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关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农问题的关键

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1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农村经济

农村集体“三资”,即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农村发展、建设的根本保障,其监督管理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关注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集体“三资”管理涉及直接经济利益,因而监管难度较大,很多基层党员干部在这方面出现腐败问题。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走向产业化、规范化道路,我国集体“三资”监管的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一、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基层集体财务管理主要以委托形式展开,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对农村财务管理做出规定,为保证农村财务管理的正规性和透明度,部分地区开始引入网络监管制度,利用先进的网络科技实现财务信息的规范化、公开化。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相关财务规定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缺乏专业的集体“三资”人,规章的执行力与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造成很大困扰。人员配备不足及教育培训的缺失,使得计算机网络监管制度无法彻底落实,且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受村干部影响较大。总而言之,当下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存在重重问题。

二、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具有农耕占地面积大、农业人口多等特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区域差异。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相关经验的缺乏,基层部门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将目前“三资”监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归为四点,即:监管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到位、集体经济底子薄、网络监管不到位。

(一)监管机构不健全

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专门监管机构设立较晚,早期关于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问题一般集中于乡镇一级,由乡镇工作人员兼任或,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负责人,导致“三资”监管机构的存在“徒有其名”。少数从业人员的工作覆盖面极广,只能选择性地处理必要工作,无法深化、细化具体工作。近年来,由于乡镇一级“三资”监管的弱化,加之部分农村财务人员编制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监管机构的发展。“三资”监管多为兼职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且缺乏权威性。除了人员流通性较大、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外,基层监管机构也欠缺专业的培训体系,财务人员的专业学习几乎完全依赖师徒之间的“传帮带”,传统的培训方式使行业过分依赖经验,专业性不足。

(二)财务管理不到位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基本问题是对农村集体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但在我国多数地区,村级账务通常由三资委托中心,会计往往采取集中记账的方式,账务的及时反馈性较差。农村财务管理受编制限制,面临人手不足及从业者流动性过大等问题,基本上不具备执行正规财务记账制度的条件,村内账务资金流动由少数村干部决定,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在资金管理上存在着收款收据不规范、报销凭证不统一、少记漏记、村建设工作的资金预算结算不规范等问题,容易产生财务纠纷和呆账坏账,或是诱使少数村干部利用公职。

(三)集体经济底子薄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及各项制度设立都处于初级阶段,受机械化水平及多数地区“人多地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发展处于基础建设阶段,虽然各地区在农村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环境改善及特色生态园区打造等方面投入较大,但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及长期收支不平衡,使得很多农村面临着债务问题。部分地区为调和收支矛盾,出现向村民收费弥补亏空的现象,加大了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激起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不满。也有部分村干部热衷于打造“面子工程”,导致地方真实资产数量很难确定,而会计人员的流动频繁使基层账务出现频繁交接,导致一些问题逐渐累积。此外,农村集体经济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具体情况很难把握。

(四)网络监管不到位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引入网络监督管理制度,通过信息录入、及时公开等一系列操作保证账务的清晰度和透明度,在理论上可以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但在实践操作中,农村账务管理从业人员少、稳定性差,导致网络监管平台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人员的更替也会造成从业者平台的操作熟悉度和信息更新速度都存在问题,使得信息的时效性和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而普通民众对集体“三资”监管的了解较少,缺乏公众参与的网络监管平台开始沦为形式主义,没有达到理论的预期效果。

三、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完善策略探讨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是农村经济的核心问题,在明确现阶段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非常必要,对基层财务工作的展开有着重要参考价值。针对上文提出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五条完善策略。

(一)理顺监管机构

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2

关键词 农村;“三资”管理;问题;监管对策;安徽舒城

中图分类号 F3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48-02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国家强农、惠农资金的增加,农村“三资”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抓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对于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10年起,安徽省普遍推行农村“三资”制,依托乡镇农经站,成立“三资”服务中心,委托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对村级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管理,比原来实行的“村有乡管”更进了一步。自推行“三资”服务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果,但由于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资产管理无序、资源处置不当等问题,甚至因为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到位,引发了干群矛盾,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随着党风廉政建设重心向农村基层的延伸,加强“三资”管理已经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现根据当前农村“三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农村“三资”范畴

农村“三资”是农村集体所拥有资金、资产、资源的合称。农村集体资金是指村集体所拥有的货币资金,包括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发包、租赁、投资、资产处置等集体收入以及上级转移支付和补贴补偿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一事一议”筹资等。资产是指村集体所拥有的房屋、建筑物、办公设备、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等固定资产,村集体投资投劳兴建的水利、交通等农业基本设施,科教文卫公益设施及材料物资、债权等其他资产。农村集体资源包括法律规定的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荒地、水面、荒地等自然资源[1-2]。

2 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三资”管理队伍流失严重,人员素质整体不高

舒城县依托农经站,在乡镇成立了“三资”服务中心。每乡镇农经站人员编制3~5人。由于“三资”服务中心服务基层,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相对比较低,自2010年实行“三资”以来,全县农经人员下海经商、报考公务员和县直事业单位流失近50余人,现在从事“三资”工作的农经人员多数也不安于现状,准备跳出农经岗位。大量的农经站人员流失,致使乡镇“三资”服务中心没有办法按“三资”规定设资金会计、统管会计和审核人员,甚至出现有的乡镇农经站人员全部脱离了农经岗位,无法开展“三资”工作。同时现在岗的“三资”服务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有取得会计证。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三资”管理工作的开展。

2.2 “三资”底数不清,管理台账不规范

在推进“三资”时,虽然各乡镇都组织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但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少登、漏登情况比较普遍。如有的村故意将有收益的资产瞒报,设立“小金库”;有的村林地、山场等资源权属存在争议。此外,农村“三资”涉及面广,形式复杂多样,在清理登记时未经相关评估机构进行估价,造成“三资”底数不清、登记不全、估价不准;“三资”登记完成后,除资金外,资源和资产台账没有动态更新,造成账实不符,现有的台账不能全面反映“三资”情况,造成管理混乱[3-4]。

2.3 “三资”处置不够规范民主

如有的村财务制度执行不力,资金管理不规范,存在收支不入账,私设小金库,支出随意,白条入账等现象;集体资产、资源对外出售、租赁和发包时,不按民主程序,不搞招投标,不签订合同,只凭村主要负责人说了算,导致资产流失,群众利益受损。

2.4 民生工程及工程资金难以监管

近年来,由村实施的民生工程越来越多,多数工程的收支由县直部门交村直接实施,收支由村直接到县直报账。民生工程收支统一要求在村过账,如果要求村做账,也只能由村开足工程款的收入,村使用工程发票复印件入帐;有些工程村账面上根本没有反映。由于项目资金是由县直多个部门管理,且小而多,县直无法监管,而乡镇纪检、财政和农经部门对这类民生工程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去监管了。

2.5 非生产性开支过大

安徽省明确规定村级零招待,但这个规定很难执行。特别是近年来,村级工程建设增多,与上级单位经济往来增加,村级零招待这一规定成了一纸空文。由于上级明文规定不允许这方面支出入账,所以有些村就通过变通方式处理,给村级财务管理造成混乱。差旅费也是村级管理支出中一笔不小的支出,主要是计生外调、计生用车发生的。有些村为了“追”一个孕检证明,竟然跑遍整个长三角城市,名义上搞计生,实质是游山玩水,在计生“人见人检”的要求下,给了这些人可乘之机。所谓招商引资支出,实为人情支出,村级组织处于社会最底层,国家通过正常的渠道给村级补贴只能维持正常运转和必要的公益支出,为了加快发展,村级组织必须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在现行财政资金多头支付的情况下,凭关系和人情往往就能实现目的,因此这方面的支出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也很容易滋生腐败。村级征订报刊支出也在逐年上升。对村级征订报刊上级有明确规定,大村每年不得超过800元,小村不得超过500元,可现在有的村已突破2 000元。现在舒茶镇每年以党委分摊给各村的党报、党刊任务就超过1 000元,还不包括政府各职能部门征订的。

2.6 部分村负债建设问题严重

近年来,随着公益事业建设的迅速发展,有的村争取到国家的资金项目后,自己无配套资金(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民筹资无法收取);有的村既没有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自己又没有集体资金,只得举债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有60%以上的村因建设负债,有的村新增债务达30余万元。这种不考虑还款能力而盲目发展建设,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基层组织建设和稳定。

3 对策

3.1 提高认识抓基础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做好每项工作的基础。县乡党、委政府必须把“三资”管理工作作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建立起县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农业部门业务指导、财政审计等部门参与、乡镇自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将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纳入镇村目标管理,进行绩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考核任用进行挂钩。二是组织力量,再次对农村“三资”进行全面彻底清查,建立台账并实行动态管理,实行电子管理,确保做到底数清晰,账实相符。三是加强“三资”管理组织和队伍建设力度,对乡镇农经管理站要在人员、经费、福利待遇、政治待遇上给予必要合理的倾斜,同时加大镇、村两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3.2 关口前移抓预防

抓好预防是做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一是要加强教育。重点加强对“三资”管理人员的教育,强化他们的制度意识、法纪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要依靠科技和制度,在“早”和“新”字上求突破。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三资”管理信息平台,把所有“三资”信息录入电脑,实现由“人工化”向“智能化”转变;也可通过建立“三资”管理预警诫勉制度,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预警,并视情况进行诫勉谈话、责令整改、责任追究,达到保护干部和把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的目的。

3.3 健全制度抓落实

制度是关键,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依靠制度来管人管事,而抓好制度落实又是重中之重。一是继续严格执行“三资”服务制度。二是对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资源管理等各项制度进行清理规范,并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统一编印成册下发,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杜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加重村集体负担的行为发生。三是把落实村务、财务公开作为促进农村“三资”管理的有效手段。明确公开的内容、时间、形式,在“全、实、细”上下功夫,做到真公开。把主动公开与群众点题公开结合起来,提高公开实效。四是不断完善公开招投标制度,加强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建设,进一步明确进站交易的范围和程序,实行阳光作业,挤压“腐败空间”。五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群众敏感的非生产性支出进行限额管理。

3.4 强化监督抓制约

监督是有效手段。一是落实民主决策机制,强化内部监督。从强化监督程序入手,规定凡办理村级重大事项、重大开支等决策必须按照“四议两公开”的模式进行决策,坚持用“程序化”管住“随意性”,杜绝“一言堂”。二是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把一批有文化、熟悉农村政策方针和财务管理知识、为人正派、有责任心的村民选进村务监督委员会,达到敢监督、善监督的效果,同时适当考虑解决村务监督委员会待遇问题。三是提高群众的监督意识,不断拓宽监督面。充分发挥村级纪检员和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鼓励其对农村“三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及时收集上报有关情况。四是强化其他组织监督。实行村财审计制度,并及时公布审计结果;实行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农经、财政、审计、纪委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形成联动机制,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情况的日常检查,及时发现纠正问题,如果问题具有普遍性或属于新问题、新情况,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5 严肃纪律抓查处

查处案件是规范农村“三资”管理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手段。因此,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应当充分发挥其办案职能,整合办案力量,加大力度查处“三资”管理方面的案件,尤其是涉及金额大、负面影响大的案件要发现一起,严查一起,按照法律法规追究相关组织和人员责任,绝不姑息手软。通过查办案件,起到杀一儆百、树立导向的作用。同时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如果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存在对村干部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包庇、隐瞒或者有案不查不报的,要严格追责。

4 参考文献

[1] 陈若愚.基于农业产业化视角的农户融资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汤阴县为例[J].农业经济,2014(6):43-44.

[2] 张胜,万小兵,周哲郑.关于强农惠农资金监管的思考[J].中国财政,2014(9):66-67.

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3

摘  要:受制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分割。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不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因此,要通过进一步消除形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性壁垒;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等措施来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  一体化  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安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积极推进安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对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对安徽城乡经济和谐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我省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

        1.发育程度不平衡

        受我国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政策等的影响,我省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严重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市场数量少,规模小,管理落后;相比之城市劳动力市场则要完善得多,各地市都有比较正规的、固定的劳动力市场,也有临时性的、政府组织的大型的劳动力市场,市场组织相对较多;市场供求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且渠道多。

        2.就业机会不平等

        第一,城乡劳动者在各地域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的机会不同。我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其对劳动力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供给,使大量的劳动者无法在本土获得就业岗位。而城镇劳动力市场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要多,城市劳动者比较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第二,城乡劳动者在同一劳动力市场获得的就业机会不同。这里是指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首先,因主观原因使就业机会不同。从全省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看,对劳动力素质有要求的都在90%以上,其中,大多要求劳动者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2006年全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2.6%;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71.3%;高中文化程度占4.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8%。他们中的大多数又缺乏熟练的劳动技能,因此在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其次,因客观原因使就业机会不同。一方面在现有的城市管理制度下,全省各市基本都有对城市就业困难群体和下岗人员的帮扶政策和措施。这样,使来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者与他们的就业机会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和城镇为保证就业率而对进城务工或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村劳动者所制定的种种限制政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

        3. 就业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

        第一,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信息传播速度慢且渠道窄,一些偏远的农村根本无信息网络系统,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全省城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近几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信息传播面和信息传播速度都要优于农村市场。 

        第二,在就业服务组织方面,农村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就业服务组织严重缺乏。从全省外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看,大多处于自发、无序、零散的状态,缺乏集体组织,少有政府引导。此外在劳动力市场信息收集、就业指导和咨询、推荐岗位、协助劳资双方签订就业合同等方面提供服务的组织及劳动关系协调组织严重缺乏,即使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也缺乏专门针对外来劳动力的就业服务的机构,从而影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现阶段在我省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农民工资性收入由1995年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的11.62%提高到2008年的30.11% 。从目前的状况看由于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一是使在城市的农民工多处在低工资的部门。调查显示,2008年全省转移到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三个行业的劳动力占全省转移劳动力的67.6%,大都从事简单劳动;二是使他们与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三是使农村劳动力不能顺畅地向城市、向正规部门流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所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必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2.不利于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 

        第一,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约了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一方面,我省转移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低、工资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使大多数农民工无时间也无能力自己出钱去参加培训;再加上岗位对技术的要求比较低,也使他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进行培训,从而使他们自身的劳动技能和素质不能有效提高。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向技术水平要求高的部门和正规部门流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村劳动力不能自由地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影响了他们对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制约了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在农村的传播。

        第二,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民不能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培训,职业技能不能迅速提高。在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政府举办的培训的服务对象是城镇劳动者而不是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农民工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虽然我省2007年颁布了《安徽省农民工技能培训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民工技能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补助资金相对较少以及缺乏组织,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的作用是有限的。 

        3. 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要能够实现对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依赖于一个统一、开发、竞争市场的形成。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市场运行机制不能有效运行,一方面使农村需要的技术人员不能获得,影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劳动力的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其自身的价值,供需双方难以科学决策,导致市场劳动力的供求失衡 。 

        大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消除现存的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 使城乡劳动力能够自由地流动,能够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进一步消除形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性壁垒

        第一,要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关系。主要是和户籍挂钩的城市公立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社会保障、政府住房补贴等,使城乡劳动者在享受社会公共资源方面是平等的。一是要加快统筹全省范围内的义务教育;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要逐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医保水平;要扩大城乡各类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逐步使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权益 ;要分批、分阶段地统筹各地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城乡居民间的差异。三是要加大、加快廉租房的建设,进一步放宽获得廉租房的条件,逐步把长期在城市务工的、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也列入其中。

第二,要继续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是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时要注意改革的力度,应在逐步剥离了依附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条件下进行,否则,很容易对城市带来破坏性的冲击。

        2. 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

        第一,要打破城乡分割的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

        要突破城乡市场建设和管理上的分割局面, 将目前城乡分割的体制转为城乡市场协调发展的体制。一是协调城乡各级市场管理组织的职能及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抵触的政策规定。二是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和利用。三是加快法规体系建设,从法律上规范市场交易行为。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状态。四是统筹城乡市场管理。整顿市场交易活动,维护市场秩序,依法保障进城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第二,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

        一是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息传播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影响了信息传播面和传播速度,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是建立全省统一的就业供需信息系统,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免费平台。整合现存于各级政府的就业供需信息,使之成为统一的系统,做到信息共享,使就业信息利用率最大化。

        三是加强市场服务建设,特别是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服务组织建设。这方面包括:(1)设立驻外省就业信息监测站,收集、分析就业信息,加强与外省就业服务机构的沟通和联系,为农民工提供广泛的市场供求信息。(2)设立农民工就业指导机构。(3)加强劳工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利益等。

        四是加强市场建设,注重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作用。各地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市场建设,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场所;要注重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作用,尽可能地降低交易费用,减轻就业成本。同时,要对市场的监督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社会职业中介的监管,以维护交易的正常秩序和公正。 

        3.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较低,是影响其流动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要使农民工能够获得同等的就业机会,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

        第一,应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孩子能够完成义务教育,提升未来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

        第二,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培训制度。一是各级政府应将愿意转移的农民工纳入到统一的就业培训计划中。二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三是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农村技术培训任务,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4

总所周知,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同样存在,并将在中华名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家乡的一些村落,同一些村民、村干进行了交谈,真真实实的了解到了,三农问题不仅是国家当前的一大核心问题,而且也对我县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每一个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开资均来自农业上的收入,而我们却在农业生产上有着极多的缺陷,从而导致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并且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共存问题。以下,我就我家乡的一些实际问题,来谈谈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首先,三农问题是三个共存性的问题,它们互相牵连,互相制约;其次,三农问题会引发其它的问题,这就更加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再者,三农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历史性的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就有着历史的艰巨性。

三农问题是有着很大的关联的,它们是并存的。农业得不到发展,就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总是处于低迷状态,那么农村也无法得到发展。这样一来,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农村的种植方式,民房,都还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基础设施非常缺乏,受天气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今年,我目睹了家乡水稻无法正常收割的情况,令人堪忧。三农问题,就是一个如同恶性循环一样的并存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所改善才能改变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状态。家乡的三农问题尤为显着,家乡的生产发展都是靠农业农业,所以有的地方栽种花生,有的种西瓜,有的种柑橘,虽然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性,但是却是采用的小户自家种植,,这样的种植方式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的。首先,小户种植,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科技种植方法,产量就会得不到提升,其次,小户种植太过随意,对于作物的出售渠道就会有所限制。这样,农民的所收获的产物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收入,农民的经济水平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农村的道路就依旧还是不通畅。基础设施差,农产品无法得到及时的运输,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三农问题就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农问题的存在,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存问题。第一,农业一直得不到发展,家乡年轻一代的群众就选择了外出谋生。很多人都觉得在家务农不如出去闯荡,我小时候的朋友,有好几个都是留守儿童,这样一来,在农业生产上就只能靠所谓的老弱残兵了,农业发展的前景就更加堪忧了。并且,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跟着同时产生了。据调查显示,家乡的留守儿童占了儿童的57%。儿童是国家的希望,但是却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心和怀抱,那么就在学校形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最终父母是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在我下乡走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么这其次就是,房屋荒废,田地荒芜。一个村,就有三四家的房屋无人居住,甚至是杂草重生,这并不是家道中落,而是全部都选择了外出谋生,那么这些田地也无人看管,落得个荒凉。其实,人们选择外出打工并不是一个错误,三农问题严重,人们在家入不敷出,这个选择或许也是出于无奈,这是一个并存性问题,关键还是在于三农问题。如果农民有了足够的收入,那也就没有人想外出了。

三农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从古至今,农民都是一个核心问题。长久以来,农民的生产生活对经济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县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所以要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不能靠一朝一夕来完成,但是要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扎实稳固,历史性的问题就要通过长期的检验来完成。只有慢慢的让农民富裕起来,才能让整个国家更加强壮起来。

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5

【关键词】三农问题,矛盾观,物质观,发展观,解决措施

众所周知,三农问题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许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中,都是在一开始先从农村积累财富的,为了实现现代化,将资金等资源从农村调往城镇,使城镇工业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工业化。然后再由城镇转向农村,对农村进行农业推动,使农村得到发展从而实现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农村得到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使得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别消失,达到城乡一体化。而中国,由于工业化、现代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使得中国农业受到严重挫折,之后才意识到农业是国名经济的基础,从而改变方针针政策,以农业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方针。

一、从哲学角度认识“三农”

1、物质观下的三农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这种客观实在是人能感知的,但又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农业发展严重滞后, 资源配置无法优化; 农村经济十分萧条,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人口众多, 劳动力严重过剩。这些情况造成城乡居民在基本权利和根本利益上的巨大差别, 不仅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的坚实,从而会影响我国上层建筑的稳固。

2、发展观下的三农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又是永恒发展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处于不断地产生和消灭之中。事物的上升运动, 是现实世界变化的整体方向和主导趋势。“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地认识事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地指导实践。综观我国改革发展20 多年来的道路, 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1978 年到1984 年, 改革的重心在农村, 改革主要是在农村内部实行。这期间, 农业连续丰收, 6 年间粮食增产1 亿多吨, 一下子改变了中国农业的长期被动局面。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而且也为城市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 推动了城市改革的兴起。第二阶段: 从1985 年起, 改革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城市。总体而言, 30多年的改革开放, 使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社会稳定。但是, 从两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来看,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城乡居民内部之间等, 虽然都有很大发展和提高, 但两个阶段却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结果, 它们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了, 而是在不断扩大, 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平衡。当然“三农”问题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必将经过平衡、不平衡的循环往复。

3、矛盾观下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矛盾在我国还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知道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而且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三农”问题就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存在状态与社会转型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

首先分析普遍性。目前,“三农”问题还是现代化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哪个国家、何种社会制度,都无法避免这一问题。在我国“三农”问题已被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位。

其次分析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 “三农”问题在我国,无论是生成机制还是演化进程以及所处的时代的环境,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近代,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曲折道路,使得“三农”问题更加沉重,加之中国人多地少等特殊国情,使得“三农”问题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在新时期,为了解决种种困难,我国已经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面对新的挑战,我们要面对的是其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期的特殊性。在同一运动形式的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下的矛盾会具有其特殊的性质。

二、三农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

我国农业水平不高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首要原因。因此只有是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才能使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要改善这一问题就要从各个方面着手来解决。目前,在我国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带动农村科技知识水平的进步。而要提高农村的整体水平,就需要我们对分析研究过往经验,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往复过程,逐步的发展我们的农业水平。

只有将缺点改正,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才能有力的出力中国严重的“三农”问题。随着我国的发展,农业发展也应适应这一趋势,要改善其体制结构,使其适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随着科学的进步,各种新鲜的食物也在层出不穷。因此我们还应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地创造新鲜物种,在农村不断对新产品进行开发研制。农业要发展离不开农村,农村要进步离不开农民,这样就要在农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让更多的人有更多地文化造诣。山村出来的大学生必然会对农村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因此更要注重农村,尤其是农村青年一代文化的培养。

总的来说,更好的掌握问题才会更好的解决问题。只有抓住主要的矛盾,并把握好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会更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在我国,只有尽快的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尽快地实现我国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第4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基本原理概论第40页,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6

>> 解决“新三农”问题的对策分析 新三农问题及解决路径思考 “新三农三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三分农民”新构想解决“三农”老问题 基于新农合保险基金运行浅析保险欺诈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亟需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好“三农”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河南“三农”问题及对策刍议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潜流痕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新农保”的三大亮点 助推“三农”发展的新引擎 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新农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互助县乡镇水管站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出路 贵州“三农”问题根源及解决措施探讨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 “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三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全球化与中国“新三农问题”[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2]温铁军,孙永生.世纪之交的两大变化与“三农”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12,(9).

[3]吴太贵,陈湘舸.“新三农”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6).

[4]陈林.“新三农”问题的十大关键[J].太平洋学报,2007,(10).

[5]张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新三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5,(5).

[6]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6-04-28)[2016-07-31]..

[12]蔡P.以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城镇化[J].经济研究,2013,(3).

[13]徐勇.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J].理论月刊,2004,(9).

[14]范辉.农村住宅空闲超一成[EB/OL].( 2014-6-20)[2016-07-31]..

[16][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7]陈家喜,刘王裔.我国农村空心化的生成形态与治理路径[J].中州学刊,2012,(5).

[18]田毅鹏.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J].浙江学刊,2011,(5).

[19]陈小玉.土地碎片化与农业规模经营――土地问题思想研究与启示[J].西部学刊,2016,(3).

[20]刘圣中.国家和集体压力下的农户产权: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结构及其缺陷的政治学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4).

[21]韩长赋.切实把《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J].农村经营管理,2015,(1).

[22]新华网.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61%[EB/OL].( 2014-11-03)[ 2016-7-31].http:///fortune/2014-11/03/c_1113097444.htm.

[23]冯创志.土地抛荒屡屡出现的警示 [EB/OL]. (2012-02-16)[2016-7-31].http:///comments/2012-02/16/c_111530572.htm.

[24]徐祥临.“三农”困境之根源:双重教条束缚[J].人民论坛,2011,(8).

[25].乡村・市镇・都会[M]//乡土中国,乡土重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53-254.

[26]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1).

[27]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

[28]祝金甫,冯莉.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1,(8).

[29]于水,丁文.土地流转纠纷的治理: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基于江苏SY县的田野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0]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2).

[31]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32(5).

[32][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4-74.

[33]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34]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J].历史研究,2002,(4).

[35][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 李华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73-78.

[3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EB/OL]. (2014-07-30)[2016-07-31].http:///yzyd/local/20140730/c_1111862094.htm.

[37]魏后凯,盛广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展、障碍与推进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5,(3).

[38]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3).

[39]刘远风.刘易斯拐点后的中国农村空心化治理[J].经济经纬,2014,31(1).

[40]邓大才.改造传统农业:经典理论与中国经验[J].学术月刊,2013,(3).

[41]曹锦清.中国土地制度、农民工与城市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

[42]林本喜,邓衡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