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
小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均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更有助于学生各种观念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为基本出发点,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进行探讨和浅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
1.以积极鼓励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积极鼓励为原则。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批评,学生可能不能很快地对国学经典进行流畅的诵读,教师在这时候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让学生对国学诵读充满信心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达到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2.以精读精讲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精读精讲为原则。国学经典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结晶和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学生在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精读和精讲,让学生对国学经典中的道理或理念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3.以尊重差异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尊重差异为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其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均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尊重这样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
1.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范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因为国学经典属于文言文,其与现代文的诵读存在一定的不同。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起到一个范读引领的作用,那么学生是不能正确掌握诵读节奏的。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
例如,教师在对选自国学经典《孟子・告子上》中《舍生取义》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诵读时,应该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虽然文章中有标点符号,但是单单仅依靠标点,学生并不能正确掌握这一文章的诵读节奏,因此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范读引领,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中的重读字和阅读间隔均进行充分体现,让学生将有意思的节奏掌握变成顺其自然的节奏运用,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对诵读的节奏进行控制,提高其国学经典诵读的质量。
2.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为学习国学经典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反复进行诵读,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对国学经典的内容和大体意思有一个掌握,通过有节奏的反复诵读实现对国学经典内容的更好掌握和了解。
例如,教师在对《三字经(节选)》这一国学经典节选内容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内容。《三字经》相对于其他国学经典来讲,较为通俗和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中有很多内容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依然是较为困难的。教师在讲解《三字经(节选)》的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让学生对其韵律和内容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均可以对教学中的国学经典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其自身较为独特的特点,其形象思维占据着一定的优势,而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并不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让小学生感觉到国学经典诵读的轻松和愉快,同时消除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排斥感和枯燥感。
例如,教师在对《论语》四则这一国学经典内容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中的“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进行小故事的编排,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掌握,之后再带领学生进行诵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故事中体会到真正的道理。由此可见,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有效实践方法之一。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与中国文化以及国学经典均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实施这一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掌握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并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重点,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以及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点拨 艺术 教学
1小学语文教学教师点拨现状
现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能够按照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展开教学,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实现教学点拨。比如教师在教授《想飞的乌龟》这篇文章的时候,大多数教师都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总结自己了解的文章内容,说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在班级内部展开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再组织全体同学展开讨论;最后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一味地让学生自行理解分析,教师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不能实现思维的深入。教师单纯的引导学生思考想象,不加以适当的启示和引导,就不能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
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点拨,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不能正确应用,实现不了计划中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在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设计具有深度的课堂问题,实现和学生的交流;另外教师要及时筛选变化中生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确定学习重点。
2小学语文教学中点拨艺术的实施重点
2.1抓住闪光点,适时点拨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点拨要把握适当的实际,小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上突发奇想,虽然他们想的问题和课文没有太多关系,但是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展开点拨。之前在学习《回自己的祖国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些学生就会在刚开始阅读文章的时候对华罗庚毅然决然回到刚解放的中国的行为不理解,有些学生会说华罗庚放弃美国的房和车这些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回到祖国,一定是祖国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教师要在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后面的文章内容,要让学生知道华罗庚是为了要为祖国做出奉献,帮助祖国不断强盛而回到祖国的,为此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毅然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华罗庚的爱国主义情感,以此展开面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设计“支点”,实施适量点拨
小学语文教学点拨要精准,要控制点拨量。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尽量保证在文章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实现推进整体学习效果的作用。在教授《手捧空花盆的花子》的时候,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读到国王说“你就是我的继承人”的时候,教师要将这句话作为教学的支点,向同学提问国王为什么这么说。学生们会有此回顾前文,既然国王要找能够培育出最美花朵的孩子作为继承人,为什么还要没有种出花的熊日作为他的继承人呢?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后边的文章,待到最后的时候学生就会明白原来国王交给孩子们的都是煮熟的花籽,国王想要以此考验孩子们寻找最诚实的人。这样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带着问题分析前后文,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会对学习过程的印象更为深刻。这种由文章主要句子入手深化全文理解的教学方法,能够完成对全文的梳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2.3提出疑问,实施点拨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提高其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实施探究式学习。在教授《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在学生读到文章中“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时候,有些学生会对此提出疑问,学生会提出黎明不是每天都回来们,前文也说学生们日复一日,由白到黑,由黑到白的往返于学校和家的路上,为什么还要期盼“理想而灿烂的黎明”呢?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山沟里的孩子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走进光明的新生活。而这句“理想而灿烂的文明”正是作者对孩子们寄予的无限期望,他相信并期盼他们收获美好的未来。这样通过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主旨的教学点拨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4强化语言训练、开展教学点拨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生活中对学生语言的点拨,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汉语文字,要强化学生对知识文字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使其获得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日常和学生的谈话,在教学中和学生的交流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对语言的合理运用,以此提高学生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除了能够强化语文教学效果之外,还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言使用质量。
2.5深化思维点,实施多角度点拨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具有很强的创造精神。儿童活跃的思维是实现多角度思考和学习创造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带领学生实现新的发现。比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到最后发现青蛙是小蝌蚪的妈妈,教师就要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实现创新思考,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
2.6确定平价点、实施赏识点拨
赏识肯定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表扬。在表扬的同时传授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这样就能实现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提高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结论
文章通过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升的教学点拨方法,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学生成绩的提升和教师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张彩云. 教师反思性对话的实践模式[J]. 教师教育研究,2006(04).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典阅读;作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近年来新课标的实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与传统的教学目标相比,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但怎样才能更好的开发小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视野?针对这一课题,学术界曾展开过激烈的论争,也提出了许多有力的论据,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据只有通过实践才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反复的实践与不懈的努力才是获取真理的重要前提。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期望通过论述经典阅读教学实践来获取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有力依据,文章重点探究了经典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开展经典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经典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经典课文,且这些课文对小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教育意义。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为例,与文学领域相关的经典课文包括各种古诗、寓言、古代名著和人物事迹等等;与生物领域相关的经典课文有《小动物过冬》、《蚕姑娘》、《海底世界》等等;与历史领域相关的经典课文有《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等等;与自然科学领域相关的经典课文有《奇妙的克隆》、《天火之谜》等等。这些经典课文为小学生们构建了一片知识的海洋,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抓住这些经典课文的特点,重点通过引导让学生不仅要读懂字面意义,而且要读懂文章的内涵,强化经典阅读的作用和意义。
那么,经典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能产生哪些作用?笔者现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经典阅读能促进小学生不断的积累历史知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经典课文都是前人最宝贵的思想精华,它可以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为小学生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便是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让学生走上一条通往知识宝库的坦途,这与经典阅读的意义是一致的。因此,强化经典阅读既可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又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
其二,经典阅读能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小学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应尽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以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将有关知识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总之,需要以经典课文为平台,并不断通过这一平台,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小学生认知范围这一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
其三,经典阅读能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类经典课文向小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而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全新的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过往知识,会发现新知识的诞生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即:只有总结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才能更好的解决当前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要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否则,历史便会重演。因此,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掌握这一规律,那么经典阅读就会全面激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实现从吸收知识到应用知识,再到创新知识的演变。
二、实施经典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取经典课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将教材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单元(组),每一单元(组)都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指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以此为指导思想,提取每一单元(组)中的经典课文,并以此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组),本组收录了四篇课文,分别为《要好好学习》、《梅兰芳学艺》、《孔繁森》、《大禹治水》,而要提取经典,笔者认为关于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应作为经典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让学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来了解古今的差异,还应让学生拓展阅读《山海经》中的其他记载,正如叶老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其次再了解《大禹治水》的中心思想,并总结“第六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
(二)经典阅读课堂教学实践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经典阅读“读”什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需把握经典阅读的核心,从“读什么”到“怎么读”,实现由外在到内涵的转变。
如《大禹治水》一课,作为笔者选中的经典课文,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对学生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需在课堂学习中完成,第二个要求要在课外完成。
首先,在课堂学习中完成的阅读包括四个方面:其一,读懂文中的人物关系;其二,读出“大禹”治水的动机;其三,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其四,读懂课文的“因果”关系。
其次,需要在课外完成的阅读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查找课文出处;其二,查找“大禹”的详细资料,并向同学介绍。
因农村小学生手头的资料很少,有不少学生除了课本,其他课外资料几乎什么也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势必迫使他们向家长求助、向学校图书管理员求助、向网络求助、或向同学求助。这样,“无意”间就实现了由课内阅读转向课外阅读。长期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不断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综上,笔者认为只有这样,将课内外阅读训练结合起来,经典阅读才更具有效用;而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典课文的教育意义,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经典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环节,这不仅因为课文本身即是经典,更因为经典课文大多有着极为复杂的创作背景,而读懂这些背景,才是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加强对经典课文的开发,并强化经典阅读教学,是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4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一、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都因给的时间短,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即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分工合理、内容恰当。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选取合作的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具有合作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评估性。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为下一次开展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使其增强自信心。实施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要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关注他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三、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也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又如教学《我的战友》,是怎样牺牲的?在烈火中他为什么能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从的外表句子和插图想象:烈火熊熊,浓烟滚滚,怒目圆睁,咬紧牙关,顽强地坚持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体会当时的内心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广大教师应不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5
关键词:诵读;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们开始思索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意义,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中也逐渐兴盛,加强语文陶冶性教化功能,引导儿童形成积极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偏重于凸显语文的功利性,导致语文中人文性熏陶和教化作用不断被弱化。为了调整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建成健全而积极的情感态度,语文课堂应当积极输送经典读物,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濡染和陶冶性教化。
一、经典诵读与陶冶性概述
1.经典诵读
所谓“经典”,一般将其定义为儒家代表所著经籍,或权威性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著作。真正的“经典”应当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不朽的作品,它在时空中形成而超越时空,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而被赋予新的意义,以永恒的生命力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而进入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经典,多为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中华文化典籍,如《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启蒙读物,以及经史子集中浅显易懂的精粹。所谓诵读,是指以“诵”为主的读书方式,对文本进行详细了解,细分明读,让经典杜文在唇齿间留香,在反复诵读中自显其义。
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专指在学校的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以外的诵读活动,具体的开展形式表现为以晨读、诗歌朗诵、经典诗文、经籍背诵、经典作品讲座等。它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引导孩子全面提升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性格和文化积淀,增进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2.陶冶性
陶冶性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强调文学的文化熏陶功能,旨在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强调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潜移默化中锻造学生语言、情感和精神。陶冶性教学旨在引导教师反思语文课程的价值和意义,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小学语文课堂向学生介绍大量的经典读物,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将经典中的文化内涵渗透进自己的性格和灵魂中,建立健全的人格。教师通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引导孩子诵读经典,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并从朗读中感受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陶冶性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经典读物肩负着文化继承性,对于少儿阅读启蒙和性情陶冶具有重大意义。开展经典诵读教学需要多方的相互协作与配合。
1.学校重视经典诵读教学,加强宏观统筹
学校制定语文教学计划时,应当重视提升经典诵读的教学比重,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课内课外文化氛围。第一,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形式,增加课程种类,丰富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适当开设经典阅读课程,添加阅览室,加深学生对经典理解的广度与深度。第二,让各班级在早读和午读等课余时间进行经典诵读,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文学积淀。第三,积极推广渴望阅读,为学生推荐不同学习阶段的书目,建立阶梯式阅读,让学生有层次地进行阅读。第四,创建丰富的经典诵读形式,比如设置专门的读书角,开展“读书节”活动,组织“诗词朗诵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经典文化氛围。
2.教师教师要形成多元化教学策略,加强微观引导
教师作为经典诵读的主导者和传播者,应当全面加强经典诵读的实施效率,提升经典诵读的课堂有效性。
第一,应当注重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储备。教师作为经典诵读的主导者,应当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对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娴熟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树立崇高的榜样,将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与形,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二,把握学生的认知状态。经典诵读强调学生的记颂能力,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学生的记忆心理特征,从形象记忆逐渐过渡到抽象记忆,将学生分散而不稳定的学习兴趣进行及时的调整和集中。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速度快、跨度大、过渡性强,还应当区分低中高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认知特点,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第三,丰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采用科学、合理的经典诵读教育方法。首先,导读激趣,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引入,将经典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加强背诵指导,强化诵读效果。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比如,抓住关键词语背诵,提高背诵效率。最后,加强课程整合,拓展诵读外延。改变并丰富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的课程文化。教师通过音乐与美术课程内容的融入,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与理解力。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形象与具象的转换中,在视觉与听觉的共同熏染中,取得实质性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经典诵读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教学活动开展也应当具有持续性,学校应当从宏观上加强对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重视;教师要为提升经典诵读的陶冶性教育价值而形成多元化教学策略,加强微观引导;家长也应当给予重视与配合。只有形成对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才能真正发挥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经典诵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陶冶情操,丰富自身情感。
⒖嘉南祝
[1]贾志刚.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课程探索),2014,04.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理论与实践;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有“走形式”的情况,要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就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探寻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
一、注意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运用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感悟。如,讲解《葡萄沟》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这篇课文语言形式优美,内容翔实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学生在理解这篇课文的时候不需要教师先进行详细的讲解,而是要求学生自主围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开展阅读活动。教师可以设计细读合作感悟,在整体感悟中体会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并探究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哪些方面有所体现,紧接着让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开展讨论教学,小组长要自行阅读课文,并感悟学习中的内容,提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的理由,然后师生共同理解相关的内容和具体的段落,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可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最后,经过集体交流和反馈总结出不同的说法,由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将学生的发展看成思维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在个性感悟中有所体会,并且培养学生的感悟性思维,让学生围绕现有的学习思路,采用互补的辩论形式,在图文并茂的讲解中,品鉴文字,进而通过优美的文字介绍让学生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巧妙提问,增强阅读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这门艺术的最佳途径,通过教学能提升艺术效能。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这门艺术中,就应运用有效的提问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使阅读有效性得到最大提升,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目前比较常用的阅读教学提问法有三种:
1.观察法,即教学时通过图或者实验活动,让学生思考通过阅读能有哪些发现,并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常见的提问方式包括,图上画的内容是什么?能够想到什么?感悟到什么?这类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低年级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提出自己的直观感受。
2.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于课本,更多的则来源于生活实际。我们在学习语文时,很多问题的认识都要从实际出发,比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系列问题,问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小伙伴,我们需要对小女孩说什么呢,你想如何帮助小女孩呢?
3.抽丝法,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提问时可以通过提炼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比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话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结合这些诗句,通过逆向思维,让部分内容与结尾连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篇文章是如何进行谋篇布局的,基于此,能深刻地体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真正含义,学生也能从中受益。
4.引导法,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运用引导的方式提升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水平,很多时候学生χ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如我们在学习《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对这句话的理解比较单一,仅仅认为这是对山脉的描述,但教师需要通过表面文字挖掘内在的含义。让学生思考不同的事物若换个角度看待会有何种不同,教师可以拿一个桃子放在桌面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出桃子的样子,坐在中间的学生感觉桃子是一个圆形的物体,向外鼓着,特别像海底世界里生气的小鱼,鼓着身体。但是坐在侧面的同学,感觉桃子特别像一个带有果肉的小尖核桃,呈现椭圆形。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一个桃子为何有不同的视觉感受,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会思考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会不同。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能锻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的课程实践活动主要是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课堂实践对阅读有新的感悟,并且师生的共同努力能让课堂教学更加的丰富,内容更加的翔实,形式更加的新颖,学生就能在轻松、愉悦、自主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和成长,对学生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