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急报道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急报道方案范文1
Abstract: If a broadcast media wants to stand out from the crowd , especially in the competition with the same medias, in addition to the media reporter itself high quality and keen insight, how can it seize opportunities for news? How can it make different news facing the same news footag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echanism.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ideas on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for great and emergent events.
关键词: 广播媒体;重大突发新闻;应急机制;研究
Key words: broadcast media;major unexpected news;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s;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253-01
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收听率、收视率、市场占有率一切都需要数据说话,新闻媒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陷入了“新闻巷战”。 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民生新闻的争夺,不仅让新闻媒体疲惫不堪,也使得受众无所适从。广播媒体如何在这场新闻报道战中取胜?如何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发挥好广播媒体的特性?如何在受众中重新取得话语权威呢?
下面我就建立和完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谈几点想法:
1对外机制
1.1 参与城市应急体系近些年,国家、部门和各省市都相继出台了应急方案,作为电台,要加入相应应急体制,并保持机制内参与地位,独立发表意见建议,成为机制内特定个体存在。这样就在城市公共应急平台上有一个相对于其他媒体的平等、有力的条件,获得的信息是公平的。
1.2 建立有效通道对于110、119、120、122、交通指挥、城管热线、防汛指挥部、防疫、救灾救济处、地震指挥部等这些相关部门,新闻媒体除了保持日常新闻报道工作关系外,还要单独和这些部门建立应急协作机制,以保障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时无人可采。比如建立每日、每周、每月通报制度,关注疫情、汛情、案情高发期,保持对事态的监控,充分做好报道准备,必要时,高发期可在相关部门派驻记者,或平时就配备常驻记者。2009年11月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打乱了石家庄人的生活,也搅动了本地媒体的神经,新闻争夺战开始了。石家庄电台以新闻频率为龙头,在本次报道中以及时准确权威的报道,领先于其他媒体。是什么保障了新闻报道的胜利呢?这完全得益于平日建立的报道机制。新闻频率常年与110、119、120、122、交通指挥、城管热线、防汛指挥部、防疫、救灾救济处、地震指挥部这些部门建立联系,特别是近两年,在这些部门常年派驻记者,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记者熟悉这些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状况,除新闻发言人外,还掌握多个新闻知情人的信息,这就有力的保障了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可靠性,确保新闻来源不断档,不再单独依靠行政手段获取新闻信息,造成紧急情况下新闻信息的不对等。
1.3 其他媒体联动协作机制由于人员、财力等因素的限制,当今媒体谁也不可能独大,新闻触角再大,也会有涉及不到的地方。在媒体自己新闻触角达不到的地方,或是不擅长的新闻报道出现时,那该如何应对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大家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实现媒体资源共享互换。比如广播和报纸要建立一个信息交换平台,由主任级或是制片人级牵头策划调动,分工合作,在自己的优势上相互为对方服务。
2对内机制
2.1 整体应急机制对于一个频率而言,在面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时,不能是单兵作战,也不能是日常采编人员工作流程,必须依靠应急机制,一套完整的方案,才能取得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主动权。这个机制中应当包括整体动员、突发事件报道组、主持人备播、大编辑调度、台或频率负责人宏观调控等要素。
按照程序,如果发生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媒体整体就要进入整体动员,由日常编前会(台或频率主管领导参加)或每日例会(临时召开)作出决定,向频率发出当前工作重点目标和要求,每个成员按既定方案进入各自角色。突发事件报道组的成员第一时间就位,进入突发报道状态,做好报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编辑按照大编辑(主任或是制片人)的要求,准备好所需的报道背景材料,进入各自应急岗位。没有整体的协调调度,就不会为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报道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2.2 应急报道中的编辑环节作为报道中的神经中枢,编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前方记者收集到的情况线索,外部媒体的信息交换,上级主管部门和新闻部门的官方消息,都要汇集到编辑这里。编辑在众多材料中梳理、整合,把及时有效的新闻材料第一时间交给主持人,对材料的缺失部分调度记者再次深入挖掘采访,把需要交换的新闻素材给外部媒体,同时密切关注受众的反应和新闻线索。在2009年11月石家庄雪灾报道中,石家庄电台新闻频率充分发挥出了编辑的强大协调力,有力的保证了报道战役的胜利。大雪来临,频率第一时间有副总监、制片人组织召开编前会,对雪情进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报道预案。第一时间中断正常节目的播出,进入特别报道时间。突发报道编辑替换日常当班编辑,日常编辑转为突发报道第二编辑组,随时待命。
2.3 应急报道中的记者环节作为一名突发事件的报道记者,不但要有平常记者的基本素养,还要具备特殊条件和环境下过硬的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超人的吃苦精神。面对新闻现场,哪些是应该报道的,哪些是应该最先报道的,这就要看记者平时的素养了,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把自己要找的新闻找到,并发回直播间。大多数情况下,采访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就需要记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2.4 后勤保障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应先于其他部门和人员,成为突发报道的第一梯队,应急车辆第一时间到位,记者必须的采访机、笔记本电脑、电池、电话充值卡、雨衣雨鞋、手套、棉衣、手电等等都应是应急报道储备物品,一旦进入突发事件报道状态,这些后备资源都可以马上启用。
应急报道方案范文2
关键词 县级媒体;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方式;理念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024-01
0 引言
在新传媒时代,媒体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媒体担负着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生产生活上的弊端,而突发事件的发生,应该如何进行正确评价和新闻传播,则是媒体应该思考的现实问题。对于县级媒体而言,面对突发事件,应该以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为标准,通过报道的方式和手段,将事件与产生的影响进行整合,不能单纯的从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对待突发事件,而应该从新闻报道的教育性入手,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报道理念。
1 突发性事件对媒体的能力检验。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突发事件是不可预知不可避免的特殊事件,突发事件在突然之间发生,容易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对突发事件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突发事件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可以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表现在如地震、火灾、车祸、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具有严重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具备明确的即时性和冲突性。突发事件在新闻范畴内,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在新闻报道中,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最具历史价值,突发事件从一个侧面考验了新闻媒体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电视媒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是电视媒体对事件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的重要考验。在传媒时代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突发事件也是成就媒体实力的重要反映。突发事件具有众多不可预知性,在发生后,新闻媒体的动作,对事件的报道,对事件的分析,可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媒体的综合实力展示,能够从根本上发现媒体存在的弊端。突发事件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详细描述事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事件的分析能力,在舆论导向的引导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哪些矛盾。对现代媒体而言,突发事件更像是一块试金石,考验着媒体的能力和媒体真正蕴含的社会影响力。
2 县级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原则和策略。
1)以本土接近性报道为首要原则。突发事件发生的范围一般都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或者社会安全事件。对于县级媒体而言,如果事件发生在本地,就要掌握接近性原则,利用地点优势,在节目制作上充分展示拍摄现场的接触感,在其他媒体没有赶到前进行细致的拍摄和节目制作。在节目制作上需要进行必要的申报,以正面报道为主要方向,本土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容易受到情感的巨大影响,容易在报道工作上参杂过多个人感情,这就要求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掌握严格的新闻工作纪律,以规范化的管理进行突发事件的节目制作。
2)第一时间掌握新闻素材,及时消息, 对突发事件报道要增强抢先意识,正确掌握第一手材料。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拍摄,不要顾及是否能够经过审批,而应该把事件真实的情况记录下来,因为这些资料具有即时性,过了一定的期限就不会具备当时的特性。例如突发事件的画面,如火灾画面,过了拍摄时期就无法记录当时的情况。很多媒体工作者都把请示汇报作为新闻报道的首要工作,其实这是对体制的错误理解。面对突发事件,全面记录突发事件的过程才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掌握第一手材料对于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资料才可以在消息时有足够的分析基础。对可以的消息,要及时,形成突发事件报道的良好基础。
3)展示事件过程,加强事件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对突发事件报道,媒体要选派业务能力强的记者前往报道,在前往事发地的过程中,记者就要迅速搜集与事件相关的材料,通过良好的策划,以宏观思维把握,以微观理解为基础,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由表及里的进行分析。新闻工作者要客观的分析事件,要公正丰满的报道事件。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案进行明确报道和深入分析,增强报道的深度,提高报道的品味。突发事件成为新闻报道难点的原因就是事件的突然性,没有给新闻报道过多的准备时间,而新闻报道又是一项缜密的工作过程,因此,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上,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高超的技艺,具有丰富的政治素养,对事件有足够的认知和了解。
4)积极运用连线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新闻具有时效性,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最为明显的弊端就是很多时候无法得到第一现场捕捉画面。例如地震灾害中,地震瞬间发生,破坏性极大,地震灾害严重的地区不能深入过去,进行亲自采访。这样的时候,如果电话线路在一定范围内畅通,就要把电话线路接到离震区最近的地方,通过电话描述进行采访,在能够进行画面拍摄时,再实行有画面的报道。在现实应用中,很多突发事件报道的连线效果是很好的,观众能够通过电话叙述人的语气感受到事件的严重程度。
5)对非本土消息,整合资源扩大信息量。随着新传媒时代的到来,媒体更是得到的广大群中的信任和推崇,新闻媒体以其真实和富有感染力的传播手段,将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变迁传播给各地人民。县级媒体对非本土消息的报道要掌握资源整合的原则,要从本土角度出发,进行新闻事件的了解。例如在突发事件中,是否有本区域的人民受到伤害,应该进行哪种程度的消息公布等。县级媒体的综合实力与省级、中央电视台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电视台要整合资源,扩大信息量,利用其它媒体的消息与自身相结合,制作出具有协调性和一致性的节目。
6)提高媒体综合素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新闻工作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强度决定的,也是新闻工作者对舆论导向的积极引导决定的。突发一般都是具有灾害性的事件,在这样的事件中容易形成社会全体的低靡状态,人们对灾害足够抗拒,容易影响大范围的舆论环境。面对突发事件,新闻媒体要进行正面的引导,对突发事件的分析掌握科学性原则,不能一味的强调破坏性,而要采取正面方向降低人们的恐惧感,科学分析科学对待,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向。在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效果和效率。
3 结论
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物质生活的丰盈给予了人们精神生活更高的追求。媒体的组成形式和结构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县级媒体作为基层媒体,在基础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面对突发事件,更要发挥基层媒体的积极作用,以报道的时效性、准确性为主要原则,将突发事件真实的阐述,并且能够以事件的影响为主要报道重点。我国现阶段的媒体发展应该以教育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原则,逐渐规避媒体报道中的矛盾,逐渐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养,以高度的人文理念管理媒体工作,使媒体的发展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王海霞.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强舆论引导水平――省级电视媒体应急突发事件报道[J].当代电视,2011(1).
应急报道方案范文3
【关键词】护理应急管理系统;传染病;救治;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传染性疾病传播和蔓延呈现上升趋势,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对大众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建立一支反应迅速、高效运作的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传染病事件中及时救治感染者,对于抢救感染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场所,是社会应急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大型突发传染病救治工作中,我院作为突发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根据救治工作实践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作为我市重点突发传染病传染者收治定点医院,拥有床位400多张,护理单元12个,护理人员213名。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共参加过多个类型的突发传染病救治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护理应急管理系统。
2护理应急管理系统
2.1构建护理应急管理系统
为了建立一个高效的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①设立护理应急管理小组,并组建梯队:成立一支包括内外科、感染科、急诊科、护理部等成员在内的护理应急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管理小组组长,负责协调和安排各项救治工作,并且监督各个小组成员的工作,及时指出救治中的问题和不足,确保救治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小组成员纳入的条件为:均参与过突发传染病救治,且传染病护理经验丰富,同时具备扎实的传染病救治知识、技能。在救治前,由组长根据事件大小、事态紧急情况、感染者数量和隔离种类等合理确定人力资源应急调配方案,调度人力资源[3]。②筹建救治病区、物资和设备:在医院内部筹建应急隔离病区,以便将患者集中安置于隔离病区,避免与其他患者、医务人员相接触。在急诊救治病区,置办储备急诊护理物资、设备:建立并完善护理应急物品储备目录和物资储备体系;在救援与常规状态下,加强对应急消毒物品的管理,确保使用时可及时到位;加强训练与演习,在传染病救治工作中确保物资充足、安全使用,并且所有的急诊救治物品均需严格规范消毒后方可使用,做到急诊救治物品专备专用。建立通畅、快速的物流通道,从而保证消毒灭菌物品及时、准确送到救援现场。根据突发传染病救治时间,我院在不断探索、完善日常应急消毒灭菌物品管理、存储等工作。同时,小组成员还需不断加强训练,熟悉各类抢救物资、物品,并且规范使用,提高物品使用的安全性。③加强培训,制定规范的措施与流程:按照传染病特点、感染者状况等,由各科室人员参与共同制定疾病诊治与接诊流程、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废弃物处理方案、标本采集等,并且在制度制定后加强培训。同时,特别要制定急诊科、感染科的工作流程、规范,明确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的界限,设置醒目的标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实现有序管理。
2.2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
①特殊时期应急管理与保障:为了确保安全、有序地开展突发传染病救治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护理应急管理系统作用,实现对感染科、急诊科的垂直管理。在值班上,由医务处、护理部等部门的人员进行轮流值班,负责协调夜间急诊与病区的救治工作。制定和完善医疗、护理等紧急报告制度,突发传染病工作发生后,及时按照程序上报,严格遵守“120”急救院内急诊救治病区患者交接程序。在救治过程中,也需要加强与器械中心、总务科等部门的沟通交流,确保部门联动为患者提供保障服务。②重点科室的管理与支持:在突然传染患者救治过程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组长应亲临病区检查指导工作,并投入适量的护理人员。根据感染者病情变化,合理调整或补充护理人员。在危重患者迅速增加时,则由小组长负责召开全院会议,协调各个部门进行有效配合,重点科室需给予全力支持,及时提供救治所需的专业人员、物资、设备和技术等,充分发挥重症护理专业技能,提高感染者的救治成功率[4]。在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后,规范突发传染病管理工作,建立一个明确、清晰的病房区域,避免出现院内交叉感染,并且制定各个病区的管理制度。③给予医护人员心理支持:突发性传染病发生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处于高度心理应激状态,对其身心健康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此,在感染者救治期间,医院领导、小组组长应为医护人员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在情感上给予强大的鼓励和支持。同时,改善参与救治医务作者简介:柏文琪,女,本科,主管护师。人员的伙食、福利,使其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救治工作中去。
3效果
在2015年—2016年我院参与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传染病救治等重大任务,在护理应急管理小组带领下,做到了沉着应对、高效救治,感染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均有保障。在各项突发传染病救治中,我院医务人员无人交叉感染,没有出现任何护理差错,感染者未发生压疮等并发症,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达到了100%,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口碑。
4讨论
在突发传染病的规范管理中,规范救治过程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成立护理应急管理系统、设立管理小组,在发生突发传染病时可做到迅速反应、统一指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从而确保整个救治的高效、有效,提高感染者的救治成功率[5]。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做到了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为医务人员参与感染病救治提供了保障,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而无后顾之忧,对于提高重大突发传染病应急护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医院建立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对于提高突发传染病处置能力、感染者救治成功率均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汪巧娅,任珍,袁晓青.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0(4):288-289.
[2]韩文生.护理应急管理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3(18):338-339.
[3]扈学琴,周燕萍,王桂桃.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8):48-49.
[4]赵贺,陈凤欣,马剡芳,等.应急管理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作用———以收治北京市首例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患者为例[J].中国医院,2014,21(2):40-42.
应急报道方案范文4
“十二五”期间,电视媒体改革将向纵深推进,全国文化产业迅速兴起,中国电视向国际一流媒体迈进的速度将加快。同时,中国电视面临的既有生存问题,也有发展问题。
(一)新媒体冲击,话语权垄断
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引领新媒体高速发展,正在催生媒体格局新的分化和裂变;网络、手机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的主流化进程加速分流了传统电视媒体受众,电视收看人群老龄化趋势明显,开机率和关注度持续下滑。新的传播环境中,电视新媒体建设发展明显滞后,并未形成与其传播地位相匹配的影响力。
在国际社会,“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欧美发达国家媒体仍然掌控着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话语权,跨国媒体集团正凭借资本与新传播技术手段加深对发展中国家电视文化市场的渗透。
(二)内部过度竞争,节目低俗同质
以新华社、中国电信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及电信运营商大踏步进入视频制作与传播领域,中国电视的视频独家传播垄断优势被打破,“三网融合”之后,广电有线网面临电信互联网的严峻挑战。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门槛进一步降低,而中国电视的产业市场主体尚未形成,缺乏产业链搭建,其优势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媒体竞争激烈,中国电视虽然出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不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同质化”,过多过滥和一哄而上的功利化现象不仅违背了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而且埋下了资源浪费、粗制滥造、“三俗”等种种隐患。
总体来看,中国电视制作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匮乏、资源分散、结构失衡,创意水平、集约化程度、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市场经验不足、制作效率低下。管理上,行政划分、财务预算、协调统筹、薪酬绩效、广告激励等体制不适合电视行业的特殊性,严重制约内容生产的发展。
二、关于中国电视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超前布局,抢抓机遇。中国电视在“十二五”期间应坚持四个立足:“立足率先发展,立足内涵发展,立足联动发展,立足创新发展。”
(二)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与转型,区分“舆论宣传性”、“公益服务性”和“产业经营性”三类内容,用不同途径同时推进三项业务大幅增长。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电视产业。
(三)处理好电视频道、节目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不断丰富电视品种数量的基础上,引导各单位和电视工作者把精力用到提升电视内容产品的质量上来。实现从规模化、数量扩张到集约化、品质发展的转化。
(四)坚决抵制“三俗”,从以收视率建设为中心转变为“六力一性”并举的发展模式,既“电视媒体的权威性,信息传播的公信力,电视文化的软实力,新闻的采集力与传播力,节目的引导力与影响力”。
(五)大力发展电视外宣事业,强化海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利用华人资源创作多元化、超指向的电视外宣节目,面向不同地区海外观众办出特色和差异。传播“和平、发展、合作”的价值观,积极为党和国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六)紧握“三屏合一”的历史机遇,从以电视机为主要传播载体兼顾新媒体,向电视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载体并重融合发展的趋势转变。成立“多媒体新闻与节目协调部”,及时准确地策划制定出适合网络、手机、户外、纸媒等不同媒体播出的节目制作方案。
(七)从以传播主体为主导转变为观众消费为主导的传播方式,主动培养欣赏群体,建立扩大电视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加生活服务类等必视性内容,让广大电视观众从“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
(八)建立科学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努力使电视产品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加强和改进电视批评,倡导正确创作思想,讴歌主流价值取向,更好地发挥电视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
(九)大力发展电视循环经济,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高效共享媒体资料库与选题,改造提升电视节目制作效率,加强资源节约和效率管理。
三、电视新闻领域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新闻采编应由以国内发展为主兼顾国际,向国内、国际并重发展转变;由被动接受、回应国际舆论转变为主动影响、制造国际舆论。中央级电视媒体应建立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建立若干区域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小组,配备海事卫星传送系统等便携技术设备,成为“移动记者站”,建立辐射全球的电视新闻采编网络,增大自主选题、独立采访的原创国际新闻量。
(二)拓宽自采新闻节目的同步或二次传播渠道,力争形成包括各地方台、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其他新媒体、海外输出、行业机构、个人用户的立体传播载体网络。新闻采编领域提高到达现场的能力,提高信息的有效性、权威性、现场感和感染力。充分利用社会和其他媒体资源,建立特约报道员、特约通讯员制度,强化深度报道和舆论监督,确保在电视记者不能及时到达现场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第一现场、第一时间视频发稿,加强新闻评论,提升新闻的原创率、首发率。
(三)各台新闻中心应推行 “去栏目化”战略。除保留少量精品周刊类深度新闻节目以外,其他内容实现连续性滚动串接,使新闻频道内容更加循环流畅,淡化主持人更替对节目的影响。管理上对电视新闻业务人员采取专业化分工,区分“采集”与“编辑”工作。新闻采集工作结束于共享平台的通稿,后期编辑、包装、整合编排等工作由各频道新闻编辑完成。
四、电视各类型节目的发展趋势
(一)综艺娱乐领域应强化节目形态的策划与创新,交叉融合演艺、娱乐、文化、资讯、益智、访谈、大型文艺节目、特别节目等各类文艺元素。广泛借鉴海内外优质电视节目样式,整合盘活明星资源。在坚决抵制“三俗”的基础上力求雅俗共赏,满足广大电视观众多样化的收视需求。
(二)财经领域注重“专业性和服务性”双管齐下,大力提升专业财经资讯的采集和解读能力,加强国内分演播室建设,加大消费类、时尚类、理财类等大众财经节目布局,更好地满足百姓多样性的经济生活需求。建立财经“智库系统”,引进表达能力强、适合电视化表现的财经行业专家,着力打造让财经界和理财者“离不开”的财经节目。
(三)电视剧方面,通过政策和市场两个手段杜绝“奢华虚假”与“粗制滥造”两个极端现象。大力提升编剧与策划的地位,鼓励贴近百姓生活、展现社会风采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打造电视剧“重点基地”和“中国制造”品牌。同时广泛借鉴美剧创作经验,加强与国际优秀影视制作机构和创作团队的有效整合。
(四)纪录片层面需建立大型纪录片项目的招投标制度,扶植传承中华文明、聚焦百姓民生的重点选题;同时大力开发素材资源的重复利用,制作真实感强的纪实性素材增值节目;与国际一流纪录片制作机构或团队合作选题拍摄,购买优质海内外纪录片播映版权。
(五)动漫方面力争将节目类型覆盖全年龄段,开发动画制作新技术,引进优秀动漫人才,增强动漫资源的国际共享,在制作水准上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自制节目数量和水平,设计并打造“中国特色”的电视经典品牌卡通形象。
(六)体育方面将加快制播分离试点改革,聚焦世界体育核心赛事的信号制作与版权销售,主动策划大型民生类文体活动,开发体育文化衍生品市场,打造电视体育文化产业链条,最终实现上市融资。
五、电视产业在未来五年发展中的对策与建议
(一)支持和鼓励电视产业与其他类型文化产业以及制造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深入融合,增加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品的精神文化价值。发挥电视文化产业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带动提升作用,提高中国制造的文化附加值,发掘传统产业中的电视文化因素,创造跨界性新生产业。
(二)强化电视产业与传统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促进电视与旅游、商贸、通信、会展、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三网融合”下的电视产业应紧跟各种数字内容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步伐,让电视成为推动各种新型服务业态和消费业态发展的体验对象和服务内容。
(三)采用集约化的电视产业组织形式。引导同类型内容产业集聚,形成完备的产业集群,改变电视生产的散、小、乱现象。尝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电视跨地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的战略目标。采用合资合作、相互参股或收益分成等多种模式合作,努力把电视打造成"标准化、规模化"的大型电视产品生产制造集团。
(四)创新合作形式。在体育、综艺娱乐、动画、生活服务等宣传属性相对弱化的节目领域率先实行弹性化企业组织方式,鼓励项目制等松散的合作模式,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在电视剧生产等领域鼓励文化专业公司与文化机构、私人创作者工作室分工合作,采用定向委托、“公司+个体生产者”等合同管理模式。
(五)构建成熟完善的复合型产业链盈利模式。实现文化创意和品牌的多形态开发,解决高运营成本与低盈利收入的矛盾。延伸产业链条,拉长产品线。在体育、综艺等领域开拓思路,通过创办大型活动、策划大型赛事等形成核心节目资源,大力发展电视衍生产品市场,形成有形产品、虚拟产品、服务产品门类较为齐全的,品牌授权、连锁加盟、自主渠道相结合的电视衍生品经营体系。
(六)扩大广告业务人员规模,将全国各行业领域重新细分,对广告市场充分调研,精耕细作。将行业广告现有的粗放型分工管理模式转变为项目责任制管理模式。策划、预设既合情巧妙又合理合法的植入式广告,将植入式广告作为电视广告发展当中的重要组成。
结语:
应急报道方案范文5
国内一些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存在着流于形式、反应迟钝、煽情有余、理性不足等问题。本文在举出例证、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试从提高报道时效、拓展报道维度、融入人文关怀、兼顾报道的平衡性四个方面对新闻媒体如何做好灾难报道进行论述。
关键词:灾难报道;报道时效;报道维度;人文关怀;平衡性
灾难报道,因其内容能唤起受众共同的危机意识、情感意识和对自我生存处境的认知,一直是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热点。新闻媒体对灾难的反应速度、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其策划水平、专业素质和公信度的重要标准,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受众知情权的尊重和民主开放程度。目前,我国政府已建立起新闻发言人和定期新闻的制度,随之带来了新闻媒体对灾难报道的态度改观。浏览一下近几年来国内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不难发现其正逐步改变过去“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狭窄认识,力求将报道面放大到报道灾难的真实情况、破坏程度、关注灾难中的“人”和“情感”、灾后重建等内容上来,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然而在欣喜于这种进步之后,我们还是看到媒体对灾难的报道,依然比较多的流于形式、反应迟钝、煽情有余、理性不足、灾难来时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灾难之后“惨痛”却被媒体迅速遗忘的“一阵风”现象。这不仅导致了全社会防灾、抗灾、救灾意识的淡薄、对生命的冷漠,也使媒体本身的威信大打折扣,难负社会公器之名。本文就媒体如何做好灾难事件报道提几点个人看法。
一、正视灾难,力求提高报道的时效性
报道的时效性是衡量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灾难牵动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备受关注,因此,通过媒体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了解灾情是受众的迫切需求。以2008年“5.12”汶川地震报道为例,受众的普遍感到媒体的反应速度非常快,许多媒体还应声确定了应急报道机制,并在当日下午三点后的整点新闻中推出了直播节目,通过与现场记者连线的方式报道灾情。的确,相对以往的许多灾难报道而言,这次的速度确实提高了不少,但有网络资料显示,当天对地震做出最快反应的不是国内媒体,而是英国的路透社,比我们快了二十多分钟,同时国内媒体最快报道此事件的是新华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那么,我们究竟慢在哪里?是专业素质、技术、操作条件的不到位,是对重大灾难的不敏感,还是新闻宣传政策及安排上的问题?无论是什么原因,国内新闻媒体在抢发的头条新闻上的迟缓(尽管后来媒体的报道获得许多赞誉),难以掩盖其在时效性竞争方面的意识、实力、政策、报道机制的不足,有待改进。
不仅如此,关于时效性的重要性,美国社会学家G•阿尔波特曾经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公式:流言流传的速度=问题的重要性×不了解程度。①由此看来,当受众对灾难事件的关心和好奇心理无法从正常的传媒渠道获得满足时,各种猜测和流言就会像瘟疫一样泛滥并失去控制。所以,面对灾难,媒体应力求在最快的时间内客观公正报道灾情,不夸大、不隐瞒、不盲目悲观、乐观,以防止舆情失控,带来负面效应。
二、全面关注,拓展灾难报道的维度
媒体的责任在于让信息更透明。回顾一下媒体对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8年年初南方凝冻、“5.12”汶川地震的报道、2010年4月对玉树地震的报道,不难发现,新闻媒体对灾难的报道已走过了仓促应对、引导失当的阶段,显得越来越从容、稳健,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号召力也随之大大增强,这的确是令人欣慰的变化。但是,只要仔细研究一下这些报道,就会摸索出这样一条报道的规律,那就是媒体的报道走向总是沿着行政作为的方向行进,政府到哪里,报道就到哪里;政府提出哪里是重点,哪里就是媒体的重点;政府提出要关心的,就是媒体要关心的。毋庸置疑,沿着这一方向报道肯定正确,是报道的主流,然而,从另一层面看,新闻报道的逻辑空间,即报道维度,似乎流于程式化和单一化,缺乏应有的张力。
随着灾难的爆发,受众对灾难的信息需求不仅仅是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他们已逐步感受到灾难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这些信息牵动着他们的神经和情感,特别是那些身处灾难之中的人,更有着切肤、切骨之痛。媒体要拓展报道空间,一方面关注事态发展、政府作为;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给他们所需求的各类信息。比如:灾难是如何发生的、灾难会不会再来、灾难会在多长时间多大层面上影响未来的生活、以往有无同样的灾难等等,总之,要提供与灾难相关的适宜的、有用的信息。有网友在汶川地震发生时向媒体呼吁:不要让主持人与专家在演播室里教大家如何救灾,因为救灾现场的人根本看不见,而应告诉受众哪里需要救灾;不要反反复复报道领导开会讨论方案,而应告诉受众灾民的安置情况;不要无意义地来回播报慰问电和捐款数额,而应滚动播出灾民寻亲的名单、急需救助的孩子的名单、以及灾区急需的物资、救助站的地点、志愿者如何进入救援……网友的呼吁,反映出的恰恰是媒体对灾难的报道维度不够,其呈现出的报道内容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各方需求,显得准备不足,经验缺失,顾此失彼,捉襟见肘。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4月中央电视台对玉树地震灾区的报道,较之于汶川地震报道相比,无论是在速度、广度、深度和舆论导向的把握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把握视角,在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
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难报道称为“记者的节日”,因其能提供给媒体大量的报道素材,引起受众的高度关注和情感共鸣,所以,媒体大都趋之若鹜、严阵以待。这好像也无可厚非,但是,用什么眼光和角度来观察和报道灾难,这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媒体首先要确定报道原则,在对事件进行客观真实报道的同时,永远不能忽视对灾难中生命的关注。事实上,许多媒体由于各种原因忽视了这一点,其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媒体刻意寻找灾难中的一些边缘问题和“花边”内容来报道,把灾难新闻变成了娱乐新闻。 2004年9月6日央视“今日关注”栏目播出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滚动字幕中播出一条“有奖竞猜”的信息,内容是请观众参与猜测人质死亡的数据,引起舆论哗然。这种处理方式,显然是视觉错位,尽管报道的语言上并未轻视人的生命,却从因为不恰当的节目花招,使一件性命攸关的事件在媒体的报道中变了味,变成了娱乐的噱头。
应急报道方案范文6
关键词 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来临,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建设也要跟上。本文根据地铁发生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了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框架,并对该框架的细节进行了思考和设计。
1 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原则
近几年来世界上多起地铁突发事件发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及逃生技能较差,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往往行动混乱,导致疏散困难及踩踏事件。②地铁的结构设计、相关标识的设置及列车材料的选择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考虑不周。如地铁通道复杂,使人们难以疏散;有些地铁列车装饰材料燃烧后产生有毒烟雾等。③已有的安全、消防设施难以对付突发事件。④专业的救援、消防系统不能与地铁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实现无缝衔接。
基于以上的所列举的原因,制定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1 重视预防
谈及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体系,往往就会把重点放在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应对。但突发事件毕竟不是常态。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其实也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要意识到“预防”在构建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把预防突发事件纳入到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
1.2 以大系统的观点设计应对体系
以往地铁突发事件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单独某个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其正常运行涉及到多个环节。因此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构建要从系统和全局上综合加以考虑。
1.3 加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
面对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地铁需要配备先进监控系统、报警系统、消防系统等各项硬件设施。这是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物质基础。然而从近几年来国内外地铁发生事故的案例来看,一些先进的硬件设施不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还需要从软件方面的建设入手使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作用。
1.4 重视指挥协调的作用
一个完善的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需要人来指挥、协调。一旦地铁发生突发事件,往往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调度指挥机构是十分必要的,以便在紧急状态下充分的调动各种人力、物力等资源,沟通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将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降低。
2 应对体系与运营状态的对应关系
一般而言,地铁运营系统存在着三种运营状态:正常运营状态、紧急运营状态和非正常运营状态。而地铁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 段进行配置,起到对不同阶段的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与三种运营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在地铁正常运营状态下,启动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子系统,对地铁的各种情况进行监控,对公众进行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自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地铁的各项软、硬件设施进行检查、完善、更新、维护。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由监控系统通过报警系统来启动突发事件紧急反应子系统。突发事件一经确认,地铁进入紧急运营状态。紧急反应子系统包括疏导人群、自动灭火系统、联络其他相关部门等环节。
突发事件发生的事后,需要快速恢复地铁正常运营状态,然而这时由于突发事件的影响,由紧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是需要过渡的。同时也要查找突发事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突发事件事后恢复系统将协助完成这一步,使地铁重新正常运营。
3 应对体系的细节设计
3.1 地铁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子系统
目前进行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体系建设,往往把重点放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应对方面。笔者认为,为了保证地铁运营的正常进行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减少各种损失,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更多的是从预防入手,努力控制危险源,将各种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在事前降低至最低点。
3.1.1 完善地铁应对突发事件的硬件设施
在地铁的内部设施建设中,有些重要的设施易被忽视,而这些设施往往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起着重要作用。
地铁要有救援专用通道。救援通道与地铁通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没有专门的救援通道,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援人员及相关的救援设备就无法及时地进入地铁进行救援。救援专用通道也可对站内的乘客进行分流,使其能尽快地疏导到安全区域。
从地铁100多年的历史教训来看,地铁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是火灾,因此地铁的消防设施是十分重要的。地铁消防设施一般包括列车上的灭火器,站厅及站台上的消防栓、灭火器、自动水喷淋装置,车站和区间隧道内的排烟装置、防淹门等。特别是在车站的出入口附近应设有与外部消防车接口的消防栓,方便外部救援力量的支援。这些设施要经常检查是否可用并及时更新。另外,可以设置安全屏护门等,可在发生火灾时起到阻隔火焰、控制烟气流动的作用;还可及时排除烟气,为乘客撤离和消防人员进入提供足够的通风量,为灾情的控制和人员逃生创造条件,并可避免爆炸发生时人群因为拥挤而发生意外的情况。
其它硬件设施还有列车监控系统、列车报警按钮、紧急报警电话、车门紧急解锁手柄、司机室与车厢通道门的紧急拉手、列车头部紧急疏散门、车站紧急停车按钮、车站智能烟感探头、车内的紧急照明、通风系统、供电系统和诱导疏散系统等。
3.1.2 进行突发事件的预演以及对公众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宣传和教育
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料和根本杜绝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应事先制定多套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力争把事故与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还需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
在公共场所加强宣传,唤起公众对突发事件的重视,让公众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自救的方法,这对于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3.1.3 社会支持体系
通过国家立法,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等,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地运作,形成全社会支持体系。这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突发事件的发生。
3.1.4 建立专门的地铁突发事件调度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突发事件演练,以及突发事件时的调度指挥;同时监督地铁运营公司内部的安全管理,定期对各种设施进行检测、更新,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突发事件的预防作用。
3.2 突发事件紧急反应子系统
整个紧急应对子系统涉及列车运营、人流疏导、启动防灾救援硬件设施和调度指挥等四个方面。
3.2.1 列车紧急运营状态
地铁列车可能会由于人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进入紧急运营状态。这部分的预案已经比较成熟,在本文中不再详细叙述。
3.2.2 组织疏导人群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工作人员必须据实报道灾情,拦截其他乘客进站,及时疏散站内人群;同时立即中止本区间的列车运行,相邻隧道也应立即停止正常行车。以下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地点的不同分别予以阐述。
1)站台或站厅发生突发事件:车站站台或站厅发生突发事件时,车站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系统,通知车站滞留的乘客进行疏散,乘客可利用车站楼梯、出入口迅速撤至地面。相邻车站要对在该段区间隧道中行驶的列车下达停车或者返回的指令,以减少人员的伤亡。
2)列车在车站发生突发事件:列车在车站发生灾害时,司机、幸存乘客或车站工作人员应向控制中心报告,停止本站列车服务;车站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系统对站台上滞留的乘客进行疏散,并及时拦截外部乘客进站;紧急调度指挥机构联系专业援助人员进行救援工作。
3)列车在站台附近发生突发事件:此时列车一般处于刚离站或即将到站的状态。一旦此时发生突发事件,司乘人员要及时向车站通报灾情,车站工作人员赶到站台做好组织疏散和救援准备工作。若事态不是很严重,司机可将车开至就近的站台,和车站工作人员一起组织乘客进行疏散。若列车烟雾较大,司机应立即断开外部电源,启用备用电源,维持车厢内的照明;同时,车站救援人员应立即开拖车将列车拖至站台,迅速开门疏散乘客。若灾情非常严重,则由车厢内幸存人员向车站通报。
4)列车在区间隧道中部发生突发事件:此时列车离两端站台的距离都较远,来不及将列车开往车站。车头发生灾害时,乘客在车停稳后从车尾下车后步行至后方车站;车尾发生灾害时,乘客从车头下车后步行至前方车站;列车中部发生灾害时,乘客从列车两端下车后步行至前、后方车站。此时,隧道通风系统迅速启动,排除烟气,并向乘客提供必要的新风,形成一定的迎面风速,帮助乘客安全撤离。
3.2.3 开启自动消防救援引导设施
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就是一项重要的硬件设施。在建立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不再是孤立的地铁火灾防治系统,而应纳入整个突发事件应对大系统。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的监控器、报警器,与突发事件应对系统整合。当监视器检测到发生意外时,报警器被激活。一并激活整合到大系统里的还有救援引导设施,同时灭火系统开始工作。以前独立的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反应过程将与整个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完全同步。
3.2.4 联络相关部门进行协助
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不能仅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进行联络的主要任务由地铁突发事件调度指挥机构来承担。
3.3 突发事件事后恢复子系统
尽管突发事件的预防、紧急应对十分重要,但事后恢复正常运营也不能忽视。地铁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子系统包括:①突发事件的信息;②善后及重建;③突发事件事后评估及总结。
灾后重建和恢复通车是事后恢复子系统的主要任务。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车站、区间隧道、地铁列车等的受损情况进行详细的清查和评估,对受损区段的结构进行修复和重建,消除突发事件留下的安全隐患等工作,尽早恢复使用和通车。同时应立即调查突发事件的起因,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提出应吸取的教训和改进的措施,以对今后的地铁设计和防灾提供借鉴。
这里需要重点提出的是突发事件的信息。从近几年的经验看,突发事件给民众带来的心理恐慌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当发生突发事件后,地铁主管部门及运营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众相关信息,只有以这种管理意识和理念来指导应对突发事件,才能及时消除社会恐慌。如果一味地隐瞒,不仅仅侵犯了广大民众的知情权,也将不利于乘客的疏散、逃生和求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新闻媒体要多做公共安全宣传,发生突发事件时,客观如实地对情况进行报导,事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 结语
中国争取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办权,这对我国来说是值得骄傲的,同时对我国的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此仍需在以下方面开展深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1)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应有利于突发事件时的逃生和救援。新建地铁的设计方案要考虑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对既有地铁可采取相关的改善措施,并及时总结,为今后的建设积累更多的经验。
(2)结合在地铁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收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对在非开放空间里人们的疏散模型进行研究。
(3)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反应机制。地铁是城市大交通的组成部分,地铁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要纳入到城市大交通应对体系中去,这对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反应机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铁民.地下工程安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
[2]范文毅,殷锡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9:79-86.
[3]何文凯,刘剑,王金桃.基于危机事前管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6):14.
[4]蒋雅君,杨其新.对地铁火灾防治的新认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6):18.