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工程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修复工程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修复工程案例

生态修复工程案例范文1

[关键词] 生态恢复工程技术 内河治理 福州白马支河

1 前言

璃因玛逊生态工程技术是根据工程学和生态学原理,按照河流的特征,采用生态浮岛净化系统技术,进行保护与修复河道的一项生态工程技术。福州白马支河段试点工程是加拿大亚奇公司利用该技术在福州内河的一项生态修复工程案例,是福州内河水环境修复与保护的一次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还有相当部分的旧城区没有下水管网,在近期无法完善管网的情况下,为如何利用现有河道与水域进行水体恢复,改善城市水域环境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其次对于生态修复水体技术从感性到理性有了一个实际认识,对于今后福州甚至国内进行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借鉴作用。同时,通过该项目的实际运行跟踪,结合其应用理论研究的探索,针对目前实际工程中影响水体生态恢复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恢复水体生态效果的几点建议。

2 基本情况

白马支河是福州42条内河中的一条断头河,位于福州市西二环路上海新村附近,全长547米,宽4-8米,深约1.5-4米,周边人口约1.6万人,汇水面积40公顷左右。该河无洁净源头水,穿梭于居民区内,河岸距周边居民楼最近处不到5米,最远距离不过20米,地理位置环境比较敏感,每日接纳约5000吨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污水主要包括居民生活污水、餐饮业污水等。本项目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技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河道设置人工浮岛,水生植物利用浮岛作为固定床体,在生长的同时恢复水体生态从而净化河水,据介绍目前生态浮岛上栽培的植物有近40种,有沙草、蒙草、三白草,也有福州市常见的水竹、美人蕉、马齿苋等;二是在河道布置曝气机,通过对河水进行机械曝气充氧,提高水体溶解氧,以促进河水生物菌群的生长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从而达到水体生态恢复、河水净化的功效。

目前该项目自试运行开始,已经两年有余,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内河水体质量显示出比较好的恢复程度,有机物降解明显,生物总量有所恢复,沿岸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基本改变了以往河水发黑、发臭的现象,但从部分水质参数监测数据上看,与预期效果还有一定差距。

3 应用分析

3.1 原理分析

从理论上看,该项目应该属于一项生态恢复系统工程技术,该技术采取了水生植物塘的一些基本原理,即利用有效的一种或几种水生植物栽植于池塘,污水在其中停留较长的时间(相对于常规污水处理工艺而言),通过多种机理,包括同化和贮存污染物,向根区输送养分和为微生物提供活的载体等,使污水得到有效的净化,这是国外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一项污水自然处理新技术。其次,该技术还利用了常规好养塘工艺的一些基本原理,即对水体的充氧,培养适宜好氧菌,通过细菌胶团对营养物的生物降解、合成以及矿化等形式对污水的净化方式;第三,该技术还利用了生物化学作用,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在满足生物的生长条件的同时,完成对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进而实现污染物降解,达到污水的自然净化作用;第四,该技术还应用了生物循环食物链的作用,通过放养或其他方式生长的高等动物,逐级消耗营养及有机物,最终起到消减有机污染物、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

3.2 应用分析

水体的生态防护与修复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重点研究与发展的课题,发达国家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建成数千项生态水体防护与修复项目。一般来说,河流生态防护与修复系统包括水体防护修复、河道及岸坡的保护与修复、水生生物的保护与修复及底泥的修复与氧化技术等几个部分。从目前国外应用分析看,发达国家对河流的背景保护比较好,如水体背景水质较好,生物量与多样性比较好,河道自然性及沿岸保护带等都保持较好,所以应用生态防护与修复效果相对比较明显,可持续性与稳定性都有不错的表现。

该方法作为河道水体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应该说是一项比较适宜的系统组合技术,无须投加化学药剂,能耗不高,利用自然,贴近自然。但是从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还是有一定的适用局限性,尤其应用在福州白马支河,在一些方面尚无法达到比较完善的境界。

3.2.1 底泥问题:白马支河是一条半封闭内河,也就是俗语说的断头河,该河段没有新鲜水补充,只有降雨期间地表径流不定期汇入,长期以来,底泥的污染富集程度比较严重,而底泥是污染物聚集的集中体,可以说底泥是一项最大的隐藏污染源,从目前看底泥的生态修复还无法有效解决,因此,河道水体的修复从根本上还需要深层次考量。

3.2.2 污染负荷问题:一般的生态修复技术,污染负荷都不高,这是生物生长环境的要求,同时也是自然净化技术的一个局限性。考虑到白马支河,基本上可以说进入河体的都是污水,虽然该项目运用了机械充氧,人为增加了水体补充氧,但是还远未达到河体净化要求的程度,而且从目前的现状看也很难达到,主要原因是水深与底泥以及河道整体不规则形状的限制。

3.2.3 物理结构因素:福州白马支河五百多米长,沿程高差、河宽、岸坡等均有较大差异,这是河道的自然构造,但同时也对该技术从理论设计转化工程实践产生局限。浮岛水生植物链毕竟设置在表面层,河道的物理结构也决定了机械曝气只能在浅层增氧,这就决定了底层仍然大部分处于厌氧状态;其次,河道的天然构造也意味着更多的死角与盲区,这是天然河道与水处理构筑物的最大差别,自然构造的不规则性也决定了该项目实际工程与理论设计的差距。

4 讨论与建议

河道与水体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生态防护与修复技术在不同地区应用,难以有明确的可比性。相对比较成功的有广州汇景新城、珠海华发新城、扬州海德公园等地的区域水环境生态恢复保护案例。从这些比较成功的案例看,应该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早期规划与污染预防还是必须优先考虑,毕竟生态修复与生态(生物)治理有着本质的差异。生态修复技术作为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补充手段应该比较适宜。

生态系统修复是一项长期的生物成长、生态平衡过程,通过近几年的实际应用,白马支河的水环境质量相比较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善,说明生态修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当然系统完全恢复内循环生态自净过程的功效可能需要相当长时期。但就目前而言,加强控制参数的监测跟踪,考核系统参数量化水平能力,从而为该技术下一阶段在福州内河治理过程中进一步适应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建议如下:

4.1 对该河道进出水水质、水量实行长期跟踪监测、分析,从而考核项目稳定处理效果和适宜处理负荷。

4.2 定期监测溶解氧、底栖生物、水体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的生长变化,考核季节水质恢复的条件与程度。

4.3 加强监测不同间距与季节的臭气浓度,合理规划区域卫生防护距离。

4.4 加强监测底泥基质与容积,考核污泥的富集与降解程度,从而制定清淤的频率。

4.5 结合城市景观功能建设,合理规划整体河段修复措施,强化生态人居环境中的水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 沈耀良,王宝贞. 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理论与应用[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2] 汪大翠等. 水处理新技术及工程设计[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3] 德莱塞特尔•赫伯特,格劳•迪特尔,卢德维格•卡尔.德国生态水景设计[M]. 任静、赵黎明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生态修复工程案例范文2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以及工业发展取得空前进步,对我国生态环境水土保持造成一定影响,使得我国生态自然修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进而影响我国工业和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来将水土保持的重要理念推入落实到人们心中,进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强我国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

1生态自然修复的基本意义

生态自然修复就是当某区域的生态环境在经过破坏或者退化后,进行自主恢复的过程,其主要作用就是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进而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态环境。通常情况下来说,生态修复是指相关部门采取各种生态工程技术等,针对生态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的破坏,其目的是对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进行重新调整、优化,使其与外部信息和能量进行相互融合,进而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到原始状态。此外。随着各国专业人士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发现,生态环境修复主要是从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修复以及生态改良等方面来实现的,这几方面虽然是针对不同问题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良的,但是其含义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围绕着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来进行的,使得已受到损坏的生态环境能够进行系统的修复,并且达到持续利用和发展。

2采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相关措施

2.1注重利用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主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即我们应该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遵循自然的循环规律等,使生态环境能够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修复。此外,相关人员还应该注意掌握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界的演替规律、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存亡等问题,这些都属于自然所拥有的基本属性,我们只有尽可能将其掌握到位,并对其加以运用,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很好地恢复。2.2注重因地制宜式的生态修复。我国是一个土地面积非常辽阔的大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区特征,并且不同的地区还有着不同的气候、环境等,如降水量、森林面积等特征,这些因素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并且各种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过程也是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不能从单一地区生态环境成功恢复的案例来对其他方面进行控制和治理,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而保证生态环境能够最大程度上进行自我修复。2.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在我国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存在着植被面积小、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但由于这些农村大多是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等一些偏远地区,所以常常缺乏一些有效的治理,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重视起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尤其针对农村的水土流失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和研究,进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因地制定一些生态移民或者生态修复方案,从而更加科学地治理、恢复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此外,还要注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格局进行科学严谨的划分,建立系统的生态治理格局,以防止后期生态修复工作产生在在破坏现象,从而促进我国生态修复的长远发展。

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和完善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通常情况下,我国水土流失主要是受到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影响而产生的。自然因素一般不可避免,我们只能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但是人为方面却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变的,这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究其原因,近年来产生一系列的人为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心中缺乏加强生态保护的意识,他们认识不到生态环境被破坏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其后果的严重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常常在监督较为宽松的地区,由于各种利益等因素,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大量的破坏,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生态保护观念深入落实到人们心中,让人们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能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进行监督和管理,不做那些伤害环境、破坏环境的事情,进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3.2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引用。为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我们除了采取相关措施来促进生态环境进行自我恢复外,还要注意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由于近年来我国科技的发展非常迅猛,并且取得优异的成就,尤其是那些比较高端的科学技术,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将是十分重要的。相关研究人员在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中,要注意将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同时也要注意以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关的技术,进而保证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更加绿色化。此外,相关部门之间也要注意加强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建立全面系统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从而保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4结语

总之,加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我国在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从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加强技术引进等各方面,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进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苏江 宁何 单位:昆明龙慧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崔腾娴.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方式与运用实践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6):33-34.

生态修复工程案例范文3

关键词:假俭草;多年生黑麦草;交播;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S68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30-02

1 假俭草交播多年生黑麦草的技术特点

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是禾本科蜈蚣草属多年生暖季型优良草坪植物,具有耐荫性、抗病虫能力、耐践踏性、耐贫瘠、耐旱性、耐寒性。假俭草青绿期长,繁殖能力强、成坪速度快,草坪易管理,草坪耐践踏、弹性好,但适宜种植范围有限,只能种植于-13.3 ℃以上,否则会枯死,难以越冬[1-4]。

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是早熟禾科黑麦草属植物。丛生,根系发达;叶片窄长,深绿色,质地柔软,具光泽,富有弹性。多年生黑麦草喜温凉湿润气候。黑麦草耐寒耐热性均差,不耐阴,较能耐湿,但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过高也不利黑麦草的生长。不耐旱,尤其夏季高热、干旱更为不利。对土壤要求比较严格,喜肥不耐瘠。略能耐酸,适宜的土壤pH值为6~7[5-8]。

假俭草交播多年生黑麦草宜在11月底前进行,黑麦草籽用种量宜为20~30 g/m2。该交播技术可以在广大的地域范围解决草坪的冬季退绿问题;又可以利用暖季型草坪草节水、耐低养护的许多优点[9-11]。

2 交播技术在受损土地复绿工程中的应用

2.1 广东清(远)连(州)高速公路边坡绿化工程

该工程总面积32×104 m2,施工段沿线215.25 km。属南亚热带气候,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赤红壤高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该工程于2013~2015年施工,将假俭草通过喷混植生技术喷射在边坡面上,假俭草覆盖地面效果良好,大大减少了雨水落下时对地表的溅击侵蚀,也可截留部分降雨。同时由于发达的匍匐茎而具有良好的抓地能力,每一个匍匐茎的节上都能长出根系,使它能够紧贴地表,具有较强的耐冲刷性,当雨水较多且形成水流时,它可以防止土壤被水流冲走,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种植假俭草还能起到蓄水保水的作用。由于连州多年平均初霜期为12月8日,终霜期在次年2月12日。因此该工程在10月下旬进行多年生黑麦草的交播。经观察,工程达到了30 d出苗,60 d见绿,6个月绿色体覆盖70%,年内全覆盖,3年内新建边坡植被趋同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业主全优工程奖励。

2.2 海南三亚荔枝沟Ⅲ号采石场边坡绿化工程

该工程边坡总面e3.5×104 m2,70°~90°岩石边坡,坡高110 m,缺乏土、肥、水,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该工程采用V型槽种植带技术,于2013年年初开工。在V型槽中加入回填土,并将假俭草与黑麦草草籽按1∶9的比例播种,并栽植灌木及小乔木,达到草乔灌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模式,出苗保苗效果好,灌木生长旺盛,达到了当年绿化施工,当年绿色全覆盖的生态效果[12-14]。

由于该项目于春节后开工,气温仍较低,1∶9的假俭草与黑麦草配比,能保证黑麦草的快速生长,且随着春季气温升高,假俭草慢慢打破冬季休眠开始生长。经过修剪、疏草、控水、控肥等科学管养,很好地保障了假俭草在春末夏初顺利返青。保证在梅雨季节来临前“削减”黑麦草的长势,给假俭草生长创造了空间,如期返青、正常生长[15,16]。

2.3 江西景德镇浮梁县朱溪稀土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该工程治理总面积为78000 m2。稀土废弃尾砂土壤物理特性恶劣,砂粒多,粘粒少,干旱贫瘠,漏水漏肥,植物难以存活。该项目经过前期稀土矿区水系疏导、尾砂堆积体整形、稳定及泥沙阻拦、土地整理与复垦工程后,进行受损坡面植被恢复工程及堆积区生态景观重建工程。

该项目从选择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入手,以豆科灌木为主,开展多品种、多模式优化配置,从而建立稀土尾砂矿区抗砂化、抗干旱、耐贫瘠的生态植被恢复重建的成套技术体系。假俭草环境适应能力强、耐污染、成本低廉、养护要求低的特性使其成为矿区景观修复不可多得的植物资源。假俭草交播黑麦草,与猪屎豆、胡枝子、紫穗槐等乔灌木组成群落。整个人工混播林生态系统基本稳定,即使遇罕见暴雨也没有发生滑坡和山体沉降等灾害,植物发育良好。这说明假俭草在非极端的土壤条件下依然能保持旺盛的生长,并且对土壤的改造、水土保持,以及植被恢复都有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假俭草以耐瘠薄、病虫害,养护水平低及再生能力强而著称,是国外公认的起源于中国的最好的暖季型草坪草,可广泛地用于庭院草坪、休憩草坪及护坡草坪的建植,特别适合于水土保持和大面积景观建设,是世界三大暖季型草坪草之一。对于道路边坡、采石场、矿山等受损边坡景观重建工程,应该深入研究、发掘潜力,并加以推广,但假俭草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明显不如狗牙根、结缕草、地毯草等。今后应进一步继续深入研究假俭草的生物学特性和坪用价值,为假俭草草坪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使假俭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应用。另外,假俭草作为一种野生草坪草资源,目前尚未能引起重视,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在草坪建植及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建设中也未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吴佳海,尚以顺,唐成斌,等.优良天然草坪地被植物:假俭草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0,16(9):76~78.

[2]高 强,颜学恭.假俭草生态学特性及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27(11):86~88.

[3]罗萍嘉,杨万.假俭草在矿山景观修复中的研究利用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71~16919,16945.

[4]柳后起,周守标,谢传俊.假俭草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8,25(1):59~65.

[5]于玉红,王 亮,黄晓露,等.6个多年生黑麦草品种的交播性状比较[J].草业科学,2009(8):176~180.

[6]谢晓鸿,马子骏,鲍治明,等.交播技术在园林草坪养护中应用研究[J].草业科学,2001,18(3):61~64.

[7]苟文龙,白史且,张新全,等.假俭草遗传多样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2002,24(2):48~53.

[8]赵 艳.暖季型草坪交播管理的三个关键[J].现代园艺,2015(5):73~74.

[9]朱雪芬.上海地区暖季型草坪交播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2(4):96~97.

[10]马 进,王小德,孟 瑾.过渡地区休眠暖季型草坪草交播技术与进展[J].四川草原,2003(4):32~34.

[11]胡 林,李 敏,赵炳祥,等.我国过渡地带草坪草种选择及应用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4):134~136.

[12]宣继萍,郭海林,刘建秀,等.中国假俭草种质资源抗寒性初步鉴定[J].草业学报,2003,12(6):110~114.

[13]郑小林,胡木林,罗晓莹,等.假俭草低温胁迫的伤害与适应[J].草业科学,2002,19(7):55~57.

[14]郑玉红,刘建秀.假俭草种质资源改良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4,21(5):587~594.

生态修复工程案例范文4

关键词:瑞安林;湿地公园;建设;湿地植物;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之一,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价堪比黄金的瑞安,湿地更是难能可贵的闹市净土。

瑞安是浙江温州的南翼中心城市,具有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居的滨海工贸城市。林湿地是瑞安市域唯一的湿地,位于瑞安飞云江入口段南岸,东靠阁巷,南接平阳,境域总面积870公顷,其中河流面积190公顷,池塘面积53公顷。湿地范围内居民集聚,主要有大桥村、龙潜村、外甲、南爿、林南、林北、西湖、东湖、直洛等村落。西南侧为林古镇,2006年被列为第三批浙江级历史文化名镇。现存古迹与历史建筑主要有光照桥、济南桥、陈氏节孝牌坊、善应禅寺、108年古榕树、90年古榕树、西湖宫、林氏宗祠、西湖桥口、陈宅、慧日寺、西湖天主堂、陈宅古院、一线街、陈姓古屋、林氏节孝牌坊等。湿地西北侧为机电工业园区,多为企业厂房。

一、 林湿地建设的必要性。

1. 从环境要素看,林湿地先天条件极其优越的,水域广,分布均值,水质清澈,当地农民基本直接抽水灌溉农田,农妇则常在水边洗衣。湿地中生长栖息的动物资源丰富,主要为滩涂野生底栖动物和鱼类,其中底栖动物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少量软骨鱼类,鱼类以河口半咸水生态的适生种类为主,世界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世界易危物种黄嘴白鹭在林湿地中经常停留栖息。古镇内保留有多处古木名树,植被以从陆域向水域过渡的芦苇、海三棱I草群落、盐渣藻类群落等为主。但湿地因多年未加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仅以目前在建的林湿地公园一期工程为例:工程面积约6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约20公顷。陆地范围内,就有2个大型非法垃圾填埋场、1个垃圾中转站、3个0.1公顷以上非常采泥遗留坑、4个无证小型养鸭场、1个中型养猪场、3.1公顷无证鱼塘。这些垃圾填埋场、禽类、兽类、水产养殖场非法占用湿地面积、排污严重,不仅破坏环境卫生,影响水质,破坏植被,而且给政策处理、工程建设、苗木栽植带来不小难度。另外河流开阔水域大多被当地村民围网用于水产养殖,而水面狭小区域则凤眼莲(水葫芦)泛滥,阻塞河道、阻碍排灌、泄洪。还有其西侧的工业园区,基本为传统产业,效益低污染大,其上游为平阳县工业园区,水域污染压力很大。所以林湿地的保护建设迫在眉睫。

2. 从文化要素看,林是浙南闻名的水乡古镇、文化古镇。是南戏始祖、《琵琶记》作者高则诚,教育家金嵘轩,水生物学家伍献文的故乡;明清、民国遗存古建筑群(古宅院、古民居、牌坊、宗词、庙宇教学、道观、古桥等),将浙南传统地方文化、建筑技术、美学、景观设计完美地融为一体,丰富而含蓄地传递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宗教等历史信息;民间寓言创作、温州鼓词、藤牌舞、活字印刷术、划龙舟、滚龙、插香球等文化宗教活动盛行,集中体现了浙南水乡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的演变历程。所以林湿地的保护利用也是在林古迹的保护、民间习俗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发展。对浙南瑞安文化的传承和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从经济要素看,林近几年虽然经济略有发展,但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占用湿地周边土地建设工业园区。因为近年的经济危机工业园区并未取得理想效益,多处厂房闲置。不仅如此,工业园还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压力,重新治理环境又是劳民伤财。所以保护林湿地,利用优越的先天条件,大利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业,合理设置商业配套设施,建设生态休闲设施,积极运用合理有效的包装形式推向市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同时也能为本地农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 林湿地公园建设的难点及建设建议和方法。

1. 林湿地建设的难点

⑴林湿地占地870公顷,涉及12个行政村土地,且90%以上的土地为农保用地。各村委村民意见分歧,说法不一,征地难度很大。现在基本采用向农民租用土地的方式。

⑵因为市委市政府没有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没有直接联系项目的副市长,也没有出台专门相关政策扶持项目建设,所以林湿地公园建设目前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长远计划和目标。

⑶财政没有专项资金保障林湿地公园建设。每年向财政上报预算能被批下来的不到20%。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保障,工程建设纯属纸上谈兵。

2. 林湿地建设的建议和方法

⑴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建议市委市政府引起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建立相应湿地保护建设法规体系,出台解决用地指标、资金问题的政策。通过媒体多加宣传,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成立专业湿地建设管理机构,聘请专业人才,负责日常湿地公园建设、经营、维护工作。

⑵国内外湿地公园建设成功案例很多,比如世界著名的伦敦湿地公园、香港城市湿地公园、黄河九曲生态湿地、浙江杭州西溪湿地等等,这些都是湿地公园建设必要性、成行性的成功案例,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它大幅降低建筑密度、环境生态负荷,建立良好稳定的生物群,合理沟通水面,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建设高效率、生态型、节约型的基础设施共享系统,除合理的商业配套外,还建设部分高品质的生态休闲设施了,以会馆、企业总部、主题沙龙、创作基地等形式推向市场。规划内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据不同类型和标准,对现有民居进行整合。农耕渔耕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充分体味当地民俗生活,同时为本地农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最大程度降低了湿地旅游开发强度,减小了拆迁和开发力度。多多学习借鉴这些成功湿地公园建设的理念、精髓、经验,对我们的林湿地公园建设工作必定大有帮助,事半功倍。

⑶借鉴成功案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结合林湿地实际情况,突出湿地的独特性、差异性特征,建设好标志性建筑和景观。重点做好保护恢复工程建设、景观建设、宣教工程建设、管理能力建设。

① 保护恢复工程建设

针对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物种、文化遗产开展保护恢复工程。包括建设隔离设施、管护站点、保护警示标识等保护设施。也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水文水质恢复等恢复内容。重点保护恢复2006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镇的林文化古镇。通过植物配置、动物放养、鸟类招引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

②景观建设包括水体景观建设、人文景观建设、植被景观建设。加快湿地公园内的湖泊、溪流、沼泽、滩涂以及池塘等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建设,建议水体景观的边坡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护岸措施。以不同的文化内容功能分区块建设湿地。同时将景观建设赋予湿地文化内涵,积极挖掘利用当地名人、典故、遗迹。如建设龙舟基地、高则诚故居纪念馆、传统文化温州鼓词及藤牌舞展览区、特色小吃街、手工业文化展示区等。植被景观建设应陆地植物、湿生植物、水面植物相结合。林湿地由于天然水位较高,常水位为2.62,潮水位2.72,洪水位3.34,现状地面高程约为3.0~4.0,所以每年7、8、9月台风过后湿地大部份陆地都会被水淹没。所以较其它湿地而言林湿地对植物耐水性耐涝性要求更加高。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以下植物较为适应瑞安林湿地种植生长。

③宣教工程建设

建设解说系统,配备充足的文字、图片和多媒体等展示设施宣传湿地文化和环保知识。设立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等,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应设置合理、图文清晰、科学规范、整洁美观,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建设固定的宣教中心用来展示湿地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概况及与湿地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等。

④管理能力建设

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及经营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应配备必要的管理巡护设备。

三、 林湿地公园建设对周边地区的借鉴作用

研究证明现代城市建设已经不能单纯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而是应该通过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使生态环境在现有的础基上通过自然演变的方式得以修复。建设林湿地公园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当地环境、文化、经济的保护发展,还在于对周边地区的借鉴。温瑞平原地处浙南沿海,属江河冲积、滨海沉积的平原,多水、多浅滩、多湿地,而这些湿地中能被开发利用的却寥寥无几,温州乃至浙南地区不论是景观多样还是水文化完整性中都缺少湿地公园这一笔。所以林湿地公园的成功开发建设将对于周边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左治强.太合嘉园人工湿地绿化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08,6(1):53-55

[2] 杨德威.大庆湿地植物的利用探讨[J].商业经济,2010,7 :7-8

生态修复工程案例范文5

故事得从这儿说起曾经,杭州采荷社区公园一汪清澈的池水,带给附近居民无限享受,但是,近几年由于水环境污染,池水变得污浊不堪,还不时散发出难闻的臭气,附近居民苦不堪言。然而2004年奇迹发生了伴随着湖面上一蔟蔟绿色植物,湖水恢复了往日的碧波荡漾……这一切变化,源自浙江大学杨肖娥教授率领的创新团队。

杨肖娥――浙江宁海梅七乡的农家女儿,1977年考入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从学士、硕士到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0年,杨肖蛾两次赴德国波恩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91年和1996年两次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基金,赴德国访问研究,而后又赴美国、英国访问研究……自从杨肖蛾第一次跨出国门后一发而不可收,她领略了知识颠峰的瑰丽,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桂冠,与此同时,她更知道了如何以自己的学识服务于祖国的需要。

近20多年来,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繁荣进步的同时,突显了严重的土壤、水环境污染问题。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如何整治被污染土地?如何将碧波荡漾还于江河湖水,给人类一个安全可靠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早在1993年,杨肖娥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做博士后时,了解到西方许多国家在土壤、水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已经遥遥领先于中国,她意识到这方面的研究之于中国的紧迫性。因为杨肖娥知道,在我国被重金属、农药等污染的土壤已经达到4亿多亩,而且污染还在不断加剧。于是,她果断地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将研究重点放在土壤、水环境的治理上。

考虑到用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治理,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达到清除污染的目的,只是将污染物转移或固定在土壤中,所用的化学药剂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她借鉴国外的经验,决定采用生物治理的方法。通过对植物耐镍、镉、锌毒害及超积累营养机理的大量研究,证实生物对重金属耐性和超积累有其本身的特点,用生物治理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杨肖娥欣喜地看到,土壤生物改良和植物修复是一条费用低廉、无继发污染、节约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途径,不会造成以往化学方法治理带来的污染。她提出土壤生物改良和污染植物修复工程应以特异高等植物为核心,通过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作用,削减污染物,减少其向食物链迁移,从而保障农产品安全,防止污染地下水,保证人类健康,同时优化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业生产。这套理论和方法,为中国治理被污染的土壤,开辟了一个新的、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为了寻找到中国原生的重金属超积累植物,杨肖娥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的山川。历经3年多的艰辛努力,1998年,杨肖蛾和同事们首次发现了中国原生的铜耐性,富集植物――海州香薷。于是开展了海州香薷修复铜污染土壤的田间实验,其相关技术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2年她们又首次发现了我国原生的锌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同时能够超积累镉和富集铅,目前已经应用于中轻度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的修复、生产。中国的东南景天比国际上报道的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生物量更大,具有更多优越的生物学特性,用于土壤、水修复效率更高。

杨肖娥针对水体氮磷污染和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实际问题,在创立了浙江省第一个植物生态系统修复试验平台之一华家池的基础上,又在杭州采荷社区公园进行了富营养化水环境修复示范工程。杨肖娥率领的创新团队进行水污染治理成功的案例还有富营养化湖泊饮用水源区的除藻、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等系列技术,能使劣质水改善提高标准类别,他们还进行了绍兴汤浦水库水质保护和改善工程、临安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工程、城市及旅游区的湖、塘等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修复工程、德清竹笋加工厂废水处理等项目。

继受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后,2005年杨肖娥带领的团队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杨肖娥表示,“这都是很高的荣誉。它们给了我一个更好的条件,我将尽全力完成规定的各项任务,使我们的研究再上一个层次。”

杨肖娥十分重视科学创新研究与本地资源环境实际紧密结合。她认为“既然是‘创新团队’,就要真正创新”。她的创新之处是在研究如何解决污染的同时,为下游提供可利用的产品,使之成为一条有机生物链。比如,在净化了遭受污染的水体、土壤后,再用那些修复特异植物反馈农业、畜牧业。几年来,杨肖娥率领团队在浙江富阳分别建立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大田修复基地。同时,在上海嘉定建立了重金属中、轻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基地,该基地在不破坏农田生态环境和种植功能前提下,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对于提高农产品安全性,进行了积极而大胆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杨肖娥的创新团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她经常说“科学研究要放在国家的层面和水平上进行自主创新,解决国家的大问题,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这一理念支撑下,杨肖娥很注重团队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经她实验室培训的不仅有自己名下的10多名研究生,她还乐于给“非份内”的20余名学生以指导,经她培训的不仅有浙大学生,还有来自国外的研究生及进修生,杨肖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传授给她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的已经可以独立开展项目研究了。

通过近10年的研究攻关,她们的实验室拥有了系列植物修复技术及其配套工程,在修复领域取得了先发优势。杨肖娥说,今后的研究目标,就是继续从人体健康出发,针对我国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实际情况,通过植物营养学、作物遗传与育种,化学,微生物学、农药学、蔬菜学,生物物理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充分发掘污染环境修复特异植物与微生物资源,明确特异植物或微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生理生态机制,对化学污染物高效吸收、同化或积累的分子基础,进行种质改良与创新,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污染环境修复特异生物资源信息平台、种质基因库及种质基地,建立污染环境修复特异种质国家改良中心,为我国大面积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与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提供创新生物材料及其利用技术。她的观点是“农业研究重在应用,不能仅局限于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必须具有应用价值;其次,也要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杨肖娥不是个满足于“纸上谈兵”的空想主义者,她一直坚持亲自下农田考察,获得第一手实验报告,然后做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咱们中国人多地少,土地有限,如果这块有限的土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将来靠什么吃饭? ”“我们的杨老师就是这样朴实地对待科学”。了解杨肖娥的人莫过于她的学生。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学术研究到实际应用,杨肖娥用行动履行了一个科学家的职责。

众所周知,农业研究辛苦,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而杨肖娥同时进行的水稻营养研究,大多是在一年里最热的三伏天进行。下过稻田的人都知道,双腿浸在湿闷的水里,不时有蚂蝗,蚊虫叮咬,头上烈日灼烤……但为了取得准确的数据,她经常在稻田里从白天工作到夜晚。她也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感染教育着学生们。

谈及研究的艰辛,杨肖娥永远淡淡然。她以为“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尤其是搞农业科学研究,就应该具备能够经受任何艰辛的品质,否则,就不要搞农业科学研究。再说,我就是农村长大的,什么苦都吃过,现在的苦根本不算什么。”

生态修复工程案例范文6

1.1各项生态工程使山区环境明显改善,为沟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良好的生态本底是开展生态经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大力促进山区环境治理和改善的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山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致力于首都山区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环境优良、生态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福地。具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①绿化造林工程。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山区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力度,先后实施了太行山绿化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水源保护林工程、“三河两滩”风沙防治工程、中幼林抚育工程、彩叶工程、爆破造林工程等国家级、市级重点工程,至2008年末,95%以上的宜林荒山实现了绿化,林木覆盖率达到了70.5%。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从2005年起,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等有关部门联合行动统筹实施水土保持、绿化造林、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5项工程,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至2008年底,全市547条小流域中已治理327条,累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43km,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70.5%;7个山区区县全部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③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2006—2010年,北京市安排资金24.85亿元,对全市山区重点地区的5066.7hm废弃矿山实施工程修复,对矿区、采石区、采砂区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深山区采用封禁措施加快生态自然修复,浅山地区可适当通过发展建设带动生态修复,需要进行人工修复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④山区路网建设。在2005年,北京市的3978个行政村就已通了沥青路或水泥路,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标。2007~2008年,共投资44.7亿元用于山区路网改造,治理596km山区公路危险点段,改造旧桥185座。2008年底,实施通自然村油路工程1003km,连通了496个自然村。通过对山区公路提级改造,大大改善了山区公路通行能力。郊区旅游景点的公路畅通水平显著提高,提高旅游公路通行能力,逐步实现公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1.2山区和城市居民各自的需求,成为沟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1.2.1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成为沟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北京山区呈扇形分布于北京市的东北部、北部和西部,是北京市的上风上水地区,构成了对平原的生态屏障,是资源富集区,是生物多样性、景观资源和文化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北京水源涵养地,是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证地。但是山区经济发展滞后,主要原因在于:①大多数边远山村仍以林果种植等一次产业为主,产业类型单一,受季节影响较大;②受地理条件限制,山区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总量低,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不足的问题;③山区农业生产仍主要依靠传统生产模式,农产品的深加工和旅游商品转化率不高,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品牌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的增值空间不足;④关闭资源开采型产业后,替代产业发展存在着基础薄弱、投入能力不强、缺少技术支撑、人才缺乏等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困难;⑤乡村旅游业仍未突破农户自由发展的局限,未能实现乡村旅游格局点、线、面的有机统一,发展档次和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山区特色资源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整合、催化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山区经济的落后与市区的增长形成明显的落差,而山区农民的致富愿望就是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动力。发展沟域经济的模式,就是将山区的优势发挥出来,重新整合资源,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将山区的资源与现展理念和模式相结合,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1.2.2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成为沟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推动力。沟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旅游。而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绿色旅游消费,主要源于3种基本动机:逃避紧张现实,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以及探新求异的需求。首先,逃避紧张现实,在大自然中寻找自我。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工作更紧张,竞争更激烈,使人的精神极易紧张和厌倦,对于这些状态,作为自然特性的人渴望走向自然、亲近自然,回到自然中去放松身心。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希望通过参加休闲乡村旅游,暂时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环境,缓解工作上的压力,获得身心放松和娱乐。其次,返璞归真,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来,一方面城市的环境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促使了人们追求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走向自然、亲近自然,在旅游活动中追求回归自然。郊区的山水森林和空气能够保健、疗养人们的身体,各种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带来美学观赏价值和文化意义,愉悦人们的精神。再次,通过探新求异,扩大知识视野。尤其是对于从小生活在大都市中的青少年和儿童,对大自然没有直接的感触,在郊区的生态旅游中有机会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扩大知识视野和陶冶情操,由此才能真正地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由于北京市民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对绿色旅游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京郊沟域经济的发展无疑迎合了北京广大的消费市场。

2北京沟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规划引导缺乏致使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北京的沟域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包括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怀柔“不夜谷”、密云的“汤泉香谷”、房山的“水峪村’等,都是沟域经济成功发展的典型。但是各地沟域经济的开发项目存在明显的雷同性,如多数沟域都有观光、采摘、垂钓、农家饭等项目。同质性的项目一方面很难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极易造成产业的停滞,另一方面这种同质性使得沟域经济整体抵御风险能力弱,在市场波动时容易受到较大的损失。产业雷同的原因一是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同质性,自然地理条件的相似性,相邻区域内的各条沟域在产业选择和经济结构上存在必然的相似性;二是对这些资源的深度挖掘还不够,尤其是带有创意特色的文化挖掘还有很大的空间。其次,产业项目的投资规模偏小,开发项目档次较低,沟域内的休闲项目还主要以吃、住为主,缺少文化内涵,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自身特色定位不清,缺乏科学规划,包括未来生态建设规划、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

2.2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沟域系统相对封闭,交通不便,水源相对缺乏,沟域内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要发展沟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要加快山区村内道路硬化、公厕改造、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发展太阳能、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彻底整治环境,绿化美化村庄;对民俗接待户的住房进行特色整修,完善室内电器设备和洗漱、淋浴设备,改善卫生条件和提高餐饮特色,清理院落垃圾,形成干净整洁的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标准。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单纯依靠农民投入远远不够。

2.3土地问题限制发展空间发展沟域经济必然涉及到对山区土地的开发,用地问题依然是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限制了沟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及规模化经营。一方面,山区存量用地较少,建设用地指标有限,部分用地权属不明晰;另一方面,缺乏土地流转方面的长效机制,主要表现为难以形成规模化流转,转包、互换等流转方式始终只是在农户间进行,以企业为主体的规模化租赁受到土地经营权保护的制约;农户之间的流转合同不规范只是口头约定,权益难以保障;缺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和平台,造成供需信息不对称;没有专业的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金融支持。

3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对策

3.1制定协调统一、具有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规划针对

许多沟域在发展过程中盲目建设,效益较低,产业同构及同业竞争现象严重的情况。制定指导性的沟域经济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规划首先要把握3个原则:一是在沟域经济发展中要以生态环境修复和承载力提升为首要任务,因为生态是沟域经济发展中的决定因素;二是产业培育要以“三农”为基础,“三农”是沟域的基础,也是规划的基点,:能解决沟域“三农”问题的规划是不切实际的;三是发展规划中要充分激发农民的原动力,以农民为沟域经济的参与主体,在产业选择中要遵从农民的自愿和地方特色。其次,规划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沟域品牌。在品牌建设方面应积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挖掘特色资源,努力形成特色品牌,提升知名度。同时,还要注重形成规模和体系。形成较好的景观地域组合和规模优势,才能产生综合经济效益。如渤海镇的“栗花沟”以明代板栗作品牌,打造怀柔特有的板栗文化,将渤海镇三渡河至渤海所一线的沟域经济带打造为发展板栗、核桃,重点培育南果梨等果品的重要基地,并在沟域两边建设绿化、小品景观、湿地公园等观光工程,满足游客娱乐休闲。最后,要注重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虽然沟域内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数量众多,但基本上是农户分散独自经营,市场竞争力小,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应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可以发展连锁经营,也可以采取股份制合作的模式。在经营项目上,要对沟域内各种旅游资源、农副产品资源、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不同季节、特色各异的产品,并对相关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

3.2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作用,整合北京市政府各部门资金,如集聚山区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改造交通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补偿等项目资金,明确财政支持优先顺序,加强部门联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打造前景好、带动性强的沟域。其次,通过多种政策措施,如税费减免、提供各种补贴、设立沟域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等,整合沟域优势资源,以拍卖、租赁、入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沟域经济建设中去。如对沟域内有带动潜力的产业项目,吸引社会投资者以合作、合资、独资等形式参与建设。再次,适当放开农村金融市场,降低民间金融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如允许农民以房屋、土地、林地等财产为抵押贷款,以缓解资金上的需求,鼓励农民投资建设沟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