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战略范文1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早。西城区教委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信息化的作用,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开展信息化工作。多年来,西城区教委在电子政务建设、门户网站建设、高中课改平台建设、研修网建设、城域网建设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早在1998 年,北京市西城区就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15个教育信息化实验区之一,信息化教育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2000年,西城区在全市第一个实现全区中小学校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2004年,西城区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并与光纤宽带网络相连接,实现高速、实时、校际间的连通和较大面积的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网络格局。在此基础上,西城教育城域网建成,它是我国普教领域第一个采用RPR技术组网的城域网,对我国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具有极大的示范意义。
到目前为止,西城区从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入手,率先在全市建立起网络管理、教育技术应用、电子学籍、教育音视频资源应用的教学研究队伍,定期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带领学校开展信息化课题研究活动,采用展示交流课等形式,探讨信息技术如何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率先在全市基础教育系统中建设“西城区中小学网络实验室”,使西城区教育信息化队伍的工作水平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北京市西城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 理念与认识问题
目前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内涵理解各异,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和共识。认识不到位,重视就不到位,机制体制建设就不到位。有些学校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有些学校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建立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决策机制,把教育信息化等同于教育管理信息化,忽视了教学信息化这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2. 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与协作机制问题
一方面,各个学校都有相对封闭的利益,想要解决因资源共享造成的各校之间、教师个人之间的利益格局调整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协作机制;另一方面,在对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如何体现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建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工作予以认可和奖励,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3. 支撑人才与应用人才的培养问题
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人才和应用人才是保障各学校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所需要的人才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维护人员,各类管理和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人员以及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通过对全区128位中小学网管教师的调研发现,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应用重要支撑的网络管理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出现了职业倦怠情况。在情绪耗竭维度和性格解体维度方面,有90%以上的教师表现出了中度和重度的倦怠;有15.8%的教师表现出了个人成就感降低;专职网管教师与兼职网管教师在情绪耗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4. 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问题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各校都建立了一批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平台,如人员管理、门户网站管理、图书馆管理、食堂后勤管理等。但是这些系统在设计建设之初随意性很大,缺乏统一设计标准,更没有从信息化建设整体角度进行规划,因此,迅速形成了一批“信息孤岛”,为后续的信息化建设“埋”下隐患,很难实现信息的共用。
5. 科学评价问题
调研发现,西城区教育存在多重检查问题。区督导、区信息中心、区小教科、中教科或职教科以及学校都可以检查,而且侧重点不一,传统做法实际上阻碍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另外,基础设施的使用指导也不到位,使用效果缺乏完善有效的评价机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软性环境评价往往缺失。
北京市西城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我们认为,制定发展战略,必须具有开创性、全局性、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的特点,必须对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创新发展、区域均衡、高层设计、观念先行、高校介入、社会参与等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1. 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发展战略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框框,敢想敢闯敢做,大胆地想、大胆地探索、大胆地实践,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等不靠不要,不迷信书本和权威。遵循创新发展战略,我们可以尝试鼓励各学校网络管理教师在职进行教育技术硕士和软件工程硕士方向学习。重点培养其教育信息化意识和能力,让他们系统研究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方法,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有助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再如,可以以教育网为主要平台,建立完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拓展学习空间。鼓励技术、师资条件好的学校创办网络学校,积极开拓教育国际市场,发挥优秀教育资源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到国外设置网络远程教学点。向社区开放教育,建立城区市民终身学习网络平台,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信息化战略范文2
一、信息──知识经济的燃料
现代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为特征的经济正在逐渐丧失其昔日的荣耀,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显现,并且表现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是知识经济。物质(材料)、能量、信息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生存的首要资源,?quot;知识价值社会"里,"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在物质的价值构成中普遍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创造成为生产价值的主要内容,产品中的物质含量与信息含量的比例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初,有人将石油比喻为工业经济发动机的燃料。而现在正如杨福家教授所说的那样,信息是知识经济发动机的燃料,而且我们已初步具备了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数据库。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了一份《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这份报告以文件的形式首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概念,指出知识经济正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
1980年,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第一次将信息化观念传遍全世界。他从纵的、时间、历史线条上,将人类文明分为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三个浪潮,提出"今天,在我们的第三次浪潮中建设新的信息领域"。
我们正在步入信息社会,信息经济在一点一点地侵蚀工业经济的地盘,社会在慢慢地酝酿着巨变。信息经济的高级形式就是知识经济,从信息与知识的区别中也能揣摩出来。信息主要是指事实和数据的某种集合,信息是不能像知识那样去反映这些事实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在概念上比信息要宽泛。信息主要包括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和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识是从信息中提炼出来的。知识经济的概念注解了知识对于信息社会的意义,两者的融合使双方都改变了面貌。知识的功能和内涵在不断强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运转的核心要素。
二、教育信息化:面向知识经济的战略抉择
面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迎接信息化对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教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加快教育信息化成为共识,就如桑新民教授所说的那样:"尽快在教育系统中确立和传播信息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加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
1.教育信息化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面对21世纪信息化浪潮,世界各国都在加强教育信息化,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自1992年上任后,一直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他说:"为了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进我们的全部学校,要求到2000年使每间教师和图书馆连通因特网;确保每一个儿童能够使用上现代多媒体计算机;给所有教师以培训,要求他们能够象使用白板那样自如地使用计算机;并且增加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享用。"
欧盟政府也了一个题为"信息社会的学习:欧洲教育创议行动规划"旨在加速学校的信息化进程,同时推出了多项有关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开发计划。英国政府于1995年推出了一个题为"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的动议,将400家教育机构首批联网,并为23个试验课题拨款1200万个欧洲货币单位,瑞典政府也提出相应的政府政策。
在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自己的政策和措施。日本在其最新公布的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中明确地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所有公立学校与因特网的连接,并且为公立学校的每个教师配备一台计算机。新加坡在其教育信息化方面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于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拟投资20亿美元使全国每个家庭和每间教师连通因特网,做到每二位学生一台计算机,每位教师一台笔记本电脑。
2.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
以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IT)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带来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革新,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教育信息化具有下列的特征:(1)资源全球化:网络的普及带来资源的全球共享;(2)教学个性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带来教学的个性化;(3)学习自主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将成为发展趋势;(4)任务合作化: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5)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6)管理自动化: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将是一个革新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社会教育变革的过程,它更加强调了过程性,即在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发展,目标是信息化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带来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与丰富,将极大地丰富教学方法。面向教育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将带来人们教育观念的变革,人们更加明确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确立了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观念,革新的传统的课程内容,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列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同时带来教学模式的革新和丰富,远距离协作式学习成为整个教学模式的热点,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建构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协作式和自主式教学模式建构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的春天,给传统的教育带来新的革命,迈向新世纪的教育,必将是革新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的革新。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终身教育体系。要让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够适应信息时代新的生存方式,不断提高信息意识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3.教育信息化的定义与构成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很多,都比较侧重于全面地描述教育信息化的功能,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傅德荣教授是这样定义的:"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要素,在教育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用以完善教育的信息环境、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能力,促进学校在信息环境下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
"而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则将教育信息化定义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变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不是单单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是要促进教育和教学的全面变革。
教育信息化的构成,笔者觉得从具体实施角度上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从具体实施内容上看来,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包含以上的几个部分,但是其组成部分并非简单的并行排列,而是有层次的。笔者认为信息基础设施是整个教育信息化的最基本保证,没有信息基础的建设,就没有整个教育信息化开展的物质基础,但是信息资源建设属于软件建设的范畴,光有道路,没有路上跑动的马车,那也是根本不是教育信息化,所以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但是信息技术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都属于硬环境的范畴,光有好的设备和资源,但是教师不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意识,那也根本就不能起到革新教育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有将成为整个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从信息技术辅助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的,而中小学信息技术则是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辅助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成为是与教师信息技术并行,并且有所交叉的部分,也是整个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教育
人类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也在走向信息化社会,信息浪潮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化给人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传统的教育结构有所变动,加强信息教育成为世界的共同呼声。
信息化浪潮带了信息的泛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人的信息素养成为共识,信息素养成为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的内容,加强信息教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热点。
1.信息教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热点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信息教育成为各国政府备加关注的热点,信息教育成为各国政府迎接信息化挑战的重要措施。日本政府在1998年12月的的新的小学、初中学习指导要领(2002年4月开始实施)中规定,小学阶段的信息教育融合在"综合学习时间"中;初中阶段的信息教育的内容设置于必修课程"技术家庭"中,并明确地提出了学习时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在1999年3月的新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2002年4月开始实施)中规定,高中阶段开始必修课?quot;信息"(分A、B、C三个科目),明确地规定了课程的学分、课时、目标、内容等。英国政府在90年代就开设相应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1998年将信息技术课程从原来的选修课程改为必须课程,2000年开始实施的新的国家课程中,将原来的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通信技术课程。此外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都在加强中小学生的信息教育,努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
2.信息素养的定义和内涵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研究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这一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方面内容,树立了新的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重新地确定传统的信息素养的理念。信息素养当前已经广为社会的各个层次接受,并已经进入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领域的新的研究课题。
信息素养并不是单独的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它是一个涵盖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概念的综合体,从具体涵盖的内容上看来,它主要包含的是技能与概念两个部分。
3.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教育
我国自1982年开始进行中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开始,现在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2000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的起点。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会上宣布?quot;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新的起点。
4.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本人结合其他专家的意见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满足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2)满足终身学习理念,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加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
(5)加强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育信息化战略范文3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当下,在全球权力的竞争中,主要以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竞争见长。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刻化,实现教育信息化必然有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层面,而农村小学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实现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然有助于实现我国传统教育走向信息化、现代化。
那么,如何实现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完成跨越式的发展而不致虚有其表呢?研究表明,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就可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并行的策略。换而言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层次入手,既注重各个层次的研究和发展,又关注于均衡、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由点到面,进而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一、宏观层面:全局把握
在宏观层次上,有必要从全局的角度去把握并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三个面向”,实现科学定位。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首先是一个现代化问题。在当代,实现现代化一定要与信息化建设做到相得益彰。那么,面向现代,实际上就指明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此其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问题。因此,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此其二。面向世界,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因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也应随时代而进步,积极走向世界,成国际接轨,此其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和国家前进的指南,也是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指南。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着眼于先进文化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继而用先进的文化熏陶祖国的花朵。此外,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还须着眼于最广大农村人口的根本利益。农村贫困的根本在于信息的闭塞,在于人口素质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利益”这一角度出发,为农村小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尽可能优质的信息教育资源尤为重要。
第三,“跨越”是信息时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键机会。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抓住历史契机,把握跨越,为实现跨越而不懈努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之所以要实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首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当前的国情。当信息技术革命日益深刻之时,我国还尚处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之中。为此,作为总体上落后于城市小学教育,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农村小学教育,要实现与整个教育系统保持协调发展,必然需要采取跨越式发展策略。
二、中观层面:分项针对
在中观层次上,需要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逐项讨论,针对解决:
第一,集思广益,开阔思路,多方筹措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费。可以说,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解决经费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充分高效利用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教育投入,将之用足、用好。另一方面,要敢于创新,多方吸引教育信息化投资。
第二,勇于调整农村小学教育结构,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事实上,基于我国特殊的农村地形,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极其普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布局教育结构不能简单地通过理想的平面距离来完成,应从农村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及人的需求与可能两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征求多方面意见,为尽可能多的小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而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一方面需要整合农村小学教育的外部资源,另一方面则需整合内部资源,进而整合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
第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实施教师轮换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老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和校长聘任制度等,奖优罚劣。
三、微观层面:观念掌控
在微观层次上,观念先行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可靠保证。所谓观念先行,即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观念。这一观念的树立、形成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也能够加速信息化教育的有效模式的建立。可以说,在这里,所谓观念先行中的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于课程、课堂教学之中而促进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的观念。毋庸置疑,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必经之路。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教学相整合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树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互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的观念。可以说,这些观念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基于信息时代之下网络学习的重要特征。此外,正确利用互联网应从“娃娃”抓起,特别是“新农村”之下的“娃娃”。很显然,正确而自主学习等观念的形成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微观层次上的重要发展策略。
第三,兼顾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势,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观念。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有着传统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优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传统学校教育富有“人性”的特点及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也不容忽视。因此,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应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兼容包并,平衡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快速、持续发展提高的目标。
综而论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更是当代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应当以建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及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与归宿,坚持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扫平“信息鸿沟”,致力于缩小城乡信息资源差距和网络建设差距,立足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创新,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快速、持续发展提高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兰晓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教育技术,2011,(1).
教育信息化战略范文4
引言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是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阶段性统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CT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拓展,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规划,以期能够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作为国际组织的欧盟及欧洲各国也在极力地通过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颁布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例如,丹麦在2010年颁布了《信息技术宏大规划》,旨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高中学生注册、考勤检查、课程安排及考试等流程的效率。荷兰在2010年启动了《知识网年度计??(小学、中学和职业教育)》,以帮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高ICT能力,使数字资源更易查找和访问等。2016年3月,英国《教育部2015-2020战略规划:世界级教育与保健》,制定了未来五年的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其中提出要大力推进STEM课程的开设率,提升相关课程的质量。德国在2016年10月出台了《数字化教育战略2030》,以大力促进数字化技能培养及数字化媒体的广泛使用,充分发掘数字化在教育各领域的潜能,增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制定体现时代特色的法律框架,并推进相关组织的战略发展,以数字化推动德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如上页图1)。
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20世纪末期,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和交流,与此同时,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欧洲各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提供各种渠道,让每个人获得广泛的知识,并培养其就业的能力。欧盟于21世纪初期相继提出了数字化欧洲、i2010、欧洲2020战略等战略规划,有力推动了ICT在欧洲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支撑。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欧盟现有28个成员国,各成员国在其法律制度、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2010年,《欧盟2020战略》成为欧盟下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同时,有关欧盟未来十年教育质量提升的《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2020战略框架》,提出了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要面向2020年的四大战略目标,即实现终身学习和流动学习、提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公平教育和社会凝聚力、在各级教育和培训中提高创新能力。
欧盟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政策分析
从信息社会的构想到ICT在教育领域中广泛且深入的应用,欧洲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根据不同时期欧洲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关注点,笔者将欧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ICT初步应用、ICT深入应用。
1.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早期,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生产结构被打破。为了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欧盟国际组织于1993年颁布了《成长、竞争与就业白皮书》,首次提出信息社会的构想,指出欧盟国家必须提供渠道,让每个人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的能力,鼓励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信息社会的构建。1994年,欧盟了《欧洲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行动计划》,加强了信息技术在远距离工作和教育、大学和研究中心信息网络的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2)政策分析
①强调信息技术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信息技术在让人们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如解读信息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及创造力、判断和决策力以及评估的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指出,要培养就业能力及竞争力,必须先知道什么是未来必备的技术,包括基本知识、技术知识和社会技能。
②强调职业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欧盟国家必须将学校和企业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训练。通过师徒制、鼓励服务业的新职业训练等将学校与企业相结合,通过设立再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等开发潜在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学生进行职业训练的机会。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是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就业的能力及竞争力。
2.ICT初步应用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社会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分析了ICT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及自身经济及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1999年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简称“数字化欧洲”)的方案,其整体目标是加速欧洲向知识经济转变。“数字化欧洲”方案分为两个阶段,即2000年启动的eEurope2002(2000―2002)行动计划和2002年启动的eEurope2005(2003―2005)行动计划。eEurope2002的目标是促进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其使用,其中包含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向人和能力投资,促进互联网的应用三个方面。eEurope2005的目标是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开发更好的服务、内容和应用,以促进互联网在教育等领域中的全面使用。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在eEurope2002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必须要加强廉价、高速、安全的互联网建设,确保至2001年底,所有学校都能够接入因特网并能够使用多媒体资源及相应的服务,确保至2002年底,所有教师都能配备和熟练使用因特网和多媒体资源。eEurope2005行动计划强调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和各教育机构的连网,指出至2005年底,欧盟所有成员国的所有学校都要连接到因特网上,并能够实现网络上教学和教研,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也要连入网络。
②教师ICT能力培训。数字化欧洲方案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用数字技术培训教师”,具体采取的相关措施有:为学校、教师、学生配备互联网接口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培训教师使用数字技术,并对课堂上采用数字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等。欧盟2000年启动的eTwinning是数字化欧洲方案中的一个重要行动计划。作为在线学习社区,eTwinning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欧洲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的交流和协作平台。不同学校的教师充分利用eTwinning进行合作交流,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源,开展科研项目及在线培训活动,有力推动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也使eTwinning延伸为教师的专业学习网络平台,提升了教师的ICT应用技能,促进了学与教方式的革新。
③信息?Y源的开发利用。数字化欧洲方案中指出,应将“开发欧洲教育服务和软件”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eEurope2002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制定了《欧盟开发公共部门信息框架》等专项规划。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都计划将国家知识资源如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等。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围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ICT能力培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展开,强调宽带网络的接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一阶段,欧洲ICT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数据显示(廖瑾,喻东,2010),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相关的产业和应用对欧盟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5%,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达40%。
3.ICT深入应用
(1)政策内容
2005年,欧盟推出建设欧盟信息社会2006―2010年5年战略计划《i2010-建立充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欧洲信息社会》(简称“i2010战略”)。该计划希望建立一个开放的、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并且强调信息和通信技术是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的推动力。“i2010战略”以ICT技术为核心,包含三大支柱,涉及到建设低价、安全的高速宽带,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服务等方面内容,其框架如上页图2所示。
面对外部日益严重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人口老龄化、长期结构性失业等系列问题(廖瑾,喻东,2010),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指引欧盟发展的《欧盟2020战略》(Europe 2020-Europe’s growth strategy)(EU Commission,2010),提出了欧盟未来10年的发展重点和具体目标,它包含七大旗舰计划,其中《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构建数字化统一市场、构建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建立高速互联网、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加大对信息化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在一切可能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能源,从而达到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目的。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更新。《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的实施,即通过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i2010战略”明确指出要“建立单一的欧洲信息空间”,关注宽带网络速度、内容资源、互操作性、安全性四个方面的内容。《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也明确指出“加强欧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整个欧洲的高速信息网络”。
②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2010年,《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推进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的制定,统一信息通信协议,实现成员国内的互联互通,提高数字信息的可用性。因而,在2011年6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洲标准规则》提案,要求加大信息化标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并在2011年12月,通过一项关于建立欧洲各相关方信息技术标准平台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企业界等认真执行有关信息化标准的政策,推动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③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和提高信息安全。欧盟把提高公众信息化素养、增强公众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建立了信息化素养指标体系和在线教育平台。另外,为了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欧盟制定实施了信息安全宏观政策,加强对网络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宣传工作等计划,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2013年,欧盟公布《网络安全战略》,确保数字经济安全发展。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i2010战略》和《欧洲2020战略》一脉相承(廖瑾,喻东,2010),认为信息技术是欧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关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尤其是高速互联网络的建设,强调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或在相关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经过不断地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也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也有持续推进。
纵观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容及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其对我国的启示如下。
1.持续更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
从宽带网络的接入、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信息安全保障到ICT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欧盟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持续更新,从而有力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标准对其进行规范与引导。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项目,通过定量的方法对欧盟各个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确立了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指标(卢双奇,赵建华,2013)。另外,《欧洲标准规则》提案的通过及“信息技术标准平台”建立的决定有力推动了欧盟教育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3.建立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持续推动
欧盟在“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阶段,注重增强公众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渠道,并在之后大力推进了ICT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明确了宽带网络的建设、师生ICT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等目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发展,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的侧重点转向了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由此,可以得出:在不同教育信息化阶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目标能够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持续推动作用。
教育信息化战略范文5
>> 我国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研究(下) 生态学视角下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研究 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关于XBRL下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次贷危机下我国长三角地区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之我见 “互联网+”下农业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藏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综述 地平线研究项目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若干启示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策略研究之我见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我国中部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 浅论信息化背景下的职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的自我提升 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背景下的滁州发展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8-28.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 2013-8-28.
[3]规划编制专家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4]何克抗.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16-21.
[5]何克抗,余胜泉,吴娟等.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2):5-18.
[6]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9-30.
[7]方子春.关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个案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07(8):58-62.
[8]冉新义,杨改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11):60-63.
[9]易佳,盛健.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要用数据说话――以上海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0):4-9.
[10]张屹,范福兰,杨宗凯,周平红.我国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测评与预测[J].电化教育研究,2012(7):5-10.
[11]李葆萍.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性研究――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3):37-42.
[12]Shyamal. Majumdar.Regional Guidelines on Teacher Development for Pedagogy-Technology Integration [Working Draft] [M].UNESCO, Bangkok:2005,37.
[13]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3-08-29.
[14]UNESCO. (2011).UNESCO 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15]Advancing Digital Age Learning [EB/OL]. http:///standards/nets-for-students,2013-8-28.
[16]何克抗. 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
教育信息化战略范文6
选题背景、意义以及研究价值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硬件设施建设与“校校通”工程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但是,在实际应用层面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硬轻软(重硬件建设,轻实际应用);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效益)不知如何;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优质资源缺乏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共享,而且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区域推进”的动因。“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是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和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并进行了本领域的初步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中,以“区域推进”为核心内容,对实验区进行区域推进的计划与实施操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 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以点带面、区域推进的策略,通过课题研究实验区,全面推动了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的全面系统研究,从区域发展模式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还十分欠缺。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选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内驱力来源于一个地区对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前瞻与追求,是对教育挑战的回应,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的互动过程。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既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只有根据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才能促进国家整体教育信息化健康、协调地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转化为决策的可操作性,推动我国宏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与教育政策、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大大丰富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
从关注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关注各学科的渗透,使不同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得以实际提高,从而克服信息技术应用的表面现象,通过以点带面,实现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
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
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
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教育信息化的短期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联动,产生区域的规模和质量效益。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剖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2)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
(3)建立适合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
(4)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
(5)建立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成本效益模型。
(6)健全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
2.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研究。
(2)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研究。
(3)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研究。
(4)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构建研究。
(5)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和效益研究。
(6)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研究。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是: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以实际广泛应用作为区域推进的前提,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基石,以规模效益为抓手,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全面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建设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成本效益和保障机制研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区域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第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智能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课题遵循的研究路线是: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实验――模式构建――总结实践,使研究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模式研究法、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选择不同地区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1)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2)外出调研及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模式建立主要采用模式研究法。
(4)方案等的制定和完善及是否和实际相吻合,主要用案例分析法、调查法。
3.技术路线
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应用为依据,紧密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性研究,发展新的理论与技术,持续不断地将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对于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策略研究中来,使该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方案为:
(1)制定科学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2)综合集成我国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已有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汇集阶段性研究成果,确定下一步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