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

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范文1

一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管理模式的历史回顾

中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始于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财库〔2001〕24号);2002年8月财政部、教育部进一步确定了5所部属高校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点单位,探索和积累经验后拟在全国高校全面推广;2004、2005年又陆续扩大到8所高校及6个直属事业单位;2007年7月1日开始,教育部部属高校全面实行国库支付制度;目前,中国公立高校作为中央或地方财政预算单位,已在不同程度上全面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财政资金不再直接下拨到学校,而是由高校根据财政部门审核过的部门预算编制用款计划,报经财政部门批复后,在批复的计划内分别以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支付方式下拨资金。用款计划的编报和批复依据就是高校的预算,预算成为高校用款审批和实际用款的唯一依据。因此,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成为制度顺利实施的核心。

二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现状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实体,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后的国库账户处理模式及管理缺失分析如下:

1.国库账户处理模式

第一,设立非税收入汇缴专户。用于收缴学校非税收入(包括学费、住宿费、考试费和培训费等),并实行年终零余额管理。非税收入收缴采取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

第二,财政性资金支出管理。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根据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财政性资金主要采取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两种方式;实行授权支付的范围主要是高校日常发生的零星支付费用,且授权支付的支出额度会被控制在预算总支出一定比例之内;用款计划具体分到类、款、项,不能调剂使用,用款计划年末未用完的部分不结转且予以注销。

第三,设置国库零余额账户。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资金活动以及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该账户只能转账。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高校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收付程序、国库清算形成了统一、高效、规范的拨款与支付体系。

2.国库账户管理的特点

第一,预算单位要进一步加强账户的管理,重视银行账户年检工作。

第二,严格按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明确资金的支付方式,属于直接支付范围的资金一律采取直接支付方式,授权支付范围的资金一律采取授权支付方式。改变转账采取直接支付方式、现金采取授权支付方式的错误做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强化了高校财政性资金的支出监管,规范了资金的支付行为。

第三,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的其他消极效应:如改革法规的缺失,编制、批复、付款环节中脱节,财政预算、政府采购、国库支付三个环节不能实现数据共享等。

长期以来在高校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和办学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指标的项目使用,但实际中的预算管理活动仍远远滞后于制度要求,主要存在预算编制依据不科学、预算校内校外两张皮、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预算监督与评价缺位等缺陷,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目标实现。如何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完善优化高校预算管理体制,保障高校事业长远健康运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成为高校一线财务人员关注的焦点。

三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1.预算管理机构设置的创新措施

第一,设立权威性的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校领导任主要成员,财务、审计、人事、监察、教务等部门负责人为其他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单位预算原则、政策,审定预算管理的实施方案;决策经费平衡草案,签署下达经批准的预算;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督促完成预算目标。

第二,设立科学性的预算控制评价机构。该机构设立在高校财务部门,以成本效益为宗旨,建立科学的预算支出考核、财务分析预测指标体系。负责汇总基层预算数据库,如资产与资金布局、人力资源成本、生均教育成本、科研绩效成本等多类别核算体系;加强日常数据采集、整理、分析、核实等基础工作;利用现代网络工具,对项目支出进行实时监控,随时掌握财务动态,将实际的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标准比较,找出偏差并加以调节;对照预算执行结果做出合理的评价,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性、科学性、前瞻性。这样才 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11c0279,11c0286)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第三,建立精细严谨的二级预算机构。各二级单位应提供

各项支出的理论依据;负责本部门内部预算的编制、上报;严格执行批复的经费收支,及时跟踪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改进执行中的不足;提出预算调整方案,协助学校经费使用效益考核等。利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各二级预算单位的责任主体行为动机,调动他们为实现预算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预算管理编制方法的创新措施

国库集中支付的最大特点是有预算才有支出,预算渠道不得随意变更,用款计划年末要注销,第二年再做追加预算,重新申报用款计划。可见,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成为制度顺利实施的核心。目前,中国不少高校的财务预算编制实际上采用的是一种形式上的部门预算编制模式。高校预算编制可以根据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及核算管理的需要综合采用零基预算、综合预算、定员定额标准预算,发挥信息化在预算中的作用,提高预算透明度、维护公平、减少违法,切实解决预决算“两张皮”的问题。

第一,更新理念,推行零基预算。编制预算时对所有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底,不考虑以往情况如何,从根本上研究分析每项预算是否有支出的必要和支出数额的大小。零基预算对任何一个预算期,任何一种费用项目的开支数,不是从现有的基础出发,也不考虑目前的费用水平,而是一切从零出发,以零为起点,即以无费用、无服务、无收益作为预算的起点,完全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和业务需要,从根本上考虑各费用项目的必要性与规模。

零基预算要在中国高校推行,既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与配套协助,更需要高校打破每年预算只能升不能降的陈旧观念,改革现有的预算编制模式和预算管理模式,形成内外互动的良好预算管理体系,使学校的各项支出行为得到较有效的规范,从而达到国库集中支付经费的目标。这样既切实发挥单位预算管理在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又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二,细化预算单位,推行综合平衡。在预算安排时,坚持“总量控制、逐项分解”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量力而行,要求各部门编制详细的经费使用说明,明确支出的范围、内容、限额,实行经费定员、定额测算,专项经费滚动预算,项目追踪审计,做到责权利良性结合。

3.预算管理效力的创新措施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种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不再“以拨定支”,而是“以实为支”,盘活了单位闲置资金,减少了支出的结算环节,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强化了财政支出管理,促进和保障高校预算管理的顺利进行,从而提升了预算管理的成效。

高校作为财政支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经济业务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难度。高校应细化校内综合预算,建立项目法人组织体系。部门人员和公用经费实行定额定员测算管理,专项经费实行滚动预算,建立预算项目明细台账,严格执行;实行责任预算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业绩评价与责任追究结合,按管理级别,将收入支出的监控权分解到各单位,责、权、利结合,及时总结改进,奖惩到位,从根本上强化高校预算管理。预算一经确定,在学校内部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从而保证预算的权威性、统驭性。

4.预算执行绩效考核的创新措施

高校是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除了财政拨款,还有学费收入、科研拨款、社会资金投入等多渠道来源,这就要求高校根据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结合财政预算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借鉴ABM和ABB的思想,将成本观和效益观引入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强调绩效预算的原则,建立与预算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等财政制度相配套的信息化监督评价管理系统,制定一套完善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预算执行部门进行全面评价,突出高校预算管理集控制与激励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功能。

中国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应包括预算执行追踪、指标差异分析、专项支出监控、资金综合效益评价四大方面。

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范文2

【关键词】 预算编制;财政;精细化

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而预算编制是财政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突破口,预算编制过粗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推进预算管理改革,细化预算编制,现结合高陵县实际,就高陵县预算编制的主要情况、存在的问题及预算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思路等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精细化科学化预算编制之路。

一、高陵县预算编制的主要情况

高陵县预算编制工作从2004年的7个单位的试点到目前全面推开,已经基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预算管理框架,逐步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编制方法日益科学,工作流程逐渐规范,运行机制日臻完善,走出了一条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改革之路。

1、在预算编制形式上,基本实现了综合预算

目前,全县71个一级预算单位及92个二级预算单位已经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畴,同时把预算单位作为预算编制的主体,基本实现了各项收支清晰、项目预算到位、“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目标。同时,按照“收支统管,综合平衡”的原则,将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其他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统一安排,以部门的全部收入安排其必须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实现预算内外“两张皮”到综合预算的转变。

2、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完善零基预算

部门预算改变了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实行“零基预算”,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对部门的基本支出预算,按照“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的原则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按部门实际工作需要和财力可能,分轻、重、缓、急编制。大大提高了基本支出的准确性,规范和强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机制。

3、在编制程序上,严格规范化

预算由基层编起、逐级汇总,严格实行“二上二下”的编报程序,并明确了预算编制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分工。实现预算编制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形成了职责分工明确、协作合力、积极高效的工作机制。

4、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工作

2013年7家单位公开部门预算,在西安市十三区县中第一家公开部门预算情况。在上年公开的基础上增加57个部门,部门预算执行更加科学规范,力争2015年全面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

5、在制度建设上,出台新的管理办法

先后制定了《高陵县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和《高陵县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对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高陵县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高陵县部门预算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部门基础信息管理比较薄弱

一是人员及车辆等信息经常变动,我们目前尚未建立预算基础信息数据库,人员及车辆的核对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二是对人员及车辆信息逐一核对,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数量加大了,就难以保证预算编制质量上的精细性。

2、政府采购预算的规模比较小

一是一些预算单位对政府采购政策不够了解,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存在漏报等行为;二是预算单位对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重视,导致在一些应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没有上报为政府采购预算。

3、公用经费标准仍欠科学

目前,高陵县部门公用经费标准和档次划分基本上还是沿袭2010年的基数进行预算编制的。随着高陵县经济的飞速发展,旧的标准难以保证部门正常工作开展,这势必形成了公用经费挤占项目经费,缺乏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4、项目预算缺乏规范性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要求单位根据本单位项目情况报送项目文本,但从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来看,项目文本的报送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对预算单位没有约束效力,致使我们的项目预算不够科学规范。

三、预算精细化管理建议

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完善预算编制、细化预算管理程序、制定科学化管理制度,把所有财政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到财政预算范围内、细化到每个工作环节,让每一笔钱的去处都清晰可查。要实现这一管理目标,建议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预算部门信息库建设,做好预算编制基础性工作

结合高陵县预算编制的基本情况,当务之急是要健全预算编制需要的基础信息数据动态采集机制,建立预算部门基础信息库。库中资料将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辆车、每一项收费项目,并实现部门基础信息数据的动态管理。同时,按照统一的预算编制政策,对基础信息分门别类建档,并将此作为编制预算的有效依据。只有提高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用性,才能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有效发挥基础信息的作用,最终实现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

2、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公正性

预算标准体系要严格按照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要求,切实适应现行政策规定,并充分体现财政合理分配和调节的综合财力支出定额。

人员经费标准体系要严格按照县人事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人员经费标准执行,并通过基础信息库,实现对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福利、津贴和补贴、社会保障缴费、对个人和家庭补助等人员经费的科学化管理。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既要保证定额标准科学合理,又要满足较长时期内预算编制的需要,将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划分为财政标准和部门内部标准执行。

3、注重制度创新,做大政府采购预算规模

一要强化宣传工作,提高预算单位对政府采购预算的认识。二要结合高陵县实际,对市财政制定颁布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进行调整,将不切合实际的品目删除。三要充分体现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将政府采购的各种强制、优先采购政策在政府采购预算这一源头上明确固化下来,充分体现绿色采购。四是在预算编制时,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管理职能,做大政府采购规模。

4、利用支出预算绩效考评,促进预算编制精细化

从高陵县的实际出发,确定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的试点项目,设定合理、可计量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目标和实施方案。要将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编制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期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逐步建立起以绩效为导向,科学规范的项目资金分配使用约束机制。

5、强化财政监督,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要实现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科学化,必须强化财政监督:一是完善财政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并通过培训、座谈等形式,提高自我约束,增强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水平。二是积极推进监督关口前移,强化事前监督。三是坚持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经常深入单位、部门了解和掌握预算编制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切实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参考文献】

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范文3

我市全口径预算编制工作起步较早。目前,市本级全口径预算编制体系已基本形成,建立了以一般公共预算为核心、以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政府投资预算、政府债务预算、国有土地出让基金收支预算等专项资金预算为补充的复式预算体系。政府所有资金和资产的运行已经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范围。在2015年预算编制中,我市按照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要求,进一步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

(一)坚持“三保一促”的编制原则。即依照“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促发展”的总体原则安排预算。

(二)采取“三收一控”的编制措施。“三收”是指收回到期和一次性专项,收回原不合理专项,收回结余结转资金;“一控”是指严控新增专项。

(三)理顺十个方面的编制关系。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吃饭与建设的关系、条条与块块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市区与县域的关系、用钱与绩效的关系、预算与决算的关系、部门与大局的关系、服务与监管的关系。2015年预算编制中我们采取了下述三个方面的具体改革举措:第一,全面实行零基预算,集中财力保重点。零基预算本来是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但在以往编制预算时的实际做法基本上都是保基数、分增量,各个部门的预算只增不减,已经到期的项目往往也是通过其他项目来置换。同时,在专项资金分配方面,政策层面有法定支出要求,一半以上的资金是先定钱再找项目;操作层面实行分线分块管理,按战线来平衡。这样做使得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大打折扣,无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的出台,为我们进行改革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解决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法定支出固化挂钩问题,地方政府由“先定钱后定事”改为“先定事后定钱”。在2015年预算编制中,我们下决心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所有的专项重新申报、重新认定,具体做到“三不”,即:立项依据不充分的不安排,绩效目标不明确的不安排,当年不能形成支出的不安排。同时,对预算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将专项资金分为七大类:一是政策性刚性支出;二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和运行的支出;三是支持产业发展资金;四是已建和在建的项目支出;五是偿债资金和总预备费;六是新建项目;七是其他事业专项。其中一至五类是需要优先保障的项目,按照“有多少事尽力筹多少钱”的原则来安排;后两项是重点控制的项目,按照“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来安排。第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一直以来,由于预算编制不够合理,事与钱脱节,专项资金“碎片化”等制度和操作层面的各种原因,有较大数量的财政资金出现闲置沉淀,导致一边是财政收支压力大、举债搞建设,另一边却是有钱花不出。为此,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对结转结余资金进行清理回收。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对该项工作进一步作出了部署。我市从去年9月编制2015年预算时起,就开展了清理收回结转结余资金工作,压缩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对结余资金比上年增加较多的部门,财政在安排预算时,可以视部门结余结转资金增长情况,适当压缩部门财政拨款预算总额;对各部门年末基本支出结余,项目停止实施或项目完工后仍有结余的,以及连续两年未使用、或者连续三年仍未使用完的专项结转,全额收回统筹使用。具体实施上,我们将结转结余资金清理与预算支出安排相结合,采取了“三收”措施,逐个核对确认项目,共取消到期和一次性专项及不合理专项3.1亿元,收回历年结余结转资金4.7亿元,收回各单位特设专户沉淀资金7000多万元,收回的资金全部用于平衡2015年预算收支。第三,强化专项资金整合归集,优化资金投入方式。我市在2015年预算编制中加大了专项资金整合归集力度。根据中央和省、市的重要政策、重点工程和重大规划,通过部门内整合和跨部门整合等方式,将资金性质和使用方向相同的上级补助专项资金和市本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统筹使用。通过整合,2015年预算安排的专项数比2014年减少283个,压减率达到30%。以产业类发展资金为例,过去产业类资金有近20个项目,资金总量达到2.6亿元,均由相关职能部门分散管理,资金分配上难以形成合力,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引导作用不明显。今年我们把这些分散管理的资金全部整合起来,不再按产业分线分块安排。通过上述三项改革措施,我市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挤出财力安排了5个亿的产业发展资金和6个亿的偿债资金。

二、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努力实现透明预算

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近年来,我市预算公开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预算公开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县市区。二是市本级在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对外公开的基础上,2013年有16个政府组成部门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2014年公开范围扩大到29个政府组成部门。三是2014年首次公开了市本级财政决算和43项重大惠民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2015年,我市将严格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在预算公开的范围、层次、内容、形式和力度上取得新突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政府预决算公开。2015年,本级政府的四本预算和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全面向社会公开。进一步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除信息外,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

(二)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2015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要求除以外的87个部门预算单位于3月20日之前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2015年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算。2014年已经公开了预算的29个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决算。2016年起,除以外的部门预算单位要全部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

(三)专项资金分配结果公开。2015年继续扩大重大民生政策性资金的分配结果向社会公开的范围。

三、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加强专项资金管理。长期以来,专项资金分配存在“撒胡椒面”、“专项不专”等问题,专项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2014年,我市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按照“先定办法,后分资金”的原则,研究制定了“1+N”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即《株洲市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审批管理办法》加若干个具体专项管理办法,做到每一种财政专项资金都有具体的管理办法。

(二)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为加强“三公”经费的使用管理,2014年我市出台了《规范办公性行政经费预算和支出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株洲市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实施细则》、《因公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最近,我市又出台了《株洲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实施细则》和《株洲市“三公”经费审计监督暂行办法》。对“三公”经费的管理越来越规范,成效也非常明显。各单位2015年“三公”经费预算总额在2013年决算数基础上下降10%以上,其中公务接待费下降了15%。

(三)强化执行管理,提高支出效益。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硬化支出预算约束,没有列入预算的一律不得支出。专项资金中一律不再安排工作经费,在预算执行时不得调剂用途。年度预算执行中,从严控制预算调整事项,除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救灾等应急支出通过动支预备费解决外,一般不出台增加当年支出的政策,特别是上半年一律不受理预算追加申请。在资金拨付环节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资金从分配到拨付全过程处于监管之下。

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努力构建绩效预算制度

近年来,我市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覆盖了全市所有建设及公共专项资金,先后对21项民生及重点财政支出开展绩效评价,评价金额累计28.5亿元,并在2014年选取了30个一级预算单位开展部门整体支出评价,选取10个重点项目开展预算执行过程绩效监控,初步构建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今年,我市将在市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全面开展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特别是加大重点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力度。对去年1000万元以上、今年5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全面实施绩效评价。同时,强化评价结果的应用与考核,建立完善评价结果与支出结构调整、预算安排相结合的制度。

五、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助推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导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资源配置。近年来,我市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推进了公共自行车租赁、送戏下乡、城市管养市场化改革、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试点等工作。在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方面,按照“统筹开发、分级管理、单位负责、促进就业”的原则,对公益性岗位进行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2014年市本级财政共支付公益性岗位工资805万元,缴纳社保490万元。下阶段,我市将进一步创新思维,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

(一)合理安排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广政府购买服务,不是新增一块财政资金,而是在既有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

(二)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既不能将自身职责转嫁给社会力量承担,产生“养懒人”现象,也不能大包大揽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服务,徒然增加财政支出压力。

(三)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设。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操作流程,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及监督问责机制,提高透明度、公正性和规范性。

六、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建机制。着力建立规范的政府性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防控债务风险。为增强偿还政府性债务的能力,出台了《株洲市政府性债务偿债资金管理办法》,对偿债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监督管理进行了规范。明确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和本级政府确定的其他资金可作为偿债资金来源,偿债资金主要用于支付政府债务利息和一定情形下偿还政府性债务。

(二)明职责。按照“实事求是、‘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收付实现制”三大原则,对全市政府性债务进行清理甄别,摸清债务家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府和融资平台公司的责任,该企业承担的,要与政府脱钩,完全推向市场;该政府承担的,逐步分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并积极争取通过政府债券进行置换,切实降低财务成本。其中,对于一般债务,逐步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或发行一般债券来安排;对于专项债务,逐步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PPP项目中财政补贴等支出,按性质纳入相应预算管理。为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创新融资方式,规范政府性融资平台管理,我市提出了以下思路:一是尽可能争取发债额度。二是借新还旧要遵循“以长补短、以低换高”原则。三是政企分开,政府不再给平台公司下达公益性任务。四是政府借助平台公司建设的项目,实行封闭运行,项目资金由财政和公司“双控”管理,且必须做到收支平衡。五是经营性项目中包含公益性项目时,公益性项目成本要摊入经营性项目中,且应做到整体收支平衡。六是一般性公益性项目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预算安排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能造成缺口。七是严控平台公司非生产性成本。八是加大资产处置力度,以维持资金流动性。

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范文4

(一)领导重视,部门配合,齐心协力抓征收。一是成立税收征管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税收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从县"四大家"和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了税收征管协调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定期听取财税收入进度情况的汇报,分析当前财税收入形势,了解财税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实际情况确定下一段工作的重点,切实抓好财税征管工作。二是定期召开财税征管部门工作会议。县"四大家"领导定期听取财税征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情况汇报,深入实际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县领导现场办公。对征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县政府出面进行协调的事项,县领导总是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尽量不召开大型财税工作会议,只召开由相关人员参加的小会议,每一个会议都要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征收工作,形成人人关注财政收入,个个重视财政收入的良好局面。

(二)公平税赋,社会监督,依法依规抓征收。一是开展税源普查。为摸清全县税源底数,县政府从有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专班,采取"单位自查自报,专班随机抽查、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县所有具有收费项目单位的税收情况,不遗一户、不漏一项,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掌握详细情况,分析税(费)结构,建立微机数据库,为加强征管打好基础。并摸清各单位的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收费额度和近三年的实际收入情况,便于县政府和征管部门全面掌握。二是坚持依法征收。对企业和个人建帐健全的,依法自觉申报,到纳税服务大厅核定征收;对建帐不健全的,由征管人员根据近三年的实际销售情况,共同核定税额,再将在同一地段的个人应纳税额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无异议后再确定征收,实行一年一定;对招商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律实行先征后返,做到税赋公平,让纳税人满意。三是严格税收稽查。对企业的个人申报的税款和纳税的情况,税务稽查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一线调查核实,对偷税漏税的,坚决予以打击。

(三)挖掘潜力,堵塞漏洞,完善机制抓征收。一是查找税收流失重点。通过对我县的税源情况与周边县市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县的房地产税收和非税收入相隔较大。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调查,并赴外地考察学习房地产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先进管理经验,力争使全县在这两项税收上有较大的突破。二是规范税费征收行为。在调查和学习的基础上,县政府先后研究出台了《非税收入管理办法》、《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房地产建设行政审批和税费征收管理办法》、《土地收益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对相关的税收进行规范管理,堵塞收入漏洞。三是严格操作流程。根据工作实际,对各种税收管理办法制定了具体工作流程,严格按程序操作。县房地产开发和建设行政审批的税费征收工作流程,就明确在县行政服务大厅办理,涉及到12个部门、36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道道衔接、环环相扣。为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的监督,县纪委、监察局出台了《关于规范税费征收秩序、严肃税费征管纪律的通知》,规范税费征收秩序,消除收"人情税"、"面子税"现象。

通过这些抓收措施的实施,今年的财政收入提前一个月实现"双过半"目标,元至7月份,全县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0529万元,占县预算任务42799万元的71.33%,同比增长60.27%;地税征收超历史,提前一个月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和地方税收增幅两项在全市均排名第一,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二、多管齐下抓支出,确保财政资金发挥作用。

(一)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实施部门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支出标准和定额,通过细化部门预算内容,强化预算约束。一是界定部门预算编制范围。改革预算体制,将全县所有一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对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纳入一本预算反映。这种统筹安排的运作方式,从制度上控制单位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的问题。二是实行零基预算。按照统一口径编制部门预算。坚持"编办核编、人事核标、财政核资"的预算管理办法,打破基数概念,细化部门预算编制,人员经费到人,公用经费定额,专项经费到项目,有效约束了资金使用上的自由空间。三是强化部门预算约束。预算编制完成后报县人大批准,除特殊情况外不搞二次预算或追加。规范资金拨付程序,从制度上控制单位违规开支的漏洞。

(二)规范集中支付制度,大力优化支出结构。收钱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基本特征。通过国库集中收付,直达用款对象,从而达到既防止挤占挪用,又确保了财政资金运行安全目的。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制定了县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资金支付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预算内资金、政府性基金、非税收入和其他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实施范围。

(三)创新县乡管理体制,规范县乡管理秩序。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县印发了《县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召开了全县性的会议,全面实行"乡财县管"。各乡镇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情况下,实行"乡财县管"的模式。其好处是:一是强化收入征管。通过取消乡金库,实施综合财政预算,强化乡镇财政收入征管。二是规范支出行为。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顺序合理调度资金,安排支出,保障乡镇工资正常发放,杜绝拖欠工资现象。三是缓解乡镇财政压力。通过严格规范管理,遏制了违规支出,压缩了乡镇公用经费支出,禁止乡镇随意举债,控制债务膨胀。四是提高管理水平。能够全面掌握和有效控制财政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同时可强化乡镇政府生财、聚财、用财观念,提高了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各地目前正在顺利交接,10月底将组织验收。

(四)认真开展增收节支,认真抓好"五清"工作。一是清人。对全县财政拨款的所有在岗人员进行了清理,掌握了真实情况。二是清编。在清人的基础上,对全县有财政编制的人员集中进行了清理,掌握了各单位的编制情况和实有人员情况。三是清车。为切实规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行为,对19家单位超编的47辆小汽车,由财政局委托进行公开拍卖,整体拍卖价93.6万元,实际拍卖近80万元。对借(占)用车辆,都已清退到位。四是清收。为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对国家工作人员拖欠公款进行全面清收。按照《县财政、乡镇政府及县直单位资产负债清理工作方案》的要求,全面开展清收国家工作人员拖欠公款工作,通过各单位自查上报、专班核实拖欠公款涉及122个单位3336人。通过清收,有70个单位全部完成了国家工作人员拖欠公款任务,下欠单位52个,涉及人员515人,下欠公款273.1万元,占应收3300万元的8.3%。五是清产。组织专班,对全县所有的国有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摸清了真实的数据,正在酝酿出台《县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在清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

(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有章可行。一是根据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会议费和接待费管理的问题,县政府今年先后出台了《会议费管理办法》和《接待费管理办法》,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律按管理办法执行,年终要进行检查,有违规行为的要查处到位。二是建产长效的激励机制。为加快我县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奖励和财政贴息的政策,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了下来,财政每年兑现政策只要照章执行就可以了,减少了很多的环节。

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范文5

一、机构上划

乡镇财政所上划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由县财政局垂直管理,具体办理乡镇政府交办的各项收支业务。

乡财政所人员调整变动由县财政局提出申请,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县劳动和人事社会保障局发文执行。

二、人员设置

为确保乡财政所机构有序运转,按照以岗定员,以岗定责的

原则,乡镇财政所人员编制确定为5名,具体岗位及职责如下:

(一)所长1名:负责所内全面管理、各项审核(稽核)及票据管理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统管会计1名:负责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三)专项资金管理会计2名:负责扶贫资金、退耕还林资金、抗震救灾及其他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核算工作。

(四)出纳1名:负责本乡镇所有资金银行存款、现金的收付管理工作。

三、预算编制

乡镇年初预算由统管会计根据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及工资等情况,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和县确定的定额标准,编制所属乡镇当年单位支出预算,经财政所所长初审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上报县财政局。

四、集中支付管理操作规程

(一)账户设置

1.“工资专户”,专门核算和办理工资代转业务,待信用社网络开通后取消该账户。

2.“支出专户”,专门核算和办理半供养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专项公用支出业务。

3.“结算账户”,专门核算和办理项目资金支出(扶贫资金、退耕还林资金、抗震救灾及其他专项资金)、部门划拨的临时性资金。

4.“村级资金专户”,专门核算和办理属于村组干部、村宣传员补贴及村级公用支出的收支业务。

(二)审批权限

为了更好地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乡镇要认真审核财政所的财务报表,乡镇财政所负责人对各类财政资金的来源、支出等情况要随时向乡镇主要领导汇报。对所有支出必须由乡镇长一支笔审批,否则,一律不予列支。个人报销费用在500元以上、项目资金在10000元以上的一次性支出属大宗支出。对大宗支出必须经乡镇领导班子共同研究,并有会议纪要方可列支。

(三)收付业务的操作

年初县财政局根据各乡镇上报的支出预算,经审核后批复(下达)各乡镇全年支出预算。乡镇财政所要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和代管往来资金的收付全部纳入财政所集中收付管理。

1.统发工资的业务处理

纳入县级统发工资范围的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局按月汇入乡级“工资专户”,实行工资直发。统管会计出具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花名册后,由出纳开据等额资金支票,直接将工资转到单位职工工资账户。统管会计平时作“暂存款”处理,年终根据县财政局提供的工资数据,按照预算支出款项作收、支账务处理。

人员变动、死亡及工资调整,各乡镇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巧政发〔2004〕62号)文件执行,并在每月6日前将变动情况书面上报县财政局。

2.公务费、预算资金及其他资金的业务处理

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全部纳入财政所相关账户,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集中审核、统一集中支付、统一集中核算。

收到县财政局汇入预算资金时的记帐处理方式为借:银行存款,贷:财政补助收入——款项。账务处理以乡镇为单位设立总账和明细账,支出时分部门并按照款项设立明细账。

收到县级部门汇入资金时的记帐处理方式为:借:银行存款,贷:拨入专款——某单位。纳入结算账户处理,设立总账和明细账进行核算。

3.印章的管理

单位在结算凭证上的签章(含法定代表人或授权的人的签章)和在开户行的预留印章,为该单位财务用章。结算凭证和印章必须由二人以上分别保管,不得由一人保管。

4.备用金的核定和使用

为保证乡镇日常工作需要,核定备用金1000元,用于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发生的小额现金支付。所有会计原始凭证必须经过乡镇长审批签字,财政所进行真实、合规、合法性审查后,方可支付现金和作账务处理。凡经审查失真、不合规、不合法的会计凭证一律退回原单位;超过备用金限额以及乡镇大额支出,由劳务或商品供应者出具经乡镇长签字,具备原始凭证要素的真实、合法的有效凭证,并经财政所审核后,实行财政直接支付。

乡镇财政所出纳员应建立“现金日记账”,核算备用金日常收支。现金支付必须符合现金开支范围,不允许白条抵库。凡因公事借支现金的需经乡镇负责人审批后办理,并于公事完毕七日内报账结清欠款。因私一般不能借用公款,特殊情况须经乡镇负责人审批后借支,但应限期归还。财政所长要定期或不定期核查出纳员的库存现金,保证账实相符。出纳员出现短款的,由自己负责补足所差欠款。年终出纳员的库存现金应全部缴存相应账户。

出纳员每10天要对所发生的原始凭证进行分部门分类整理,填制《收支凭证结算单》,由统管会计和出纳员相互签字,作为凭证报销交接依据。

五、会计制度的使用

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范文6

【关键词】 绩效预算; 国际比较; 启示与借鉴

引 言

绩效预算是政府首先制定有关的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将预算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能否有效提高政府行政绩效的绩效预算上来,从发达国家推行绩效预算改革的实践来看,绩效预算在监督和控制预算支出、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改进政府部门绩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成为困扰财政部门的一个难题。随着我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的不断发展,国家把绩效预算改革提到了正式议程。财政部于2011年7月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绩效预算已成为我国预算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必然选择。由于绩效预算制度是从施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市场经济国家首先开始实施的,而且他们做得最好并具有代表性,因此,有必要对其施行绩效预算制度情况进行充分、客观、科学的认识,以利于我们合理、科学地借鉴。

一、国外绩效预算的特征比较

完整意义上的公共部门绩效预算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预算编制改革,成型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掀起的政府改革或政府再造的新公共管理运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加剧,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这场被称为新公共管理的运动起源于美国,并逐步扩大到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随即蔓延到全世界,具有国际性的大趋势。在继承以往预算改革的一些有价值成分并进行新的探索的基础上,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国家纷纷推行了以绩效为基础的“新绩效预算”。

(一)美国政府绩效预算的特征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严重的财政赤字使联邦政府开始发展绩效预算,将绩效管理与评估及预算相关联。绩效预算要求所有政府部门都要提交五年策略发展计划、年度绩效计划和年度绩效报告。

美国绩效预算编制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基础,以顾客(企业与公民)为导向,以管理为动力,以最终绩效为目标。在美国联邦预算管理体制中,政府负责联邦预算的草拟和执行,国会负责联邦预算的审批和监督。这样就使预算的制定权和批准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开。国家经济委员会负责制定财经政策,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分配预算支出,财政部负责组织预算收入。这样就使美国预算政策的制定、预算支出管理、预算收入管理实现合理分工。

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动力,政府预算强调结果导向;以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增强政府预算透明度;以周密的契约安排和权责发生制为约束,强化支出机构的责任和压力;以中期支出框架为基础,增加预算的确定性;以多层次的政府绩效指标为核心,提高绩效预算的可操作性。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绩效预算是在分配政府各部门预算指标时产生的,其目的是要确定各单位应该得到多少资源才是合理的。绩效预算要根据部门的业绩与成效来分配财政资源。绩效预算符合公平原则,业绩越好的单位,越容易获得拨款。同时,由于绩效预算坚持按绩效标准来确定每笔拨款,因而为评价预算分配的合理性提供了标准。

2.绩效预算作为一种预算编制方法,是一种以讲求绩效为目的的公共支出预算模式。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现有财力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政府应该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分配资金;它的基本出发点是政府应当花多少钱来让部门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养活这些部门。

3.在绩效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力求方法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绩效指标的设计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将政府现状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绩效考核问题。在这一点上,绩效预算比零基预算更有优势,是公共支出绩效管理模式的较好选择。

(二)英国政府绩效预算的特征

英国的绩效预算改革始于1998年,此后,绩效预算在英国不断发展完善。英国的绩效预算改革有别于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绩效预算改革是在法律框架下逐步推进的,而英国绩效预算一直是在政府主导下循序渐进,并无立法的要求。英国的绩效预算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设立绩效目标、分配资源(预算资金)、对预算绩效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提交绩效报告、进行绩效审计、使用绩效信息。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绩效预算体系,其特点主要有:

1.在绩效预算过程中,英国政府考虑将绩效目标、评价指标的制定以部门为主,由财政部门进行指导,并征求预算管理部门和技术专家的参与。这样就确保了绩效目标最终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任务并取得预期效果,同时有助于提高部门主管及员工参与预算改革的积极性和遵从性。

2.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英国政府赋予机构一定的灵活性,同时也有一定的束缚性。各部门在获得预算资金的同时也要求签订各自的公共服务协议(PSAs:public service agreements),并明确规定部门用这些资源要实现协议中规定的绩效结果。保证在一年内的支出计划不突破总额限制,同时也允许一个部门可以在一个决议拨款中的两个款项之间形成资金的拨转,使执行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及时将资源配置到最具战略优势的项目上去,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分配效率。

3.绩效预算管理推动英国政府以公共利益的目标为导向,改变了政府部门长期存在的作风,培养了顾客服务意识,有效地使用了公共资源,更多更好地满足了公共需要,使得英国政府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可以说,绩效预算已成为英国公共资源改革的里程碑。

(三)澳大利亚政府绩效预算的特征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97至1998年开始酝酿推行以公共支出绩效考评为核心的公共支出预算改革,1999至2000年正式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预算改革的目标是控制财政支出并发挥科学决策的作用,根本目的是遏制政府开支迅猛增长的势头,摆脱联邦和一些州政府的高额赤字和债务困扰,同时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的效率、效果和透明度,在政府公共财政的实施过程中发挥激励作用、科学决策作用、监督约束作用、自我完善作用和民众参与作用。澳大利亚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指标的设计主要体现出科学性、全面系统、通用可比、简洁适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澳大利亚的绩效预算是由财政部和国库部依据以前年度的预算收支状况和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需求,拟定下一年度预算的总体框架。绩效目标是由各部门自主确定,各部长根据任期内行政目标与所属部门负责人制定实施计划,签订绩效合同,明确要达到的结果和绩效目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但财政部可以持异议以修改绩效目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束缚作用。澳大利亚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步骤:一是制定部门事业发展目标;二是编制年度绩效计划;三是编制年度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报告并接受考评。相对而言,澳大利亚具有很细致的监控体系,各部门要在每月结束后10日内向财政部提交月报,包括部门的所有支出项目,如果实际结果和绩效目标相差超过10%,部门就必须解释产生差别的原因。这样的监督机制能将有效信息在部门内部以及政府之间很好的传递。

(四)新西兰政府绩效预算的特征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早在政府会计和政府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国家,是所有OECD国家预算改革创新中开展得最为彻底,也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其新绩效预算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此次改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当时的经济困境是改革的根本动力,而其独特的政治结构和政治传统为新绩效预算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现实条件。新西兰的新绩效预算改革主要由财政部推动,分别由五项代表性法案层层深入(见表1)。

新西兰政府绩效预算具体特点如下:

1.新西兰新绩效预算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区分产出和结果的预算责任。新西兰的预算改革要求决策层对预算的结果(即产出对公众的影响)负责,而要求管理部门对预算资源的分配和预算产出负责。这样,部长和行政首长可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提高效率。

2.结合政府中长期战略,确立结果导向部门的战略计划,将宏观战略和部门具体战略相衔接。新西兰的新绩效预算以结果引导预算过程,不仅要求各部部长在预算中说明产出与政府期望实现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还要在审查的过程中广泛地运用经过评估的结果,这一系列改革为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估建立了明确的结果导向。

3.将结果、决策和管理三者整合。为了将结果整合到管理中,新西兰政府首先通过运用三个指标(状态指标、效果指标和风险指标)提供的信息,测量政府的干预度及干预效果;然后在提高结果测量能力和改进结果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改进结果信息,保证信息质量并在决策的过程中使用这些关于结果的信息,用结果指导决策;最后要求对结果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

4.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新西兰政府开始放松以控制预算投入为核心的传统预设模式,采取强调实现目标而不是严格监督、分行罗列的支出预算体系。同时,开始运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以反映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真实成本,最终建立了一个以产出为基础、重视结果绩效的战略计划和资源配置相结合的完整财务管理体系。

二、国外绩效预算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政府公共支出管理能力普遍提高以及政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巨额财政赤字的出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不断下降,客观上要求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缩减支出,控制赤字规模。在此背景下,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绩效预算改革迅速波及全世界,形成了世界性的绩效预算改革潮流。鉴于西方国家绩效预算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其绩效预算管理进行归纳总结,对我国推行绩效预算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勇于转变观念,在公共支出绩效方面作出变革

绩效预算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加强公共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客观选择。实行绩效预算,政府角色从管理者、控制者转变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购买者,而部门则被赋予更大的执行权和责任。西方各国政府注意与“顾客”的关系,在绩效管理过程中提出了“顾客至上、消费者导向”的理念。该创新性的政府管理理念是政府管理体制、管理行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前提和条件。

(二)决策者的支持以及立法层面的保障是绩效预算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这场改革无疑都是各国的中央政府发起的。以美国为例,1993年颁布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在政府层面全面推行绩效评估。美国绩效预算制度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突破和良好的效益,就因为它是建立在完备的法制基础之上。预算管理在美国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调整和改革后,体系相当健全,权责十分明确。政府负责“联邦预算”的草拟和制定;立法机关负责预算的审批和执行监督;审计署负责预算的执行审计。这种将预算的制定、审批、监督各项权力分开的做法,有效防止了政府权力的滥用和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提高了预算的透明度。绩效预算改革不是单一或独立的制度改革,它的完成需要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相关财政制度改革的匹配和支持。

(三)实行复式预算,确认绩效预算的可使用资源

目前来看,西方国家都在采用复式预算,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针对某一部门以“活动”为基础进行编制,英国还编制部门资源预算,全面反映政府或其某一部门所占用的政府性资源,并就此与部门、议会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制度是有效控制政府公关支出的基础,提供了有关行政效率的充分信息。

(四)绩效预算应给各部门充分的自和灵活性

有严密的监督制约机制就可以保障信息的有效传递,在这种背景下绩效预算鼓励每个部门高效地使用政府资源,使得部门主管和职员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使得资金的使用符合部门的需要并且能够接受监督,从而提高了公共支出的运作效率。

(五)科学审视绩效评价结果,充分应用绩效评价制度

各政府部门要根据每年的绩效评价报告,对各政府部门的经济目标和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对政府支出绩效评价报告中反映出的各部门在管理中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供国会和政府参考;绩效评价的结果也成为财政部对各政府部门制定以后年度预算的依据。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公共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我国财政管理目前面临诸多问题,结合我国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从现存的问题出发,对国外经验进行适当的借鉴,取其思想精华,为我所用,以找出适合我国绩效预算管理推行的方法和节奏。

(一)树立以绩效文化为核心的政绩观

建立绩效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政模式的变革,它实际上是我国政府行为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培育重视绩效的管理文化。通过对人员进行培训,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将各级政府预算收支重点和次序相应进行调整,通过预算硬约束来保证公共财政的正确使用和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发展政府绩效预算必须循序渐进

西方各国的绩效预算之所以比较成功,这与其多年的发展和循序渐进的策略是分不开的。政府应根据我国预算管理现状,参考经济学家提供的改革目标和思路,确定阶段目标,设计合理步骤,分段稳步实施,逐步改革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制。

(三)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的透明度,倡导全民参与

绩效预算与信息披露挂钩,加强信息公开,增加透明度,适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可以有效减少推行绩效预算的阻力。财政部门除了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外,还要采取“民主恳谈”等方式,使公众了解并参与到预算编制之中,使预算编制更为科学和合理。

(四)重视立法的不断完善和人大的监督作用

完备的法律约束是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西方各国正是由于对立法的重视才得以将改革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目前,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但有关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等还需进一步深化。我们还应该建立政府会计制度,完善政府成本考核体系;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平台,实现财政资金的全程监督。

(五)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大绩效评价的范围和力度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改革的当务之急。在当前阶段,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建立财政支出项目合理绩效指标的研究投入,积极开展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和完善,制定反映行业特点、指标更加细致的考评指标体系,还要改变目前只对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的做法,逐步将绩效评价的范围扩大到包括基本支出、转移性支出、消耗性支出、公共工程支出等在内的所有政府公共支出,评价的内容不仅要考评项目的资金落实、资金使用及财务管理状况等,更要考评项目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及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1] 孟岩.新西兰的新绩效预算改革和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2] 金展庆.对借鉴美国政府绩效预算的一点思考[J].环球经济,2008(3).

[3] 罗伊·T.梅耶斯,等.公共预算经典——面向绩效的新发展[M].苟燕楠,董静,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

[4] OECD(2007).Performance Budgeting in OECD Cou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