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应对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震的应对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震的应对措施

地震的应对措施范文1

【关键词】地震采集 覆盖 影响

陕北富县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行政区划隶属陕西省富县、黄陵、洛川、宜川、甘泉及延安等五县一市,本区地处黄土高原。工区地表均为黄土塬冲刷区,总体呈西高东低的趋势。西部最高海拔1600m,洛河一带海拔较低,为920~1200m。区内沟谷纵横,塬、梁、峁、坡、沟纵横交错,地形十分复杂。塬、梁、峁上均为第四系黄土覆盖,黄土层厚度100~350m。黄土覆盖为地震的采集制造难题,所以分析黄土覆盖的影响为地震的采集处理有重要的意义。

1 地震勘探目标层

本区中生界油藏类型以岩性、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本区古、中生界生烃条件均比较好,具备基本的生储盖条件,形成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系延长组这三套最主要的生储盖组合。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为天然气富集层系,盆地内绝大部分的石油地质储量都分布在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本区主要目的层为奥陶系马家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三叠系延长组,几套目的层在全区均有分布。2 地表地震地质条件

富县地区地表属典型的黄土塬地区,总体呈西高东低的趋势,西部最高海拔1600m,洛河一带海拔较低,为920~1200m。区内沟谷纵横,塬、梁、峁、坡、沟纵横交错,坡陡沟深,地形十分复杂,具有黄土覆盖厚度大、地形起伏高差大、表层结构变化大(低降速带厚度大、高速层顶界面横向变化小)等特点。

黄土塬中心一般为巨厚的黄土覆盖,厚度200~350m不等,自上而下分为干黄土层、潮湿黄土层、含水黄土层、第三系红土层。潜水面深度较大,从几十米至百余米不等。黄土塬地区由于雨水和洪水的长期冲刷,形成了大沟、小沟、毛沟等树枝状沟系,河谷、冲沟两侧出露基岩,河道表面覆盖有砾石、泥沙,有些地段直接出露基岩,岩性以第三系砂泥岩和白垩系砂泥岩为主,间或有少量的第三系红泥。干燥疏松的黄土层孔隙度大,弹性差、速度低,非均质性极强,对地震波吸收和衰减作用严重,激发能量散失极快,激发、接收条件极差。折射波及多次、低频散射、面波发育,原始记录的信噪比低。表层结构横向不连续,导致激发能量不均匀,波场、波形变化强烈,不利于地震资料的处理。

3 地震采集技术难点

本工区从地形上来讲属于山区地形,但同时地表又存在着巨厚的低速黄土,又有黄土塬的特点。在详细分析以往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本次地震资料采集主要存在以下技术难点:

(1)黄土层对地震波的能量吸收衰减作用强,地震激发能量有效下传困难。地面松散黄土影响接收效果,使得所获资料信噪比低。

本区黄土层厚几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尤其是上部的疏松干燥层,对地震波具有强烈的吸收、衰减作用,激发能量散失极快,不利于地震波的激发。地面多松散黄土,检波器与周围介质物理耦合性差,上下介质间物理耦合性也差,严重影响检波效果。

(2)斜坡地带的激发及观测系统问题突出。

从以往采集资料可以看到,由于斜坡地带激发能量的向外散射作用,黄土塬区斜坡地带地震采集效果不理想,激发效果有待改善。

(3)地震波场复杂,获得高信噪比的地震资料难。

黄土层因雨水长期冲刷、切割使得沟壑纵横,又由于层间压实作用差异,导致了各向异性,因此地震波场复杂,如浅层多次折射波、散射波、侧面波等次生干扰波及随机干扰波较强。

(4)表层结构及地形复杂,静校正工作难度大。

探区内塬、峁、梁、坡、沟发育,地形起伏剧烈,表层结构复杂多变,表层调查难度大,低降速层巨厚且横向变化较大,很难准确建立表层地质模型,使得静校正问题突出。

(5)目的层埋藏较浅,且以岩性圈闭或低幅度构造和岩性圈闭为主,对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要求高。

本区三叠系延长组主要目的层埋藏较浅(500-800ms),浅层地震资料有效叠加次数很低,影响叠加效果,资料的信噪比难以提高。再加上面波及面波区强噪音、折反多次等地震规则干扰波在浅层表现的尤为强烈,反射波近地表射线路径复杂,静校误差对浅层资料影响程度大,NMO速度较中、深层地震资料对叠加效果更为敏感,且难以求准,影响叠加效果,降低资料的信噪比。本区中生界多为岩性油气藏,或低幅度构造和岩性油气藏,对地震勘探分辨率要求高,需要保护地震波的高频成份,而巨厚的黄土层对地震波衰减严重,影响储层预测的效果。

4 技术对策

针对以上技术难点,结合对本区以往地震资料的分析论证,初步认为应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以提高本区地震采集资料的品质,达到本次地震勘探的部署要求:

(1)在分析总结以往鄂南各探区进行的激发、接收攻关试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表特征,优选激发岩性、井深和多井组合井数,充分考虑虚反射的影响,改善激发子波的频率特性;优选激发药型和药量,加强激发能量。以往攻关试验成果表明,在黄土塬区采用红胶泥激发、井深13-15m、15组合井数、1-2kg小药量高爆炸药进行激发效果比较理想。选择合适的检波器组合组内距,以削弱随机干扰,提高资料信噪比;选择合适的组合基距及图形、组合方向,以压制线性干扰。

(2)采用适当加大药量,或者多次激发垂直叠加的激发、接收方法解决斜坡地带激发能量的外泄问题,改善斜坡地带的激发效果。

(3)选择合适的接收参数以利于压制干扰。采用多检波器组合压制环境噪音,并采用较高的覆盖次数,进一步提高资料信噪比;在接收因素上,严格埋置检波器和加强检波器组合试验,以利于压制干扰。

(4)在系统分析以往资料,总结以往勘探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结合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建立物理模型,进行充分、科学的参数论证,选取合适的观测系统参数,确保本次采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采用小药量激发以提高主频,采用多井组合激发以拓展有效带宽,有助于提高分辨率,满足低幅度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牟永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

[2] 朱光明.垂直地震剖面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

地震的应对措施范文2

洪涝灾害包括“洪”和“涝”两种。其中,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积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雨涝灾害。由于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有时难以准确界定,往往统称为洪涝灾害。在我国,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有发生洪涝的可能性。

应对措施:突然遭到洪水袭击时,要沉着冷静,并以最快速度安全转移。安全转移要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人员后其他人员。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心切而贻误避灾时机。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寻求救援;无通讯条件的,要想办法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当住宅遭受洪水淹没或围困时,应迅速安排家人向屋顶转移,并想办法发出呼救信号。条件允许时,可利用竹木等漂浮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离避开,防止触电。对于因呛水或泥石流、房屋倒塌等导致受伤的人员,应立即清除其口、鼻、咽喉内的泥土及痰、血等,排除体内污水。对昏迷伤员,应将其平卧,头后仰,将舌头牵出,尽量保持呼吸道畅通,如有外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处理,然后转送医院急救。

二、泥石流

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应对措施: 泥石流发生前,河流会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发生泥石流时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去,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向泥石流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跑,发生山体滑坡时,同样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发生滑坡后不要再闯入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找寻损失的财物。可以马上参与营救其他遇险者。不要在滑坡危险期未过就回发生滑坡的地区居住,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带来危险。滑坡已经过去,在确认自家的房屋远离滑坡区域、完好安全后,方可进入生活。

三、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其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应对措施: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人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则应站在门框下方,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旷的地方去。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则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发生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

发生地震时,公共场所的人会因惊恐而发生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往往找不到逃生的出口的缘故。这时需要的是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四、雷电雷击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放电现象,多发生在夏季。雷电释放的能量相当大,产生的强大电流、灼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剧变的静电场和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给人们带来了多种危害。

应对措施:雷电发生时,如果在室外,应立即停止室外作业,躲进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中。或者找一块地势低的地方,蹲下,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体向前屈,不要躺在地上,尤其不能大家集中牵手靠在一起。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其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不要开摩托车、骑自行车赶路。打雷时要远离树木、电线杆、烟囱等尖耸、孤立的物体,不要靠近金属物体、铁轨、棚屋和岗亭。在空旷场地上不要打伞,不要把锄头等金属工具扛在肩上。如果在室内,不要靠近水管、暖气管、煤气管,尽量不要使用家用电器,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最好拔掉所有的用电插头,同时关好门窗,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在发生雷击火灾时,要迅速切断电源,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五、冰雹

冰雹,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暴晒气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遇到冷空气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越来越大,多了云托不住,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冰雹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地震的应对措施范文3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地震灾害极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扩大,做好安全生产领域防震减灾工作,有效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贯彻*年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领域防震减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全球大陆35%的7.0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我国,全球因地震死亡120万人,我国占59万人,居各国之首;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区域,50%的国土面积,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位于Ⅶ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域。地震形势非常严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危机管理意识。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认清当前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和复杂的形势,深刻认识安全生产领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安全生产领域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灾害及其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尤其是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把制定地震灾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预案作为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主动与当地地震部门联系,根据本区域地震活动的特点和趋势,有针对性地组织排查、分析地震灾害可能对本地区安全生产造成的危害,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本部门有关地震灾害的应急预案。要督促、指导、检查本地区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运单位组织评估地震灾害可能对本单位重要生产经营设施、场所及作业活动造成的影响,按照有关规定加固设防,并针对地震可能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制定地震灾害有关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要在危险性分析、消除隐患和完善安全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会同地震部门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地震灾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演练,通过演练,磨合机制,检验预案,教育公众,提高防灾、减灾和避灾能力。

三、加强领导,把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作为同级政府防震减灾工作领导机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和责任单位负责本部门防震减灾工作,按照防震减灾联席会议的部署,配合同级地震部门抓好本地区安全生产领域的防震减灾工作。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各类安全生产检查、督查中,要重视对重要生产经营设施、场所地震应急准备情况的检查;在办理安全生产各类审查、验收、许可时,要重视对抗震设防状况的核查;发现生产经营设施、场所不符合防震减灾有关规定、标准,可能导致次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要督促有关单位改正,必要时提请地震部门处理。对于地震灾害容易引发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生产经营设施、场所,安全监管部门和地震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加强监控和管理。

四、建立健全协调机制,联合应对地震灾害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地震部门要建立安全生产领域防震减灾工作的协调联动机制、信息通报和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反应灵敏、协同应对,形成应对地震灾害的合力。

地震的应对措施范文4

关键词:矿震;监测技术;应对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247

0 前言

山东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黄金等资源生产基地,矿震的发生严重威胁着矿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而且山东省的矿震灾害发生频次大、风险大、影响范围广,这更加剧了矿产资源开采的难度。了解矿震灾害发生的机理,加强矿震预防监测技术的研发,才能有效防范矿震灾害,提高矿震应急处置能力。对于企业安全生产、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山东矿区矿震灾害发生机理分析和监测系统现状调查

1.1 矿震灾害发生机理分析

引起矿山开采诱发地震的主要原因为:开采直接引起崩塌、冒落、瓦斯突出;开采载间接诱发地震,即在一定构造环境下,由于应力集中引起岩石破裂和应变能释放;主关键层的突然破断导致覆岩大结构瞬时失稳。

(1)开采直接引起煤与瓦斯突出或瓦斯爆炸。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当瓦斯含量高于维稳的临界值范围时,则矿井易发生以煤与瓦斯突出为主的动力灾害,引发矿震。山东境内高瓦斯矿井较少,但仍然存在。如山东三河口煤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需要根据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条件做出监测及预防。

(2)应力集中导致煤岩体发生瞬间能量的释放引发矿震。当开采程序不合理时,随着煤层推进,施加在煤岩体上的应力持续增大。则煤岩体所摄入的能量急剧增大,能量平衡系统被破坏,也使得其自组织平衡被打破,诱发能量的突然释放[1],这是山东省部分矿区的矿震诱发机理。

(3)主关键层的突然破断导致覆岩大结构瞬时失稳。顶板岩层破裂高度随着工作面回采范围的增加逐渐向高位发展,重复开采后采高增加导致冒落高度增加,达到了巨厚坚硬岩层悬顶破断极限,最终诱发高位岩层结构再次失稳,从而诱发动力现象[2];同时,采高增加导致岩层移动线外扩,高位巨厚坚硬岩层悬露范围扩大,直至失稳而诱发矿震。此为山东省大部分矿区发生矿震灾害的主要机理,如山东兖州矿区部分矿井地层中存在砾岩等坚硬岩层,在开采中存在发生矿震的危险性。

1.2 矿震监测系统现状

目前各大矿区已逐渐形成了以主要监测对象为中心的矿震监测网络平台,但也有部分矿区的监测台网密度不够,缺乏矿产企业间的交流,不能形成矿区一体化监测系统。以调查结果中的山东兖州矿区为例,了解目前矿震监测台网在矿区的建设及运作情况。

2005年,兖州矿区数字遥测矿震加测台网开始正式实施单台运行,随后变更为台网全部台站运行、监测,形成了以鲍店煤矿为台网中心,东滩矿、兴隆矿、南屯矿、济二矿、济三矿等8个观测台站组成的兖州矿区数字遥测矿震监测台网系统。而兖州矿区针对矿震发生的密集区,还实施追加多套地面流动台网从而加密观测,增加在灾害重点区域的矿震监测能力。因此目前的整个矿震监测台网系统各观测站运作方式大体如下:

矿震发生地震计接收地震数据采集器将模拟地震信号转为数字信号与GIS信号进行编码传输超短波数字传输电台发送台网中心接收信号。

对于当前所实施的矿震监测系统,矿区台网中心监测人员会及时总结矿震发生情况,确定矿震信息,包括发震时刻、震中坐标、震级,并将所得信息及时汇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做出应对方案,尽可能降低矿震危害程度。但由于矿震台网属于稀疏监测,加上矿区机电干扰严重,介质结构强烈不均匀和波速强烈各向异性的条件,多数矿震不能监测记录清楚;且矿震监测系统中的地震计的灵敏度、反应定位设备的精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2 山东省矿震监测工作对策

对于矿震灾害的预防,我省针对部分矿区的矿震监测密度不到位,如测震台网密度、流动地震监测设备的配备、地震现场流动组网能力、矿山企业专用地震监测台网运行密度等,专业监测人员技术水平及震速报制度、流程及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

(1)对于存在矿山地震危险性的各矿井企业,应当合理进行开采部署,减少覆岩的悬空面积与采空区周围的能量积聚;应督促其当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针对矿震发生机理,制定编制特定的监测预警方案,做好预防措施;能够准确确定矿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结合煤矿实际情况,完善矿区千米尺度破坏性矿震监测定位系统。

(2)地震局及其相关机构应当加强针对矿震频发矿区的矿井企业的监管,积极为企业培训预防矿震灾害的基本能力;加强对企业员工、企业领导的自我素质的提高;让矿区内人员了解矿震预防知识,减少矿震而导致的人身财产伤害。

(3)各科研机构及高校,应积极研究新技术、开发新设备、培养新人才。针对矿震诱发机理,研究防治矿震的新技术,努力争取从根本上杜绝矿井地震的发生;而与此同时应当积极研发监测设备,不仅仅是预测预警设备,还有矿震强度、地点等全方位预测设备,并为企业和相关部门培养相关人才。

3 结论

针对目前的矿震监测不足,山东省各矿区应积极推广应用远程在线预警综合系统,利用远程设备配备专家进行矿震的实时分析研究,提高监测水平,且将各个矿区的矿震监测信息汇入全省地震监测系统,统一进行管理;各级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应积极发挥自主作用,积极研发新技术、新设备;矿区内地震灾害的发生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措施及政策,做好矿震的监测及预防。

参考文献:

[1]陆菜平,窦林名,曹安业等.深部高应力集中区域矿震活动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1):2302-2308.

[2]刘健,吕建为,盛立等.关键层运动诱发矿震的SOS微震监测分析[J].中国煤炭,2012,38(05):70-73.

地震的应对措施范文5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城市规划评价

工程地质是以环境工程地质学里的方法、理论、资料为基础,将环境科学与相关科目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基础理论。工程地质,是为顺应人类经济活动、工程建设的需要,为实现合理的城市改造、地质开发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且保护环境而兴起的,用以查明、勘探自然地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作用,由此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一.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 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 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 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 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 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在城市规划时,需对其旧城区的电缆、古穴、下水系统、人防工程等进行评价与探查,从而制定图纸,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需要针对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进行评价,主要为城市建设中的新城区开发,提供相应环境工程地质资料。

3.边坡稳定性评价:对人工斜坡与自然边坡进行研究,根据所得信息数据预测山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与财产的危害系数,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根据场地地质结构,对发生地震的几率作分析,依据地震的实际案例,研究建筑物所能承受地震所产生的扭转力、竖向力,并根据破坏效果分析、改进建筑方案。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对水库进行分析,研究因蓄水所诱发的地震、岸边再造等问题,对其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还需研究城区污水大量排入溪水、河流、湖泊等引起的地下水质变化、恶化,从而对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进行评价,为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生态保护计划。转贴于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它是地质环境质量的第一要素,是指受地震运动、现代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地壳内在运动影响后的稳定度,其涉及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地层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强度、结构、力场等方面,而地震活动对区域地壳的稳定性影响最大。针对地震带的城市建设,对其地层结构分析、评价,利用所得数据信息,提高城市规划中的建筑整体综合抗震能力,加强对地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 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工程地质的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依照环境工程地质学对场地开展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为获得更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提供资料。或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突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以及经过这些影响与破坏后,反过来对人类生命安全、生活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例如,山林过度的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

地震的应对措施范文6

对这些孩子的心理辅导要本着以下几条原则:

(1)让孩子宣泄负面情绪,避免情绪压抑。

(2)鼓励孩子表达和沟通,同伴间相互分享情感,避免自闭。

(3)鼓励孩子直面灾害,避免逃避。

(4)让孩子想到我还有什么,还能做什么,增强生活的自信心,避免悲观绝望。

(5)鼓励孩子多做户外运动,多帮助他人,避免过度的自我关注。

(6)帮助孩子们树立理想,制定未来规划,把悲痛升华为力量,避免停滞不前。

以下是不同年龄的孩子在经历灾难后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不同年龄段孩子震后可能出现的创伤性心理反应

1、6岁~12岁的孩子

(1)反复叙述创伤的经过。

(2)明显的焦虑与害怕。对灾难后某些特定事件感到恐惧,不能接触。担心、恐惧灾难再度发生。

(3)不愿想起的视觉图像与创伤记忆挥之不去。

(4)在学校不易专心学习,成绩下降。

(5)日常行为改变。如行为退化到较小年纪的状态,或者对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6)性格变化。更加内向、退缩、沉默不语,或特别爱反抗、不听话。

(7)身体状况发生变化。如出现睡眠失调问题:做噩梦、梦游、不易入睡等。或总是感觉身体某部位疼痛,或查无原因的病痛。

(8)对灾难周年纪念、节日的哀悼有心烦和不安的反应。

2、13岁~18岁的孩子

(1)产生灾难引发的失控行为。如不顾危险拼命进入灾区抢救生还者,或有其他危险行为。容易发生意外。

(2)尽力压抑异样情绪,如哀恸、罪恶感、羞愧等。

(3)发现自己对灾难的图像与记忆挥之不去,并为此烦恼不已。

(4)为避免面对内在伤痛,逃避参与许多外在的活动。

(5)行为方式改变。为逃避因灾难生成的创痛与记忆,模仿大人的行为。如结婚、怀孕、退学,切断与旧友之间的关系等。或害怕长大,需要家人的呵护。

(6)睡眠与饮食失调。

(7)形成忧郁、退缩及悲观的人生观。

(8)个性改变,与父母或亲人的相处方式改变。

二、家长和教师的应对方式

1、对6岁~12岁的孩子

(1)倾听并容忍孩子重述事件。

(2)尊重并鼓励孩子表达对害怕的感受。不要随意离开处于害怕中的孩子,要尽量陪在他的身边。

(3)允许孩子在睡前用不同的方法来面对害怕的情绪:读故事书、听故事或音乐、半夜做噩梦时有自己喜爱的东西陪伴。

(4)预期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会暂时不如从前。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及在家中的行为表现可暂时放宽标准,但仍应要求孩子遵守基本的礼节与常规。

(5)了解孩子的退化行为。

(6)倾听孩子对灾难事件的想法,即使是特别自责或奇特的想法。循序渐进地协助孩子生成对灾难事件的真实看法。

(7)逐步让孩子重新掌握自己原可自理的生活步调。适度给予具体明确且可胜任的家务,以培育其责任感。

(8)演练未来面临灾变时的安全应对措施。

2、对13岁~18岁的孩子

(1)鼓励青少年和家人、朋友或亲近的大人谈谈对灾难的经历与感受。

(2)让孩子知道出现这些强烈的哀痛、罪恶、羞愧等的反应都是正常的,如青少年愿意与家人谈谈对灾变的感受,应予以鼓励支持,若不愿谈也不要勉强。

(3)协助孩子参与一些能带给他们成就感或建立自信心的活动。如鼓励他们参与社区重建的工作。

(4)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及在家中的行为表现可暂时放宽标准,但仍应要求孩子遵守基本的礼节与常规。

(5)鼓励孩子从事户外运动。

(6)注意青少年在家中、学校以及同学间的行为。

(7)帮助青少年了解“灾难会造成心理创伤,且需要时间来弥合”的事实。

(8)提醒孩子不要急于做重大的决定。

(9)当孩子出现忧郁、易出意外、鲁莽行为,以及个性改变的症状时,要给予及时的关心,必要时寻求专业救助。

(10)演练未来面临灾变时的安全应对措施。

三、学校可开展的活动

1、对6岁~12岁的孩子

(1)游戏。如对低年级的孩子,可通过游戏协助孩子统合他们于灾难中的观察与经验,可使用的玩具包括:消防车、救护车、大卡车、掘土机、积木、洋娃娃、玩偶等。鼓励孩子自行设计一个灾难游戏,并订立规则、预期结果,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掌控感。

(2)演戏。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可帮助并且鼓励他们用演出短剧或布偶戏的方式呈现灾难发生时的情况,鼓励他们在剧本中不仅呈现害怕或沮丧的情绪,而且也呈现一些正面的经验。

(3)绘画。请孩子自己绘画或大家集体创作壁报画,然后分成小组讨论。绘画的主题可以是:地震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地震后你怎么帮助你的家人?如果再有地震发生,你会怎么帮助你的家人?我们怎么预防未来的灾难?在这场大地震中,有什么让你觉得还不错?有没有你认识的人在这场大地震中失踪或死亡?然后分成小组讨论,讨论时切记提供一个正向的结论。

(4)写作。让孩子创作关于灾难经验的短文或故事。

(5)共享。教师可以把自己在地震中的感受、恐惧或经验说出来,以带动团体讨论,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让他们不会感到孤单。

(6)思考。让孩子动脑筋,想一想,他们在教室或在家里面对灾难时可以采取哪些应变措施,他们能做些什么?如果要疏散,他们会带些什么东西?他们怎么跟父母联络?家人要有什么准备?他们怎么帮助家人?鼓励他们与家人讨论这些问题。

(7)活动。鼓励孩子组织或策划班级活动,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在混乱变动的事件当中,自己依然拥有组织能力。

2、对13岁~18岁的孩子

(1)讨论。让青少年在团体中讨论自己的灾难经验非常重要,他们需要有机会去宣泄这些强烈的情绪反应,并且了解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灾难反应,告诉学生面对灾难时所出现的强烈反应或一些“疯狂的想法”都是正常的。在任何课程中都可以加入这样的讨论,以促进学生恢复正常心态。

(2)分享计划。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设计家庭、学校或社区的救灾计划,这对学生重新建立自信心与安全感会有所助益。让小组与全班分享他们的计划,并鼓励学生与家人分享他们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