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策划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报道策划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报道策划分析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其快速、准确、经济效益好而被广泛使用,在品牌众多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多数仪器使用试剂为开放型,从而就出现一台仪器做不同检验项目而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再加上日常工作中不正确的操作,造成同一患者前后几天内几次相同的检验出现无法解释的检验结果[1]。笔者认为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就能保证被测标本的检验质量。

1、常用生化检测项目分析方法选择及参数设置。

2、生化定标问题:生化定标是生化仪器使用的一大重点,使用进口机器配套进口试剂的可以不看这一条,因为机器的参数都是设置好了的,不需要修改。针对国内大多数检验科都是用的进口仪器,国产开放试剂,所以仪器的定标正确与否就非常重要。主要有几个方面。1定标方法的选择,首先,国内的酶类测试项目目前都没有溯源,所以大多数都采用因子数作为定标,也就是Factor,对于非酶类的项目如血糖都采用标准定标,这里有牵扯到单标准和多标准定标,定标方法选择不同,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和测试项目的线性。此外,测试波长,终点法抑或是速率法等等设置,都和定标有关系。这里就不一一表述.

3、生化质控的问题:室内质控必须天天做,同时必须拥有自己的参考。质控的好坏是评价每天被测标本准确与否的衡量标准,在日常被测标本中其被测成分有高有低和居中,相应的质控品也有高值、低值、中值,同时在测定过程中的前、中、后都应设有高、中、低值的质控标本,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份标本中各种被测成分的结果真实、有效、可靠。

4、交叉污染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基本上大多数仪器都有,大家平时也都比较忽略这个问题。标本污染的原因,一般有重度溶、脂血,试剂针内外冲洗系统异常等,而试剂间的干扰有两个的原因:一是试剂中含有下一个测试所要测定的底物,或是含有的某种试剂成分与下一反应所要测定的底物有作用,因而直接干扰下一反应的测定结果;另一个则是该试剂所引导的反应对下一个项目的反应进程带来了间接的干扰,因为在有试剂污染的情况下,下一项目所测定的是前后两个项目反应的综合作用结果[2]。例如:ALP(IFCC)、CK(NAC-activated)、CK-MB(NAC-activated)、CO2(PEPC)、α-Amy(EPS)等试剂中使用磷酸缓冲液,可能会对其后的Mg2+测定带来干扰。Mg2+试剂(Calmagite)中含有EGTA成分,为Ca2+络合剂,可能对Ca2+的测定带来干扰。排除干扰的方法也很简单,合理安排检测顺序,调整试剂的方法学,通常情况下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安排项目:ALT、AST、ALP、γGT、ChE、TP、Alb、TBIL、DBIL、Urea等等。

5、确采集患者血液标本:晨用真空采血管采集患者血液,空腹12h以上坐位取静脉血3mL置37℃水浴箱中1h后,放入离心机以4500转/min的速度离心5min(血清应无溶血、无乳糜和纤维蛋白丝),方可进行测定。

6、种试剂禁忌常年续加:各种上机使用的液体试剂,在仪器试剂仓内,因试剂瓶盖已取掉,试剂的稳定性、生物活性等指标下降很快,长期续加试剂就会因剩余的近失效或已失效试剂将新试剂稀释,使新加入试剂质量或生物学活性下降甚至失效。笔者认为添加一次试剂在2周内使用,应据日常工作标本量大小加量,加新试剂前将瓶中残余试剂弃去。

7、同一品牌不同批号的试剂不能混用:同一品牌不同批号试剂的质量是不尽相同的,试剂的活性是有差异的,同一品牌不同批号的试剂混用其质量不能完全达到标准要求。

8、续加试剂后要重新定标,标准液即开即用:续加试剂后试剂的稳定性、生物活性都有所改变,如不重新定标,将会出现检验结果偏高或偏低的现象,笔者认为续加试剂后必须对该项目重新定标。标准液即开即用不得保存至下次使用。

9、不同厂家的试剂禁用同一标准液定标: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虽其分析方法相同,但其试剂中各种成分的量不完全相同,所用的标准品应该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厂家生产的测定标本中相同组分的试剂中都配置了标准品,只有试剂与标准相匹配,定标后测定的标本中被测成分才能接近真实数值。

10、用新鲜蒸馏水溶解干粉式标准品、质控品:用于复溶干粉式标准品及质控品的去离子水应是制水机新制备出来的,若用暴露空气中放置多日的水,由于其溶解了许多空气中可溶性气体及尘土,用来溶解干粉式标准品及质控品会改变标准品及质控品的化学性质及物理特性。

11、比色池用酶液清洗及光电校正后都要重新定标才能测定临床标本:因用酶液清洗后每个比色杯的透光性、均一性都有提高,各种空白的测定值都有相应变化,只有对每一测试项目重新定标后才能用于对临床标本的测定。

12、做好仪器的维护和保养[3]: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使用规程,做好每日维护、每周维护、每月维护、每季维护,每周测定杯空白,。若检查到任何比色杯错误,取出相应比色杯用擦镜布擦拭其光学表面,对擦拭的比色杯再做光电校正,还有错误则将其更换。

13、对于生化仪,作为你的工作伙伴,你必须勤劳细心。时常给生化仪器做清洁,不只是表面的防尘,内部的防尘更为重要。很多仪器买来以后就重来没有拆开过,要知道,仪器内部是许多电子元件,其工作基本原理和电脑主机是一样的,也有CPU,存储系统,大家拆开电脑机箱会发现很多灰尘,生化仪也是一样,我常看见有的生化仪打开以后里面厚厚的一层灰。

参考文献

[1]石德美.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使用的质量保证[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41-42.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2

策划,使《河南日报》在与都市报的“奥斯卡”竞争中脱颖而出,打了一场有备而来的漂亮仗。

作为这次策划的参与者,回顾“奥斯卡”报道经历,感觉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一、强烈的策划意识是做好娱乐报道的关键。娱乐新闻报道具有一般新闻共有的突发性、时效性等特质,其中“共同被关注”尤其是娱乐新闻有别于其他社会类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共同被关注”是指由于娱乐新闻的主体(事或人)往往是全国甚至全球共同关注的对象,同时由于娱乐公众人物本身往往具有希望被媒体和社会关注的主观意愿,所以导致娱乐新闻往往“无国界”、“无独家”,一旦发生就会被各大媒体同时关注。同时由于娱乐事件极其繁多,所以各个媒体由于害怕漏报新闻而疲于奔命对“共同被关注”的人事进行报道,以至于诸多媒体又会不知不觉地同时被拖入对琐碎的娱乐“小”新闻的报道中,结果当真正需要重点报道的事件发生时,媒体的反应反而比较慌张,所以面对海量娱乐信息而做到心中有数,是娱乐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这次《河南日报》奥斯卡系列报道之所以做得从容不迫,而不是临阵磨枪,与该版强烈的策划意识密不可分。早在第7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开始前一个月,《河南日报》娱乐版的全体工作人员就开始为报道做了大量的前期资料准备,对提名影片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考虑到奥斯卡特有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该版站在党报和大娱乐的视角,确定了“公正、全面、趣味、深度”的报道原则,为本届奥斯卡报道定下了一个大的基调。正是有了这个“主心骨”,《河南日报》娱乐版在以后的奥斯卡报道中不仅很好地把握住了对事件报道的节奏,更在获奖名单与预计发生很大偏差的时候,及时对美国政治和文化作出了客观的分析和评论。当奥斯卡颁奖结果公布后,省会郑州的其他媒体对事件本身进行整版报道时,《河南日报》则以两篇评论、一个大整版的规模对本届奥斯卡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报道,显示了一份政经大报的风范。

二、策划是娱乐新闻“卓尔不群”的“利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娱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娱乐化”成为一种全球的趋势,各个媒体也加大了对娱乐新闻的报道和关注。但由于娱乐新闻本身的特性,我们看到的娱乐新闻往往比较碎、比较短,难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有分量的重头稿件。加上互联网的使用使娱乐信息几乎成为共享,所以媒体间娱乐报道“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众多媒体的共同努力却要因为内容相似、形式相似而相互影响,最终被海量信息淹没于无形――这对媒体是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娱乐新闻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浪费。

要想避免这样的局面,一个媒体必须要有独特的东西以便让自己因为个性而突出,独家报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独家报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娱乐新闻报道更多面对的是众多媒体对一个新闻事件“一哄而上”的集体发掘,接着又是浮光掠影的“众口一词”的报道。如何对一件受到众多媒体关注的娱乐事件进行“独特”的报道,以使自己卓尔不群,这恐怕是娱乐新闻从业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河南日报娱乐新闻版对奥斯卡的报道策划正是基于此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策划是让娱乐新闻“卓尔不群”的“利器”。

奥斯卡无疑是全球娱乐大事件,特别是第7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由于华人导演李安和中国影星章子怡的参与而备受国人关注,可想而知到时候各家媒体的相关报道将会产生怎样的“拥堵”。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惨烈的竞争,《河南日报》娱乐版提前介入,开辟了《走近奥斯卡》专栏,在颁奖典礼到来前5天,就以每天一个专栏的形式在娱乐新闻版相对固定的位置上,集中刊登有关奥斯卡的信息和图片,使大量散乱的信息得以整合。为了增强专栏的“短、平、快”特点,专栏每天还刊载100多字的关键提示语,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有用性”。专栏的开设不仅在娱乐版面上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兴奋点”,还培养了读者对该专栏的关注度和阅读习惯,所以当第78届奥斯卡颁奖结果公布,各大报纸媒体开始整版报道的时候,由于阅读习惯使然,河南读者不自觉地还是阅读《河南日报》对奥斯卡的整版报道。

三、策划的连续性更能生动呈现娱乐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娱乐新闻的策划不仅意味着对娱乐事件进行详细而全面的反映,更应该是对事件发展的动态关注,有时还包括对即将发生的娱乐事件的预热、全面报道和收尾报道。《河南日报》娱乐版对奥斯卡的策划报道正是这种动态策划报道的有益尝试。

事实上,去年《河南日报》娱乐版也对奥斯卡进行了整版报道,但报道仅限于对颁奖典礼的反映,至于颁奖典礼之前和之后的相关内容,要么因为篇幅有限,要么因为太过细碎而主动放弃,感觉是整个报道有些“应景”,总结原因就是缺乏对奥斯卡整个文化活动的动态展示,以至于推出的整版报道显得突兀和单薄。

针对去年的遗憾,今年的奥斯卡报道提前介入,围绕颁奖典礼将整个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预热(2月24日―3月6日)、集中报道(3月7日)、收尾总结(3月8日-3月10日)。在活动预热期,着重对筹备工作、各方预测及一些轻松的花絮进行报道,以吸引读者眼球,使读者对最后的颁奖典礼产生很高的期望值;在集中报道期,用整版的篇幅对获奖结果进行报道和评点,这也是整个策划的中心和重头戏;在收尾总结阶段,广泛收集各界人士对本届奥斯卡的反应和评价,对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最后的盘点总结。由于《河南日报》娱乐版对整个动态过程心中有数,所以很好地把握住了整个报道的节奏,真实、全面、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本届奥斯卡的全貌,为都市报树立了娱乐权威的形象。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3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策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07804

新闻策划(亦称新闻报道策划)课程,是不少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新闻策划业务环节在新闻报道活动中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和地位的不断提升,众多新闻媒体对其采编人员的新闻策划能力与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业界的这种动向自然传导至以培养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为基本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中。不少高校的新闻专业,相继将新闻策划课程纳入专业主干课程,并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安排上给予充分重视。不过,在媒介融合发展环境下,以往以分析和探讨单一介质媒体新闻采编活动为内容侧重点的新闻策划课程,亟须在教学上加以改革、调整和创新,以培养学生胜任全媒体业务工作需要的新闻策划能力与素质。

1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内容生产格局呼唤全媒体型新闻策划人才毋庸讳言,媒介融合是当今传媒业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它不仅给全球新闻业的l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将新闻内容生产按照‘采集编制’3个核心阶段进行划分,可以清晰地看到,信源结构、新闻生产流程和媒介终端呈现方式这3个领域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影响到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要求,因而也影响到新闻教育改革。”[1]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媒体在新闻内容生产方面的深刻变革,呼唤更多的全媒体型新闻策划人才为新闻业界服务。

媒介融合发展推动了新闻采集方式、表达手段和传播平台的多元化和复合化,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体固有的新闻业务理念和工作方式,并推动了传统媒体内部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新闻媒体的人才使用提出了全新要求。“媒介融合后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类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2]一方面,媒介融合发展使得新闻媒体需要更多全媒体型采编人才担负起新闻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在新闻传播业务以单一媒介为平台的时代,媒体的记者、编辑、摄影、摄像各有分工,任务界限十分分明。然而,随着媒介融合发展的推进,不同类别媒体间的介质壁垒逐渐打破,“全媒体”报道活动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传媒界迫切呼唤具备综合运用各种采编工具熟练生产和加工文字、图片、音视频信息产品,并能将它们通过不同介质媒体平台传送给公众的“全媒体”素质的采编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新闻同业间的竞争重心日益向采编人员的全媒体新闻策划能力转移。对于诸多新闻媒体而言,在日常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很难再将追求首发、独家新闻放在主导地位,积极寻找信息的“第二落点”,即着力于对其他媒体首发的新闻进行二次开掘,成了新闻报道工作的常态。这意味着在新闻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注重对原始新闻信息的深度加工和增值开发,为受众提供对新闻信息恰到好处的解读,帮助他们理解眼前不断发生变化的世界,是新闻媒体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革新报道理念、争取主动、赢得市场的重要生存策略。“媒体融合不只是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简单应用,它必将催生新的传播体系,实现传播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重构。”[3]所以,记者、编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媒介融合发展所带来的这种变化,拥有全媒体新闻报道策划意识,善于依托已掌握的各类信息资源“沙里淘金”,发掘出同质信息素质中所包含的“独特面”,从而创造性地生产和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出色的、以不同介质形态为载体的信息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的喜好和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所服务的新闻媒体能否在未来激烈的新闻大战中胜出。“可以说,搞好新闻策划,可以更广更深地挖掘出新闻所包含的各种显性、隐性信息及价值,加重报道的分量和影响力。”[4]出色的全媒体新闻策划不仅有利于媒体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原有信息的增值、利用,丰富报道内容、扩展报道形态,而且有助于媒体扩大社会影响力,建构媒体品牌。

媒介融合发展下新闻媒体对所需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与素质要求方面的上述变化,使得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相关业务课程在教学上都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相对于单一媒介的新闻采编人员而言,融合媒体的编辑、记者需要掌握交叉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开展新闻报道的能力。所以,高校今后的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要求进行调整,培养学生具备多种媒介业务操作技能。”[5]在此情势下,高校新闻专业中专门为学生开设的以讲授新闻策划理论知识并以培养此方面业务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新闻策划课程,亟须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增强其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针对性和适恰性。

2以培养学生全媒体的新闻策划能力为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媒介融合时代需要具有“全媒体”新闻策划及报道技能的新闻采编人才为新闻传播业界服务。面对这种情势,高校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的新闻策划课程必须改变固有的以分析和探讨某一单质媒体新闻采编活动为内容侧重的格局,而转向以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新闻策划能力为教学重心,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

2.1以全媒体报道视角开展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全媒体新闻策划意识案例教学作为新闻传播学科中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业务课程,本应就是新闻策划课程教学的主导内容。不过,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对新闻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在讲授新闻策划课程时,需要以全媒体视角开展案例教学,重视训练学生的全媒体报道思维,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构全媒体新闻策划意识。

首先,在案例的选取上,既要选择具有较强示范性、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新闻报道策划的经典作品作为讲解的案例,又要挑选能体现融合报道思维和全媒体策划意识的富有典型性的新闻实务案例作为探讨对象。众所周知,在媒介融合的时代,不少传承已久的新闻报道理念、采编技巧、写作原则和表达艺术,如真实性原则、客观报道手法以及准确、公正和平衡的处置新闻事实的艺术等等,仍未过时,也不会过时。选择在这些方面能够体现出较强示范性、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新闻报道精品及经典性的策划案例开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媒介走向融合发展,有些传统媒体时代固有的新闻报道思路、方法和做法,已然无法适应全媒体新闻报道的要求。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挑选能体现融合报道思维和全媒体策划意识的典型新闻实务作为探讨的对象,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在案例的分析上,既要关注有些案例中所体现出的新颖、出色、独到的新闻报道策划思路与采编手法,引导学生借鉴,也要重视解析有些案例中所呈现出的值得称道的全媒体新闻报道策划意识及具体运作方式,推动学生仿习。比如,在讲解第2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时,在详细分析这则新闻作品在新闻视角、新闻主题、采法方面的不寻常和独特之处外,还深入探讨其背后所体现出的“紧跟社会热点(节后用工荒),发掘有价值的新闻故事”的新闻报道理念和采写思路以及深入基层、勤抓问题、善改文风的工作作风。这些都是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活动中不可缺失的“无形资产”,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和传承。在讲解凤凰传媒报道“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案例时,则重视发掘其全媒体新闻报道策划意识及实施细节,注重分析多媒体联动、内容形式求全求新、互动渠道有机融合、信息呈送K端立体多元等报道特色。2012年,凤凰传媒为做好有关莫言获奖的报道,从当年8月底起,就已经先行借微博进行话题预热,推出关于莫言能否获奖的相关预测和讨论。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当瑞典诺贝尔委员会正式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后,凤凰传媒旗下的不同媒体结合各自的传播特性分别从多个视角、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对事件进行整合报道:微博平台充分发挥其快捷互动优势――当晚即对此新闻进行集中,官网以其大容量和多维视野取胜――于当日刊出了网络专题,而电视节目则力求突出其影像感染力和深度思考――播送系列访谈和评论节目,3种媒介平台就同一事件的报道形成了较理想的共振效应。凤凰传媒的莫言获诺奖报道,其敏锐、大气而娴熟的全媒体新闻策划手法及无缝衔接的全媒体报道格局,颇值得引导学生深入研摩和学习。

再次,在案例的推广运用上,既要关心媒体如何通过新闻策划将报道做深做透,通过策划让报道具有震撼力、为媒体增加影响力,又要思考融合媒体如何善于利用资源共享上的便利进行媒介产品的梯度开发,以形成有效的新闻生产供应链。媒介融合本质上就是让不同类别介质的媒体在传播平台和传播内容上实现有效共享、融合。“媒介之间的融合,可以促使各媒介之间相互借鉴彼此的优点和经验,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传播的效果,形成舆论的合力。”[6]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各自具有不同的传播优势和联系人群,可以利用它们之间这种自然差序,进行新闻产品的梯度生产,以形成一个有效的新闻生产供应链,依次满足读者、听众、观众、网民乃至手机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将信息有效地渗透、覆盖到各类人群中去,提高媒体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全媒体转型过程中,新闻报道策划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新闻呈现形态的多媒体化和终端的多元化上。”[7]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上述这些应该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开展新闻报道策划必须具备的战略性思维。

2.2依托校内的媒介平台开展实训,培养学生全媒体新闻策划能力首先,利用校内媒体开展同步练习,培养学生全媒体新闻策划实操技能。全媒体新闻策划技能的培养,需要依托多种介质平台,开展配套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以4~5名学生为一组,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新闻策划实训小组。各实训小组依托相关媒介平台(校报、校园网、校广播台、校电视台),分别选取突发事件报道策划、新闻专题报道策划、节庆报道策划、会议新闻报道策划、典型报道策划及社会活动报道策划等若干报道策划品种,结合身边的新闻事件开展全媒体报道实操练习。实训中教师给予及时指导,实训结束后进行点评和成绩评定。

其次,重视培养学生在全媒体新闻报道策划中的创新能力。毫无疑问,新闻策划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新闻报道策划的力量重在创造,没有创造性的策划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策划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它体现为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像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强大的灵感。”[8]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全媒体新闻策划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这种‘创造性’,既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小题大做,而是通过对报道手法、报道角度和报道时机的选择,以最恰当、最新颖的形式,‘人无我有’地把某件事实呈现出来,从而引起受众的高度关注,最大限度地实现报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彰显事实所包含的新闻价值。”[9]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以校园周边的新闻事件为依托,借助校内的广播台、闭路电视、校报、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介质平台,安排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真刀实枪”地开展预期式新闻策划、跟进式新闻策划、抢先抓早式新闻策划,强化学生的新闻敏感和应变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3探索“开放课堂”模式,与业界充分融通,助推教改提升实效毋庸置疑,新闻传播类学科专业的相关教学活动不能与新闻传播业界的实践相脱节,否则将变成无源之水,失去活力和生机,很难有好的效果。特别是当前,传媒业的深刻变化已经使得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新闻教育必须适应迅速发展的媒体数字化变革和转型趋势,实行持续不断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以培养真正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新闻工作者。”[10]这就需要高校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实行“开门办学”,探索“开放课堂”模式,与业界充分融通。这样,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提高办学影响力。这种理念和思路对于新闻策划课程的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适用。

行校内“工作坊”+ 校外(媒体)“临场观摩”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新闻策划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其必须充分贯彻“在做中学”的育才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及时地学以致用、“在做中学”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探索在校内建立“新闻工作坊”,积极邀请新闻业界的全媒体采编团队利用工作间隙进驻“工作坊”,就如何开展全媒体新闻报道策划做现场展示及实战指导,与学生深入交流、互动,使学生在学习全媒体新闻策划业务技能中能够得到及时、合理的引导。另一方面,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安排学生赴新闻媒体临场观摩,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新闻媒体、新闻人开展融合新闻采编策划活动的具体过程,既激发学习热情,又增进专业素养。

借鉴国外一些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双师制”的做法,聘请资深媒体人士担任学生新闻实务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探索建立校媒联动的实训合作机制,夯实学生新闻策划等新闻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具体到新闻策划这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其做法是: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配合性练习活动。由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对新闻媒体所做过的一些大型新闻策划及所刊发刊播的新闻报道(以突发事件报道、专题报道、典型报道、节庆报道等为主)进行阶段性评议,梳理其中的成就、问题与不足,并据此写出相应的评议书或建议书,送交合作媒体中的指导教师审阅后再将意见反馈给学生(评议或建议是否合理、有无采纳的可行性、创新性如何、存在问题等等)。这样,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在新闻报道策划上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潜力。另一方面,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集中式实训。由院系牵头将学生送往合作媒体,在正规新闻机构里面参加数字化、全媒体新闻策划业务实践。这样,学生能够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及时进入新闻媒体亲身参与一些全媒体新闻采编实践活动,既可以有效增强他们的全媒体新闻策划意识,又能够切实锻炼他们在融合新闻报道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

当然,出色的新闻策划能力的养成,不能仅靠有限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来实现。离开诸多人文社科知识的滋养和大量新闻采写实践经验的积累做支撑,要想将新闻策划做得出新、出彩,显然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策划课程教学要取得理想成效,除自身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外,还需要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力求做到既重视传媒技艺教育,又不忽视人文社科素质培养,同时还要兼顾创新实践能力训练。这样,全媒体型新闻策划人才培养之路才能走得比较坚实。

参考文献

[1] 蔡雯.试论新闻传播的变化与新闻教育改革[J].文化与传播,2013(1):17.

[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教育课题小组.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基于18所国内新闻传播院系的调研报告[J].国际新闻界,2014(4):123134.

[3] 宋建武.媒体人的转型方向和角色转换[J].新闻与写作,2015(6):58.

[4] 薛凌霞.新闻策划:报纸竞争力的重要源泉[J].青年记者,2007(6月下):8788.

[5] 张霆.媒介融合发展与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走向[J].今传媒,2012(4):138139.

[6] 周志平.媒介融合:媒体未来发展新趋势[J].中国报业.2010(3):5557.

[7] 王士宇.整合新闻策划之路径探寻[J].新闻战线,2013(8):9193.

[8] 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5.

[9] 杨秀国.新闻报道策划[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50.

[10] 蔡雯,翁之颢.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变化及其启示[J].现代传播,2014(6):126129.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4

在国内,央视市场研究2011年的受众媒介接触习惯调查显示,31%的受众选择互联网搜索和电视作为第一时间查询资讯的渠道,当需深入了解相关资讯时,互联网搜索排在首位,其次是电视和互联网新闻频道。

可以看出,网络正逐渐超越传统媒体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全力构建网络新闻平台。与博客、微博或twitter、论坛相比,新闻网站在可信度、把关、选题策划等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成为网民浏览网络新闻的聚集地。中西方由于互联网发展进程、媒体体制法规、网民阅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新闻网站的内容架构、频道设置、页面布局、广告投放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中西网络新闻平台的结构差异

学界把中国网络媒体的结构分解为传统媒体网站、商业新闻网站以及网民这三级。其中传统媒体网站是基础,控制网络新闻舆论,尤其在时政新闻领域,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为代表。商业新闻网站以多元化服务,先进的媒介技术,独家策划等优势全面进入新闻领域,如新浪、搜狐、网易。依据2005年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商业新闻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应当转载、发送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信息,并应注明新闻信息来源,不得歪曲原信息。可见,商业新闻网站在采集新闻方面受到较大限制。网民则直接参与新闻采集、评论、、反馈等环节,如在论坛、博客、微博中,网民既是传者也是受者。

西方新闻网站的构成大致可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媒体主办的新闻网站,如CNN新闻网、华尔街日报在线、纽约时报新闻网都是美国较为知名的新闻网站。另一类是公民新闻网站,具体又细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个人博客新闻,如德拉吉报道。二是公民新闻网站,提供当地主流媒体未能涉及的空白领域的原创报道,如2005年创建的圣迭戈之声网站,独家报道圣迭戈本地的调查性新闻。三是集纳其他媒体新闻为主的网站,典型代表为掘客网站,与一般新闻网站由编辑来推荐新闻不同的是,掘客是由网民投票决定网站首页应该显示哪些新闻。掘客是WEB2.0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如美国知名的掘客网站Digg每月用户数量达数千万。四是社交网站和视频分享网站。如美国的社交网站Facebook和视频分享网站You Tube都增设信息分享功能。

对比中国和西方的新闻网站结构,二者各有特点。中国新闻网站结构中,传统媒体网站作为舆论主体和旗帜,商业新闻网站以高点击率和网民影响力作为市场主体,网民则既是舆论和市场的诉求对象,同时也主动地对舆论和市场进行促进和制约。与中国不同,西方网络新闻平台构成体系中舆论主体与市场主体合二为一,传统媒体网站既能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舆论,也能开展多元化经营,获取丰富的经济利润。此外,西方新闻网站结构中公民新闻网站占据半壁江山,而且分类众多,充分满足不同受众对网络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无论在报道内容,还是信息传送方式上,公民新闻网站找寻并填补传统媒体网站未涉及领域,传统媒体网站也大力推进公民参与新闻报道,比如从CNN独立出来的iReport网站,其宗旨就是成为网民向CNN和有线频道提供新闻的渠道。

二、频道和栏目设置比较

(一)网站频道建设

中西新闻网站的频道分类具有一定相似性,大多按新闻内容的专业性来划分

频道。如新浪新闻、网易新闻、人民网下设社会、财经、娱乐、体育、教育等频道,美国CNN、英国BBC、英国路透社、纽约时报的网站也下设财经、评论、科技、体育、旅游等专业频道。

尽管二者都是按内容的专业性划分频道,但是西方新闻网站在频道设置上会突出其独家内容,形成特色。如路透社网站的独家频道Breakingviews,该频道是路透社2009 年收购的域名为的金融信息评论与分析网站,路透社收购行为的目的是增强订阅数据服务。网站把Breakingviews单独设置为一个频道也是突出其金融服务的业务特色,与其他新闻网站形成差异化竞争。

而CNN的iReport频道,当用户注册后,可以浏览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与其他关注此内容的投稿人互动。目前普通网民的投稿已成为CNN报道大事件的核心内容。如iReport用户泰国洪水的照片,跟进“占领华尔街”和日本地震的报道。五年内iReport吸引了近百万撰稿人,每月在其中获得约1.5万封稿件。iReport频道也是CNN互动式新闻的独特优势。

BBC网站在2012年2月推出最新板块Future(未来),提供探讨科技、环境和健康领域未来趋势的主题内容。为确保内容既提供前沿信息,又具有娱乐性,网站植根于大力研究,每篇文章都涉及尖端科技,并对这些先进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加以讲解。网站宗旨在于为国际用户提供相关度大、个性化体验。

此外,西方新闻网站更着眼于国际化和专业化,几大新闻网站都按地域进行频道细分。如路透社WORLD(世界)频道下拉菜单按国别又分为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等。此外,路透社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和数据提供商,网站专设三个频道:business(商业)、market(市场)、money(财富)。CNN网站频道也按地域分为亚洲、欧洲、拉丁美洲、中东等。BBC新闻首页除按内容分类外,也设置了亚洲、欧洲、拉丁美洲、中东等频道。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5

【摘要】经营性专刊的创办是县级媒体广告经营创新的模式之一。本文以浙江象山新闻中心《今日象山》的经营性专刊《休闲象山》周刊、《教育周刊》、《房产周刊》等为例,从专刊的定位、资源的整合、选题的策划、活动的拓展和媒介的融合等方面谈谈经营性专刊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专刊 经营 发展

一、准确的定位

经营性专刊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以行业为基础,以赢利为目的,将行业新闻与广告进行有机融合的报纸传播形式。目的是要让读者爱看,商家关注,报纸创收,三者共赢。

近年来,《今日象山》先后创办了《休闲象山》(旅游)、《教育周刊》、《卫生专刊》、《半岛纵横》(乡镇专刊)、《工商专刊》、《交警专刊》、《房产周刊》等系列经营性专刊,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效果。对于这些专刊读者,需要在经营性专刊中及时有效地反映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介绍相关知识和信息,为他们充当参谋,从而使经营性专刊成为沟通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

经营性专刊要求刊登的文章比广告软文更软、更活、更生活化、更亲切。如《休闲象山》周刊,每期四个版面,分别是要闻、资讯、游走、乐活。除及时报道全县协办单位的资讯外,还报道旅游资讯和各地旅游动态及刊发旅游体验方面的文章。并针对当前出现的旅游现状,及时发表时评,解读旅游业态。

经营性专刊将过去相对独立的新闻采编和广告经营有效整合。它有如下特点:

1、受众的双重性

传统专刊、副刊是以读者为核心的,经营性专刊与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受众的双重性:一是普通读者,二是广告业主。受众的双重性决定了在办刊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行业和读者的契合点、共振点。《休闲象山》周刊是县风景旅游局和石浦渔港管委会、象山影视城等9 家单位协办的旅游性周刊。以服务这几家单位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这几家单位,而是向读者及时提供相关的旅游资讯、体验报道和深度解读文章,这比纯粹协办单位的枯燥的资讯要有效果的多,因而受到了读者普遍的欢迎。

在多年的实践中,《今日象山·房产周刊》对新闻报道的深化与延伸,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房产周刊”自创办之初,就立下了“为老百姓服务,为老板服务”的“二老政策”,使房产周刊成为读者、开发商、政府之间沟通的平台。以此为定位,房产周刊开设了维权在线、政策解读、置业、家居、二手房源等栏目与版面,使房产周刊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中,始终如一,为周刊的立体化运作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内容的新闻性

经营性专刊是以行业为基础,及时报道一个行业的动态变化发展,从而吸引目标读者和企业。所以,在内容上必须把握这个行业的最新动态,为读者和企业提供更新鲜的信息。只有内容上的新闻性和时效性才能吸引读者。如《休闲象山》就十分注意题材的新鲜度和时效性,打好新闻牌。它以新近发生的事实、当下某个行业的市场动态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为由头,发现新闻题材,及时组织稿件,最快地奉献给读者,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如:新闻版报道了国学大师陈汉章的故居开始修缮的新闻后,《休闲象山》随后就发表了《拜谒陈汉章故居聆听穿越百年的琅琅书声》等一系列深度报道。这些报道运用了文学笔法,读来引人入胜,对读者了解陈汉章故居修缮意义和陈汉章的事迹起到很好的作用。象山渔文化展示厅开放后,该刊立即刊出了《给我1 小时还你6000 年》,对渔文化展示厅作深度报道。中国开渔节举行期间,更是陆续推出《游石浦渔港,看中国开渔》、《亲历开渔第一网》等系列文章,及时报道开渔节盛况,宣传“善待海洋,保护海洋”的理念。

《休闲象山》作为旅游休闲专副刊,密切配合旅游的季节性特点来选题。如《春到江南出游时到象山体验海钓之时尚》、《初夏去半边山看海踏沙寻蛟龙》、《秋日泛舟象山港如诗如歌如梦如幻》、《中秋夜游东谷湖》、《初冬登临白岩山白龙庵里听梵音》、《冬游华翔山庄感受鲤龙潭森林公园的灵秀之气》等等。从这些标题就可以看到文章对不同季节旅游业的紧密关注和配合,这对宣传当地旅游起到了推动作用。

3、行业的专业性

经营性专刊的报道范围是以行业为基础,为专业读者充当市场顾问,甚至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市场决策的依据。这种行业专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丰富,一是信息的权威。把专业性的东西社会化,寻找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做到新闻性与服务性的统一、专业化文章与大众化制作的统一,经营性专刊才能有效传达读者需要的内容。

《今日象山·房产周刊》注意把专业性很强的比较枯燥、干涩的语言变得通俗、活泼。比如内容涉及到房改政策、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建筑设计、金融服务、法律条文等方面时,许多内容读者看不懂,专刊就把复杂的概念简单化、通俗化,如用图表、数字代替语言,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使读者一目了然;再如把大篇幅的文章分类、整理成有序的版块组合。

二、资源的整合

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报纸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报业竞争比拼的不仅是资源要素,更重要的是资源的整合能力。

1、新闻资源与广告资源的整合

报纸新闻版面中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广告资源。许多信息往往散见于报纸的各个角落,淹没于信息海洋中,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如果把同类广告与有关新闻报道、专版文章整合在一起,既可以克服广告版面比较单调、缺乏内涵、可读性差的弱点,增加广告的可读性,又能为消费者的正确消费提供及时的帮助。

《今日象山》在开办经营性专刊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本世纪初,我们就开办了《房产周刊》和《教育周刊》。而今已与各行业经济专刊的运作相适应,成立了房产、教育、《休闲象山》(旅游)等专刊。如《休闲象山》周刊各协办单位的相关活动,除了在《休闲象山》刊发外,一般均同时跟进软文、新闻报道、游记、图片等多种形式配合宣传和报道。如象山影视城推出象山羊年庙会的硬广告时,我们就同时配发《奔跑吧,2015!去影视城过最“羊”气春节!》的报道,使宣传起到全方位的效果。

2、人才资源的整合

经营性专刊是编采能力和经营能力的集中体现。要求采编人员既具有新闻敏感、写作能力、编辑思路、策划能力、受众意识等,还具有广告经营人员强烈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营销能力、公关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

象山新闻中心在创办《休闲象山》等系列经营性专刊时,正是抽调了一批有经验的资深编辑来担负起这项工作。同时,象山新闻中心推出激励措施,新闻版记者在完成新闻性采写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同时采写经营性专刊的稿件,稿费以版面费的3.5 倍计发。这一措施大大调动了全体新闻中心员工的采写经营性专刊的积极性,为办好经营性专刊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三、选题的策划

经营性专刊通过策划活动,有利于扩大专刊本身影响力,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的双丰收,形成了商家、读者、媒体共赢的局面。

1、寻找卖点

经营性周刊在策划选题时,首先要强调卖点。好的策划能使商家、读者、媒体达成三方共赢的局面。有创意的选题很重要。策划选题以传播效果为前提,行业的热点加之趣味元素的融合才更具市场吸引力,推动经营性专刊更为专业化的发展。

如象山海鲜美食节举办期间,《休闲象山》周刊就寻找活动的卖点,先后策划刊发了一组《看象山海鲜,谁是厨王》、《象山海鲜的顶级厨师在哪里?》、《象山海鲜十六碗花落谁家?》等系列报道,陆续推出,吸引了读者和商家,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把握热点

经营性专刊的策划活动在内容选题上必须把握这个行业的最新动态,即热点。如教育周刊,我们先后就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升学率考试成绩张榜排名、免除小学硬性作业、占用节假日双休日补课收费等热点问题,在专刊上充分讨论。最后形成共识:推迟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关爱青少年健康,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及成长。

3、突出趣味点

在选题的策划上还应当突出其娱乐性。《休闲象山》周刊更是通过协办方的相关活动,如趣味自行车赛、彩虹跑等活动,积极宣传,跟踪报道,通过活动的报道,宣传了景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商家和旅游部门的欢迎。

四、活动的拓展

活动策划与运作是专业性周刊立体化运作模式的立体部分,目的是更有效地为读者服务。从《今日象山》各经营性专刊运行的经验看,把版面内容和活动策划相结合是实现读者与商家共赢的好途径。我们在办经营性周刊的同时,一方面抓好正常报道,同时,房产周刊组织了房产展销会、新象山人免费一日游活动、休闲象山周刊组织了自由行俱乐部百里海岸行活动等,在地产界、旅游界、教育界等领域均爆发出越来越大的活力与能量。

五、媒体的融合

在如今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单一的媒介推广策略很难提升传播效果。这就为报纸经营性专刊的策划提供了思路,那就是整合媒介,将其各媒介功能融为一体。

《今日象山》旗下经营性专刊的广告投放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报的影响力。象山新闻中心从经营性专刊入手,将平面、中国象山港网站、视频频道、手机报、论坛、公众微信平台等多种媒介有效融合,及时实现读者、商家与媒体的互动,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与经济效益。象山新闻中心结合当地广告市场的实际,调集优秀的编采人员,开办了《休闲象山》、《教育周刊》《卫生专刊》等多个经营性专刊,直接创收近500 多万元。

参考文献

①廖琳琳,《报纸经营性专刊的策划分析》[J]《. 新闻导刊》,2009(5)

②徐勇,《省级党报经营性专刊发展优势探析》[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③屈艳枝,《报纸经营性专刊的特点与经营原则》[J]《. 新闻爱好者》,2005(10)

④王琰、张仕勇,《回归受众本位——报纸经营性专刊定位解析》[J].《新闻采编》,2003(6)

⑤宋利,《新闻和广告资源的有效整合——试论报纸经营性专刊的创办》[J].《中国报业》,2007(1)

⑥肖昌琦,《立体运作报纸经营性周刊》[J]《. 传媒观察》,2010(4)

⑦韩克义、郑礼志,《晚报都市报经营性专刊的发展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1(2)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6

关键词:赛事现场报道 内涵 特征 传播效果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或者说涉及的核心概念是赛事现场报道。在电视业务实践中,赛事现场报道与赛事转播常常被作为同一概念替换使用,实际上这是两个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所不同的电视报道方式,因此,在展开本研究之前,有必要对这两者进行辨析。

所谓赛事转播就是指在体育赛事发生现场,利用多种电子制作设备,伴随赛事发展过程,完成对体育比赛全过程的记录、加工编辑,并通过卫星、微波或光纤等传输手段实现同步播出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

体育赛事现场报道则是将体育比赛作为新闻事件,现场全程直播并有效整合与赛事相关的其他信息资源,使之形成以赛事直播为主体,融合多种节目形式与内容的一种综合性报道形式。

从以上两个概念的表述可以看到,赛事转播强调的是对体育赛事全过程的现场同步忠实记录,而赛事现场报道则强调全程记录基础上的相关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因此可以说,赛事转播是赛事现场报道的基础,赛事现场报道是对赛事转播节目的整体包装和升华。

体育赛事现场报道的内涵分析

体育赛事现场报道是电视节目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运用电视技术手段同步记录、同时播放特定的事件。因此,时间的同一性、记录的同步性和传播的同时性构成了电视现场报道的特有属性。它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赛事转播是赛事现场报道的主体。体育赛事现场报道是一种典型的综合性报道,但其报道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是体育赛事。依托体育赛事这一主干,才有了其他信息资源存在的理由和附着的基础,它不仅可以使身处不同空间的电视观众在同一时间同步体验事件发展的全过程,还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新闻信息,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体育赛事现场报道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一般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赛前事件性报道,二是比赛实况转播,三是赛后人物性报道,但是在这三部分内容中,比赛实况转播无论在时间长度还是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其所占比重都是最大的。离开体育比赛转播,其他相关信息资源就失去了依附主体,就无法进行有效整合;同时,比赛转播质量的高低优劣,也将直接影响赛事现场报道的整体效果。

赛事现场报道是对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体育赛事现场报道与赛事转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赛事转播只关注赛事本身,强调对比赛过程的忠实记录;而赛事现场报道则将赛事信息链进行了纵向和横向延伸,将与赛事相关的信息纳入该信息链中,通过合理的包装策划,使之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和外在时空秩序的、能够相互呼应、层层递进深入的统一整体。

赛事现场报道是一种综合性报道。体育赛事现场报道的综合性主要反映在报道形态的综合性、报道内容的综合性、报道手段的综合性上。首先,赛事现场报道在报道类型上涵盖了体育新闻、赛事转播、体育专题、记者现场报道、演播室访谈等多种报道类型;其次,赛事现场报道在报道内容上包括赛前、赛中、赛后三大板块;再次,赛事现场报道在报道手段上又包括插播、电话联线、卫星连线等多种技术手段,如此多层面、立体化、全方位的报道,充分体现出赛事现场报道的综合性。

体育赛事现场报道的特征分析

体育赛事现场报道作为一种综合性报道类型,有其自身特有的一些表象特征,无论其形式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特征仍能得以清晰体现,只有充分了解赛事现场报道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完成现场报道任务。

预知新闻要素的可策划性。任何体育比赛都是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比赛时间、比赛地点(单点)、比赛赛程来进行的,因此具有极强的程序性特征,这就为赛事现场报道的前期案头准备提供了,充分条件,这些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垫片制作、宣传片制作、现场报道形式内容的整体策划包装等。例如,第十届全运会开幕式前,央视体育频道已经就开幕式电视转播制订了详尽的转播计划,其中包括提前在体育场内搭建摄像专用平台,架设102倍和70倍长焦镜头,以便清楚地反映主席台上的各位贵宾;主体育场最上一层放置的摇臂摄像机,展示体育场拱顶的动感全景画面:在体育场顶部架设高空马道,俯拍文艺表演时大型队列变化的艺术效果;在奥体中心对面的紫金中华广场楼顶架设远景机位,把奥体中心的恢弘外景纳入人们的视线。因为开幕式进行时不能航拍,央视还提前把空中鸟瞰南京的情景收入素材库。

报道过程的前后可延展性。体育赛事现场报道一般包括赛前报道、赛中报道、赛后报道三大主要板块,其中赛前报道一般都是在比赛开始前半个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即开始进行,主要侧重于介绍该场比赛的相关背景资料。例如比赛双方的交锋历史,各自对比赛的赛前看法,比赛双方的技战术特点,运动员伤病情况,比赛地天气情况,比赛场地情况,对参赛者的赛前现场采访等,就时间顺序上来看基本属于过去时态;赛中报道既是赛事的实况转播,它与赛事的进程保持零时差同步,因此毫无疑问属于进行时态:赛后报道一般可延续至比赛结束后的任意时刻,主要侧重于对事件当事人(运动员、教练员)的赛后现场采访,对本场比赛的综合评论,颁奖仪式的转播,对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比赛的预测性分析等,我们可以笼统地将其划分为将来时态。这三大板块可根据节目的整体需要随时调整时间长度和报道容量。

报道行为的非任意性。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和职业赛事的现场报道,其报道行为必须得到赛事主办方某种形式的许可,才具有相应的合法性。这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购买赛事报道权的问题,其中包括购买赛事转播信号、购买赛事现场解说席位、购买现场记者注入点报道权、购买卫星转播时段等。2002年法国世界杯、2006年德国世界杯电视转播权售价均为2498万美元;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转播权的中标电视机构,投入8亿多美元取得北美地区的转播权;迪士尼旗下的ABC、ESPN及ESPN2获得2002年-2008年6年的NBA转播合同,根据合同,这些公司每年可播放100场以上的NBA比赛,包括由ABC转播的联盟决赛、由ESPN转播的分区决赛,为此ABC、ESPN及ESPN2将付出高达30亿美元的转播报道费用;在国内,上海文广集团投入1.5亿元方才拿下2004年-2006年3年中超转播权。

多系统、多工种配合的复杂性。体育赛事现场报道就其播出形式来看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即节目全过程的现场直播。如果我们把赛事现场报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分析,它就需要现场节

目制作系统、信号传输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等子系统紧密配合,而现场节目制作系统又包含赛事转播系统、现场记者报道系统、前方或后方演播室系统等多个次子系统,以上所有子系统、次子系统必须严谨有序地统一在现场报道这一总系统之下,才能完成一次有效的赛事现场报道。

体育赛事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

通过分析体育赛事现场报道的内涵与特征可以看到,赛事现场报道无论是作为一种报道形式还是一种节目形式,都具有其他报道类型所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体育赛事现场报道不仅将电视传播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近年来它更成为专业电视体育频道赖以支撑的最主要节目类型。具体来说,赛事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电视较之报纸广播具有时效性优势,而电视现场报道更是将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如前文所述,赛事现场报道是以赛事直播为基础的一种综合性报道,所谓赛事直播就是指在体育赛事发生现场,利用多种电子制作设备,伴随赛事发展过程,完成对体育比赛全过程的记录、加工编辑,并通过卫星、微波或光纤等传输手段实现同步播出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采用直播方式进行现场报道,无疑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信息传播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第一时间对信息的需求。另外,电视信号覆盖面广。尤其是卫星信号,只要具备接收条件,全球观众都能同步异地观看同一场赛事转播,这使得电视观众人数大大增加。

真实性和现场感强。体育赛事现场报道同步记录播出比赛现场的全过程,电视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可同步体验该过程,这种时空同步和过程体验,使其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同时,赛事现场报道又不完全等同于现场观看的视觉效果。其一,电视转播是多角度画面切换,一场比赛少则两三个机位,多则十几甚至几十个机位,一个机位就是一个视角,十几个机位就是十几个视角,转播导演可以随时选择最清晰、最精彩、最能表现现场情况的机位画面提供给电视观众。其二,电视转播可以提供近景甚至特写镜头,电视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到运动员细微的表情动作,也可以近距离观看到现场其他景物的细节。其三,电视转播可以提供慢镜头回放,电视观众可以通过慢镜头再次欣赏精彩的比赛瞬间,有机会看清楚之前没有看到或者没有看清楚的动作。因此,赛事现场报道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较之于其他报道方式甚至现场观看都更为强烈。

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提供。体育赛事现场报道将报道信息链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有效延伸,将赛前赛后相关信息、背景资料、其他媒介报道等信息有机整合。形成一种立体化的报道体系。与此同时,现场驻点记者的现场报道、现场采访还能有效传递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大量非语言符号信息,进一步扩大和丰富了现场报道的有效信息含量。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关于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开幕式的现场直播报道为例,开幕式为当晚8点开始,但从当晚6点央视5套即开始进入开幕式前的前期直播报道部分,在这部分报道中设置了演播室嘉宾访谈、现场记者从不同场地发回的现场情况介绍、南京当晚天气预报、历届全运会概况回顾、历届全运会开幕式回顾、本届全运会开幕式彩排情况专题片、本届全运会举办地南京城市介绍等内容和板块,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前受众感兴趣和想了解的信息。另外,在主体育场现场记者冬日娜的现场报道口播图像中,观众可以在记者身后的背景画面中看到高高矗立的火炬台、体育场上空悬挂的钢索、记者被大风吹起的长发等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同样可以传达较为丰富的非语言符号信息。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到,赛事现场报道与单纯的赛事转播相比,其信息含量远远大于后者。

可视性、参与感强。由于赛事现场报道具有预知新闻要素的可策划性特征,因此其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可以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电视手段进行包装策划。例如在栏目设置上,除强调赛前赛中赛后三大板块之外,还可以合理运用消息、专题、评论、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等多种报道类型,可以穿插事件性报道、人物性报道、现场驻点记者的现场采访报道等多种报道内容,可以考虑以何种方式去串联整个节目,以上所有这些任务在现场直播报道前即可进行充分的酝酿和策划,并且可以提前着手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各种消息、专题片、宣传片、片花的采集制作,这无疑大大提高了节目的可视性。

此外,由于赛事现场报道均采用现场直播方式进行播出,因此可以在节目进行过程中设置观众互动环节,如接听观众热线电话,公布网上观众留言,观众参与网上有奖投票活动等,电视观众的参与感得以增强。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广播电视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陈国强:《国外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带给我们的理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9)。

3、李凫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