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农业生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农业生产范文1
关键词 雾;霾;日照;空气湿度;农田管理;防御建议;陕西铜川
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248-02
雾霾是灾害性天气,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雾霾造成的影响更加突出,出现雾霾时伴有空气质量变差、能见度降低、光照减弱、湿度增大等现象,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对铜川市雾霾污染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 铜川市雾、霾、日照的气候规律分析
1.1 地域分布
1964―2013年50年间,铜川全市共出现雾和霾17 627站次,大雾5 393站次,其中,宜君3 294次,1491次,耀州608次;轻雾10 497站次,其中,宜君2181次,3 794次,耀州4 522次;霾1 737站次,宜君693次,424次,耀州620次;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294.5 h,宜君为2 378.9 h,为2 262.9 h,耀州为2 241.8 h。雾霾的地域分布规律显而易见,大雾是宜君最多,次之,耀州最少,宜君是耀州的5.4倍,是的2.2倍,占全市的61.1%;轻雾则是耀州最多,次之,宜君最少,耀州是宜君的2.1陪,占全市的43.1%,占36.2%,宜君占20.7%;霾则是耀州仅次于宜君,均在600余次,最少,只有424次,仅占全市的4.1%[1-3],日照时数呈现出自北向南依次递减的分布规律(图1、2)[4]。
1.2 年际变化
50年全市共出现雾和霾17 627站次。大雾5 393站次,年平均107.9站次;轻雾10 497站次,年平均209.9站次;霾1737站次,年平均34.7站次。其中宜君大雾年平均65.9次、29.8次、耀州区12.2次;轻雾年平均宜君43.6次、75.9次、耀州区90.4次;霾年年平均宜君13.9次、8.5次、耀州区12.4次。年际变化显示,宜君大雾最大值出现为1964年的109次与2003年的100次。大雾最多时期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耀州区出现较多的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进入2000年之后每年出现不足10次,减少较快。50年来的轻雾变化趋势最显著,均呈显著增多趋势,尤其是耀州增幅最大,1998―2012年平均值达到133.5次,比50年的年平均值(90.4次)高出43次,可见增幅之大。霾的变化则呈显著减少趋势,宜君的霾在1964―1979年较多,平均42.6次/年,之后仅仅在1981、1986、1991、1992年出现了1~4次,1993―2013年没有出现过霾。出现霾较多时段在1968―1995年,后期的1996―2012年没有霾出现,但在2013年却出现了6次,耀州区在2000―2012年没有出现霾,在2013年出现了10次,与相比没有霾的时段较短,后续出现时间一致[5]。全市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基本与轻雾一致,可见轻雾对太阳的透射具有一定的影响(图1)。
1.3 月季变化
1964―2013年各站的雾霾月季变化情况,全市大雾总计5393站次,秋季出现最多,占了33.9%,其次是夏季,冬季最少;从站点分布来看,全年最多均属于宜君,次之,耀州最少,3站均属于秋季最多,宜君夏季次之,和耀州区冬季次之。轻雾和大雾在季节分布比较相似,但站点分布上有明显差异。全市轻雾主要出现在秋季,其次是夏季,春季最少;站点分布则是耀州最多,次之,宜君最少,且耀州和都是秋季多,春季最少,耀州是夏季次之,是冬季次之;宜君则是夏季最多,冬季次之,春季最少。就霾而言,不足雾霾总数的1%,全市50年出现了1737站次,主要出现在冬、春季,占了80.9%,夏秋季较少,其中以12月最多,其次是3月,1月位居第三,12月和1月是冬春霾的主要贡献月,夏季霾最少。地域分布是南北多中部少,宜君和耀州是冬春多,是秋冬多。全市日照的月季分布上秋季最少,与雾出现的次数增多相关性较好。南部的耀州日照时数相对中北部偏少,和轻雾出现频次偏多有一定关系(表1)。
2 雾霾形成的天气学原因及对农业的影响
雾和霾是2种性质不同的现象,雾与水汽有关,霾成分相对较复杂。宜君约在秦岭北侧一个半纬距附近,年降水量700 mm,比周围地区多100 mm以上,受地形爬坡波峰震荡产生的空气凝结影响,易于形成大雾,而中南部的和耀州区位置偏南,有一定的水汽来源,但处在秦岭北侧的波谷处,空气没有抬升的动力条件,不易达到水汽饱和,所以轻雾较多。霾50年总量是南北偏多,近20年几乎没有出现霾,耀州区也是近10年几乎没有出现过霾,说明政府在绿化环境、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成效卓著[5-8]。据气象资料分析,冬季低层大气温度低、不稳定能量偏小、大气层结稳定、大气混合层高度低等原因导致静稳天气增多,易于形成空气污染,这也就是霾在冬春偏多的主要原因[9-10]。秋季连阴雨导致雾增多,影响了湿度增加,日数减少,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苹果、大枣、核桃等果实需要着色成熟,秋粮需要收割晾晒,雾的出现对收获不利,尤其是连续的雨雾天气导致果实霉烂变质,影响严重。而冬春季霾增多主要静稳天气造成的,虽然大田作物进入休眠状态,但对设施大棚造成光照不足、通风不畅、湿度偏大等不利影响。
3 雾、霾的预测及对农业影响的防御建议
3.1 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是雾霾天气形成的2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市气象局把雾霾预报预警和服务作为重点任务,分析了雾霾的气候规律,研究雾霾的天气成因,建立预报模型,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还利用多种渠道,开展雾霾科普知识宣传,提倡环境保护理念。提前预报预警雾霾天气,决策部门可以根据天气形势及预报安排农业生产,降低灾害损失。
3.2 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做好作物管理
秋季持续雾霾天气,苹果、葡萄等一些经济林果园持水量达到饱和,地势低洼园区要及时检查清理果园排水。雾霾结束后果园及时铺设反光膜,促进苹果着色,提高果品品质;风对果树生长结果有直接影响,如风媒传粉;也有间接影响,如促进气流交换,改变空气温度、湿度状况。这些影响的大小好坏,取决于风速的大小。雾霾天气出现时,风力较小,小风可以促进空气中二氧化碳流动,降低果园温度、湿度,有利于叶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减少果树病害;微风可以促进花粉传播,提高坐果率。冬季雾少风大,会刮走果园积雪,加重枝干、花芽冻害。因此,需要趋利避害,根据作物生长时期需求,结合天气背景做好作物的管理。
4 参考文献
[1] 张淑敏,董亚龙,周晓丽,等.铜川大雾的气候规律分析[J].陕西气象,2006(6):20-21.
[2] 王川.陕西省高等级公路大雾的气候规律分析[J].陕西气象,2002(5):15-17.
[3] 贺皓,刘子臣,徐虹,等.陕西省高等级公路大雾的预报方法研究 [J].陕西气象,2003(1):7-10.
[4] 张淑敏.铜川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陕西气象,2010(2):35-37.
[5] 雷向杰,胡春娟,田武文,等.陕西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分析[J].气象,2003,29(12):38-41.
[6] 杜继稳.陕西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环境与气候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7] 李爱贞,刘厚凤.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8] 许秀娟.气象实习指导书[M]西安:兴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74-75.
传统农业生产范文2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入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据农业部科教司的统计,到1999年为止,我国拥有各种形式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405个。在这些园区中,大量农业生物技术、无公害食物生产技术、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智能农业生产技术等现代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开发应用、示范和推广,为园区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信息,展示了现代农业新的经营方式,有些地方因此而培育了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到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各地政府予以十分重视和支持,将其列入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划,并筹集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我国农业现代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将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而达到产业化规模。
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使高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产业,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1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示意图
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机制
传统农业生产范文3
如果说大佬做农业凭借的是自身的影响力,那么联想、乐视、阿里这样的企业进军农业,则是在用跨界思维重塑农业。联想控股进军农业,以有机农业为切入点,创办现代农业新品牌“佳沃”,看准的是消费者对安全、高品质农产品的强烈诉求。今年8月宣布进军农业的乐视,将垂直整合的互联网模式应用到农业中,打造集现代化农业生产与加工、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与冷链物流体系、农业品牌运营、农产品金融投资于一体的农业生态产业链。
一大批“外行”正在涌入农业,将越来越多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理念引入到农业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将传统的农业玩出了许多新花样。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将业务触角延伸到农业领域,催生了所谓互联网农业。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中,实现种植的标准化、可视化和可控化;将品牌化经营引入到农业销售中,改变现有农业卖原材料的原始化状态,提升农产品的价值空间;用电商、微商打破农产品传统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压缩渠道成本,提升流通效率;用溯源技术确保农产品生产流通环境的安全可控。
传统农业生产范文4
有机农业是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新型农业种植形式,从有机农业的定义概念上,就可以看出有机农业受欢迎的原因。所谓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从有机农业的概念上可以看出,有机农业的生产更加自然,健康,符合现代人崇尚高质量生活的要求。再加上现在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各种农药,化工药品添加剂对农产品的污染,使得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很广阔,属于农业中的新兴朝阳产业。
2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
有机农业按照严格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进行规范操作,不采用任何转基因工程,纯天然种植,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农药,催长剂,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完全遵循生物生长规律,绝不揠苗助长,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传统农业最大的特点是精耕细作,生产规模一般很小,而其农业部门结构较也比较单一,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尽管如此,传统农业仍不能完全摒弃,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仍需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特点,加大建设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有机农业,其实是科学家们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以及近些年老百姓深受食品污染问题的困扰提出的。在原始社会,人类靠天吃饭,一切都是纯天然的,人为的干预很少,但是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普及,人类就开始了掌控和改变自然的时代,人类大肆掠夺着地球资源能源,抛弃自然规律,试图改变自然,尤其是在农业方面,人类对土地的破坏已经非常的严重,传统农业方式似乎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发展,于是新型的有机农业形式应运而生。但是他现在还没有广泛被社会所认可。有机农业只有在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的时候,才能逐步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同。
3有机农业的生产原则
3.1尽量无公害,养分自然供应的原则
有机农业的种植中,一定建立起封闭的养分供应系统,要遵循循环利用的原则。要把平常生活中的各种有机肥料利用起来。比如各种有机废料,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这些原本可能是生活的垃圾,现在可以变废为宝,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系统内,要做到尽可能的不使用复合肥,农药,饲料等。这种循环的农业形式既可以更加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也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比如对土地的污染。并且有机农业提供的农产品更加的健康,生态环保。
3.2要培育良好的土壤的原则
有机农业的操作是很严格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对于农作物至关重要的土壤。土壤是一切农作物生长的根基,没有健康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不可能生长出好的作物的。而有机农业的生产就是要努力研究土壤肥力的提高上。这对于有机农业长远的发展尤为重要。
3.3注意保护生态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的生产就属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在农业生产中会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对生态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并且还耗用了大量的而不可再生资源,比如对土地的损耗。而有机农业变废为宝,最大限度的利用一些废弃资源来支持生产,这就会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4有机农业生产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4.1基地的选择
有机农业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种植模式,并不是所有的常规农业生产都叫有机农业生产,因为有机农业强调转换期,是一种通过转换恢复活力的农业生态系统,所以有机农业基地选择必须注意提供一个清洁的环境。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土地应该是完整的,它应该也保持远离城市和工业地区的特点,基地是没有明显的和潜在的污染源,特别是没有化工企业,水泥厂,石灰厂,炼油厂,等。空气应根据作物保护和大气污染物gb9137-88”最高允许浓度,空气质量监测量将保持。灌溉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周围的土地或是基地内都有保持土地含有丰富的有机肥料。生产、加工、储存场所及周边区域应保持清洁,坚决杜绝任何化学药品的使用等。在基地建设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自然规律,然后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来进行选择种植作物品种,养殖的动物物种,还有基地类型的选择等。
4.2转换期与平行生产的问题
传统农业由于使用化肥,农药等,会在土壤中长期的存在。会对有机生产方式生产的作物又很大的影响。所以有机物生产过程中需要设置一定的转换期。在转换期内必须按照有机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却不能按照有机产品进行贩卖。只有度过了转换期之后的产品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有机产品。而对于平行生产的问题。在中国有机农业生产中规定有机产品要平行生产。平行生产是指在同一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的有机或常规产品相同的或难以区分的生产。有机农业标准允许生产单位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区分出有机和非有机植物来进行生产,但是单位在进行有机和非有机生产(包括土地,生产设施和工具)时应该可以从彼此完全分开,并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非有机产品和混合和违禁物质污染。如果有机农场进行平行生产,有机作物品种在生产,收获,储存和运输方面应该给以确定,以明确和常规的产品分开,防止混乱,有机作物的记录系统一定要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
4.3作物品种的选择和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传统农业生产范文5
1.1传统农业规模化生产刚刚起步,小而散的分散经营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还相对偏低,小而散的分散经营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根据多年来的推广实践分析,一些规模化生产者和经营组织,具有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农业科技成果在他们之间往往容易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一些小而散的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贡献率并不在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不强。因此,小而散的分散经营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1.2农业生产者接受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没能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目前,从事传统农业的生产者以“3860”部队为主,由于年龄老化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加上几十年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习惯性经验,对新生事物往往有一种不信任感和排斥感,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没能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
1.3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不足,加剧了科技供需之间的矛盾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偏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也只是个小头,而民间资本则由于没有很好的回报机制,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状况必然会使科技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无法有效形成投入产出增值再投入的有效机制。
2对策建议
2.1建立有效保障机制,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研发,解决“转什么”的问题当前面临的许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科研人员无力解决、科研单位无法解决、基层农技推广层面也难以解决的,而政府有着无法替代的资源动员能力。政府要在宏观调控、完善制度、提供服务等方面建立有效保障机制,以多种方式示范、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注意协调政府各部门、各计划之间的关系。鼓励科研院校强化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科研成果更贴近于农业实际生产。
2.2落实《农技推广法》,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解决“谁来转”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农技推广法》,从人力、物力上真正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变当前农技推广队伍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达到留得住人,用得着人,并制定有效机制,推进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
2.3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加大投入,积极探索新的推广模式,解决“怎么转”的问题
(1)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民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尤其是传统农业,培育新一代有知识的农业生产大户和经营主体,使农业生产向种养大户和能手集中。
(2)针对当前传统农业的分散生产现状,要采用参与式推广、农民田间学校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和经营主体的素质,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受体的接受能力。
传统农业生产范文6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内容
1.1 农业教育与科技信息化
农业经济想要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更加专业性的农业经济建设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中,对于农业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十分重要,农业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农业经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进而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拓宽教育途径,对于现阶段的农民农业种植技巧及自身文化水平高针对性教育,为农业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准的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2 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
农业经济建设水平与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紧密关联,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指空气、水、土壤等要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需要对于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时让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应用,完善已有的农业经济建设方案,创新农业生产建设模式,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2.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2.1 实现产业化经营
农业经济管理中最常见及困难的问题就是对于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服务体系的缺陷已经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建设,还造成了农产品资源的浪费,农民已经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如果实现产业化经营,就能够让你、农民与企业直接合作,不仅仅能够增加农产品销售价位,还能够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也拓宽了农产品销售途径,保障农产品能够时节性销售数量。
2.2 农业类型有传统性转变成知识型
农业传统种植方式中所需要的信息化水平有限,属于资源型建设,传统农业种植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与现代化的社会经济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知识型农业方式在实际经济管理中能够通过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知识理论,农业生产更加系统化,完善传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传统农业方式还是我国农业主要类型,农业信息化管理对于农业转型具有推动性作用。
2.3 积极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农业生产建设中的关键资源就是农民,我国农民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农业生产建设主要是通过长时间的生产经验所总结出来,无法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生产形式也较为落后。积极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加大农业教育强度,有关部门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对于农业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指导,让农民对于信息化重要性深度认识,加速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进程。
3.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山西省太原市农业经济信息中心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内容,与农业有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建设科学合理性规划,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率。政府部门应该对于经济信息中心的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同时对于经济信息中心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资金有效监管。山西省太原市也应该积极鼓励农业专业性人才参与到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对于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资源科学化设计,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
3.2 建立农业信息化的管理示范基地
山西省太原市农业信息中心可以与有关部门共同为太原市的农村地区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增加太原市农民对于信息化认识。农民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对于信息化信息直观性感受。政府部门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可以进行资金上的保证,积极带领农民们对于农业信息化推广,增加地区周围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惠政策。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以计算机作为载体,农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对于信息化中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查询,了解不同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3.3 信息网络与传统的媒体相互结合
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虽然自身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十分显著优势,但是对于农业生产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农村地区的主要信息传播形式还是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能够更加直观性展示,在农村地区也具有广泛性覆盖,农民对于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也较为容易接受,因此传统媒体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相结合,能够能好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m。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