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状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质量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质量状况范文1

关键词:城市;声环境;分析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X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9404

1噪声监测概况

1.1功能区噪声定期监测概况

在2008~2012年,分别对城区的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4个功能区噪声进行了定期监测,布设监测点位4个,监测频率2次/年,监测月份6月、12月,见表1。

表1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分布情况

功能区名称1213测点名称1213测点数/个居民区1213西关小区12131商业区1213环保局12131商业区1213人民医院12131工业区1213轧钢厂12131合计测点数〖3〗4

1.2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概况

监测范围为城区所有交通干线,监测频率1次/年,监测时间为秋季,监测点位由24个降至21个,监测道路10条,总长9700m。

1.3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概况

2008~2012年,宁安市将城区按250m×250m划分成有效网格24个,覆盖面积1.5km2,网格内人口10.4万人。监测频率1次/年,监测点布设在每个网格中心,监测时间为春季。监测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噪声部分),按照国家标准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执行,见表2。

评价方法按照环境监测总站《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执行,根据监测结果,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分为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较好和好5个声环境质量等级,详见表3和表4。

2.1功能区噪声污染状况

在2008~2012年,昼间等效声级,各年各类功能区等效声级均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见表5;夜间各年各类功能区等效声级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见表6。

2.2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状况

在2008~2012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平均值变化范围在64.9~65.9dB(A)之间,年平均值低于国家标准。超标路段长度占总路段长度的百分比变化范围在42.6%~50.3%之间。5年中2012年污染最重,声级值最高,达到65.9dB(A)。2012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平均值为65.9dB(A),低于国家标准2.1dB(A)。在监测的10300m的路段中,超标路段长度为4900m,占50%。在所有路段中,有80.1%路段声级在60~70dB(A)范围,占比最大。 根据平均等效声级的大小,按照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划分,宁安市城区10条交通干线分类为:中度污染道路是通江路1条; 轻度污染道路是中心西街1条;较好道路是镜泊西街、中心东街、古塔东街3条;好道路是西关路、西大街、东大街、古塔西街、新街路5条。

2012年暴露在不同声级下的路段分布状况见表7,2012年道路交通噪声统计结果见表8,2008~2012年期间各年度交通噪声统计见表9。

2.3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状况

2008~2012年,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51.8~54.2dB(A)之间,低于控制值 (55dB(A))。处于超标声级下的人口数百分比从2008年的31.4%降到2012年的26.1%,面积百分比从2008年的34.2%降到2012年的29.2%,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不同声级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状况看,分布在51~55 dB(A)下的面积和人口占比最大为50%以上;分布在45~50 dB(A)和55~60 dB(A)声级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占比较小。

2012年区域环境噪声统计结果见表10,2012年不同声级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状况见表11。

3.1功能区噪声污染变化规律

3.1.1日变化规律

各功能区凌晨0:00~4:00为声级最低时间;4:00~10:00声级呈上升趋势;10:00~16:00声级最高,声级变化相对平稳;16:00~23:00声级呈下降趋势;全天出现两个声级高峰值,一般多出现在上午7:00~10:00和下午14:00~17:00;低值出现在凌晨00:00~3:00,此时为一天中最安静的时间。各功能区噪声相比,声级随时间变化有小幅度波动。

3.1.2季节变化规律

居民区声级最高值出现在第一季度,最低值出现在第四季度;混杂区声级最高值出现在第二季度,最低值出现在第三季度;工业区声级最高值出现在第四季度,最低值出现在第二季度。

上述情况表明,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季节变化规律与人们在不同季节的活动程度和自然噪声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3.2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变化规律

3.2.1统计分布规律分析

在宁安市城区24个测点中,有5个测点分布在51~55dB(A)声级之间,占50.0%,分布在45~50dB(A)之间和56~60dB(A)之间的测点分别占20.8%和29.2%,即分布在50~60dB(A)声级区间的测点占测点总数的79.2%,因此该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具有高噪声声级较少、总平均值较低的统计分布特征。

3.2.2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通过对宁安市区域环境噪声分析可见,市区大部分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值在51~55dB(A)范围之间,且主要分布于市区,监测值在56~60dB(A)范围之间,主要集中在铁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受到了交通噪声的影响。

3.3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变化规律

通过对道路交通噪声分析可见,宁安市区大部分道路的噪声等效声级值在60~65dB(A)范围之间,主要分布于市区中心地带;有4条道路的噪声等效声级值在66~70dB(A)范围之间,主要是车辆集中区域;道路交通噪声没有超过 75dB(A)的交通干线。

4趋势分析

4.1功能区噪声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各功能区噪声年际变化趋势见图1至图3。

图1居民文教区噪声趋势分析图2混合区噪声趋势分析图3工业区噪声趋势分析采用趋势分析方法,结合各功能区噪声年均值统计结果和年际趋势变化图,对2008-2012年期间各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与年度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

4.1.1居民区

昼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48.4~50.2dB(A)之间,呈波状变化,5年声级上升2.2dB(A),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最低值出现在2008年。夜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44.5~45.4dB(A)之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呈波状变化,5年声级上升0.9dB(A),最高值出现在2008年。

4.1.2商业混杂区

昼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50.4~53.9dB(A)之间,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呈波状变化,5年声级下降3.5dB(A)。 夜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44.4~50.5dB(A)之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呈波状变化,5年声级下降2.9 dB(A)。

4.1.3工业区

昼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54.3~58.7dB(A)之间,呈波状变化,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5年声级上升4.4dB(A)。 夜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51.2~53.5dB(A)之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呈波状变化,5年声级上升2.3dB(A),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

4.2道路交通噪声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道路交通噪声年际变化趋势见图4,2012年超标路段所占比例见图5。

图4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际变化趋势图52012超标路段所占比例统计结果表明,2008~2012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64.9~65.9dB(A)之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升高1.0dB(A),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最低值出现在2011。暴露在不同声级下路段分布状况变化不明显。

4.3区域环境噪声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4.3.1城区环境噪声水平的趋势分析

区域环境噪声年际变化趋势见图6,2008~2012年,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51.8~54.2 dB(A)之间,呈波状变化,均在控制值55 dB(A)以下。等效声级年均值除2008年外没有太大变化。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最高值出现在2008年。 “十一五”期间各年度区域环境噪声统计见表12。

5.1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原因分析

在道路长和宽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平均车流量与路面状况这两个方面是道路交通噪声值上升和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宁安市近年来机动车辆逐年递增,主要交通干线鸣笛频繁,有的干线路况及机动车车况欠佳,使得机动车行驶时产生较高的噪音,是某些路段噪声超标原因之一,如通江路。同时路面狭窄,车辆拥挤和道路两侧的严格管理程度不够,经常出现堵车现象,也是噪声超标原因之一,如中心西街。 2012年由于道路改造,许多路面遭到破坏,使得路面状况十分不好,也是噪声提高的原因之一。

5.2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原因分析

5.2.1城区环境噪声声源结构和特征

城区声源结构见图8,声源特征见表13。城区各类声源5年中声源结构基本一致,从影响范围看,依次是生活、工业、交通、其他,其构成比分别为50.0%、29.2%、12.5%和8.3%,生活噪声影响范围最大;从影响程度上看,依次是交通、工业、生活和其他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分别为58.2、55.9、48.9、46.2dB (A),交通噪声声级最高,其次为工业噪声。

5.2.2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原因分析

城区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工业、生活、其他4类。从声源状况看,生活噪声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工业噪声,两类噪声源占总声源比例的70.9%,是宁安市噪声的主要声源。生活噪声源方面,白天,繁华地段的一些商场大都使用高音喇叭来进行宣传活动;夜间,有些文化娱乐场所经营者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其排放的音响噪声声级值较高,这些都在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业噪声源方面,宁安市工业噪声源对区域环境噪声的影响仅次于生活噪声,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的噪声符合国家标准,但有些工厂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环境效益,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没有采取有效的消音措施,致使工业噪声污染加大。交通噪声源方面,机动车辆的乱鸣笛现象和道路的路面状况不好是造成交通噪声影响的主要因素。其他噪声源,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季节交替也会对噪声产生影响。由于宁安市地处中国东北部,因此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经常有大风,这对该市的噪声声级本底值有一定影响。

6建议

(1)重新进行噪声功能区规划。由于2008~2012年期间功能区、交通干线、区域环境噪声划分仍然延续着“十五”时的噪声功能区划,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致使监测点位的布设逐渐失去代表性,建议组织人员对宁安市重新进行噪声功能区划。

(2)加强交通、城管等部门执法力度。由于交通噪声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交通管理部门应合理疏导车流,强化交通管制,对汽车乱鸣笛现象进行有效管理。另外对路面应进行及时维修。城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对室外高音喇叭的管理措施还不到位,应对商场和商贩加强管理,禁止使用高音喇叭。

(3)继续加快市政基础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道路交通的建设对降低噪声污染作用明显,今后应大力发展道路建设,改造和拓宽市区内街道,缓解因堵车造成的交通噪声大的影响。

环境质量状况范文2

关键词:噪声;声环境质量;北海市

中图分类号:X839 文献标识码:A

“十二五”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战略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经济转型重要阶段,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随着北海市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要求的提高,噪声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十二五”期间北海市208个区域噪声监测点位和62个交通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

1.2 评价标准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评价。

1.3 评价依据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和区域噪声按照《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来评价,评价指标分别为昼间评价等效和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具体见表1和表2。

2.结果与分析

2.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2015年北海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7分贝,符合《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昼间二级标准要求,“十二五”期间,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在53.7~56.7分贝之间,其中2014年最高,为56.7分贝,2015年最低,为53.7分贝,与2011年相比,2015年城区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下降了0.2分贝。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北海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变化趋势不显著,表明十二五”期间区域噪声质量无明显变化。“十二五”期间,北海市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变化如图1所示。

2.2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2015年北海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4.2分贝,比上年相比,下降了2.4分贝,达到《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昼间一级标准。噪声值在65.1~70.0分贝之间的路段累计长度最长,占监测路段总长的49.8%,其次为60.1~65.0分贝之间的路段,占监测路段总长的33.5%。“十二五”期间城区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64.0~66.6分贝之间,其中2014年最高,为66.6分贝,2011年处于最低水平,为64.0分贝。与2011年相比,2015年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上升了0.2分贝。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北海市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变化趋势不显著,表明十二五”期间交通噪声质量无明显变化。“十二五”期间,北海市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变化如图2所示。

3.噪声声源构成

2015年北海市区域噪声的声源结构为:生活噪声占76%,交通噪声占17.3%,工业噪声占5.8%,其他占1%。“十二五”期间,从噪声源构成情况看,噪声源都以生活噪声所占比重最大,每年均超过76%,其次为交通噪声,每年均占17%以上,两者构成了北海市主要噪声源,总体而言,各个声源发展趋势保持平稳。

4.小结及建议

“十二五”期间,北海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和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变化趋势不显著,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但仍存在噪声扰民现象,声环境污染不可忽视。声环境噪声出现超标主要原因一是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车流量加大,交通噪声污染突出;二是饮食服务业夜间经营时间长,产生的噪声影响居民生活;三是部分施工单位未能做好噪声防治措施,超出规定时间进行施工;四是公共场所的娱乐音响设施产生很大的噪声,ι环境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十二五”期间,北海市相继出台《北海市噪声达标区管理办法》、《北海市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强化噪声污染治理。加强工业企业、建筑工地噪声污染防治力度,中高考期间严控噪声污染源。但是噪声防治不能仅仅靠环保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加强政府部门协调配合,从政府、企业、公众3个方面入手,才能给我们大家一个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HJ640-2012,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S].

环境质量状况范文3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SF-36量表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a)-0053-02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3.8‰~8.4‰。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3‰,年发病率为0.22‰左右。精神分裂症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给家属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与痛苦[1]。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给社会、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呈上升趋势[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3]。为此,本研究采用健康调查问卷(SF-36)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和提高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6月本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共60名。入组标准:①年龄≥18岁;②与患者居住生活时间≥3年;③既往体检健康且无重大或慢性躯体疾病;④患者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定本(CCMD-3-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⑤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配合完成量表测评。

1.2 方法

①SF-36量表包括8个领域,分别为躯体功能(physical function,PF)、生理职能(role physical,RP)、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GH)、生命活力(vitality,VT)、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SF)、情绪职能(role emotional,RE)、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②自行设计调查表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心理健康状况、经济和家庭生活状况等内容。

采用健康调查问卷SF-36量表及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所有调查人员均经专业培训,按统一调查程序,要求调查对象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统一指导语和填表方法完成答卷,问卷资料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调查结果与国内常模[4]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与常模的比较

本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6份(93.33%);其中,男23例(41.07%),女33例(58.93%);年龄38~65岁,平均(45.68±7.83)岁。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评分除RP、BP外,其余项目均低于常模(P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以SF-36总体健康得分为应变量,引入性别、年龄、患者总病程、患者住院次数、家庭月收入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同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患者住院次数、患者的总病程、家庭月收入(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其病因复杂,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不仅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且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5-6]。患者家属自身缺乏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加之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家属很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本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常模,这与国内李延红等[7]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调查研究的结果一致,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受到患者影响显著,具体包括躯体功能、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职能、精神健康。本研究显示患者家属生活质量RE评分相对常模降低程度较明显(约20%),表明患者家属的情绪不稳定,可能是家属常因患者而产生羞愧、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

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患者住院次数与总病程、家庭月收入为主要影响因素,与荣丽等[8]研究结果相似。其中患者总病程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患者病程越长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越重,患者家属作为主要监护人受到的歧视也越多,势必会影响家属的生活质量。因此社会各界应增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关注,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与指导,减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偏见与歧视,提高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De Souza LA,Coutinho ES.The quality of life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living in community in Rio de Janeiro,Brazil[J].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2006,41(5):347-356.

[2] 沈渔邨.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87.

[3] 翟金国,赵靖平,陈晋东,等.2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花费及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30-232.

[4] 李宁秀,刘朝杰,李俊,等.四川省城乡居民SF-36评价参考值[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1(1):43-47.

[5] Mller-Leimkühler AM,Obermeier M.Predicting caregiver burden in first admission psychiatric patients.2-year follow-up results[J].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8,258(7):406-413.

[6] Caqueo-Urízar A,Gutiérrez-Maldonado J.Burden of care in familie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Qual Life Res,2006,15(4):719-724.

[7] 李延红,姜长青,辛刚,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29(5):555-558.

环境质量状况范文4

关键词 农村;环境质量;现状;指标体系;江苏泰州

中图分类号 X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31-02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Taizhou City

HE Juan ZHAO Li

(Taizho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rural environment,and to classify the level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e index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by field study was analyzed,and taking the Heheng Village,Jishi Village of Taizhou City for example to test the system.

Key words rural area;environmental quality;status;index system;Taizhou Jiangsu

近年来,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但我国目前主要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农村环境保护关注较少[1-2],相关的研究和评价刚刚起步[3]。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另一方面,目前的环境监测和评价方法主要是针对城市环境而设立的,不适合应用于农村环境评价监测,如何改进环境监测和评价标准,是目前农村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1 农村环境质量概述

农村环境的种类与城市环境不同,最主要的特点是功能分区不明显,也完全区别于农业环境,它更加侧重于人类的生活环境[4]。在这里提到的农村环境质量是指农村的土壤、空气、水等自然资源的环境质量,同时也包括在这种环境中生产的农林牧副鱼等农产品的质量,即与农村人口居住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质量。

目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滞后于农村的发展,许多监测项目不适合农村环境,农村环境中污染较严重的项目监测有些还存在缺失,而不严重的污染项目存在重复监测的情况[5]。

同时由于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刚刚起步,研究者仅仅初步构建相关的监测和评价方法,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并且尚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指标的细化,以真实地反映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环境质量现状。

2 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完整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对泰州市典型农村地区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社会经济与自然概况、农业生产情况、水源地情况以及污染状况等,确定了泰州市典型地区的农村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高到低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层,指标层共计10个指标(表1)。

2.2 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公式如下:

RQI=Cenv×Ienv+Ceco×Ieco(1)

式(1)中,RQI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C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数权重,为0.6;I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标值;C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数权重,为0.4;I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标值。

各指标层因子解释如下:

2.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评价依据,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根据水质类别确定地表水水质指数:Ⅰ类对应指数100,Ⅱ类为90,Ⅲ类为80,Ⅳ类为40,Ⅴ类为20,劣Ⅴ类为0。

2.2.2 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选择主要水源地开展监测评价。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为评价依据,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根据水质类别确定地表水水质指数:Ⅰ类对应指数100,Ⅱ类为90,Ⅲ类为80,Ⅳ类为40,Ⅴ类为20,劣Ⅴ类为0。

2.2.3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根据公式计算: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100×(1-A/N)(2)

式(2)中,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二级标准评价,A为1 h平均值超标个数;N为各点位的监测数据个数总和。

2.2.4 环境状况指标。由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理化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数、有机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指数加权组成。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20、0.20、0.25、0.20、0.15。

2.2.5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计算公式:

Pip=Ci/Sip(3)

式(3)中:Pip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单项污染指数,Ci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Sip为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根据Pip值的大小,将土壤污染程度划分为5级,评价分级标准见表2。

2.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根据《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定》(试行)中的评价方法,农村生态状况指数Ieco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人类干扰指数加权组成。各指标权重如下:生物丰度指数0.20,植被覆盖指数0.20,水网密度指数0.20,土地退化指数0.15,人类干扰指数0.15。

2.2.7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根据农村环境质量指数大小,将农村环境质量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差(表3)。

3 泰州市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监测与评价

3.1 典型村庄的选择

季市村位于靖江市季市镇中心,河横村位于姜堰区沈高镇,分别位于泰州市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其中季市村占地8.8万m2,总人口1 328人,历史文化悠久,村内有始建于明代洪武5年,距今有640年以上历史的青龙寺,有苏中地区第1尊“药师佛”,村中环境优美。该村对泰州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研究具有典型性,其生活方式得到了国内外环境保护机构的认可,并且该村通过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了环境。

3.2 监测结果

3.2.1 饮用水源地质量监测结果。对泰州市三水厂、靖江市三水厂进行监测,其监测结果通过单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评价分析的标准是依据国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为依据。结果表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27项指标,总氮项目不计入评价,该水源地的水质指数到达80,符合国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

3.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及评价。对靖江市上青龙港、下青龙港口,姜堰区林场公路桥、洪林大桥进行了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监测的项目依据国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基本项目24项,地表水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水质评价为良好,地表水水质指数为80。

3.2.3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及评价。对季市村、河横村的环境空气进行了监测,所测指标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浓度值都要优于国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100。

3.2.4 土壤监测结果及评价。姜堰区河横村选择了3个基本农田监测点位,1个草莓园监测点位、1个葡萄园监测点位,靖江市季市村选择了1个基本农田,1个种植园,1个商住区,共计8个监测点位。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相关指标都优于国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所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指数为100。

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计算,河横村、季市村的环境状况指数均为92.0。

3.2.5 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结果。根据Landsat8 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显示,泰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5.15。

3.3 评价结果

对泰州市的农村进行了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泰州市靖江市季市村和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的农村环境质量指数均为81.3,按照农村环境质量分级评价标准,评价的结果都为良。

4 结语

河横村、季市村均是以农田种植为主,正在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说明,农村环境处于良好级别,属于轻微污染,生态环境良好,基本适合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并且农村环境功能分区不明确等特点,进行农村环境质量指数构建时,使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空气质量、地表水土壤环境质量等作为分项指数,其在指数中所赋权重是否恰当,尚需进一步验证。

目前,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欠缺,目前的监测和评价方法亟待改进,这也为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问题和挑战,需要在未来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

5 参考文献

[1] 易国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环境管理,2007(6):80-83.

[2] 于水斌.农村污染方资格证已迫在眉睫[J].四川环境,2007,26(1):112-114.

[3] 朱承聿,单正葡.基层环境监测站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4,10(5):41-44.

环境质量状况范文5

加强先进站的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提高环境质量报告的及时性、全面性,保证环境管理的科学化,是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与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环境监测,问题,环境质量分析

Abstrac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is the central task of timely, accurate, complete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ay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us and trend, in a sens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is the overall level of an important sign.Strengthening the advanced st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port timeliness, comprehensiveness, assuranc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to promote the work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key.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qualit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监测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手段之一。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与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而构成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大部分环境监测、环境答理、环境监察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部门,负责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正确处理好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的关系,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地向科学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不断发展,其自身的内涵也得到不断明确,现已发展成为综合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环境质量评价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多门科学的综合性技术。2环境质量分析的重要性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为环境决策管理服务水平的标志,它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是用数据说话,它通过对监测部门取得的大量监测数据进行归类整理、统计计算,以环境质量报告的形式反映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状况、各环境要素的污染程度及发展趋势,为环境做服务。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中心任务是及时、准确、完整的向政府部门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环境监测站综合分析水平就是其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县级环境监测站按照《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为三级站,相对一、二级站,县级环境监测站数量大,人员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监测设备相对落后,加强先进站的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提高环境质量报告的及时性、全面性,保证环境管理的科学化,是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与发展的关键。

3 环境质量监测存在的问题

随着环境监测站标准化能力建设及计量认证工作的开展,监测站的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相应有了很大提高,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县级站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现就各县区环境监测站简要分析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3.1 县级站进行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仅靠监测数据,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不够全面。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3.2 由于受人员、技术等限制,环境质量报告还停留在就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论质量,不能与污染源监测综合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不能与排污状况有机地结合,对环境质量的变化不能准确解释。受服务收费等因素限制,环境监测站缺乏与其它部门的支持配合,例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中,缺乏气象部门提供的环境质量监测对应的同步气象数据,使得环境质量报告缺乏说服力。3.3 受资金技术限制,县级站的信息化建设很不平衡,计算机技术在县级站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中应用不广泛,不深入。县级站的监测数据收集传输手段落后,难以满足环境管理部门的时效要求,不能迅速向社会和一、二级站提供环境质量信息服务;环境质量报告的表征形式以文字报告为主,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声像报告基本没有,报告形式单调,信息量小、实效性差,失去了为环境管理、环境决策服务的意义。

4 解决方案

首先,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不能仅靠监测数据,应该提高监测站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为监测站配备必须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及必要的软件系统,将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中,灵活多样的采用多种表征形式制作环境质量报告。其次,注意人员和技术的相结合,多引进人才,同时加强综合分析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组织综合分析工作人员到上级监测站及其它县级站学习、考察,学习其它站在业务、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学习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特色及先进多样的表征手段和表征方法,培养符合型、全能型的综合分析人才。最后,加强协调,做好与其它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资料齐全。与相关部门联系,以全局上加强合作,为上层决策改善人居环境,服务人民更好的服务。

结束语

总之,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依据,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的基础,只有加强监测质量管理,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及持续改进,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才能提供准确可靠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环境质量状况范文6

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我们却忽略了农村环境保护以及农村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村污染状况的恶化逐渐凸显。

1 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的意义

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应在依法治理环境,建设好农村环境监督和监测队伍的前提下,完成对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开发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不仅保证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又最大程度的整体优化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2 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

2.1 例行监测

例行监测作为县监测站环境监测的主体,不仅为掌握环境容量提供良好依据,而且更好的积累了历史资料,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现在,我们需要把探索的重点放在如何加强提高例行监测数据资料的连续性,数据的准确性,监测点的科学性以及样品的代表性的问题上。

2.2 监视性监测

农村生态环境监本文由收集整理测要加强监视性监测,并使之成为监测的主体。对污染源进行监视监测,可以使环境法规、环境规划、综合防治等的制定有据可行,也对污染负荷的特征值又可以更好的掌控。为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变化进行监视而设立了监督网点,其目的在于将仪器的、人工的、生物的监督办法应用到主要污染单位、河道及地域的治理中。

2.3 特种目的监测

类似特种目的监测的监测,其内容、形式、目的不尽相同。比如污染事故仲裁监测、污染源调查监测、企业升级监测等。

2.4 研究性监测

污染物的确定及探明监测,是依照某生态环境课题的研究目的为前提的,测试由排放源到受体的全过程,并观察在此过程中污染物的浓度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布点原则

农村环境质量主要包括农村水环境、空气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几方面的内容,是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环境质量。我国农村村庄数量较多,面积广阔无垠,我们没有条件对每个村庄都一一进行环境质量监测采样,可是我们可以在对农村环境状况的基本信息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对我国4种基本类型村庄的分布与构成进行分析统计(即:以禽畜或水产养殖为主的村庄、位于城市周边受城市环境污染影响较重的村庄、以农田种植为主的村庄以及乡镇企业较多或有历史遗留工矿污染场地的村庄),关于监测的开展,可以选取那些不同地区地域的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关于典型村庄的选择,环境质量监测的布点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优选点位,强调代表性

确保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结论科学、客观、真实的关键是:在优化选点定位之前,应对所要调查的农村的污染源、环境情况进行充分细致的调查和了解,保证被调查村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监测结果能准确真实地体现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点位。

3.2 随机布点,突出重点的原则

对监测点位依据随机性原则布设,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这样才能更客观更全面的体现农村环境质量状况。针对那些己证实或者持怀疑态度的污染较严重的地域,应首先优先考虑布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监测点位,加强对该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和掌握。

4 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

我们要对农村的环境质量进行检测,这就需要选择一定的检测项目,并且这个项目必须兼顾代表性、灵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换句话说,我们所选取的环境指标是严格的,它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折射农民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状况,还要考察环境对动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我们所选取的检测项目也不是无根据的,它必须以农村的环境质量为依据,能够如镜子一样,不仅能映照出农产品所处的地理环境质量,还能映照出农村的环境状况。不可忽视的是,

农村的条件较差,交通不便、水电供应情况比较糟糕,这就给农村环境检测带来更大的挑战,不但要求具有容易检测的评价指标,而且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强的检测指标。

5 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应做到四个结合

5.1 常规监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

就当前来看,农村环境检测工作存在诸多缺陷,它还是个新课题,尚未步入成熟期,检测内容尚未明确、检测指标模糊不清、检测频率高低不一,这些缺陷使得检测工作离常态化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正因为如此,农村环境检测工作更显得迫切,特别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要对此进行严格检测。比如,化肥农药带来的农业污染、规模化养殖造成的疫病危险等。

5.2 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相结合

如今的农村环境检测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检测负责部门对农村环境问题视而不见,因此,目前的农村环境检测工作是被疏忽的。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检测工作必须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应农民群众之呼声,确保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监控,

5.3 独立监测与联合监测相结合

当下,农村环境检测工作还是由环保、农业等部门负责,它们不以对环境的有效检测为出发点,一味地“各自为政”,检测成果很少、信息不及时、农民群众的诉求渠道狭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联合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检测力度,拓宽检测层面,实现资源共享,实行独立检测和联合检测双管齐下,这是合乎实际又可行的。

5.4 职能部门监测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农村经济在不断地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农村环境的条件和因素的改变,农民群众对此深有体会,他们最具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职能部门应在农村环境检测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也需要农民群众的密切配合,这是检测工作的理想状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