区和15个旅游扶贫点。注重与农业产业相结合,围绕山地生态畜牧业、商品蔬菜、特色经济果林、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建成一批以生态休闲、农业体验、乡村度假为主题的工农旅一体的示范园,切实增强了贫困村“造血功能”。目前,全市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4个,发展蔬菜产业1.6万亩、精品水果产业1.2万亩、茶产业1万亩、花卉苗木产业1.5万亩、核桃产业5万亩、中药材产业6000亩,扶贫产业覆盖贫困人口2.7万人。注重与乡村资源相结合,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山地特色等自然资源,做优做特五马广东东升农场生态农业示范区、学孔“茶旅一体化”、坛鲁“工农旅一体化”,积极吸纳游客现场采摘新鲜果蔬、观赏农业风光、体验农家活,让游客记得住山水、留得住乡愁,农民收入实现倍增。比如,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一季度旅游综合收入达500余万元;鲁班镇隆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扶持村民开办农家乐7家、乡村客栈2家、百货经营9家,实现了农民向个体工商户转变,增加农民收入600余万元。 城乡靓 贵州省仁怀市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图为仁怀市国酒门。

另外,仁怀还着力抓基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景区停车场、厕所、旅游标识等设施建设,努力完善景区服务体系;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扎实推进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和“交通三年攻坚”、“水利三项会战”,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目前,已新建游客服务中心3个,安装游客标识标牌1000余块,建设生态停车场15个、旅游公厕30座。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全民参与、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注重长效”的原则,以“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方向,采取集中重点整治、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基层基础管理、深化体制改革等综合措施,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l展乡村提供坚实基础。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按照“文态、业态、形态、生态”和“打造点、连成线、延伸面”思路,对乡村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整体开发,高品位建设景区景点,着力打造“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的旅游环境,使游客真正享受到“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打造出了苍龙草木年华、喜头云乐新村、后山少数民族特色乡等。

同时,着力抓培育。高位宣传,借全省“大旅游”和“遵义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东风,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快建设“智慧旅游云”,全面提升工业旅游和山地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旅游的对外形象。加强与携程网、本地网络平台、腾讯、百度、贵州数字电视等合作,及时旅游的动态信息,不断完善景区的信息服务,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深化内涵,做大做强“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扶贫”等“旅游+”文章,不仅使直接从事休闲旅游业的农户增加了收入,还有力带动了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拓宽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比如,五马镇鱼孔村借乡村旅游和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东风,通过建设生态水产基地、大型水上乐园、儿童游乐园、农家特色餐馆,解决了50余户贫困户、200余人就业。全民参与,茅台镇成功承办了贵州省第十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有力推动了茅台示范镇建设、全景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井喷式增长。通过举办文化节、旅游节、艺术节、展销会,鼓励和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市“城乡靓、产业聚、环境优、百姓富、人气旺、名声响”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画卷正在描绘。

此外,着力抓增收。该市积极通过教育、引导,使农民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自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如,学孔镇通过“茶旅一体化”,实现了既卖茶叶、也卖风景的大格局,今年一季度,实现贫困户务工收入100余万元;美酒河镇娄子坳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产业脱贫相结合,深入推进资产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7360元;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工农旅一体化”景区建设,引进了16家企业进驻发展餐饮、客栈、坛艺等产业,推动了农民工创办黔龙山庄、海义堂等乡村旅馆,目前到该村登记经营餐饮、住宿、花卉盆景等企业已有60余家。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

乡村旅游具有经济拉动强、产业关联度高、增长速度快、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实施精准大扶贫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规划发展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乡村旅游点,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不断提升经营乡村旅游竞争力。比如“坛鲁一体化”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