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620-02

Analysis on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d Course Teaching Design

CHANG Juan

(Linfen College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public basic course analysis, it expounded the course teaching design ideas in five aspects: the nature and tasks of the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arrangement, the design of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media settings, teach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 course teaching design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全国各个大、中专院校都开设的一课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课程大纲要求,教学过程是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的辅导为辅两者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由封闭教学向开放教育过渡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开放教育的特点,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计算机应用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利用学校提供的课本教材、机房设备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面授辅导、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中院校学生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为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使用要求的大专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学会至少一种输入法,学会操作电脑及简单的维护;熟练掌握Office套装软件中的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使用及上网冲浪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以就业为导向,项目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能力提高、课程实训,即教、学、练、训融为一体化进行教学,以“必需”“够用”“会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舍去复杂、非实用的理论分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基础。

本课程是专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分两学期开设,课内78学时。其中:课堂讲解18学时,上机实习48学时,定期辅导12学时。

2教学内容

紧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传统教学内容为基础,重点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础操作、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办公软件的操作、国际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综合应用办公软件能力,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

3课程目标设计

3.1能力目标

1)具有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及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初步能力;

2)具有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能力,学会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3)具有利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能力;

4)具有利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及数据处理能力;

5)具有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及其处理能力;

6)具有上网操作能力;

7)具有使用部分常用工具软件的能力。

3.2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一种汉字输入法;

2)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界面操作及文件和文件夹的各种管理操作;3)掌握Word文档的文字的输入和基本的编辑与排版、表格的建立及编辑;

4)掌握Excel工作簿的建立及编辑、公式及常用函数的使用、数据查找、排序、筛选和数据的分类汇总;5)掌握新建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及动画设置;

6)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的简单使用;7)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4课程教学媒体设置及内容具体的安排

本课程内容及教学课时安排如下:

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和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等。

1)文字教材包括教科书《计算机应用基础》。

2)多媒体课件由代课教师自己制作。

3)模拟考试环境软件与文字教材相配套,向学生提供,其作用一是为了便于学生随时检验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二是模拟考试的题目形式与无纸化考试的题目形式相近,为学生适应无纸化考试打基础。

5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进行,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多媒体教学及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的使用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课堂上课将讲解章节的重点、难点、要点;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内容,再配合要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

3)完成思考题和作业题;

4)上机实验;

5)集中辅导和答疑;

6)使用模拟考试环境软件自测学习效果;

7)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否则将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多、比较杂、更新快、学时紧;学生程度不一,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必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学有所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伟艺,王惠兰.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2009(4):17-18.

[2]柳青.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冯乃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意见[Z].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范文2

【关键词】课堂设计;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有教师会抱怨班级学生难教、上课不认真听讲、会打瞌睡玩手机。这些教师道出了自己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满意。有句话叫“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有学生会反映对某个教师的课程不感兴趣,不愿意听讲。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思考下是不是自己的课堂设计不合理,没能通过教学环节来“抓住”学生。那么怎样的课堂设计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面针对我在会计班级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课教学来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了解学情是有效课堂设计的前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表现能帮助教师有效的进行课堂设计。首先,咨询班主任。当我接到授课任务书知道授课班级时,第一时间找了班主任,了解下班级学生的情况:所授班级女生多,学习态度较端正,有三四个学生在军训期间表现较活跃,属于冲动型;其次,调查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在正式上课前,发给学生一份问卷调查单,了解到60%的学生在初中时对计算机的接触和认知不多,大多学生是农村生源。几乎全部学生说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期待和感兴趣;最后,根据授课情况调整课堂设计。通过一周左右时间的授课,教师基本上能掌握所授班级学生的状况。我根据学生课堂反映、课后反馈来进行教学反思,从而调整和完善课堂设计。

二、教案设计是有效课堂设计的保障

教师对自己的教案设计要“精益求精”。即使设计的已经很好了,也还要追求更加完美。对于教案设计的好坏,我认为适合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心理满足的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教案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首先,考虑授课班级的学情。在进行教案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所了解到的学生情况。我所带的会计班有一多半的学生基础薄弱,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我注重多运用实例、案例教学。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演示文稿部分,我多使用图文混合的方式教学,对于每个知识点或概念,我总会认真地筛选些相关的图例进行说明或补充;电子表格部分,我会找生活小常识或生活案例让学生讨论交流;其次,三次备课方有效果。第一次备课根据掌握的学情自行设计课堂教学;第二次备课参照别人的教案设计取长补短;第三次备课结合教学反思修改完善教案设计。

三、精彩导入是有效课堂设计的关键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正式授课前用一个贴近生活的实例或通过案例层层提问等方式导入教学,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通过精彩的导入能减缓学生上课以前的兴奋状态,使学生快速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为整节课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针对授课内容,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精彩的导入,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在word中插入表格”这一节时,我采用先提问:若你去求职需准备些什么资料?接着让学生观看“求职须知”视频,让他们知道“个人简历”介绍的必要性;然后给学生观看各样的“个人简历”求职表格,让他们对表格设计有些了解;最后,请他们每个人帮助即将毕业的小李设计一个个人简历表格。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导入和深入引导,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这种和他们学习生活有联系的实例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也很想知道毕业时自己的个人简历要如何设计。

四、自主学习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

现代教师多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让学生自我参与整个课堂教学,做课堂的“主人”。有参与就不会有无聊感,不会做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要想学生积极的自觉地参加课堂,我认为在课堂设计时要注意有以下几个环节: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参与者间互动。

1.学生自主练习

练习是对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进行巩固的过程。这个环节的设计很重要,通过练习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能加宽知识点运用的范围。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通过导入新课后,我会提示学生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或范围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在预习和提示的基础上自己尝试完成本节课任务。当然这时的练习只是对导入兴趣的延续。在3到5分钟学生探索后,我会控制学生机,用简介扼要的语音讲解制作任务的关键点和大致过程。这个过程大概15分钟,然后让学生练习讲解的任务和与之相似的另一个任务,这样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集中总结后教师给出知识点的拓展任务,再次让学生自主练习,这样得以延伸知识面。如此反复多次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有事做了”,就不会打瞌睡玩手机。

2.教师巡回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教学模式会产生出一些问题。比如:有学生练几分钟后就发呆了,和同组学生讨论问题变为讲题外话了等。想要在课堂教学中避免这些问题,教师就要“把好关”。在学生练习或讨论时教师要来回的巡视指导,如:我所授会计班级有几个学生比较活跃,他们对学习的关注度和持续性不够,其他学生较认真,但也会有走神的时候。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化解。

(1)固定机位

把学生在机房的座位固定下来,机器有问题教师帮忙换座位,这样方便课堂管理。一个有效的课堂管理主要体现在控制性、和谐性、有序性、有威信、有鼓励的人际关系中。

(2)巡视指导

在巡视过程中对有问题的学生个别辅导,同时也可用此方法提示发呆的学生:你有不清楚的地方吗?这样发呆的学生就会不好意思从而回神认真练习。

(3)点名到人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打扰课堂纪律的学生我会准确地点名提醒或事先提示并找他演示制作过程或让其坐在教师机旁边。这样做是为了去除调皮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扰乱。巡视时这些“非常”的手段主要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3.课堂参与者间互动

有效的课堂设计要充分地考虑课堂参与者之间的有效互动,要在教案设计时预先设计好互动的方式和互动的内容。有效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辅助资源之间的互动。教师针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对个体学生和群体学生要采取不同方法: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而拓展的知识可以分小组讨论,由一个或两个学生来陈述且学生之间要互相促进学习,相互评价;解决难点时可相互讨论,相互比较制作效果;拓展练习时可全组参与,但不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

在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教学辅助资源,有效地运用能使其获得成功感,提高学习热情。比如:最常用的资源是“电子教室”,学生可以通过“学生演示”环节来再现自己练习任务时的操作,学生在演示时可以巩固操作步骤、巩固知识点,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学习到自己不会或没想到的操作步骤或捷径。同时也可以反馈出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学生评价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措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可以进行自我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可以边练边评:什么知识点掌握了给自己个优,什么操作做不出自己就要记录在评价表上。这样学生就把学习当做自我检验的一个过程,在有喜有忧、奋力思考中学习知识;同组学生之间也可以评价,这样使学生不会停留在自我封闭学习状态中。通过组内评价,同学之间可以再次学习,不会做的题目可能组内有同学会,这样既可以学到知识,也可以发现自己的差距,从而更认真的练习。我所教授的班级女生多,自尊心强也懂事,他们通过组内评价能自觉地学习组员的优处;在学生演示或小组汇报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不足点,表扬创新点。通过上交的评价表和课堂中的评价反馈,教师可以反思教学,修改课堂设计,以促进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教师反思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推力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说过:“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为了将反思的想法变成课堂设计的内容,课堂设计的“更上一层楼”会更好、更强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并期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学反思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教案设计、学生反馈等方面。比如: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演示文稿中“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和形状”这一章节时,原先我采用的是各个知识点做出不同的“图文搭配”图片效果,但有学生在评价反馈中问我:这些知识点能不能在同一图片中呈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拓展点,于是我修改了下教案设计,把这个问题作为拓展知识的讨论环节,让组内合作制作成品,组间进行展示比较。我发现那堂课要结束时学生的热情和兴奋程度都不减,而且他们设计的作品也丰富多彩,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的课堂设计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教师作好教案设计的同时要抓好学生的课堂表现。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期待学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学收到实效,课堂才会有活力。请教师们变抱怨学生为关注学生,提高自己的课堂设计,让课堂教学和谐高效。

参考文献

[1]孙传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2006(06).

[2]徐建平.依托学生活动方案 实施课堂有效教学[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11).

[3]窦步云.课堂,永远为学生而选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

[4]姚丽霞.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现象的现状调查及成因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5]冯娟娟.优化教学结构 打造有效课堂[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1(03).

[6]李雪玲.有效教学从课前准备开始[J].学校管理,2011(05).

[7]曾翠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小学教学参考,2011(29).

[8]陈媛.调整教学策略 实现有效教学[J].英语新世纪,2012(01).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创造性思维;品德与社会

第一次上品德课的时候,拿着几张图片与书本开始教学,指着课本上的图片讲了许多,也讲了很多关于课外的所见所闻。在台上,我滔滔不绝地讲述关于我所知道的一切,讲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情景和图片。孩子们也是跟着我的思路来回答问题,举手发言也还是很积极的。但是整堂课下来,给我的感觉都是我在讲,我在引导孩子们的思路,我一个人甚至演完了整出戏,没有一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或见解。新课标的理念要求课堂的主体是孩子,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展开教学,而现在……却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说,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我进行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工具来展开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研究。

所谓“多媒体”,就是运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各类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图形等,在屏幕上随机编辑,控制各类信息,完成交互式操作的技术。

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课堂学生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探索和求知,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变讲堂为学堂,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品德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的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

(1)变换角度,多向思维

教师应该在里面充当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关于一个问题,一个现象所产生的想法,多角度地去想问题,提出问题。

(2)反弹琵琶,逆向思维

创造性思维往往来自逆向思维。例如,在“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一课明理部分时,先放一段录像《母亲大河正在被污染》,让学生意识到在往河里排放污水是破坏环境的行为。然后再请学生举一反三,说说还有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的。学生从中不仅受到了道德教育,而且获得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2.创造性想象的训练

创造活动主要是智力活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想象。创造性思维在一定意义上是思维加想象。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它是创造发明的第一步。因此,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1)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课堂上要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教学中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最后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

(2)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联动性

①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多媒体的图片,影像等,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

②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

3.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批判性思维就是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在批判、审查的过程中,认识真理及真理的相对性,以便建立一个自身要求发展的完善的开放型认知结构。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创新,提倡学生的反省思维。如果学生习惯于批判性,反复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灵活,见解就更深刻、新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际上并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感悟出来的。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造实践能力的策略

1.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创造实践

例如,在“我也会当家”这课中,播放一位小朋友当家的过程:做家务、买菜等等。同学们都带着好奇的心情去看,当看完了这个片子以后,许多同学都纷纷举手要说说自己的当家历程。于是小组里就热闹起来,讨论交流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是一个出色的当家人。

2.运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创造实践

例如,在“热闹非凡的市场”这节课的第二教时,把农贸市场的几个镜头拍摄了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于是开展一个小小的农贸市场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创造出了一个较为完整、有趣的集体游戏。课后,他们又根据指导方法,自己对创造出的另几个游戏进行了改编……

二、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品德课程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1.当学生理解教材有困难时,涉及教材中的难点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关情境将有关内容化难为易。

2.当学生要清晰、完整、准确地感知有关教训内容存在一定困难时,可采用多媒体手段将有关内容化静为动,演示事物的动态变化――连续的动作,化微为显,将隐蔽的、细微的对象凸现出来。

(二)教案的设计

1.与传统教案相比,多媒体教案设计更加重视创设情境。教案中应对情境有较详细的描述。

2.多媒体教案设计可以充分发挥电脑的强大功能,在突破重点、难点内容时,对有关知识点要作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要点描述,以便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比如,可以将一些细微的,学生不易观察到的现象,采用特写镜头将其放大。

3.与传统教案相比,多媒体教案设计较大幅度减少了教师解释性的语言表述。教师的课堂用语更加简洁、精练。学生听起来,接受起来都比较方便、愉悦,无须采用繁琐的语言,只要用一个小影片,这样教学节奏加快了,效率提高了。

4.多媒体教学的教案设计要比以往的各种备课都更加细致周密。这是由于教学软件在多媒体教学中处于相当核心的地位,而软件的制作又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去更多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件制作的技术。

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的课堂,学生的求知欲会逐渐地激发起来,看着形形的图片,看着吸引人的动画,听着动听的音乐,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在感性认识的前提下,会去思考、讨论一些自己独特的想法,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一堂看似平凡的《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在学生的引导下变得生动,变得富有激情,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在澎湃进行,在新的教育机遇面前,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努力创新、不断实践、与时俱进,让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出迷人的光彩,成为新课程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多媒体电教手段对提高小学思品课的教学效率成绩是显著的。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教态和蔼、教法灵活,加之能合理运用多媒体,能确保电教媒体信息的准确性、统一性、协调性,增强其准确性,把握其时机性,那么思品学科将如虎添翼,学生的素质将不断提高。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职IT专业;“双肩挑”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2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Double Shoulder Task"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IT

Zhang Xiaoqiang

(Liaoc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iaocheng252000,China)

Abstract:"Double shoulder task"teachers not only shoulders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teaching",but more specifically charged with"management education,service education"special miss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double shoulder task"th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IT"double shoulder task"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of approach and method.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IT;"Double shoulder task"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基于高职院校学术性的特点,“双肩挑”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形成了管理干部“双肩挑”的特殊现象。以我院为例:IT专业“双肩挑”教师在所有IT专业教师中占33.3%,在信息学院以外“双肩挑”教师占21.4%,比例比较大。如何让“双肩挑”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教学能力也随之提升,充分发挥出他们的重要作用,对促进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笔者通过多年来一线教学实践,探索出了高职IT专业“双肩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下面展开分析。

一、“双肩挑”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因管理工作而影响教学科研进展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许多高职院校从专职教师中选出大量教学骨干,在继续保持教师编制和担任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担任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这种用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适应了改革开放对我国高职院校领导干部提出的专业化、知识化的要求,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时间精力分配的冲突

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耗时耗力,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双肩挑”管理者与教师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其在时间分配上的必然冲突。许多“双肩挑”干部仍选择按教师系列进行岗位等级评聘,自然在时间分配上容易形成管理工作给教学科研工作让路的局面,长此以往,必然使管理工作受到影响。“双肩挑”干部的管理工作投入程度和管理绩效高低,主要取决其自身的觉悟,而不是制度的约束和保证。

(二)晋升、利益引发的矛盾

对“双肩挑”教师的使用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是也应该看到,“双肩挑”教师的提拔重用,使专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们感到不受重视,没有归属感,心态不稳,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念头,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双肩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压抑了部分有潜质的管理人才的成长与作用的发挥。

(三)自身原因

有些IT专业老师以工作忙,工作累等借口为由,不愿参加教研教改活动,久而久之,离队伍越来越远,和其他人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尤其在更新变化极快的IT行业里的教师,尤显突出。

二、提升高职IT专业“双肩挑”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作为IT双肩挑人员,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荒废专业,更好的提升专业技能,提升教学能力,努力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将专业融入工作,将工作做成专业,让知识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我们提出以下的提升高职IT专业“双肩挑”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双肩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取得的效果

学生学习成绩是检验、评判“双肩挑”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对本校IT专业双肩挑15名教师所带学生的平均提高成绩在策略实施前后分别做了统计,15名教师所带学生成绩平均值提高了2.27,具体统计结果见图1。

图1:策略实施前后学生成绩平均提高值

(二)“双肩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与方法

1.探索高职院校IT专业“双肩挑”教师的培养模式

首先是培养策略,即利用现有条件,注重对IT专业双肩挑教师的培养。我们学校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充分发挥各个IT专业双肩挑教师的特长,积极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至两个技能作为主攻方向。其次是把“双肩挑教师亮其所长”作为实施教学的具体手段。主要策略是实行“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将IT专业课双肩挑教师的压力内化为自我提高的动力,使教师有条件发展自己的特长;同时也为学生们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让学生学我所爱,使那些有着共同志趣的学生走到一起,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提高IT专业“双肩挑”教师的实践能力

首先,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在分析和预测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基础上,精选实践教学内容,落实培养目标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次,教学内容体系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具体教学内容的呈现,并遵循主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双肩挑老师的主导作用。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加强直观教学、现场教学、演示教学;对于综合性的实践项目,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即推着优等生、扶着中等生、拉着差等生。最后,建立评价考核体系。我们学校制定了配套的各实践环节成绩评定方法,如对带有实验的课,实验教学过程单独进行,成绩单独考核:对于操作性强的或带有操作的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实践训练考核;对实训课的考核配以各种技能证为准。

3.提升IT专业“双肩挑”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克服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所面临的掌握新技术的瓶颈,加强计算机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当前对IT专业双肩挑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我们学校主要采取了两个策略:一是鼓励双肩挑教师接受正规培训机构或厂商组织的师资培训,参加IT厂商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通过者可以成为该IT厂商某项产品的相关教师,一个教师可以同时参加多种资格的考试,获取多个教师资格认证;鼓励教师到相应的企业实习,了解和参与任务完成的全过程,增加实践经验。例如教计算机网络、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维护的任课教师到网络公司参与组网、管网实践;教平面图形图像设计的教师加强美术基础、色彩基础和印制基础知识的学习;教程序设计的教师利用与教学有关的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一些应用程序。二是聘请其他学校或社会、企业中的专家和技术能手进行授课。

4.建立了“双肩挑”人员进行“双师型”的培养制度

首先,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技能水平,特别是IT专业课双肩挑新教师。其次,鼓励双肩挑教师积极向IT专业的聘用社会兼职人员学习,对双肩挑教师起到“帮带”作用,提高在双肩挑职教师的实践技能。再次,鼓励双肩挑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同时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和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肩挑教师要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必须经过大量的专业技能训练,促进了双肩挑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

5.提高IT专业“双肩挑”教师的教案设计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案设计能力,教学主管与教学组进行充分沟通,在提高教师教案设计能力上达成了一致,主要采取的策略为教师设计教案模板、专家关于教案的讲座和集体备课三个主要策略。教学主管通过备课组组长把任务布置给IT专业双肩挑教师,教师针对整个教学流程,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参考网络上的教案模板进行设计,教师设计出了IT教案模板。例如王老师为了能够设计出优秀的教案模板,首先查看了其他教师设计出的模板,并自己学习了教案模板设计的相关知识,比如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过程使用何种教学方法等,设计了教案模板。

6.开展“双肩挑”人员的教师互评

(1)教研室主任把教师互评任务布置给教师,让教师早做准备,从而使教师有较长的时间准备与参与,提高互评的质量。

(2)教研室主任召开小组会议时开展互评活动,让教师之间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对其他教师评定的过程中教师更容易对自己有较清晰的认识。教师互评包括对人的评价和对工作的评价,两者也可以结合进行评价。比如开教师互评会议时,教师李*王与陈*张进行了互评,当然互评时要客观准确。

李*王与陈*张互评摘录:

李*王,教学风格:严谨朴实,不乏幽默。关注学生,平易近人,能够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案,课堂气氛轻松融洽,能使学生快速、有效的提高IT专业的学习成绩。

陈*张,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不同阶段的学生打交道也很有方法。在课堂上富有激情,能深入浅出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面非常广泛。

IT专业“双肩挑”教师发挥了自身优势,处理好了工作和教学的关系,互补共进的融入到专业教师队伍中去,为学校对双肩挑教师的培养,教学科研的提升,制度考核等提供原始的参考材料。

参考文献:

[1]董瑞娜.浅析高校"双肩挑"青年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职业精神[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

[2]邱林.浅谈教学科研双肩挑教师在教学中的双赢作用[J].中国建设教育,2007,5

[3]熊德明.地方院校教师角色冲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1

[4]高熹.高校高学历新教师"双肩挑"的利与弊[J].科技创新导报,2011,1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范文5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努力使当今的孩子适应世界的迅速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重点。我参加了上海市闵行区信息技术改革的试点,并试讲其中一个活动单元的内容,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有新的感悟。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应该要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帮助学生建立起高智慧学习的体系。同时,一个优秀的教案,不仅仅是开展高质量的教学的前提,也是体现教师风格和帮助教师们共同探讨教育改革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高智慧学习体系教案 随着信息科技的兴起和发展,教育与许多其他领域一样,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挑战。`如何进行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使自己的教学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是摆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2001年夏天,上海市闵行区在进行初中信息科技的改革试点时,推出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科技(试验本)》及相应的《学生学习档案》,这套教材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知识的讲解,采用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我在毕业实习中有幸直接参与了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初一年级的“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工作。下面我以教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谈谈我对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就计算机学科教学的一些看法。 这个教案(见附录)是针对该新版教材第二单元活动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设计的。从图中我们看到,最左边的是这一堂课的主线,旁边是主线中所涉及的内容;椭圆为我设计的样张和要求;报告要求周围的箭头表示所涉及的知识点;虚线的箭头为对于单元主题的引导过程。这样构成了三条相互交叉的课程线索。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设计便是他的图纸;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学设计便是这门艺术的表现形式。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更应该是一门规范的、完整的、系统的并且富有创造性的艺术。 我的这个教案借鉴了英特尔未来教育教案模板的格式。一个规范的模板,给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方便的交流。共享与交流是信息时代的生存的必要条件,一个规范的格式可以方便将其数字化,以便更好更快的检索和比较。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案模板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全”。凡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通过模板都能够体现出来。因此,一个信息时代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过程或一个教学目标,还应该包括在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资源,如网络资源、教具、演示资料等等,以体现它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教案的设计应该详细到每一个细节。这不仅可以方便交流,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细节才能体现出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在设计时揣测学生可能的想法,并明确写出自己的归纳。当然,具体的还要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定。 我这个教案并不是针对一节课设计的,而需要4个课时的时间,准确地说,是一个教学活动单元。我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包括设计、实施、评价、修改系统过程,因此,当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因该考虑到将如何进行评价,并且要把这种评价的过程和标准反映到教案当中去。我在这个教案中采用学生互评的方法,即把评价的标准给学生,让学生彼此自己打分。 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尤其在我国有着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合理的解决应试和素质教育的矛盾,是我国现在教学设计的难点。在这个教案中,我努力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点和我的整个课堂引导相结合,让考点为我的项目所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人们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也不可能所学的都是所要用的,只有学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着较高的教学效率,但是学生学会的永远是知识本身,而不是如何学习。因此,它必然会慢慢地从主要地位退居次要地位。但是,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忽视教师为主导。片面强调学生为中心,过度的信息量将会淹没有用的信息,造成教学过程无法控制,教学目标无法达到,学生不仅学不到知识,更学不会如何学习的方法。 在我的教案设计中,我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以保证我对整体教学过程的把握。在开始的五个教学步骤中,我都采用的提问、讨论、回答的方法,我和同学一起讨论来引导同学的思维。在第九个教学步骤,主题讨论的时候,我采用列举法,我把每个小组第一次讨论出来的主题罗列在黑板上,鼓励大家不要重复,然后全班逐一讨论。由于这些学生是第一次确定主题,题目普遍都偏大,经过集体讨论一部分后,大家再开始第二次的修改。这种大规模的交流虽然是我主持,但我说得很少,大部分都是同学提出又被其他同学否定。在第二次修改过程中,我对仍旧有问题的小组逐一辅导。 另外,我的这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即学会提取、分析信息能力,而不是查找信息,因此我提供了大量的网址资源,避免信息的冗余,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到信息的提取与分析上。 正是采用了这些方法,使我能够在保证学生独立性的情况下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实现因材施教。 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高智慧学习的途径。 高智慧学习体系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发展的教学体系。高智慧学习体系中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协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智慧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黎加厚,2001)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冲突而引发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是提供学生高智慧学习体系的途径之一。在这个单元计划中,我根据课题选定了保护地球这样一个课题,为了让同学对保护地球跳出对环保的局限,我结合美国9?11事件,扩大同学对保护地球的理解。同时我精心安排了各个小组的分工协作,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意义的建构。 我们看到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并不是放弃基础知识的掌握。恰恰相反,任何高级的认知活动都是建立在低认知活动的基础上的。因此,低认知与显性知识的掌握是保证高认知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我通过“高手过招”的方法,介绍了本单元要掌握的计算机的操作知识,通过评价的方法要求学生在作品中使用这些方法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对于低认知的显性知识通过讲授的方法就可以让同学掌握,但是对于高认知的隐性知识通过讲授学生往往仍旧无法理解。在我的这个单元中,要学生理解作品的精髓是思考,还要他们掌握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记录和评价。这些对于初一年级初次接触的学生使一个难点,教师也很难讲清楚,于是我采用了实例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难点。我列出几个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判断评价他们的优良,并结合自己的作品反思自己的作品是否忽略了自己的思考。对于学习档案的记录和教学过程的评价,我也制作了相应的样张让学生参照。结果,许多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学生通过彼此的讨论自己就解决了。 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中,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但是,帮助并不是代替。我在设计教案中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个人,分别代表“地球破坏者”、“地球保护者”、“政府官员”,并发给他们标签,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具体的要求可以看教案,然后通过彼此的交流协作得出总结性的报告。结果,这种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使整个探究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当然,帮助学生建立高智慧学习途径的方法还有很多,实例引导、角色扮演只是我在这次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方法。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但是,再神奇的魔术师,也需要有优秀的表演舞台。我的这个教案再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我的学生。 这群初一的孩子是一群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学生,他们既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但是,多年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使他们对待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也是我们许多在教学第一线教师之所以不敢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的一个原因。我设计的这个教案,虽然是教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主动的思考。因为,我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我们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教育改革只是一个导火索,通过它来改变教师的观念,再通过教师观念改变来改变学生的观念,当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都能高质量地完成老师的要求,我们的教改也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撮而就的,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英特尔未来教育专家组.英特尔未来教育.英特尔公司.2001. [2]尹俊华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5]黎加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6]黎加厚.信息化教学设计.上海师范大学讲义.2001. [7]经春秋,谢建峰.E-Learning:谁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E-Learning. [8]初中信息科技教材编写组.初中信息科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转贴于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范文6

一、追问中探寻方向

追问一:课堂去哪儿?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直观效果,让很多生涩的问题“一目了然”,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以画面代替学生思考的过程,以直观锁闭学生想象的空间,以及以现成牵制学生思考的深度。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丝绸之路》时,播放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视频画面,画面震撼、场面宏大,学生从视频中领略了其中的豪迈与使命,却未能从语文学科的“品读”中去领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堂应该呈现什么样的状态?是我们的第一次追问。

追问二:学生在哪儿?

教师往往在课前做大量工作,让资源完美地呈现,让课堂的每个环节串成一条“完美”的链,可是这条链的背后有个极大的漏洞,那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缺失,整个课堂成为老师展示的舞台,学生成为“饭来张口”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

学生在哪儿,如何让学生真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的第二次追问。

追问三:技术助哪儿?

在几年前,“信息技术不会用、用不好”是多数老师的苦恼,“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越好”是多数老师的感受,而当问到“为什么要用信息技术?为了谁用?信息技术解决什么问题?”这些成为技术运用背后的盲区。“技术助哪儿”也成为我们的第三次追问。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探索与办学理念一脉相承的“信息适融”理念下的品质课堂,追问技术运用目的、服务对象,探寻技术的适时、适度、适量运用,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课堂融合,着力发展学生内隐的学科思维过程和外显的学科行为,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课改中稳步推进

我校以软硬件建设为平台建设,以推进课堂与技术融合为抓手,分三步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适度融合,全程做好资源管理,同时在制度、经费上予以保障,最终实现“推进教学结构变革、建设品质课堂”的目标。

在推进技术与课堂适度融合上主要有以下五条措施:

(一)改革备课,促进课堂走向学生主体

1.改革教案设计

我校将传统的流程式教案设计转变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资源包教案设计,从教学设计上引导技术与课堂的适度融合。

为了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品质课堂,除了开展常规的集体备课与网络备课,课题组还专门设计了“品质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将传统的流程式教案设计转变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资源包教案设计,为技术与课堂的适度融合提供保障。在内容上做了大幅度调整,力求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上凸显学生主体。

【盐小行动】

在新的备课要求下,课堂重心发生了变化,强调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完成的意义建构,强调技术运用对课堂核心问题解决的支持作用。

新的备课表栏目中除了保持以前的“教学目 标、重难点、教学准备”等热萃猓在教学流程旁配置了一栏“学生活动”,强调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学生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增加的“技术运用与核心问题”一栏,提醒教师在信息技术使用时的“适融”原则,强调教学过程中技术用什么、怎么用,通过技术的使用能解决该课的什么核心问题。

2.改革备课流程

与教案改变相呼应的是形成了新的备课流程:

(1)基本确立:确立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技术设备平台:

(2)过程建构:分析知识、能力、价值观建构结构,设计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活动流,设计信息技术对课堂活动的支持要素:

(3)资源检索:本地资源检索,更大范围资源检索,资源的分析整合:

(4)生成资源包:在原有课件上修改或结合学生资源、新资源进行制作。

(二)技术适融,从“会用”走向“巧用”

学校本着“以应用为导向,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核心理念”的宗旨,让教师通过“会用”“常用”“巧用”三个阶段递进提升,最终实现技术与课堂的融合。

【盐小行动】

在我校第四届品质课堂教学节活动中,分别以“技术我会用”“技术我巧用”为主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第一阶段以熟练运用课堂演播交互系统的各项功能为目标,第二阶段以活用、巧用为目标。通过两轮教学节献课、评课,老师们对于该套系统的基本运用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从前期尝试进入了课堂演播交互系统支持日常授课的阶段。

(三)实践运用,推动技术与课堂的适融

在课题研究推动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技术与课堂融合的认识各有深浅,技术应用和设计教学也各有千秋,我校组织教师将自己的认识以展示课的形式集中进行交流,在过程中碰撞出火花,互学互助,从而促进思考,推动技术与课堂的融合。

【盐小行动】

在我校第五届和第六届E课堂教学节中,突出信息E因子,将课堂、课题、课程的研究融合在一起。通过两届教学节,老师们对技术与课堂的适度融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形式、原则、方法上都有了深入的探究并累积了一定的经验。

在谢丹老师执教的《Animal》一课上,通过自学、导读、提取重要信息等步骤,学生们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生成了显示不同动物特征的思维导图。在交流环节,运用导图所给出的信息,课堂俨然又变成了趣味盎然的猜谜冲关活动。这节课所运用到的思维导图,正是此阶段研究的“学习内容结构化策略”的运用,思维导图强大的思维功能,为结构化内容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四)总结提炼。推进教学结构变革

教师能对信息技术熟练运用,并且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使课堂结构真正发生变化,形成以交互为活动特征、以大板块活动为构架、以发展思维培养学科素养为目的的新一轮课堂教学结构。

【盐小行动】

我校的第七、八、九届教学节分别以“在活动中成长,在合作中分享”“活动中学习,多元式呈现”和“多层次活动,高品质课堂”为主题开展,大力推行课堂以“活动、合作、分享”为关键词的品质课堂,其以大板块活动构筑课堂结构,以合作式学习为学习方式,以思维分享为内容升华,使品质课堂生动呈现。

(五)改革议课,落实信息适融理念下的生本课堂

在备课、课堂实践发生变化的同时,我们与之相应的观课、议课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引领着老师们对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化。

新的议课方式基于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教师怎样通过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怎样推进学生的深入学习:关注活动中学生怎样通过合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关注分享方式及内容,将学习推向“精进”层面。议课基于信息技术运用,关注各个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议课也从整节课的视角,审视这节课与品质课堂的交互性、趣味性、开放性、高效性、共享性等五个特征的契合度,选取最突出的三个特征进行评议。新的议课方式不仅引领着观课教师看什么、怎么看,也引领着教师们在自己备课、上课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的适度融合。

三、改革中彰显成效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全校师生群策群力,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学校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效,主要成效体现在两个“变化”和两次“进退”。

(一)两个“变化”

1.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后学习能力明显提升

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创建“品质课堂”的必要条件。我校教师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这股动力,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体。北师大连续三年的质量监测报告中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从课堂上也反映出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大大提升。

2.教师“以退为进”后教学发生重大转型

教师“以退为进”,更新了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学能力。在资源运用原则方面,研究前为直观性原则、生动性原则、启发式原则,现在为适切性原则、结构化原则、多感官原则、启发式原则;在媒体选用方面,研究前选用计算机、实物投影较多,F在按需选用计算机、实物投影、电视、反馈器、网络、平板电脑等;研究前的课堂以教师教授为主体行为,研究后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行为;研究前的课堂目标为知识的落实、能力的生成,研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思维的建构:研究前追求课堂完美地呈现,研究后允许遗憾成为再次成长的起点。

(二)两次“进退”

1.第一次“进退”,从接受式学习模式转型为互动式学习模式

在对信息适融的目的、方式、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明确了技术运用应该为学生服务,因此有了课堂上的第一次“生进师退”,将过去以直观演示为基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转型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引领互动式学习模式。在第一次进退中学生确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2.第二次“进退”,从互动式学习模式转型为生成式学习模式

在互动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具有与教师同等获取信息的资格与权利。此种学习模式以平等交流讨论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经历独立感知体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但是教师试图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让一群认知水平不同的儿童达成对某一观点的整齐认识,这本身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相背。翻转课堂与慕课的热现,突破了课堂时空的限制,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长点,我们现在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基于自主探索的生成式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