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城市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城市理论范文1
>> 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思考 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园林设计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创新思路 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浅谈低碳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园林建设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营造研究 基于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 关于低碳理念下城市园林的设计要求 对城市园林建设的思考 低碳经济下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思考 基于城市生态理念下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建设 探析低碳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低碳城市园林设计探索 概论低碳景观与城市园林绿化 低碳城市园林生态化策略研究 关于低碳园林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应用的思考 低碳概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实践初探 浅析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浅论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基于低碳理论下的城市园林建设思考 基于低碳理论下的城市园林建设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构建低碳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目标。随着生态问题越发严重,大多数城市也开始运用低碳经济理念对城市园林进行绿化计。本文从低碳的视角,试图探讨城市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低碳; 低碳城市; 园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在城市发展中,注重考虑城市的环境承载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建立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在本质上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基于此,我们在城市园林建设同时把低碳理念纳入到设计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低碳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展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及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园林绿化是以多种多样的园林植物、完整的绿地系统、优美的景观环境和完各的设施来发挥其改善城市生态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休息、游览、科学文化活动的园地。
园林工程是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城市生态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而且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大大提升了现代城市的生活质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建设节约型园林景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低碳园林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现代都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工业污染、用地规划不科学、园林设计不科学、汽车尾气污染等系列问题,这些制约了低碳园林的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城市中屡屡存在园林景观遭到人为破坏,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对低碳园林建设产生了影响。
1、 雨水的收集利用
水是园林建造的要素之一,对园林植物的养护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园林中如何科学合理地浇水,是低碳园林营造的关键之一。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水景被广泛运用,但一些水景为突出景观效果而忽视了生态性的考虑。低碳园林的水景设计,考虑水景的景观效果之外,融入低碳理念,注重和谐、生态、可持续。
在园林设计中,要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雨水收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可收集的雨水可分为道路雨水、草坪雨水和屋顶雨水3类,其中以屋顶雨水收集最节约高效。在收集形式上可分为模仿自然生态的人工湿地系统、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拙的雨水花园、为净化屋面雨水设计的高位花坛、利用景观水体来调蓄净化和利用雨水资源的水景调试设施、地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雨水罐以及树盒等。以上措施在设计中要结合地形、雨水源、水体景观等进行合理布局,做到“就地取材”,在保证水体景观效果的基础上减少消耗与浪费。
2、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
城市绿化率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近年来, 城市建筑逐渐增加,绿化用地紧张,为了加大城市绿量,必须开拓新的园林绿地。但城市中林立的高楼火厦、众多的道路和硬质铺装取代了自然土地和植物,这就必须向立体化空间绿化寻找出路,即向屋顶花园方向发展。
屋顶花园除了可以美化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表明,屋顶花园可以有效弱化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需注意的是,屋顶植物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屋顶的特殊位置与独特的自然条件,选择耐干旱、耐低温、主根短、须根发达丰满、耐瘠薄、抗风力强的植物。一般而言,浅层屋顶花园一般以草坪为主,问有色带,深层屋顶花园可配置花灌木和乔木。
3、发展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
不言而喻,减少园林的碳排放还可以通过照明减排、建筑减排和材料减排现。在园林绿地中可以通过开发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供园林照明用。在园林建筑减排方面,可以尽量通过多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和保温等方式来实现。例如,屋顶花园和土埋建筑的做法可以起到较好的保温作用,减少建筑制冷和保暖的能耗。在材科减排方面,可以通过使用低碳的、耐久性好的材料或者废弃材料的再利用来实现。材料的碳排放应从整个生命周期考虑,所以材料生产时的碳排放和使用寿命是同等重要的选材标准。总之,园林建设材料使用应当坚持3R原则,即Reuse(再利用)、Reduce(减少)和Recycle(再循环)。
4、因地制宜搭配好园林植物,提高碳汇能力
作为园林绿化主体的各类植物,以不同形态、不同方式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出O2,具有较大的碳化功能。植物景观除具备CO2排放和CO2固定的直接碳效应外,植物景观的间接碳效应可能比直接碳效应大。苏晓娜采用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模型,通过评价因子的权值确定和指标的量化,对南昌城市主干道路植物景观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的表明,植物的固碳释氧量的顺序为:常绿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彩叶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较常绿植物要强的多。因此,南昌低碳城市道路绿化中除将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合理搭配外,柿树、刺槐、山桃、合欢、栾树、紫叶李、泡桐、西府海棠、丰花月季、紫荆、碧桃、紫薇、白三叶以及彩叶植物等吸收CO2和释放O2多的植物可优先选用。
4、 结束语
建设低碳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这个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必须更加注重低碳,将最新的科学研究应用到工作中,创造出既适应气候变化,又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城市绿地系统。这就对园林工程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也是适应现代都市生态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夏型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8(3).
[2]卜国华,廖秋林.低碳园林营造的原则及手法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9):49-51.DOI:10.3969/j.issn.1004-874X.2012.09.017.
[3]钱苏钦,徐小红.低碳园林建设意义和措施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17):362-362.
低碳城市理论范文2
关键词:低碳;城镇化;经济升级版;内涵型增长;技术推动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081-007
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对中国经济既有版本的继承、发展和升级,它通过改革发展、创新发展、低碳发展、城镇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质量和效益改善、就业和收入提升、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目前,学术界对低碳城镇化与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关系认识不清。有人甚至认为低碳城镇化就是造城,经济升级就是新型工业化。这将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产生方向性的不利影响。本文从低碳城镇化与中国经济升级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低碳城镇化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为低碳城镇化,而不是工业化,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动力或第一动力,是中国经济成功升级的关键。只有推进低碳城镇化,中国经济升级版才能成为科学现实。
一、低碳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内容
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从外延型增长为主升级为内涵型增长为主的经济发展,是从低劳动成本、低附加值为主升级为知识型劳动和较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推动型经济发展,是从过于依靠外需拉动速度型增长升级为内需外需协调拉动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是从过于依靠投资拉动的速度型增长升级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的内生增长型经济发展,也是升级为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环境得到更好保护的经济发展。[1]一句话,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目标与效果的转变。
如何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目标与效果的转变?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见,中国经济升级的道路,是由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四条道路所构成的。而中国经济升级的必要过程和有效方式,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来说,就是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相互协调,同步发展是四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
低碳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内容,是由中国经济升级的道路、过程、模式、目标与特点所决定的。在中国经济升级的四种发展模式中,有三种发展模式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有关,如表1及图1所示。所谓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就是低碳城镇化,就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为约束条件与目标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低碳城镇化的核心是要建立低碳生产体系,包括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改造等,而这又离不开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低碳教育、低碳价值观念等。可以说,低碳城镇化的方向,就是“四化”同步发展的方向,低碳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经济升级的主动力。
二、低碳城镇化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客观要求
城镇化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向更高层次的变革、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的互动与转化。城镇化与单位GDP能耗和人均碳排放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基于Kaya恒等式的拓展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可以得出人均碳排放水平是“四化”发展水平的函数,所图2所示。
其中,城镇化水平可以通过数条路径影响人均碳排放水平。一是能源的直接需求。城市人均能耗水平高于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能源消耗的直接增长。城市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交通和建筑能耗。这是城市化发展不利中国经济升级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但是,城市是科技创新中心,是服务低碳产业的摇篮,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城市化发展对中国经济升级有着至关重要与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2003—2012年城镇化率、服务业比重与万元GDP能耗和人均CO2排放的数据分析比较可知,我国城镇化率与服务业占GDP比重高度相关,两者与万元GDP能耗成负相关关系,与人均CO2排放成正相关(见图3)。1995—2006年数据显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与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与单位GDP能耗呈负相关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4.2倍,年均增速为5.8%;尤其是近10年,GDP年均增速高达11.2%,步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上涨,增速高达9.5%,远大于以往任何时期。[2]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
从中国能源基础储量的总量及其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速度来看,中国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年限有限,加之海外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升级版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想的延伸,其最终目的,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破解能源需求结构及规模的低碳转型尤其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城镇将成为未来我国碳排放和能源资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对碳排放具有锁定选择效应,与我国经济既有版升级能否成功关系重大。
因为城镇化与人均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与万元GDP能耗成负相关关系,这就决定了低碳城镇化发展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的重要地位。低碳城镇化是相对高碳城镇化而言的,低碳城镇化是一种与人均碳排放增长和化石能耗增长脱钩的城镇化。低碳城镇化就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为特征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低碳城镇化作为低碳转型期间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着上百个产业部门几万种产品,因此,具有主导性地位。低碳城镇化中的主要新产业集中于第三产业部门,具有低碳、低能耗等特点,这对于促进中国转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低碳城镇化又是民生工程,既有利于协调城乡关系,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有利于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还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的安居、就业,提高他们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与文明水平。总之,低碳城镇化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客观要求。
三、低碳城镇化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的第一驱动力
研究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历史性转变,是我们理解低碳城镇化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和主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促进机和积聚器。这是西方国家在要素能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规律。但是,在我国,受到经济体制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工业化与城镇化高度相关的时期极少,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发动机和主动力功能被弱化,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与工业化水平时间同步数据相关性不高,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响应存在严重的滞后效应,或严重脱节,如表2所示。
由图4可见:1949—1956年期间,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上升,城镇化发展速度落后于工业化;1957—1978年期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但工业化对城镇化推动作用有限,1979—2008年期间,城镇化发展迅速,工业化减速;2009—2012年期间,城镇化取代工业化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的第一驱动因素。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4]只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推进产业结构服务化,变投资驱动为消费驱动,突出城镇化质量、品质的提升,不是单一地追求工业化与GDP指标,中国梦的实现才有希望。
研究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原来城镇化也有高碳与低碳两条绝然不同的道路。如图5所示,美国目前城镇化水平高达82%,但人均碳排放水平高达20吨。美国走的是高碳城镇化道路。巴西城镇化水平与美国差不多,但人均碳排放水平只有3吨左右。巴西走的是低碳城镇化道路。如果我国走美国式的高碳城镇化道路,人均碳排放水平高达20吨,就违背了中国经济升级版中环境得到更好保护的宗旨。事实上,世界上没有这么多碳空间供我国排放,也没有那么多化石能源供我国消耗。所以,只有低碳城镇化,才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第一驱动力。
四、低碳城镇化是打造中国经济
升级版的重要手段
低碳城镇化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各种技术和制度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城镇化过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要求。低碳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弱化国内显著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变革落后区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调整和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从而为升级版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改革红利视角出发,低碳城镇化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带来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我国的“改革红利”是指国家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全部有益成果的总和。低碳城镇化带动中国经济升级的途径之一,是国家政策致力于消除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部门等劳动力市场分割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此时,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弱化赋予了改革红利新的时代内涵,有别于早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释放的改革红利。
就需求结构而言,低碳城镇化将提升绿色住与行,以及对新科技和衍生知识的学习投入,进而拉动内需,推动内需与投资、外需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利于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形成。消费性投资(1)的严重不足,是引致“住、行、学”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根本成因。由于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过程中“吃、穿、用”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呈现下落趋势是一个规律性现象,所以,与GDP增长率相比,这一时期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不足的主要成因不能归结于“吃、穿、用”占比的降低,只能归因于“住、行、学”方面的消费支出额增加过慢。通过扩大消费性投资的路径解决“住、行、学”等供给不足的过程,同时就是低碳城镇化建设过程。事实上,解决“住、行、学”问题,既是低碳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主要内容,还是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5]
立足产业水平,低碳城镇化将优化要素组合形态,扩大产品需求规模,进而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低碳转型城镇所具有的一些功能,如技术培训、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生活配套等又为低碳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撑;而城镇人口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绿色消费需求的养成,又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强劲的低碳产品消费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与市场接轨的产业集群发展,从而形成地方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促共进良性循环。以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其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几乎无例外地与产业集群的良好成长有密切关系,产业集聚的成长和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6]
以城乡发展问题来考虑,低碳城镇化以低碳社会模式主导城镇体系形成和完善、城乡差别缩小、城乡关系的协调以及城乡一体化演进,有利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我国是城乡二元经济突出的国家,城乡经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依赖性和深刻的渗透性。以低碳主导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与城市第二、三产业的结合,有利于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提高城乡空间的经济集聚度,引导城乡资源合理流动,三大产业相互渗透,合理配置城乡人口分布。同时,低碳城镇化以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城镇,也降低了农民市民化的门槛,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镇,促进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技术创新和创新技术的大量应用是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升级换代的主要动力源泉,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7]改善技术生态,低碳城镇化将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升级。首先,低碳城镇化通过大规模兴建、改建和扩建交通、通讯设施,调节新兴城镇与周边城镇之间的空间距离,促进区域间信息、资源及人员流动速度,有利于新兴城镇吸收相关区域的技术溢出效应,实现技术进步。其次,低碳城镇化改变了相关地区等级规模及技术偏好,而区域等级差距与技术偏好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十分显著。再者,低碳城镇化改变了新兴城镇内部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结构及人们的生活形态,相应激发了当地对相关适用技术及其升级改造的需求,进而引发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升级,有利于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五、低碳城镇化是检验中国经济
升级版是否成功的标志
可以从发展方式、改革红利、需求结构、产业水平、城乡发展、技术创新与资源环境七大方面,检验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否成功(见表3)。
对检验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否成功的一、二级指标,依据低碳原则进行指标细化,我们能计算出评价中国经济升级的蛛网图。此处,计算框架及技术细节参照了可持续能源发展观察指数。8项指数以不同单位度量,但却不会影响比较结果,因为评价体系将各指数转换为无量纲值后纳入目标值。两者结合得到中国经济升级检验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指标的高低变化是检验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否成功的具体标志。
计算结果绘制成蛛网图(见图6)。当指数值大于或等于1时,该观测值是不可持续的;当指数为负值时,表明相对于基期,其存在弱化效应。从图6可以看出,1990—2010年期间,我国经济升级努力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能源强度的降低,最失败的地方是人均CO2排放水平的提高。今后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任务很重,最艰巨的任务是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减少人均CO2和污染物排放量。总之,通过低碳城镇化,实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依然是未来中国经济升级的重要任务之一。总之,低碳城镇化是评价中国经济升级成败的重要标准。
注释:
(1)消费性投资是指为形成消费对象和消费条件所进行的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相近。
参考文献:
[1]刘迎秋.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涵和打造路径[N].人民日报,2013-05-16.
[2]徐铭辰,岑况,李建武,陈其慎.基于倒“U”形规律的中国未来10年能源需求预测[J].资源与产业,2011,(5):10-15
[3]宋杰鲲.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37-38.
[4]郭文婧.对推进城镇化的几点理性认知[J].科技潮,2013,(1):11.
[5]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70-81.
低碳城市理论范文3
关键词:地铁施工;安全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我国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铁逐渐走入各中小城市。地铁的建设给人们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地铁建设正进入稳步、快速和有序的发展阶段。地铁的建设具有高技术、工序复杂等特点。在地铁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风险。可见在地铁建设的过程中,安全施工对地铁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对城市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有效措施。
一、地铁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铁工程建设的发展,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使得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变得有法可依,为工程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施工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部分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且多数安全问题都是因为缺乏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和调查研究,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各个阶段工作存在疏漏,加之缺少实时监测和风险评估等原因造成的。由于地铁工程处于城市最为热闹繁华的中心地段,携带着隐蔽性大、施工现场环境杂乱、施工期限长、施工技术高等施工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很多不稳定因素会随着工程的进展逐渐发生或越发严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出现,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在铁路土建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地铁施工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资任制
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级保证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责,就必须结合地铁施工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按工序进行危险源识别并制定出危险源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进行专项安全技术交底。坚持班前安全讲话明确责任区域和责任人,使每一位参建员工明白自己的责任区域存在的风险源及控制方法,实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2、加强学习培训,提升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项目施工全方位培训力度,激励员工汲取国内外优秀地铁项目建设经验,通过各类有效培训不断增强自身业务技能和素质水平,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令人钦佩的工作能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同时,力争在各项培训的激励下,促进全体人员严格根据技术细则进行施工,严格根据技术规范做好本职工作,为提升地铁工程的质量夯实基础。
3、建立安全施工责任制度
安全制度的制定,是有效避免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手段。建立相关的责任制,伟地铁安全施工提供足够的保障。在人事相关的地铁安全施工危险源的前提下,制定控制危险源的管理方案和措施,在地铁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找到每一道工序的负责人,确定施工的现场管理。其实,在地铁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有效的管理措施是能够预防在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施工周期长、工程规模较大的地铁施工,实行现场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工作,是避免是公众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制定相对应的制度,可以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保证安全施工的预期效果。
4、开展施工安全监督检查与考核评比
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建设单位在工程承包合同的安全生产条款中明确了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负责,要求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考核,表彰、奖励先进,处罚不合格者。
5、加强安全监测
通过先进的施工监测技术,对地铁施工过程中项目本身及周边环境进行密切监测,是获取地铁项目自身及周边环境变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的必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各种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及时采取防范和应急措施,有效提高地铁建设安全管理水平。当然,做好施工安全管理,仅有先进的监测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在利用高新技术装备获取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研判工作,通过数据表象看清其背后隐藏的安全规律和形势,提前采取必要的防范和应急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6、加强临边临口的安全防护
由于地铁施工空间小,特别是车站的站厅、站台和设备区构造复杂,施工人员多而且基本都属于交岔作业,由临边临口处理不好而导致的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是常发生。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凡在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必须设置栏杆或盖板、架设安全网。正在施工的建筑物的所有出入口,必须搭设牢固的防护棚。框架工程楼面周边、跑道(斜道)两侧边、卸料台的外侧边等,必须设置两道防护栏杆、挡脚板或设防护立网。在临边临口作业时,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好劳动保护用品。在移动脚手架上面的作业平台四周必须设置不低于lm高的防护栏杆,以便固定安全带和防止高处坠落。
7、加强施工技术、施工安全交底
地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下达施工任务的同时必须下达安全技术交底,各工种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技术交底,固定作业场所的工种可定期交底,非固定作业场所的工种对不同作业部位,不同作业内容,进行分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定期交底,并要有交底人签字,交底要交到作业人员,不能只交到班组长,防止只有班组长知道安全交底内容,而其它作业人员不了解、不清楚的现象。安全技术交底内容应包括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既要有针对性,又要简单明了。根据地铁施工的特殊性,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在施工前必须单独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其中部分方案必须经过专家的论证审核后才能实施。
8、施工时对周边建筑物进行安全检测
施工时对周边建筑物进行安全检测,及时检测周边建筑物的位移及沉降,当变化超过规定的报警值时,应及时停止施工,对隧道进行检测,有效地加固,及时避免建筑物的沉降及位移。通过各种技术检测,及时地发现施工时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合理并有效地解决这些安全隐患,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地铁工程的建设。
9、开展安全事故演习
可以开展安全事故演习,因为事故的发生是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的,所以无论安全措施做得再好,事故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为了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施工单位的财产不受损失,施工单位应该进行安全事故演习,把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日常施工与生活中,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建立合理的救援体系,并且落实到人。这样才能应变各种安全事故,及时地控制事态发展,从而最大化地降低事故带来的损失。
结束语
地铁工程的建设本是利国利民的工程,方便人民的出行,可以很好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所以地铁的施工安全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地铁施工的建设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力,促使其安全施工建设成为了一个头等话题。我们要结合铁路施工的特点和施工难点进行积极研究和讨论,从而提出有效的办法,将地铁施工的安全事故风险降到最低。这样人民的和国家的财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从而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更好更快捷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杨险平,地铁工程施工安全技术管理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6).
低碳城市理论范文4
从目前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是许多中小城市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并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1.城市规划缺乏系统系统性科学性
部分容易堵车的城市大多是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功能分区,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工、商、农、学及居民出行等因素,造成城市人流跨区出行,行程较远,形成交通量增加。同时在一些中小城市,住宅小区和临路的商业街的细部规划中,部分商业门面直接面向主要干道,经营者占道经营,人行道上违规停车,造成行人走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走快车道的现象。再有就是主城区停车场规划过少,私家车大多靠路边停车,出现了道路越修越宽,行车也越行越堵的局面。堵车的现象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增加,交通运输效率低下。交通拥堵,停车场地缺乏等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交通运输的快捷性,违背了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2.交通管理职责不统一
目前城区车辆管理单位涉及到交通、交警和城管。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营运车辆的资质和营运行为管理;交警负责所有车辆的驾驶人驾驶资格、车辆户口及行车行为管理;城管负责城区停车场管理。城区车辆管理职责分散,造成城区交通几个单位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打游击”、“躲猫猫”,车辆违章行驶和停车的行为屡禁不绝。
二、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对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环境,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二是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效率,减少公共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三是要引导人们积极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中,要想真正实现低碳运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城市科学规划,减少城区通行拥堵
要重视城市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科学规划,实现城市交通运行快速通畅,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首先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要对城市合理分区,区域内合理规划商业区、住宅区以及医疗、教育、农贸等功能,减少城市内人流跨区域流动。其次是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城市主干道与支线道路交叉,采取辅道引入的方式,尽量减少红绿灯交叉口;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应该加强与交警、电力、通讯等主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预留各种管线铺设功能,建设上要一步到位,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交通拥堵;城市主干道两边,不得建设临街门面。合理规划城区停车场,要增加老旧商业区、住宅小区停车场数量。在城市四郊要规划建设一定数量停车场,郊区和外地车辆进城时停靠郊区停车场,城区内出行使用地铁、公交或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科学规划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站和公交首末站,实现公交与铁路、公交与出租、公交与班车等便利换乘。在主城区,要提高停车收费标准,限制城区使用私家车出行。
2.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同,吸引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规划公共交通资源,综合协调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首先是帮助出租车公司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引导出租车公司利用网络组建电召平台,市民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上网,通过网络预定车辆,或即时打车,方便群众出行。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将老旧公路、出租车逐步更新为油电混合、油气混合及纯电动车等节能环保车型。同时,增加车辆的密度和班次,合理规划路线和换乘中心,扩大公交覆盖面,方便乘客转车,使市民坐公交车出行更加便捷舒适。第三,提高车辆的舒适度和客运服务水平,购置舒适性更高的公交、出租车,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同时,加强对公交、出租车驾驶员的培训,提高司乘人员的服务水平,使市民出行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合并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职责,提高交通管理效能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该重视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从城市实际情况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和考核办法,加强部门履职情况考核,提高交通管理效能。将分散在交通、交警和城管等部门的公共交通管理职能,统一合并到交警机构,这样可以更加明晰部门职责,有利于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因为交通警察既可以管理车辆又可以管理驾驶员,既可以管理营运车辆,又可以管理非营运车辆,既可以管理驾驶员,又可以管理非驾驶员,其管理的力度和方式更加有力。合并职能后,将营运汽车的营运证功能合并到行驶证内,驾驶员的从业资格证功能合并到驾驶证内,也大大减少了车主和驾驶员的负担。
4.大力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公共管理效率
要想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需要构建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城区公共交通基本情况、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等信息是政策主体制定正确的政策、执行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保证信息的完备性和通畅性,直接影响着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发展ITS智能运输系统,提高对交通信息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利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成为新世纪交通管理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公共交通运输与管理应实现智能化、社会化和信息化。最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都陆续从发达国家引入了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和道路监控系统,也展开了对于相关系统的自主研发力度,取得良好效果,应该在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中加以借鉴和推广。
三、结语
低碳城市理论范文5
关键词:低碳理念;园林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理念的概述
低碳理念在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方面都有一定的涉及,由低碳理念衍生出来的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概念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其实低碳的核心就是加强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共同促进森林的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的变化。低碳是一种最自然的生活方式,比如在我们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如果不使用人工制造气温,运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这样的生活环境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低碳。低碳就是减少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可以把低碳分为三种情况理解,一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要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小;二是零排放;三是绝对的排放量减少,那么要实现这三种情形低碳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经济的正增长。
二、低碳理念在园林设计的意义
低碳理念满足园林设计工作的需要,在设计中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能耗。园林设计中,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角度出发,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实现对各种能源的有效利用,达到尽量降低能耗的目的。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还有利于减低能耗,促进园林更好的发挥综合效益。
(2)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设计工作理念对园林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设计中通过采取节能措施,有利于维护周围生态平衡,促进周围环境质量的提高。园林在日常运行中,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涵养水源,减轻噪声污染,调节周围的温度与湿度,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通过运用低碳理念,提高设计工作水平,更好的指导园林规划建设,降低园林运行的能源消耗,这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出发,运用先进工作理念指导日常工作,有利于促进设计水平提高,同时也遵循规律,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氛围,实现对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避免对周围环境带来污染,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为人们日常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三、城市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标准豪奢
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景观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只注重视觉上的宏伟、气派、高贵及堂皇的形式美,而不顾工程的投资及日后的管理成本。我国目前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算高,在园林建设上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同西方发达国家攀比。
(二)不能因地制宜的进行园林设计
园林本来就是以自然的形态存在的,所以在设计园林的过程中,应当依照园林的天然地形进行设计。而部分设计师在设计规划园林的时候并没有对这一点形成重视,他们没有观察园林建设场地的原有地貌,所以在场所规划时做不到因地制宜,而是随心所欲的建设创新,这样既加大了成本,又没能做出最好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他们大量的挖湖堆山,对植物进行不合理的移栽,这导致环境的承载力不足,碳排放量有增无减,使园林失去了它的原本意义。
(三)不合理的选择植物
通常情况下,不同植物其固碳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当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木荷每年森林碳汇量高达15.73MtC,而马尾松却只有3.8MtC上下。由此可得,若想改善城市环境,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需要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合理的选择植物,对各个植物的固碳能力全面深入地了解。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园林设计中,园林规范相关部门在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结合城市实际生态情况考虑,大大降低了园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难以实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保证其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必须科学合理的选择以及搭配植物,最大程度提升园林固碳能力,降低后期养护管理成本,不失为低碳设计的良策。
(四)不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有很多种,其中化工材料的使用寿命短,再生性能较差;而低碳材料在保持原有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寿命长、可回收,且在使用时不会产生有害气体,造成污染。比如,钢材和混凝土要比木结构材料消耗更多的能量,在使用过程中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建筑材料如果使用不当,会对碳排放量造成直接的影响。
四、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应用中
城市园林作为城市中的大自然,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场所,还能改善城市环境,吸碳放氧、减噪降温,那么如何将低碳理念应用于城市园林设计中,下文对此做了简单分析:
(一)坚持生态理念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对当地的文化特色做相关的考虑,将周边环境的要素作为设计基础,然后再进行相应的规划。这样就可以使整个大环境和园林环境互相协调。在种植植被过程中也要首先对当地的生态系统进行考察,植被的种植要符合当地的生态系统,这样才能使植被顺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较好的生长,并且发挥良好的生态效应。
(一)根据场地种树
在园林中对植物的种类数目,是每一个园林设计师所注重的,当然也不是随便种植几棵树那么简单,要注意不同的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还有就是要注意植物的特色是否与园林的景观的整体风格相符,再有就是种植的植物是否适宜于当地的气候环境,这是因为有的植物的特性,比如夹竹桃适宜在阳光充足,气候温暖湿润的地方生长,那么就应该根据场地的特征选种植物。在选择园林配备的植物时,应该注重一些乡土植物,这类植物对于当地的环境是有很大作用的,还有就是要合理分布植物种植,保证植物茁壮成长。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选取建筑材料和规划园林的时候,要对材料的选取进行挑选,尽量选择能够重复使用,寿命长,可再生的材料,这些材料有助于更加低碳。在园林规划时,不能只单纯的考虑眼前利益,追求一时之需,而是要立足长远,对园林的长远维护做考虑。
(四)坚持植物群落的营造
在选择植物时,多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植物,比如:垂柳,夹竹桃,木荷等。在植物的搭配过程中,尽量做到将不同品种的植物搭配后种在一起,让植物群落发挥功效,如:在种植高大的乔木时,用低矮的灌木对其进行搭配;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的搭配等,这种搭配方式不仅仅对生态效益形成了良好的保障,而且可以提升固碳、汇碳功能,还保证了景观的美感。
(五)坚持再生能源利用
近年来,雨水的收集与利用也成为众多国家非常重视的项目。如在建设景观园林时,可以考虑同时建立蓄水池,这样就可以对雨水进行很好的管理和收集利用。在建设了蓄水池后可以对雨水进行过滤,过滤后的雨水可以用于景观植物的灌溉,用雨水灌溉景观植物,可以大大的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并且实现了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公园的中心区有一个大型的下沉花园,可以对雨水进行回收,这些收集来的雨水足够供给花园的绿化,还及时的补给了景观用水和观赏水,把雨水的循环利用落到了实处。为了能够实现节约用水的理念,对雨水进行合理的应用于园林建设中,因此,我们把雨水的收集利用与城市绿地规划进行结合,对我国发展低碳园林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
在全球气候日趋变暖的情况下,低碳理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首要解决的一大问题。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也在不断的受到破坏,这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其中,促进我们的园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伟昊.探析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低碳城市理论范文6
关键词:关中地区 景观生态学 斑块 廊道 基质
0 引言
陕西省关中地区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关中地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化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带的建设,关中中小城市借此机遇,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 1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关中地区城镇化水平42%。然而在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建设城市新区的同时,由于规划理念的滞后,缺少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空间布局的相关性的考虑,导致城市绿地综合功能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 关中地区中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1)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缺乏生态性评价
关中地区许多中小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没有对绿地资源、社会环境、土地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性分析。
(2)对绿地系统规划中对生物多样性缺乏考虑
为了维持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稳定,达到城市生态平衡的目的,需要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如今许多关中地区中小城市在新区建设中,由于规划原则的单一性,忽略了生物多样性的考虑。
(3) 城市旧区与新区在景观生态格局上的动态联系性缺乏考虑
关中地区许多中小城市在空间层面上,旧城区与新区的绿地系统之间缺乏联系。在时间层面上,城市在新区的分期建设过程中未与旧城区的景观格局进行有效的衔接。
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以及最优景观格局的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主要包括以下理论[ 3 ]。
2.1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景观生态学中理解的景观是指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空间单元,按照各种空间单元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而被分成三种类型:斑块(patch) 、廊道( corridor)与基质(matrix) ,这三种类型要素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空间格局[ 4 ] 。
在景观生态学理论中,景观规模上每个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体、狭长的廊道或基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景观组成的基本模式[ 5 ]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绿地、小游园、各企业事业单位、居住区的附属绿地等;廊道是指能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并对被隔开的景观起障景的作用,同时又能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绿色通道;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面状空间相当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基质。
2.2景观异质性理论
不同大小和内容的斑块、廊道、基质、网络共同构成了异质景观,即景观异质性。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注重构建景观异质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自身恢复能力的提升,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持生态的稳定性[ 6 ]。
2.3生态多样性理论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综合体。广义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7 ] 。作为人类聚集的城市,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是城市中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蒲城蒲南新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3.1蒲城蒲南新区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蒲城的城市建设在近几年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是蒲城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蒲南新区应运而生,成为承载蒲城跨越式发展的活力之土。
蒲城南新区位于蒲城县迎宾路以东,长乐路以南,西延铁路北侧,总用地面积482.34 hm2。目前,已开发的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迎宾大道与长乐路两侧。现状用地北部有高压走廊,留有一定规模的防护绿地,西北侧以及中部有水渠。从环境质量来看,现状多为农田和果园,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本次规划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采用因子加权评价法,分别对场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
(1) 生态适宜性评价
根据场地特征,选取高程值、坡度、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距水渠距离四个生态因子,对各因子进行具体的属性分级,并且对其评价值和权重赋值(表1)(图1)。
(表1)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表
编号 生态因子 属性分级 评价值 权重
1 高程值
480—500M 3
>500M 1
2 坡度
5-10% 3
>10% 1
3 现状土地利用类型 建成区、农村居民点、工地 5 0.40
整理开发区 3
一般农田、荒山灌木草丛区、林地、基本农田、河流 1
图1:生态适宜性评价图 图2:生态敏感性评价图
(2) 生态敏感性评价
为对场地自然环境背景下潜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明确的辨识,避免此次规划建设破坏敏感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并合理保护场地自然环境,从而进行该项评价。根据该场地特点,选取植被覆盖度、坡度、人口密度、声环境这四个敏感性因子,对各因子进行具体的属性分级,并且对其评价值和权重赋值
(表2)(图2):
(表2)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表
编号 类型 敏感性因子 属性分级 评价值 权重
1 生态环境问题 植被覆盖度(NDVI值) 0-0.1 极敏感 1 0.20
0.1-0.3 中度敏感 3
0.3-0.5 不敏感 5
2 生态结构压力 坡度(%) >15 极敏感 1 0.30
10—3 中度敏感 3
3 人口密度(人/KM2) >1000 极敏感 1 0.20
500—300 中度敏感 3
4 环境污染问题 声环境——据污染源距离(M)
100-300 中度敏感 3
>300M 不敏感 5
通过对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分析得出,规划区北高南低,总体坡度小于3.0%,地势相对平缓。生态适宜性较好,局部地区生态敏感性较高。
3.2蒲城南新区绿地系统规划
在蒲城南新区规划区北部和南部各有一片东西向带状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与中心一条南北向的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相连,总体形态呈现楔形。城市规划道路绿地由十字网状防护绿地和街头公共绿地组成,因此规划区的绿地呈网状+楔形结构。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这种结构有利于建立生态廊道从而满足物种的流通和生态系统的循环繁衍 (图3)。
图3:蒲城南新区(东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3.2.1 斑块—廊道—基质
(1)斑块 在规划区间的高压线走廊引入“城市森林”斑块的概念。即将高压线走廊的大片防护绿地森林化,利用森林的生态系统延伸食物链,同时借助城市森林斑块踏脚石系统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空气库存与外界的交流,引入新鲜空气,缓解热岛效应,而且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保护和安全的路线,并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
(2)廊道 蒲城南新区的绿廊布局为“一环、一轴、三带”的网状绿地模式。一环即是贯穿生活服务区和市场物流区的步行绿廊。一轴即为开元街方向两侧30M宽的公共绿带轴。三带指的是北部公园带,沿中部高压线廊道南北向线性滨水走廊带,沿五原路南侧绿带。
利用景观廊道布局理论,将蒲城南新区主要绿色廊道归纳为三种类型:①生物廊道型走廊如:蒲大公路周边的防护绿带,以及春晴街以北、五原路以南的防护绿带。这些绿色廊道主要由城区的自然山体,生态农田所形成的绿色空间构成。这种类型廊道能起到生态防护功能。②城市生态防护性廊道,如:仓储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卫生防护绿带属于这种类型的绿色 廊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噪、防尘、降污等。③游憩景观型绿色廊道如:蒲城南新区内的开元街、富原路、五原路等城市林荫道系统。这些绿色廊道不仅起到连接新区与旧区的绿地系统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休闲、景观、文化等功能。
(3)基质 蒲城南新区在规划中将城区边缘大面积的乡村农田融合为城市功能的一个部分,自然景观渗透到城区中,使农田、自然景观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共同构成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
3.2.2 景观异质性
在蒲城蒲南新区(东区)规划中根据景观异质性要求,在规划区中合理布置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游园以及广场等不同类型斑块的数量。为更加突显景观异质性的特点,在本次规划区的高压线走廊内构建“绿色浮岛”,即营造人工滨水湿地浮岛景观。其作为人造生态斑块不仅能涵养水土、增加城市的景观异质性,还能为一些物种提供迁徙和扩散的暂歇地,从而达到天地、人、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愿景,并且符合景观生态学中“集聚+离析”的景观异质最优格局。
3.2.3 生物多样性
在蒲城蒲南新区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规划中,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植物的多样性是提高绿地绿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规划区中绿地景观植物配置主要如(表3):
(表3)主要植物配置表
乔木 灌木 地被 绿篱 爬藤植物
金枝国槐 金银木 鸢尾 红叶小檗 爬山虎
紫叶李 黄刺玫 月季 金叶女贞 凌霄
刺槐 红刺玫 荷兰菊 水腊 紫藤
银杏 丁香 地被菊 小侧柏 金银花
樱花 珍珠梅 白三叶 金叶莸 葡萄
4 结语
以蒲城南新区为例,本文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关中地区中小城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现状绿地系统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新区内外景观生态格局缺乏持续性联系,公共绿地斑块的多样性不足且分布不均匀。在此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研究得出城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应按在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组织结构上叠合集聚+离析的多样性异质格局,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网络。
本研究针对绿地斑块的尺度、形态的适宜性还有待深入,同时在规划中反映绿地景观多样性、异质性的定量指标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侯全华.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空间走廊的综合开发规划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05 -308
[2] 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城市规划会刊,2002,( 2) : 27- 29.
[3] R. 福尔曼. 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许慧,王家骥.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