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技巧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技巧范文1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

1、我国国情的需求:

我国人才市场目前处于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许多家庭和学校大多都只注重将学生的理论课成绩提高却忽略了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就导致许多求职者在面临求职或者已经在职的工作者往往有着大量的专业知识却无法表述出来,从而无法创造自己该有的社会价值,因此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培养与思想教育工作。

2、日常生活的需求:

人们互相表述信息用的方式大多是用说话来实现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免不了要接触到各种形式的口语交际,而与他人的交流成功与否决定了我们的人际交往圈的大小,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这方面的培养可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决策。

3、从国外的口语教学科学地看待口语训练:

在英美德等西方国家都对自己国家的学生口语水平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视,各国母语教学的重点工作都逐步加重了口语训练的比例,比如:

在美国的一些心理生理专家曾搜集了大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了人类脑部管理预言天赋的部分是在左脑,左脑同时也管理着逻辑能力,并且一般人们都不会在小时候注重此方面的发展,因此左脑的发展是满于右脑的,在高效提高孩子口语水平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并制定左脑开发工作,脑部发育一般在小学阶段是最快的。

神经学家也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在小学阶段能够稳定地说出话时就开始完善自己的独特语法库,而这个完善的过程大多都在十年左右,在孩子十岁前后是口语发展的最佳阶段。低年级的某些口语教育很可能决定孩子一生中对语法的理解。

二、口语技巧的训练

1、日常生活中的练习:

孩子在完善自己的语法库的时候借鉴的经验大多来自于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比如父母朋友和老师等,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比如给孩子讲一些童话故事,然后和孩子一起念,教他们应该怎么正确地念出每一句话,然后再由童话故事引入生活,在生活中如果孩子的某句话说错了也要及时纠正过来,并且在隔一段时间后继续问这一句话的念法,直到真正改过来。孩童时期的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也不能经常说方言式口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口语技巧。

2、教师的积极引导

(1)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互动内容:口语的训练不仅在国语课可以进行,在所有课中都可以加入互动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开心的心情下更容易学习知识,并且还能在对于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加深对说话技巧的熟悉度,在无时无刻的练习中真正地理解自己母语的说话技巧。比如:

在数学课上老师教同学们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叫起来朗读题目,然后逐字分析其中的已知条件,而数学题目中有许多条件是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让学生自行揣摩的,因此数学老师也是非常需要教导学生学习口语知识的,例如在:“( )除以6=20……( )这个算式中要使得余数最大,被除数是( )?余数是( )”这道算术题中为什么问的是被除数而不是除数,应该如何从题目中提取正确的信息,省略不必要的多余条件,还有各种词汇的理解都需要口语训练的加强才可以让学生理解。

(2)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口语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不仅是指说话的技巧,还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互,是一个多元化的交流过程,尤其汉语博大精深,在说一句话的时候还可能隐含了许多隐性含义,因此在我国的口语训练中应该包含语言、心理以及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比如:

《小苗与大叔的对话》一文,其中有许多口语对话都可以仔细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给学生们讲解,比如季羡林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以及“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这两句时候为什么会笑,还有苗苗在采访的过程中问季羡林的问题的顺序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具体是什么?如果更改的话整个采访的过程会不会有什么变化等等问题。从对这些文章的分析来解析人物心理,从而真正让孩子们掌握口语技巧,达到正确的、高效的口语训练效果。

3、孩子本身的性格: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技巧范文2

1.课外干预

(1)巧设“晨间谈话”,为复述作“铺垫”

孩子平时的“说话”,与其复述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为此,我们应该抓住“晨间谈话”这一时机,巧设谈话内容,以“句式”训练为依托:从“单句”到“复句”,从“要点回答”过渡到“完整回答”,让孩子在“谈话”中操练,习得说话能力,为复述作铺垫。

(2)构建“区角活动”,为复述作“催化”

为有效培养孩子的复述能力,可以积极构建“语言区”“表演区”。在语言区,投放具有创造性的文本故事书,引导孩子有意识地阅读,该阅读更多的是让孩子根据图片发挥想象、自由表达,以提高孩子的胆识,促使其敢说。教师关注的是其表达是否符合语言逻辑,是否沿着事情发展的顺序。在“表演区”,根据故事内容设置场景,投放所需道具:如动物头饰、服饰等,让孩子在表演、观看、点评中“温故而知新”,为复述作“催化”。

2.课内干预

(1)在解读、梳理文本中,提升认知层次(简要复述)

复述是让孩子把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因而这一训练就要求引导孩子认真阅读故事,熟悉故事内容,达到阅读的认知层次。

(2)在模仿、迁移训练中,提高说话能力(详细复述)

模仿:大班孩子正处于语言习得期,他们是在“操习”他人的语言中模仿、迁移、习得自己的语言的。故事文本的语言已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挖掘文本内涵,并有效“解读”,让情感化的讲述(听录音或教师讲述)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突显重点句段,教师带着情感讲述、渲染,吸引孩子进入角色,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让孩子模仿语感、语句。

迁移:语言的内化迁移是孩子故事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通鼓励幼儿大胆替换词句以及指导幼儿补充式复述来帮助孩子进行“迁移”训练。

(3)在激发、维持中,丰富语言积累(创造性复述)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技巧范文3

口语交际,顾名思义,是通过口头语言所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往来。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了一些说话的规矩:面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要怎样说,不能怎样说;对怎样身份的人要用怎样的称呼;对哪些人要用什么方式对他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的说是礼貌的,合乎礼仪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的频繁,恰当、得体、机敏地与人交流,可以有效地沟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获得他人的理解和肯定,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更好地实现自我。可以说,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语文素质,是信息化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

王荣生博士在《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一文中,区分了口语交际作为课程内容的三种分类:“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活动”“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活动”“书面语的有声表达”。我们在王志凯与王荣生编著的《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一书中,看到很有创新设计的各种口语说话训练的案例,很遗憾的是,设计者并没有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事例进行设计,脱离课本教材的教学设计总会给学生悬浮不踏实的感觉。人的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口语交际的例子可供我们借鉴学习。

《智子疑邻》这篇寓言故事,通过邻人之父与富人的儿子在日常生活中向他人提出建议,却得到截然相反的看法,故事的结果值得我们反思,我们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得出经验教训:应当谦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提建议的时候要明晰自己与听建议人在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关系;不要凭感性冲动无端地猜疑他人;遇事要冷静、理智地分析对待,切忌凭感情做出判断等等。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与友人结伴出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场富有智慧而又友好幽默的口语交际情形。以逻辑思辨见长的惠子对于感性十足个性超脱的庄子所说的“鱼之乐”产生疑问,刨根究底以探明原因,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姿态像煞了生活中一些使劲叫真的人:休息时也不放松论辩的专业喜好。人家庄子出游纯属休闲,只是钓钓鱼乐一乐,随心所欲地说说话,表达一下自己的心理感受,惠子就是不管那许多,休闲也工作,一场愉快的休闲活动眼看就要不愉快了,但,最终机敏的庄子以诡辩的方式,偷换了概念,结束了游戏式的争辩,在两位大师交锋争辩的过程中,我们也品味到了一股浓浓的友谊之香,学到了化解不愉快气氛的技巧。学得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技巧,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

劝说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是需要掌握一定的“说”技能,是需要一定的组织技巧的。《孙权劝学》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孙权最为领导的良好修养和非凡的劝说能力。面对一个只知舞刀弄棒的吴下阿蒙,孙权作为长辈和领导对吕蒙既是关心和寄以厚望,又是对下属的严格要求,第一劝,从吕蒙的小领导身份对其提出要求:当权掌管事务,应当有更高的能力,非常有必要学习!结果,吕蒙借故推脱。第二劝,孙权没有对其的不听劝诫表现出责备和不悦,而是表示对吕蒙处境的理解,并以自己读书的情况做现身说法,指出并鼓励吕蒙要是想学习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从孙权说话的两个语气词“邪”“耳”和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我们可以看出他那语重心长、殷殷希望和关怀备至之心,又可以感受到对吕蒙不学习的责备。因此,吕蒙无可推托了,欣然接受了孙权的建议。

《公输》一文中,表现了墨子高超的劝说技巧:①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墨子根据公输意在辅助楚王打仗的工程设计师身份,采用“巧设陷阱,请君入瓮”的策略,激怒公输,义正词严地指出公输的“义”的实质所在,令其难以招架,无可辩驳。根据楚王是大国的王者身份,采用“巧妙设比,迂回包抄”的委婉战术,极力夸饰楚国的富有和幅员辽阔,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在取悦对方的同时巧妙地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道义与实力上都呈现优势的情形下,能针锋相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绝不退让,最终取得全面的胜利。②劝说的逻辑性强。在劝说楚王的过程中,墨子采用了类比、对比、类推等方法,使楚王陷入自相矛盾中无法辩驳而理屈词穷。③先发制人,积极主动。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技巧范文4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的特点

主持人虽然也用稿件,但稿件在主持人手中已失去了意义,它仅仅是主持人传播活动所需的一种资料。因此,主持人在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上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和宽松条件,从而摆脱了稿件的制约,使自己的言语不仅在语气方面,而且在修辞和结构方面都口语化。主持人强调的是大众传播,而不是个人的日常闲聊。主持人言语既包括人们说话的一般类型,又不完全是日常生活的说话类型。一方面要同“假设”的对象做生活化的交谈,一方面又不可能完全和生活中的说话相同。所以,主持人言语是一种与日常交谈有一定距离的特殊说话类型。它既通俗、活泼,又严谨、得体。主持人的口语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它源于口语,但要根据广播电视语言的要求对口语进行提炼加工,它是具有较强逻辑性的流畅、优美、具有动感的语言。此外,语言的个性化是主持人节目传播的特色之一,是受众在接受主持人节目时一种特殊的审美需求,由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来体现。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类型

1.柔和朴实型

柔和朴实型是指以柔和、朴实、亲切而不强烈为特点的主持人语言风格。该类型的主持人音色比较甜美、温柔,语气平和,语调平缓,语句平实,情感较为真挚朴实,面部常带微笑,表情和动作一般较少,气质端庄,装束素雅。这一类型的主持人语言风格比较适合于谈话节目,而较少出现在大型文艺演出节目中。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悦、白燕生都属于这一类型的主持人。

2.儒雅沉稳型

儒雅沉稳型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表现为话语比较规范,重文采,音色比较醇厚,语调平稳中有起伏。节目主持人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不多,显得沉稳持重,具有知识分子的气质,其语言风格有“书卷气”。儒雅沉稳型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一般适合主持主题纪念性的演出活动和知识性较强的节目。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赵忠祥、陈铎是这一类型的典范。

3.清纯活泼型

清纯活泼的风格大都表现在年纪较轻的节目主持人身上。这一类型的主持人一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华出众,聪颖过人。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主持人杨澜、王雪纯就曾是清纯活泼型语言风格的典型代表,她们主持的综艺节目及一些欣赏娱乐性节目,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4.幽默诙谐形

幽默诙谐是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一种技巧,是人们普遍喜欢的一种品格和能力,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幽默诙谐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和善良,能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和美感享受。主持人运用幽默诙谐语言时要把握分寸,掌握好“度”,视对象、时机、场合、内容临机处置,不能把幽默当作逗乐,把诙谐变成油嘴滑舌,从而失去这种语言风格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李咏、毕福剑是幽默诙谐型语言风格的代表。

5.犀利哲理型

犀利哲理型节目主持人的言辞尖锐明快而富有哲理。这一类型的节目主持人大都思维灵敏,逻辑性强,反应敏捷,善于透过现象深刻分析事物的本质,有独到的见解,甚至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比较适合于新闻评论节目、访谈节目。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是这一类型语言风格的代表。

6.真挚情感型

真挚情感型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特点是语言简洁,情感真挚,以情动人。这一类型的节目主持人一般真诚稳重,善于尊重交谈对象和倾听他们的谈话,挖掘对方内心深处的情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是这一类型节目主持人的典型代表。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技巧范文5

【关键词】口语交际;课标;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由过去的“听话”、“说话”整合发展而来,并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不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教学观念的改变。

作为一名进校教师,笔者常深入一线调研,纵观所见语文课堂教学,对照《课标》精神,笔者深感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的认识进入了某些误区:

(1)、口语交际内容的选择远离学生生活,只注重趣味性而忽视了真实性和实用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总不尽如人意,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把口语交际当成普通的看图说话或表演。

(2)、口语交际处于单向活动,缺乏互动。整个教学过程的说话训练都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即便有一些表面看似双向的交流,如师问、生答,但因互动与交际缺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故不能称其为“口语交际”。

(3)、口语交际不交际,缺乏参与全体性,甚至变成了某些学生的一言谈。

造成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有: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学校的学生,课后交流都用“母语”,缺乏汉语语境;教师仍延续传统教学,长期偏重书面语言培养,忽视口语训练,致使很多学生说话(汉语)不规范;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参与面,导致一些学生被忽视,从而影响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因此,怎样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以下是笔者对口语交际教学点滴谈:

“生活无处不课堂”,口语交际活动无处不在。由于学生生活经历少、欠缺良好的听说习惯,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有机渗透交际,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1.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

口语交际课是系统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渠道。课堂上,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精心设计、有目的地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口语交际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规范学生的语言,指导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等学问,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

1.1 口语交际课应注意双向互动的特点。《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这不是单方面的听与说,而是双方在不同角色中为达一定目的所进行的交流。

口语交际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双向互动”贯穿口语交际训练的始终,这不仅要求掌握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所以,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

1.2 创设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进行口语交际。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是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基本保证。让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说;排除畏惧心理、敢说,才能实践语言交际。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参与语言实践,消除胆怯心理;允许学生出错,并艺术的处理学生表达中的错误和不足,典型错误可通过评说、示范、模仿等方式给予指导和纠正;同时,要帮助说话有困难的学生,对其要求不宜过高;不斥责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胆小,怕说错话、怕批评,要更加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在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边听边捕捉鼓励时机,给予及时而恰当的鼓励,从而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其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

1.3 创设适合的交际情境,让学生乐于交际。口语交际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交际”,它是口语交际的核心和物质所在。“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一种交际现象,没有情境就无法交际,情境不佳就难以交际。交际情境的创设是交际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创设适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说话欲,但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基础,贴近学生生活,否则就达不到创设情境的目的。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教师可结合实际加以引导,“泼水节”是西双版纳的特有节日,孩子们对其比较熟悉,教师适时鼓励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只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引导得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一定要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训练。

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游戏情境,如“打电话”、“买东西”等。游戏中,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这时在趁热打铁,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辅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不仅提高了交际能力,还学会了生活技能、丰富了生活阅历。总之,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生一定能把身边的事说清楚、说具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交际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1.4 注重培养交际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善于交际。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但并不是交际的全部。在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情感、态度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其良好交际习惯、交际情感的培养。如,结合交际情境的创设和交流互动的过程,向学生适时、恰当地提出一些倾听要求,注意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再如,在交际活动中,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可以提高交际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然大方、和谐得体的体态语言,让学生真正学会交际,善于交际。

2.利用教学各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听说的发展,听说是口语交际的基础,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听说训练。由于受教材编排、教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人教版教材每学期仅8节专门的口语交际课,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标》强调:“口语交际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阵地,深入挖掘适于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捕捉听说点,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如,《小木偶的故事》中针对“可怜巴巴”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对“可怜巴巴”的理解;然后说说小木偶可怜巴巴说话时会用什么语气;最后发挥想象表演一下木偶可怜巴巴说话的样子、表情,这样既理解了词语,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时,可通过听故事、看音像作品,复述课文大意和精彩情节等方式来完成;有些课文插图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观察后展开联想,讲述插图;有些课文言已尽而意无穷,这样的文章就可以让学生续编课文;有些课文还可凭借板书内容进行复述。只要坚持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同时积累语言,为参加社会交际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利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交际实践

活动课实践性强,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引发学生表现自己,吐露心声的积极性,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广阔天地。例如:班会、队会……可以通过介绍自己的家乡、学校,让学生做、演、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大课堂,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实践,可以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作业这块阵地,精心安排口语交际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如,把在校最感兴趣的事讲给家长听;扮演小记者对家长进行采访等等,学生也能从家长那里学到口语交际的技巧。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除了正规的口语交际课外,还有许多渠道,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平日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交际实践,那么,解决学生口语交际难的问题便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技巧范文6

论文摘要: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受“会话准则”和“礼貌原则”的双重约束。按照“会话准则”.人们应直接了当地讲实话,而按照“礼貌原则”,人们往往采用非直接言语手段。其中,委婉说法最为典型。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与语言的社会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产生忌讳心理;受性心理的影响,人们对性、婚姻及家庭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采用委婉说法。委婉说法还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事物的承受能加同时,社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尊重他人心理的自觉性,而娱悦心理又帮助创造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常常发现,交际语言受“会话准则”和“非会话准则”的双重约束。比方说:一个人在街上碰到一位刚买了一件新衣服的熟人,而他认为这件衣服是不好看的或不适合他的朋友的。当这位熟人询问他对新衣服的看法时.按照“会话原则”,他必须说实话,即不“理想、而出于礼貌他又不想扫熟人的兴,就说道:“阿,还不错.”这样,他就处于双重约束之中了。

“会话准则”的理论是语言学家H.P.Gice。于1975年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提出的。它包括四个交际准则:

准则:

数量准则——说尽可能多但又不超过必要的话。

质量准则——只说你认为是真实的话。

关联准则——所说的话要与话题密切相关。

风格准则——表达要清楚,避免含糊其辞。

Grice把“非会话准则”又叫做“社会准则”。它实际上指的是“礼貌准则”(PoutenessMaxim).在性质上是美学的、社会的、道德的。后来,学者们又把“礼貌准则”升格为“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并列,并进一步推出“得体原则”,“谦虚原则”等等。1981年,美国教授NealR.Norriek在其《非直接言语行为与双重约束》一文中,提出了“双重约束”理论(DoubleBinds)。他认为,在“会话准则”和“礼貌原则”之间,存在着准则冲突(Maximconnict)。如在下列至理名言中,就有

听两遍,说一遍。(Lisrentwice,speakonee.)

不要说话,除非别人对你说话。(Dont’tsPeakunlessspokento.)

不要跟陌生人讲话。(Dont’ttalktostrangers)

言语是银.沉默是金。(speechissilver,silence1isgold.)

以上这些符合“社会准则”的金玉良言,却明显地与“数量准则”冲突;而有教养,文明层次高的人在言语交际中却不得不遵守这种原则。

再比如,在饭桌上,如果你说,“我去上厕所”,虽然内容真实,符合“质量原则”.却不如说“我出去一下就回”显得更符合“社会准则”。另外,西方人不喜欢说出自己的年龄、收入、信仰等;中国人坚持“和为贵”和“息争”的人情态度等.也与“会话准则”相悖.实际上,在所有文化中,人们都可能随时地要么违背“会话准则”,要么违背“社会准则”。而“社会准则”总是压倒“会话准则”,这是人们在遵循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因为,当二者冲突时,“社会准则”比“会话准则”受到更大的社会压力;而对“社会准则”的冒犯会激起道德上的非难.导致交际的失败。

一个人在以上两种准则相冲突的情景中说话时,就会发现自己处于双重约束之中。要么吞吞吐吐.甚至张口结舌;要么说出自己立刻会感到后悔的话来。对“会话准则”的违反,会使听话者嗤之以鼻,或敬而远之。留意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不难发现上述现象。比如,在评选先进的活动中一个各方面表现不错的人,在别人推选他时,如他态度谦虚,会更受大家的尊敬。相反,如果没等大家发言,他就迫不及待地毛遂自荐,认为自己这好那也好,即使他讲的是实话,也会令大家反感,导致他威信大大下降。

语言交流中“双重约束”现象的存在,导致了非直接言语行为的发生,其中包括有意的模棱两可,请求中的虚拟语气,针对忌讳词语而产生的委婉用语.喻义言语行为中的暗喻和嘲弄,甚至还包括沉默或身势语中的无可奈何姿态和恭维话在内。

在非直接言语中,最为典型的语言手段就是委婉语。委婉语是语言禁忌的产物,是摆脱语言双重约束的有效手段。它是用温和、客气、含糊、愉快的说法代替生硬、刺耳、粗鲁的说法,也就是用令人愉快的方式提及令人不愉快的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文化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禁忌的语言行为种类繁多.美国语言学家Bloom尔1d曾把其区分为“礼仪禁忌语”、“恶兆禁忌语”、“不体面禁忌语”。有的学者把它又分为:(l)以社会学为条件的禁忌语.如对官居高位的人的有关禁忌语,经济活动与技巧中的禁忌语等;(2)身体的个别部分和特殊身体条件的禁忌语,如性器宫、疾病、死亡等;(3)宗教禁忌语,等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为忌讳而采用委婉语,这首先是旧时代的一个特征。特别是当人们对一些事物认识不清时,这些事物便带上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如对自然界的不理解,导致了恐惧,产生了迷信。超自然的神力.表现在外界的是水、火、风、雷,表现在人生的是生、老、病、死,并由此扩展到和这些有关的行为都成为禁忌的对象。例如,有些事物是不好直接说出来的,似乎一提明了,就会让人想入非非,甚至想到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在旧英国的社交场合中,leg(腿)常用limb(肢体)表示,比uy(肚子)比较粗俗,常用stomach(腹部)表示。“厕所”是不够“雅”的地方,不屑讲出来,所以,它的委婉的说法有;toilet(盗洗室)washcloset(洗手间),Gentleman’s/Lady’s(男子/女子),或者只用字母M/w来表示。随之,上厕所也就当然地有了许多委婉的说法,如:

Imustgotothebathroom.

Iwanttowashmyhands

I’11returninatninute.

Iwanttogosomewhere.

I’11gotothecomfortstation

可以发现,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使用委婉语言,更多的是受到某些社会因素的制约,与以下社会心理有关:

一、禁忌心理

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禁忌和委婉语象一对孪生兄弟便出现了。如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出于维护其地位的需要,都主张“避上讳”。如秦始皇的名字叫“赢政”,从他那个时期始,“正月”(去声)便被改读“正月”(阴平)。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封建社会及其等级制度的发展,“避上讳”的要求不断发展,以至出现了“避官讳”。如今.人们在称呼那些有点一官半职的人时,总是喜欢叫什么“李会计”,“王主任”、“张厅长”之类,就是采取遵循姓名禁忌语的逃脱路线,认为直呼其名是不敬的表现。

社会愈落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迷信色彩就愈重,人们越加迷信于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唯恐冒犯它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如船家忌说“沉”、“翻”;戏班子忌说“散”、“离”。为了图吉利,正月里人们不买鞋.怕把“邪”气招进来;吃梨时不切吃,怕和亲朋分“简”。今天,人类社会已高度发展,但人们在选用数字时仍避讳理,不能不说是封建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

二、性心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忌讳首先表现在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人们对表现为慎重、冷静。性心理表现则为含蓄、羞涩。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很少是直接的,露骨的;而用含蓄、文雅的委婉语而代之,如“同房”,“同床”,“亲热”等。近年来,英语中的make拍ve()也被引用,给人以亲近、友爱的感觉,体现了正常性生活的男欢女爱,符合人们对此的审美心理。又如漂妓行为,向来被认为不是正人君子所为,但对这类肮脏事物.人们往往也冠以华丽的委婉词语,如旧时的妓院被称为“青楼”,“烟花柳巷”;为“烟花女气热衷此道的人自然就成了“寻花问柳者”了。

与性有关.尤其是与女性有关的生理现象,人们也往往产生避讳的态度。这符合女性羞涩的心理特点。如月经为“例假”,怀孕为“有喜了”,“快做妈妈了”等。又如“计划生育”本身就是个委婉词,但我们在对外宣传时,往往用的是familyptanning(家庭计划)。恋爱、结婚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最动人的事情,然而,受传统文化性心理的影响,人们谈及此事时仍很委婉。如解决婚姻问题是“个人间题”;找意中人是“找朋友”;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是“男朋友”,“女朋友”,几乎取代了未婚夫、未婚妻的说法。

三、承受心理

中华民族是承受力最强的民族之一。中国人民过去承受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近几百年来又承受了夕队的侵略和歧视。这种心理虽有麻木的一面,但在某些方面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忠厚善良的美德。委婉语的使用,可帮助人们提高对日常工作生活中许许多多难以承受事物的承受能力。

例如,在改革大潮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对其中的某些事物,一时间人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自然会对这些事物的说法产生反感。而采用委婉语.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增加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冠以“市场疲软”、“经济失控”、“滑坡”等委婉语来回避;无工作的年青人被称作“待业青年”,“价格放开”几乎等于价格上涨;人们又把涨价称为“调价”等等。这些词语的使用确实增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尊重他人的心理

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夭,人们继承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弘扬了传省口见念中的美德,加上人们对语言美的追求,使得许多反映人们尊重他人心理的委婉语汇广为采用。例如,现代城市里“环卫工一,、“保洁员”不可缺少,而过去他们却被称作“掏粪工”、“扫马路的”。又如,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人的称谓也有很大的变化。对腐子、瞎子、聋子,不再称作“残废”,而称为“残疾人”,回避了“废”字,这样,在意义上就融进了残而不废,仍有作为的观念。过去.人们称智力不全者为“呆子”、“傻子”、“”.近年来,有关部门组织人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弱智”这一词汇便走向了社会;随之,便有了“弱智学校”。这种委婉语的出现,体现了社会对低能弱智者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这类人的歧视心态,对他们也是个精神安慰。类似的例子在英语语言里也是俯拾皆是。如说某人耳聋,为“Sheishardofhearing.”(她耳背);清洁工是sanitaryengineer(卫生工程师);监狱称作correctionfactity(改正机构),称老年人为seniordtizens(长辈)等等。

五、娱乐心理

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都希望保持一种娱乐心理,创造一个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所以人们非常讲究谴词造句,注意委婉语的使用.如喝酒过多,人们不说“喝醉了”,往往说“喝多了”,使人不致于马上联想到醉酒后的狼狈像。谈论某人的体型,不说胖,而说“丰满”;不说瘦,而说“苗条”。又如,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从青年步入中年,最后进入老年,这本是自然规律.但在不同文化的国家里,人们对“老”这样的词汇会作出不同的反映。在我国,我们称呼高龄的人时,常在他们的姓氏后面添上个“老”字以示恭敬,如“张老,您先请.”但这种尊称在英美人当中却行不通,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old(老)是“不中用了”的代名词.故nolonge;veryyoung(已不那么年轻了)要比old更容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