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差异 高中地理

地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性,更是成为实现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教学中,地理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表现在: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不轻松,教学质量又不佳。因此,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备受关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1、对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真正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基本能力的形成,强调学生学得知识、发展能力,它是三维目标的基本点,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点和学科技能,知识与技能是密不可分的,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没有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无从谈起,忽视技能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成为无本之木。因此,“知识与技能”是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着眼点。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过程”是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方法”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科学的方法,如地理观察法、区域比较法、野外调查法等,即学生形成学习能力,让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是教会学生学习,提升学习能力,让学习可持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发展。“情感”是学习的动机、兴趣、情绪和体验。“态度”是指科学态度、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价值观”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师生都有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也要塑造心灵;不仅启迪智慧,而且也要影响道德和人格。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相互相承、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探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有效性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同时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协调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高中地理课本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使得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同时又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学科体系复杂、内容广泛。丰富的地理资料及信息,复杂的地理事物及现象,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要通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实现。如:自然带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分异规律就是各种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的是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现今更是错综复杂。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各国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区域的经济合作,各国的民族、宗教等交流更是频繁,成为地理热点、焦点问题。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区域中的整合,在内容上的体现,除了工业、农业、交通、贸易等传统的经济地理外,还增加了人口、城市、文化、政治、旅游、环保等内容。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既体现自然地理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又体现社会经济因素的相互影响。如: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是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区域中的区位选择,体现的是地理学科的地域性。

3、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3.1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地理知识大部分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知识又具有相对动态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引导学生勇于对地理知识和问题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的不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尽相同。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性别不同,学习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也会有差异;记忆力和理解力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针对不同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如高一阶段的学生大多在14或15周岁,由于受现有中考课程设置的影响,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基础薄弱,基本的地球、地图知识缺乏,更谈不上地理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再加上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获得知识比较被动,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高一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多做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地理思维,在教学中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法和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同时也要认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适当布置一些小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如地理小实验、搜集材料、撰写地理调查报告、小论文等。高三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下,高三阶段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地理综合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提升地理素养。

同时,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要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多种真实和复杂的情景中,使学生适应不同的情景,实现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2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强调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将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引入课堂,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地理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学媒体、学生最基本因素构成的。现代教学媒体则可以创设情景,通过动画模拟,变无声为有声,动静结合,演示地理事物的发生变化过程,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文2

    记忆,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学过的知识、经验能牢牢记住,及时忆起,是运用知识经验进行想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学者们一直用联想主义观点说明记忆问题。柏拉图以及后来许多学者都认为,记忆就是情境和做出反应之间的联结。下面笔者将简单介绍一下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以及以克拉茨基为代表的记忆理论。

    1.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

    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这种记忆方法即为艾宾浩斯记忆法。(见下图) 对所学知识和记忆效果及时进行复习和自测是艾宾浩斯记忆法的主要方式。

    1.2 以克拉茨基为代表的记忆理论

    克拉茨基指出:“研究记忆的认知途径有一个联想主义途径显然不同的着重点。它强调各种心理活动,而不仅仅是刺激和反应。” 这一研究途径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重视刺激和反应之间所出现的各种心理活动,把人视为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这一特色体现在认知心理学的全部记忆理论之中。“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们从计算机科学家们那里借来的一个名词) 广泛地涉及人和他的信息世界的积极交互作用。在这种加工作用中,中心的要点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所出现的各种心理活动。”

    克拉茨基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记忆时采用了三个基本概念:编码、储存和提取。他认为它们是记忆的三种不同过程。“这三种过程中的任何一种过程在人的记忆过程中都可能因某种原因而被破坏,这就使记忆归于失败。因此,为了使我们能够记忆,所有这三种过程都必须是完整的。我们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它,直到需要时能提取它。”这三种过程就构成认知心理学记忆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克拉茨基的记忆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科学、合理、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并合时合地的对信息进行提取,从而提高信息被提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存储中。

    2 完美的课堂离不开课堂提问艺术

    2.1 教师课堂提问方法的分类

    本文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理论,把教师的课堂提问方法分为两大类: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

    (1)无效提问。

    什么是无效提问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无益于学生记忆课堂知识的提问是无效提问。如,一些泛问——“谁上来给这个单词标音?”、“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等等。其目的是希望学生配合教学,对于学生记忆课堂知识几乎没有多大的作用。此外,一些设问也是无效提问。如,“为什么美国人忌讳数字13呢?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第三段。”这类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往往是教师自己作答,提问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推进教学的进程,起引导或接续作用。还有一些其他的提问也是无效提问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笔者在这里把这些提问方式归为无效提问并不是否定其价值,而只是对其是否有利于记忆来进行的分类。

    (2)有效提问。

    相对而言,有效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有益于学生记忆课堂知识的提问。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性提问,本文将有效提问分为识记、解析、应用、综合、评价性提问,将理解和分析进行合并,因为从记忆理论角度,理解和分析性提问有很多共性,所以合并为一体成为解析。进一步而言,笔者认为识记性提问属于低层次的提问,而解析、应用、综合、评价性提问属于高层次提问。

    2.2 各种提问方法对学生记忆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认为外界信息进入感觉登记,经过模式识别和注意后,最终进入长时记忆得以储存,成为自己稳固的知识。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没有它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一方面要讲究有效的记忆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地提问对学生记忆课堂知识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只侧重于有效提问)。

    下面我们从提问方法的各个分类来详细阐述。

    (1)识记性提问。

    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告诉我们,人要记住一个项目并不困难,常常是一学就会,但要回忆已经记住的项目,必须再练习,练习到完全记住这个项目的程度为止。所以英语教师课堂中的识记性提问对学生记忆本堂课以及以前学习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如, “can you tell me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the last course?”、 “who can tell me three meanings of the word we have learned last week ? ”、 “ can you describe my expression using the words we have learned just now? ”等等,这些都是英语教师对已学知识的识记性提问。这样的提问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地复习,把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不断地“复诵”,这不仅会使信息变得新颖以保持在短时记忆中,而且还能把信息送入长期记忆,而且长时记忆也有助于短时记忆的再次编码。

    (2)解析性提问。

    解析性提问是对所要提问的问题以解释、分析的疑问句形式进行引导式地提问。如,当记忆“family”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提问方式:“谁能根据‘家’这个概念把这个单词的每个字母拆分成不同的单词啊?想想家里有哪些成员?家需要什么才是一个温暖的家?” 学生会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行理解、解析与猜想。然后老师揭晓答案: “family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什么才是家呢?有爸爸,有妈妈,还有爱才是家对不对?”

    解析性提问引导学生对这个单词进行理解性和分析性的强化,比只让学生干巴巴地记单词要有效地多。再拿记忆单词来举个例子:“谁能把 “biodiversity” 这个单词拆分一下,大家想一下哪个是词根呢?” 接着学生便会对 “biodiversity” 进行分析与拆分。学生以前记忆中存储的旧信息便会被提取, “diversity” 是多样性的意思, “bio” 是biology 的前三个字母。旧信息通过这种解析型提问的引导在学生的大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和编码。这样从全新的角度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并让所教的新词在与头脑中旧知识的联系中得到理解和记忆。这也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因为人的短时记忆能力是很有限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短时记忆有一个固定的容量。这个容量称为记忆广度(span of memory)。过去一般认为汉语短时记忆的组块容量为7±2 ,新近的实验结果表明:汉语的短时记忆广度随着词的熟悉性而增加,词频差异显着,低频单音词的记忆广度为3.15个组块,中频词为5.68个组块高频词为8.30个组块。 所以,解析性提问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在短时记忆的广度。

    (3)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应用性提问帮助学生创造一个情景去实际运用知识,使学生把信息纳入一种所设情景的系统中,进行生动的“组块编码”。

    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应用性提问对学生记忆知识是很有效的。如,当学习了新单词“fake”后,为了让学生记住单词的意思,老师可以问“who can make a phrase using ‘fake’?”,这时学生就会想到有关“假”的词组,假币、假发、假名等等。然后老师给出“fake money/fake hair/ fake name”这几个词组,还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接着老师问“if you are at the market, when you buy the shoes, the shoes seller give you a fake money, what will you do? ”或者“can you make a story using ‘fake’?”然后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把这个情景和故事表演出来,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记住fake的意思了。由此可以看出,应用性的提问对信息进行了“想象编码”和“情景编码”。这样不仅使个别成分组织起来,而且还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团块”,这些团块再组织成“情境”,而此时记忆才得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综合性提问。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 中学教育 地球和地图 图表应用

“地球和地图”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科书第一章的内容,本章是地理学科的开篇基础,是学生通向地理学科的大门,是学生学习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前提,在学生整个地理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地球和地图”作为学生的开篇基础学习章节,难度不容小觑,本章内容因为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性,需要学生具有将平面图形转化为空间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新课标对地理课程教育较为严格,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地理教材里的图表图形,并能熟练运用地球仪等教学器材,那么,如何突破本章这一高难度知识点,使学生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并能在往后地理学中在各种题型中变换使用地图,逐步提高读图、析图能力。笔者从地理教学实践经验与对新课标教材的认识两方面,对“地球和地图”一章教学中图标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基础讲解,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社会科学课本上虽然或多或少接触过地理,却从来没有将地理划分为单独学科进行讲解,所以,确切来说,我国地理教育始于初中。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与懵懂,老师要充分把握住这一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这时,老师可以在课程导论部分对地理学科进行基本讲解,抛出问题让学生充满兴趣,例如,老师对地理课程进行基本介绍之后,可以根据课程设定告诉学生,地理学科研究的东西包罗万象,如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变化?为什么我们这里是夏季时,而澳大利亚是冬季?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怎样形成的?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为何经常发生地震……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自己去探索、深究,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在“地球和地图”学习中,老师可以运用相同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老师讲解前可以抛出问题询问学生,一只蚂蚁只用了一个小时,就从中国到了美国,请问它是怎样做到的?运用此问题引出地图,对地图进行基本知识讲解后,还可以根据这个问题询问学生,如果只走了十分钟呢?这只蚂蚁是怎么做到的?运用这个问题,引出地图比例尺的知识点。通过提问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深究,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此类知识点印象深刻、记忆鲜明,更能让学生学会联想记忆,将散点的知识连起来,加深印象。

二、地图讲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地图讲解部分需要学生运用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这部分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最困难的,那么,老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让学生轻易理解地图,掌握地图知识呢?通过上述导入讲解知识后,学生对地图肯定有了一定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脑中的地图框架进行知识填充。比如,以世界地图为例,老师将地图中的基本知识,如比例尺、方向、图例及标注等讲清楚之后,就可以将地图框架里面的知识给学生充实进去,如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世界上重要国家的位置,如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较广,地图上的位置显眼,因此容易被人记住。

另外,老师应该注意的是由于新课标教材省略了一些知识点,如“地球和地图”一章中,新课标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第一幅图并没有做出省略,是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名为“天圆如方盖、地方如布棋”,也就是“天圆地方”,但是新课标教材把历史上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省略了,所以,老师讲解的时候可以对比老教材将让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知识点补充上去。另外,由于历史对于地球的认识具有渐进性,因此老师可以对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进程阶段做讲解,人类根据什么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结合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地理中发现历史、在历史中认识地理,从情感上激发学生不畏艰难追求科学、探求真理的意识。

三、实际操作,深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动脑结合动手可以使学生深化记忆、加强理解。所以,老师对这一章节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准备教学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器材,让学生与这些东西近距离接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结合教学器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指定知识点,让学生结合教学器材自己做一回小老师,让学生探索地理学科的奥秘,讲给其他人听,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能力。另外,由于本章中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存在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因此需要老师对学生讲授的时候浅显易懂,在平时学习当不断巩固,使学生学清楚、能掌握、会运用。

四、难点突破,巩固学生对地理难点的学习

“地球和地图”一章,难点在于对地图的理解认识、对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划分,重要地理事物分布、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计算地球大小等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因为自身从未接触过地理学科,对于这些难点难免存在无法理解与难以运算的情况,由于“地球和地图”一章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老师讲授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掌握情况较为薄弱,那么老师要学会多讲解、多复习,每一次复习的时候增加一点知识点,每巩固一次提升一次难度,在巩固中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多复习多巩固,假以时日,学生一定能完全掌握本章知识点。

另外,老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图表与地区一直被视为地理学科中的半壁江山,因此,老师不管在哪一章的教学中都要学会培养学生快速看懂地图、准确分析地图的能力与技巧,“地理者,得地图者的天下”,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客观问题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标的新要求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从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对于老师来说,新课改不仅要求老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更专业与深厚,更要求老师在授课方面摒弃老旧、与时俱进。在学生方面,新课改要求学生不能只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从会学到会用转变。所以,“地球和地图”一章作为学生地理学科的入门基础,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对学习严谨、认真的态度。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平.《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

[2]彭化平.地球仪该换了[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0.

[3]姚艺苹.案例教学与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5.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高考改革;地理学科;素养培养

在高考改革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不断提升,所以在相应的课程改革中,也要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在突出位置。对于地理学科而言,现代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地理知识技能的应用,还有地理学科素养,这种素养相对于具体的地理学科知识而言更加受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终身性和发展性的,所以说在面对高考改革时要更加关心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为我国培养更加合格的人才做准备。

1.对地理学科素养的认识

各个学科素养结合起来构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素养,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对于学生培养的要求,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的针对学科的一种心理素质和思想意识,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基础,针对地理学科而言,是在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地理知识掌握的一种方法,这包括一定的地理意识,使得学生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涉及地理知识时能够找到学习并掌握的方法,这种地理学科素养是人在今后成长过程中所必备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地理学科素养需要在具体的地理知识的学习中不断地积累而养成,包括方法、技能、情感等,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地理学科素养。地理学科素养绝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对地理基本书本知识的记忆、背诵或对地理考试试题的简单答复。

2.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在知识社会的今天,对于人才的要求变得不一样了,教育要想适应发展趋势,就必须对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人才,学科素质是人才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基础教育方面做好,才能为今后人才培养做好准备。中学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这使得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够运用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去学习,不断完善学生自身,同样地理情感和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更加实际一点说也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考,在高考地理学科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3.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实践

为了适应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对整体素质提升需求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要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拓宽学生的培养途径,这样才能适应高考改革背景下对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求。

(1)改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学生相应的地理知识,不注重地理知识的应用和相应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明确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所以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相关知识的教授时,要多举例子,特别是要注重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事事有地理、时时有地理,体会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明确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地理情感,对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例如,在进行地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我国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防震的生活技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地震的来源等,扩充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2)改变教学理念,发挥科技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学模式效率低,对于学生的思维也有一定的限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应用到教学中,所以就要对教学方式做出一定的转变,结合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使其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引导的方式,先让学生对这一现象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样在相应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更加专注,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好。同样拿地震教学举例子,通过视频的播放,为学生展示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地震对生活的影响,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激发学生努力学好地理,培养正确面对和预防地震的意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结合视频文件,模拟地震发生的情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形成以及其原理,这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很重要。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素养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这同样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提问老师解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找到自己想学的或感兴趣的知识,向老师提出学习要求;同时老师也可以采用问题连续问答的形式,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渐发现地理课堂学习的目标,从而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发现问题的习惯。例如,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出图片,让学生设置问题,找出这个图片中哪些是考点,最后再将例题所问的问题给出答案,对于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先讨论,对于错误的答案,一步一步指引,不要全盘否定,要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所在。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生活实际;地理思维;欠缺

1 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

2.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结语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文6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二、不能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

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三、思维的逻辑性差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一)培养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二)掌握地理知识结构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三)生活中发展地理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