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新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一些观念上的东西从根本上也发生了改变,新旧观念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较为激烈的碰撞。作为感恩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小学生感恩教育在现阶段不断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小学生感恩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其内在的感恩意识,从小就培养他们心存感激的心态以及知恩图报的良好情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环节在现今乃至以后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学生良好感恩情操的培养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表现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感恩教育在实质上就是对别人在各个方面给予的帮助或者其他方面的好处表示内心层级的感谢。感恩的教育内容在社会中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对自己学习指导和帮助的教诲之恩,在社会中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之恩以及在祖国这个大家庭的呵护之恩,还有就是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相应物质和精神上的赐予之恩,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教导小学生如何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是父母行为的不良示范,父母对于长辈或者帮助过自己的人没有做到知恩图报,所以在小学生心里留下了比较不好的印象,还有就是小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从而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认为是天经地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力度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较好地传授感恩思想的相关内容,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认真学习以及旷课等现象不能够进行及时的纠正与教导。此外,国家作为学生德育的提倡者,在具体实施中没有较好地实现国家的关怀力度,在有关的硬件及理论知识上不能够较好地随着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适时地作出调整。而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学校和家庭方面,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导致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断加深,从而不利于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也是学生不能较好地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没能较好地根据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根据国家的感恩教学方针进行相关的感恩教学活动,从而给学生在知恩、报恩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实施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新途径

作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因素的教师,在对小学生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经验较丰富的老师来讲,他们在实施感恩教育的方式上会选择日常教学中的德育环节来进行感恩教育工作,并把德育作为其实施方法的主要阵地,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的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而对于那些德育活动课的课程内容来讲,在让人感受到其课堂氛围活跃和形式活泼多样的同时,总感觉在其中还是缺少一些东西。比如,在平常的德育活动课堂当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和场景:在进行少先队仪式之后,辅导员老师进行表态。老师表态时总是会运用有关原活动计划进行的口令,然后就是学生按照以前的活动安排来进行相关的活动,最后由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整个活动过程按部就班地进行常规总结和分析。如果是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展开感恩教育工作,在实施的效果上恐怕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实施感恩教育,在具体课程的选择上应该挑选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材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地打开内在思维逻辑,并实现学生有话可说的课堂效果。其中老师要在一定条件下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创设较好的意境氛围,同时,在设置授课内容的角度上要贯彻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让学生在质疑的心态下去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从多角度提出的问题越多,就说明其内在的思维越广。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将教材的信息与他们所在的客观世界的万物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较好地把感性和理性上的东西有效地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而在这个环节上实施感恩教育主要应从两方面做起,即:一是过渡阶段,在具体问题的筛选过程中,要对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合理利用,在具体实施上要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来进行合理有效的筛选。当然,在过渡阶段也需要考虑到老师在整个课堂的把控能力、授课方式等;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能够较好地实行群体研究,根据主题内容和思想进行相关方面的拓展与延伸。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知力、评判力、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及参与群体性讨论的技术、在课堂中的答辩技巧、团队精神、意志力以及相应的世界观和表现力等。除此之外,感恩教育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感恩教育从点滴做起

小学生的内在品德在一定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其外在的言行加上具体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的。在进行感恩教育过程中,要让教育内容重返现实生活,就必须让小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恩德并学会将其自身的感恩意识付诸行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用真诚的心态去报答身边的人。(1)感恩父母。父母是养育我们的主体,父母不仅赐予了我们生命,还不求任何回报地把我们养育成人。这是何等的恩德!我们要教育小学生对父母的养育要心存感恩。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是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准则。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心存感激的话,那他在一定环境下也会对老师或者同学乃至社会都不会有较好的感恩之心。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内容进行把握:①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从而养成独立的好习惯,让父母省心。比如,在学习中,要学会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学习知识,从而少让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操心。②在休息的时候,学生可以帮助父母处理家里的杂务,比如:扫地、洗碗等。在父母节日来临的时候,要学会慰问父母,对父母说一声最起码的“谢谢”,或者是把自己亲手做的礼品赠送给父母,从而感动父母。(2)感恩老师。老师在学校不仅教授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正是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育才促使我们领悟知识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学生要有对老师的感恩之心。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是无条件的。(3)感恩他人的帮助。同学作为学生最纯真、最真实的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自己学习生涯的陪伴者,更是同学之间互相支持和鼓励以及互相帮助的最真挚的伙伴。因此,应教导我们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有感恩之情。(4)感恩社会的关爱。在学校的各项事务中都存在着社会的关爱之情,我们所处的校园是社会资助建造的,我们学校在不断地接受祖国、社会以及个人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养成独立的个性,而且还要让学生把眼光放长远,把学生培养成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国家都具有较为宽广胸怀以及有帮助的人。(5)感恩大自然。大自然是世界万物的创始者,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爱护校园乃至身边的花草树木,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良好意识,从而培养其对大自然的无限感恩之情。总之,通过点滴感恩教育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父母养育我们的不易、老师对我们的无私奉献、同学对我们的真诚帮助、社会对我们的持续关爱以及大自然对我们美好的赐予,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帮助父母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养成发奋学习、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操,从而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大部分独生子女偏执的内心世界,真正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明礼仪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基础。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通过感恩教育,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父母、老师、他人以及社会群体等方面的关心与帮助,要懂得回报,并且要以更大的力度回报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们,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要以最真挚的诚意去感谢他人。而这种回报不应该仅仅是物质层级的,还应该是具有内心感情的回报。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回报并不是简单的物质或者某种形式的大恩大德的回报方式。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白,有时一句简单的“谢谢”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达到回报的效果,能够让施恩的人心情感到愉悦。感恩要从我们的言语做起,从身边的文明礼仪做起。而学校要学会创设能够体现实际需要的语言情景,比如:在学校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张贴文明标语,从而使小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够想起“谢谢”“你好”等文明用语,从而做到感恩教育影响下的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在进行文明礼仪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学校的感恩环境的建设,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受到感恩气氛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内心抵触的情绪,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也要学会运用相关事件来对学生形成一种感恩氛围,比如,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讲述,让学生感受到感恩的魅力。而这样不仅能够较好地让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推动感恩教育,也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关于感恩的文化知识。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可以针对有关节日进行相关的感恩教育活动,比如:母亲节、端午节和教师节等,而这些节日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为有用的手段。老师还可以针对不同节日设置相应主题的班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接受和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比如:在教师节那天,可以组织学生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一句话,还可以送给老师具有纪念意义的祝福卡片;还可以让学生在父母面前讲一句关心的话语,或者是送上一杯充满亲情的茶水,或者是写一张发自内心话语的卡片送给父母等,从而达到学生和父母之间亲情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在重阳节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唱歌或者跳舞的形式来给老人送上欢乐和祝福,从而让老人们能更好地感受节日的氛围。通过多种节日的熏陶,使学生在节日的气氛里用实践去感受感恩的真谛,从而把小学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感恩动力,使学生在精神和心态上都能够较好地受到感恩思想的熏陶。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感恩教育中,还要学会培养学生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通过感恩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感恩精神,而且对推动整个教育领域思想水平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还可以为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增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从而达到较好的亲情、友情的有效互动。感恩教育的开展也为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了条件,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思想道德情操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从自身的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以及感恩他人。作为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引领者和积极组织者,教师要在感恩教育中更为深刻地领悟感恩的内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为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从而达到感恩效果的持续有效的发挥。感恩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需的,在一定条件下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也是不够的,学校感恩教育要更多地融入社会团体、政府或者个人等各个环节,在社会的共同研究努力下发挥感恩教育的最大作用,从而研究出更多的感恩教育方法,在以后的小学日常感恩教育中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推动我国学校和社会德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季红波.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略探究[J].大观周刊,2013(05):155.

[2]袁熙惠.小学生德育的新途径:感恩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14—15.

[3]常少玲.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4(07):164—165.

[4]梁丽坚.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3(07):6.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效果

感恩是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感恩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宝贵财富,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将如何回报社会。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知感恩的人难以承担社会重任,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丰富的人文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分四部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论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存在有些小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了,但是人们却不时感叹心灵的寂寞,追问为什么会在喧闹的人群中感到孤独?人们往往不知道怎样感受爱,怎样去爱,怎样感恩。在小学生中,这种情感冷漠迹象已有所显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为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比较优越,父母过分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很容易造成他们自我满足,于是某些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忽视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及身边的其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对他人的关怀无动于衷,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如何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感恩教育应归属德育方面,但我国德育现状却堪忧,对德育重视程度不高,仍停留在理论学习、知识教化上。教育模式古板、枯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部分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与未来发展,让孩子把大把时间花在各种培训班上。其次,现有教育体制忽视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型”教学,设计德育较少,且德育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并没有开设德育专门课程,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小学生德育环境营造不够。从社会环境看,虽然主流环境是好的,但存在太多对小学生来讲影响消极的东西。

二、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gratitude)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牛津字典》对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现出来,并回馈他人”。而在理论界,国外对感恩并没有定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从哲学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把感恩定义为“推动我们做出回报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认为感恩是“称赞一个人,因为他已经给了我们仁慈”。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布朗把感恩定义为“那种对他的爱的高兴情绪,他已经给予了我们仁慈,这种情绪本身不仅仅是所给予恩惠的一小部分”①。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感恩等。”②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感恩总是在两个个体之间产生和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感恩形成的过程中,社会交互作用和人际关系发挥着重大作用。

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经典词句体现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当今社会由于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正在淡化,虽有俗话说“施恩不望报”,但感恩是人类的基本道德之一,绝不是对施恩者简单的回报,更是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追求。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与小学德育落实不够,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优势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语文教育负有德育的功能,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长期以来“工具说”和“人文说”占据主要地位。我国儒家学派提倡“文以载道”,“文”就是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道”就是文本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涵,包括高尚的品格。学生学习语文,最基础的是对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功能主要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文化。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四个基本功能:自我表达、交际、解释、记忆,从这四个基本功能看,语言的工具性似乎占了主导地位。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工具而言,与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等不含任何思想的工具是不同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一N特殊的工具。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总会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语言文字具有思想性,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就是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

《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③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思想道德培养。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性极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人与人的交际关系上,社会交互作用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识字写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⑤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感恩教育,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必然会促进学生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理智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净化学生的灵魂。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语文教育功能片面化的不足,使语文教学成为全面的教学,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

陶志琼博士说:“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⑥小学阶段是孩子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感恩教育,有益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以后高年级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他们今后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小学生年龄小,感恩意识相对淡薄,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德育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双重任务。如今无论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通过小学语文老师的深入挖掘,讲授教材知识,实现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教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学习过程是复杂的,而语文教育本身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涉及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感恩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必需又是可操作的。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意见

(一)增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意识。

《论语・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并且在多方面可塑性都非常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意识尤其体现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直接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对小学生进行空洞的感恩教育,更不能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感恩的准则,因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品德教育的契机,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表现出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老师殷切的关心和真诚的呵护之情。在学生的心中将感恩思想概念化为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的种子,并不断地提供养分,精心呵护培养,让它发芽成长,最终收获感恩教育的累累硕果。

(二)结合文本,开展课外活动。

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上升到思想层面,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是小学生有了感恩意识,不一定就会有感恩行动。这时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感恩活动,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化为感恩的行动,在实践中锻炼和巩固感恩意识和感恩思想。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认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展开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之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每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就感恩这一话题进行专题发言,结合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心得体会,交流感想。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资源,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⑧。“五一”劳动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之艰辛,增强对劳动者的感恩之情;在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给父母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节到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贺卡,把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寒暑假,让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感受父母的艰辛,并组织办好专题手抄报或宣传栏等。让学生明白感恩不是说说而已,而要用行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注释:

①李静远.高中生感恩教育及在Z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开封:河南大学,2013.

②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③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5.

④⑤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1,2,33.

⑥饶宝美.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语文建设,2015(29):13-14.

⑦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43.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成群.多一点感恩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9-26(8).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5]姜丽鸿.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

[7]金美媛.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树――语文课堂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J].课改与家教,2007(4).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师德;道德素质;德育艺术

在小学德育艺术教育的工作中,除了直接的教育讲座和学科教学之外,师德形象及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对学生的德育成长造成间接影响,而且,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地提高,也会从侧面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和德育艺术的成长,除了要从学科学习中直接地获取以外,还能够被身边大人的言行举止和人身修养所渲染,学习和模仿大人的一些行为,而且这种教育形式往往比课堂来得更为实在和久远,能够长时间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素质。作为小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与学生日常学习的相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在不自觉间对学生产生的德育思想也是较为广泛的。为此,必须重视师德建设,教师应该抓好自己的行为习惯,在学生面前树立最为优越的形象,不良的言行举止只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学校应当全面抓好对学生的德育艺术教育,立德铭育,以己及人,促使小学生得到最为健全而完善的道德素养提升。

一、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改变教育观念

由于长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影响,现阶段的小学德育艺术教育并不能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也停留在“教师”的基础上,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影响,不可触攀,认真地进行听讲即可,不需要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认为教师与他们的世界格格不入,想法上存在太多的冲突,有什么内心疑惑也会选择保留。这种心态是长期知识教育的产物,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要想更加合理地展开德育教学,首先需要更正的就是教育观念,同时,逐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与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友谊关系。从而使得学生认可和接受这位教师,喜欢听他的教育思想,乐于接受他的指导。对于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他们并不会直接地讲述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主动地观察、积极地询问,并加以合理解决,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逐步形成优良的道德素养。

二、全面优化教师及校内人员的素质

立德铭育,必须做到以己及人,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接受和认可小学德育艺术教育工作。小学必须着重优化教师的言行举止,并全面提高校内人员的整体素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层次地受到德育,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另外,也需要在校园内进行艺术气息的渲染,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积极向上,能够随处见到校园的文化艺术色彩。小学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这个阶段的素质教育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形成深厚的基础,而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不仅存在于教学上,许多时候还伴随自身的人格魅力。一个品质优良且言行举止温文尔雅的教师能够使学生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努力追求和学习教师身上的人格魅力,渴望成为像教师一样的人。为此,小学要全面优化教师及校内人员的素质。

学校对于教师的素质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合理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实时改变创新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观念。对于班主任一类的角色,则要对其管理能力进行适当的强化,切实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协作。第二是应该对教师设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学生的作用。

三、以感恩教育泶俳学生的德育艺术教育发展

感恩教育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同时,感恩教育也是小学生所接受的德育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立德铭育的主要思想。学生有了感恩之心,才能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学生在教育的发展中,所接受的德育除了各种思想美德之外,还应该受到良好的感恩教育,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对德育内容进行实践。小学可以积极地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纪念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对时代当下的“中国梦”思想进行发展和完善,在校内的黑板报和艺术墙上增设感恩教育板块,让小学生感受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对于感恩教育的发展,还应该囊括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教师的教诲之恩。学校可以多多组织一些感恩家庭的活动,在学校开展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邀请家长与小学生共同参与,从而实质性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形成强烈的感恩思想。对于教师的教诲,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作文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写作,写出自己对于教师的理解,并逐步深化教师的教诲,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自身素养。

总之,德育的开展要立德铭育,推己及人,学校应该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对教师进行高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感恩活动,接受科学的德育,不断优化自身的德育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范文4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文明人的重要内容来抓,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充实感恩教育的活动内涵,让感恩教育进教案、进课程、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对“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的理解。其次,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

中队会是德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号召全校各中队,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激发小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事例,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感恩父母,感恩同学和老师,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二、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走廊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各种贺卡,通过征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喜悦。让无声的墙壁顿显生机,展示魅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走廊文化直观醒目、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浓厚,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由于感恩带来的快乐。每次活动结束时,学校都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将这点滴进步汇集成册,装订存档,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每一滴进步取得的成绩。这点滴进步足以使学生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督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感恩日记是最好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周做2至3件好事,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详细记录在感恩日记中,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每一周在感恩日记上留下父母的评价或老师的评价,久而久之,看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会继续努力,乐此不疲。因此,坚持记感恩日记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鞭策自己的一种方法。

在班级可以设立各种具有竞争意识的活动项目,参照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每月一大评。每周一小评,并将评选结果上报学校,学校统一颁奖并向家长发放喜报,同时回收喜报和家长评价,真正达到家校合作的教育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

大力加强校园红领巾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德育报编辑部的组织建设。利用午播时间,播送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注意捕捉校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并及时报道、表扬。在班级中,要经常开展道德行为储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成道德行为储蓄评价小组,由道德评价小组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日常表现,督促学生争做文明人。

三、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基地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

利用每年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及节日开展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街道,走进部队、公安,走向敬老院,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的教育,使学生能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照顾别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通过活动切实体会到认识生活在集体中的,只有互相关心才是幸福的,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范文5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德育的根基阶段,但是长期以来小学德育总不尽如人意。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

1小学德育理念跟不上现实需要的变化

虽然课改已经走过13个年头,当前小学德育仍然存在过于理想化和简单政治化的倾向,目标要求过高且缺少层次要求,内容无所不包,过程重知轻行。主要采取的还是学习道德知识、榜样典型引导、集体进行活动等方法。这些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深层思想情感、意志信念、道德品质和习惯养成,不能把思想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品质、外化为学生的行动,因此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上一直事倍功半。

现代社会由于比传统社会更加开放,交往的节奏更快,对每个人的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比传统社会都有更高的要求。小学德育必须直面现实,直接指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才能把小学生真正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2小学生行为习惯知行脱节现象严重

所有的德育,如果不重视习惯养成,就可能只是纸上谈兵,如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有的德育,如果不落实到习惯养成,不仅没有实效,而且会导致小学生落下言行不一甚至口是心非的病根。

现在每个学校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都高度重视,提出了很多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费尽心思,但收效甚微,学生身上常常出现知行脱节现象:一个懂得保护环境的学生,在家里、在大街上、在没有老师看见的时候会随地乱扔纸屑;一个懂得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的学生,在家无礼顶撞长辈,不愿意整理自己的房间;一个懂得文明礼貌的学生,对同学却满口脏话诸如此类的现象都说明小学德育在知而不行上已经走得太远。

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缺少系统设计和反复强化

现在的小学德育整体上是跟景式的,通常逢重大节日进行,或者是按照上面设计的活动如雏鹰争章等开展,J十没有依据学生身心及德育发展规律进行系统设计。而小学德育国家课程(品德)虽有具体要求,小学各种班队、心理健康等地方课程也有明确目标,但都不直接指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小学德育对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没有相应的规范,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化训练上更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因此小学德育,花费了不少时间,开展了很多活动,却总不能深人人心,没有收到实际成效。

4. }J学德育校本课程随意性太大 德育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关系密切,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在城乡不同区域学校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校本德育课程才能植根于本校学生、教师内心和实践。目前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德育课程基本上是零散的,或者是单一的,有的开展生命教育,有的开展生态教育,有的开展环境教育等。这表面上使得某种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但实际上弱化了德育课程的整体性,造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偏颇及缺失。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起步阶段:以培养劳动自理等习惯为目标,初步形成六个主题四大活动课程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推进方式

1998年在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主题德育工作模式框架下,我根据当时所在昆山国际学校小学生的特点如浪费严重、普遍比较冷漠、不坚强、没有责任心、住宿焦虑等间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快乐礼仪爱心感恩责任自理六大好习惯养成主题,逐步形成了有学校特色的四大经典习惯养成活动课程。

第一,希尔顿逸林酒店一国际学校关爱课程:做曲奇饼送敬老院老人、做月饼义卖、捐罐头送社区贫困家庭等。

第二,生活自理技能课程:低年级学生叠被子、梳辫子、叠衣服比赛,中年级学生做点心、水果拼盘等技能学习,高年级学生进行小厨师技艺展示等。

第三,小学生礼仪风采课程:借助活动训练培养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因此成为昆山电视台指定合作单位,举办昆山市一年一度的小学生礼仪风采大赛。

第四,主题单元感恩课程:以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集体、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祖国、感恩自然为八个单元实施感恩教育。

通过以上四大经典习惯养成活动课程,昆山国际学校的小学生以有礼仪、有爱心、知感恩、自理能力强的好习惯标识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学校成了家长首选的热门学校。

在总结爱心感恩等六大习惯养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2002,2003年我们又进一步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研究,少归}{版了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校本课程1套6册《快乐de成长》和故事晨会课程《第二颗太阳100个生活哲理小故事》。《快乐de成长》在2007年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江苏省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中获一等奖。2003年年底,我们承办江苏省心理学会年会现场,在省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团队核心成员朱小敏、尹弘敏、王琴等参与编写广西版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中爱心感恩责任自理等习惯养成教育经验得到应用及推广。

2发展阶段:以完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为目标,逐步形成每月一事训练模式

2003 -2009年,我调任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副校长,兼仟昆山市教育学会德育分会理事长。我们以裕元实验学校为根据地,深化实践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路径。我们发现六大主题需要细化内容与目标,建构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的系列校本德育课程。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形成每月一事训练模式,将六大习惯养成主题发展为12个每月一事主题:

每月一事训练模式的主要特色有:

第一,主题选择立足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

第二,主题内容从一件小事展开,具体落实时要求在更高层面不断丰富完善。

第三,主题活动以为一个板块主题阅读、主题课程、主题实践、主题展示、主题反思为主体,鼓励教师在活动中创造性实施。

我们的实践得到了同行及上级的认同,苏州市教育局政宣处将2008年定为习惯养成年,要求全市小学向昆山学习习惯养成主题化的做法。2009年11月,我们承办理想德育每月一事全国开放周活动,活动历时一周,来自全国的400多名代表全方位检阅了我们的系列做法,教育在线网站、苏州电视台均进行了报道。

3提升阶段: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系统有落实为重点,建构小学主题大单元校本德育课程办学特色 2008年9月,我被评为江苏省品德学科特级教师,兼任苏州市名师共同体品德组组长,昆山市教育局批准成立昆山市朱小敏名师工作室。2009年8月,我担任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长,申报并通过江苏省规划办二五立项课题《小学主题大单元德育课程的校本开发》。

我们继续坚持把习惯养成作为重点,经过昆山市朱小敏名师工作室团队和苏州市品德组名师共同体成员学校共同合作,对多年来各学校小学生习惯养成的课例和活动案例进行梳理提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用主题单元作架构,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深化小学主题大单元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建构,体现了教育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彰显了办学特色。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以学生一生受用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按每月一个主题,用大单元形式,把校内所有德育课程和常规活动都聚焦到习惯养成,探索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学模式上,形成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

1确定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12个主题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习惯养成一般要经过21天的重复练习,所以我们用每月一个主题的方式来保障习惯养成的可持续性。同时遵循关注内容,讲究方式;考虑时节,照应常规;强调价值引领,注重实践导行三大原则,提炼并确定12个习惯养成主题,即节约、规则、公益、自然、劳动、艺术、健身、交往、求知、感恩、自信、自省。建构一门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的德育课程,为正处于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材下做叹的底子,使每位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2研制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内容及课程融合方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需依托德育课程方能取得实效。德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品德)和地方课程(晨会、班队会、心育)以及主题德育活动等。在这些课程中,只有品德课程有材,其他课程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这些课程通常都是兼职老师,不少兼职老师不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也就很容易会偏离学科要求,有些学校甚至直接用来上语文、数学、英语课。

我们以12个习惯养成为主题,将德育背景、内容、形式等信息中的相似块整合在一起,以德育课堂教学为中心,兼顾低、中、高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和野外教育,联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各种教育力量和教育信息得到整合,将各个分立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确保德育课程有内容可上,上出实效。

根据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德育单元课程特点,我们还改变了传统小学每节课40分钟的规定,实施长短课时有机结合的弹性化时间制度,分别按照微型课(15分钟晨会)、小课时(30分钟心理健康教育)、中课时(40分钟班队会)和大课时(60分钟大德育活动)等不同时间长度灵活安排课时,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课时制度。

3探索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教学模式

(1)主题阅读让良好习惯根植心灵

以12个好习惯养成为主题,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诗词、美文等,按年段进行阶梯式编稿。建立晨诵、午读的长效机制,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习惯,开发并丰富诵读内容,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的生活方式,借助阅读为孩子的习惯养成奠定知识和情感基础,让良好习惯根植心灵。

(2)主题课程让良好习惯浸润课堂

每个月不仅所有班级课表中的晨会、班会、队会、品德、心育课均围绕该月主题统筹安排,在实践中我们还探索了多种德育课教学模式:如心育课的心灵点击一心灵探索一心灵导航一心灵牧场教学模式;班会课的常规活动、专题活动、特色活动活动模式;晨会课的故事晨会、游戏晨会、诵读晨会教学模式;品德课的联、动、悟、行(联一勾联整合,动一活动构建,悟一体验内化,行一有效践行)教学模式。因此,学生的习惯培养在各具特色的德育课程教学中得到浸润,融人生命。

(3)主题实践让良好习惯天天实践

知行结合是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实践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各成员学校结合学校特点和师生实际,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按低、中、高阶梯式设计实践性活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平台。同时进一步整合学校特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板块,使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主题活动等融为一体。有生活回家作业,有小组合作活动,有班级年级实践基地体验,有走进社区社会活动等,让好习惯天天实践。

(4)主题展示让良好习惯随处呈现

将培养良好习惯过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照片、日记、画作、小报、卡片、实物作品等成果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展示平台有:班级展示墙、学校展示园、专题展板、主题广播,及校园电视台、《昆山日报》、学校网站等。同时与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等行动融合,让良好习惯随处呈现。各成员学校联合开展的主题月展示曾经轰动昆山教育,在苏州电视台多次报道。

随处呈现的好习惯在展示中得到强化,孩子们在举手投足间、在班级校园里、在社会舆论中、在家长的赞赏下随时享受着习惯带来的喜悦和收获。

(5)主题反思让良好习惯与日俱进

主题反思包括评价策略和师生随笔两大板块。评价策略指每月均设计该月习惯养成的评价表、过程性评价要点等。师生随笔体现每日一省,以学生随笔和教师随笔为主,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向大家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和智慧经验。面对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各成员学校坚持优化操作流程,及时记录典型个案,组织有效反思,不断提高习惯养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良好习惯与时俱进。 四、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真正改变了小学德育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的欠缺现状

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习惯是规训的结果,是濡染的结果,也是引领的结果。我们建构的以培养习惯为主的课程:如以不闯红灯培养学生的守规则习惯等,以一件小事作为引子,指向培养学生的终身习惯,然后,分年段编撰校本德育课程,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使德育内容从大而空变为小而实,从灌输变为体验,真正改变了小学德育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的欠缺现状。

2有效养成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公民素质

好习惯培养不能突击也不能随机,必须进行系统训练和反复强化。我们以12个好习惯为基础,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素养层面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让小学生在一个个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形成良好素养。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不仅使学生个人终身受益,也使整个民族的素质整体提升。项目学校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校风、学风方面都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形象和素质都耳目一新,在升人中学甚至大学后仍然能够保持,家长、社会亦赞不绝口。

3初步掌握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模式

从讲道理式的说教、间隙性的突击活动;从六大主题到12类好习惯养成;从学生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体践行。在12年的探索中,我们逐步掌握了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模式。我们通过主题阅读丰富知识和情感,通过主题课程浸润洗礼心灵,通过主题实践训练强化行为,通过主题展示显示品行德性,通过主题反思提炼升华智慧,这些对品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和模式的建构,使我们不但收获了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良性固化,也收获了对品德教育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二)反思

1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反复性需要进行更加具体细致的认知和探索

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回禁不起诱惑就可能失去对道德的坚守。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目前我们所做的只是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形成习惯。但习惯成为小学生的自觉行为,要经过反复训练,需要坚强的意志。从学生的外在表现看,好习惯养成时有反复,我们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反复性上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认知和探索。

2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示范性需要加强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示范性,在学校范畴内,当以教师最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部分教师的工作作风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会有不良影响:如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过失或错误,不能与同事友好合作等。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示范性需要加强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范文6

引 言:感恩是对他人的帮助和恩惠由衷地表示感激,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通过感恩教育唤醒农村中小学生的感恩情怀,让每个农村中小学生都学会感恩。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自身德育素养,改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尊重,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增强农村中小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在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 在现在,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基点。我们应注重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他们的感恩意识相对薄弱,加强他们感恩意识的培养,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

1.有些学生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需要管,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让他们吃苦,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有可能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与他人难以合作等等。到了学校需要自我照顾时,缺乏一定的自立、自理能力。与同学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一些学生会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不少家庭急功近利,在孩子教育上重学习、轻品德,还有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限制,缺乏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也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自然谈不上感恩。

2.社会感恩教育缺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

3.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爱家、爱父母”也远比“爱祖国、爱人民”实际得多。我班一男生,由于自幼家境困难,父母被迫双双外出打工,无法照看他,8年后,父母接他到城里上学,在他父亲出差,母亲急性阑尾炎住院,需要人照看时,他竟然离家出走20多天,目的是为了报复父母当初没有照看小时侯的他,他现在就是要让父母难受等。像顶撞老师,学生不服家长的管教,要离家出走……这些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现在的大城市,类似情况在我们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身上常有发生。

1引导农村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 。

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学校要经常组织全体师生学习感恩的思想,要使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博怀、社会的行进脉搏、集体的凝聚力量、父母的艰辛无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

(1)适度的感恩愿望。要引导学生既要知恩图报,但又不能把报恩变成了个人的终生负累,这样容易导致知恩图报的畸形化。要引导大学生拥有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感恩认识,做到努力在平时,坚持在平常,奋斗在平凡,关键时刻看品格,生死关头经考验,危难之中见真情。

(2)正确的感恩方式。感恩,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而是要在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不能因为报恩而付出自己终身的幸福,更不能因为对某些人的感谢而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公众的利益。知恩图报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报答。

(3)平和的施恩心态。我们既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又要像华罗庚所言“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做到施恩不图报。另外,要感谢帮助自己的人,也要理解不帮助自己的人。不能因求助不得而记恨于心。

2.巧妙激发农村中小学生强烈的感恩情感。

学生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只有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重视起来,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1)作为学生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父母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榜样。 如果父母常怀感恩之心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孩子会变得富有爱心、开朗活泼、健康乐观。爱孩子,就要让孩子了解家里的难处、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

(2)充分发挥教师的感染作用。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楷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让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决不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感恩教育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并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也不是严格要求就行,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位合格的教师,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都要对学生加以关心和引导,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在生活中担当“保姆”角色。平时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锻炼学生做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3) 学校要建立人本生态,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不仅应当传授科技知识,还应当注重人文修养,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要适应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的要求,建立一个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高度协调的生态系统,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为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另外,学校感恩教育应尽可能地寓于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启迪。

(4)社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正面激励学生。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内容,比如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在舆论方面正面的宣传,努

力挖掘古今中外名人有关感恩的嘉言懿行,学习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及搜寻益智育德的成语典故、寓言童话、歌曲、影视等,使这些丰富资源成为感恩教育的生动教材。3、积极开展丰富的感恩活动,加强感恩教育。

身边的所见所闻让我觉得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少了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和义务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于是我在班级里布置了一些小任务:

(1)回报父母养育恩,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整理房间、洗碗、给父母捶背、为父母倒茶等,从中体验父母的的艰辛和不易。寻找父母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

(2)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

(3)学会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小事,如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卫生委员晚自习后,默默无闻为班级关门窗等等,这正是大家值得感恩和学习的鲜活事例。

(4)在周记中回顾和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发现身边的感恩事件。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

(5)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如征文活动、黑板报出版、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

另外班级经常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篮球、接力等比赛,让学生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

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回报社会。所以,我们社会、家庭、学校要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们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体悟和认同感恩,具备感恩之心,养成感恩的习惯。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____市颍东区老庙镇中心学校 马忠强)

[参考文献]:

[1]林云霞:系列活动促感恩,班主任之友[J]。2007,(2)文章类

[2]建设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N]。中国经济时报,2005-01-27(2)。文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