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集体经济计划

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集体化;个体化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影响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关键,由于农民没有实际提高收入,或者增长效率较低,让城乡之间仍在存在一定的经济差距。所以,作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战略,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经济改革,更能带给农民真正的福利。

1集体化经济和个体化经济的区别

1.1集体化经济

土地公有制是实现集体化经济的基础条件,通过农村公共制度管理的制定和完善,进一步规划集体性,而规矩的设立大多由政府人员进行,并保证发展程序的合理化,以将经济制度予以完善,而实施内容的主要人员是农民群众。集体化经济能够有效融合社会主义经济技术和农业现状,将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实现一体化的经济制度,保证系统性的生产、制造和销售,由多元化的生产方式取代原有的单元化。另外,集体化形式需要聚拢广大农民群众,通过集体经济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的新道路。

1.2个体化经济

个体经济需要建立在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劳动者身上,以保证个体劳动或者个体经济的单独进行。同时,个体经济具有小规模、操作简单和经营活泛的特点,会被剥削的可能性较小。总的来说,个体经济的特征具有两点,第一是个人能够获得所有生产信息和生产成果;第二是自己的劳动是个体经济的基础。在个体经济中,劳动者需要负责一切生产和制造,所有的收入也都是凭借个人努力获得,属于一种私有制经济。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经济具有重要地位,并能将农村的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2农民经济建设集体化和个体化的发展现状

2.1集体化

农村集体经济相比于个体经济,其优势更加明显,加上科学化的合理管理,以及生产优势的充分发挥,能够大大提高最终效率。农村集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是大大提高了集体资源的利用率,资源损失的情况也能在合作中有效避免;第二是以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来看,集体经济更加具有规模化,也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构建,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第三是通过发展群众力量,将集体效益和局部效益充分结合,以实际保障大家的综合效益;第四是集体感能让人具有更高的凝聚力,农户也能提高生产积极性;第五是基层干部能和群众建立和谐关系,并树立榜样意识。除了集体经济的优势以外,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得不重视,比如我国传统已久的农民思想,导致集体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十分困难,并会对农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影响。

2.2个体化

很多个体经济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会采取一些不合理的手段,加上个体对创新能力的制约,会对生产造成实际影响。同时,我国还没有明确个体经济的产权关系,其会扩大个体经济的经营风险,对持续性发展造成阻碍。另外,个体经济要想融资,其实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特别是目前的很多金融机构,其为了降低自身风险,不会将贷款服务提供给个体企业,这让个体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阻碍。

3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建议

3.1农村干部发挥出实际领导作用

在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很多农民的先进意识已经具备,但在创新体系的可实行方面还欠缺一定的指导,这需要农村干部将引导和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际解放农民的思想,通过创新来强化农业生产,通过农业科技技术的指导,保证正确的发展思想。同时,作为高中生,我认为干部们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示范起到带头作用,并实现思路的创新,以最大化实现农民的生产利益。

3.2资金扶持政府的进一步完善

要建设新农村经济的发展,鼓励和扶持政策是国家应当大力实现的,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和创新积极性。作为高中生,我认为资金鼓励和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完善,首先应当将民生问题放到第一步,通过制定宽松的制度和政策为农村提供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将新的农业技术和机械化设备大力推广到农村,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和科技化,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4结语

想要促进我国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资源、生产情况,合理的发展集体化和个体化,并对个体经济予以最大的支持。同时,农业的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保证产业结构层次的提高,通过建设新农村经济,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缩短与城市的经济距离。

参考文献:

[1]乔玉增.金融支持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思考与对策探析[J].中国商论,2016(31):22~23.

[2]徐霞,王维.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现代农业物流建设分析及建议[J].中国商论,2016(14):82~83.

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2

各级政府每年年初都要对下级政府下达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其中有一项任务是下级政府本级财政投入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人均金额,这就是衡量各级财政对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是否足额的标准。一般来说,无论是县级财政还是乡级财政,都很难达到规定要求。

审查社会抚养费是否按规定标准征收。最简便的办法是审阅社会抚养费征收的业务档案,根据业务档案中法律文书记载的情况,对照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计算应征数,然后再与法律文书中决定征收数比较,就可知道是否按标准征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降低征收标准,应注意的是,有的地方为了应付检查,其决定征收数是按标准计算的,但实际征收数只有决定征收数的30%就结案了,或者长期不结案,实际上降低了征收标准。

社会抚养费属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乡镇征收的社会抚养费应全额上缴县级财政。乡镇截留社会抚养费有三种情况:一是使用专用收据收款后不上缴财政,坐收坐支,这种违纪情况直截了当,明目张胆;二是使用专用收据收款后,先上缴到乡财政所预算外账上,然后又从预算外账上拨回乡政府账上,违纪手法较为隐蔽;三是使用行政事业收费票据收款,当然也不上缴财政,这种违纪情况最严重。审查有没有截留社会抚养费的方法是查票据存根,先到县财政局把各乡镇领取的所有票据的登记情况抄下来,然后按登记情况找票据存根,结合查账,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审查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的使用情况,要以财政决算报表为依据,县财政安排给乡镇的计划生育经费在乡级财政决算报表上有反映。这笔经费一般拨到乡镇机关账上,仔细审查乡镇机关账上“计划生育支出”科目的真实性和金额,就能查出计划生育经费是否被挤占挪用。有的地方计划生育经费设置了专账,就要审查专账中是否列支了属于乡镇机关的开支。有的地方计划生育中央转移支付,采取县计划生育委员会设账统管,乡镇有关开支拿票据到专账报账的方法,这时就要仔细审查乡镇报账的真实性,如某镇拿到专账中报账的票据中有大量领取“独生子女费”的表单,结果延伸审计发现,这些领取“独生子女费”的人员都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他们的“独生子女费”都在他们工作的单位领取了,根本不存在从计划生育中央转移支付中领取,从而查出该镇作假套取计划生育经费到镇政府机关账上使用的违纪问题。

违规罚款一般是乡镇政府对已婚育龄妇女没有按期进行“孕检”、“环检”而实施的罚款。有的地方为了有效地对已婚育龄妇女的上述“双检”进行管理,采取了订立《村民自治公约》或者村委会与已婚育龄夫妻签订计划生育协议的管理方式,并约定如果没有按期进行“双检”则给予一定数额的罚款。有的乡镇就是根据这样的约定对没有按期进行“双检”的已婚育龄夫妻进行罚款。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没有赋予政府对计划生育对象实施罚款的权力,而村民自治或签订协议的管理方式,其约定双方是村民自治组织与村民之间,乡镇政府不是关系人,不能行使执罚权,所以其收取的罚款属于非法收入。

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3

关键词 乡村旅游;现状;问题;对策;湖北荆州;桃花村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15-01

1 桃花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桃花村位于荆州古城西门外约6 km处,是太湖农场管理区的一个生产队。1996年几家农户在棉田里套栽桃树收益颇丰。2001年生产队组织规模栽桃,形成了40 hm2桃园。得益于桃花盛会品牌效应的推动,目前桃花村已建成80 hm2桃园、100 hm2梨园、33.3 hm2科技示范园、6.67 hm2莲花岛屿、13.33 hm2垂钓基地及58户农家特色餐店,年接待游客规模多达150万人次。如今的太湖桃花村是一个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田园采摘、田园认领、田间劳作及垂钓和水上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胜地,是荆州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为了响应国家旅游局打出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2]。有关部门先后对桃花村共投入资金3 000多万元,完成了“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六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广场、电信、宽带网、平整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桃花村拥有许多文化品牌,如“桃园三结义”,还有桃花节与桃花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11年11月获得了“湖北旅游名村”的称号。

2 桃花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桃花村“农家乐”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的产物,是以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游客到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拥挤的交通、巨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等让大量城市居民渴望到郊区乡村去满足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逃离喧嚣的都市生活,休闲度假市场需求大幅度上升,这就为桃花村旅游的兴起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桃花村旅游是响应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实施,并且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它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科学的规划,改变了落后的农村面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解放剩余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小了城乡差距,同时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1]。

3 桃花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单一

经营管理者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忽视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3]。桃花村顾名思义是以桃花为主,经营管理者就仅仅开展以赏花摘桃为主的旅游活动,特色单一,很难使游客二次或多次旅游。

3.2 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桃花村已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仍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如道路没有明确的分级,仅有主干道和田间小路,主干道狭窄,只能并走2辆车,田间小路坑坑洼洼,不利于游人行走;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就在景区广场或路边停靠,造成旺季交通大拥挤;洗手间设置不够且内部设施不齐全;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或基本没有,缺少一些游乐健身设施;餐馆、酒家设施条件差,难以留住游客。

3.3 资金投入不足

乡村旅游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及对外的宣传促销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桃花村引进资金力度不够,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大大制约了桃花村的发展[4]。

3.4 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是大多数景区出现的问题,一到旅游旺季,交通不畅,人满为患。游客乱丢乱扔现象严重,乱踩乱踏,攀爬现象也很严重,导致许多树木的枯死。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很好的分配客流量,影响了游客旅游的心情。到了淡季,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让在淡季的游客对旅游区的印象大打折扣。

3.5 植物配置单一

植物配置主要是桃树和紫叶李,还有少量的樟树、桂花等,灌木就是海桐、大叶黄杨、红继木等。植物搭配单调导致桃花村的植物季节性非常明显,夏天景色迷人,秋冬季节萧条冷清。

4 桃花村旅游发展对策

4.1 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一是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二是充分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三是加强景区管理人员对景区管理的认识,组织一些员工到相近或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去考察学习,借鉴创新使桃花村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针对乱踩乱踏胡乱攀爬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或警告,设置宣传标语,减少游客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游客、景点双赢的局面。招收专业管理人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5]。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修建一些宽阔的主干道,设立分级公路,减轻旺季客流量的负担。在旅游旺季可以分派工作人员免费充当导游,有意识的进行分流管理,大大减轻人满为患的局面,也提高了游客的旅游质量[6-7]。桃花村应多引入一些观叶观花植物,改善目前植物配置较少的现状。植物选择时应注意做到体现植物春华秋实的本质,无论游客什么时候来到这里都感觉到强烈的季节变化。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道路两旁的绿化,如在人工桥边种上迎春花,路旁可规划出2~3 m宽的绿化带,由高大的乔木到低矮的灌木,层次分明,增加绿量以达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效果。

4.3 开发新型旅游项目

桃花村的主要项目是观赏桃花和采摘活动,这就形成了严重的季节性。旺季很旺,淡季游人稀少。开发一些娱乐活动如土壕对战、骑马游桃花村这样的野趣活动在淡季也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到来。建设农业研究基地,不光是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而且那些新型农产品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5 参考文献

[1]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2] 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7-24.

[3] 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3):63-68.

[4] 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1999(4):75-77.

[5] 刘爱服.试论京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1):68-71.

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4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劳动力;现代化

一、中原经济区劳动力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中原经济区富有充足的劳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者的素质整体有所提高,但要符合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达到劳动力现代化的标准,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

中原经济区劳动力的一些价值观念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矛盾。随着劳动力的效率意识、利益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提高,无形中使劳动力过多的重视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质量,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提高。社会上也出现了黄赌毒泛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出现了信仰危机、诚信危机、社会道德缺失等。

(二)思想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个人品德有待提高。在现代社会中,有些人理想信念不正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长;有些人品德欠缺,不讲诚信、人情冷漠;更有甚者,还故意违反、嘲笑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其次,社会公德不尽人意。出现酒后驾车、无证驾驶、毁坏路灯、乱倒垃圾、毁坏公物、假冒伪劣等现象。再次,职业道德有待提高。一些医院以药养医,教育工作者乱收费、不为人师表,机关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部分企业克扣工人工资等。最后,家庭美德参差不齐。随着社会进步,各种文化的聚集,一些家庭内部夫妻对立、外遇横生、父子不和、亲情淡漠,甚至有杀兄弑母、兄弟残杀等恶性案件。

(三)职业素质需要提高。

首先,身体素质方面。在中原经济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缺少基本医疗设备,加上收入低,社会保障缺乏,很多是小病拖成大病,严重影响了身体素质的提高。此外,长期办公室的生活也导致身体缺乏锻炼,影响体质的增长。其次,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从整个中原经济区看来,教育水平较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落后的教育使得劳动力整体的素质比较低。再次,职业技能方面。很多劳动者如岗前都需要参加耗费巨大的岗前培训,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很顺利的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

(四)生活方式有待改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职业和阶层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却有着相同的弊端。现代社会中,劳动力极度缺乏体育锻炼,有病不求医,缺乏主动体检,不吃早餐,与家人缺少沟通,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长坐不动,缺乏睡眠,不合理饮食,甚至吸毒,酒后驾车,赌博,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

二、中原经济区劳动力现代化的原因分析

中原经济区劳动力现代化的不足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主要总结以下几点:

(一)经济发展的限制。

经济发展是劳动力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中原经济区域内的经济多是以如农业、煤炭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相应的对劳动力培养方面的支出就会不足,造成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另外,中原的经济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相对的对于高素质的劳动力提供的待遇水平、配套环境也相对不如沿海发达地区,这就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现象,大量的高端劳动力流失严重。

(二)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原地区向来被看做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经常被作为古代帝王的建都之地,因此,古代儒家思想和封建传统观念在千百年的传承下,已经深入中原人民的心中。中原经济区的劳动力相对来说,也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的。在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使得中原经济区劳动力的思想素质落后,受传统思想文化和旧教育体制的影响较深,“知识改变命运”,被大多数农民看成是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因此,教育一般被看做是为未来谋求生存的一种手段,而没有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

(三)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教育是劳动力现代化的主义推动力,然而,现存的教育体制与劳动力现代化的发展不相适应。第一,基础教育薄弱。以河南为例,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来源单一,针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不足,农村教育政策实施不够彻底,使得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小学及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 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 ,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 10% 。第二,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中原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重点学科整体数量偏少等问题。第三,职业教育相对滞后。目前,中原经济区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劳动力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培训,是为城市或发达地区培养劳动力,并没有把参与职业教育与制定职业规划结合起,因此积极性不会很高。

(四)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

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给方和劳动力需求方与供求双方的交换构成的。构建机制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有助于劳动力的就业,为劳动力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然而,中原经济区的劳动力市场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劳动力素质不高,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缺失等。

(五)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

中国社会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主要矛盾还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之间的矛盾。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有可能会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有所忽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使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政府的投资和支持以前的重点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原地区相对来说是一块塌陷的区域,受政府的关注不够高。这就直接影响了劳动力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殷陆君.人的现代化.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5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理念陈旧,缺乏个性

我国很多城市,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随之西化,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条件适合也是可以完全照搬的,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会取得好的效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最后适得其反,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经常需要改造,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1.2、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够

市花市树是一个城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树种,它们往往观赏价值高,在本地区的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一味地栽种市花市树追求所谓乡土树种、地方特色的现象,会导致城市绿化景观极其单调,反而因此缺乏生气和地方特色。我们不能一味地通过增加植物种类或景观类型,甚至盲目地从外地引进物种以试图丰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并不等同于物种丰富度,因为如果在城市的每一块绿地上都尽可能地增加植物种类,就整个城市范围来说,物种的总量并没有增多,而景观多样性反而减少了。物种多样性高也不一定表示生态系统最稳定,景观多样性高也可能意味着生境破碎化。

1.3、忽视了城市园林的实用性

受经济条件和观念的制约,许多城市对园林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一味去追求大,求气派,不从园林的自身功能和市民需求出发,却盲目追求景观,忽视城市园林景观的实用性和生态效益。很多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往往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暂时利益,而把城市绿化放在次要的地位。

1.4、不注重植物景观的配置设置

城市的绿色主体是园林绿地系统,这些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和估量的效益。城市园林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它绿地几大类型,每一类绿地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它们的功能不尽相同,规划设计手法与建设也必然应有所差异。然而,在现代城市的绿化建设中,不注重绿地的实际位置与周边环境、混淆不同绿地的实际功能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城市中建设的大量公园绿地中,有些绿地仅仅着眼于城市空间的大尺度,而忽视了城市绿地满足市民休闲游乐的功能;有的地方,城市开敞空间是越拆越多了,可供市民聚集活动的场所却相对越来越少,需要加以关注。

2、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影响因素及实际应用分析

2.1、自然特征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对不同自然特征进行更好的利用,对地质地貌、植被、气候条件等因子都不是以个体形式单独存在,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然特征因子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出现复杂的联系。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不同的影响因子进行充分的研究,同时,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进行保证。

2.2、地域人文特征

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合理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尊重地域人文特征并使之获得延续。无论是哪一种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流派,也不管其属于哪一种形式的园林设计风格,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时期下实现工作,都是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也都存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相应的科学背景。也就是说,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人文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有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且它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实践的实际应用手法上同样具有多样性,且十分有效。

2.3、遗迹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

历史遗迹主要指的是人类在某一地域范围内进行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印记,这类印记可以将人们同地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直接的反映出来,是地域特征存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以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对相关遗迹的利用,风景园林设计以尊重历史为前提,合理地对旧有景观进行富有时代特征的改造。

2.4、人文符号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

在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园林设计作品中,可以发现很多人文符号的运用。例如,在1972年所设计完成的富兰克林纪念馆,相关的设计师就把纪念馆的主体放于地下,而把原有的富兰克林故居建筑作为了一种人文符号来进行应用。通过用不锈钢架子进行故居建筑轮廓勾画等手法,就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通过景观进行营造,以使得场景具有一定的符号化特点,保证整个风景园林景观的细节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生活情趣。

2.5、民俗风情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

在中国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各地域不同的文化特征以及生活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民俗风情。而对于所有的民俗风情来说,其发展到今天对地域开发以及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规划过程中,就需要对相关的地域所具有的民俗风情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充分的进行表达。

2.6、社会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

风景园林的设计以及建设是城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具有满足市民进行休闲活动的社会功能。所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更应该表现的是开放的状态,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努力设计各种类型的场地用于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在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社会公益性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前提,时刻同时代需求相联系,通过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方法进行园林建设的指导工作。

3、改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措施探讨

3.1、提高重视程度

在讲求低碳社会的今天,园林建设是一项很符合这一宗旨的工作。政府部门应该首先加大对园林规划建设的投入,有了资金的投入才能推动园林工作的有序开展,与此同时政府要将相关的园林的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录中,在具体的工作中通过媒体宣传城市风景园林的相关优点,以此让社会民众以及相关企业加深对园林工作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在具体的工作中通过开展相关的园林公益活动,以此深深的将园林工作的相关性印在民众以及相关企业的心中,在具体的工作中多多的征求人们的意见,争取园林的工作得到群众的支持。

3.2、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为保护和维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首先,对于城市中的那些生态环境敏感区,要切实地加以保护、恢复和维持。通过生态廊道将城市中的人工和自然园林绿地连接成网络,构建人工复合生态环境系统,确保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其次,要按照建设生态园林的标准,规划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为此,可以采用乡土草种-花种-树种,因地制宜,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就园林绿地中的植物栽植而言,乔-灌-草的植物配比是否合理,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能真正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基本生态功能,是真正实现园林绿化技术生态转型的关键。

3.3、以人为本,关注实用性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园林绿地是为人服务的,而非仅仅为美化而兴建。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居民提供一种休闲、生活及工作的环境。是防灾还是遮蔽,是收获还是休息,或是科普教育等,园林绿地建设的目的要明确。模仿自然景观-自然植被及自然环境,把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防止“为美化而美化”,防止把城市绿地当作花园来做的错误做法,只有这样的城市绿地才最具有活力和生机。因此,只有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化,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3.4、结合城市特点,因地制宜

在具体的园林的工作中,要强化每一个细节的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相关设计理念。我们知道每一个城市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特色。所以对于园林的相关工作人员来说,要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利用城市自身的很多元素,有效的拉近园林和民众的距离,让人们真正的感受到园林工作的意义以及重要性。

总言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根据时展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自身的环境和文化内涵出发,构建属于城市的独特名片,要以和谐统一的思想来进行植物的设计选择,既要彰显植物的独特魅力又要符合城市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徐玲.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及养护管理[J].吉林蔬菜,2014,Z1:40-41.

[2]黄惠勇.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与景观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4:2.

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6

关键词:乡村环境 治理变化 存在问题 完善对策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开展,我国乡村地区在实际发展中,受经济社会及改革开放的影响,其自然环境、内部构造以及相关组织形态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还给乡村治理带了许多问题。在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对乡村质量环境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完善途径,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与传统的乡村社会相比,现今的乡村社会已经被彻底重塑,在弥补传统乡村社会中存在的不足时,还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的变化中,第一,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大量务工人员的外出,对乡村人口的整体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乡村日常生活中,家电的普及,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三,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及道路交通的不断改善,乡村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缩小城乡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拉近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其次,除了乡村社会发生重塑外,针对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还体现在乡镇政权上。受乡村整体变化的影响,导致乡镇政权处理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尤其是乡镇政权自身建设中,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乡镇政权不完善,直接影响该地的发展。

二、乡村治理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一)乡村社会新增了一些不和谐因素

作为当前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重塑在附着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跟上了社会发展步伐。但在实际应用中,随着乡村重塑的大力开展,所引发的不和谐因素也逐渐浮现,首先,人口问题。面对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多为老人、妇女及儿童。其次,养老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人口流动的影响下,导致大量空巢现象出现,在影响社会和谐的同时,还极大阻碍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留守儿童问题。2006年,我国农民工子女有2300万是留守儿童,现在也没有减少。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使很多孩子在受教育期间多跟没有教育能力的爷爷奶奶在一起,造成了很多问题。最后,村民自治能力难以提高。现在的很多村委会,很难找到能很好胜任村组干部的人才,很多自治组织常常被家族或乡村混混控制着。

(二)乡镇政权治理能力衰退

结合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导致乡镇政权在实际实施中,引发了许多问题,首先,乡镇地区自主能力非常小。一般来讲,只要涉及到乡村工作,各级政府都要在乡镇落实,且每项工作在开展时,需要经过投票,一旦出现问题,则无法依据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应对,导致该项工作处于瘫痪状况。其次,在乡镇政府办公中,面对大量的债务,对乡镇政府的信用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在情况严重时,导致讨债冲突的发生。最后,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在开展工作时,没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本着“民不举官不究”的工作态度,导致许多该及时制止的事情发生,如:违法建房、葬坟等问题。

(三)国家统筹城乡工作的阻力增大

在当前开展的城乡统筹活动中,其核心目标在于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第一时间分享到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在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喜悦时,还能第一时间了解党和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运行中,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受教育水平的影响,这些工作在实际开展中,仍会遇到一定的阻碍。

三、完善乡村治理环境的对策

针对当前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乡镇政府结合着本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而在其实际完善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首先,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时,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的同时,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将环保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确保乡村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其次,针对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其采取措施时,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在规范环境治理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在乡村环境治理中,要想从根本上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并非一朝一夕、一人两人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及乡镇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在环境治理中有据可循,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还能推动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在开展乡村环境治理活动时,需要相关人员结合着该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环境治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在确保环境治理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以此来达到预定的治理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在治理环境时,要想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其核心因素在于采取与之相符的治理措施,并在开展过程中调动村民的环保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乡村治理环境的效果,才能进一步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正宏.乡村治理:精英与政府间的博弈[J].学术界,2011,(11).

[2邓大才.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传统及新的尝试[J].学习与探索,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