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范文1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权制度改革;林业分类经营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05-02

1 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林业新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林业充分发挥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林业发展形势严峻,其主要原因是林业产权制度严重滞后,经营方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扼制了林农的积极性。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占有主体地位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林业产业的发展可以大大地丰富生态文明的内涵。

(1)林业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和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浙江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林业产业迅速发展,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60.5%,名列全国前茅。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林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林业科技的进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增加科技含量,转变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

(3)森林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林业观光园区的建立,也提供了很好的生态道德教育场所。在强化公民的生态文明观、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弘扬生态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明晰林业产权促进林业发展

由于林业改革中的产权不够明晰,经营政策不符合实际,导致林业在发展进程中举步维艰,作用甚微。

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搞好林业分类经营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1)要正确认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的关系,坚定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林业产权是林业发展的核心,它从根本上制约着林业的发展。农户在林权问题上仅仅只有营造权,而无采伐销售权。“主有其权”成了一种虚构。在“权有所责”方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集体林、自留山、责任山划分以后,究竟集体组织、农户和承包人对各自的林地在营造方面、采伐方面、销售方式和销售价格方面有什么样的权力和责任,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规定。责任不明确,是林业不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原因。农户经营林业,应当实现其相应的经济利益。实现这一目的,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林业迅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2)要正确制订配套的利益保障政策。实行“天然林禁伐、人工林限伐”政策之后,农户和经营林产品的加工行业都陷入了生产和生活的困窘。鉴于此情况,政府实行了一定的补贴,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在价格机制上也没有保护好农民的合理要求。

(3)要正确认识尽快实行林业分类经营与林业发展的关系。林业具有特殊的生态性及产业性,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林业实行分类经营,就是把一部分森林划出来作为公益林,其主导利用方向是为国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投入;将另一部分森林划定为商品林,其主导利用方向是提供木材及林产品,由投资主体和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内容。

(4)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是生态文明建设跨入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由于经营分类不明确,责、权、利关系比较混乱,在哪些是公益林、哪些是重点公益林、哪些是真正的商品林问题上,界限划分不清楚,导致林业不能实现正常发展。因此,在公益林的营造、保护、开发等方面就不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现在已经划分到户和承包到个人的商品林,普遍存在粗放经营、资金上严重不足、资源配置低劣等问题,不能实现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好转。

4 改革林权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4.1 重新明确林业的产权关系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山林“三定”,就是在集体林区确定山林权属,划定自留山、划分责任山、明确集体山林的管护责任。山林“三定”工作的初衷是好的,但不少地方所搞的这项工作很不认真。严峻的现实表明,要使各种权属主体的利益不受到侵害,必须通过定权发证的办法来重新明确权属关系。

4.2科学协调林业发展的责、权、利关系

要使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必须科学地处理好责、权、利关系,并制定出不同权属关系的、能够大力促进林业发展的责、权、利方面的政策。特别要重视利益机制作用的发挥与完善。

4.3处理好林业政策的“宽严”关系

由于林业涉及到生态环境和林农的长远利益,因而各级政府对此十分敏感。政府在制定林业政策时,必须把握好“宽严”度。“宽”,要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使现有的森林面积逐年有所增加。“严”,要保证林农的经济收入不能低于当地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5 积极稳妥推进林业分类经营

把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体系”,是建立新型林业经营体制的需要,是实现林业快速、高效、良性发展的需要。林业的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必须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5.1切实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化

认真查清森林资源现状,为林业的分类经营提供科学依据。要切实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为政府编制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分析评定森林资源经营活动效果,提供决策依据。各类森林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必须以求实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和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搞好这项工作。

5.2重新调整公益林区和商品林区

随着森林现状的不断变化,我们要本着既要有利于加强生态的保护,又要有利于林业资源开发的原则,适当扩大商品林在森林总面积中的比重。

5.3 划分公益林业尊重林农选择

把森林中的一部分划分为公益林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强迫命令。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在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时,地方政府必须本着自愿原则,与林权权利人签定禁止和限制采伐协议,凡林权权利人不愿意区划为重点公益林时,地方政府要采取妥善措施处理。有的商品林适宜区划为重点公益林的,一定要做好林权权利人的工作,保持林权的稳定性和承包关系的连续性。

5.4改革商品林的限额采伐制度

现在的商品林限伐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林业的发展。农民在承包的耕地上收割和出卖农产品,不受任何限制,真正实现了农民的自。既然明确规定是商品林,就应当对它的经营实行市场化,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保证农民在商品林经营上的自。但是,林业与粮食种植业有不同的特点,林业的生态性、社会性和生长周期性比较突出。因此,农民在采伐树木这个问题上,必须履行相关的手续,遵守相关的法规,防止乱砍滥伐。

5.5实施林业生态效益补偿

重视和加大生态效益补偿,为林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问题。逐步完善基本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调动林农保护生态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浙江省生态环境。引导林农依靠科技发展林业产业,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林业经营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对林农的技术培训,实行标准化生产。要鼓励科技人员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山区工作,为山区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6 结 语

积极稳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搞好林业分类经营,可以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改善地方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只有尊重林农权益、明晰产权,就会冲破浙江林业的发展瓶颈,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良好机遇。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范文2

关键词:生态文明;会计环境;生态会计

引言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当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空气污染以及水污染方面,其对于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这就要求必须更好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而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会计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特别是环境会计与生态会计,其在推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研究当中,会计在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当中依旧存在的一定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要强化对于会计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研究,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更好的发挥出会计在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作用,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一、政府角度

在对会计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从政府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通过在宏观政策上进行调控,更好的发挥出会计在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制定科学的政策

政府在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必须要充分的发挥会计的作用,制定科学的政策来进行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政府应该充分的发挥生态会计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当中容易忽视的生态问题进行有效的补偿,从而更好的进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政府在进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生态破坏受损者、生态保护贡献者以及减少生态破坏者进行一定的补贴,从而充分的利用会计手段制定合理的补偿政策,通过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来进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只有充分的发挥出会计手段的作用,才能对生态服务以及生态资产进行更为准确的分析,进而保证所采取的生态补偿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契合,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充分的利用相应的会计技术,更好的进行环境税制度的完善,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税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制约,更好的保证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进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分的考虑企业与市场发展的情况,从而保证其所出台的各项政策能够充分的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更好开展。

(二)排放权交易

在进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排放权交易的手段,能够十分有效的解决一定的外部性问题。从本质上来看,政府所颁布的环境税是企业向政府来购买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权,通过增加企业的成本来限制污染物的排放,进而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而排放权交易与环境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政府并没有为其制定出明确的价格标准,而是通过法定程序来进行合理的分配,在进行分配以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排放量来在市场当中进行交换,在这一交换过程中,政府并不起到主体作用,而是企业之间的一种交换行为。这一政策的出台,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为节能减排而努力,通过自身的环保技术来进行排放权的交易,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但是在进行排放权的分配与计量当中,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出会计手段的作用,从而保证企业所制定的各项标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在形成完善的排放权交易体系之后,企业就能够更好的利用会计手段,对自身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制约,通过实现自身环保技术的提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企业角度

(一)对内生态会计

在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当中,企业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生态文明。而在企业传统的会计系统当中,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在生态会计方面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积极的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更好的进行内部生态会计的建设,对于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环境成本进行有效准确的计量,进而对传统的作业成本法进行改建,充分的发挥出会计手段的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开展内部生态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对相应实物单位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有效的环境绩效评价来更好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要通过准确的环境业绩指标,对自身的能源、物质消耗进行分析,从而对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进而在这一科学的分析管理基础之上,为社会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形成了完善的内部生态会计系统之后,才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制约,从而督促自身积极的改进生产技术,更好的保证自身的环保水平,从而在增强其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企业形象,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对外生态会计

在传统会计系统当中,企业的环境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在于环境问题所产生的企业财务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环境成本方面。但是随着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要求,企业必须要通过科学的外部生态会计来进行社会生态文明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对现有的会计系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进,对于和环境相关的支出与收入进行单独的计量与确认,从而保证其会计核算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此之外,在进行外部生态会计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规则的制定,保证自身的各项经营政策能与未来所面临的威胁与机遇相适应,从而在构建生态文明的同时,更好的保证自身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对以往的会计体系进行改进,更好的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当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的促进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

三、社会角度

在进行社会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的过程中,除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努力之外,社会层面上的工作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加强社会监督方面,国家与企业应该积极的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对于各类环境信息进行及时的公开,保证社会群体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更为详细的了解。因此,政府必须要坚持政府问责以及政府透明机制,对于政府的环境信息进行及时的公开,通过利用各种会计方式与手段,对各个行业环境生产成本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除此之外,企业应该积极的公布自身的各类生产报表以及财务报表,对于污染物的排放进行及时的更新,从而在接受社会监督的同时,更好的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约束。所以说,在进行社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出生态会计的作用,将各类会计手段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相结合,在保证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强化会计作用发挥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社会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发挥社会监督当中,利用会计事务所等社会机构的作用,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成本进行分析,从而对其污染物的排放进行制约,更好的发挥出监督作用,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生态文明方面,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于生态文明的要求也逐渐的提升。而在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作用十分明显,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之下,会计信息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当中的作用更加的突出。但是在目前的研究当中,会计在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当中依旧存在的一定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要强化对于会计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研究,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更好的发挥出会计在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作用,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作者单位:新疆省伊犁州财贸学校)

参考文献:

[1] 崔莉;谈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9期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范文3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是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文章论述了初级形态生态文明的内涵、发展历程以及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笔者从生态文明初级形态的理论出发,提出了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并从高等林业教育要为现代林业建设培养“生态型人才”,注重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观念,大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等方面阐述了高等林业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中央及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是总结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作出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的形态及特征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生态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可分为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和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我国现阶段努力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所谓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主要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这个进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一,绝对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功利主义时期。认为万物为人类而存在,只要人类需要就可以任意地改造自然,只有人类的存在价值而不存在自然自身的价值,文明仅限于社会文明,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明。其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时期。反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持续的健康和富裕。在不触动人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单纯依靠技术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其三,自然价值的生态文明时期。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路线是文化的,仅仅依靠技术的改进远远不能奏效,必须确立新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政治社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与物质文明是一致的。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应该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联合国指出:全球森林已从76亿公顷减少到38亿公顷,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并强调,“没有任何问题比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更重要了,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应赋予林业首要地位”。2007年12月17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的<国际森林文书》中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要履行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承诺,制定和实施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将林业发展纳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这是对林业重要性的准确判断,预示着林业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近两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林学、森林与林业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深化,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营管理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经历了从认识单株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森林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占有30%左右的面积,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以其在陆地上分布的广泛,森林生物量占地球生物量的60%以上,森林的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全球50%以上生物种生活在森林之中,森林既是人类产生和生活的摇篮,又是繁衍的家园,既是人类不可缺乏的资源,又是人类的重要生存环境,同时森林在改善地球环境,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中有着特殊重要作用。由于上述对林学及森林认识的深刻变化,使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从长期形成的以木材利用为中心,已逐渐转变为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作用为核心和重点,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毋庸置疑,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职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教授认为:林业以培育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使命,是生态建设的排头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发挥巨大作用。以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生态实践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具体而言:林业通过生态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能够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林业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林业通过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唤起人们的绿色意识,促使人们形成尊重白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

三、高等林业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林业承担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林业发展的双重使命,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现代林业发展大力培养高级林业专门人才,切实履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

(一)为现代林业建设大力培养“生态型人才”

“生态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观,真正感悟自然是人类生命存续的基础,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内在的精神信念。其次,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人类的生产劳动、物质财富的创造要本着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再次,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应成为人类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高等林业院校“生态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建立和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大胆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建立环境生态教育模块,将环境生态学系列课程列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使其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注重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观念

在整个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中,农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防止整个生态恶化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具有优良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冈,也是高等林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农民生态道德教育要注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注重与“绿色科技成果”的推广相结合。在生态文明社会里,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是紧密相连的,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生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为了当地发展和老百姓致富,不考虑经济,侈谈生态,无法鼓励老百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生态建设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或纸面上;只考虑经济发展,不考虑生态和资源的承受能力,这种发展也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迟早要遭到自然的报复。因此,要更新观念,向生态要经济效益,将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农民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基础雄厚的物质保证,依赖于农民生存环境的提高以及提高的程度。因此,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水平,较为宽裕的生活条件是根本、是基础。只有把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基础”密切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使农民在摆脱了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的生活中陶冶情操,从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的快乐中分享实惠,农村社会才能得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绿色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民在学习掌握这些“绿色科技”成果的同时,能真正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纠正那种把生态与经济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

(三)着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

我国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维护国土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发展条件;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才能不断增加森林碳汇,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关键是尽快健全、完善生态制度建设。林业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在师资、科研、学科优势,把加强生态建设制度的研究和创新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结合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大力发展人工林等领域分别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很多生态建设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的政策缺位。李文华院士认为,在经济发展中,人们还是过分注重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略了其生态价值,尤其是忽略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无价、资源无偿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也渗透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体制和政策中。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严重短缺,无法解决诸如森林、自然保护区等领域的生态保护问题。这种生态保护及其经济利益关系的扭曲,不仅使生态保护工作面临很大困难,而且威胁着地区间和不同人群间的和谐。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现代林业认为相对于森林的生产价值,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创造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更高,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大。国际上认为地球森林生态系统所创造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木材生产价值十几倍。但是,这一点至今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有些人认为林业生态建设是赔钱的,国家每年都在投人,收益却不多,其实林业创造的效益在别的行业得到了具体体现,比如,林业的碳汇功能、旅游业的收人、粮食的增产、人们的健康,等等,但大家没有意识到这是林业的功劳,没有计人林业的收益,这对林业生态建设是不公平的。我国的森林大都分布在偏远山区,当地居民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丧失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而其他地区的人享受着森林提供的多项服务,却不尽任何责任,这样的“免费午餐”、“不劳而获”是以牺牲保护者的利益为前提的。在这类生态保护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公平的原则下,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只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才能调整相关主体生态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鼓励生态保护行为。在生态文明社会里,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文明理念建立一套科学的核算体系和制度,让保护者得到补偿,让破坏者得到惩罚,让占有者付出代价,让受益者分担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良性的循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范文4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普遍认为是“天人关系”。在这个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命题中,儒、道、佛等各家学派均曾有过丰富精辟的论述。道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演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联系统一于自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反对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主张天人和谐。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与道家一羊。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体”。而佛教禅学关于尊重生命的思想表述得最为完整。在生态观E,佛家主张“依正不二”,即生命之体与自然环境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认为生存需要环境,生存需要能力,才能圆满实现生存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具有划时代的永恒价值,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市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恩施市虽然欠发达和开发,却蕴含和保存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文化。因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的客观需要。恩施市第七次党代会确立了“努力将恩施市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民族特色鲜明、社会文明进步、在武陵山区具有一定综合服务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成为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的总体要求,并明确提出了奋力推进市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近几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要求,大力发展以绿色富硒食品加工为重点的生态工业,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以茶叶、烟叶、牲猪、蔬菜、药材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市域经济发展壮大。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26.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3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1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32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3%、54.7%、28.4%。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市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同构成和谐社会的物质精神基础,也是政治支撑和生态条件。稳步推进恩施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创造一个符合人们内在需求的环境,使人获得稳定感、安全感、满足感和充实感。倘若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必将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遭到破坏。

二、恩施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更新的程度,决定着生态文明的速度。现实社会中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文明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的。生态教育包括生态道德意识的灌输和生态意识的普及。一是要在全市范围内搞好生态学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普及。要使每个公民将生态教育作为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注重从青少年抓起,把中小学作为生态教育的主渠道。二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宏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三是要注重把道德关怀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和道德基础,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养成良好的生态品质。

2、加大生态产业发展力度,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和落后工艺设备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坚持走产业发展生态化及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路子。―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一方面,要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着力培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绿色富硒食品加工等生物资源产业和洁净能源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工业生态工程,引导企业摒弃过去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成本,而忽视其生态成本的传统工业生产及其作法。采取有效措施,将生态成本纳入企业生产的成本核算体系之中,使企业的生产活动以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为目标。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村是我们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进一步深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巩固壮大茶叶、烟叶、牲猪、蔬菜、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切实搞好测土配方施肥,防止土地肥力退化,加强植物生物防治;大力推广猪一沼―果、猪一沼―茶、猪―沼―菜“三沼”综合生态农业模式。同时,搞好废弃地的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三是要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全力推进恩施大峡谷、梭布垭石林、龙麟宫等重点景区建设,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力争在一定时期内将恩施市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打造成全省、全国知名旅游品牌。围绕市域生态旅游发展,构建现代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宾馆餐饮、文化娱乐、信息通讯等现代生态服务体系。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还必须把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使其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构建鄂西南重要生态屏障。一是要着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切实加强天然森林、天然草地、天然湿地等原生态植被保护,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

高效经济林和防护林建设,以沼汽池建设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构建以森林植被为重点的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的防治和生物安全管理。二是要着力搞好以清江河为重点的沟河塘库水污染综合防治,以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突出抓好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三是要着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对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工程建设。

4、加大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力度,积极营造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目标必须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制度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石,制度的缺失和体制机制的不合理,是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是要健全和完善污染控制、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责任,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二是要健全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生态文明的组织领导。各级相关单位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布暑、推进,及时研究和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强化公众参与,凡是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要实行听证公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要健全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做到污染者付费、保护者获补偿、贡献者获奖励、多消费者多交税的社会公平和生态公平。四是要健全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外来资金和金融信贷投入生态文明建设。

三、恩施市生态文明建设应注重的问题

1、注重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的文明体系,它们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灵魂,政治文明是保障,而生态文明是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因此,要转变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四大文明”的辩证关系,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2、注重搞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的生态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今后城市规划的主流方向。生态规划的编制必须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着重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产业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人居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六大体系入手,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框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必须立足市隋、讲求特色、注重创新。恩施市要力争在“十一五”末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评体系,启动实施一批重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范文5

>> 创新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互构逻辑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意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化路径探析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构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建设制度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学阐析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及路径探析 基于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探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央八项规定的政治功能探析 信息经济学视角下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 多党合作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治理现代化:民主与法治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以德治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11-16/3014-04-1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1.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范文6

关键词:垂直绿化;城市;植物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的空间被大量的道路、建筑等占据,因此带来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雾霾、污染等。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着手抓城市绿化建设势在必行。由于东阳市地面绿化基本已经建设完毕,但是人均公园绿地还不到12%。为此,《东阳市创建浙江森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进行城市公园绿地扩建工程,其中就包括垂直绿化、立体绿化。本文仅结合本市的垂直绿化现状,提出垂直绿化的构建技术。

1 垂直绿化的概念与作用

垂直绿化是相对城市地面绿化而言,属于三维立体空间绿化的范围。主要利用具有攀援的藤本植物对各种城市建筑或者构筑物的立面进行绿化美化,形成垂直面的绿化,称为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可以提高城市建筑物的外观艺术效果,还能改变城市生态环境而更加具有可居性。垂直绿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建设慢慢趋于生态化。其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起了以下作用:一是提高环境质量,软化建筑外观,丰富城市景观。二是垂直绿化具有生态环保作用,具有隔音、吸尘、降温、弱化热岛效应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起到保温调节室内外温度的作用。

2 垂直绿化分类

2.1 墙体绿化

墙体绿化是垂直绿化主要形式之一,在墙体上按照设计要求提前预留好种植槽,利用攀援植物的特性附着在墙体的一种绿化形式。也可以利用植物墙的形式去构建墙体绿化,丰富垂直绿化的植物种类,提高绿化效果。

2.2 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是在建筑物的顶层满足荷载的情况下,栽植适合的园林植物来进行绿化的一种形式。屋顶绿化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因地制宜、合理设计屋顶绿化的形式,在设计施工前,应根据屋顶结构和承重能力,计算出可以进行绿化的苗木和其他设施,并且在做绿化之前做好屋顶防渗处理。屋顶绿化完工不仅能在隔热、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方面起到较好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整个城市的绿化率,是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的一种形式。由于建筑物顶层的自然环境与常规的绿化环境差异很大,如风大、夏天热冬天冷、干旱等,因此,笔者在调查中选择一些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供选择参考(见表1)。

2.3 围墙栏杆绿化

围墙栏杆绿化是根据有关政策精神,提出拆墙见绿、见缝插针的绿化形式。用攀援植物来绿化栏杆,打破了围墙单一涂鸦绘画的感觉,充分利用了空间,提高了绿化覆盖率。

2.4 阳台绿化

阳台是建筑物的立面装饰点,又能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阳台绿化可以利用多样植物塑造微型景观,也可以利用攀援植物装饰外立面,根据阳台的不同形式采用不同的绿化方法。因此阳台可以借助先进的园艺设施打造立体阳台绿化,用藤本形成绿色墙体,用盆景创造阳台小景观。阳台绿化可以带给人们舒心、惬意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城市的生态建设作出贡献。

3 垂直绿化植物选择

东阳地理位置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非常适合多数植物的生长,从东阳市区已有垂直绿化调查来看,现有的品种主要有:紫藤、凌霄、爬山虎、金银花等。研究发现以下植物在垂直绿化中有较多的应用和区域适应性,可供垂直绿化苗木选择参考(见表2)。

4 垂直绿化种植技术

4.1 垂直绿化面墙体的处理

墙体外侧材料是攀援植物攀爬的附着面,对攀援植物的生长有密切关系。目前在垂直绿化外墙体常用的材料有砂浆抹面、文化石、斩假石等材料。采用以上材料墙面的处理后,具有吸盘或者气生根的植物均可以进行墙体绿化种植。从实际调查了解来看,砖墙、砂浆抹面装饰,以及表面不平整的装饰石材使用效果最好。

4.2 攀援植物种植槽结构

垂直绿化采用最多的种植形式就是地面种植,在沿墙角处设置种植槽,种植槽的大小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宽50cm、土层厚度不小于50cm种植槽。种植槽要求排水、通气性能良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在特殊地带可采取塑料容器种植槽,如在围栏、高架桥等其它构筑物。

4.3 墙体绿化植物固定处理

垂直绿化植物材料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如风害的影响,在种植前应做好防护设施,常用的做法是用绳、铁丝、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处理,防止垂直绿化受到风害。

4.4 垂直绿化养护管理

垂直绿化的养护管理是目前垂直绿化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可以采用现代化管理系统进行垂直绿化的养护。即在垂直绿化区域设置滴灌喷水系统,满足植物水分、养分的需要,减少大量人工浇水。尽可能选择抗虫害能力强的植物种类,以减少喷药的次数。

5 建议

从实际调查来看,东阳市的垂直绿化目前仍没有大量的实施,仅是部分建筑局部的设计有垂直绿化,大量推广垂直绿化方面明显落后国内其他城市。事实上,东有发展新型墙面绿化技术的比较优势,如本地苗木资源丰富、毗邻金华花木城,又是建筑之乡,在建筑结构上有技术优势。因此,对本市未来发展垂直绿化,尤其是墙体绿化,笔者建议如下:(1)以创建园林城市为抓手,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推广城市垂直绿化建设,发动广大市民开展阳台绿化。(2)政府在政策上要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加强对垂直绿化的领导工作,对垂直绿化的建设制定相关规范制度,把垂直绿化列入建筑设计中,在公共建筑上推行,对民用建筑立面绿化给予政策支持。(3)重视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垂直绿化公司发展。如目前应用较多的植物墙种植技术,促使相关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工业化生产,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鼓励苗木公司培育适用苗木,力求达到养护费用低、有植物多样性、覆盖广的垂直绿化苗木。

(收稿:2014-12-10)

参考文献:

[1]尚全明.深圳地区垂直绿化现状及植物墙技术发展探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2,7

[2]黄东光,刘春常,魏国锋,等.墙面绿化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上海世博会的启发[J].中国园林,2011,(2):63-67.

[3]乌菲伦(Uffelen,C.V.).当代景观.立面绿化设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