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奖励制度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学生奖励制度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奖励制度方案

初中学生奖励制度方案范文1

【关键词】教研组; 校本教研;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93-01

校本教研是立足于学校,以增强教育教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的研究与改革活动。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收效最为直接、最为显著的教研层面。它是以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者,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它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同时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组是教师最基层、最日常、最具研讨性的学习型组织,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校本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教学业务组织,是把先进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师自觉行为的智慧型集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重视并不断强化教研组工作,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名学科、名教师,构建学习型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教研组工作形式化、单一化 ,竞争机制不合理 ,工作反馈机制不够健全,教研工作缺失校本关照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根本无法体现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所以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搞好教研组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保证。所以,为了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必须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完善教研工作机制。下面就我校在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工作中,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1 教研组的内涵建设,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基础

课题研究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途径,只有让课题研究扎根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课题研究也才更具有生命力,校本教研才能落到实处。学校教务处就充分利用学校教研组的活动时间,指导教师从身边的教学中确定课题,以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将校本教研活动提升为教育科研活动,把行动研究作为开展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小切口的进行课堂教学的应用性研究,让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得以体现。如政治教研组由于多数教师都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他们就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选定《“‘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转化教育的案例研究”》、《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作为本组的课题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初中数学组选定《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实践活动课”的实践研究与思考》、初中语文组选定《写字教育如何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和综合文化素养》、高中中数学组选定《试卷评讲课教学设计最优化探讨》、高中语文组的《高中生硬笔书法训练》、物理组选定《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及自制教具》、化学组选定《化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信息组选定《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校本研究》、艺术组选定《艺术欣赏中的情景创设》、历史组选定《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这样就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反思,教师广泛开展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感悟与反思活动,逐步形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相结合的校本教研机制,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战略。目前,学校各学科教研组教师参与应用性教学课题研究热情高涨,在研课题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二个——《普通中学校本教研管理的研究》、《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实施策略研究》;区级课题研究四个——《单亲家庭中学生特殊教育研究》,《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有效训练研究》、《普通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研究》。已结题的重庆市教育规划办实验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参加课题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市级三等奖、区级一等奖;区级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智能化练习及题库的开发与应用》、《开放阅读空间 优化语文教学》结题并获区级优秀课题成果奖三等奖。这些直接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真正使课题研究活动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正使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转化为教育科研活动,这样不但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更有利于促进教师加速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化。

2 教研组的制度建设,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学校要注重建立健全学科教研组建设网络和相关制度,构建促进教学、教研管理的有效管理机制,规范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促使以学科教研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化、制度化。我校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形成了与自己学校实际相适宜的一系列教研组活动制度。如《沙河中学校本教研管理条例》、《沙河中学校本教研过程管理制度》、《沙河中学校本研究课题申报评审制度》、《沙河中学校本教研课题结题评审制度》、《沙河中学课题管理手册》、《沙河中学教研组长职责》、《沙河中学先进教研组评选细则》、《沙河中学先进教研组长评选细则》、《沙河中学先进教研个人评选细则》、《沙河中学科研教研奖励细则》、《沙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奖励制度》、《沙河中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等,并相应建立了领导干部深入教研活动的听评课制度、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考核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大大提高了学科教研组的管理职能和效果,形成更为开放、有效的学科教研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了教研组活动的正常有效地开展。

3 教研组的特色建设,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决定于其活动开展的内容。如果活动内容一般化,久而久之就会流于形式,无法保证活动质量。学校应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指导,使各学科教研组的活动内容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体现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理念,更有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为此,教务处要求教研组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过程中坚持 “四个必须”的指导思想,即:必须有明确的研究专题;必须以科研带动教研;必须使教研活动制度化;必须突出青年教师的培养。如初中语文组在教研活动中极为重视自己教研组的专题研究计划、主题教研活动方案的设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完善,在完成课题《写字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和综合文化素养》的研究过程中,经常招集教研组成员和课题研究人员结合日常出现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到课题结题时,研究的对象初一初二的娃娃大面积提高了书写水平及审美情趣,效果明显。重视教研组内老中青的传帮带和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在开展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专题研究时,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谭晓琴老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听课教师受益匪浅;重视教研组内青年教师的培养,凡是本组里经验丰富、获得高级职称的老教师们都积极主动与年轻教师结对子,教研组长谭崇元老师就主动接纳刚参加工作的王莹玺、邬德慧二位老师为徒,直接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所以,刚出大学校门的王莹玺承担的片区“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的”公开课教学,在李河中学执教的《老王》一课,深受片区全体与会领导教师的好评;重视搭建校本教研的交流平台,初中语文组不但采取了“走出去”,还采取了“请进来”的办法,邀请丁阳中学的余宏老师前来献课,给本组教师提供与之进行切磋交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作用。就这样通过开展名师引领,理论学习,同伴互助,课堂观摩,比武交流,课题带动,总结反思等活动,把教学、科研、培训三者融为一体,切实保证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努力促进教师专业的提升。目前我校初中语文组的教师深受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好评,该组也被评为区级先进教研组。

总之,加强教研组的建设,落实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深化学科教研组活动的各层面要求,有利于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有利于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借助重庆市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抓住我校创建市级重点学校的时机,进一步推进优秀教研组的建设,以创建人文校园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教研组的机制创新与管理创新,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贴近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科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以打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实现我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桂林《创新教研组管理机制,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

[2] 张云洁《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3] 黎炳学 《校本教研要在实效性上做文章》

[4] 朱宁波 张萍 《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教育科学,2005,(5).

[5] 严冰 《关注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云南教育2009年02期

[6] 钟炜《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优化校本教研活动》2011年04月

[7] 牟映雪 《教研组协作文化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材?教法,2006,

初中学生奖励制度方案范文2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校改进;行动研究;U-S合作

一、行动研究的缘起

LT中学是2007年8月从县一中(省级重点完中)剥离出来的初级中学。当年的完中是县里唯一一所重点中学,创办于1956年,有较好的办学积淀。LT中学地处县域中心,而且剥离时一些高中老师自愿留下来教初中,师资力量较强,学校自然成为家长心目中的“重点初中”和“首选学校”。不过,由于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各种矛盾与问题逐步显现。如,校舍和设备条件建设滞后,成班率很高,一些班级学生数超过80人,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学生行为习惯差,上课吃零食,随手扔垃圾,垃圾满地,成为“老大难”问题;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有学生发短信、写标语骂老师:家校关系紧张,家长冲撞老师的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等。

2010年3月,LT中学校长与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取得联系,希望开展U-S合作(即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帮助学校实施改进计划。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组织了由三位教授组成的指导团队,在学校开展问题诊断、制订学校改进方案、指导学校开展改进实践。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学校改进取得明显成效,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二、学校发展问题诊断

学校改进的关键是要找准问题,为此,指导团队在与LT中学校长进行初步交谈、对学校办学状况有了大致了解后,专门制定了工作方案,形成了“临床诊断,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制订方案——实施改进,过程指导”的工作策略。指导团队先后六次深入学校进行现场诊断,内容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调研的形式有问卷调查、领导班子成员个别访谈、中层干部座谈会、师生代表座谈会、随堂听课等。为了找到学校问题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指导团队还专门策划了一次与LT中学部分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教师的郊游活动。在边走边谈的过程中,指导团队了解了许多在会上老师们不会说的情况,从而对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根源有了深刻透彻的把握。

在经过了持续近一个月的学校诊断后,指导团队对学校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态势分析法),一致认为,LT中学的优势在于:其一,学校文化底蕴比较厚实,办学基础条件较好,校风、教风、学风等一脉相传;其二,办学质量得到广泛认可,中考成绩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升学率、优秀率等占有明显优势,社会声誉好;其三,领导班子想做事谋发展,希望立足于更高的标准谋划学校的内涵发展,全方位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打造在更大区域内具有更广泛影响的品牌学校;其四,现有专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基本合理;其五,学校承袭了原有的规章制度,涵盖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为强化制度管理作了较好的铺垫。

不过,LT中学办学也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部分干部、教师观念陈旧,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大;二是学校一些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界定不清,出现了重叠交叉和职能盲区现象;三是未能处理好升学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对非中考科目关注不够,对学生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四是学校规模偏大、成班率过高,导致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另外教师的工作条件、家校关系等需要进一步改善:五是学校软硬件条件应继续改善,实验设备、多媒体设备不足,学校文化的定位、挖掘和开发还有较大空间,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学校外部环境来看,LT中学所在县逐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为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品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日趋强烈,要求不只是“有学上”,而是要“上好学”,这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学校地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县城,面临来自兄弟学校的竞争压力。如何将“两个压力”变为动力,在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期望中、在激烈的校际竞争中,负重前行,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谋划学校今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三、制订学校改进方案

在明确了学校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内外环境条件之后,指导团队与学校班子成员反复协商,确立了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即: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师生发展为主旨,以强化制度管理为抓手,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将学校建成教育理念先进,领导班子善谋敏行,教师爱生乐教,学生明礼好学,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备,办学质量上乘,在市县起示范作用、在全省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学校。

为实现上述目标,指导团队和学校领导达成共识,决定从校园文化建设人手,实施学校的全面改进。于是形成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导的学校改进方案。

1 锻造具有凝聚功能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全校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指导团队为LT中学制订了打造“礼乐文化”的方案,提炼出了“教学生做人,育学生成才;助教师发展,促教师幸福”的办学理念和“一训三风”(校训:礼以正外,乐[yue]以修内;校风:理礼相融,和乐[le]共进;学风:尊师明礼,乐[le]学善思;教风:敬业恭礼,乐[le]群善教),并就如何通过各种措施广泛宣传,使之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内在行为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

2 构建具有陶冶功能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旨在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人文性,都能自然地成为育人的理想场所,让师生的教育行为与校园文化展现和谐之美。

改进方案中就LT中学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出:一是对校园整体布局进行调整,巧妙设计校内景点,科学安排绿化带,形成“硬、绿、净、美、亮”的幽雅环境。二是在校园内多方式呈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一训三风”,使之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的教育品质。三是统一学校形象标识,围绕“礼乐文化”制作并规范使用校徽、校歌,精心设计学校平面示意图,合理制作、美化各类指示牌,创办校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四是对校内楼宇、道路和广场进行命名。

3 丰富具有育人功能的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行为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指导团队建议学校通过不断拓展师生活动领域,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师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培养良好的思想意识、道德作风和行为习惯。包括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坚持开展社团兴趣活动等。

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差的问题,指导团队特别突出了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具体措施,即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制订《LT中学学生校内一日常规》,从“文明进校”、“物品整理”、“两操集会”、“课间休整”、“课堂学习”、“环境卫生”、“对待公物”、“师生关系”、“有序放学”等各方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明确、具体、恰当的要求;并把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相结合,反复抓、抓反复,在训练的同时,配合说服教育、榜样示范、主题活动,丰富教育形式,让学生告别不文明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

4 健全具有规范功能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指导团队建议学校对现有的规章制度。特别是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制度进行修订,并且遵循“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做到“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局面。包括健全学校管理组织网络,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培养学校师生的制度意识等。

5 打造促进教师发展的教科研文化

高质量的教研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情境化的、可操作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专业发展环境。同时,高质量的教研也是提升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做好教研是学校改进过程中必须练好的一项内功。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在U-S合作过程中,指导团队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教研文化建设的措施,以帮助教师增强内在的职业幸福感,“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学校的改进和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一,树立教科研意识,健全教科研管理体系。通过制订教科研管理办法和教科研工作规划,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考核和评估、表彰和奖励,促进教师树立科研兴校的意识,鼓励教师积极思考、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将教学中的困惑转化为教学研究的课题,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习惯。大力营造教科研的氛围。

第二,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树立教研问题来自教学、研究成果服务教学的意识。每学年初,由教科处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同时教科处定期征求教师的意见,根据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列出重点要解决的课题,以招标的形式确定研究人员:教科室加强对教研课题的中期检查;对立项和中标的教研课题,学校根据其立项、中期检查结果和最终研究成果情况分期分批给予经费资助。鼓励教师开展团体攻关和合作研究,扩大教师的交往和交流,强化教师的团队精神。

第三,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为教科研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选拔专业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具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制订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规划和活动计划,每周五下午同定为语文、数学、英语教研活动时间,其他学科隔周五下午进行教研;每学期开展一次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计划展示和交流活动,促进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实行优秀教研组和备课组评选、奖励制度。

第四,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聘请专家、学者进行教科研专题讲座,传授教科研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每学期举办至少一次教科研经验交流会和教研沙龙活动,促进教师教科研经验交流。

此外,指导团队还就学校的班子建设、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的改进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四、学校改进的实践

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在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广泛动员之后,LT中学按照方案实施了为期近三年的全面改进实践。

1 广泛宣传发动,激发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改进的内在动力

在改进方案实施之前,将方案分发给每位教职工,并分别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和教师大会,对改进方案进行一一解读,为学校改进工作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在此基础上获得教职工对学校改进工作的理解和认同,通过理解和认同达成共识,在共识中激发共鸣,让学校改进目标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愿景,并以此团结人、凝聚人,激发全体教职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2 强化部门责任,建立目标达成的保障机制

在改进工作开始之前,指导团队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一起,将改进工作方案中的各项措施按年度和部门逐条分解,以达成发展目标为导向,将各项目标细化到每个年度、学期,将具体任务和子目标分解到部门与教师,落实到人,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形成部门和教师联动机制。每学期召开一次学校改进实施分析总结会。把年度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列入教职工的年度考核,增强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和实施能力,提高改进目标的达成度。

3 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学校改进实施状况的反馈,纠偏机制

建立自上而下的自评制度,每学期结束,各职能部门、各教研组开展自评,撰写总结报告,同时开展各部门之间的互评,共同提出新学期进一步落实改进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成立由专家指导团队与学校班子成员共同组成的咨询指导小组,解答教职工的疑惑和问题,对学校改进工作进行过程监控。及时修正和完善改进措施,纠正偏差,确保改进目标的实现。

五、学校改进实践在反思

反思LT中学三年的改进历程,虽然成效明显,但指导团队清楚地认识到,LT中学的改进一直是在指导团队的帮助和指点下进行的,如何让学校在U-S合作结束之后能丢掉专家这根“拐杖”,实现自身的持续改进和永续发展,是三年改进历程后要解决的新问题。

1 树立共同愿景是学校持续改进的精神动力

彼得·圣吉曾形象地比喻说,建立一个团队,其实就像搭建一个三条腿的桌子:一条腿是大家的共同愿景,一条腿是个人的价值观,还有一条腿就是激励。愿景是团队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共同愿景会唤起人们的希望,激励团队成员为追求某一目标而不懈努力。学校发展需要有全体成员认同的共同愿景,它是全体师生共享的精神追求,是教职工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战胜各种外来的困难和压力、矢志不渝、奋发向前的精神动力。因此,要实现学校的持续改进必须以共同愿景为动力来提升学校发展的内在能力。

2 提高认识方法论水平是U-S合作重要的价值体现

所谓认识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如唯物辩证法)、一般科学方法论(如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和具体科学方法论,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其中哲学方法论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有着指导意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它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武器,也是改造现实的武器。

学校改进的方法论也属于认识方法论体系。学校改进是综合性的复杂过程,是技术过程和学校内外社会过程的统一。北师大教授高鸿源指出,认识方法论实际是对学校发展和改进的思维建构和应用,为所有的观念、问题、目标、知识和方法寻找综合定位和运作路径,而把各种因素和各个领域的问题梳理清楚。整合在一起,仅仅凭借经验是很难做到的,需要认识方法论发挥引导和结构化的作用。

初中学生奖励制度方案范文3

关键词:学生教育;平等;尊重;耐心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越来越难教。这句话不是没有原因。但教师是培养人的,责任重大。一个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与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对建设和谐社会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越来越难教。这句话不是没有原因。但教师是培养人的,责任重大。一个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与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对建设和谐社会影响很大。作为班级管理的班主任,或政治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法,学生就不会越来越难教。本人长期在初中教学,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受到良好的效果。

一、平等对待学生

人是有情感的。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克服偏好,以博大的宽厚的爱心对待每个孩子。孩子们在家中人人受到关爱,到了学校,芸芸众生,除了个别佼佼者,大部分孩子是平凡的群体成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只去注意少数孩子,其他的孩子会有失落感,并影响到他们的进步。这一点在学生的学习中尤为明显,成绩差的学生大多就是这样形成的。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自己失去了老师的关怀,失去了老师的帮助,纯净的心灵就会变得世故起来。学生一旦感到不被重视,就出现厌学、说谎等消极的学习情绪,同时大呼:老师不公平,老师偏心。所以,作为班主任,怎样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是本着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的原则来从教的。可是现实中,难免会有一些疏忽: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在意的眼神,一种不加思考的决定,都会让学生对你的工作产生异议,从而影响师生的关系和正常的教学。记得多年以前,一个成绩不算好的女生迟到了一会儿,我以冷峻的面孔,粗声粗气地“进来”,谁知她进来后伏在桌上哭起来,原因是几天前一个好成绩的女生迟到了,我微笑着“快进来”。第二天,我当着全班的面向她道了歉。学生们投来了诧异的目光,也是敬佩的目光,而她低着头说没有关系的时候,我感觉到她的心情平静了。

其实,“平等地对待学生”早在《圣经》的“马太福音”中就有一个典故,它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后来,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并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过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成果不予承认或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其实反思一下,在班级管理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马太效应”: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作为教师还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鞭策自己。

在我看来,平等对待学生,也要包括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平等。教师不要把自己当做老子,把学生当做儿子,不要在学生面前盛气凌人。常常有这样的事件:班主任批评学生时,学生与老师“顶嘴”,老师会气急败坏,甚至双方会发生激烈冲突。究其原因,是学生“顶嘴”时,老师的头脑中充塞着“我是老师,你怎么能跟我顶嘴呢”的想法,不能摆正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以致师生关系紧张起来。其实,教师只要本着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思想,就会冷静下来,问其原因,化解分歧,使学生心服口服,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在人格上和成年人是一样的,是同等的,他们也有人格尊严,他们的人格尊严是否能够得到尊重,班主任的因素至关重要。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开始,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亲近学生,不藐视他们,更不歧视他们,要象和花儿说话一样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始终抱着一颗欣赏和赞美之心,相信他们总有善良、正直、纯真的好的一面,善待每一个生命,给他们以自信的天堂。

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就有了接受教育的心理基础。尊重学生,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教师,要舍得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情感投入,寄予合理的期待,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发挥每位学生的最大的潜能。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从心理角度看,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已经基本成熟,但还有待完善。他们特别重视人格尊严,对自尊心方面的问题也十分敏感,而且自尊心非常脆弱,所以,教师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是让学生理解师爱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不注意这一点,无论你对他们的爱多么深,多么切,他们也无法理解。

尊重学生人格,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嫌弃和斥责,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教师应该把尊重学生做为检验师德的试金石,为完善自我,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不懈的努力。

三、耐心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